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修复综述

合集下载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引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

它平均有3126亿m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

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

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

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

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5和COD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

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

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

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

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简介洞庭湖湿地是中国五大湿地之一,是全球著名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湖南省东部,涉及四个市县,总面积约为63,800公顷。

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湿地,是多个河流入湖的交汇处,湖区不仅有四季分明的湿地自然景观,而且有着众多特色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现状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严峻,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污染、采矿等问题。

大量的农民开垦湿地用来耕作,导致湿地土地的生态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湖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水质污染、沿岸沙滩严重退化,湖区底泥也受到了污染,导致湖区水质严重超标,不能生产鱼类等水产品。

除此之外,截流系统的设置等因素也影响着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湿地保护和修复一直是当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

整治管理措施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政府和社会各界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

常规治理措施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地面涂料等多种设施,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2.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湿地蕨类植物、湿地鸟类、湿地动物等重要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湿地自然的恢复和稳定。

3.湖泊生态治理:对湖泊如洞庭湖进行定期排污、定期扫底清泥、定期杀藻等措施,以稳定湖泊营养的循环。

4.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支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还有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湿地保护区:对洞庭湖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建立湿地公园,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

2.限制开发权利,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专业湿地保护机构,有意见和举报的居民或组织可向机构提交申诉。

3.茶园综合治理:对洞庭湖湿地边缘茶园进行治理,通过工程技术控制地下水位、引入人工降雨等来改善土地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结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其保护修复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各类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研究背景部分将回顾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整理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在探讨研究背景的过程中,将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意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退化,使得湿地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栖息地的恢复,提高水质改善效果,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拓展学科领域,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现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综述目前,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试验和研究工作,探索各种不同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资源,如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生物能够促进底泥的氧化和有机物的降解,从而提高水质和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湿地修复完成情况汇报

湿地修复完成情况汇报

湿地修复完成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我代表湿地修复项目组,向大家汇报我们的工作情况。

自从我们启动湿地修复工程以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辛勤努力,我很高兴地向大家宣布,我们已经完成了湿地修复工作的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对湿地中的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修复方案,并开始了实施工作。

首先,我们对湿地中的水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由于人为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湿地中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水资源修复方案,包括对水质进行治理、恢复湿地的水文环境等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效,湿地中的水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我们对湿地中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湿地中的植被种类单一,土壤质量较差,这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植被和土壤修复方案,包括引进多样化的植被种类、改善土壤质量等措施。

经过我们的努力,湿地中的植被种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土壤质量也有所改善。

在实施修复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宣传和教育工作,组织了一些湿地保护和修复的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还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成果。

总的来说,我们在湿地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湿地修复工作,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不断完善我们的修复方案,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也感谢所有参与湿地修复工作的同事们的辛勤付出。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湿地的修复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洞庭湖治理总结汇报

洞庭湖治理总结汇报

洞庭湖治理总结汇报洞庭湖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淡水湖,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洞庭湖面临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治理洞庭湖,保护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通过设立洞庭湖生态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政府还成立了洞庭湖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了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政府加强了水污染治理。

洞庭湖流域是湖南省重要的农田和工业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给湖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并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

并且,政府还引入了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加强了水污染监测和管理,确保了洞庭湖水质的持续改善。

再次,政府推动了农田和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农田和养殖业是洞庭湖流域重要的经济活动,然而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养殖业的乱养乱放,给湖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改善农田和养殖业的环境影响,政府积极推动农田和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倡导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并加强了对农业和养殖业的监管,减少了对湖水的污染。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力度。

洞庭湖湿地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政府实施了湿地保护政策,加强了湿地的监测和管理,修复了受损的湿地,增强了湿地的保水能力和自净能力,提高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综上所述,洞庭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政府加大了对洞庭湖的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力度,保护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政府推动了农田和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减少了对湖水的污染。

政府加强了湿地保护和修复,提高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然而,洞庭湖治理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治理措施,确保洞庭湖的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洞庭湖是一个大型的浅水湖泊,湖泊周围的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的活动对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导致湖泊水质恶化、湿地退化、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

为了保护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此背景下,许多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一、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法。

