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路径分析
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治理方案
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治理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被“驱逐”,他们失去了土地所带来的生计、生活和安全保障。
这些被“驱逐”的农民难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也无法立足城市生活,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基本权益,成为当下亟待破解的棘手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可行的、有保障的、务实的治理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平衡城乡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安全。
具体来说,以下是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治理方案:一、充分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的唯一生计和安全保障。
因此,第一步就是要重视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土地安全、产权稳定,禁止强制征收和私自转让土地。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税费、监管等方面的权益。
二、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通常受到严重的影响。
政府应该为失地农民提供多种多样化的社会福利和财政支持。
例如,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贴、住房补助等福利,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此外,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农民,政府应鼓励他们创业、提供差异化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补贴等力度。
三、加强政策配套失地农民所处的人口和社会环境与农村的环境相差很大,所以,在政策治理方面,需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环境的定向政策支持。
例如,加强对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区的力度,同时加大涉农政策的扶持力度,降低财务的门槛和流程的复杂,让失地农民更便捷地享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四、完善治理机制当前,失地农民管理的规划制定和落实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需要完善失地农民管理的管理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详细的管理政策,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还需要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健全规划、执法、管理、监督等工作职责的分工协作和配合,确保治理的制度落实到位,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和突出矛盾。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鲍海君吴次芳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
现行的征地安置标准过低且方式单一,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征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
一、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区为改善和提高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及其措施 ,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实行的是高补贴、高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就可享有就业机会及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与粮食、副食品、住房等补贴 。
而农村实行的是以群众互助和国家救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福利性均分的原则下,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并通过土地政策努力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土地的福利绩效足以抵消其效率损失,从而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及其保障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农民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了制度安排。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并且将生活在相对陌生的城市里。
要由农村意识转化为城市意识,由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转化为市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和适应期 。
在这一期间,失地农民由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大都会表现出对生活前景的彷徨、焦虑,甚至失去信心。
同时,由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解决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将成为矛盾的焦点,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遗憾的是: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这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今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探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问题,以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精简篇)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近年来,XX县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县城西区、国道109改线及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整体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在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便是其中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县城周边的农村集体土地不断被征用,这些农民世代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变成了商住楼、道路、商场、工厂、广场等,在他们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分组深入县城周边失地农民较多的乡镇、村,深入农户开展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XX县现有城市低保对象3659户、10075人,年发放城市低保金84万元,其中西区失地农民1662户5776人年发放城市低保金838万元,人均补差元,占全县城市低保金发放额的62%。
二、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势必需要占用农民土地,部分地区农民耕地逐年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
但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
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认为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
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担心将来生活遇到困难没法解决。
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担心生病后的住院费用没有着落。
