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检验
当RDW轻度增高时, 血细胞分析仪RBC直方图3显示出 红细胞主群左移, 主要分布在50~100fL, 峰顶约在65fL 处, RDW轻度增高为16.8%。含义汇报提醒为“小细胞低 色素和不均一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显著减小, 大小差
异不显著。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1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1页
血液学检验发展
• 1、5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显微镜计数方法进行红、白细胞计数 及分类计数。因使用手工,费时费劲,且检验结果准确性、准确 性受到影响。
• 2、50年代早期,美国库尔特先生研制出血细胞分析仪,伴随科 学技术发展及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量水平不停提升,测量参数 不停增加,同时还提供细胞分布直方图,对一些疾病诊疗与治疗 含有主要临床价值。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6页
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血小板直方图(图2-55)显 示出血小板分布于21~5fL范围, 主要集中于 2~10fL, MPV仅为6.4fL。含义汇报提醒为 “小血小板”。镜检是可见许多小血小板。
17%, 嗜酸性细胞1%、中性粒细胞46%。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3页
血小板参数和直方图临床应用
• 1、PLT和MPV正常 • 2、PLT降低,MPV随之增高,如血小板破坏增多 • 3、PLT增高,MPV正常,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 4、MPV异常增高,如地中海贫血、慢性髓性白血病 • 5.MPV异常减低,如血小板增生不良
• 3.细胞体积直方图:共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个体积分布 直方图;直方图X轴为细胞体积大小,Y轴表示细胞相对数量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页
血液学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 1、标本采集应尽可能在受检者平静、平稳状态下,采集 部位应无损伤、无输液等情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第一章血液学基础知识1.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激素等物质,起着运输、养分供应以及体温调节等多种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负责运输氧气、参与免疫反应以及止血等重要功能。
1.2 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血细胞的生成是发生在骨髓中的,通过造血干细胞经过不同分化阶段形成成熟的血细胞。
其中,红细胞的生成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白细胞的生成则受到不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1.3 血液学相关常用指标血液学检验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
1.4 血液疾病的分类与诊断血液疾病可以分为贫血、白血病、血栓病等多种类型。
通过血液学检验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对血液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第二章血液学检验技术2.1 血液样本采集与保存正确的血液样本采集和保存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将样本保存于适当的温度和容器中,以避免样本的变质和污染。
2.2 血液凝固与抗凝技术血液凝固与抗凝是血液学检验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了解血液凝固机制和不同的抗凝剂的作用,能够确保血液样本在检验过程中的稳定性。
2.3 血常规检验技术血常规检验是血液学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对全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评估。
2.4 骨髓涂片检查技术骨髓涂片检查是对骨髓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进行观察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骨髓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血液疾病进行准确定性诊断。
第三章常见血液疾病及其检验指标3.1 贫血的检验指标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导致机体缺氧的疾病。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对贫血进行评估和诊断。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 供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用)前言本学科教学时数共计90学时,教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绪论5学时、血细胞的形态学检验18学时、红细胞系统的疾病及检验24学时、白细胞系统的疾病及检验26学时、血栓与止血系统的疾病及检验17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见后附录)本学科教学内容按三级要求来划分,第一级为要求掌握的内容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也是理论和实验的重点范围;第二级为熟悉内容,其为选择性讲授和学生自修内容;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学习范围。
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学科的进展定期修改教学计划内容。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血液学概述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血液学研究的范畴及其发展情况,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2. 熟悉血液病与检验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血液学概述、发展史及研究方法。
2.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3.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第二篇造血检验第二章检验的基础理论一、目的和要求:1.熟悉造血器官的解剖、生理,血细胞的生理、血细胞的起源与分化,了解血细胞的命名。
2. 掌握造血微环境和造血的调控3. 掌握血细胞发育演变的规律二、教学内容:1.造血器官、骨髓的结构。
2.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造血的调控。
3. 血细胞的起源、分化、成熟演变规律。
4. 临床应用与评价。
第三章检验的基本方法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2. 掌握骨髓象的分析内容和方法。
3. 掌握骨髓片报告的正确填写。
4. 熟悉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临床意义5.了解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二、教学内容:1. 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征(粒系、红系、单核系、巨核系、淋巴系)。
2. 骨髓象分析和报告书写。
3.各种细胞化学染色。
三、实验教学:1. 正常骨髓粒系、红系形态学检查。
2. 正常骨髓淋巴、单核细胞形态检查。