该方法通过人工构造湿地,将废水或矿山废渣通过多种方式引流至湿地内,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过程,将传统的废水或污染物转化为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的物质,从而达到湿地生态修复的目的。

目前,人工湿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中。

二、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改造与自然物质及生态系统对接的技术手段。

该技术对洞庭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生态滩深翻植物成活技术、人工湿地修复技术等。

1、自然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增强自生能力洞庭湖湿地是自然湿地系统,湿地内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对多种物质富集有很高的缓冲能力。

因此,保护和修复洞庭湖自然湿地系统,增强其自生能力,对于湖泊水质及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3、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富集降解工作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过程,将在环境中富集的污染物质转化为更为环境友好的物质,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

四、结论洞庭湖地区湿地的退化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生态资源及其种类的过程中,湿地生态修复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一.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1. 公共服务功能
洞庭湖湿地的公共服务功能包括重要的水质改善和水量控制服务,地源航空复合热带雨林作为本地气候保护屏障,关键性渔港湿地及湿地控制、维护潮汐差及回收等工程。

2. 共享生态资源
洞庭湖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资源,其中以水生为主,包括湖泊、河流、湿地和海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也很高,已有多种重要的珍贵陆生动物和水面动物;土地资源主要有林地、草场、田地和承载洞庭湖生态系统中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经济活动;空气资源包括重要的空气净化及湿地环境调节功能;遗产资源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体验民族特色。

二.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整治管理措施
1. 科学决策
根据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整治管理方案,结合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持续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系统进行调整。

2. 完善监测管理
加强水土样本抽查,增加水土重要污染指标管理,建立现场水土监测分中心、水质监测网络,实现洞庭湖湿地的有效监测管理。

3. 开展系统治理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治理结构及护理技术,建立综合管理坐标系、发展农牧养殖技术,开展综合调控、渔政经济调控、湿地及排涝治理及扼流湖湿地保护等工程。

4. 加强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参与财政投入、政策设想、水域保护、湿地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
参与,建立规范的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系统。

5. 加强研究
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修复研究技术体系,运用有机技术、天然法、生物技术、蔬菜技术等现代技术,进行杰出的基础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湿地整治管理技术,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总结

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总结

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总结
湿地生态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还能够起到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洪护岸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各国纷纷开展了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

在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中,首先要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
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通过对湿地植被、土壤、水质等方面的调查,可以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案,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问题,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质改善、土壤修复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珍稀濒危物种,确保它们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除了针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具体修复工作外,还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
众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主题的宣传活动、举办湿地生态保护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在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NGO等各方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重视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之一。

为了
保护洞庭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开展了洞庭清波专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洞庭湖的水质。

我们加强了湖泊水质监测
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一些水质问题。

我们还加大了对湖泊周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监管力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湖泊生态修复工作,增加了湖泊的水生植物,提高了水质的自净能力。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洞庭湖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建立了湖泊周边的生态
保护区,禁止了一切破坏湖泊生态环境的行为。

我们还开展了湖泊周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增加了湖泊周边的绿化面积,改善了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居民和企业对我们的保护工作持有
异议,他们认为我们的工作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着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果。

