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解剖
胆囊和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
![胆囊和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8c2de1cc22bcd126ff0cd1.png)
ppt课件
3
( 一 级 分 支 )
左 、 右 肝 管
胆右左 管前内 (叶叶 二、、 级右左 分后外 支叶叶
)、
肝内胆管
( 三肝 级段 分胆 支管 )
肝 毛 细 胆 管
小 叶 间 胆 管
ppt课件成,长3-4cm 胆囊管:长3-4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总管:长4-8cm,管壁厚0.2-0.3cm,依行程分四部分
(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
(3)十二指肠下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
ppt课件
5
胆道解剖概要
胆囊
左肝管
肝内胆管
胆管
右肝管 肝总管
肝外胆管
胆囊管
ppt课件
胆总管
6
ppt课件
7
1、肝胆管结石 2、胆囊管结石 3、胆囊结石 4、胆总管结石 5、乳头结石
梗阻部位判断
ppt课件
8
重点
胆总管分为几部分?
如发生胆囊肿大,梗阻 部位可能在哪儿?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胆囊和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
1
目录
胆囊 肝内胆管 肝外胆管 胆道解剖概要
梗阻部位判断
ppt课件
2
胆囊
位置:位于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连于肝脏面. 形态:卵圆形或梨形. 大小:长7-10cm,宽3-5cm. 结构:分为底、体、颈、管
四部分. 功能:储存和浓缩胆汁. 体表投影:Myrphy征
胆道解剖课件
![胆道解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ec6c0b524de518974b7d1a.png)
膈神经
(脊髓神经)
胸导管
整理版ppt
15
Thank you!
整理版ppt
16
肠系膜上静脉
整理版ppt
门静脉
14
淋巴及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 胆囊: 肝脏
胆囊颈部(哨兵结) 胆囊管部的淋巴结淋巴管
❖ 胆管: 胆管上段
肝门 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肠淋巴干 乳糜池
胆总管下段
神经系统:
胰头淋巴 腹腔淋巴
❖ 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 (腹腔神经丛)
副交感神经 ( 迷走神经分支腹腔及肝神经)
❖ 胆囊 (gallbladder) 1、梨形囊腔,长5-8cm,宽2
-3cm,容积30-50ml,附着于肝右 叶底部的胆囊窝内;
2、体表投影为右侧锁骨中线与右 侧第9或10肋软骨的交界处,相当于右 侧腹直肌外缘交界处;
3、胆囊分为底、体、颈3部分; 4、储存胆汁; Hartmann袋:体颈部相连处 漏 斗状 囊带状 胆囊结石易嵌顿处
❖ 重要性末端括约肌
(胆汁胰液排泄调节)
胆总管括约肌 :上 下两部,控制胆汁排 泄
胰管括约肌:一肌 环带,控制胰液
壶腹括约肌/ Oddi·s括约肌:纵 行肌纤维环形肌纤 维 ,控制胆汁胰液 的排泄
整理版ppt
10
胆囊与胆囊管 (gallbladder and cystic duct)
或胆总管的损伤
整理版ppt
12
整理版ppt
13
胆道血供
胆道血供: 肝动脉 胆囊动脉 胆囊床
胆囊动脉来源:肝右A/肝总A/肝左A/胃十二
指肠A/迷走肝A
走行: 前(浅)支 后(深)支
动脉分支:一支/二支/三支 (术中必须注意结扎胆囊动脉并不意
医学影像技术《胆道解剖和检查》
![医学影像技术《胆道解剖和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98c984c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79.png)
胆道系统解剖生理肝内胆管、肝外胆管组成胆道系统。
肝外胆管是指左、右肝管及肝总管、胆囊和胆囊管、胆总管。
〔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1 肝内胆管肝内胆管的行程是:起自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肝分的左右肝管。
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 肝外胆管〔图31-1〕图31-1 肝外胆道系统解剖〔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右肝管出肝后,在肝门部集合形成肝总管。
左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内,影像如同一棵树。
左肝管细长,长约~4cm;右肝管粗短,长约1~3cm。
肝总管直径为~,长约3cm,最长可达7cm,其下端与胆囊管集合形成胆总管。
〔2〕胆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集合形成胆总管,长约7~9cm,直径~0 8cm。
胆总管分为四段: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
80%~90%人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在肠壁内集合,膨大形成胆胰壶腹。