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开小卖部、从事饮食业等方式就业的农民担心就业不稳定,怕再一次失业,将来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路径分析
第 1 期
王俊凤 : 城市化进程 中失地农 民权益保障的路径分析
・ 9・ 1
成 了裁决 方 , 缺少 第三 方 的仲裁 , 失地 农 民 的权 利 与 市场 竞争 的 能力 较 弱 , 在就 业 的竞 争 中处 于极 因此 , 地农 民面 临着 重 重 就 业 困境 , 失 必 救 济 已是欲 诉 无 门 , 何 况 农 村 土 地 属 于 农 民集 大 劣势 , 更 务农无 地 、 上班无 岗” 的新失 业群 体 。 体 所有 , 失地 农 民个 体 根 本 不 具 备 诉 讼 主 体 的资 然 会 沦为 “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国城 市 化 进 入 了 快 法 和相关 法律 并未 对其 含义作 出明确 界定 的前 提 我 速 推进 时期 , 然 城 市 化是 人 类 社 会 文 明进 步 的 下 , 虽 就名 正言 顺 地成 为政 府 将 农 村 集 体 土 地 自由 重 要标 志 , 解 决 我 国 “ 农 ”问题 的必 由 之 路 , 裁 量地 转化 为 国有 土地 的合 法 依 据 。可 见 , 土 是 三 在
但 是 , 随着 城 市化进 程 的不断 推 进 , 伴 大量 的农 村 地 征 收过程 中 , 民没有 参 与决 策 的权利 , 农 是否 征 土地被 征用 , 大量 的农 民失 去安 身 立命 的根 基 , 同 地 以及 如何征 地 完 全 由政 府 单 方 面决 定 , 民只 农 时也催 生 出一个 急剧膨 胀 的社 会 群体 —— 失地 农 能被动 地服 从 。其次 , 据 《 根 土地 管 理 法 》 四十 第 民。虽 然政 府在 保 障和救 济等 领域 加 强 了对 失地 三条 规定 :任 何 单位 和个 人 进 行建 设 , 要 使 用 “ 需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
现代经济信息49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张敬兰 安徽省肥东县委党校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篇文章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通过对肥东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对我国整体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肥东县;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5-0492-01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集体用地大量被征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了“失地农民”。
农民失去土地后如何维持基本生活,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就业等等问题成为征地后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因此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城市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一、失地农民的内涵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称之为失地农民. 土地可以为农民提供充足的衣食保障和经济保障,是农民生活和工作的生存基础和重要场所,可以满足农民各方面的社会经济需求。
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后,就失去了农民的最重要的特征,但是他们又不能完全融于城市居民当中,成为一个边缘群体。
农民有了土地,才有收入保障,除了保障自己的生活,还能保障下一代人的生活,一旦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国内外都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在国外,征用补偿通常分为两部分:土地征用费和土地赔偿费,最重要是他们在征地后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三、肥东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补偿标准较低,补偿方式较单一安徽省的征地补偿标准,是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订,再根据各市县经济发展状况实际,每两年调整一次。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褚加文 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洋大学
【摘 要】 失地农民是一个介于城镇和农村二元保障体系间的弱势群体, 对这一群体的保障, 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 、 社会稳定的大局, 对建立和 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入手, 分析现实中存在的, 对我国失地农民保障的路径做出思考和选择, 以完善我国失地农民 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自建国以来, 我国自然形成了一种二元的社会体制, 城市和乡村被 割裂开来。这是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所致 。 但造成的长期影 响是: 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 。 很长一段时 间, 农村供养着城市, 但却不得不接受被社会排斥的 现 实 。 在 当 时 来 城市的社会保障依靠国家包办, 而农村则是依赖家庭和集体供养。 看, 虽然两者在保障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距, 但因为当时的总体社会生活 水平比较低, 再加上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 所以事实上的差距并不 明显。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走上市场经济轨道, 社会保障的方式发生 国家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更为关注, 由国家包 了很大改变。一方面, 办变为个人、 企业、 国家三方参与的社会统筹方式。 另一方面, 国家虽 然加大对农村的社会保障的关注, 力度却相对较小。 目前我国设定的 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真正把人口占多数的农民群体包括进去 。 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结合; 自我保障 为 老保险与家庭赡养、 ” 主, 集体调剂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 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 可见,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很大的宽松性和灵活性。 但这种养老保障 方式存在几个弊端。 首先: 目前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采取家庭赡养加土地保障的自我 老年人在家庭其他成员的帮助下生活, 但如 模式。在这种保障模式下, 果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整个家庭失去了保障的来源。 此外, 城市相对 宽松的就业条件和高收入水平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 “自食其 移, 这些壮劳力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支柱, 而留守的老年人只能 。 力” 其次: 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 虽然近年来国家致力 于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收入。 但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传统消费观 生活、 医疗、 教育费用增长的客观原 念的束缚;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 因, 令多数农民无力或无意参与养老保险。 所以, 相对于数目巨大的农 村人口来说, 农村养老保险的普及率相当低。 第三: 政府责任的缺失。 对陷入生活困难的公民提供援助是政府 的责任, 但从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看, 政府却将自己的责任放到 最后一位。此外, 政府虽然制订政策, 却没有相应的程序化操作和监 管, 挪用、 挤占养老金的情况时有发生, 损害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3. 农村医疗保险。