总的来说,洞庭清波专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大工作力度,为洞庭湖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5.血吸虫病盛行,疫区面积有扩展趋势。 血吸虫病是危害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染病,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生活、生产, 影响湖区可持续发展。湖南省是血吸虫的高发区。根据政府最新公布的资料,2002年全 国血吸虫病患者数目是81万,其中湖南21万,占了25.7%,居第二位;钉螺面积260 万亩,占全国的一半,居第一位。洞庭湖区的益阳市7个县中有5个是灾区,全市500 多万人中,有120万曾经或者正在遭受血吸虫之苦,同样的情况在洞庭湖区域的其它地 区也相当普遍。由于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大量存在,原本风光秀丽的洞庭湖 也因此被喻成“毒湖”,八百里湖水成为“疫水”。 退田还湖主要在洪灾严重的湖区实行,洞庭湖区由于洪灾频繁而成为重要的退田还 湖地区。退田还湖使原来田地、居住地等在汛期被洪水淹没,从而使得钉螺有了扩散的 可能,疫区面积增大,这也是造成人、畜感染血吸虫病增加的原因之一。2000年居民粪 检阳性率比1998年增加了15.5%。 近年来泥沙淤积,水体面积减少,洲滩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分析, 已初步得出湖区枯水季节中芦苇约占1 200 km2,草洲约占820 km2,沙洲约占770 km2。 每年钉螺面积还以2 666~4 000hm2的速度增长。特别是湖区近年来水灾频繁,堤垸溃缺, 钉螺向垸内大面积的扩散,或是通过引洪涵闸,向垸内沟渠扩散,致使垸内的钉螺反复, 难以灭尽。 6.湿地生态质量下降,功能衰退。 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湿地资源减少,生态
4 350 km2,1995年己减少至2 625时,1949年以来减小了40%。洞庭湖区容积由1949
年的293亿m3减少至1995年的167亿in3,约减少了43%。 从1974年以来,湖底平均每年淤高3.7cm,其中西洞庭湖底平均抬高7cm,湖底高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中国五大湖之一。

它位于长江中游,涉及湖南、江苏和安徽三省。

由于长期的污染和环境破坏,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湖区水质下降,湿地减少,物种减少,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很多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开发了一些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对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植被的恢复和重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之一。

通过对洞庭湖湿地植被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和监测,研究人员发现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已经严重受损,需要进行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在此基础上,一些科研机构进行了湿地植被的引种和重建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湿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中,研究人员首先对湿地土壤进行分析,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然后进行植物的引种和栽种工作,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研究人员还尝试了一些新的植被恢复技术,比如植物组合技术和植物-微生物协同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湿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

二、湿地水质修复技术湿地水质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洞庭湖湿地水质逐渐恶化,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和酸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湿地水质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开发了一些湿地水质修复技术。

湿地植物净化技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湿地水质修复技术。

通过选择一些适宜的湿地植物,比如芦苇、菖蒲等,进行湿地水体的净化工作。

这些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

湿地植物的根系还可以促进水体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进一步净化水体。

除了湿地植物净化技术,还有一些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也被研究人员尝试。

比如人工湿地和湿地补水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改善水体富营养化和酸化问题。

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总结

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总结

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
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通过开展湿地植被的恢
复和保护,一些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改善。

同时,一些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地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
部门在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资源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效果不明显。

同时,一些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非法开发、破坏等问题的影响,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

首先,加大对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的投入,增加相关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效果。

其次,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监测,建立健全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机制,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总之,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
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介绍

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介绍

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介绍湖泊湿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的影响,湖泊湿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政府和各界积极开展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

一、项目背景湖泊湿地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湖泊与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

然而,近年来,湖泊湿地面临着生态退化、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重问题。

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开展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重建湖泊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改善水质,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二、项目目标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湖泊湿地的生态适宜度,为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

具体目标包括:1.改善湖泊湿地的水质,减少水污染物排放;2.恢复湖泊湿地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和湿地退化;3.增加湖泊湿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4.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的重要生物多样性;5.提高湖泊湿地的公众意识,促进社会参与湖泊湿地保护。

三、项目措施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政策法规制定、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1.政策法规制定:加强湖泊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明确湖泊湿地的保护责任和管理机构。

2.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探索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3.技术应用:应用湖泊湿地恢复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湿地建设、水质治理、湿地植被修复等,改善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

4.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湖泊湿地保护的社会共识。

四、项目成效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湖泊湿地的水质得到改善,水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2.湖泊湿地的植被得到恢复和修复,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湿地退化得到阻止。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
域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近年来,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洞庭清波专项工作。

现在,让我们来对这些工作进行一下总结。

首先,针对洞庭湖水质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加大了水质监测力度,建立了水质
监测网,定期对洞庭湖的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同时,加强了对周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环境监管,确保了洞庭湖的水质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其次,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制定了
一系列湿地保护规划和政策,加强了湿地的保护管理和监管,保护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另外,针对洞庭湖水生物资源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加大了水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强了对洞庭湖渔业的管理和监管,严格控制了捕捞数量和方式,保护了洞庭湖的水生物资源。

