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共45页

合集下载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

2、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突破
(1)建立了改革理念 (2)课程体制突破
中央一统——“三级分权” 教科书国定制——审定制 教师赋权:被动执行者——主动研制者
(3)“一纲多本” (4)启动了课程教材多样化的进程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 (2)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3)课程门数过多 (4)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比较严重 (5)学生仍然被动学习 (6)高考是瓶颈口 (7)教师整体水平不适应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进程
1、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 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启动。 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出台 2004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30、教学原则 31、教学模式 32、教学策略 33、教学方式 34、学习方式 35、教授方式 36、教学互动方式
37、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程与教学评价 39、课程产品评价 40、教材评价 41、学生学习评价 42、教师考核——教师
教学评价
43、教学评价
44、学校评估 4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64、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65、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66、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
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学科课程论、 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学,……
67、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68、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69、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70、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71、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学生 教师 课程产品 学校
学生的评价
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学科学业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简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简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简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是一本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旨在探索当今教育发展的新动态,以改善课程改革的配置。

本书在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理论、课程改革实践、课程改革机制三大方面,提出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及实践性的理论框架。

本书介绍了基础教育当前发展的新动态,并就课程改革的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课程组织内容的拓展、教学模式的变革、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提出了详细的改革路线图,旨在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书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系统的解读,对相关学术界的专家和管理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2讲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2讲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二)一体化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孤 立地存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英国的斯坦豪斯就特别强调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 相互作用;美国课程论学者坦纳夫断言,把课程与教学 看成是相互孤立的要素,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误入 歧途。应打破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分裂状态,把课程与教 学综合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分成孤立的问题来进行 研究。我国也有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 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及其 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行为;课程与教学不 是平面和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课程 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4.课程论思想:泰勒 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形成与他所主持的八年 研究有着直接的关联。1949年,泰勒出版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泰勒将课 程编制过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 织经验和评价结果四个环节。其中,确定目 标最为关键,其他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 的。
从历史上看,课程问题最初都是在教学范畴内 被讨论的。随着课程论在某些英语国家成为一 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英语国家一般倾向于采用“课程论”概念系统 来包纳教学论; 欧洲大陆的德语、法语、俄语国家倾向于采用 “教学论”概念系统来包纳课程论。 我国的课程论研究长期以来也是从属于教学论 范畴,课程只是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被 加以研究,对课程研制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区别 不甚关注。
教学领域存在的特殊矛盾则是新课程对学生各基 本素质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素质水平滞后于课 程要求的矛盾。为使新教学能为解决这一特殊矛 盾而发挥有力的作用,教学研究者就须针对教学 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 究。 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是教与学之间的 互动关系问题,即教与学的外部活动同学生发展 的内部活动的关系问题,以及教与学统一的尺度、 条件、机制、策略、方法问题,等等。只有对这 一系列教学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建 立正确处理教师恰当施教与学生主动学习的互动 关系的理论,即当代教学论。可见,当代教学论须 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

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总学时:54 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考核方式:考试说明:一、课程目的、任务:《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研究》是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

该课程以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问题为目标,以教师概括与梳理,学生阅读与讨论为方法,达到认清基础教育新课程发生了什么,发展到哪,还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等问题,从教育管理角度形成对基础教育问题概观与微观的把握,发展教育研究能力与教育实践基础能力。

二、课程内容:重点内容有新课程、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新学习方式、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教师先对问题做基本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对问题的基本认识,然后学生针对问题做资料检索、个性化梳理,再进一步交流认识,开阔视野,共同提高。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平时作业占30%;专题讨论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五、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专题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6学时)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二、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三、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意义六、“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育管理观七、专题讨论1、课程理念的意义2、讨论:“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之我见。

3、结合自己的本科专业,就“课程如何生活化”谈谈你的看法。

4、查阅有关“知识与课程”方面的材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5、围绕“学校文化的重建”,以“假如我是校长……”为题,撰写一篇演讲稿。

专题二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6学时)一、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二、国家课程标准的陈述三、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四、“以落实课程标准为宗旨”的教育管理观五、专题讨论1、讨论:国家课程标准给目前的“惟分数评价”带来什么挑战?2、怎样理解国家课程标准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3、请你向教师或同学介绍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

