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 (三)正式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从教育目的实际被重视的程度来看,有正式的教 育目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被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 属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是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 论中的教育目的。根据价值取向的不同,关于教 育目的的设定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强调社会 价值的社会本位论和强调个人价值的个人本位论, 以及调和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教育无目的 论”。
•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 系 • “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 (一)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 •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 • • • • •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的首先明确了人的素质的基本构成,即体、 智、德、美等方面;其次要使受教育者的这些基本素质获 得全面发展。 •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 • 1.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 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 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 • 2.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方针的方向,教育方 针是落实教育目的的途径,所以两者在一 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例 如: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来看,有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 教育目的。 •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 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 的某中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 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者努力争取 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
教育学(第三章)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自然主义的 卢梭 教育目的论 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自由主义的 约翰密尔、伯特兰罗素、哈耶克、 教育目的论 洪堡、沛西能、爱伦凯、小原国芳
存在主义的 泰勒
教育目的论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白尔格门认为“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 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 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日本、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 育是其集中体现。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说:“我以为国家公立学 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 有用的国家公民。”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 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 程及教学活动达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 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依据与评判标准。
“课程与教学目标”强调用具体的、外显的、 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行为来表述,避免用一些模 糊的、笼统的词语来陈述。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 的关系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从实际方面看,主要体 现在三民主义的教育目的中。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目 的思想。
191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中主张废除 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教育宗旨,倡导“五育”, 教育目的应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 五育中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三种 形式:(1)个体思想的自由;(2)言论表达的 自由;(3)个体行动的自由。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培养目 标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 “应然”状态
教育部 学科专 家
从“抽象”
逐步过渡
到“具体”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程 目标
课程专 家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 实际了解课文中词 句的意思,在阅读 中积累词语
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 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 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 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 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 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 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活泼开 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主要内容: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 统的教育,关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的教育等。
第三章 教育目的
0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0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03 我国的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 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
• 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其具体表现。
• 能说明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内容及 应注意的问题。 • 了解我国教育目的发展及精神实质。
• 把握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和创新能力等。
(三)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 的影响 一定社会起支配地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 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育,而墨家 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 目的就一直强调德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 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派教育思想比 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 的教育目的产生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 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个性,鼓励 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强调遵循
如美国一中学校长的信——
(三)“科教兴国”的思想(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㈣ 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1972年国际教育研讨会在法国召开,主题是发展学生智力, 教会学生方法,掌握立足于社会的技能。 1989年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会后发表的报告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为应付未来 的挑战,不能只考虑智力开发,同时要注意提高人的道德与理
想水平。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
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要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学会同情。
中庸之道,如儒家文化。
(四)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 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存在差 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 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返回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12.05.2020
.
10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12.05.2020
.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12.05.2020
.24Leabharlann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12.05.2020
.