原有的— — —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合作医疗 管理不力, 卫生行政部门未能及时引导等 制度由于乡村公共积累下降, 原因, 遭到解体或停办的厄运。 我们国家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 2003 年颁布施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合” , 简称 它是由政府 组织、 引导、 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 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 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采取个人缴费、 集体扶持和政府资 已经覆盖 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该制度推行以来受到农民的积极相应, 了大部分农村地区。但该制度仍有明显缺陷; 首先: 保障水平低。该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的农民医 疗互助制度。它的主要救助手段是疾病医疗费用, 而门诊、 跌打损伤等 不在该保险范围内。此外, 该制度采用低筹资率, 低补偿率的办法, 大 多数的地区一般 医 疗 费用 仅 能报销 10 ﹪到 20 ﹪, 大病为 5000 元到 10000 元封顶。所以其提供的低补偿并不能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新农合” 其次: 参与度低 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 失去土地 的农民丧失了主要的收入来源, 只能负担低水平的缴费 。 另一方面, 家 庭承包责任制的存在和大量土地的流失也使而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组 1. 农村失业保障。我国之所以会形成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拥有土地作为生活保障, 而城市居民则没有这一 条件。但是, 随着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土地的保障和收益功能大大削弱了 。 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日渐减 少, 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土地转而到城市中寻求新的 、 更好的经济来 源。同时, 城市化的扩张也迫使许多农民放弃了自己的土地 。 而对于 那些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 耕种是他们唯一的生活 《失业保险条例 》 来源, 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 。 我国目前实行的 并未 赋予农民群体加入失业保险的资格。 况且, 大部分的农民缺少其他的 谋生手段和技能。因此, 对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来说, 失去生 活依凭的情况下, 如何维持自身的最低生活保障是最为重要的 。 2. 农村养老保障。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 : “养 10 织陷入经济困境, 无力对社员的医疗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新农合” 第三: 运行成本高 制度是以县为单位集中审核、 报销费 用, 但农村人口众多, 居住分散等原因使主管部门的工作量加大 。 据统 计, 合作医疗中的管理费用占到了总经费的 10 ﹪。 此外, 某些地区官僚主义盛行, 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也是 “新农合” 农民不愿参加 的重要原因。 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我国目前实行的农村最低生活救助是由五 保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的保障体制。 五保制度是指对无劳 动能力、 生活无保障的成员实行的社会保险, 包括保吃、 保穿、 保烧、 保 、 教、 保葬五个方面。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 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 按最低生活保 障标准, 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 该制度实际是在农村特困
关于河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关于河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作者:廉朋旭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的增长。
因此,为失地农民建立一个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的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河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与措施。
河南省是失地农民现象比较普遍的地区之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而我自己也是失地农民群体的一员,所以我希望更加深入的了解失地农民这一群体,进而了解整个中国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为河南的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土地转换成为建设用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提出我国未来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里明确提出我国未来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里明确提出我国未来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有效转移的问题。
失地农民在被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其以土地资源为依托的传统生计方式已经难以维系,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问题,既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然要求,也对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6.5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48.8%,是一个农业大省。
但是,由于我省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1.29亩,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可以想象,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成为问题。
河南省作为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发展较快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失地农民现象比较普遍的城市之一,而我自己也是失地农民群体的一员,所以我希望更加深入的了解失地农民这一群体,进而了解整个中国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为河南的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提供点建议和意见。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概述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而失去耕地或居住地的农民。
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身份和处境,他们面临着诸多社会保障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⑴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他们面临着高医疗费用负担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⑵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缺乏稳定可靠的制度安排,他们普遍面临着无法正常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困境,老年生活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⑶教育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子女入学困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⑷就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收入较低的问题,缺乏稳定的职业安排和发展机会,就业保障形势严峻。
