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环境保护规章制度(五篇)
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各施工队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令。
第二条项目部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是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以管促治,讲求实效”的方针,保证公司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防治“三废”污染、噪音污染,为广大职工创造清洁适宜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
第三条防止“三废”污染,要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尽力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
第四条凡需新建、扩建、改建的生产装置,必须选用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
如有“三废”生产,首先搞好综合利用,而后采取治理措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批评和检举。
第二章基础治理第一条项目部成立环境治理领导小组(组长:丁良静;副组长:张英、高伟;成员:项目部有关部室负责人)。
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切实把环保工作列入工作日程,认真学习有关环保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标准,正确指挥、协调、监督、检查有关环保工作。
第二条各施工队必须设置必要的环保机构,成立安环科(科),配备相应人员,具体负责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对各施工队的环保治理工作,有权监督,应不定期地对各施工队环保工作进行抽查。
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检查。
第四条具体要求1、以上治理制度要求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文件发放按照文件和资料的控制程序执行。
2、相关部门要有相应的制度,要____学习并熟知。
3、制度要科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4、制度在运行中如存在问题,应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第三章关于“三废”治理的要求第一条治理“三废”污染,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二条加强生产技术治理,杜绝或尽量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制止乱排乱放。
搞好技术革新,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把“三废”消除或减少在规定要求以内。
第三条生产装置排放的废水,要搞好清污分流,分别处理,尽可能循环使用或回收。
《专题摘编》第十章至十八章内容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1.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资源的枯竭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政府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包括颁布《环境保护法》、设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能源使用等措施。
3. 企业应承担的责任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也应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生产。
4. 公众的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公众要增强环保意识,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倡导低碳生活,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第十一章: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情况下,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种全面而长远的发展思路。
2.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我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低碳发展;企业需要加强自律,推动绿色生产;公众需要增强环保意识,倡导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社会公平与司法正义1. 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教育机会、医疗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2. 司法正义司法正义是社会公平的保障。
政府应当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3. 推进社会公平与司法正义为了推进社会公平与司法正义,政府需要加强社会政策制定,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司法机关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公正地处理各类案件。
第十三章:教育公平1.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尽管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水平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公平问题。
2. 政府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努力提高教育公平。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工业、农业、建设、交通、能源等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应当受到限制和防治。
第三条国家实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条国家实行生态保护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补偿和修复生态环境损害。
第六条教育和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国民环境保护意识。
第七条国家支持和推动环境技术研发和应用。
第八条督促、检查、评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第九条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予以整改。
第十条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第十一条国家综合考虑环境质量与自然环境条件,制定并修订环境质量标准。
第十二条国家每年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并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指数。
第十三条建立和完善环境检测、监测、评估体系。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第十四条国家实行大气污染源废气排放控制。
第十五条国家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检测。
第十六条国家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预警。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十七条国家加强水污染源的治理。
第十八条国家加强水污染物的排放监测。
第十九条国家加强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第五章噪声污染防治第二十条国家加强噪声源的扰民程度控制。
第二十一条国家加强噪声污染的监测和评估。
第六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第二十二条国家加强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
第二十三条国家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源的铲除和修复。
第七章放射性污染防治第二十四条国家加强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二十五条国家加强放射性污染监测与应急处置。
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十六条国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第二十七条国家实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第九章环境修复与补偿第二十八条国家加强环境损害的修复与补偿。
第二十九条国家加强环境修复与补偿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第十章环境管理第三十条国家加强环境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环保法全文
环保法全文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并颁布的法律,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本文将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期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法律的了解和实践。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
在30年的实践中,环境保护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原则等内容。
其中,第一条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二条规定了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环境保护活动。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章主要规定了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浓度、总量和辐射水平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工程和其他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第三章主要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其中包括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大气污染防治的组织和监督等内容。
同时,该章还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特殊规定,例如,严禁使用高污染燃料等。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四章主要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水污染的防治行动、河流、湖泊、地下水、浅海和海洋功能区划、水污染的控制和减少、水功能区域划定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土壤污染防治第五章主要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土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土壤污染的防治、农用地质量保护、建设项目用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章噪声和振动污染防治第六章主要规定了噪声和振动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噪声和振动对职业卫生的危害的控制以及相关的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第七章主要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2023版 近代史纲要 第十章 生态 自然 环境内容
