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学升初中古文复习之“字词句篇”一、必考字词(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小升初语文必须掌握的12篇文言文带注释

小升初语文必须掌握的12篇文言文带注释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 方:正在。 引:带着,抱着。 故:缘故。 善:擅长。 岂:难道。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悖:违反常理,错误。 【含义】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 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可能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10、《人有亡斧者》 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 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 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注释】
【注释】 初:初始。 执:握,持,拿。 亦:也。 计:计谋,策略。 俄:一会儿,不久。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年长的男人。 遂:就。 【寓意】 做事情要知变通,不能循规蹈矩。对于别人的意见要依据实际采纳, 不能盲从。也告诫人们有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反而无益于解决问题。 8、《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餍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 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 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注释】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 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宣王:齐国国君。 竽(yú):古代乐器名。 必:定,必须。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 味。 请:请求。 说:同“悦”。 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 立:继承了王位。 【启示】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12、《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恶:厌恶。 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 餍: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蘮(jì):毡子和毯子。 且:既……又……。 率:大都。 暴:猖狂。 以为:认为。 【启示】 溺爱是不可取的,环境过于安逸,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9、《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 矣。 【注释】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升初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常见字词1、实词实词是文言文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比如“人、山、水、走、跑”等。

在小升初阶段,需要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思。

(1)“吾、余、予”都表示“我”。

(2)“汝、尔”表示“你”。

(3)“日、月、星”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天体。

(4)“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行”则是“走”。

2、虚词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语法作用,比如“之、乎、者、也”。

(1)“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也可以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2)“乎”通常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

(3)“者”常用于句末,表示“……的人”“……的事物”等。

(4)“也”常表判断或陈述语气。

3、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那些在古代和现代意思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则仅指“妻子”。

“无论”在古代是“不要说,更不必说”,现代是“不管,不论”。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刘备,天下枭雄者”。

2、省略句文言文在表述时常常会省略某些成分,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完整。

比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1)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是“有何陋”。

(2)状语后置:“于……”“以……”常引导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应是“于长勺战”。

4、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

例如“为天下笑”“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文言文的翻译1、原则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达”是要通顺流畅,“雅”则是要有文采。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古文知识点总结一、古文词汇1. 动词:多用古代用法,如不分主谓的“惟”,表猛然迸发的意思,如:“忽”, “忘”, “怀”, "念", “怜”, “为”等。

2. 形容词:多形式丰富,用反义关键词表示夸张,如“甚”,“极”,“殊”,“绝”,“悠”,“犹”等。

3. 副词:多为古代用法,如,“将”,“尚”,“尤”,“复”等表示时间、条件、程度等。

4. 量词:多以“有”作为表示量词的符号,如“何有”,“安有”,“敢有”等。

5. 连词:用于连接成分,如“则”,“而”,“乃”,“兮”等。

6. 古代文言助词:如“之”,“乎”,“于”,“于是”,“也”等。

二、古文句式1. 反复句:带有对比含义的句式,如“不闻不问,大庭多怨;一言一笑,处堂成圣”。

2. 并列句:并列分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常表对比、转折、承接等意义。

3. 嵌套句:在句子中嵌入另一个句子,修辞手法丰富,如“太史公曰:……”。

4. 现象描写句:通过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写,表明作者的感悟。

5.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用于加强语气和表示反问等。

6. 典故引用句:妙用典故、历史人物或史实来说明问题。

7. 结构紧凑句:如正反对照、因果关系、条件状语从句等。

三、古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意象来描绘另一事物,增加形象感染力,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借代:将词义扩大到其他事物,引起联想,增加意量,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对仗:在句子中把相同或相对的内容对立来安排,形成对比关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排比:相邻的短语对象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结构上连贯统一。

5.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事物之大、之小、之重、之轻等。

6. 反复:特定的字句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出现,确立主题,突显重点。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把握大意,了解文章脉络。

2. 段落核心: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清主次。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完整版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完整版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完整版一、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1、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同学们需要掌握常见实词的意思,比如“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

2、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而”等。

要理解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古今异义很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所不同,比如“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妻子。

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比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二、掌握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一步。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断句:1、借助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找出它们可以帮助断句。

