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路径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路径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是主要指标之一。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了其中较为棘手的部分。“政府-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基于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和供给方的讨论和对集体经济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作用的论证中提出来,可以有效地解决短期内政府在保障失地农民政策中的缺陷,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集体经济;“政府-集体经济”模式

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前进,越来越多的农业土地被改为建设用地,由于土地总量不变,便造成了失地农民的数量开始大规模增长。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迫使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镇,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因此政府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成为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利益保障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1.社会保障制度解析的主要内容

由于社会保障这种政治——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其最终的决定因素大多是由不同利益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影响形成的的,非人为可以左右。失地农民在用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换取实地补偿金后,已经不再是农民身份,他们开始向经商和打工者的身份过渡。实地补偿金的领取拆散了原有核心家庭的框架,这不仅使得“储蓄经济”的现象突出,也促进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强制规定和实施的一项基本制度,责任的主题是国家和社会,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主要包括社会底层需要帮助的劳动力丧失者和特殊群体)。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其存在价值是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目前在大中城市的由失地农民转型的就业者,多是农民工或其他类型的雇佣者,在城市的最底层劳动,居住条件偏远且没有耕种的土地。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并没有太多的显现。这些已经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拥有着城市居住地和户口,但仍旧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在医疗、保险、就业、养老等等社会生活保障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失地农民在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中长久羁绊难以脱离。

2.失地农民用土地换取的社会保障路径分析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从理论到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的较大的不同可能性。部分失地的农民更多的在衡量土地利益的合理性,而全部失地的农民需要完成一个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土地征用权由国家行使。国家征收到农村的农业用地后再进行想商业建筑用地的转变。早期的规模并没有对农民组成有所影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出现,他们的社会保障往往不能达到完善,需要有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有益探索,得出利于经济发展和失地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的方式。

在前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大致有三种较合适的模式途径为农民的农业用地换取社会保障。首先是全封闭模式,以解决农民最基础的生存保障为主旨,加速城市化进程。其次是半封闭模式,区分不同类型的失地农民,让他们在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维系生存。最后是城镇对接的一体化方式,政府和集体承担了大部分的个人保险和福利补助。

3.“政府-集体经济”社会保障模式对失地农民的应用

政府对中国社会的保障体系是全面支持的,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险在内的三种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方式,政府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政府保障范围内的农民数量显著增加。这时候,政府资金、公务人员数量、执行速度和力度都不能足够保障这些社会福利和救助需要的水平。在这个时候,集体经济有效地补足了政府的缺陷,十分有力的保证了社会保障的原有水平,并形成多元化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4.“政府-集体经济”社会保障模式的多元化福利政策

政府和集体的福利政策随着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凸显出作用。多样化的福利内容不仅给失地农民降低了生活成本,更在文化精神方面增添了许多福利政策,涉及到就业、养老以及教育方面。

政府是供给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主体。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包括老年

人保险、妇幼、儿童福利、社会安抚、公共产品供给,而社会救助包括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就业教育的支持以及对重大疾病的救助。其中集体经济也供给了后两个部分。这些内容都与失地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在货币和实物上有所补助,并在精神文化这些软物质上大力的满足了需求,多形式、有技巧的为失地农民提供生活保障。

5.经验和结论

“政府+集体经济”双重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模式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政府、集体政策后,逐渐的摸索到一条成熟的道路上。最初的现金补偿仅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福利待遇和精神需求,在加入集体经济后,形成了主体由政府统筹、集体补充的的多元化的保障制度,提高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运行效率。集体经济虽然是后期加入的,但因为它能覆盖到更广的受众中去,弥补政府无力承担的情形。在失地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时候,多种资金、社会福利、就业可能性在集体经济的支撑下保证了他们的生存空间,维护了他们的基本利益。

城市化的进程加剧让失地农民数量一升再升,复杂的社会保障问题超出了政府提供的能力。在政府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维护下,集体经济的加入强化了失地农民的互助性,并利用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发展向上的过程,“政府+集体经济”双重供给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奠定失地农民身份转变的基础,要想完善的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和发

展。

【参考文献】

[1]郑美雁,秦启文.城乡统筹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路径分析与选择西南大学学报,2008.7.

[2]欧阳小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6.

[3]陈磊,薛兴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前沿,2005.5.

[4]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经济,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