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及未来增长空间预测_翁媛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F014. 7 文 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003 —5656 ( 2011 ) 08 —0065 —10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及未来增长空间预测
□翁媛媛 1 高汝熹 2
( 1. 国信证券博士后工作站, 广东 深圳 518001; 上海 200052) 2.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 院,
经 济 ຫໍສະໝຸດ Baidu家
……
2011. 08
资 ( 包括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和资本折旧) 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 歧: 王小鲁和樊纲 ( 2009) 最新的研究 中根据邹至庄 ( 1993) 的计算, 设定初始年份固定资产存量为 700 亿元, 1952—1977 年间折旧率依然取 并假设 1978—2007 年间资本折旧平滑加速直到 8% ; 张军和章元 ( 2003) 也利用邹至庄 ( 1993) 关于 5% , 资本存量 的估算, 但他们认为建国初绝大多数农业的生产方式 接近于手工劳作, 很 少 有 大型 的 固 定 资产 可供使用,因此关于农业资本存量未必会如邹至庄 ( 1993) 估算的 450 亿元,最终设定 K 为 800 亿元 ( 1952 年价, 不包括土地) 。同时, 张军和章元 ( 2003) 将他们的估算数据与王小鲁、 邹 至庄 的 数 据 进行 了 对比和检验,发现其 测算数据与邹至庄较为一致但高于王小鲁的,通过比较资本 / 产出比率 ( K / Y) 认 为, 王小鲁的 K / Y 介于 2—2. 5 之间, 低于西方发达 国家一般水平 2. 5, 这一情况与典型 事实不符, 因而 怀疑其结论数据低估了资本存量 。 本文引用张军、 章元( 2003) 的测算结果, 而 2002—2008 年的数据将在 《中国统计年鉴》 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根据 相关 资料推算 [ 2 ] 。 考虑到 1992 年以后固定资产折旧率加速的 原 因, 所以之后的 折旧率采用 平滑加速的 办法进行递增。 ( 3) 人力资本 Ht: 目前, 衡量人力资本比较 常用的方法是受教育年限法。受教育年限法是按照学历 分 类 , 然 后 用 和 学 历 相 对 应 的 教 育 年 限乘 以 各阶段 受 教 育 劳 动 力 总 人 数 , 这 样便 得 到 人 力 资 本 存量 : 其 等于 历 年 人 力资 本 Ht = ∑i = 1LitYeari; 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 hα ( t ) 是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代表, 存量 除 以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数 ( 扣 除 在 校 学生 ) : hα ( t ) = Ht / Lit = ∑i = 1 ( LitYeari ) / Lit。 王 小 鲁 和 樊纲 ( 2009) 在研究人力资本存量时使 用的就是受教育年限法, 本文 将 沿 用 他们 的 测 算 数据 [ 3 ] 。 ( 二 ) 分 类 检 验与 计 量 结 果 为合理选择与中国实际经济 增长相洽的模型, 本文在对上述三大模型回归基础上, 还考虑到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对增长的影响,根据一阶自回归模型和 Chow s 断点检验结果引入时间虚拟变量 D ( D1 = 1, 当时间为 1992—2008 年时, 其他时间段取值 0) , 分别建立回归模型 ( 1 ) — ( 7 ) 。 另外, 模型 ( 7 ) 是 在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中添加了人力资本变量的三年滞后期, 模型为: LnYt = lnA0 + α1 lnKt + α2 ln ( Lh ) ( t - 3 ) + α3 ln ( hα ( t ) ) + ut 因为通过分布滞 后期模型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存量的三年滞后期系数估计值最大且显著性水平 最 高。这其实是能理解的, 因为人力资本存量是通过正式教育时间来衡量的, 并没 有 将 工 作和 实 践 过 程中 通过“干中学” 获得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加考虑在 内, 而通常情况下, 这 样 的知 识 积 累 需要 劳 动 者 工作 几 年之后才能有所体现。模型 ( 7 ) 可以看成是对人力资本用教育年限法度量所带来缺陷 的一种补充形式, “干中学” 通过以三年滞后项作 为人力资本存量来弥补 经验积累的遗漏问题。 