2、借助虚词如“夫、盖、若夫、至若”等常用于句首,“也、矣、乎、哉、焉、耳”等常用于句尾。

3、借助对话标志“曰”“云”“言”等词后通常要断开。

4、借助句式排比、对偶、反复等句式整齐,可据此断句。

三、理解文言文文意1、结合注释课本和练习中的文言文通常会有注释,要充分利用这些注释来理解文意。

2、联系上下文有些字词的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3、了解背景知识一些文言文涉及到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了解这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背诵经典文言文背诵是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有效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如《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孟子》中的片段、《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等。

在背诵时,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样有助于记忆,而且记得更牢固。

五、多做文言文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检验自己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

练习题可以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断句等多种类型。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小升初的孩子们和家长们,一提到文言文是不是就感觉脑袋有点大啦?其实呀,文言文并没有那么可怕,咱们一起来好好梳理汇总一下,说不定还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呢!先来说说小学阶段咱们接触过的文言文,像《司马光》这一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就这么短短几句话,把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想一下,当时咱们学习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呀?再比如《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宋国人想不劳而获,天天守着树桩等兔子,是不是有点傻得可爱?到了初中,文言文的难度可就有所提升啦。

像《论语》十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面可蕴含着好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呢。

还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句句都饱含着深深的父爱和期望。

咱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不能死记硬背。

得先把字词的意思搞清楚,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弄明白,整个文章的意思也就清晰了。

比如说“之”这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可不一样,有时候是“的”,有时候是“到”,还有时候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我记得我小时候学文言文,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分组表演《郑人买履》。

我们组的小伙伴们可积极了,有人演那个死板的郑人,有人演卖鞋的老板,还有人在旁边旁白。

那个演郑人的同学,一本正经地按照量好的尺码买鞋,怎么都不愿意试试,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通过这样的表演,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可深刻多了,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还有呀,多读多背也是很重要的。

读得多了,语感就有了,有些句子自然而然就能明白意思。

就像唱歌一样,唱熟了旋律,歌词也就记住了。

总之,小升初这个阶段,对于文言文不用太过紧张。

只要咱们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打好,多积累,多思考,文言文就会成为咱们语文学习中的好朋友。

小升初语文备考之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小升初语文备考之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杨氏之子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

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②甚:很。

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④诣:拜见。

⑤乃:就,于是。

⑥示:给……看。

⑦曰:说。

⑧未:没有。

【译文】:梁国有户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非常聪明。

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就喊出杨氏子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放果品,果品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们杨家的果子。

”杨氏子接着他的声音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禽鸟呀。

”二、伯牙绝琴①弦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⑤兮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⑦洋洋:广大。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高峻巍峨啊,像泰山!”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淼广阔啊,像长江黄河!”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琴音意思的人,于是,他摔碎自己心爱的琴,折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三、奕秋(yì)⑴弈秋⑵,通国⑶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⑷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⑸;一人虽听之⑹,一心以为有鸿鹄(hú)⑺将至,思援⑻弓缴(zhuó)⑼而射之。

虽与之⑽俱⑾学,弗(fú)⑿若之矣(yí)⒀。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篇一: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用于书写经典、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升初考试是古代文学考试的重要部分,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1.《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

其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和思想,在小升初考试中经常出现。

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相反。

)2.《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讲述了中庸之道,即恰到好处的处事方式,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

例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达到中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

)3.《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

其中讲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出现。

例如:“君子笃于仁,而省于用事。

君子笃于仁,而达于礼。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坚定实行仁,而又能运用礼。

君子安于本位而行,不愿超过自己的地位。

)4.《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其中讲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最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拓展:除了上述的四部经典,小升初考试中还会涉及到其他文言文,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成语和俗语,例如“画蛇添足”、“千军万马”、“纸上谈兵”等,也是小升初考试的考点。

篇二: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文言文阅读也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1.《岳阳楼记》- 范仲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全梳理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全梳理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全梳理(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别,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习实词主假如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辨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关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一定同样或邻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常累积,切记所学课文中说明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假如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一样,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 ,应读“ 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累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 ;而此刻已经是一个一般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同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以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

