吉登斯_自我认同_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1)
江淮名校2024-2025年度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淮名校2024-2025年度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
《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
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
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
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
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
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
吉登斯_自我认同_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1)
性理解的自我 ”,它是“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 而存在 。时间和空间被分离了 ,这为协调社会生活
续性 ”。在个人认同活动中 ,虽然文化都是共同的 , 提供了时空重组的坚实基础 ,从而不仅使现代社会
但个人的理解却依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这里涉及到 生活逐渐脱离传统的束缚 ,而且成为全球化的 。
主我在不同话语场域中的转换 。然而 ,尽管存在文
想做一个初步分析 。 吉登斯把“自我 ”看成是与人的身体密切关联的
具有反思性特征的个体的存在内容 。他认为 :“自 我 ,当然是由其肉体体现的 。对身体的轮廓和特性 的觉知 ,是对世界的创造性探索的真正起源 。”④人 们对自己身体的真正领会 ,主要是依据与客体世界 及其他人的实践性参与活动而实现的 ,因此 ,人或自 我是通过“日常实践来把握现实 ”⑤ ,这样 ,身体就不 仅仅是一种实体 ,而且如梅洛 - 庞蒂所指出的那样 , 它被体验为应对外在情境和事件的实践模式 。自我 是身体的 ,因而它是个体性的 ,这种个体性在日常互 动情景中以身体的惯例化控制表现出来 。一方面 , 身体的惯例化控制是主动的 ,反映出人的能动本质 ; 另一方面 ,它又受制于他者 ,因而是主我和宾我分化
现代性社会与自我的深度关联不仅为理解自我
一个轴是资本主义 ,它意指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 提供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它为理解自我认同活动及
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基于这 其意义提供了条件 ,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辩证的高度
两个轴所架构起来的现代性社会 ,表现出自身一系 理解人存在的意义和自我解放的本质 ,推进对社会
吉登斯“自我认同 ”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生了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重组 ,产生了各种各样 认同方面的问题 ,使得“焦虑和不安全感总是折磨着 我们 ”,人生活在高风险的状况中 ,总是感到迷失和 孤立无援 ,那种在传统中保存下来的信任机制被普 遍的怀疑和不信任所取代 。民族国家普遍加强了所 谓集体性的社会监控 ,民族冲突和文化矛盾日益加 剧 。普遍的社会质询 ,社会角色的紊乱 ,本能上的畏 惧和焦虑“直抵我们那种活在世上的连贯性感受的 深处 ”,自我在认同中正在遭受磨难 。诚如吉登斯所 说 ,“现代性的剥夺是无法抗拒的 ”。λψ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自我认同理论的“缺失”吉登斯社会学思想研究
[ 键 词 ]自我认 同 ; 关 吉登 斯 ; 会 学。 社 [ 作者 简 介 ]李 慧敏 , 育 学博 士 , 国政 法 大学 法 学教 育研 究 与评 估 中心评 估 所执 教 中
行所长, 主要 从 事 法 学教 育研 究 。 胡成 功 , 史 学博 士 , 历 北京 师 范大学 出版社 编辑 , 主要从 事近 现代 史研 究。
版 的书 中将 分 析 吉 登斯 自我认 同理论 缺失 中 的 “ 确 定性 ”u cr it) 人 大 学 , 不 (n et 部 分 摘 出来 , 并 始 了从 赫 尔大 学 到伦 敦 经 济政 治 学 院 和剑
I 4 4I 社会科学论坛 曩囫 ■呵 盥
、
吉 登 斯 的 生 平
时 .国人提 问的 问题 也 多 围绕 以上 热 点展
吉 登 斯 , 与 哈 贝 马 斯 ( r nH b ̄ 是 J g ae ue
开∞ 。而关 于 吉登 斯 的另 一理 论 , “ 即 自我 ma ) 布 迪厄 (ir o riu 齐名 的 “ 时 s、 Per B ude ) e 划 认同” 理论 却 鲜 有 问津 。 于众 研 究领 域 中 处 代 的 社 会学 理论 家 ” 马 丁 ・ 布 赖 恩语 ) ( 奥 。
的“ 失 ” 态 。 实 际 上 , 登 斯 的 “ 缺 状 但 吉 自我 1 3 9 8年 出 生 在 英 国 伦 敦 北 部 的一 个 小 镇 认 同 ” 论 是 其 庞 大 理 论 家 族 中重 要 的一 子— — 艾德蒙 顿 , 长在一 个不 富裕 的普 通 理 生 员 , 应 引起 关 注 。 以笔者 就从 本 人 已 出 理 所 职员 的家庭 , 过 了平 淡 的童 年 , 于生 活 度 基
4 O部 ,这 些 著 作 见 证 了 吉 登 斯 的 学 术 历 在 空 洞 、 象 的理 论 研 究 中 , 是 要 将 社会 抽 而 程 。 为 一 个著 名 的社 会 学 家 , 登 斯 的思 理论 应 用 于 现实 的社会 实践 中去⑦ 作 吉 。 想 发 展历 程 具有 明显 的 阶段 性 。 吉 登 斯 以其 出版 书 目之 多 、 平 高 低 水
终身学习,吉登斯的自我认同观和道德维度:一个批判分析
活 状 况 的 知 识 的 定 期 运 用 . 作 为 其 自身 在 组 织 以
和 转 型 中 的 构 建 要 素 这 种 “自反 性 ” 经 “ 伸 已 延
至 自我 的 核 心 ” 这 样 . 。 自我 认 同 已 不 再 像 传 统 社
会 中 那 样 是 一 种 想 当 然 的 存 在 . 而 是 要 理 解 为
自 我 进 行 “自 反 性 构 建 和 更 新 ” 以 看 作 是 ~ 种 可 学 习 的 过 程 . 贯 穿 个 体 的 一 生 这 种 视 角 与 西 并
