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

(一)山地比例高,自然基础薄弱

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如果按照广义山地计算,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27%(表1-1)。全国不仅山地面积比例高,而且地势高峻,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4.8%,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面积比例达到57.9%。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山地虽然在资源多样性利用、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因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灾害多,导致自然基础薄弱,生态系统制约因素多。

表1-1 中国各地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

(据邱道持,2005)(二)干旱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

从海陆分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带上,共同对行星风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形成特别强盛的季风环流,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气候极其干燥。据统计,中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5.3%,半干旱地区占21.7%,干旱地区占30.8%(表1-2)。全国有沙漠戈壁11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08%,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高寒荒漠153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即昆

仑山以南,北纬30°以北,青藏公路以西,新藏公路以东。石漠山地4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0%,主要分布在西北、青藏高原、西南山区以及东南山区(邱道持,2005)。

表1-2 中国湿润程度的变化表

(据刘卫东等,2010) 二、人地矛盾加重生态负荷

(一)人地矛盾的基本情况

中国人均耕地1.4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排在世界第67位,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7,印度的1/2(图1-2)。

图1-2 世界主要国家人均耕地比较表

全国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9亩,而日本200亩,法国600亩,美国1500亩。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面积虽有增加,但都在耕作;近几年每年进口相当于8亿亩耕地产出的谷物、大豆和棉花,粮食供需紧平衡是长期态势。全国适宜生产生活的陆地空间只有300万平方千米,可供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国土只有180万平方千米,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等生态用地和已有的建设用地,未来可供开发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空间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侧,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的主要区域。

全国严重缺水和较严重缺水的区域面积分布广,普遍面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列世界第110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全国各地区水热条件差异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6.3%,但年降水量就占了全国年降水量的82.3%,而其余地区的耕地虽占全国耕地的63.7%,年降水量却仅占全国年降水量的17.7%。2015年年末,全国有未利用地27940万公顷,但其中56%以上是沙地、裸岩石砾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难利用土地,且大多分布于交通不便、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边远地区,由于生态、经济和技术原因,难以进行大规模开发,人地矛盾和区域结构失衡状态将长期存在。

(二)人地矛盾加剧生态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强烈的发展欲望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事实上,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为陡坡垦殖和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沙漠化也是因为乱垦滥牧等原因,造成风沙旱情加剧,导致沙漠不断扩张的结果;土地盐碱化,是一种因人工灌溉和排水不当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水分蒸发后,盐分大量积累在土壤表层的地理过程,也与土地开发强度过大有直接关联;土地污染,是一种因工业和城市“三废”排放,以及化肥、农药和农用膜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致使有害物质进入土壤,超越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危害的地理过程。这些大量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除了不合理利用管理等因素外,也都与人地矛盾的加剧有直接联系。2006~2009年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省份的生态用地均有减少,总计减少生态用地约1321.30万公顷,年均减少440.43万公顷。其中,以东北、内蒙古及西北地区最为严重,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3省(自治区)分别减少263万公顷、150万公顷及143万公顷,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2010~2015年,全国的生态用地平均减幅约为0.27%。其中,减少幅度较大的省(直辖市)上海、天津等,分别约为2.49%、1.12%,原因也同过度开垦有关。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地矛盾,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根据公布的中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吨。此外,20%左右的耕地受到污染,1.2亿亩的耕地已经次生盐渍化。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流中有近一半的水资源已经丧失其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洁净的饮用水源。

三、生态问题积累和欠账多

(一)生态问题积累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逐步迈向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谷物、肉类、蔬菜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工农业产品的多样性也前所未有。但是,长期高投入、高消耗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