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理论综述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_0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
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负责,因为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
《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范文
《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政策逐渐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手段。
这两项政策不仅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以期为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行政分权与财政分权概述行政分权是指政府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给下级政府,使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财政分权则是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和支配权。
这两项政策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空间。
三、行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1. 地方政府角色转变:行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贴近民生的公共品供给政策。
2. 区域特色突出:地方政府在行政分权的背景下,能够更好地挖掘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在公共品供给上形成区域特色。
3. 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地方政府在行政分权下,能够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四、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1.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有了更大的决策权。
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投入,改善民生。
2. 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财政分权有助于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活力: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利用财政资金,发挥地方优势,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研究表明,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地方政府在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的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公共品供给结构,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
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蒂布特(1956)首先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益与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动力。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近年来,“公共财政”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尤其在财政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
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一、对“公共财政”的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财政的构成及其职能。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既是政权组织,又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行使着双重经济职能,即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的分配行为--国家财政是由两个部分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具体职能和任务,应采取不同的政策。
[1]该看法还认为:当前财政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大揽财政,随着社会的发展财政职能也将逐步转变。
财政必须立足经济大局,放眼社稷民生,做治邦安民的坚强后盾。
公共财政是财政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形态,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它是财政职能的调整,是财政管理深化与资金投向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必须努力构筑公共财政新框架,适应财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2]第二种看法认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所鲜明昭示的。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自然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向公共财政转化的趋势:(1)税收占预算内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达90%以上;(2)税收制度从按所有制成分分别设置,逐步转向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同一税收制度上来;(3)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大为下降,而同期社会文教支出急剧上升;(4)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急剧下降。
该支出曾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直接财力手段;(5)财政的基本建设支出从直接投资建设盈利性企业为主,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为主转化。
[3]第三种看法认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不断促使着财政职能的转变、财政制度的改革和财政支出范围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024年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范文
《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
这两项政策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地方政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行政分权与财政分权的背景及定义行政分权是指政府将部分权力下放给下级政府,使下级政府在决策、执行和管理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财政分权则是指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预算制定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决策权。
这两项政策在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行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行政分权的实施使得县域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这有助于根据当地实际需求调整公共品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同时,行政分权也促进了县域政府的创新和效率提升,使得公共品供给更加高效、优质。
然而,行政分权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加剧,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四、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预算制定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决策权。
这有助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公共品供给,提高供给效率。
同时,财政分权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自主发展,为公共品供给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然而,财政分权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税收等非税收入,影响公共品供给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五、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共品供给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公共品供给。
其次,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也会影响公共品供给结构。
人口密集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供给。
此外,政策环境和政府治理能力也对公共品供给结构产生影响。
《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范文
《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中,行政分权与财政分权是两个重要的政策工具。
这些政策不仅对国家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县域层面,对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重点研究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其内在机制和实际效果。
二、理论背景与假设行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其在区域性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财政分权则是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拥有更大的决策权。