方 , 别 是 欧 洲 国 家 的 一 些 研 究 者 和 政 策 制 定 者 特
是 由一 些 国 际 组 织 r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 济 合 如 经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等 1从 2 0世 纪 7 0年 代 起 在 全 球 范 围 内推广 的 。在过去 几 十年里 , 会 的急 剧变化 社 和 经济 全球 化 . 西方 社会 对个 体 的要 求不 断提 使 高 。导 致 许 多 欧 洲 国 家 和 跨 国 组 织 把 终 身 学 习理 念 制 度 化 , 台 有关 终 身 学 习 的政 策 , 召 其公 出 号
民 主 动 、 续 地 “ 习 ” 而 不 仅 是 被 动 、 段 性 地 持 学 . 阶
的 观 点 相 辅 相 成 。 认 为 当代 社 会 、 济 、 化 、 经 文 知 识 和 技 术 的 急 剧 变 化 对 个 体 的 要 求 是 需 要 终 身
学 习 的 主 导 因 素 . 个 体 为 适 应 外 界 的 持 续 变 化 是 而 不 断 调 整 与 创 造 自 我 的 学 习 然 而 有 批 评 认 为 , “ 应 变 化 ” “ 现 自 我 ” 主 导话 语 的 终 以 适 和 实 为 身 学 习 呈 现 出 “ 体 化 ” 征 。 这 种 个 体 化 显 著 的 个 特 终 身 学 习 观 缺 乏 改 变 和 完 善 社 会 现 状 所 需 要 的 “ 体 努 力 ” “ 主 力 量 ” 也 因 而 缺 少 “ 主 学 集 和 民 . 民
焦虑的反思者——再读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与风 险 的出 现 , 重 从 制 度性 方 面 对 风 险 社 会 理 论 着 进行 了剖 析并 做 出 了很 多 具有 积 极 性 的探 索 。吉登 斯认 为 , 这样 一个 “ 控 的世 界 ” 每 个人 都 如 同被 在 失 , “ 铁笼 ” 围蔽 般 处 在 各 种 风 险 之 中 , “ 控 的世 所 而 失
5 — 2
莫名 的 、 持续 的焦 虑 成 为 现 代 社 会 人 们 的一 个 基 本
特征 。
我 阐释 的角 度 解 析 了 自我 认 同 , 调 了 自我 所 具 有 强 的反 思性 和 能 动 性 特 征 , 通 过 他 人 对 我 们 的评 断 是
社会 价值 标 准的 碎 片化 。即 吉登 斯 认 为 的 与 时
述 自我认 同理论 。他睿 智地认 识到 了现代社会 已成为一个“ 失控 的世界 ” 。在这个世 界 中, 人们 处于“ 存在 性焦虑 ” 的 状 态。而这种 焦虑 又对人 们寻求“ 本体性安全” 造成 了种 种障碍。他认 为 , 主动 面对风 险与维护保护 壳是人们 重构本
体性安 全、 实现 自我认 同的有效途径 。虽然吉登斯 的 自我认 同理论 的鸟托邦 色彩显而 易见 , 但仍 具有建设 性 , 对我们
天覆 地 的变 化 , 机 与 风 险 的 凸现 也 前 所 未 有 。在 危 无 序 和断 裂 的 时 空 中 , 们 开 始 混 沌 了 , 不 清 过 人 分 去 、 在 和将 来 , 失 了 自我 , 现 迷 随之 而来 的 是 人 们 的 迷茫 与无 所 适 从 。 在 这 种 巨 大 的变 迁 中 , 们 的生 人
21 0 2年 5月
江苏 教育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
Ju a o i guIstt o d ct n ( oi cec ) o r l f a s ntue f u ai S cM Sine n Jn i E o
认同理论的起源 发展与评述
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在其人格发展理 论中提出了“心理认同”(psychological identity)的概念,认为个体在青 春期需要解决自我认同问题,即明确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观点 为认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20世纪末,认同理论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地位逐渐得到 认可,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认同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理论观点包括: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自我 认同理论(Self-Identity Theory,SIT)和角色认同理论(Role Identity Theory,SIT)。
吉登斯同时强调自我认同的社会性。他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是与社会结构 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和价 值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3、自我认同的不确定性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个体的自我认同也具有不确 定性。个体在不断地反思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时,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和选择, 这种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认同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认 同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文化、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这些因素可 能使认同理论的普适性受到限制。此外,认同理论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具体的情境 和对象,不能简单地套用模型。
总之,认同理论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发挥 着重要作用。通过了解认同理论的起源、发展和评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 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认同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 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将认同理论应用于不同领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启示 和帮助。