壶腹周围有括约肌称 Oddi 括约肌,末端通常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3〕胆囊:呈梨形,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
长 5~8cm,宽 3~5cm,容积40~60ml;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三局部,但无明显界限。
胆囊底部为盲端,向左上方延伸为体部,体部向前上弯曲变窄形成胆囊颈,三者间无明显界限。
胆囊颈上部呈囊性扩大,称Hartmann 袋,胆囊结石常滞留于此处。
〔4〕胆囊管:由胆囊颈延伸而成,长 2~3cm,直径~。
胆囊起始部内壁黏膜形成螺旋状皱璧,称 Heister 瓣。
胆囊管汇入胆总管有很多变异,手术中需加以注意。
〔5〕胆囊三角Calot 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域。
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胆道手术时应特别注意。
胆囊三角可作为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管的重要标志。
3 胆道的血管、淋巴和神经胆管有丰富的血液供给,主要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和肝右动脉,这些动脉的分支在胆管壁周围相互吻合成丛状。
胆道解剖
![胆道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ff460147eefdc8d376ee32d0.png)
胆道解剖与生理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肝内胆道:包括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图46-1)。
1、肝内胆道解剖肝内胆管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道肝内左、右肝管肝内胆管的行径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均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绕(图)。
肝脏Glisson鞘肝内胆管、肝内门静脉、肝动脉三者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肝内胆管可按肝的分叶、分段来命名,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解剖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肝总管由左、右肝胆管在肝门横沟的深处汇合而成。
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的右侧,位置较深,深入肝的后上方,较为粗短,长约2~3cm,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汇合而成,并接受来自尾状叶右段及尾叶突的小胆管,其与肝总管之间的夹角约为150o。
左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左侧,多由左外叶胆管和左内叶胆管汇合而成,还接受来自尾状叶左段小胆管的胆汁,左肝管较为细长,部位较浅,长约2.5~4cm,其与肝总管之间形成约90o的夹角。
肝管的变异较多,有时还可见到副肝管,尤其是右侧副肝管较为多见,由肝门右侧出肝,可汇入肝管、胆囊管或胆总管。
肝外胆道图(总示意图)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在肝门部,肝管、门静脉和肝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前方是左、右肝管,中间是肝左、右动脉,后方是门静脉左、右分支;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分叉点最低,门静脉分为肝左、右支的分叉点略高,而左、右肝管汇合点的位置最高。
肝总管全长约2~4cm,直径约0.4~0.6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右前方,其下方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上图)。
胆道解剖课件
![胆道解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aac6034693daef5ef73df5.png)
2、体表投影为右侧锁骨中线与右 侧第9或10肋软骨的交界处,相当于右 侧腹直肌外缘交界处;
3、胆囊分为底、体、颈3部分; 4、储存胆汁; Hartmann袋:体颈部相连处 漏 斗状 囊带状 胆囊结石易嵌顿处
❖ 胆囊管(cystic duct) 1、长2-4cm ,内径2-4mm
3、十二指肠下段(胰段)3cm 变细 管腔黏膜有瓣状皱襞,易发生结石嵌顿
4、十二指肠内段(壁内段)该段为 一狭窄管腔,总管开口之前内腔会有一 轻度扩大,称之为Vater壶腹,开口于 十二指肠乳头
最新课件
7
胆囊三角(Calot三角)
概念:胆囊管肝总管胆囊 动脉形成的三角区域。
临床:上界肝脏下缘内侧 为胆管外侧为胆囊管
胆道系统的解剖
biliary system anatomy
最新课件
1
胆道系统的胚胎学
❖ 胆道系统的起始于胚胎 3cm长时由前肠腹侧的膨 囊构成;
❖ 头侧演变成肝,尾芽演变 成腹侧胰腺,中间部分发 展成为胆囊;
❖ 中空的肝膨囊逐渐发展成 为一个实质性的细胞团块, 其中原始肝细胞相互再通 形成毛细胆管,最终逐步 形成肝内网状的肝内胆道 系统。
最新课件
5
肝内胆管 (Intrahepatic bile duct)
❖ Glisson系统:肝