这两种分权政策旨在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县域层面,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可能对公共品供给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分权政策可能增加地方政府对公共品供给的投入,使供给更加符合当地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分权政策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供给公共品时出现结构性的偏误。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将促进县域公共品供给的多元化和差异化。
假设二:分权政策可能导致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出现不均衡现象。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探讨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机制。
其次,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假设的合理性。
四、研究结果本部分将详细展示实证分析的结果,包括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具体影响,以及可能的不均衡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将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在政策层面上,应如何更好地实施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政策,以优化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
《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篇二一、引言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行政分权与财政分权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分权政策的实施不仅影响着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县域公共品的供给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范文
《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其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揭示了分权化改革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
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其公共品供给结构的优化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对于指导地方政府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我国分权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前期研究主要关注分权化改革的背景、动因和成效,后期则转向研究分权化改革对地方政府行为、公共品供给等方面的影响。
在县域公共品供给方面,分权化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也面临着资源分配、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挑战。
三、行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行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为优化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特色和需求进行公共品供给,形成多元化的供给模式;2. 激励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投入,提高地方公共服务水平;3.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品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行政分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如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利益驱动等问题,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四、财政分权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县域公共品供给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投入,提高了地方公共服务水平;2. 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满足地方民众的需求;3.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公共品供给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理分析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理分析于长革一、引言在我国,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是通用的,并没有对公共服务的概念加以严格的界定。
温家宝总理2004年2月21日的讲话中对公共服务的定义是见诸报端的最早的界定,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概括起来,公共服务包括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基础性公共服务,科技推广、信息咨询和信贷政策等经济性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等社会性公共服务,以及军队、警察和消防等公共安全服务。
与私人产品不同,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联合的、共同的、公共的消费性质。
它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生产的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
在市场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市场活动主体的理性行为,而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很容易使消费者“免费搭车”。
这就决定了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予以配置,如果出现配置失当的情况也必将由政府自身加以纠正。
因此,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并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分权为特征的财政体制转型也随之启动,从财政包干体制到分税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分税分级的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作为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在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并不完善,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实践,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步显露。
加之政府官员晋升激励机制的影响,造成中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不足、质量低下以及地区和城乡间的严重不平衡。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
精品
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奥茨认为: 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
精品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理论的 研究已超出了财政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实验联邦主义和制度创新 财政分权与官员腐败 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精品
实验联邦主义和制度创新
奥茨认为,在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就有可能找 到与地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其中蕴含的制度知识还可能通 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而扩散出去,从而间接地促进其他地 方政府制度创新。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采用一项新政策时, 会带来信息的正外部性,因而会弱化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内 在动力。而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调节地方政府制度 创新的收益和成本,以确保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
精品
特里西“偏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以往的分权理论由于把中央政府放在最优的环境下 来进行分析,而没有考虑到中央政府有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偏 好,从而错误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于全民头上的可能性。
特里西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如果一个社会能够获得 完全的信息,并且经济活动也是完全确定的,那么,由中央政 府还是由地方政府来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都是无差异的。 但是,社会在经济活动中并不是完全具有确定性的。假定地方 政府相当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而中央政府则对全体公众的 偏好了解得不甚清楚,那么,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 中就会发生偏差,公共产品不是提供过多,就是提供不足。在 此情况下,回避风险的社会就会偏向于让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 产品。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第七种观点认为:我们坚持国家分配论,不是说国家分配论已经完美无缺,可以原封不动地搬来指导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运行实践,而是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条件变化实际,国家分配论,完善国家分配论,赋予财政分配关系的新特点。
[8]二、关于“公共财政”的概念:第一种论述: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政府分配行为。
概括起来说,公共财政是以市场失效为存在前提,是政府以政权组织的身份,依据权力,在全社会进行的以市场失效为范围的,以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政府分配行为。