现代性影响下自我认同的构建——基于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1现代性的轮廓现代性的意义相当广泛。
它首先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之后不断蔓延至全球,产生一种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具有两个维度,即蕴含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力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体现出的社会关系的工业主义以及包含竞争性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商品化过程的商品生产体系的资本主义。
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本书分析道,现代性有三大动力机制,分别表现为: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脱域机制、制度化反身性,其中脱域机制又可分为象征标识和专家体系两种类型。
现代性的出现使整个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期,也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不同于传统社会,形成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
1.1时空分离时间和空间本是不存在的,是人们为了组织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而形成的。
在传统社会,因为生产方式的落后,人们对于时空的理解还停留在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状态,这使得社会变迁缓慢,整个社会表现出有序,有层次的景象,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时空意识中,事件的发生时间一定要有一种空间的场域与之对应。
而现代社会中,机械钟表的发明与使用,标志着改变了传统社会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模式,打破了时间对于人们的限制,并且,钟表时钟的广泛应用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当今生活的世界拥有全球通用的计时系统以及标准化的时区,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发生深刻的变迁。
正如吉登斯所说,“现代社会组织意味着,在物理层面上彼此分开的许多人类行动可被精确地协调,这些行动何时发生与在何处发生直接相连,并非如前现代时期那样必须经过具体位置的中介方能产生联系。
”[1]1.2社会制度的脱域机制吉登斯在书中指出,脱域就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其中表现为两种,象征标识和专家体系。
社会制度的脱域机制中“象征标识”指“交换媒介,具备标准价值,现代性影响下自我认同的构建———基于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The Construction of Self-Ident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ty———Taking the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of Giddens as the Basis 马媛媛(南京理工大学,南京210000)MA Yuan-yuan(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00,China)【摘要】在全球现代性的背景下,传统社会中一整套自我认同的规则遭到了破坏,现代人在构造新的自我认同时面临着诸多风险。
复杂实践情景中理性的多维渗透与自反_论贝克和吉登斯社会学自反性观念的哲学意义
26・当代外国哲学思潮・复杂实践情景中理性的多维渗透与自反———论贝克和吉登斯社会学自反性观念的哲学意义徐岿然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河北保定 071000)[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9)06-0062-06一 自反性观念与大实践境域的信息理性在科学理论中,一个理论的假定应用于该理论本身,被称为自反性。
广义的自反性,也包括专家系统根据自身的设定而进行的自我监控。
社会学家贝克、吉登斯、拉什和厄里等人将之引入社会学领域,用以反映复杂社会实践情景中理性、制度、自我、自然等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砥砺的状况。
按照传统的线性发展观,理性、制度、自我、自然等被看做是“自律”的系统,有着其自我封闭、自我中心的界限。
然而,在复杂的社会实践境域中,这些界限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侵蚀,系统内在的自律越来越依赖外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外在的开放也越来越与内在的涨落密切相关———系统失去了按其自律原则运行的超稳定轴心,而具有了回馈复杂实践情景的自我反思、自我对抗、自我解构和自我建构等现实效应。
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观念,认为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科技理性的控制范围,人们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被由市场化、商品化和盲目的工具理性等所酿成的各种危机所包围。
这些危机无所不至,无法计算,无从负责,无法补偿,没有极限。
他致力于“理性改革”,批判地反思了现代化的理性前提,希望通过多维的信息反馈来促进理性的自省反射。
吉登斯认同贝克的观点,但他更关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忽然变得悬而未决、只能以‘场景思考’(scenari o thinking)的方式加以组织”的情形下[1],自我对自身行为的自反性监视。