内胆管、肝动脉、门 静脉分支走行一致, 被包围在Glisson鞘鞘 内。
❖ 肝内胆管分级分支:
第1级 左右肝管 第2级 分叶胆管 第3级 分段胆管 尾状叶同样分左右肝 段胆管
❖ 左侧胆管 长 粗
右侧胆管
最新课件
胆囊动脉来源:肝右A/肝总A/肝左A/胃十二
胆道系统的解剖 (3)
![胆道系统的解剖 (3)](https://img.taocdn.com/s3/m/3c7584a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5.png)
胆道系统的解剖
胆道系统指的是胆囊、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的结构。
它起
到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
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以下部分:
1. 胆囊(Gallbladder):位于肝右叶的下表面,形状像梨,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胆囊与肝内胆管通过胆囊管
相连。
2. 肝内胆管(Intrahepatic bile ducts):这些管道位于肝脏内部,将肝细胞产生的胆汁从肝脏输送到肝外胆管。
肝
内胆管最终汇集成肝总管。
3. 肝总管(Common hepatic duct):该管道是肝内胆管的汇集部分,由肝内胆管和肝囊管的结合组成。
4. 肝囊管(Cystic duct):肝囊管是连接胆囊和肝总管的管道,它负责将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输送到肝总管。
5. 肝外胆管(Extrahepatic bile ducts):肝总管与胰腺的胰管在胰头处相遇,形成主胆管。
主胆管经过胆囊下方的壁射孔时,将胆汁进一步输送到十二指肠。
6. 十二指肠(Duodenum):主胆管通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的Vater乳头。
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独特而复杂,其中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协同工作以完成胆汁的储存、浓缩和排泄。
第一节胆道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胆道解剖生理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487f4907f12d2af90242e68e.png)
第一节胆道解剖生理概要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起于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外有Oddi括约肌围绕。
(一)肝内胆管起自毛细胆管,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及肝内部分的左右肝管。
肝内胆管的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二)肝外胆道(图43-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右肝管出肝后,在肝门部汇合形成肝总管。
左肝管细长,长约2.5~4 cm,与肝总管间形成约90°的夹角;右肝管粗短,长约1-3 cm。
在肝门处,一般是左、右肝管在前,肝左、右动脉居中,门静脉左、右主干在后;左、右肝管的汇合点位置最高,左、右门静脉主支的分叉点稍低;肝左、右动脉的分叉点最低。
肝总管直径为0. 4~0. 6 cm,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由于这一汇合点高低不同,胆总管一般长约3 cm,最长可达7 cm.有时肝总管前方有肝固有动脉发出的肝右动脉或胆囊动脉越过,6~10%的人有副肝管,1%左右的人可无肝总管,胆道手术时应注意这些解剖变异。
胆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长约7~9 cm,直径0. 4-0. 8 cm。
胆总管分为四段:①十二指肠上段:经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下行,肝动脉位于其左侧,门静脉位于两者后方。
临床上胆总管探查、引流常在这个部位施行。
②十二指肠后段:行经十二指肠第一段后方。
其后方为下腔静脉,左侧有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③胰腺段:在胰头后方的胆管沟内或实质内下行。
、④十二指肠壁内段:行至十二指肠降部中段,斜行进入肠管后内侧壁,长约1.5-2 cm. 80~90%人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在肠壁内汇合,膨大形成胆胰壶腹,亦称乏特(Vater)壶腹。
壶腹周围有括约肌(称Oddi括约肌),末端通常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另有150o-20%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
Oddi括约肌主要包括胆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和壶腹括约肌,它具有控制和调节胆总管和胰管的排放,以及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重要作用(图43-2) 。
胆道系统解剖与生理特点
![胆道系统解剖与生理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88368da300a6c30d229f74.png)