但 回归之 后发现 几 个模 型均 存 在 残 差 序 列 自 相关 的 问题 , 为 校 正 自 相关 带 来的 偏 差 , 使 用了 回归结果见表 1。 模 型 ( 1 ) — ( 7 ) 整 体上 都 通 过 了统 计 检 验 , 模 型 修正 的 Prais - Winsten AR ( 1 ) 回归方法。 可决系数 R2 均在 0. 99 以上,说明三大模型及加入时间虚拟变量的扩展模型都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另 外, 根 据模 型 筛 选 准则 看 , 表 明 模 型 对数 据 的 拟 合越 好 , 自由度的 损 AIC( 赤池信息 统计量) 统计量越小, 失较小。计量结果发现, 模型 ( 7 ) 不仅拟合优度是最高的 ( 为 0. 9955 ) , 从模型筛选准则看 AIC 统计值也 是所以模型中最小的, 并且其各项解释变量的回归 系数都在 5% 的水平 下显著。同时, 根据计量回归 系 数可以看到,1978—2008 年间我国技术进步 体现出了明显的非中性技术进步,由于人力资本内部效应 和外溢效应一起带来了规模报酬递 增效应。因此, 依据统计检验以及技术进步特征的双重准则, 最 终选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动力源泉
新古典增长理论 、 新增长理论 、 结构主义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增长的动力进行过深入研究, 认为 资本、 劳动力、 技术进步 、 制度创新等因素是 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那么, 这 些 因 素在 中 国 的 表现 如 何 呢?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核算问题, 众多文献主要运用了 三类模 型设定: 一是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 定, 运用 Solow 余值法对技术进步增长率进行分解, 如沈坤荣 ( 1997) ; 二是劳动增强型新古典 增长模型, 如王金营 ( 2001) ; 三是引入 人力资本变量的新经济 增长模型, 将技术进步内生化, 从而产生规模报酬递 增效益。 如 王 小鲁 、 樊纲 ( 2009) , 沈坤荣( 2003) , 刘朝明( 2005) 等。 上述文献大都是基于经 验判断直接设 定中国经济 的生产函数形式, 但中国长期的增长历程中情况复杂多变, 需要我们对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 进 行 有效 检 验 。 鉴于 此 ,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国经济 增长事实与增长理论 模型的相洽性问题 , 以 期 选择 合适的增长模型为经济 增长源泉的核算奠定相对合理的基础。 ( 一) 计量方法与 数据描述 针对 1978—2008 年间中国的数据, 结合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分别建立新古典 模型、 有 效劳动模型和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通过 OLS 回归结果报告,选择适合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特点的 计 量 模型 。 三 大 基本 计 量 模 型如 下 : 新古典增长模型: Ln ( Yt ) = lnA0 + α1 ln ( Kt ) + α2 ln ( Lt ) + ut 有效劳动力模型: Ln ( Yt ) = lnA0 + α1 ln ( Kt ) + α2 ln ( Ltht ) + ut 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 Ln ( Yt ) = lnA0 + α1 ln ( Kt ) + α2 ln ( Ltht ) + α3 hα ( t ) + ut 其中, Kt 为资本存量, Lt 为 普 通 劳 动 力 人 口 数 , ht 指一个典型工人的一般技能水平 ( 人力资本水平) , 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如果资 Ltht 则代表整体有效劳动力, hα ( t ) 表示人力资本的平均技能水平, 本 Kt 和人力资本 Ltht 具有规模报酬 不变的特征,当人力资本是正的溢出效益时,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 就体现了规模收益递增特点, 刚好符合新增长模型的技术性质特征。即表示为 α1 + α2 = 1,α3 >0, 拥有 卢 卡 斯 函数 的 技 术 特征 [ 1 ] 。 本 文 所 采用 的 1978 —2008 年全 国 时 间 序 列数 据 ,来 自 于 《新 中 国 六 十 年统 计 资 料 汇 编 ( 1949 — 《中国统计年鉴 2009》 和 。 