三、对策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合理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失地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⑵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⑶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就读机会,确保失地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⑷发展失地农民就业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内容:附件1:相关法律法规文本附件2:重要数据统计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居民医疗保险:指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称。
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指适用于城镇正式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⑶公平教育:指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和谐社会视野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Ab t a t L n e u i h ot m ie o e p a a t.On e t e o e t er l d , e i o e t erf u d t n o s r c : a d sc r y i t e b t t s o l ft e s ns n h c yls i a h h n h t y w l l s i n ai f l h o o s r ia .La de sp a a t r a t f o ilv l ea l r u s wh s o i e u i l s l ea e os ca a n - u vv 1 n ls s n s ae ap r c a u n rb e go p . o e s c a s c rt i c o ey r ltd t o i h l o e os l ys l T
n .W h t e u l a mo o s s caits ce ,p re ts c a e u i y tm rp o e t e d v lp n f r a i y e rt b i a h r n u o il o it e fc o i s c rt s s h o d i s y l y e o r mt e eo me to b n - h u
二 、 决失地农 民社 会保 障 问题 的路径 解
法达到改善他们生活水平的目的。 ( ) 三 资金筹 集 困难 失地 农 民社 会 保 障 的资金 筹 集管 理 还存 在 较 大 的缺 陷 , 成资 金 筹集 困难 。第一 , 府 对失 地 造 政 农 民社会保 障 的重视程 度不 够 , 际操作 中存在 没 实 有拨付或减少拨付的现象 ; 另外 , 政府出资部分 , 是 从土地收益中列支 , 由于土地收益不能按期取得 但 因而造成 资金 到账 困难 。第 二 , 集体缴 费部分严 重 缺失。由于集体要发展经济 , 财政却严重吃紧 , 但 这 就 出现 了社 会保 障 与集 体 经 济 发展 争 资金 的矛 盾 。最 后 , 偿 安 置 费 用 少 , 地 农 民 无 力 承 担 。 补 失 2 0 - 20 0 1 0 2年 , 江 被 征地 农 民人 均 获 得 补 偿 只 浙 有 100元 左右 , 10 而一 次性扣 缴 的保 险费 则在 1 万 元左右 , 许多 地 区农 民补 偿 费不 够抵 缴 , 需要 农 还 民补缴 , 反而加 重 了农 民 的负 担 , 使政 策 得 不 到农 民的拥 护 。5同时 , l 由于 失 地农 民还需 要补 助 金用 于建房或其他投资, 也是缴费出现实际困难的重要 原 因。 由于资金 筹集 上 还 缺 乏法 律 的 约束 和 明确 的规定 , 导致资金不缴纳等现象时常发生 , 实际形 成 了对 失地农 民加 入社会 保 障制度 的资金 障碍 , 这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进行研究综述。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失地农民面临的养老困境。
接着明确了研究目的,即探讨当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阐述了研究意义,强调改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必要性。
在首先对我国失地农民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他们面临的养老风险。
然后探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重点关注政策变迁及影响因素。
接下来研究了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提供参考。
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望未来,指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综述、现状分析、制度演变、政策探讨、政策效果评估、问题、建议、总结、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始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的需求。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活的农民。
他们往往面临着养老保障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
研究背景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个具有特殊背景和需求的群体养老问题。
传统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完全覆盖失地农民,而他们又因失地而无法享受传统涵盖范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如何为失地农民建立适合其特殊身份和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程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分析现行政策的优缺点以及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农村人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难题。
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相对较窄,保障水平不高。
很多农民面临着养老、医疗、失业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支持。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深入了解其中的问题所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建设农村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覆盖率低、待遇不稳定等。
如何建设一套覆盖广泛、待遇稳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农村医疗保障的完善农村医疗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农村居民享受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较窄,报销比例不高。
如何完善农村医疗保障,提高农民享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实惠性,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4.农村失业保障的建立农村失业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农村居民失业后的保障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失业救助措施。
如何建立健全的农村失业保障体系,帮助失业农民重新就业,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5.加强基本民生保障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比如加强对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6.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环节。
当前,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救助标准不高、救助覆盖面不广等。