3. 正常骨髓象分析及骨髓报告书写4. 细胞化学染色(POX、PAS、NALP、NAE、铁染色)5. 正常细胞形态学考试第三篇红细胞疾病及检验第四章贫血概述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Ⅰ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编写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专业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验证理论,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血液生化实验操作,阅片观察各种正常细胞形态及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改变特点,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以达到掌握血液形态学的观察要点、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作出常见血液病诊断意见的方法,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2学时。
四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指导》,自编,王永伦、童华波,第1版,2006年。
Ⅱ正文实验一血细胞形态(多媒体)一教学目的学生对各种血细胞经瑞氏-姬姆萨染色后的大小、形态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要求(一)认识各种血细胞形态。
(二)了解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内容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红细胞系、粒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以及其他细胞的形态特征。
实验二粒、红二系的正常细胞形态一教学目的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的正常细胞形态。
二教学要求认识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的正常血细胞形态,并画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三教学内容观察粒细胞系、红细胞系的正常形态特征。
实验三淋巴、单核、浆细胞、巨核细胞形态一教学目的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细胞形态。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医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目的是通过血液检测技术,发现潜在的临床问题,并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的开展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围绕“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这一主题,分步骤阐述实验流程、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流程细节。
第一步:实验材料准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验所需材料,通常包括血液检测仪器、静脉采血针、抗凝剂、试剂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记录表格、针具等消毒材料,确保实验过程的落实和安全。
第二步:实验前的准备1.饮食方面:实验前一天应当饮食清淡,不要摄入较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影响实验结果;2.心理方面:在实验前保持平常心态,放松身心,降低紧张感,有助于血液采集过程的顺利进行;3.体力方面: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体力;4.卫生方面:保持个人卫生,包括手部要做好消毒准备。
第三步:实验流程1.采集血液样本:选择静脉采血部位,注意消毒步骤,采集足够的血液样本;2.处理血液样本:将采集得到的血液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抗凝处理和离心等;3.检测和分析:在经过处理之后,将血液样本放入相应的血液检测仪器中,进行检测运转,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初步的检测结果;4.结果整理:将实验所得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包括相关的数据、图表以及文献参考等。
第四步:实验注意事项1.流程操作时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避免针具的交叉感染等危险;2.注意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各个步骤的正确准确;3.实验后要及时做好消毒和清理工作,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总之,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是医学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和认真学习的实验之一。
通过严格的实验操作流程和完善的实验记录,学生能够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
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
血液病检验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一、活化凝血时间测定【实验原理】同试管法CT测定。
试验中加入白陶土-脑磷脂的悬液以充分激活因子Ⅻ和Ⅺ,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故称为活化凝血时间(ACT);还可以避免因接触激活阶段的不同结果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本试验的敏感性和重复性。
【试剂】1.脑磷脂的制备脑磷脂是将兔脑粉中的组织凝血活酶除去参与外源凝血途径的蛋白部分后所得的磷脂,故又称部分凝血活酶。
取干燥兔脑粉1.2g加25ml丙酮,放置2h后过滤,将此兔脑粉加氯仿25ml,连续震荡2h,以滤纸过滤,滤液蒸发后为淡黄色蜡状物,刮入玻璃研钵中,加12ml生理盐水研磨成均匀乳剂,以每安瓶0.25ml分装。
2.4%白掏土悬液白陶土2g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室温保存,用前摇动。
3.4%白陶土-脑磷脂悬液将脑磷脂用巴比妥缓冲液作1:50稀释后,再加等量4%白陶土悬液混合而成。
4οC可保存3天,用时充分混合。
4.巴比妥缓冲液巴比妥钠11.75g、NaCl14.67g、0.1mol/L的HCl430ml,加蒸馏水至2000ml。
此缓冲液pH应为7.3,否则影响试验稳定性。
【操作方法】1.在含4%白陶土-脑磷脂悬液0.2ml的试管中注入受检全血0.5,轻轻混匀。
2.其余操作同试管法CT测定。
【参考值】 1.70±0.76 (1.14~2.05)min。
【临床意义】1.同试管法CT测定,但较其敏感,重复性也较好,可检出因子Ⅷ:C小于45%的亚临床型血友病。
2.是监测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良好指标之一。
实验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邻一甲联苯胺法)【实验原理】邻一甲联苯胺在酸性溶液中和过氧化氢与血红蛋白共同作用生成氧化型联苯胺,产生绿色→蓝色→紫色,其颜色的深浅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试剂】1.2g/L邻一甲联苯胺溶液称取邻一甲联苯胺0.2g,溶于冰醋酸60ml,加蒸馏水至100ml,置于棕色瓶内于冰箱保存,色变暗应重配。
血液科临床实习指导手册
血液科临床实习指导手册导言:血液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手册旨在为血液科临床实习提供详细指导与建议,帮助实习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血液科相关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第一章血液科基础知识1.1 血液系统概述血液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造血系统、输血系统和凝血系统。
实习生应熟悉血液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2 常见血液疾病分类与特点实习生需要了解常见的血液疾病分类以及其特点,如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