其分配具有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体现,主要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从性质上也应是公共预算性质的,它提供的也是公共服务。
[9]第二种论述:“公共财政”不等于“财政”或“国家财政”,它仅是一种存在于特定时期的,有着特定内涵与活动范围的财政类型。
(1)公共财政是市场失效的产物;(2)公共财政以和个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的基点。
这两点对我国公共财政来说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存在着市场失效和追求自身利益,才使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存在;(3)公共财政不应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介入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这一基点,对于我国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就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在市场有效运行范围内凭借资产所有权开展的分配活动,不是公共财政活动,而是另一类型的财政活动。
这就表明,当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国家观为基础而提出社会主义双元财政问题时,它也能够作出符合国际惯例的理论说明。
[10]第三种论述:对于公共财政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财政就是国家财政,和我们经常谈的财政没有什么区别,加上“公共”两字主要是翻译的原因,后来约定成俗,把资本主义财政称为公共财政,而把社会主义财政称为国家财政。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研究综述
之 后 中国 的财 政体 制 出现 了分 权 化 的趋 势 。其 中 ,2 0世 纪 8 0年代 经历 了三 次 较 大 的 财政 体 制 改 革 :1 9 8 0年 实行 “ 划分 收支 ,分级包 干 ” 财政体 制 ;1 9 8 5年实行 “ 划分 税 种 ,核定 收 支 ,分 级 包 干” 财政 体制 ;1 9 8 8年 实行 “ 多种形 式包 干 ”财 政体 制 。以上财 政体 制 改革 都 采取 了 “ 分权” 的 措 施 :地方政 府 向 中央政 府上 缴一 个 固定 比例 或额 度 的税 收 收入 后 ,可 以保 留剩 余 的 款项 ;同时 , 地方政 府也 承担部 分公共 品 ( 服务) 的供 给 责任 。 由于 地方 政 府利 益 和责 任 的 明确 化 ,而 且按 照企 业 的行 政隶 属关 系组织 财政 收入 ,具备 了财政 收入 的剩 余 索取 权 ,在地 方 政府 之 问 的财 政 博弈 中 , “ 包干 制 ”导 致 了地方政 府之 间 的重 复建设 、市 场割 据 、盲 目竞争 等 问题 ;在 地方 政府 与 中央 政府 之间 的财政 博弈 中 ,由于预算 外 和制度外 资金 管理体 制改 革 的滞 后 ,“ 包 干制 ” 也 刺激 了地方 政府 将预算 内的财政 资源转 移到 预算外 或制度 外 ,或通 过税 收减 免 的方式 “ 藏 富 于企 业 ” ,损 害 了 中央 政府 的利 益 ,弱 化 了中央政 府 的宏 观调 控能 力 。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展开综述。
引言部分概述了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在依次探讨了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观点、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负债和财政平衡等内容。
结论部分强调了公共财政理论观点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公共财政理论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公共财政制度运行规律的认识,为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公共财政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关系,以促进公共财政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公共财政、理论观点、概述、研究意义、基本理论观点、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负债、财政平衡、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公共财政概述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机构通过税收和开支来管理国家的财政活动的一种体制。
公共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税收、支出、借贷等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公共财政的运行涉及到国家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和财政活动等方面,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财政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税收来收取国民的财富,并通过支出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求,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共财政概念的发展和实践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实践已经深入到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财政活动和资源调配也逐渐趋于相互交融和互动,公共财政的理论和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涉及到国家的财政收支、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等方面。
对公共财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共财政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家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
财政分权的原因研究综述
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及原因研究综述摘要:财政分权问题早已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领域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大课题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财政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不断取得丰富成果。
本文将从财政分权的必要性为角度,梳理相关财政分权理论的文献综述,进一步的把握财政分权的原因,期望能够对财政分权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关键词:财政分权理论必要性财政分权原因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穆斯格雷夫(Musgvare)分权理论.穆斯格雷夫和RB.穆斯格雷夫从考察财政的三个主要职能:配置、分配与稳定出发,来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他们根据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空间限度的性质,将财政结构划分为各级行政单位。
他们认为,公共产品的关键特征是具有受益范围的空间限度,它表现为一部分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如国防;另一部分的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地方性的,如地方上的消防服务等。
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理论要求:公共部门必须提供公共产品,其所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成本必须与相关收益区域居民是偏好相一致,是由该地区的居民通过纳税和交费进行支付。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为了探究财政分权是否导致地方财政危机,本次演示选取了两个案例进行分 析。首先,重庆市在1997年实施了财政分权改革,该案例表明财政分权在短期内 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财政分权并未导致地方财政危机。其次,江 苏省在2002年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该案例表明财政分权并未削弱中央政府对地 方政府的监管力度,同时也未增加地方财政危机的风险。
同时对于调节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在税收分享机制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其次 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没有明确的划分;最后是地方政府的预算自主 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缺点我们需要对分税制进行进一步的 完善和改革。
参考内容
一、引言
财政分权理论是现代财政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主要探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之间财政职责的划分和财政资源的分配。自20世纪初以来,财政分权理论经 历了诸多发展阶段,对各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演示将对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进行述评。
二、财政分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传统财政分权理论
(一)包干制下的财政分权实践
包干制下的财政分权实践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进行的。这 一时期主要采取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税种划分收入,再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各自的事 权范围和支出范围。中央政府通过“两上两下”的方式确定地方的支出基数和收 入基数。
二、我国财政分权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 “分权让利”的改革。“分权让利”改革主要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实行“划分收 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强调了地方政府的预算自主权和地方 政府的财政独立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财政分权也经历了从“包干制”到 “分税制”的转变过程。这一改革在增强地方财政活力、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 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