胆道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怎样?(1)胆道:由各级胆管和胆囊组成,具有输送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胆管起始于肝脏汇管区的胆小管,它们相互汇合,逐渐形成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胆囊通过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图8-1)。
(1)胆囊:通常位于右锁骨中线和第九肋软骨交叉处,借结缔组织连接,附着于肝脏的胆囊窝内,长7-9CM,宽2.5-3.5cm,容量约35-40ml,可分为底、体和颈三部。
底部突出在肝脏下缘,通常指向前下方,贴近十二指肠和横结肠,与前腹壁相连接。
体部呈漏斗状,紧贴在肝脏的胆囊窝内。
颈部在胆囊窝的最深处,常呈s状弯曲,与胆囊管相接处有一囊状凸出,称为哈德门氏袋,通常胆囊结石多藏在于此。
胆囊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均有较大的变异,并且与胆囊内胆汁充盈情况和体位的改变有关。
(2)胆管:肝内胆管由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管组成。
左肝管平均长1.6cm,右肝管平均长0.8cm。
左、右肝管直径为2毫M,肝内胆管在肝脏内呈树枝状分布,与相应门静脉伴行。
肝外胆管分为以下几部分:•肝总管在门静脉右支起始部之前上方由左、右肝管汇合而成。
长3-4cm,直径0.4-0.6cm。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其左为肝动脉,左后方为门静脉。
•胆囊管由胆囊颈向左后下延续而成,长2.5-4cm直径0.2-0.3cm.胆囊管内的粘膜有螺旋式粘膜皱壁有节制胆汁的出入功能。
•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长7-9cm,直径o.6-0.8cm,管壁内含大量的弹力纤维,有一定的舒缩能力,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位于门静脉之前,肝动脉之右侧,下段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和胰腺头部之后,约2/3的人贯穿胰腺头部,其余1/3在胰腺头部后面的沟内,末端到达十二指肠第二段的后内侧,在肠壁内扩大形成胆道口进入肠腔。
约70%胆总管壶腹部和胰管互相汇合,构成同一出口,出口处有括约肌围绕,谓之胆道口括约肌,出口的口径约0.9cm.166.B超胆道检查的适应证有哪些?(1)胆道感染如急、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积液)。
胆道系统应用解剖和生理概要
![胆道系统应用解剖和生理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613496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d.png)
胆道系统应用解剖和生理概要一、胆道系统应用解剖胆道系统包括了肝内胆管和肝外胆道两大部分,肝内胆管包括毛细胆管、终末小胆管、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肝左右管;肝外胆道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及壶腹部。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发生、发展是一复杂过程,所以带来许多解剖上的畸形。
从肝内的胆小管开始,最终到胆总管末端的十二指肠乳头,成为一条主要功能为输送肝胆汁的管道,但它并非仅仅是一条输送管道,胆管上皮细胞一一胆管细胞虽仅占肝脏细胞总量的3%〜5%,但它却制造出每日排出胆汁的40%o应当重新审视胆道系统的功能,它对胆汁的生成、调节与胆汁酸的相互作用、内分泌、旁分泌和免疫作用均十分重要。
需加深对胆道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病理学认识,并据此改变对胆道疾病的诊治概念。
(一)胆道系统胚胎学和常见先天性畸形胆道系统和肝脏均自胚胎前肠发育而来,在4周时,前肠末端的腹侧上皮增生,并突出形成一憩室样囊状突起,称肝憩室,这是肝、胆囊和胆管的共同胚胎原基,后来生长延伸进入原始横膈内,下端扩大分为头尾两支。
头支较尾支大,后发育为肝实质、肝内胆管和肝管;尾支开始为实心的细胞索,最早形成胆总管,胆囊管次之,最后出现胆囊,胆囊在第8周时才形成囊腔。
胆总管开始是开口于十二指肠腹侧壁,但十二指肠转位和右侧壁发育快于左侧壁,胆总管开口就渐向十二指肠内背侧移位,最终与胰腺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
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发育不全或重建受阻,即可发生各种先天性畸形疾病。
1胆管闭锁正常情况下,肝内、外胆管有一个管腔暂时闭合和重新管腔化的过程,如管腔化重建受阻,就可能发生肝内或肝外胆管闭锁,肝外闭锁较多见。
2.胆总管囊肿这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胆总管与胰腺管交汇处的连接异常,致使胰液反流至胆总管,破坏其上皮而产生各种形状的囊肿。
其他如胆总管管壁薄弱和管内压力增加也可致病。
3.胆囊先天性畸形①胆囊憩室:可发生在颈体和底部;②胆囊管异常:如胆囊管缺如、异常开口、走行异常等;③双胆囊:同时有两条胆囊管,分别开口于胆总管;④胆囊缺如:可无胆囊、无胆囊管或实体胆囊等。
胆道疾病 ppt课件