拉什和厄里则基于其后组织化资本主义的判断和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理念,提出了审美自反性的观念(限于篇幅,将另文论述)。
自反性的观念不管是认知的,还是审美的;侧重于社会制度,还是侧重于自我的;探究各种“亚理性”、“亚政治”和“多重抽象系统”的交叉渗透(贝克和吉登斯),还是探究信息时代人在象征符号世界中的“在世之在”(拉什和厄里),都在相当的意义上突出了复杂社会实践情景中诸现实因素既互动互融又相反相成的特性,彰显了它们在综合互动之中解构和建构的信息反馈和实践反馈效应。
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第12卷第1期2021年2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1Feb.,2021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邢媛摘 要:自我认同品格是吉登斯用来指称现代性社会主体应该具有的保障人的本体性安全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对并化解断裂、风险等晚期现代性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安全威胁。
由于人的本体安全所植根的自我认同机制,正在由过去更多地指向外部的传统转向了指向自我内部,因此,认识自我认同品格的一般性生成结构、这种结构与自我互构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体现主体社会充分性的身份媒介,共同构成了自我认同品格塑造的主要内容,而自我认同的能力或要素更是建构自我认同品格独特性的关键。
自我认同品格蕴含了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社会实践或实践能力,架起了本体安全与自我实现的桥梁,是自我认同实现机制的能力要素和特殊性的缘由。
关键词:现代性社会;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品格;社会情境;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1-0138-152吉登斯是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的杰出代表,他从现代性的矛盾、风险等入手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
他的关于现代性的批判性辩护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的可行性。
他相信人类理智和实践的能力,人类有共同的认同基础,能够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结构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反思的现代性社会发展进程中找到共同认同的制度形式;可以在以团结为首要价值理念的激进政治的践行中,找到共同认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制度与人类认同是内在统一的,而建立二者关联的一般机制的首要问题在于解决现代性制度的哲学基础。
为此,吉登斯凭借整体主义的方法论,认为手段和结果赋予表现人作者简介:邢媛,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
·138·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139·类认同的“可信性”,以超凡的价值和人自我实现的框架,体现了以自我认同品格为标志的现代性社会特征;说明了现代性制度下的自我认同品格对于人类生活的组织与秩序化安排的重要性。
现代性后果的疗救策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一)
现代性后果的疗救策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风险社会社会运动疗救策略论文摘要:吉登斯认为,断裂性是现代性的首要特征。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监控。
而现代性不断扩张的后果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
通过社会运动的蓬勃兴起、后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以及生活政治的兴起等疗救策略,可以把现代社会的风险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为人类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现实世界。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今社会科学界著名的思想家。
吉登斯早期在批判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和常人方法学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理论,试图化解社会学界普遍存在的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
20世纪90年代之后,他转向对现代性的研究,考察了欧洲社会的进程,对现代性问题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现代性及其断裂性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在l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尽管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但“到目前为止,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具体原因,在整个社会科学中,人们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极为肤浅”。
于是“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作为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现代性(其过去的发展和现时的制度形式)又重新出现了。