16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12.05.2020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12.05.2020
.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第三章教育目的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 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层 级 陈述名称
制定者
一级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或 培养目标
二级
(课程目标)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九年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 目标
三级 (教学目标)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有、两精神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社会本位 的价值取向
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特点
主要 观点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 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 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 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
目的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 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 定的合理之处。
缺 陷:
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 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 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一)个人本位论(人本论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将人的价值视作高于社会的价值, 但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 a、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 社会的对立上强调人本位的主张。卢梭是典型的 代表。例:卢梭认为,凡是在造物主手里的东西 都是好的,一转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人是被腐 败的社会弄堕落的,因此,教育儿童要把他放在 腐败的社会之外,在自然怀抱里进行。卢梭设计 的爱弥尔就是脱离社会影响,在自然中成长。 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否定社会的 倾向。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在质量规格上的总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出现,具 有强制性,起着定向的作用。 3、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1)具体性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将教育目的加以 分解,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有更为切实的、确凿 鲜明的要求。 (2)多元性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特点, 提出自己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 的应当反映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a、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 社会。人只有与其他人相结合,构成社会中的一 员,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脱离社会 历史的发展,就谈不上个体的发展。 b、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不是个 体机械相加的总和,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 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 也要照顾到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抽象,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是具体。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 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一般包 括指导思想(或教育性质)、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及实现的基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发
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 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这一点说明了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这句话点明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 人的发展必然要受社会生产的发展制约,什么样的社会生 产水平可能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水平,单一的、低下的 社会生产条件下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四有、两爱、两精神。这个提法比较符合教育目的的 本意,着重强调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2002年,十六大报告江泽民提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
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后第一个: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提出: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 与建设服务”。“两为”
•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 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 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 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通过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的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交织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母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所培养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结构: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这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它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2、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与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区别: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和时代对人才质量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应遵循的总的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普遍要求,针对自己的具体任务而制定的。
联系: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实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4、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由三部分组成: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紧密相联系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能等同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全部教育工作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核心展开的。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在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两大理论流派的论争:一是个人本位论,一是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三个观点:其一,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其二,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其三,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缺陷是否定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2、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三个观点:其一,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其二,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其三,教育效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教育的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类型
关系: 关系: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 价值基础;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 操作性教育目的 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要求 要求的特点 要求 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 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全面发展的人 完人 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 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小学培养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如何把握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 取向教育观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 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被实际所重视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分 被实际所重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章教育目的
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三种素质、五种能力
三种素质: (1)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
力、数学运算能力。(2)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 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 (3)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 自信心;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五种能力: (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2)处理人际关系 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 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 不同的人共事。(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4)综合与分析能力。(5)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 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 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观抽象划分为三种,即人文主义教育 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文主义 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 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教育目的观。从20世纪来看,持人文主义教育 目的观的教育思想流派主要有永恒主义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等 。
二者对立的理论根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强 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动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 性 ;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看不 到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 巨大作用。
教育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 受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 件的变化而变化和有所侧重的。无论以何种价 值为基点来实现两种价值的统一,实际上都是 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想家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随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这便形成 了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所谓“钟摆”现象。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 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是某一层次、 类别教育或某一专业的具体要求。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为了适应当时英国资 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 目 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无目的, 它 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一个从外面强加 给 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由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动和需要 来确立,反对任何外加的、为未来作准备的教育目的。他所 提出的教育目的只能培养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顺应资本主 义社会的人。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 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 标的方式; (2)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 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 能为依据;满足社会需要视 为教育的根本价值(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 ① 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 尔干 ② 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 斯泰纳 优点: 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 脱离社会的。 缺点: 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 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宪法》。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知能力为主要任务。