1.3 血液学检验常用指标解读掌握血液学检验中常用的指标解读,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液生化指标等,帮助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第二章血液疾病临床实习技巧2.1 血液疾病患者主诉与病史采集实习生需要学会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2 血液学体格检查技巧学习血液学体格检查技巧,包括外貌特征观察、淋巴结检查、脾脏触诊、皮肤与巩膜检查等,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2.3 血液系统影像学检查应用了解血液系统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及超声心动图等,学会正确申请与解读这些检查结果。
第三章血液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3.1 贫血的诊断与治疗学习贫血的病因与分类,了解贫血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包括补充红细胞生成素、输血与调节骨髓功能等。
3.2 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了解白血病的分类与分期,学习白血病的诊断方法,如骨髓穿刺与染色体检查,了解白血病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3.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与治疗掌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与诊断方法,包括骨髓穿刺、自身抗体检测等,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原则,如免疫抑制剂治疗与脾切除术等。
第四章输血学实践技巧4.1 输血血液学检测与配血学习输血血液学检测方法,如血型、抗体筛查等,掌握配血原则,确保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绪论
三、造血与造血调控的认识 (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 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 而来,在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诱 导下,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 血细胞,释放至外周血液执行其生物 学功能。
造血与造血的调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部 分,造血系统持续不断生成新的血细胞以替 换那些衰老退变的细胞,以维持体内恒定的 血细胞数量,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 类血细胞的需要。多年来,关于血细胞起源 问题单元论及多元论争论不休。20世纪初, 提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概念,当时对这种细胞认识 不甚清楚。直至1961年Till等用致死量放射 线照射实验小鼠,然后进行骨髓移植,成功 地在脾形成结节,发现了造血干细胞,即这 类形成脾结节的原始细胞。
(二)红细胞的认识 对红细胞功能的认识,最先开始于 1871~1876年,已知红细胞有带氧功能且 能在组织中参与呼吸作用,1900~1930 年对此有更全面的了解。1935年才知红 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二氧化碳转 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解于血液中;同 时也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 肺泡中释放。这一发现不仅明确了红细胞 的呼吸作用,而且了解到红细胞和血液酸 碱平衡有密切关系。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gy) 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 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 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 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 病)、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如深 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此外,也研究临 床各科疾病,如肝病、肾病、冠心病、糖 尿病、脑血管病、呼吸病、传染病、免疫 病、产科病、恶性肿瘤、遗传病等以及外 科手术、严重创伤、药物治疗等所引起的 血液学异常。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教学内容
第七十四页,共146页。
• ⑷ 破骨细胞: • 胞体巨大(jùdà),直径60~100μm,边缘
可不规则,常见伪足状突起;常为多核 ,核数目数个至数十个,大小较一致, 呈圆形或椭圆形,核间无细丝相连,核 染色质呈疏松网状,可见1~2个较清晰 的蓝色小核仁;胞质丰富,浅蓝色至粉 红色,含有较多粗大的深红色或紫红色 颗粒。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是一对作用 相反的参与骨代谢的细胞。破骨细胞起 溶骨作用。
• (一) 血片检查步骤及内容
• 1. 血片染色(略)
• 2. 计数与分类 计数、分类一定数量(至 少100个)的有核细胞同时注意各种细胞 (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并要 注意观察全片中其他部位的细胞形态。
• 3. 分类计数方法(2种) :
• ① 外周血涂片(tú piàn)有核细胞分类( ANC):检验科常用,特别是仪器分类 。
第二十六页,共146页。
第二十七页,共146页。
早幼红细 胞 胞体直 径10~ 18µm,圆 形或椭圆 形。胞核 圆形,居 中或稍偏 位,核染 色质浓集 呈粗颗粒 状甚至小 块状,核 仁(hé rén)模糊 或消失。
• 胞质量略增多,为不透明(tòumíng)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 突起即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第三十一页,共146页。
第三十二页,共146页。
• 红细胞 胞体直径平均7.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 ,中央(zhōngyāng)部分淡染。
第三十三页,共146页。
(三)单核细胞系统(xìtǒng)
• 原始(yuánshǐ)单核细胞 • 幼稚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
临床血液科手册打印版
临床手册基础篇针对科室具体情况目前本手册重点放在血液科如何接诊病人和常见临床症状的处理,同时以临床医嘱的形式使更加接近实际工作。
第一部如何接诊病人根据病人入院时血常规、血百分、颈胸腹B超情况主要考虑一下几方面疾病: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TP。
下面将针对不同的病人依次做详细分析。
一、急性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M3除外):初治患者多以发热、出血、血象异常等来门诊,进一步查血百分可见原始幼稚细胞。
病人入院后接诊医生询问现病史、既往史评估病人基本情况,监测体温、血压。
向上级医师汇报:1、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情况。
有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2、有无发热,院外胸片、CT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
处理: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E9的高白患者,予羟基脲降白,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形成、水化、碱化尿液。
必要时行白细胞清除术。
贫血、血小板低者积极预约红细胞、血小板。
有活动性出血者急查血凝常规,同时予药物止血根据血凝结果考虑是否预约血浆。
2、上级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按照入院程序需要患者及家属签授权委托书、医患沟通记录、血小板告知书、互助献血知情同意书,骨穿同意书(行骨穿检查前)。
及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及入院记录。