社会学与现代制度出现之间的关联早已为人们所意识到,但我们直到今天才发现,这些关联不仅比以前所意识到的更为错综复杂,而且,对现代性本质的再思考必须与社会学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构并行展开方才有效”。
因此,现代性问题自然就成了社会学话语中的核心议题。
吉登斯指出,断裂性是现代性的首要特征,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是非连续性的。
吉登斯认为现代时期的断裂是一种特殊的“断裂”(discontinuities):“我说的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在阅读完吉登斯的《社会学》后,我深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本书对于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同时也对当代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深刻的观点。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我认为《社会学》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解释了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通过对社会的分析和研究,吉登斯展示了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他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实体构成的整体,通过深入探讨社会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社会行动的动力源泉,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吉登斯在书中非常重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他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和实证研究,阐述了社会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强调了历史和文化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的塑造作用。
这使我对于社会变迁的理解更为深刻,也让我认识到社会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此外,吉登斯还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而严谨的讨论。
他介绍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呼吁社会学研究的多元化。
他认为社会学研究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于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吉登斯的《社会学》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代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吉登斯的观点和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广大社会学爱好者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它不仅能够启发思考,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类行为。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并从中获得思考和启发。
总的来说,吉登斯的《社会学》是一本内容丰富、观点独到的社会学经典之作。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
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二是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四是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
解读《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精华版
解读《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脱水精华版所以还是不要那么辛苦比较好焦虑不安,选择困难就是晚期现代人的苦恼,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吉登斯说,因为晚期现代社会中充满了不确定,或者说充满了风险,从宏观上来说,大气与海洋的污染问题,全球变暖像悬在我们头顶上的剑,始终不能确定何时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灾害,从日常生活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很难建立,因为不确定这一秒是朋友,下一秒会不会是敌人,毕竟现代生活中的利益纠纷和角色扮演极其复杂。
这么看来,不确定似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但实际上,人类社会的进步曾经就得益于不确定性。
吉登斯指出,人类社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就是把自身从确定中解放出来才实现的,现代社会的许多因素都跟这个有关系。
首先,科学来源于怀疑,而怀疑就是消除确定,如果没有哥口尼怀疑地心说就没有日心说,而后来的科学家也没有盲U地认为所有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阳,而是不断的怀疑, 不断观察,不断修正,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才越来越丰富。