2023版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生态自然环境内容摘要:一、近代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四、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及其成果正文:一、近代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排放工业废气、废水,导致空气和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森林被砍伐,草地被侵占,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此外,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如过度开垦、滥用化肥农药等,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了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我国在近代大量开发自然资源,包括矿产、水资源、森林等。
然而,由于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了许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使得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如《矿产资源法》、《水资源法》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实行严格的管理和限制。
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恢复和治理工程,如退耕还林、江河湖泊保护等,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近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
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灾害,如洪涝、干旱、沙漠化等,对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
四、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及其成果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在近代开始实施环境保护政策,通过立法、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空气质量逐步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得到缓解。
总之,近代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经历了从忽视到重视,从无序开发到有序保护的过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十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下)
紫金矿业劣迹斑斑
2009年4月底,紫金矿业下属的、位于河北张家口崇礼县的东坪旧矿 尾矿库回水系统发生泄漏事故,引起部分当地居民呼吁坚决取缔;同 年年底,福建龙岩市环保局连收到两封投诉信,称“紫金矿业污染武 平下村村矿区水源非常严重,连池塘的鱼都死了”;
1996年,《煤炭法》等组成。
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
关于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规定 矿产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 关于矿产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的规定 关于矿产资源保护措施的规定 关于集体和个体采矿的规定 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
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规定
矿产资源所有权:《矿产资源法》第3条规定:矿产
矿产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的规定
矿产资源规划制度 矿产资源勘察登记制度 采矿许可证制度 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关于矿产资源保护措施的规定
对特种矿区和矿种实行计划开采 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实行综合勘探与综合
开采 要求采取合理的开采顺序、方法和工艺
紫金矿业事件
时间:2010年7月3日15时50分左右 地点: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 公司: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事故原因:连续降雨造成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掏空,
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
确立水土保持的方针和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则 建立水土保持的管理制度 鼓励进行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活动 禁止某些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活动 要求从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者采取水土保持措
施(林业活动;修建铁路、公路和水工程;开办大中型企业等)
建立水土保持的管理制度
水土保持规划制度 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制度 水土流失监测和公告制度 水土保持方案和“三同时”制度
2023版 近代史纲要 第十章 生态 自然 环境内容
2023版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生态自然环境内容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在不断地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
在第十章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近代史上生态、自然和环境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态观念的演变。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从最初的敬畏自然,到后来的征服自然,再到现在的保护自然,生态观念的演变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逐渐深入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从土地开发、水资源利用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一步,我们要分析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
近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消费观念等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为今天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阐述近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我国,环境保护始终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从政策制定到实践操作,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本章将详细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实践,以期为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最后,本章将探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有信心为地球家园的繁荣与和谐作出努力。
总之,本章将全面梳理近代史上生态、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PPT_48页)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PPT_48页)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章法律法规的概述1.1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概念及目的1.2 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1.3 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任务第二章环境保护组织与责任2.1 环境保护行政机构与职责2.2 环境保护部门的组织与职能2.3 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第三章大气环境保护法规3.1 大气污染防治法3.2 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3.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第四章水环境保护法规4.1 水污染防治法4.2 水污染防治细则4.3 水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第五章土壤环境保护法规5.1 土壤污染防治法5.2 土壤污染防治细则5.3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第六章噪声与振动环境保护法规6.1 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法6.2 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细则6.3 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7.1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7.2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细则7.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第八章危(wei)险废物污染防治法规8.1 危(wei)险废物污染防治法8.2 危(wei)险废物污染防治细则8.3 危(wei)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第九章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9.1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9.2 放射性污染防治细则9.3 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法规10.1 生态环境保护法10.2 生态环境保护细则10.3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与评估11.1 环境监测法规11.2 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11.3 环境评估法规及方法第十二章环境信息公开法规12.1 环境信息公开法12.2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12.3 环境信息公开指南第十三章环境污染行政处罚法规13.1 环境污染行政处罚法13.2 环境污染行政处罚规定13.3 环境污染行政处罚标准第十四章环境污染民事赔偿法规14.1 环境污染民事赔偿法14.2 环境污染民事赔偿规定14.3 环境污染民事赔偿标准第十五章环境污染刑事责任法规15.1 环境污染刑事责任法15.2 环境污染刑事责任规定15.3 环境污染刑事责任标准第十六章环境公益诉讼法规16.1 环境公益诉讼法16.2 环境公益诉讼规定16.3 环境公益诉讼标准本文档涉及附件:1. 《环境保护法》全文2. 《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3. 《水污染防治法》全文4. 《土壤污染防治法》全文5. 《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法》全文6.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全文7. 《危(wei)险废物污染防治法》全文8.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全文9. 《生态环境保护法》全文10. 《环境监测法》全文11. 《环境信息公开法》全文12. 《环境污染行政处罚法》全文13. 《环境污染民事赔偿法》全文14. 《环境污染刑事责任法》全文15. 《环境公益诉讼法》全文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指中国法律体系中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与振动环境、固体废物污染、危(wei)险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3篇)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是指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下面是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内容,共计____字。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和国家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实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三条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监督制度,推进环境保护法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法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条各级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构,落实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能力。