![胆道疾病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8488f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6.png)
78
胆囊癌(4)诊断
• 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样病变史 • 临床表现 • B超:胆囊壁有弥漫性不规则低回声、
增厚、囊内常有实质光团 • CT:显示胆囊内软组织团块阴影及胆
囊癌的扩散情况 • 钙化胆囊→20%为胆囊癌
2024/4/15
79
胆囊癌(5)治疗
• 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⑴胆囊切除→意外发现的胆囊癌 ⑵胆囊癌根治术→早期胆囊癌 ⑶姑息手术→晚期胆囊癌
AOSC
2024/4/15
23
胆囊结石(3)
• ⑶结石长期嵌顿胆囊颈部或 胆囊管并继发感染—胆囊积 脓 结石长期嵌顿胆囊颈部或胆 囊管不继发感染—胆囊积水
2024/4/15
24
胆囊结石(4)
• 诊断 ⑴临床表现
⑵体格检查
⑶B超 三次B超 诊断符合率 95~98% ⑷口服胆囊造影术 一 旦显影 诊断符合率达100% 但 受多因素影响
2024/4/15
65
急性胆囊炎(2)
• 病理 ⑴单纯性: 梗阻→胆囊内压↑ →胆囊 粘膜充血水肿、渗出↑ ⑵化脓性:炎症波及胆囊壁的全层 化 脓 ⑶坏疽:血运障碍 局部坏死 ⑷ 穿孔: →胆汁性腹膜炎 ⑸胆囊内脓汁→胆管炎→胰腺炎
2024/4/15
66
急性胆囊炎临床表现(1)
• 症状 ⑴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 重,放射到右肩或右背部 多 发于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 ⑵有发热,少见寒战
46
2024/4/15
47
游离胆囊三角
2024/4/15
48
结扎胆囊管
2024/4/15
49
2024/4/15
50
2024/4/15
51
结扎胆囊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道解剖与生理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肝内胆道:包括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图46-1)。
1、肝内胆道解剖肝内胆管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道肝内左、右肝管肝内胆管的行径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均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绕(图)。
肝脏Glisson鞘肝内胆管、肝内门静脉、肝动脉三者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肝内胆管可按肝的分叶、分段来命名,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解剖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肝总管由左、右肝胆管在肝门横沟的深处汇合而成。
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的右侧,位置较深,深入肝的后上方,较为粗短,长约2~3cm,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汇合而成,并接受来自尾状叶右段及尾叶突的小胆管,其与肝总管之间的夹角约为150o。
左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左侧,多由左外叶胆管和左内叶胆管汇合而成,还接受来自尾状叶左段小胆管的胆汁,左肝管较为细长,部位较浅,长约2.5~4cm,其与肝总管之间形成约90o的夹角。
肝管的变异较多,有时还可见到副肝管,尤其是右侧副肝管较为多见,由肝门右侧出肝,可汇入肝管、胆囊管或胆总管。
肝外胆道图(总示意图)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在肝门部,肝管、门静脉和肝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前方是左、右肝管,中间是肝左、右动脉,后方是门静脉左、右分支;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分叉点最低,门静脉分为肝左、右支的分叉点略高,而左、右肝管汇合点的位置最高。
肝总管全长约2~4cm,直径约0.4~0.6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右前方,其下方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上图)。
(2)胆囊呈梨形,为囊性器官,壁薄,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标志着肝正中裂的位置,亦即左、右半肝的分界线。
长8~12cm,直径3~5cm,容积40~60ml,分为胆囊底、胆囊体和胆囊颈三部(下图)。
胆囊底圆钝,为盲端,底部一般游离,其向左后延伸形成胆囊体部,体部附着于肝脏的胆囊窝,向后上弯曲变窄形成胆囊颈部,但三者之间无明确的界限。
胆囊颈与胆囊管连接处呈囊性扩大,称为胆囊颈的壶腹部(Hartmann袋),胆囊结石很容易嵌顿于此处而引起梗阻和急性胆囊炎。
胆囊解剖胆囊三角(Calot三角)(3)胆囊管胆囊管由胆囊颈延伸而成,长约2~3cm,直径约0.3cm。
胆囊管近胆囊颈一端的内壁黏膜形成螺旋状黏膜皱襞,称为Heister瓣,其有调节胆汁进出胆囊和防止胆囊管扭曲的作用,而近肝总管一端的内壁较光滑。
当胆道炎症而引起Heister瓣水肿,或因较大结石嵌顿于此时,会导致胆囊积液。