4、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在义务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写一篇评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问题
1.怎么理解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 课程改革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 有没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我们怎样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教育与育人的关系 • 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 • 今天的教育能培养什么样的人? • 今天的课程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2.文化大革命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 特征:
• (1)一纲多本
• (2)难度改革——降低难度 • (3)结构改革——增加广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3.当今社会 • 特征:
• (1)把学习的广度和学习的深度辩证地统一起 来 • (2)淡化了“双基”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 和谐发展 • 生活的完整性:
谋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
1.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 首先,课程体系追求学术化、专门化 其次,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三维教学目标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传统课程的学术科目割裂和肢解了儿童完 整的生活要素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 培养目标————关注三大关系 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经验
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 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 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y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等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的核心课程,与教育学通论、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评价、教学设计、学科教学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探析、历史演进理路、思想来源;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追问;课程内容;课程的结构与类型;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相关内容。

【学分要求】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出发,既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又密切关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实践问题;既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又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本课程的目标是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与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胜任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能够较好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能够为中小学教学提供指导的高级教育工作者。

具体目标如下:1.系统的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能够较好的运用相关理论胜任相关学科的教学。

2.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

3.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并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2.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 • 从强调学科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 价值
• 从强调单一的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 课程并重
(二)当代课程改革的背景
• 课程改革受到来自社会、知识、学生以及 原有课程的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1.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教育改革带来新的 机遇和挑战
• (三)课程内容
•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 技发展最新成果。 • (四)课程实施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 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 (五)课程资源
• 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 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科书 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 (六)课程管理
• 1.课程改革缺乏一个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 2.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 地区不平衡 • 各段学校、学科之间不平衡 • 3.课程改革的理论建设十分薄弱
二、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 • 《义务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 • 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 1.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教育改革 • 根据日本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纲 要》,提出了削减学科内容、不硬性设定内容、 增加“综合学习时间”、彻底实施学校周五日 制等改革措施。 • ①日本前首相 中曾根 ——小政府、制度松绑、 民营化 • ②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教育自由论——强调个人 尊严、尊重个性、自由和自律、自我负责的原 则。 • 2.“科学技术立国”和“文化立国”战略下的 教育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学科背景:《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

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

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而且众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本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首先向教管专业学生开出,相继还会有教育相关专业来共用。

因为这个课程不仅适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同样还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进修培训,因此,我们也要向全社会开放,为满足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经过整合的学科,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本门课程试图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成一个课程。

为了认识课程与教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以研究的对象,首先对课程与教学两个基本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

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

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对课程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关课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

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课程是学科:“课程由5个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课程是计划:“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材目录内容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材目录内容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材目录引言第一章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概述第一节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与本质第二节基础教育改革的假设与追求第三节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与回顾第二章基础教育改革动因研究第一节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理论一、哲学理论视域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动因二、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动因第二节基础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一、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的紧张关系与改革二、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紧张关系的具体表现:(一).基础教育目标冲突(二)基础教育行为失范(三)基础教育理想冲突(四)基础教育内部结构与资源冲突第三节基础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因一、政治变革与基础教育改革二、经济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是通过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而实现的:(一)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与国际化趋势(三)基础教育改革的经济动因三、科技进步与基础教育改革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科学技术的革命会带来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二)科学技术的革命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交往关系。

第三章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第一节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概述一、基础教育改革阻抗问题的提出自20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人们一直在试图改变教育,并展开了各种教育改革的尝试,然而这些教育改革的大多数似乎并没有成功,而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一下三个方面:(一) 所有这些改革所关注的是物而不是人,即集中在装置、机械、方法、科学,以及组织管理的方式上。

(二)各种传统的尝试是建立在一些部分正确的假设的基础上的。

(三)仅抨击解决方法,极少能取得其预定的结果。

二、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的含义(一)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的含义(二)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阻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主体多元性2.不可避免3.不确定性三、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的性质第二节基础教育改革阻抗因素分析一、人们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因素的认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则所划分的阻抗因素及类型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教学与课程关系研究热点

教学与课程关系研究热点

二、现有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课程与教学将不断趋向整合已成为不少学者的共识。

但对于二者如何整合,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又大相径庭(如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不同的整合观会直接投射到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上。

对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尽管可以在理论的或者说思辨的层面作出各种理解和解释,然而它们在现实中,尤其是一线教师头脑中的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是不能回避的。

对此,我们看了一些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热点研究书籍,发现有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活动性存在,无论二者是否得到整合,它们在实践中就是一体的。

课程论与教学论是“观念性存在”,的确可以提出能否整合、如何整合之类的问题。

目前,一些学者对于整合这“两论”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至今尚无令人真正满意的整合性的研究文本,这是需要我们作为学习者所继续探究的。