No. C2005006 2005-08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平新乔,白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电子邮件:xqping@No. C2005006 2005年8月19日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平新乔,白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电子邮件:xqping@No. C2005006 2005年8月19日摘要:财政激励与预算外收入是密切相关的。
基于“财政激励”的定义,我们考察了财政分权背景下财政激励对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满足当地真实需要的敏感度(responsiveness)的影响。
中国的财政分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规模巨大的预算外收入会扩大地方政府的规模,从而加重当地居民和农民的负担;其次,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的规模效应递减;第三,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维护方面的支出负相关,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并不一致。
摘要:财政激励与预算外收入是密切相关的。
基于“财政激励”的定义,我们考察了财政分权背景下财政激励对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满足当地真实需要的敏感度(responsiveness)的影响。
中国的财政分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规模巨大的预算外收入会扩大地方政府的规模,从而加重当地居民和农民的负担;其次,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的规模效应递减;第三,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维护方面的支出负相关,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并不一致。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公共品供给财政激励JEL Classification: H61, H71, H72.1. 引言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财政分权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于这个问题有着广泛的研究。
钱颖一和Weingast(1996,1997)认为,始于八十年代早期并一直持续到1994年的中国财政制度改革为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并为中国惊人的经济绩效奠定了基础。
财政分权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04
财政分权视角下农村公共 产品有效供给的机制设计
完善财政分权体制,落实地方政府供给责任
1 2 3
明确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
清晰界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 给中的责任,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农 村公共产品建设。
推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 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 给能力。
加强财政监管力度,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益
建立健全的财政监督机制
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防止财政资金被挪用、浪费等 现象。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通过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果进行评估, 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益。
加强基层财政监管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财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管能力,确保财政监管工作的有 效实施。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产品需求状况,合理分配财政资金,确保各类公共产 品的均衡供给。
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需求,通过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等方式,保障弱势群体获得基 本的公共产品服务。
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绩效评估
加强对财政支出过程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法性,同时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效 果进行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不高
• 公共产品使用效率低下:一些农村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不高 ,存在浪费和无效使用的情况。-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 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了农村居民 的生活质量。-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农村公共产品的服 务质量不高,如医疗、教育等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需要进一步 提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不合理
• 城乡差距大:城乡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差距较大,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农村居民。- 不同地区间的不 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发达地区的供给水平高于落后地区。- 不同类型公共产品的供 给不均衡: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也存在不均衡现象,如对农业科技、农村环境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财政分权_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
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傅 勇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分权背景下的财政体制和政府治理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显著且可观地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减少了城市公用设施的供给。
本文还发现,分权下的地方政府未能发挥规模灵活调整的优势;反腐败力度的增强,改善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却减少了城市公用设施的供给,显示出公共部门存在明显的寻租空间。
此外,中央政府的向下转移支付促进了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并且基础教育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支持了中央财政在公共部门具有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财政分权 政府治理 基础教育 公用设施一、引 言不少学者从分权视角对中国的增长奇迹(以及其他问题)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不过,从分权文献的源头看,分权的合理性在于能够提升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Tiebout,1956;Oates,1972)。
长期以来,中国重要的公共物品和城市公用设施主要依赖地方政府提供。
在分权背景下,与骄人的增长绩效相比,中国的公共领域远不能令人满意。
基础教育等重要公共品不仅整体效率水平较低,而且地区分化严重(Zhang et al.,2003;Hoffman et al.,2004)。
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被认为是分权体制下 为增长而竞争的结果(张军等,2007),但与电力、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同,地方政府的某些公用设施,比如城市绿地和供水供燃气,虽然也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们主要是服务于当地居民而不是招商引资,地方政府缺少为此竞争的动力,因而可能面临困境。
本文考察以财政分权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政府治理对基础教育和城市公用设施供给的影响。
在中国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不同的公共物品供给有着不同的兴趣(傅勇,2008)。
为此,本文将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分为经济性公共物品和非经济性公共物品,前者包括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后者包括环保设施、卫生保健、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
财政分权、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
式(1)中,X 为控制变量集合,FD 为财政分权,c 为常数 项。
为了检验公共产品供给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设立模型(2) 和模型(3)。
如果式(1)中的系数 显著,说明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 量有显著影响,如果式(2)和式(3)中的系数 和 皆显著, 说明公共产品供给是中介变量。若系数 不再显著,说明公共产 品供给是完全中介变量,若系数 依旧显著,说明公共产品供给 是部分中介变量。
商业 2.0
市场经济
财政分权、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
李瑞
(新疆财经大学 830013)