因此,可以亳不夸张的说, 怀疑是现代知识积累的起源,其次,人的解放,也就是从确定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所谓确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基于血缘的联系,在传统社会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的一生,基本被束缚在血缘关系里,例如,我们经常说子承父业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社会规则也是倾向于将人们束缚在某个位置上,例如不允许农民随意迁徙、买卖土地,将人划分成了士农工商等等,虽然血缘在今天仍然很重要,但是人们不再盲口地觉得长辈就一定是对的,再也不会想要回到子承父业包办婚姻的时代,除了血缘,种族也是一个确定的社会关系,因为出身的种族就跟你出身的家庭一样,无法改变,传统社会就是以这种种族去划分。
评价人的最典型的就是反犹主义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犹太人,就可能被歧视,棋至被肉体消灭,虽然现在还是会有种族歧视的现象,但是这不是社会的主流,总之,人的解放追求的是平等,就是不再用一个人无法改变的属性,例如性别、家庭、种族去评判一个人,而是用这个人的品行优劣和成就大小来评价。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吉登所的自我认同理论谇蓬口贾国华(天津商学院法学系天津300400)摘薹: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探索“自拽认同”问题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确立一些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的结构性特征。
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西方个体主义咒化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干中西方“自我认同”理论与思想的对话,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关键词:个体;自我;自我认同;现代性中田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3—854X(2003)05—0056—03一、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1.“自我认同”概念殛其展开“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叭’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恩性.人仃J由此形成白我认同的过程。
个体是依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
“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但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足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人是符号化的动物(卡西尔语),人的自我意识自然要用符号形式表达出来。
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的i青言表现=他认为.从语言形式上看.“自我认同”的支撑性的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措言分化。
“主我”是个体积极的原韧意志.它控制着作为社会联结的“宾我”;主我是一个语言的转换器,它从语言、概念或术语的网络中获得意义.形成主体陛的话语系统.这是突显自我知觉的条件。
“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叶1得到的一种他者的社会认同。
但是,主我宾我(以及主我,宾我,你)的关系是内在于语言中的,而不足个体的非社会部分(主我)于“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结。
因此,“自我认同”并不足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认同在这里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
具有理想色彩的自我认同理论——评介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Utopian Theory of Self- Identity——Evaluating Giddensian Modernity and Self- Identity 作者: 李慧敏
作者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3-4页
主题词: 现代性 自我认同 理想色彩 吉登斯 书评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认识论 社会学理论 英国
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他的结构化理论,而对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关注较少。
文章分析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这本书所要表达的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建构过程,并总结出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具有的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就是,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首先是向内,然后才向外的,而传统社会里自我认同的方向则首先是向外,然后才向内的。
而且,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吉登斯“自我认同”论的学校管理思考
吉 氏所 关 注 的是 全 球现 代 性 制度 对 个 体 的冲
击 。所 谓 “ 代 性是 指 社会 生活 或 组织 形 式 ”, 现
俗 和传 统 来 维持 的 ,而 现代 社 会 则依 靠 理性 ,不 再 迷 信 权 威 、 现 代 理 性 的 基 本 特 征 就 是
疑”。 ・
是 一 种 “ 有 世 界 历 史 性 影 响 的 行 为 制 度 与 模 具 式 ”。现 代性 实 际上 就 是现 代 工 业 社会 及 其 社会
般性 和 普遍 性为 标 志 ,当然 时空 分离 与抽 离化