长期医嘱血液内科护理常规住消毒隔离病房普食/软食/流质饮食/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饮食病重Ⅰ护理常规无陪Ⅱ级血常规 QD生化全套 BIW(根据入院时间)血百分 QW(周一)高白患者羟基脲 1# po tid(根据血象)别嘌呤醇 0.1 po tid (容易过敏,可改用立加利仙)5%GS 500ml 5%碳酸氢钠 250ml 林格氏液 500ml 10% 氯化钾 10ml ivgtt q12h(根据患者本身情况)ivgtt qd(根据患者本身情况)5%GS 500ml10% 氯化钾 10ml门冬氨酸钾镁4.0速尿 20mg iv qd5%碳酸氢钠 250ml + 制霉菌素 5# 交替漱口 qod 测体重 qd饮水>3L/d (或根据患者本身情况) 出血患者常用NS 250 ml /5%GS 500ml止血敏 2.0g止血芳酸 0.6g卡络磺钠注射液 100ml ivgtt qd ; 发热患者抗生素应用见抗生素应用。
血液学工作手册
血液学工作手册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它涉及到血液的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应用。
血液学工作手册是一本用于指导医务人员进行血液学相关工作的参考手册,它包括了血液学的基本知识、实验室技术、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本文将从血液学工作手册的角度,介绍血液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血液学基础知识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氧运氧,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血小板则参与了止血过程。
血浆含有各种蛋白质、激素、营养物质和废物。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对于进行血液学相关工作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实验室技术血液学工作手册介绍了血液学实验室中常用的技术,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液免疫学检查等。
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它们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则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对于出血和凝血异常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免疫学检查则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免疫相关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第三部分: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液学工作手册还包括了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内容。
例如,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它可以由于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手册中介绍了贫血的分类、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另外,白血病、淋巴瘤、血友病等血液肿瘤和遗传性疾病也是血液学工作手册中的重点内容,它们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依靠血液学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和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
第四部分:临床应用血液学工作手册还介绍了血液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特殊技术和注意事项。
例如,血液透析是一种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重要方法,手册中介绍了血液透析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等内容。
另外,血液制品的使用和输注也是手册中的重点内容,它们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冷冻血浆等,手册中介绍了这些血液制品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和操作注意事项。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临床血液学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对各类血液病从基础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中的基础到临床知识结合在一起学习。
每一类型的疾病与其后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临床见习紧密结合。
主要内容涉及血细胞生成的理论包括以红细胞、白细胞为主的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以及来源于造血组织,出血倾向和血栓栓塞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治措施等。
此外也研究临床其他各科所引起的血液学异常。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
尤其近20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血细胞的分子和细胞学结构的研究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原理,使人们对血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水平,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本课程的实验部分包含了用于临床血液学评价常用的基本技术和操作。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升本的教学。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理解血细胞的起源、血细胞形态学和止血血栓学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2.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3.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和异常的血细胞形态的技能,以及止血血栓学基本实验的操作技能;4.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占70%,题型为:1.名词解释,2.填空,3.选择,4.问答题。
实验考核占30%。
第一章总论、造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造血器官、造血及髓外造血的概念。
造血微环境的概念、造血微环境的组成。
造血干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
血细胞分类及各系血细胞的发育阶段,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
本实验指导旨在帮助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学习者掌握常用的血
液检验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室管理能力。
实验指导内容包括:
1. 血液样本采集和处理技术:介绍血液样本采集的常规方法,
如静脉血采集、指尖血采集、血细胞计数液的制备等,以及血液样本的处理技术,如血液离心、血液制片、血液染色等。
2. 血液常规检验方法和技术:介绍血液常规检验的目的、意义
和方法,如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血涂片检查等,同时详细讲解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
3. 血液生化检验方法和技术:介绍血液生化检验的目的、意义
和方法,如血糖测定、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测定等,同时详细讲解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
4. 血液凝血检验方法和技术:介绍血液凝血检验的目的、意义
和方法,如凝血酶原时间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凝血因子测定等,同时详细讲解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