第五条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义务和责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水平,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第七条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科学规划、系统管理、集约利用、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综合施策,综合治理。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第八条国家实施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提高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环境监测、环境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十一条国家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公众知情权。
第十二条国家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和修复,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生态补偿、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第十三条国家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理。
第三章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十四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原理和宗旨本章主要介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和宗旨。
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律法规的立法目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等。
第二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总则本章主要介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总则。
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责任主体、行政管理制度等。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本章主要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特点、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大气污染的监测与评估、大气污染源的管理等。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本章主要介绍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内容包括水污染的特点、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水污染源的管理等。
第五章: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本章主要介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土壤污染的监测与评估、土壤污染源的管理等。
第六章: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本章主要介绍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内容包括噪声污染的特点、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噪声污染的监测与评估、噪声源的管理等。
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本章主要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内容包括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固体废物的分类与处理、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等。
第八章: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本章主要介绍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内容包括放射性污染的特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放射性污染源的管理等。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本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等。
第十章: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本章主要介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
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机构、实施程序、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责任追究等。
本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清单附件2: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标准附件3: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的规定附件4:环境保护责任的明细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指对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及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管理的行为。
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1.
缓解资源供应缺乏 的矛盾
2. 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增强迷信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才干
1、依托科技创新增强环境维护 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气组织攻关,力争 在环保关键技术、特性技术方面取得打破。 以后要优先展开环保战略、规范、环境与安康等研讨,鼓舞对水体 、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 维护、资源循环应用、饮水平安、核平安等范围的研讨和技术开发 ,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置、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污 染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范围的运用。 积极展开技术示范和效果推行,实在提高我国环境维护的科技含量 。 2、开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维护 要积极开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增强开展环保效劳业,支持各类一切 制企业参与污染管理和环保产业开展。 增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打破中央和行业维护,促进公允竞争, 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
2、综合规范和行业规范
环境维护综合规范普通是指各个环境要素的综合排放规 范
环境行业规范是指对环境维护任务范围内触及的局部污 染活动以及设备、仪器所做的规则。
综合规范与行业规范不交叉执行,有行业规范的优先执 行
行业规范,没有行业规范的执行综合规范。
新时期环境维护的对策措施
1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3、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 树立健全国度监察、中央监管、单位担任的环境监管体 制。
• 国度增强对中央环保任务的指点、支持和监视,健全区 域环境督察派出机构,协调跨省域环境维护,催促反省 突出的环境效果。
• 中央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担任,监视下一级 人民政府的环保任务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树立相 应的环保监管机制。
五、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
第十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三)公众参与原则
——环境保护民主原则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 保证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3) 召开各种形式的环境论证会、听证会,保护公 众对有关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权 (4) 大力发展各种民间环境保护团体和组织
(四)污染者负担原则
包括:(1)污染者付费
(2)利用者补偿
(3)开发者保护
(四)“三同时”制度的执行
有关单位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规定的职责执行,从而保证了“三同时”制度的 顺利实施。
有关单位包括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的主管部 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
四、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一)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概念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排污者根据法律法规 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 其排放污染物的情况,提供防治污染的有关资料 以及在排放污染物有重大改变时的申报制度。
(二)预防为主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基本含义: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把防止产生 生态问题放在首位,事先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在生产、 生活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污染、 破坏,防止生态失衡,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 的或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积极采取措 施进行治理。