道路 论 、现 代 性分 析 均独 树 一 帜 , “自我 认 同理
论 ”是 其 晚期 的研 究 成 果 ,这 一 理 论 为解 释 与解 决现 代 社会 中 自我 的形成 与 发 展 提供 了一 种 理 论
机 制 的形 成 必须 借 助 于 信任 ,没 有信 任 ,人 们 不
生 活与 组 织形 态 。 吉 氏将 其 主 要 特 征概 括 为 三个
吉登 斯 把 “自我 ”视 为个 体 自己负 责实 施 的
反 思性 投 射 ,而 且 ,这 种投 射 是 持续 的 、无所 不 在 的塑 造 过程 ,是 作 为 个体 行 为 系统 的连 续 性 的 结 果 。认 同是 心 理 学 上 的重 要 概念 , 指 的是个 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普遍的品质 。作为个体表现的自我 ,正是以主我 和宾我内在统一和分化的形式而存在 。其实 ,吉登 斯并不喜欢“自我 ”这个概念 ,他在《社会的构成 》中 明确指出 ,传统上所使用的自我概念是一种拟人化 的用法 ,意指含糊不清 ,因此 ,他更愿意用“主我 ”这 个词来代替“自我 ”,甚至更愿意使用“话语意识 ”这 个词 ,意指行动者在日常社会接触中的定位过程 。⑥ 本文对吉登斯所用“自我 ”的概念 ,同样是在行动者 的实践的“话语意识 ”的意义上来理解 。
够建立起信任关系 ,能排除在实际行动中威胁到自 之在无限的时空地带中再联结 。所谓挖出来就是
我完整性的因素 ,维持活生生的自我感 。
“抽离化 ”,它通过符号标志和专家系统得到表现 ,以
吉登斯认为 ,之所以要研究自我以及自我认同 信任和信念作为生活的基本品质 。如各种货币或具
问题 ,并不在于理解什么是自我本身 ,而在于充分认 有权威性的专家 ,它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同 。
在吉登斯看来 ,现代性社会是由交织在一起的 这种反思性与自我的反思性如出一辙 ,因而 ,正是反
两个轴架构起来的 ,其中一个轴是工业化的世界 ,意 思过程使自我和社会贯通在一起 。因此 ,现代性社
指蕴含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力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 会的基本特质在自我的特质中得到充分体现 。
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 ,它是现代性的制度轴 。另外
代社会生活 。吉登斯认为 ,人的现代社会生活是与 而现代性的那些基本特征总是在自我认同中起作
三个基本动力因素密切关联在一起的 ,包括时空分 用 ,如社会监控 、时空分离 、抽离化以及在反思活动
离 、社会制度的抽离化以及内在的反思性 。时空分 中所形成的机制 ,因此 ,个体生活的变换在心理上产
122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面对试图从根本上解构现代性 ,采取虚无主 义和相对主义的态度 ,而是尝试从两个方面来消除 自我认同活动中自我与现代性之间的断裂 ,进而探 询良好的社会发展模式 。
一方面 ,吉登斯从自我与现代性本身都内在拥 有的反思性这一特征入手 ,寄希望于所谓“压抑的回 潮 ”,即诉求于心灵的召唤 ,“在富有命运特征的时 刻 ,个体可能被迫去考虑一般被反思性秩序的抽象 系统的良好运作排除在意识之外的问题 ”λζ ,诸如生 和死 、道德和存在 、仪式和宗教等问题 ,采取反隔离 的方式 ,回归身体的本真 ,重构传统 ,复苏宗教信仰 和习俗 ,推进社会运动的新形式 。显然 ,吉登斯的这 一诉求在于反思性活动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压 抑的回潮不是简单地回归过去 ,它可以被看成是在 现代性基础上对传统的新感受 。另一方面 ,吉登斯 尝试在回到马克思政治解放的意义上 ,结合生活政 治 ,形成政治解放与生活政治内在统一的道德重建 , 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他认为 :“我们必须恪守马克思 主义的原则 ,即如果没有同制度的内在可能性结合 起来的话 , 寻求社会变迁 在实 践上 就没 有什 么作 用 。”λ{
现代性社会与自我的深度关联不仅为理解自我
一个轴是资本主义 ,它意指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 提供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它为理解自我认同活动及
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基于这 其意义提供了条件 ,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辩证的高度
两个轴所架构起来的现代性社会 ,表现出自身一系 理解人存在的意义和自我解放的本质 ,推进对社会
想做一个初步分析 。 吉登斯把“自我 ”看成是与人的身体密切关联的
具有反思性特征的个体的存在内容 。他认为 :“自 我 ,当然是由其肉体体现的 。对身体的轮廓和特性 的觉知 ,是对世界的创造性探索的真正起源 。”④人 们对自己身体的真正领会 ,主要是依据与客体世界 及其他人的实践性参与活动而实现的 ,因此 ,人或自 我是通过“日常实践来把握现实 ”⑤ ,这样 ,身体就不 仅仅是一种实体 ,而且如梅洛 - 庞蒂所指出的那样 , 它被体验为应对外在情境和事件的实践模式 。自我 是身体的 ,因而它是个体性的 ,这种个体性在日常互 动情景中以身体的惯例化控制表现出来 。一方面 , 身体的惯例化控制是主动的 ,反映出人的能动本质 ; 另一方面 ,它又受制于他者 ,因而是主我和宾我分化
吉登斯关于自我内容的分析可以概括为自我的 三种基本特性即他塑性 、传承性和主体能动性 。
其一 ,“自我可看成是个体负责实施的反思性投 射 ”⑦ ,这意味着自我是塑造的结果 ,是被现实存在 的外在环境所塑型 ,因而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其 二 ,“作为连贯的现象 ,自我认同设定一种叙事 ,把自 我叙事改变成鲜明的记述 ”,即个体为了维护完整的 自我感 ,利用文字或非文字的自传形式记录下来 。 自我的这种特性是其本质的表现形式 ,它不仅意味 着自我的稳定存在 ,自我的发展历程 ,自我的文化习 得性 ,而且表现出自我与他者的根本性区别 ;其三 , “自我实现蕴含着对时间的控制 ”⑧ ,即建立个人的 时区 ,和实践保持对话成为自我实现的真实基础 。 自我作为反思性的投射也拓展至身体 ,使身体成为 行动系统的一部分 ,而不是被动的客体 ,这样 ,自我 实现就可理解为机遇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使个体从 压迫性的情感习惯中解放出来 ,让过去逝去 ,从而促 进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这是自我的主体性与能 动性的表现 。