5. 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介绍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
证的重要性和方法,如质量控制样品的制备和使用、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和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要点等。
本实验指导适用于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学习者、实验室技术人员、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等相关人员。
通过学习本实验指导,可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血液检验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工
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血液学检验》学习指南
《血液学检验》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一)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临床血液病及其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专业英语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及整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临床咨询和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及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在今后的检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和实验室人才。
铁染色、特异性酯酶及-丁酸酯酶染色1.参考书:《血液学检验》本科版徐文荣王建中主编2.学习网站:中华检验医学/检验医学信息网/二、学习指南项目一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第一节现代造血理论学习要求:1. 掌握血细胞的发生及调控。
2. 熟悉红骨髓的组织结构。
3. 了解造血器官的变迁。
重点难点解析:1. 造血干、祖细胞的概念及检测。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是指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多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进一步形成机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因此也称全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干细胞和血液组织中干细胞,它们具有分化出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也称多能干细胞。
2. 造血微环境的调控机制。
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HIM)由骨髓基质细胞(stromal cell)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 ECM)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造血细胞只有在适宜的造血微环境中,才能正常地增殖和分化。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指导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指导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研究造血组织及血细胞的发生、演化的病理和生理过程,利用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治疗观察和预后判断,它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是将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部分,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基础知识。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工作实践奠定基础。
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验教学的目标与基本要求《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1、加深学生对临床血液学检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有机的结合;2、通过不同实验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能指导学生能毕业后的实际工作;3、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并提高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2、课前需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内容;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尊重事实,正确合理分析实验结果,并善于发现新现象;4、通过实验过程的分工与合作,促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建立和培养;5、按照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整理、撰写。
二、实验内容与课时分配《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内容及课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一、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教学目标】目的:掌握正常骨髓各系统各期血细胞的形态特征、正确辨认骨髓细胞。
要求:正确辨认并绘出要求掌握的血细胞,并简述其主要形态特点:【实验内容】观察骨髓粒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红系(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巨核系(原巨、幼巨、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单核系(原单、幼单、成熟单核细胞)、淋巴系(原淋、幼淋)、浆系(原浆、幼浆、成熟浆细胞)各系各期细胞形态【教学方式】【学时数】6学时实验二、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和细胞化学染色(示教)【教学目标】目的:1.掌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方法。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2021修订版)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查验尝试指导〔供医学查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遵义医学院医学查验系组编2005年12月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布局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摆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堆积,核仁可见或消掉;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堆积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掉;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摆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摆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拙,摆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