摘要: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合成省际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和公共产品供给指数,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财 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能显著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公共产品供给在其 中起到完全中介变量的作用,财政分权程度的增加会提高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进而对经济质量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本文将借鉴许振乾(2020)的做法,从强盛性、创新型、协 调稳定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六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经济 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选择中国大陆地区 31 个省(市、 自治区)2008-2017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通过查询国泰 安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获得。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财政分权,参考田红宇等人(2019)的 做法,剔除人口因素差异,选取人均财政支出指标计算来衡量财 政分权市场经济
3.中介变量 本文选取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中介变量,分别用教育、社会 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交通运输五个项目的财政支 出来表示。通过熵值法测算 2008-2017 年各省份的公共产品供给 水平。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财政学与公共物品供给
财政学与公共物品供给在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就是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和作用。
而公共物品供给则是财政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财政学与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一、财政学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关系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政府如何获取收入,更关注政府如何使用这些收入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供给是财政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政府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满足人们的共同需求。
财政学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财政学为公共物品供给提供了理论分析的基础。
通过研究财政学的理论框架和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物品的特征和供给方式,从而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公共物品供给是财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帮助改进财政政策,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效益。
二、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基础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
1. 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不会排除其他人的使用,即一人的使用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权。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即一人的使用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效果。
2. 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公共物品供给主要有两种机制: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
政府供给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市场供给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通过市场交易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公共物品供给。
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应用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应用是财政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这种供给方式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理论综述摘要:财政分权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世界各国财政体制改革中重要实践问题,也是各国理论界所关注的前沿理论问题。
财政分权理论以主流的公共品供给理论为基础,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之间密不可分,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问题。
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的文献以及前人所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理论成果,围绕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公共服务对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作一个梳理和简要评述。
关键词: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理论综述财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tion)是从分权衍生而来的。
哈耶克(hayek,1945)最早提出分权的思想。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财政分权的核心是,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本文围绕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作一个梳理和简要评述。
一、西方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理论综述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是以蒂布特(tiebout)在其1956年发表的经典论文《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为起点的,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first generation fiscal federalism,fgff),主要围绕着地方政府职能和公共物品供给;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second generation fiscal federalism,sgff),将讨论的重心从公共物品供给转向了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上。
1、第一代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理论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也被称作传统财政分权理论,或是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以蒂布特、马斯格雷夫和奥茨等为代表。
因其三人在这一理论领域的先驱性贡献,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也被称为tom 模型。
该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研究政府职能如何在不同级次政府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分配问题。
其核心观点是,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本身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能够迫使政府官员的财政决策更好地反映纳税者的偏好,从而强化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决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这个论点实质上是强调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机制的重要性。
蒂布特最先把公共品供给和分权明确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并对传导机理做出了解释(1956)。
蒂布特在《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基于7个假设条件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模型,即”以脚投票”理论,提出了通过居民的充分流动,对公共产品具有相同偏好的人会聚集到一个社区,各社区间的偏好是不同的。
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个主要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经济稳定出发,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在他的分权模型中,强调了由于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公共产品由不同的政府来提供。
奥茨(1972)通过模型证明得出分权定理: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tom模型展示的是一个一般性的规范框架,认为分权主要是针对资源配置而言的,即如何就地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及其相应的财政来源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工,其用意在于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政府职能以及执行这些职能的适当的财政工具,但对具体过程并没有交代清楚,政府在供给公共品时仅被作为一个”黑箱子”考虑,而没有涉及详细的政府层级和财政支出结构安排。
2、第二代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理论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也叫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即”市场维护型的财政联邦主义”。
主要是以钱颖一、温加斯特(weingast)、麦金农(mckinnon)等学者的研究主张为理论核心。
市场维护型的财政联邦主义反对传统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政府模型假设,也不赞成公共选择理论的邪恶政府假设,将企业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引入财政学,其理论立足点是:一个高效率的市场来自一个好的政府结构,政府行为既要有效果,也要受到约束。