如何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救助水平,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7.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的对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之间的对接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建立起一套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之间互通互补的机制,让农民在城市和农村都能享受到有效的社会保障,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路径分析及探讨
从而土地作为基本生存和生活保障的要素作用得一
到 了充分体 现 ,也 为土地 保 障和家庭 保 障提供 了
制度 前提 。然而 随着城 市化进 程 的加快 和众 多基
决 策者 面前 : 失地 农 民的生 活 、 医疗 、 养老 等保 障
问题 如何解 决 。
一
本建 设项 目的开工 ,被 占用 土地 的农 民的保 障问 题却 没有一 个统一 的制 度来 明确 。虽然按 照 国家 《 土地 管理 办法 》 定 了一 定 数额 的补偿 , 现 行 规 但
那点 钱都被 医 院赚 去 了 ,在 一定程 度上 影响 了农 民参 加合作 医疗 的积极 性 。
三、 完善 失地 农 民社 会保 障 制度的措 施
济为主的保障体系 , 障水平远低于城镇。我国 保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做得 还很不够 , 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 不但
加 快 。尤 其是 近几年 , 各地房 地产业 蓬勃 发展 , 城
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投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同时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 公共资源投人也少的可怜 。 这
种 严重 的城 乡二元结 构造 成 了城 乡 间的 巨大 不平
市规 模迅速 膨胀 , 许多 近郊村 渐渐变 为 “ 中村 ” 城 , 远郊 村变 为近郊村 。在这 个进 程 中与 人 的生存 最
向 : 村与 区域 发展 农
・
2 ・ 8
第 5期
李爱杰 : 完善 失地农 民社会保障制度路径分析及探 讨
养老、 住房 等保 障机 制 日渐健全 , 障水平 也 日渐 保 提高 , 并且 一直 以来 , 城镇 实 行 的是 高 补 贴 、 就 高 业 的保 障制度 。但是 广大 的农村 却享 受不 到这种 高保 障 的待 遇 ,其实行 的是 以群 众互 助和 国家救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四个机制”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近几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寒亭实际,坚持把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建立起了“收入有、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扶持”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模式,从根本上解除了失地农民的近忧远虑,促进了农村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
一、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长期受益。
为防止有限的补偿金短期内被“吃光分光”,我们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坚持按国家有关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地补偿标准、规范补偿金发放的同时,努力探索经营土地补偿进的路子,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到位。
为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按照一定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一定要注意节约土地“三个一定要的”原那么,严格土地征用,并且始终坚持“凡征必补、补必到位”,对土地补偿的标准、补偿款的发放、兑付时限都做出具体要求。
明确规定,但凡对农民土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工程,一律不准开工建设,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足额拨到农民手中。
目前,全区农民因失地获得的补偿,均高于其失地前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
二是搞好土地补偿金经营运作。
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补偿金的路子,把土地补偿金留在村集体作为开发建设资金,通过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建设标准车间向外出租的方式,让“死”钱变“活”,“小”钱变“大”,实现了土地补偿金的屡次增值,让失地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
如我们开元街道南张氏三村,组织村民每人以xx元土地补偿款入股,建设了标准车间13000平方米,租赁给来投资的企业,去年收入近100万元,每个村民分红500元,预计今年可达1500元。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对策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1、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1、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路径分析——“政府+集体经济”双重供给主体模式初探
( 东理 工 大 学 ,上 海 华 20 3) 0 2 7
摘
要: 满足 失地 农 民的社会 保 障需 求 , 日益成 为城 市化 进程 中的棘 手 问题 。通过 讨论 失地农 民社会 保
障 的资金 来 源和供 给 主体 , 论证 发展 集体 经 济对 于 失地农 民社 会保 障 的积极 作 用 , 出“ 提 政府 + 集体 经 济” 的 社会 保 障模 式 , 以特 殊 背景 下 的暂 时性 制度 安排 , 来应对 政府 短期 内对 于失地 农 民社会 保 障 的不足 , 可为下
一
、
引 言
二 、 海 市 失地 农 民社 会 保 障 的典 型 模 式 上 在上海 市 , 决失地农 民问题的主要着眼点是把失地农 解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 城市化率不断增长 ,
建设用地 的需求量迅 速增 长 , 土地总量 不变的情况 下 , 在 农
民的保 障问题 , 入镇 保范畴 , 纳 通过 开展镇 保 , 解决失地农 民 的基本养老 、 医疗问题 。2 0 年 , 0 3 上海 市政 府发布《 上海市小 城镇社 会保险暂行 办法》 沪府发[0 36 号 ) 以及《 ( 2 0 15 , 上海市 被征 收农 民集 体所有 土地农业人 员就业 和社会保 障管理办 法》 沪府发[0 36 号 ) 对失地农 民的养老 、 ( 2 0]6 , 医疗 和就业进 行 了规 定 。具 体地说 , 对被征 地农 民 , 由征 地责任单位 一次 性为被 征地农 民缴纳 1 年基本养老 、 5 医疗保 险金 , 即加入镇 保, 并办理农 民户籍“ 转非” 农 手续 。 小城镇保险的 内容被概 括为 “5 X 模式 ,5 2+ ” 2 %为缴纳养 老 、 医疗 、 失业 、 生育和工 伤 等保险费费率 ,x 则是补充养老 、 “” 补充医疗和征地 人员生活 补贴等用 途 , 可以起到 改善生活 的积极作用 。而对其 就业 , 则 主要 采取市场化就业 , 政府扶持和帮助 的办法 , 即采取“ 落 实保障 、 户籍转性 、 市场就业 、 政府 帮助” 的办法 。 上海市被 《 征 收农 民集体所有土地农业人员就业 和社会 保障管理办法》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3.2失地农民的就业权受到侵害
农民失去土地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就业,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低,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比较困难, 失去土地后很难找到新的就业方式, 许多人每天无所事事, 到处闲荡, 甚至有人无聊之余进行赌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对于已获得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来说, 当单位机构改革时, 通常被列为精简的对象, 因此失地农民的就业回流率普遍较高。
和生活有较大提高, 但这只是短期的、暂时的, 随着补偿费的日益消耗, 收入较低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又找不到工作, 生活没有来源, 形成新的贫困户。经济基础较好或有技能的失地农户, 以公路、县城的开发为契机, 投资置业, 从事二、三产业经营, 变得更加富有。
4失地农民失地的同时失利的原因