最后,针对洞庭湖岸线生态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加大了岸线生态保护力度,制
定了一系列岸线生态保护规划和政策,加强了对岸线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监管,保护了洞庭湖的岸线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洞庭清波专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大力度,持之以恒地开展洞庭清波专项工作,为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天然湿地恢复情况汇报材料

天然湿地恢复情况汇报材料

天然湿地恢复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天然湿地的恢复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为湿地保护者和管理者,我们不断努力,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期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以下是我们对天然湿地恢复情况的汇报材料。

一、植被恢复情况。

我们通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有效提高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采取了种植当地特色湿地植物的措施,加强了湿地植被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湿地内各类植被种类逐渐增多,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水质改善情况。

针对湿地水质问题,我们加强了水质监测和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湿地水质。

通过净化湿地水体、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资源保护等措施,湿地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目前,湿地水质明显清澈,水中富营养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种群得到了恢复和增加。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我们积极加强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加强了对湿地内各类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巡护监测、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措施,湿地内的各类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目前,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各类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繁衍。

四、游客接待和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度,我们加强了湿地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湿地科普宣传、生态游览接待等工作。

通过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活动、组织生态游览和体验活动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社会参与和合作情况。

我们积极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NGO组织和企业等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

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合作机制、开展联合科研调查、推动湿地保护项目合作等措施,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推动了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在天然湿地恢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任重道远。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我家乡的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7块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古以来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上世纪50-70年代的大量围湖造田,以及当前的芦苇、杨树面积增加,这样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失调。

同时,鸟类、鱼类的栖息地被侵占、破坏,加之乱杀滥捕,导致许多名贵鱼种和珍稀鸟类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其中,中华鲟、白鳍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白鹳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专家称,由于多年来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已被分割为东、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个部分。

专家认为,这些实际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一、现状1、排污对环境的破坏湖区现有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位于湖边污水直接排入湖体的排口27个,日排污水总量达129万立方米局部污染严重的地区和污染源是:东洞庭湖区的纺织化工业,日排污水量占东洞庭湖直接污水量的77.7%;西、南洞庭湖区的造纸业,日排污水量分别占西、南洞庭湖直接排污水量的45%和95%。

2、采砂对环境的破坏湖南东洞庭湖最多时采砂船竟然有百十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岳阳县境内的东洞庭湖是该县人民的母亲湖。

近年来,由于对东洞庭湖的无序开采,目前,东洞庭湖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据保守估计,砂石采挖,日吞吐量不下十五万吨,砂石资源开采的无序、无控,造成资源废弃,江湖淤阻,航船安全隐患增加。

同时,采砂船的密集采砂,使得东洞庭湖一带鱼类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东洞庭湖一带的渔业资源大量减少。

3、洞庭湖鼠患洞庭湖区出现鼠灾,有关人鼠大战的新闻开始充斥各大媒体,人们从新闻画面中看到了令人毛骨悚然成群结队的老鼠景象。

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岳阳县、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洞庭湖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洞庭湖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洞庭湖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向您汇报洞庭湖治理工作情况。

自从2015年开始推进的洞庭湖治理工作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稳步推进洞庭湖治理工作,实现湖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湖区水质监测和污染源治理。

截止目前,我们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质监测体系,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监测工作。

同时,我们还对湖区周边的工业企业进行了详细排查,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消减和治理措施,有效减少了湖区的污染源排放。

二、生态恢复工作
在生态恢复工作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湿地恢复和湖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

通过重新植被、修复湿地、清理湖底淤泥等措施,加强了湖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目前,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效,湖区生态环境开始逐渐得到改善。

三、社会参与和宣传工作
在推动洞庭湖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加强了与当地居民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座谈会、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洞庭湖的重要性和治理进展,增强了公众对于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总体来说,洞庭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湖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希望得到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共同为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

谢谢!
【6,000字】。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2)0620569206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Ξ龚胜生(华中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2200a 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

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的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恢复和增强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管理湿地的经验。