笔者认为,实现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前提是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即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的“课程教学”,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无论是将课程论与教学论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存发展,还是将二者完全整合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这都是衡量相关研究是否实现“观念性存在”整合的一块“试金石”。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出整合二者的机制,并使其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的争议)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于两者意义上的模糊,中外专家的不同认识,也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至今仍未有比较一致的见解。

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1)大教学小课程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这种看法的突出代表,要算是苏联的一些教育学著作了,我国当今的的一些教育学、教学论著作,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在这种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中,课程往往是教学活动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一门选修课程。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今后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1、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事实,知道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理解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2、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进程,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并掌握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把握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二战”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一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教训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20世纪80年代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主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第三节世纪之交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趋势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的实践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三)作业题1、根据“二战”后美、法、苏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述第一轮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缓解,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按照文件具体条文,结合基础教育实际,提出如下指南:一、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综合改革研究。

三、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

四、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与改革研究。

五、新时代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合育人机制改革研究。

六、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七、新时代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改革研究。

八、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九、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十、特殊学生融合教育评价制度与保障机制建构研究。

十一、新时代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十二、新时代城乡一体化保障机制改革研究。

十三、初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十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十五、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十六、学校(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改革研究。

十七、校长(园长)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十八、学校(幼儿园)特色办学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十九、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改革研究。

二十、新时代中小学校(幼儿园)内部结构治理与改革研究。

二十一、新时代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研究。

二十二、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二十三、基础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二十四、向农村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研究。

二十五、基础教育师生救济制度建构与改革研究。

二十六、创新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改革研究。

二十七、创新基础教育社会力量办学体制的改革研究。

二十八、新时代区域教育督导制度改革研究。

第3讲我国当代的课程改革

第3讲我国当代的课程改革

第三讲我国当代的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它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这也是规模最大的、覆盖面最广的一次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一是推进的规模:2001年全国有38个实验区(以县为单位)2002年就达500多个,2003年达到数千个,2005年末将在全国普及。

二是课程设置上的规模:小学: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课程。

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包含原来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设置综合课程:初中:科学课=物理+化学+生物课;历史与社会课=历史+地理课;小学与初中:艺术课=音乐、美术课。

覆盖面广:纵向:幼儿园——普通高中;横向: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以及教材建设,全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一)课程的涵义“课程”(Curriculum)斯宾塞首次明确提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狭义: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广义::课程既包括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它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健康等各方面。

既包括课内活动,又包括课外活动。

课程的特点(1)课程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课程受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它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活动的状况,课程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往往具有民族特色。

(2)课程具有革命性(3)课程理论的发展对课程变革提出新的要求古今中外的各个教育思想家和教育理论流派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课程观点,形成了众多的课程改革理论,它们在对立和论战中交织融合,共同推动着学校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二)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课程是学校培养目标的最集中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往往起着决定作用2.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3.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二、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1)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的重大变化知识经济——“学习经济”。

新课改课题研究题目

新课改课题研究题目

新课改课题研究题目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课也不断受到重视。

新课改课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的改革,旨在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协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进行新课改课前,我们应当对新课改课持一种深入思考的态度,扎实调查,认真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题目,实现新课改课的有效性。

新课改课的基本研究题目:1.新课改课的理念:新课改课的目的是什么?新课改课要改变什么?新课改课的观念是什么?2.新课改课的内容:教育内容的改革:该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该怎么做?新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该如何应用?3.新课改课的特点:改革要有什么特点?改革中要着重考虑什么?4.新课改课的利弊:改革带来了什么利弊?新课改课带来什么问题?5.新课改课的有效性:能够实现什么?如何保障改革的有效性?以上就是新课改课的基本研究题目,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改课的内涵,以及新课改课本身就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要实现新课改课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新课改课的理念:新课改课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格局;其次,要明确新课改课的内容: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新技术及方法;第三,要明确新课改课的特点:坚持创新、深入实践,学会从多元文化中获取灵感;最后,要利用调研法,探究新课改课带来的利弊,并从利弊中找出新课改课的有效性。

当我们经过以上的研究,得出新课改课的理念、内容、特点和利弊之后,就可以真正动手进行新课改课了。

在进行新课改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状态以及家庭和社会背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并让他们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

在进行新课改课时,还要充分考虑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互动式、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复述课程内容。

在一切的准备及调研工作都尽心尽力的做好之后,新课改课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因此,在实施新课改课时,要坚定信心、把握正确的方向,重视细节,注重实践落实,实现新课改课的有效性。

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_廖哲勋

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_廖哲勋

2007年第11期(总第334期)教育研究EDU CATIONAL RE SEARCHNo.11,2007G enera l,No.334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廖哲勋[摘要]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0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