4.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立法严重滞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路径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是主要指标之一。
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了其中较为棘手的部分。
“政府-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基于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和供给方的讨论和对集体经济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作用的论证中提出来,可以有效地解决短期内政府在保障失地农民政策中的缺陷,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集体经济;“政府-集体经济”模式
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前进,越来越多的农业土地被改为建设用地,由于土地总量不变,便造成了失地农民的数量开始大规模增长。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迫使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镇,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
因此政府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成为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利益保障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1.社会保障制度解析的主要内容
由于社会保障这种政治——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其最终的决定因素大多是由不同利益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影响形成的的,非人为可以左右。
失地农民在用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换取实地补偿金后,已经不再是农民身份,他们开始向经商和打工者的身份过渡。
实地补偿金的领取拆散了原有核心家庭的框架,这不仅使得“储蓄经济”的现象突出,也促进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强制规定和实施的一项基本制度,责任的主题是国家和社会,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主要包括社会底层需要帮助的劳动力丧失者和特殊群体)。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其存在价值是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目前在大中城市的由失地农民转型的就业者,多是农民工或其他类型的雇佣者,在城市的最底层劳动,居住条件偏远且没有耕种的土地。
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并没有太多的显现。
这些已经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拥有着城市居住地和户口,但仍旧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
在医疗、保险、就业、养老等等社会生活保障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失地农民在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中长久羁绊难以脱离。
2.失地农民用土地换取的社会保障路径分析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从理论到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的较大的不同可能性。
部分失地的农民更多的在衡量土地利益的合理性,而全部失地的农民需要完成一个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土地征用权由国家行使。
国家征收到农村的农业用地后再进行想商业建筑用地的转变。
早期的规模并没有对农民组成有所影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出现,他们的社会保障往往不能达到完善,需要有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有益探索,得出利于经济发展和失地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的方式。
在前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大致有三种较合适的模式途径为农民的农业用地换取社会保障。
首先是全封闭模式,以解决农民最基础的生存保障为主旨,加速城市化进程。
其次是半封闭模式,区分不同类型的失地农民,让他们在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维系生存。
最后是城镇对接的一体化方式,政府和集体承担了大部分的个人保险和福利补助。
3.“政府-集体经济”社会保障模式对失地农民的应用
政府对中国社会的保障体系是全面支持的,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险在内的三种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方式,政府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政府保障范围内的农民数量显著增加。
这时候,政府资金、公务人员数量、执行速度和力度都不能足够保障这些社会福利和救助需要的水平。
在这个时候,集体经济有效地补足了政府的缺陷,十分有力的保证了社会保障的原有水平,并形成多元化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4.“政府-集体经济”社会保障模式的多元化福利政策
政府和集体的福利政策随着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凸显出作用。
多样化的福利内容不仅给失地农民降低了生活成本,更在文化精神方面增添了许多福利政策,涉及到就业、养老以及教育方面。
政府是供给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主体。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包括老年
人保险、妇幼、儿童福利、社会安抚、公共产品供给,而社会救助包括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就业教育的支持以及对重大疾病的救助。
其中集体经济也供给了后两个部分。
这些内容都与失地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在货币和实物上有所补助,并在精神文化这些软物质上大力的满足了需求,多形式、有技巧的为失地农民提供生活保障。
5.经验和结论
“政府+集体经济”双重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模式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政府、集体政策后,逐渐的摸索到一条成熟的道路上。
最初的现金补偿仅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福利待遇和精神需求,在加入集体经济后,形成了主体由政府统筹、集体补充的的多元化的保障制度,提高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运行效率。
集体经济虽然是后期加入的,但因为它能覆盖到更广的受众中去,弥补政府无力承担的情形。
在失地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时候,多种资金、社会福利、就业可能性在集体经济的支撑下保证了他们的生存空间,维护了他们的基本利益。
城市化的进程加剧让失地农民数量一升再升,复杂的社会保障问题超出了政府提供的能力。
在政府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维护下,集体经济的加入强化了失地农民的互助性,并利用自身力量解决问题。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发展向上的过程,“政府+集体经济”双重供给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奠定失地农民身份转变的基础,要想完善的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和发
展。
【参考文献】
[1]郑美雁,秦启文.城乡统筹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路径分析与选择西南大学学报,2008.7.
[2]欧阳小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6.
[3]陈磊,薛兴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前沿,2005.5.
[4]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经济,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