关键词:湿地;湿地变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江汉—洞庭湖平原文献标识码:A 湿地是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自然资源,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汉—洞庭湖平原河湖密布,史前时期是一个巨大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2200a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自然湿地景观逐步演变成农田聚落景观,湿地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洪涝灾害日趋频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为现有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1 2200a BP江汉—洞庭湖平原的原始湿地景观江汉—洞庭湖平原系典型河湖淤积平原,构造上大致分为江汉凹陷、华容隆起、东洞庭湖凹陷、西洞庭湖凹陷、赤山隆起等地质单元;华容隆起将江汉凹陷和洞庭湖凹陷分隔,赤山隆起将东洞庭湖凹陷和西洞庭湖凹陷分割。

这些地质构造,深深地制约着其环境演变。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参考文献】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学道论》,杨京平主编,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7
2,《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李跃龙等著,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3,《环洞庭湖研究 : 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董明辉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4
4,《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生态修复研究.》,周金星著,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由于近代以来对洞庭湖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对洞庭湖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着。
三;带来的危害
洞庭湖的破坏给生态带来的灾难主要有蓄洪能力下降、湿地破坏、野生动植物减少。
1,蓄洪能力下降
据调查统计,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间隔由十年减少为三年,这就意味着整个长江流域的蓄洪能力在减弱。由于水面的抬高增加了水流漫滩的机会,造成了下游河道的滩槽同步淤泥,占据行洪断面,使得泄流能力下降,相应洞庭湖的吐洪量也就减少。资料显示,城陵矶与螺山站在1954年的流量分别为43400、78800立方米/秒,而到了1998年下降为28800、64000立方米/秒,可见洞庭湖的泄洪能力有所下降。
2,湿地破坏
洞庭湖湿地是中国一块十分重要的湿地,也是亚洲物种保护最重要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之一,总面积为13736平方千米,占中国亚热带湿地的1/4。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湖区进行了几百年的过度开发使得洞庭湖湿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洞庭湖湿地破坏的人为因素有:泥沙淤积、水量减少、环境污染。泥沙淤积造成了四大破坏:一是影响洞庭湖的调蓄能力,二是抬高了水位,三是造成垸高田低,地下水位升高,四是河、湖洲滩不断扩大,使得‘湿地’向‘陆地’的天然转化加快。洞庭湖的水量减少主要是受到了三峡工程的影响,三峡关闸蓄水使得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流量从2000立方米/秒减少到380立方米/秒左右,水量减少使得浅水湿地面积缩小。环境污染使得大片湿地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也导致了很多生物的减少。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我国最
大的内陆湖泊之一。

洞庭湖水域广阔,水草丰茂,水质清澈,是湖南省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湖南省政府实施了洞庭清波专项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湖南省政府加大了对洞庭湖的保护力度,通过加强监测和管理,加强环境治理,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湖南省政府加强了对洞庭湖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络,对水质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了一些水质问题。

其次,湖南省政府加强了对洞庭湖周边环境的治理,加大了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强了对湖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再次,湖南省政府加强了对洞庭湖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洞庭湖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总的来说,洞庭清波专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监测和评估工作还不够全面和及时,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难题和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最后,宣传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效果,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未来,湖南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洞庭湖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管理工作,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努力保护好洞庭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资源。

同时,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洞庭湖水清草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湿地修复的研究综述(丁华学科教学(地理) 1032011025054)摘要:对湿地的研究国际上已是多年的焦点,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停留在沼泽海岸的湿地研究上,对于湖泊的研究较少。

本文作者针对湖泊湿地进行研究在主要介绍了湿地的概念,分类及价值作用。

同时以洞庭湖湿地的修复展开研究指出了近年来洞庭湖湿地出现问题及产生的后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洞庭湖湿地进行修复的合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湿地修复洞庭湖1.湿地修复的概念1.1湿地的概念湿地,通常人们把他解释为有水的陆地。

目前世界上对于湿地的概念很多种,而要给湿地下个准确的定义,各领域是莫衷一是。

比如《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水体。

”而美国工程师协会(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货地下室淹没或浸润的地区。

[17]。

另有人认为湿地是一个地面受水浸润的地区,具有自由水面,四季有水,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暂时没有水,自然湿地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气候、地形和地址。