主要包括: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 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和污 染事故报告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将环境影响评价、编 制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程序依法进行审批 的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13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 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 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 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教案
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教案第一章:环保意识的觉醒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现状: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 环保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3. 环保活动的意义和参与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参与环保活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观点的合理性。
2. 学生提交的参与环保活动的计划书。
第二章:环境法规与政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2. 培养学生遵守环保法规与政策的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环保法规与政策参与环保工作。
教学内容:1. 国家环保法规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 环保法规与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3. 学生如何运用环保法规与政策参与环保工作。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家环保法规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法规与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学生如何运用环保法规与政策参与环保工作。
教学评估:1. 学生对环保法规与政策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环保法规与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学生提交的运用环保法规与政策参与环保工作的计划书。
第三章:环保技术与创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技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技术创新的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环保技术创新。
教学内容:1. 环保技术的基本类型及其作用。
2. 环保技术创新的趋势和前景。
3. 学生如何运用环保技术创新。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保技术的基本类型及其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技术创新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学生如何运用环保技术创新。
教学评估:1. 学生对环保技术的基本类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环保技术创新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学生提交的运用环保技术创新的计划书。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资料
环境立法体系
宪 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参加的 国际公约
环境保护 单项法
环境标准
其他部门中 相关环保法规
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
(1)宪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基础。宪法第26条规定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 (2)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保护法》,是各种环境保护单行法、行政法规、规章、地方 法律、规章立法的基本依据。 (3)环境保护单项法针对各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保护对象分 别做出的具体法律规定,是进行环境法制管理的直接依据。如: 《城市规划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4)地方性环境法规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 需要,在不与国家环境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环境法规。 如《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
10.2 我国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
单项环境政策我国的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 方针和政策的补充和具体化。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 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指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专项环境政策。
产业政策
环境产业发展政策 环境保护产业渗透于 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强调 发展环境治理产业。在可 持续发展战略下,环保产 业将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高 新技术产业。
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 按规定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 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 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 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什么污染物、 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是一项 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两个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清单完整版.doc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清单完整版.doc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清单完整版本旨在提供最新、最全面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清单,以供参考使用。
以下为各个章节内容的详细细化:第一章:环境保护目标和原则1.1 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1.2 环境保护的原则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2.2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要求2.3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和管理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3.1 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3.2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及管理3.3 大气污染管理技术和方法第四章:水污染防治4.1 水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4.2 水污染源的分类及管理4.3 水污染管理技术和方法第五章:土壤污染防治5.1 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5.2 土壤污染源的分类及管理5.3 土壤污染管理技术和方法第六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6.1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6.2 固体废物污染源的分类及管理6.3 固体废物污染管理技术和方法第七章:放射性污染防治7.1 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7.2 放射性污染源的分类及管理7.3 放射性污染管理技术和方法...第十章:环境监测10.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0.2 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和方法10.3 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运用附件: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模板2. 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清单3. 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汇总表4.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南5. 固体废物管理规范6. 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合规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影响评价(EIA):一种制度性的决策工具,用于评估和预测规划、项目或者政策的可能环境影响。
2. 污染源: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人类活动或者自然事件的源头或者原因。
3. 大气污染防治标准:规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控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
并提供相关信息的过程。
全文结束。
附件: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模板2. 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清单3. 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汇总表4.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南5. 固体废物管理规范6. 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合规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影响评价(EIA):一种制度性的决策工具,用于评估和预测规划、项目或者政策的可能环境影响。
地理九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课优质课认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地理九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课优质课认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我国这个拥有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认识。
本文将从我国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关系等方面,详细探讨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我国资源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
能源资源是指可以供人类利用的能量,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
矿产资源是指可以供人类利用的矿物质,主要有铁矿石、铝土矿、石灰石等。
土地资源是指可以供人类利用的土地面积,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等。
水资源是指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江河湖泊、地下水等。
