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模式发展路径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养老模式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社会急剧的转型过程中,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加速使得既有养老模式不能满足目前农村养老需求。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发展路径
一、农村养老及其模式发展概述
1.农村养老概述
养老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夏商两代继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于完善。

“农村养老”中的“农村”是与“城镇”相对应的概念。

农村养老可以定义为:当农民个体到达一定年龄后,因疾病或因身体等原因不能参加劳动,需要供给者提供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以及精神慰藉的过程。

养老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等。

2.农村养老模式变迁轨迹
第一阶段:家庭养老迈向集体养。

这一时期为建国至1980年,这一时期养老政策上具有很强的互助性倾向,主要依靠的农村集体经济,走互助养老的道路,表现出公平但低效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传统上的农村养老模式。

针对少数没有劳动能力且无依无靠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农村集体实行“五保”户制度。

在集体经济时期,困难农民就有了一定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

第二阶段:集体养老向社会养老演进。

这一时期为1980至2002,政策上的价值体现为“效率优先,公平不足”,在选择上有着很强
的土地养老倾向,即依靠土地和家庭,鼓励自愿建立养老保障。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截至2008全国农村五保对象有531.7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五保集中供养人数144万人,集中供养率为27%。

二、村养老模式及其困境
1.农村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模式。

这种养老模式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养儿防老”观念的深入人心为家庭养老提供了心理和社会文化基础。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

中国社会已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转型时期。

家庭养老方式也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第一,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农民的养老压力逐渐加大,第二,不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一些农村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第三,家庭人口规模缩小,家庭的养老功能趋于弱化。

(2)自我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通俗地说就是养老靠自己,即在整个养老时段不管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都依靠自己。

自我养老模式追求是充分利用老年人自理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自我养老强调个人在养老中的责任,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原则,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农民自我养老的路径选择人力储蓄养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儿防老,有货币储蓄养老,土地养老以及商业社会保险。

(3)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即把老人集中在一定的专门养老机构中进行养老
的模式。

农村的养老机构主要就是指养老院,又称敬老院,是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

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而办院经费主要是集体统筹,国家给予补助。

除了国家性质的养老机构外,也有私人创办的养老机构,这类机构数量不多,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农村计划没有。

(4)养老保险养老模式。

目前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
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2.农村养老模式困境
(1)家庭养老的虚空化严重。

老年人获得的缺少生活照料。

大量农村青年男女离家进城务工,“留守家庭”也随之增加。

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小孩。

老年人身体健康面临更大威胁。

看病难,一直是近年国人关心的大事,在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这样将会使得家庭供养资源减少,而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却是成倍增长。

(2)自我养老不确定性增加。

因为农村老人可动用的养老资源有限,解决这些困难,老人要有可靠的供养资源和提供系统。

土地保障功能不可靠跟老年人劳动能力衰减有关,这会影响到土地的出产,间接影响土地保障功能的实现。

(3)机构养老缺位性普遍。

福利性养老机构的保障面太窄,目前我国农村虽有部分福利性养老机构,如敬老院、福利院等。

这些机构所供养的人数占老年人的比重与实际社会需求相差太大。

私营性养老机构发展缓慢,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处在举步维艰的状况,还需要相关政策给予倾斜、扶持。

三、农村养老模式路径选择
1.养老回归家庭。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时,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对老年人集中供养的方式,即建立敬老院、护理院等。

虽然这种方式设施完善、照料周到,但机构养老不利于老人与亲人等交流,容易造成情感缺失的弊端不断显现,很多国家提出了让老人回归家庭的号召。

但这种回归家庭的养老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一种将居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居家养老。

2.增加政府支持力度。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政府的养老服务最初都是从保障孤寡、残疾老人的养老开始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已占了主要成分,但是政府对于困难老人的保障功能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如英国、美国等都建有大量福利院,专供低收入、孤老等生活困难的老人养老。

其次是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引导作用。

养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应依靠政府来引导,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范畴。

3.快速发展社会养老机构。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也较为成熟。

其特殊性决定自身养老机构的特性,那就是
多元化。

建立各类养老机构,如由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中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组成。

在未来的发展中私人部门将在的养老服务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要大力兴办的养老机构才能满足日益社会上各类养老的需求,才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促进养老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瑞: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0(03).
[2] [9] 邓大松,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3] 何英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及对策探析[d].河南大学 2010.
作者简介:刘小刚(1979-03)男,江西吉水人,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朱红梅(1979-11),女,重庆沙坪坝人,硕士,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