德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心理健康的目标在于形成、促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水平;运用倾听、角色扮演、心里测量、心里训练等方法,以帮助学生自助。
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借鉴心理学理论;德育的目标是用社会道德准则规范学生行为;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穿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呵归宿。)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联系: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合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方针除了包含“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其他一些教育社会学家,如纳托尔普也持类似看法:“在教育 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白尔格门也说:“教育除了造就每 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 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产生的背景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日本、 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其集中体现。它们均鼓 吹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国家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个人利益应无 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教育只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为国家利益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由三个层面构成: 教育目的:全体对象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具体学校类型下的培养标准与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要求。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1 2
培 养 目 标
3
培 养 目 标 …… 课 程 与 教 n 课 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标 目 养
哈耶克也反对由政府亲自管理学校,他认为,“将整个教育 制度置于国家管理或指导之下,切切实实地隐含着种种危险…… 事实上,人们对教育所能拥有的对人的心智的控制力评价越高, 则人们就越应当相信将此一控制权置于任何单一权力机构支配 下所具有的危险。”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是从存在纪上半叶。与存在主义哲学一样,这 种教育目的论具有高度的个人主义色彩。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存 在主义者主要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 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 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目的★导入:人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一个既定的目标。
目标就像上帝之手一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目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自觉自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高考为例)。
因而,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的含义及特点(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不仅规定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一致性: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方针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2)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A、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政治倾向B、规定了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亲王贵胄接受教育,平民所受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为官,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
倡导儒学,儒学为主流。
《管子》帝王之术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
洋务运动:西学中用,维持清政府饿统治。
五四文化运动: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全民素质,唤起国人的觉悟。
中国现代: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教育目的的确定实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明白教育是什么才能定出合理正确的教育目的。
从小处考虑,这也是学生日后教学中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
讨论:教育是什么?大家所认为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怎样的?可以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几个方面讨论。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既有对整个教育活动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特点),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的规定性(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所决定)。
具体体现: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2、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社会倾向、基本要求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4、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学生能力技能、道德品质(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1、通过价值的方式: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观)2、通过标准的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标准——调节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
3、通过目标的方式:教育目的的实现会是它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中、长期目标。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就对象而言:1、教育工作者:a教育观念:对学生价值倾向的培养。
b教育行为:敬业状态、责任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式2、受教育者:a外部调控:外界根据教育目的所含的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纠正,把学生的发展纳入预定的中去。
b自我控制:自己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长的意义和要求时,主动发展和规划自己。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和评价价值观纷乱,彼此之间的矛盾会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它们会对教育活动、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产生影响和干扰。
例:片面追求升学率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按作用特点份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所要达到的目的,内容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构建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这类教育目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
例:人文素养的培养2、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这类教育目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用性。
例:英语、学前技能、试讲等讨论:在大学这一阶段,教育目标是偏重哪一个?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守望象牙塔和走出象牙塔。
兼职问题3、这两种教育目标有所区别,各有各的侧重点。
前者是心有所属(内涵),后者是身有所属(外在)。
在实践中这两种教育目标要相统一,不可偏废其一。
缺少功用性,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如何运作。
缺少价值性,或以功用性至上,人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社会也会不和谐。
例:目前教育中功利性,以分数至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即使是有兴趣特长的培养,也有很强的功利性。
讨论:小中学里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老师,通常不是他给学生教了多么多得知识,而是他对学生的精神生活、人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好老师”是怎样的?Good love makes you see the whole world from one person , while bad love makes you abandon the world for one person.(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按要求特点分1、终极性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特点:发展终结性、宏观性、指导性2、发展性教育目的: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特点:发展持续性、具体性、直接评价性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万丈高楼始于地基。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将大学阶段的学习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里就存有终极性与发展性的目标。
如大学结束时,我的终极目标是……那么在每一学期就会有发展性目的……(学业、能力、情感等)3、两者之间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性依据,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指导思想。
后者是前者实现的必经路线和具体策略。
在实践中要相统一,不可偏废其一。
同时,不可不分教育阶段、不分具体年龄阶段地用终极性目的作为直接性目的。
所谓“欲速则不达”,要从实际出发。
幼儿阅读的学习、英语的学习。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按实际被重视的程度1、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2、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它主要有两类:(1)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
陈鹤琴的“活教育”: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2)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和观念而存在——会对正式教育目的的实现带来极大的困扰,左右实际教育的方向,会成为有些学校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前后者是彼此的来源,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有时带有矛盾性。
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两者相互影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目前,高考政策下的不一致性。
关于高考的看法。
(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按体现范围分1、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教育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内在教育目的比较具体、微观,切近具体的实际教育活动,直接关乎到具体教育活动的效果和评价问题。
(书P63小字)2、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得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人的普遍原则要求。
外在教育目的比较宏观、抽象,不切近实际教育活动,它是一种方向,不是教育活动所能直接达到的目标。
3、杜威: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杜威根据他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两层含义: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要克服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分离,抨击“生活预备说”,克服学校与儿童生活的脱离)提出“教育无目的说”。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这就是他得教育无目的说的主旨。
所谓“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
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
教育当然有它的目的,他区分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前者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由家长或是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的目的。
(书P65小字)杜威的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当时儿童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儿童被塑造成没有个性灵魂的人,没有自由个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是合理的。
对于儿童来说,要发挥他的天性,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