这些资源在我国各个地方的分布并不均衡,东部地区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贫乏,这也带来了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性。
其次,我们来谈谈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致使资源利用不当、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例如,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等。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等措施。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关系。
资源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资源开发利用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利用效果。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关系在我国尤为明显。
一方面,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冲击较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
另一方面,环境的恶化也会限制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的匮乏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阻。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紧密联系,积极推进资源利用的绿色化,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教案及课后反思
保护环境教案及课后反思第一章:环保意识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意识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环保意识的定义和内涵。
环保意识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环保意识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保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环保意识在生活中的实践。
1.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个人环保意识的反思文章。
第二章: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全球和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分析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全球和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
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水资源污染等。
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问题。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就某一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体系结构。
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核心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环保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解读环保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保违法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章:环保生活方式与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和推广。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实践,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
环境保护单 项政策
保护产业政策
保护经济政策
• 区域的允许排污量应当等于该区域环境允许的纳污量。 • 环境允许的纳污量则由环境允许的负荷量和环境自净容量
确定。
宪法 四、我国环境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参加 的国际公
约
环境保护 单项法
环境标准
其他部门 中相关环 境保护法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5、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概念: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 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 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制度。
2、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环境影响评
利用资源,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 作用:利用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减少排污量。 2、管理和使用 纳入预算,作为环保补助的专项资金,不参与体
制分成。 用途:1。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不得
高于80%) 2。用于区域性综合污染治理 3。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的监测仪器的购置,
环保的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等。
3、征收排污费制度的几个问题
二、“三同时”制度
1、概念和作用 是我国首创的制度 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有效制度 应该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预防
为主”的完整的制度
1、法律规定(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对有效
执行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适用于所有的建设项目; 环保部门同意监管; 项目初步设计必须有环保部分; 投产前要进行环保验收
2)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影响进 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5、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我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与预测 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价属于预测评价。
3、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首创于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70年代末相继建立
然后在欧洲与日本等国
我国1979年《环境保护法》中做了规定;1988年《建设项目环境
保护管理条例》
4、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我国:按照影响程度分类管理
1)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影响进 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 策
(1)“预防为主”的政策,就是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 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除环 境问题得以产生的根源,大大减少时候治理所要付出的代 价。
(2)主要内容是: 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进行综
合平衡; 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行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张大杉 201209300425 药学院 化学制药1201
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70 年代初周恩来总 理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 总结了西方工业化过程 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 深刻指出, 环境污染作为 社会工业化的伴生物已 无可避免的降临中国大 地,一定要在工业建设的 同时, 抓紧解决工业污染 问题, 绝不要做贻害子孙 后代的蠢事。
2、管理程序 1)申请 2)审查:公布,听证会等 3)决定:义务和限制条件;拒发说明理由 4)监督:索取资料、现场检查、排污监测 5)处理:违法规定时,中止、吊销,甚至法律责任
五、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
• 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是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途 径。
• 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 排放总量。
二、“三同时”制度
1、法律规定(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8) 还具体规定了违反时的法律责任:
试生产时环保工程未同时试运行的;
试生产3个月,未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 的;
环保设施未建成、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 的
限期改正和罚款
三、排污收费制度
1、目的与作用 目的: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合综合
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这项政策明确环境责任,开辟了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 主要包括:
企业必须把污染防治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技术改造 的资金要有适当的比例用于环境保护措施;
征收排污费,凡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依法缴 纳排污费;
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1)征收排污费的性质问题 对污染损失的补偿?筹集保护资金的方式?等同于税收? 环境互助金?
2)收费标准的确定问题 常年低于正常的处理费用! 单位浓度→浓度与总量结合 超标收费→排污就收费,超标加倍
3)收费的法律效力问题 排污企业不是用排污费买得企业的“污染权”?
4)多种污染物收费计算问题 就高方法的弊端:削减污染物种类,对排污者无益
产业发展政策
产业调整政策
污染防治经济优 惠政策
资源生态补偿政 策
污染费污染税政 策
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
• (一)环境保护产业政策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
•
2、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 (二)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
1、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
•
2、资源生态补偿政策
•
3、污染费污染税政策
三、我国环境管理制度
5)收费的使用问题 补贴企业造成的企业负担不均衡; 负担向消费者的转嫁问题
四、许可证制度
1、概念 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
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需要事先提出申请, 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 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 包括:规划许可证;开发许可证;建设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