尽管自我可以分化为主我和宾我 ,但只有在反 思性的投射中才能够确立起来 ,才能够形成自我认
121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
2010年第 3期
同 。吉登斯认为 ,关于自我认同很难给出一个确切 离是一个基本的标志 。在前现代社会中 ,每种社会
的定义 ,因为自我是某种紊乱的现象 ,因此 ,“自我认 文化都具有自己已经定型的时间和空间标准 ,对多 同不能仅仅指涉其在时间上的某种连续性 ”⑨。自 数人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活动来说 ,时间和空
中 ,自我的话语深度 ,或者说自我所表现出来的那些 内在的反思性提供了一种信任机制 ,使得信任与安
特征 ,与现代性社会的内在特质是密切相关的 。因 全 、风险与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互
此 ,对自我的认识同对现代性社会的特征的理解具 相并存 。
有内在一致性 ,而这就涉及到如何理解现代性 。
吉登斯认为 ,现代性社会在本质上是反思性的 ,
列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都与自我或自我认同密切 的改造 ,提升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完善人的品格 。
关联在一起 。
由于现代性社会一般特征的存在 ,自我在其反
现代性社会的最显著特征是民族国家的形成 。 思性的投射活动中处在两极的状态中 ,一方面 ,它必
这样的国家具有特定形式的领土性和监控能力 ,并 须生活于现代性社会的预设情境中 ,甚至被这种情
识自我认同这种个体性的活动与其话语场域之间的
内在的 反 思 性 意 指 人 们 在 现 代 性 的 社 会 生 活
关系 ,或者说 ,在于理解自我认同与现代性社会之间 中 ,通过反思过程 ,定期地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
的关系 ,因为自我“是由现代性制度所塑造的 ,同时 情境上 ,并把这作为制度组织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 也塑造着现代性的制度本身 ”λυ 。在现代性的场域 要素 。“反思性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 。”λω
我认同并不仅仅是被给定的 ,或者说是作为个体动 间通过地点连接在一起 ,实践的标尺不仅与社会行
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 ,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 动的地点相连 ,而且与行动自身的特性相连 。但在
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自我认 现代性社会中 ,时间被虚空化了 ,存在通用的计时系
同其实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 、作为反思 统和全球标准化的时区 ,空间也作为一种全球规划
对暴力手段的有效控制实行垄断 ,在地缘政治的范 景所塑造 ;另一反面 ,它的主体性和文化的稳定性又
围内遵循协调的政治和计划 。λϖ 这就是说 ,自我首先 使它顽强地展现着自己以及传统 。这是一种巨大的
是在民族国家的监控之下存在的 。
矛盾 ,使自我认同总是处在尖锐的内在冲突中 。由
现代性社会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意味着现 于“现代性的反思性已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分 ”λξ ,
吉登斯“自我认同 ”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生了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重组 ,产生了各种各样 认同方面的问题 ,使得“焦虑和不安全感总是折磨着 我们 ”,人生活在高风险的状况中 ,总是感到迷失和 孤立无援 ,那种在传统中保存下来的信任机制被普 遍的怀疑和不信任所取代 。民族国家普遍加强了所 谓集体性的社会监控 ,民族冲突和文化矛盾日益加 剧 。普遍的社会质询 ,社会角色的紊乱 ,本能上的畏 惧和焦虑“直抵我们那种活在世上的连贯性感受的 深处 ”,自我在认同中正在遭受磨难 。诚如吉登斯所 说 ,“现代性的剥夺是无法抗拒的 ”。λψ
安东尼 ·吉登斯 (Antony Giddens)是英国著名 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以研究社会的构成而为学界所 瞩目 ,其思想被誉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①虽然 吉登斯自称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但他却以马克思的 思想作为理解现实社会的基础 ,成为英国新左派的 典型代表 ,这一点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 理论 》中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 。尤其是他对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极为重视 ,认为马克思对 异化所做的直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宝贵线索 , 使我们能够窥透潜蛰在马克思后期思想中的最重要 主题 。②吉登斯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 ,以研究 现代性问题作为切入点 ,进而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 的内在构成 、运行机制以及尖锐矛盾之中 。在对现 代性的认识问题上 ,吉登斯特别重视“自我认同 ”问 题 ,甚至 认 为 自 我 认 同“塑 造 着 现 代 性 的 制 度 本 身 ”③。本文将就吉登斯“自我认同 ”的社会哲学思
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显示出一种独特的日常生活
化的差异性和话语场域的转换性 ,个人总还是能够 状况 ,即在前现代社会中以松散的形式组织起来的
拥有合理稳定的自我认同感 ,会感受到他能反思性 活动模式 ,随着现代性的出现 ,变得更为专门化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