(Lioyd,1993)。

而就系统论的观点来说,湿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一方面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

另一方面湿地又不完全独立,它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相邻的地景系统,和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影响邻近系统的活动[14]等等。

而湿地的分类也比较多主要的湿地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滩涂湿地。

洞庭湖属于湖泊湿地,本文主要是以洞庭湖的湖泊湿地的修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

1.2修复的概念对于湿地研究不多,一部分人也提到过与湿地修复相关的概念,比如湿地的恢复,比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层研究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他认为是“对先前受扰的水体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重新建立”[23]最近,美国生态恢复协会(sER)将恢复定义为:有意识地对一个地区进行转换和改变,来建立一个确定的、原始的、有史的生态系统,这一过程的目标是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来制定的[20]。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恢复和修复还是有区别的,很多的定义都是对恢复的定义,大多数的理解都是认为恢复是指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的再现,但是本人认为恢复是对他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重现没有经过人为的干扰,而修复是为了实现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采用的手段措施或者是工程等等,更多的是强调在于人为干扰的作用更多。

1.3湿地修复的概念所谓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以及户外娱乐区,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

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河缘湿地的恢复上[14-16]。

2.湿地修复的研究进展目前全球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损害和改变,这种变化和破坏的程度大于历史上任何时期。

中国的湖泊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不计其数。

据统计,全国面积大于1k㎡的天然湖泊就有2711个,总面积约90864k㎡。

而在东部的湖泊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中有6%个,面积21171.6k㎡,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3.3%。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五大湖泊都属于湖泊湿地。

湖泊湿地的特征是生物生产力较高,水情变化显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强烈。

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尤其是在受损湿地修复方面比国内要早美国是走在最前面的。

国外关于湿地修复的进展:联邦政府环境保护局(EPA)清洁湖泊项目(CLP)在1975一1985年的10年间的313个湿地恢复研究项目得到政府资助,其中就包括湖泊分类和湖泊营养状况分类。

国外对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的生态评价、开发及保护方面。

如Connen(2003)总结目前湿地的研究认为,保护湿地的工作主要是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维护湿地的生态学特性[3]。

在1990~1991年,E队、CRAM、NRC和农业部提出了庞大的湿地恢复计划,忠于在2010年前恢复受损湖泊67万h㎡。

计划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得湖泊湿地能够得到正常的运作。

[18 20]。

瑞典30%地表由湿地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有湖泊,由于湿地的不断退化,所以瑞典的很多学者就提出了要求修复受损的和日益退化的湖泊。

国内对湿地修复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主要是从50年代的沼泽开始[11],尤其是80年代以前沼泽泥炭研究是我国沼泽研究的一个最大的亮点。

但是对于湖泊修复大部分都是以恢复提出的,其中在7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首次利用水域生态系统藻菌共生的氧化塘生态工程技术,使污染严重的湖北鸭儿湖地区水相和陆相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首次推动了我国湖泊湿地修复的发展。

其次在1976年吉林省的查干湖湿地业尝试通过引入松花江的水来修复日益萎缩的湿地面积以供发展当地的渔业资源[12]。

近几年来,随着湖泊湿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随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动植物的生存。

因此我们国家对于湖泊湿地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和深入,从而修复生态系统,一些地方的修复也已经开始出现头绪,比如2001年国家首次向扎龙湿地补水,拉开了生态需水的序幕,则必将推动我国湿地恢复保护的全面发展[13]。

这些研究为退化受损湿地的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南。

鉴于我国湿地严重破坏和退化的现实, 国内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也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并已陆续开展了不少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国家林业局, 2000) .3.洞庭湖湿地的现状与发展洞庭湖位于我国湖南省北部面积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的第四大湖,现同时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在湖南境内主要有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是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

但是近几十年来,洞庭的湿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沿湖工业日益发展,水源水质污染严重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沿湖人口和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工业中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生活废水的排入,使洞庭湖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湖区水质污染严重。