3.正确解说多义词在不一样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状况好多,同一个,在个句子里是一个意,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

文言文要特重并掌握多的状况,是培育文言文能力的重要基。

怎确立它在句子中的意,要依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

如“温故而知新” ,“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令人之” ,“故”意思是特地。

在学,一多象及、,并牢例句。

4.活用。

在古代中,一般是比定的,可是有些在特别状况下会改它的性,起了另一的作用。

种特别的言象叫“ 活用” 。

例( 1)儿乳。

乳,本是“奶” ,里是名作“喂奶”。

例( 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弛,形容作,放下。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课内文言文)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课内文言文)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课内文言文汇总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

【译文】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金。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田地中有一树桩。

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树桩上扭断脖子而死。

从此农民等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只兔子。

兔子没等到,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数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磨针溪是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50篇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50篇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50篇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弗:不。

是否定词。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题材主要包括古诗词、古文阅读和古代文学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考点:
1. 古诗词: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古文阅读:
- 《背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读书志》: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诗》云:“割席断缁,绝食丧饥。

”《书》曰:“蹈厉之义,简之至也。

”为人臣者,忠信,所以为立身也;为人父者,慈爱,所以为守节也。

《诗》云:“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称父母之年,别乎君子。

君子无众势,今见于斯。

- 《论语》: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邹忌讽齐王纳谏》:齐景公吕扈之子也,谋诛高阳侯。

邹忌讽谏以为不可,曰:“天下莫敌期秦也。


3. 古代文学常识: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猪
八戒、沙僧等。

-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主要人物:宋江、吴用、李逵、林冲等。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题材的学习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和文学知识。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小学升入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会有所提升。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我们对小升初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了梳理汇总。

一、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之”作助词,可译为“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反问,意为“难道”。

3、“而”表并列关系,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关系,如“人不知而不愠”。

4、“以”作介词,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是“用”。

作连词,表目的,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以”意思是“来”。

5、“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等,如“于舅家见之”中的“于”意思是“在”。

二、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乃”于是,就,如“乃悟前狼假寐”。

竟然,如“乃不知有汉”。

2、“则”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却,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者”指人、物、事、时间等,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者”指……的人。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如“二者不可得兼”。

4、“乎”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如“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如“不亦乐乎”。

5、“也”表判断语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表陈述语气,如“夫战,勇气也”。

三、常见的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用“者……也”“……也”“者也”等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掌握好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应对小升初的考试,还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升初文言文的知识世界。

一、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1、人称代词“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表示“你”;“其”“之”可以代指人、事、物。

2、动词比如“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游”常表示“游玩”“游历”。

3、名词“日”“月”“山”“水”“花”“鸟”等常见的自然事物,其意思与现代文相近,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二、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它们的用法和作用却不可忽视。

1、“之”可以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也可以作助词,如“的”,或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而”可表示转折,如“然而”;表示顺承,“而后”;表示并列,“而又”等。

3、“以”作介词,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作连词,表目的,“来”“以致”等。

三、文言文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状语后置,“于……”“以……”等结构常后置,如“战于长勺”;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3、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会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理解。

四、文言文的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比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原本是“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动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五、文言文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部编版语文1-6年级日积月累文言文小升初复习资料

部编版语文1-6年级日积月累文言文小升初复习资料

学弈 《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 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 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 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 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பைடு நூலகம்
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言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 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五年级上册
【四字词语】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丰衣足食 夜不闭户 流离失所 民不聊生
安居乐业 路不拾遗 生灵涂炭 内忧外患
五年级下册
【文化常识】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不惑:指人四十岁。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古稀:指人七十岁。 而立:指人三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四年级下册
【常用语】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资料讲解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资料讲解

小升初I文言文知识梳理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 论战》)8、 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1、 “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 “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9、涕古义:泪。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文言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三、解析:1.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开篇,是孔子对学习、友情和道德修养的论述。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可贵,友谊能给人带来快乐。

5.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四、扩展阅读:1. 《论语》中的其他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智慧。

2.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五、练习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君子乎()2. 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2)愉快(3)志同道合的人(4)有道德修养的人2.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3.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巩固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友情,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有宽容的心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同学们小升初考出好成绩!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最新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