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望”的误用

“10日起,随着沿海槽东移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气温又将上升,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持续高温日……”这是2012年7月9日《解放日报》第5版一则消息中的一句话,其中“有望”一词值得商榷。

有望,意思是有希望,即希望达到某种状况,或者盼望实现某种愿望。所以,“有望”的事,总是符合人们意愿的。例如:今年农作物长势良好,有望又一个丰收年。

最近他的竞技状态良好,这次比赛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持续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不利,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大家都不希望、不愿意过持续高温的日子。所以,“有望”迎来持续高温的说法不当。这个“有望”宜改为“有可能”。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屠林明

走近作者

(续上表)

相关知识

词韵

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

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

识记字音

蓦.然(mò)阑珊

..(lán shān)旌.旗(jīnɡ)

锦襜.突骑.(chān jì) 娖.(chuò)

“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三条横线,像空中浮游的云气。本义为云气,引申为气候,又引申为人的气势、气质。

“气”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气”组成的字大都与气体有关,如“氛”“氢”“氟”“氤”“氲”等。

青玉案·元夕

阅读《青玉案·元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2)“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夜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节的热闹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1)从视角角度写元宵夜的灯光和烟火。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用“花千树”比喻满城灯火,用“星如雨”比喻满天烟火。“千树”“如雨”都带有夸张的色彩,写出了烟火和灯光之多。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这句主要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了观众很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

车,男男女女的衣服都熏了香,怀里揣着香袋,过路的人多了,满路盈香。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3)这句主要从听觉、视觉角度写的。“玉壶光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玉壶”来比喻地上旋转的烟花。这句描写箫鼓声声,动人心弦,彩灯飞转,令人眼花缭乱,整个夜晚都是“鱼龙舞”,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

2.【鉴赏诗词的意境】(1)在下阕中诗人用“蛾儿”“雪柳”等描写元宵佳节哪种女子?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千百度的寻找和望眼欲穿的等待后终于找到了“那人”,不难看出诗人对此人倾注的无限深情,那么“那人”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1)盛妆的贵族女子,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写她们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身份的高贵。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2)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3.【鉴赏诗词的技巧】(1)“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

去””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这两句都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当时妇女头上所戴的装饰品,这里用来指代元宵之夜上街游玩的贵族女子。“暗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上阕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阕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

答案: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词人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

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国维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鹧鸪天

阅读《鹧鸪天》,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意境】请分析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