在构造政府治理结构时要考虑到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维护市场效率的支持性的政治系统。
钱颖一和温盖斯特(qian and weingast,1997)试图阐述政府内部的运行机制,从而正式构建了第二代理论。
他们认为传统理论只从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说明了分权的好处,但没有充分考虑制度问题,特别是没有考虑政府官员的激励。
一个有效的政府结构应该实现官员利益和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
麦金农(mckinnon ,1997)认为货币权力与财政权力的分离有利于实现硬预算约束,并认为这是欧洲货币体系建立的一个主要动因。
钱颖一和罗兰(qian and roland,1998)通过构建模型,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财政联邦主义有助于防止软预算约束的出现。
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继承了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的核心思想,立足于好的市场效率来自好的政府结构,同时也吸收了企业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转轨国家实践,强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突出了政治因素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影响,更多地讨论财政分权给地方政府提供了激励去推动转型和增长。
3、从政治与制度视角对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研究伴随着各国在财政分权实践上所经历的复杂多变,学者们对财政分权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角度:从政治的角度、制度分析的途径或是多重的效率视角来关注分权效率,包括对地方政府管理能力、寻租行为等方面对财政分权效果影响的关注。
tanzi(2000)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及民主机制的不完善限制了”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实现。
o.kwon(2003)论述了韩国的财政分权经历,并运用数据回归的方法说明了财政分权的影响,并从财政分权对中央政府权力约束的角度,提出了财政分权对韩国来说是约束中央政府并提高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途径。
m.arzashi 和 j.v.henderson(2005)主要从制度的角度进行探讨,对推动正式制度变迁的经济力量改变了联邦分权的深度建立了模型,并在实证上加以检验。
在模型的分析中进一步论述了在经济增长期,收入和人口增长及其跨区流动对联邦体制的进一步民主化和财政进一步分权的作用。
y.nishimura(2006)主要从政治市场的角度入手,论述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文中选取能力差异与随机性等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财政分权在不同的地区实施带来了不同的后果。
n.akai 和 k.mikami(2006)从政治市场角度考虑,分权的组织结构会忽略少数人的利益和每一个地方政府的利益,即分权可能忽视地区间的合作,从而降低区域合作而引起的协同效应进而使得分权效率降低。
并用标准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两者的福利效应,最后得出了集权的方式更能增进福利的结论。
4、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理论的最新发展mello jr认为当下级政府拥有了更多的政策制定自主权的时候,增加了政府行为协调的复杂性,分权化主要的政策挑战在于设计和发展一个适当的多级次的公共财政系统,以有效和充分地提供地方公共服务,同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他通过对30个国家的样本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后指出,财政分权的缺陷在于对地方财政控制力的减弱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协调的失败,经常导致地方财政的压力,导致地方政府的赤字偏好,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最终,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为了避免这一点,他提出,通过严格地方财政纪律、运用市场力量和设计更好的制度使政府间财政关系协调的失败最小化,强调这一点对成功的财政分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理查德·m·伯德(richard m.bird)和麦克尔·斯马特(michhael smart)认为国际经验表明:如果要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对转移支付的接受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接受者要有足够的财力,要有作出决定充分的灵活性,要对结果负责;要将转移支付分为总体目标补助和特定目标补助。
他得出了8个结论,其中对我们有启示意义的在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应按照标准程序管理财政问题,以保持完备的账目,并且接受定期和公开的审计;尽管中央政府不应当干预地方政府的预算和行为,但他们应当保持地方财政最新的和完备的信息,并且让这些信息公开化。
二、中国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理论综述国内关于财政分权的研究文献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大多数是对财政分权的宏观效应的分析,如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等。
我国分权化的财政体制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品供给的影响早已有之,但专门将财政分权和公共品供给联系起来研究的很少。
qian和roland(1998)用三级博弈模型解释了财政分权对于公共服务的影响机制,结合中国普遍存在的软预算约束情况,比较了最优、财政分权与财政集权三种情形下不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
从实证的角度看,平新乔和白洁(2006)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基于地方政府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的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激励对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满足当地真实需要的敏感度影响,指出中国的财政分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张军等(2007)发现财政分权带来的标尺竞争与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的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财政分权对基础设施等硬性公共品供给具有促进作用。
丁菊红和邓可斌(2008)建立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动态博弈模型,指出转型经济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偏好上的差异会深刻影响财政分权程度,同时改变着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从而对公共品供给带来不同效果。
丁菊红(2010)考察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之间复杂的动态互动关系,证明了财政分权对硬性公共品供给有着明显加速作用,而对软性公共品供给却有着明显的抑制效果。
三、简要评价我国正进行财政体制深层变革,关于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理论的讨论尤为重要。
财政分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其研究和处理必须拓宽视角,不能拘泥于财政本身。
通过对相关研究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理论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传统的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建立在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在中国并不完全适用。
我国的分权制不是一种所谓的联邦制,而是中央集权制下面的分权制。
公共服务与公共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外部效应。
而地方公共物品面临的价格困扰,以及公共物品本身具有的外部性,使地方公共物品不能被有效地提供。
因此,对中国财政体制的分析必须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现行财政分权制度安排的弊端进行中肯的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逐渐探索出能够指导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建设进程的系统化的理论,最终构建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1]hayek,friedrich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35)[2]tibeout,c. a pure thoery of club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64)[3]方晓利、周业安.财政分权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1,(3)[4]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供给[j],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5,(6)[5]张波.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税务与经济,2006,(3)[6]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j]. 经济学(季刊),2007,(10).[7]丁菊红,邓可斌. 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j].经济研究,2008(7).[8]刘剑雄.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政府治理[m],人民出版社,2009[9]丁菊红.中国转型中的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激励[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傅勇.分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意性:新政治经济学能告诉我们什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4)[11]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 [j],经济研究2010,(8)作者简介:陈顺菊,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