2009) 》 ( 1) 产出指标 Yt: 选取 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 基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 年统计资料汇编( 1949—2009) 》 , 并且按 1978 年的 可比价格进行了换算。 ( 2) 资本投入指标 Kt: 资本投入量应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 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生产性资本存量 的 基本估计公式可 以表达为: Kt = Kt - 1 ( 1 - δt ) + It。在这个公式 中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变量: 一是 确定基期资 本存量 K; 二是确定当年的 投资额 I; 三是确定当年投资品的价格折算指数 , 以便折算到不变价格; 四是 确定资本的折旧率 δ。关于中国资本存量 估算的文献中, 贺菊煌 ( 1992) , 邹至庄 ( Chow, 王小 鲁 和 1993) , 樊纲 ( 2000, 张军和章元 ( 2003) 等学者的研究 应是代表性的, 但在处理基期资本存量和实际净投 2009) , - 66 -
经 济 学家
……
2011. 08
“两高一资” ( 高增长、 过去 30 年的工业化, 我 国主 要 依 靠 高 能耗 、 高投 资 ) 行 业 的 过 度扩 张 支 撑 。 然 而, 下一个 30 年中国 是否还能维系这样的高 速增长? 本文针对不同阶段历史进 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生产 函数模型进行计量回归,解决了中国经 济增长事实与增长理论模型的相洽性问题,从而 找出目前经济 增长动力中存在的问题。然后, 从结 构 调 整 、 人力 资 本 和 科技 资 本 投 资、 城市化 发展等方 面考察了未来 经济增长 的三大可能性空间, 设计了一个 依靠效率提高、 制度 改进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认为依照效率 改 进后的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合意的增长率约为 6% —7% 。 关键词: 增长源泉; 增长空间; 全要 素生产率
一、 引

增长是中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题, 但 是长 期 以 来 依赖 高 增 长 、 高投资发展模式的持续性如何? 未 来 由 于资 金 成 本 、 劳 动力 成 本 以 及资 源 成 本 的不 断 攀 升 , 必将对现有的高 增长模式提出挑战, 如何维 系 中国经济 长期的可持续性 增长将是新时期一项重要课题 。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思路几乎左右 了改革开放 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的走向, 如果说此前增 长中出现的 种种问题 和矛盾可以通过高投资、 高增长速度得以 弥 补 的话 , 那么 到 了 今 天, 即便是经济的高速 增长也很难再掩盖因发展方式问题 而长期遗留下来的种种 顽症, 并且成为阻碍经济 进一步健康发展的 桎梏 。那么, 在内需不足以及外贸依存度过高局面下, 要面 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 如何在危机中突破短期的瓶颈同时又能维系长 期“可持续发展” 目标成为当前 经济最大的 挑战。 因此, 中国未来十年或更长时 间里是否还能保持经济 的持续强劲增长? 基于目前经济 环境及资源约束条件下,这种增长及发展 模式要实现转变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和路径在何方? 回答这些 问题, 对于中国选择今后的发展 道路, 实现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首先针对中国改革历史 进程的不同 阶段进行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在解决了经济增长事实与 增长理论 模型相洽性问题 之后发现, 无论是新古典 模型、 有效劳动力模型或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最终 测算的结果都表明, 中国经济 增长主要驱动力是依赖投资增长, 科技进步的贡献并不高。基于中长期发 - 65 -
ECONOMIST
……
2011. 08
展中可能遇到的资源环境、 资本、 人力资源等 供给因素的制 约瓶颈, 本 文从 结 构 调 整、 人 力资 本 和 科 技资 本投 资、 城市 化发展 等方面 考察了未 来经济 增长的 三大可能 性空间 后, 设计 了一个 依靠效率提高、 制度 改进 的 可 持续 增 长 模 型 ,认 为 依 照 效率 改进 后的发展 路 径 ,中 国经济 未 来 十 年 合意 的 增 长 率 约 为 6% —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