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而成胆总管。
(但常有变异,可经肝总管前方或后方与其左侧壁汇合,或汇入右肝管或左肝管,或与肝总管平行行走一段后再汇入)。
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Calot三角),其中有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和副右肝管通过,此区域在胆道手术时易发生损伤,应引起注意(上图)。
(4)胆总管由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而成,长约7~9cm,直径0.6~0.8cm。
根据胆总管的行程和毗邻关系,可将其分为四段(图):(1)十二指肠上段:自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开始,止于十二指肠上缘。
此段在门静脉的前方,肝固有动脉的右侧,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下行。
这段胆总管较易于显露,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取石和胆肠吻合术等,常在这一段进行。
(2)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的后方,其后方为下腔静脉,左侧为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3)胰腺段:在胰头后方的胆管沟内或胰腺实质内下行,上起胰头的上缘,下至十二指肠壁,手术中此段的显露较为困难,须切开十二指肠外侧的后腹膜,将十二指肠和胰头予以游离并向内侧翻开才能显露此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是胆总管穿过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后内侧壁的部分,长约1.5~2cm,85%的人在此段穿过十二指肠壁内时,与主胰管汇合形成一共同的通道,并膨大而形成Vater壶腹,向十二指肠腔内突出,使十二指肠黏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
在此出口处附近,包括Vater壶腹、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均有括约肌环绕,统称Oddi括约肌。
十二指肠乳头直径一般为2mm,高度约3mm,宽度约4mm,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中1/3或下1/3。
另有15%~20%的人,胆总管和主胰管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的降段。
Oddi括约肌是调节胆道系统内压力的重要结构,它对控制和调节胆总管和胰管开口和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胆道反流起重要作用(图)。
胆总管解剖图将胆总管分为四段(图)胆总管十二指肠壁内段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主要结构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胆总管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右前方,肝动脉位于左前方,门静脉则位于其后方。
胆囊的血液供应来自胆囊动脉,约85%的胆囊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大部分于Calot三角内发出,但是,胆囊动脉的变异较多,它可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代替肝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左动脉、肝中动脉或肝固有动脉等。
胆囊的静脉汇合于门静脉干或门静脉右支。
此外,还有小静脉直接经过肝床而进人肝实质,注入肝静脉。
肝管、胆囊管和胆总管上部,由胆囊动脉的分支供应。
肝固有动脉右支的分支供给胆总管的中部,而胆总管的下部,则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分支供给,上述动脉的分支,在各段胆管的管壁上构成血管网而相互吻合成丛状,在相当于胆总管壁“3点”和“9点”处连接成两条轴向血管供应胆总管(轴向性分布)。
各段胆管的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或肝方叶。
胆囊的淋巴:主要是汇合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交汇处的淋巴结,胆管上部的淋巴汇合至胆囊淋巴结、肝脏的淋巴结和网膜孔淋巴结,胆囊的淋巴和肝脏的淋巴再汇合在一起,引流至十二指肠上胆总管旁的淋巴结,由此再伴随肝动脉至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胆管下段的淋巴引流至胰腺淋巴结群,再沿肝动脉周围引流至腹腔动脉周围的淋巴结。
胆囊和胆管的神经:主要有来自腹腔神经丛的交感神经纤维和迷走神经纤维,两者均随肝动脉的分支经肝丛而分布于胆囊及胆管,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胆囊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而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则相反。
胆囊壁的构成:①黏膜层:由柱状细胞组成,具有吸收功能,底部含小管泡状腺体,可分泌黏液。
胆囊黏膜形成许多黏膜皱襞,增加了黏膜浓缩胆汁的能力。