湖区现有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位于湖边污水直接排入湖泊的排污口27个,日排污量达129万立方米入湖水系的排污口55个日排污量高达20万立方米,共计日排入污水量149万立方米,其中BOD5,CoDmn,酚,石油类和氰化物等污染总量分别为38345kg,22377kg,44.28kg,8.18kg 和84.8kg。

局部污染严重地区和污染源是:(1)东洞庭湖区的纺织化工业,日排污水量占东洞庭湖直排污水量的77.7%;(2)西、南洞庭湖区的造纸业,日排污水量分别占西、南洞庭湖直排污水量的45%和95%。

日益加剧的工业和生活污染也使洞庭湖鱼类生长水域不断恶化。

洞庭湖周边密布的造纸、制药、石化工业和农药污染,使湖区连续多年发生大量死鱼事件,洞庭湖局部富营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围垦导致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这近数十年,洞庭湖对调节局部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净化水源沉积泥沙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洞庭湖独特的水情动态和环境条件,繁衍了极其多的生物物种,蕴藏着极其珍贵的物种基因。

作为以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生物珍稀候鸟栖息地为主要目标的湿地,已被列入重要的《国际湿地名录》。

湖区目前共有水生植物160多种,鸟类258种,其中一级保护物种20种,一级保护动物13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发地。

但驱于利益的诱惑下,湖岸居民对洞庭湖大肆围垦。

到70年代末,累计围垦面积约1600平方千米导致湖泊面积严重萎缩,湿地面积锐减。

加上沿湖渔民掠夺性地滥捕乱捞,号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陷入野生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境地。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的监测显示,目前洞庭湖内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资源急剧减少,大型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鳙等数量锐减,已占不到总产量的10%,而且捕捞的鱼个体也越来越小,根本没有一次繁殖再生的机会。

“洞庭湖水域的天然捕捞量已由高峰期的每年12万吨左右降至目前的每年两三万吨。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政处处长何兴春说。

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造成鱼类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

目前洞庭湖区兴建的水利工程基本未考虑建立鱼类洄游通道,洄游性鱼类上溯通道被阻,导致胭脂鱼、白鳝、鳡鱼、刀鲚等洞庭湖特有鱼类濒临灭绝。

再者加上泥沙淤积的逐年加剧,洞庭湖许多重要的鱼类产卵场和育肥场如今变成了一片洲滩,“船难行,鱼难呆”。

此外,由于湖区部分县市鼓励开发洲滩、围湖栽树,去冬今春仅常德市就有3万多亩鱼类重要索饵场和产卵场遭到破坏。

鱼类资源日趋减少,但毒鱼、电鱼、“迷魂阵”等非法捕鱼手段却屡禁不止。

据调查,除登记在册持有捕捞证的8.8万专业渔民外,洞庭湖目前还有8000多名外来渔民,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无证捕捞”。

渔政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滥捕乱捞有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由于渔政部门人员工资、运行开支不足,只好靠收费、罚款来养人。

“违法者养活执法者”的现状使少数地方的渔政管理队伍随意开口子向渔民乱收费、乱罚款,对非法捕捞睁只眼闭只眼,而渔民因负担过重,转产无门,又只得变本加厉地竭泽而渔。

受利益的驱使,05年春季始掀起了一股由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向东洞庭湖蔓延的物种种植风潮,已经波及核心区范围,杨树种植沿舵杆洲-幸福-团洲方向发展,沿大堤外的芦苇滩均被挖掘机挖出深1.5米,宽3米的植树沟,特别是团洲,从大堤沟外起深入湖心达1200米。

这种人为改变湿地性质,侵占湿地,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严重行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候鸟重要的栖息地。

3无序挖沙,洞庭湖水态严重破坏从07年开始,东洞庭湖管理单位采取商业化的做法,将原本极其优良的洞庭湖沙石资源开采权用低价招标的方式垄断于几个个体商户名下,从此开始了掠夺式的乱开乱采,给东洞庭湖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使东洞庭湖的局部区域更加淤积严重,航道更加阻塞,降低了蓄洪能力严重影响了水生物的发展和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另外由于挖沙船只四处乱挖,到处滥采,任意行走,任意泊位,各种行船安全事故,利益纠纷,治安事件频频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