因此,应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进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课程论;教学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作者简介]廖哲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武汉430079)课程论与教学论两学科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理论界争论已久的问题。

目前,我国课程论正在迅速发展,教学论也在逐步成熟,但学术界对这两个学科的关系仍有种种不同的看法。

在2006年8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将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概括为四种模式,即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同心包含模式、循环联系模式。

¹笔者认为,这四种模式都没有准确说明正在发展中的课程论和正在更新中的教学论的关系。

其中,/大教学论0和/大课程论0似乎还有较大的影响,故需认真讨论。

一、/包含论0曲解了两学科的关系/包含论0是笔者对/大教学论0和/大课程论0这两种主张的总称。

持/大教学论0主张的人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将课程论包含在教学论之中;而持/大课程论0主张的人则认为,教学从属于课程,要让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事实证明,这两种主张都曲解了两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两学科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0的关系由于我国的教育实践,特别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都在独立地大步向前发展。

事实表明,迅速发展着的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当代教育学不可缺少的两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两者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0的关系。

11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唯物辩证法认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兼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兼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生 素 质 的 提 高 。但 遗 憾 的 是 , 其 理 论 价值 远 未 得 到 “
广 泛 肯 定 ,而 在 教 学 实 践 的 检 验 中几 乎 遭 到 了完 全 的 失 败 。 这 一 失 败 的 归 因是 很 多 的 , 其 中 一 个 事 ” 但
实 是 我 们 不 能 忽 视 的 ,那 就 是 支 撑 结 构 课 程 改 革 的
与 教 训 昭 示 我 们 ,课 程 改 革 与 教 学 改 革 彼 此 密 切 关
程 改革 的 新 时 代 。 程 改 革 正 日益 受 到 广 泛 的 重 视 , 课 但教学及其变革却 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 。 么 , 那 课
程改 革 与 教 学 改 革 呈 何 关 系 ?如 何 从 教 学 论 的 视 角
动 。第 二 次 是 在 2 0世 纪 5 、0年 代 , 国受 到 苏 联 06 美
卫 星 上 天 的 巨大 刺 激 与 震 动 ,强 烈 批 评 “ 活 适 应 ” 生
的 功 利 主 义 教 育 的 课 程 与 教 学 ,以 布 鲁 纳 为 代 表 掀 起 了 一 场 结 构 课 程 改 革 ,根 据结 构 主 义原 理 精 选 优 编 了 大 量 结 构 课 程 与 教 材 ,以期 带 来 教 育 质 量 与 学
理解课 程及其改革 呢?


历 史 的 透 视 : 程 改 革 与 教 学 改 革 彼 此 课
相倚
2 0世 纪 的 世 界 教 育 经 历 了 三 次 大 的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第 一 次 是 在 2 0世 纪 初 , 以杜 威 为 代 表 的 进 步 主 义 教 育 针 对 传统 学 科 中心 课 程 的弊 端 提 出 了 活 动 经 验 课 程 。 杜 威 的 活 动 经 验 课 程 的确 立 是 以其

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PPT课件

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PPT课件

1.关爱是护理的中心理念
2.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
3.尊重人的整体性
4.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建立高质量的护理教育体系 6.终身学习的理念
课程体系
美国
美国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教育依据高等护理教育标准分为2部分:文理教育(预修课程) 和护理学科教育。
入学后前2年为文理教育阶段,课程由文理学院承担。预修课程达到规定学分的学生方 可进入护理学科教育阶段,课程由护理学院承担。
4.重视社区护理的发展
日本:社区护理人员通常被称为保健护士。从事医护专业的人士在取得注册护士资格后 还必须完成为期1年左右的社区护理课程专修,并且还要成功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才能取 得保健护士的资格证书。医院护士转化以及学校培养是日本社区护士最主要培养途径。
[6]胡安红.试述国际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开展的借鉴作用及启示[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0):192+196.
课程体系
日本
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日本采用被多数国家所认可的生命周期模式 , 以人的不 同生命阶段将课程专业划分为护理学、成人护理学 、老年护理学、小儿护理学、女性护理 学、社区护理学、精神护理学、护理管理教育学和综合护理学9部分。
[3]葛伟. 浅析中日护理本科教育.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三届三次理事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3:5.
6.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形式多样:合作学习、互动式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问题为基础教学等教 学方式。
重视计算机媒体资源
中国护理教育
国外护理教育现状——美国
美国护理教育层次分为七个层次:
注册职业护理教育 证书护理教育项目 专科护理教育项目 本科护理教育项目 硕士学位护理教育项目 博士学位护理教育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