②肌层:内层呈纵形,外层呈环形,两层中间为弹力纤维组织;③外膜层:为较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在游离面还覆以自肝表面延续来的浆膜。
肝外胆管壁的构成:①黏膜层:含有杯状细胞和其他黏液细胞,具有分泌功能;②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层:刺激可引起肌纤维痉挛性收缩;③浆膜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和血管。
二、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胆道系统具有分泌、贮存、浓缩与输送胆汁的功能。
1、胆汁的生成、分泌和代谢(1)胆汁的分泌、成分和功能: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约占胆汁分泌量的3/4,其余约1/4由胆管分泌。
成人每日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的胆汁约为600~800ml,其中97%是水,其有机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脂肪酸、酶类等,无机成分有Na+、K+、Ca2+、Cl-、HCO3-和少量的重金属离子如Cu2+、Zn2+、Mn2+等。
胆汁的比重约1.011,pH值为6.0~8.8。
胆汁的主要生理功能有:①中和部分胃酸,为多种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弱碱性环境。
②乳化脂肪,在肠道内,胆盐与食物中的脂肪结合后使之形成能溶于水的脂肪微粒而被肠黏膜吸收,胆盐可激活和刺激胰脂肪酶的分泌,水解吸收食物中的脂类,促使胆固醇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③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繁殖和内毒素形成;④刺激肠蠕动。
(2)胆汁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受神经内分泌调节。
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胆汁的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时,胆汁的分泌则减少。
促胰液素、胃泌素、胰高糖素等可促进胆汁的分泌,生长抑素则抑制胆汁的分泌。
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后,可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和促胆囊收缩素(CCK),两者均可引起胆囊平滑肌收缩和Oddi括约肌松弛,从而可使胆汁的分泌增加。
(3)胆汁的代谢: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胆汁酸(盐)、胆色素、磷脂酰胆碱,他们的代谢及其含量的变化对胆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胆汁中胆固醇的助溶方式主要有混合微胶粒(Mixed micelle) 和泡(Vesicle)两种方式。
胆汁中的胆固醇是溶解在胆汁酸和卵磷酯所组成的微胶粒中,从而使胆固醇在胆汁中保持相对高的浓度,呈溶解状态而不被析出。
60-70分子的胆汁酸和20~30分子的磷脂酰胆碱可溶解10分子的胆固醇,当胆盐与磷脂酰胆碱的比例为2~3:1时,胆固醇的溶解度最大。
Admirand和Small用等边三角形座标来代表这三种成分的最高溶解度,后来经过Holzbach等的修改,这三种成分的任何浓度比例的聚合点(P),均可在三角座标范围内标记出(图)。
正常胆汁中的三种成分聚合点均落在胆固醇饱和曲线(ABC曲线)内,此时胆固醇在胆汁中呈溶解状态而不易析出。
如胆汁中三种成分聚合点落在ABC曲线范围外,胆固醇则呈过饱和状态,可沉淀析出结晶,这种胆汁称为致石性胆汁。
Somjen和Gilat于1983年发现胆汁中还存在着一种由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按同等比例组成的球泡(亦称胆固醇磷脂泡),其中无胆盐,球泡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比微胶粒大10~20倍,可溶解70%~80%的肝胆汁内的胆固醇,而仅有少于30%的胆固醇是以微胶粒形式溶解的。
但球泡的数量随胆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胆汁中胆盐浓度超过40mmol/L时,球泡消失,泡在胆管内运输中遇到胆盐时,若胆盐的含量高于临界微胶粒浓度,则泡转变成微胶粒;当胆固醇含量超出“微胶粒”的溶解限度时,过量的胆固醇便与卵磷脂重新形成“泡”。
胆汁中球泡愈少,胆固醇愈不稳定,易于析出形成结石。
当胆盐浓度增高时,胆固醇以微胶粒的形式溶解;当胆盐浓度降低时,胆固醇则以球泡的形式溶解。
“微胶粒”和“泡”可同时存在,处于动态平衡中。
此外,胆汁中(Zeta)电位降低,粘蛋白增加,可促使胆固醇析出而形成结石。
正常胆汁中99%的胆红素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水溶性结合性胆红素,非结合性胆红素只占总量的1%左右,结合性胆红素使胆汁呈黄绿色。
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分泌大量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再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胆红素钙,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