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大纲课程编号:015011课程名称(中/英文):《微机原理及应用》/ The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课程类型: 实践教学总学时:2周讲课学时:2周学分:2适用对象: 工科类本科生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后续课程: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目标1:通过课程设计深入理解微机原理的理论知识目标2:通过课程设计学会对开发设备的使用。
目标3:通过课程设计熟练掌握编写汇编程序。
目标4: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接口设计的方法能力目标:目标5: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书,了解有关工业标准;目标6:提高以图纸和说明书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目标7: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具体问题,动脑动手的技术工作能力。
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下:微机原理及接口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让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之后,进行一次课程设计,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书,了解有关工业标准,掌握现代设计手段和软件工具,并能以图纸和说明书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
通过设计,不但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具体问题,动脑动手的技术工作能力,而且还要逐步建立科学正确的设计和科研思想,培养良好的设计习惯,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分为两大类:软件设计题目和硬件设计。
软件设计要求在电脑上调试通过并且结果运行正确。
硬件要求在开发设备上完成硬件系统的调试,结果正确。
调试结束后撰写设计报告,包括1.题目2.题目分析3.硬件电路图(仅硬件题目提交)4.软件流程框图5.设计思路说明6.程序清单(需加必要解释)、7.设计总结(讨论)、心得体会;要求硬件电路图用A3纸绘制,折叠成论文稿纸大小,统一装订在论文中。
微机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设计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代码:3358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微机原理及应用》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气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在完成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课程学习后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
通过学习,使考生获得在专业领域内应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课程特点:(一)工作原理与编程方法、接口技术并重;(二)软件与硬件结合;(三)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课程紧密结合电气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Intelx86CPU 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课程详细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电路原理和应用技术,并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分析。
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使用,为学生今后分析和设计微机应用系统打好基础。
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一定量的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建立起“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牢固概念,培养学生进行微机扩展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大纲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气专业培养目标编写的,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向。
本大纲叙述的内容尽可能简明实用,便于自学。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清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微机系统的应用。
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同时,配以适当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琴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琴课程设计第一篇: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琴课程设计科技学院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设计名称:设计模拟电子琴模拟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设计者姓名:-----专业班级:自动化学号:----------设计时间:2012.6摘要:本文通过 8255 和 8253 来实现电子琴模拟,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为输入部分和发音部分。
输入部分:主要是由8255 和 8 个常开型开关来完成。
发音部分:CUP 通过对定时器 8253 的通道 2 进行编程,使其 I/O 寄存器接收一个控制声音频率的 16 位计数值,端口 61H 的最低位控制通道 2 门控的开断,以产生特殊的音响。
本文用到的是8253 的方式3——方波发生器。
关键词:关键词:8253 定时器;8255;电子琴1.引言引言:8253 芯片是常用的可编程计数器,在微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常用于事件计数器,单稳态触发器,分频器,方波发生器,硬件触发的单脉冲发生器等。
计数器/定时器8253 包括3 个独立的16 位计数器通道,而每个计数器都有 6 种工作方式,可以按二进制或十进制(BCD 码)进行计数。
本文用到的是 8253 的方式 3——方波发生器来实现了简易电子琴的设计。
2.1 8253 简介8253 为可编程定时/计数器,一片 8253 上有 3 个独立的 16 位计数器通道,可以作为定时器或计数器使用,每个计数器都可设定为按照二进制或BCD 码进行计数,计数速率可达2MHZ,每个计数器有6 种工作方式,可编程设置和改变。
如下图为 8253 的内部结构图。
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8253 主要是由数据总线缓冲存储器,读写控制电路,控制字寄存器和 3 个通道 4 部分所组成。
8253 内部结构【1】(如图1 所示)及外部引脚【1】(如图2所示)图 1:8253 内部结构图图 2:8253 引脚图8253 的控制字和编程【1】如图 3 所示图 3:8253 控制字 2.8253 的工作方式 3——方波发生器【1】方式 3 的波形如图 4 所示,它的特点是:(1)输出为周期性的方波。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 (2)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一、引言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微型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计算机基础学科,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等相关内容。
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2.1 微型计算机的定义微型计算机是指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中集成了计算机的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通常由中央处理器、内存和外设等组成。
2.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单芯片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时代;•第二阶段: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主要是以微型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时代;•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主要是以个人计算机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时代。
2.3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领域:微型计算机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等;•工程技术领域:微型计算机可以用于控制和监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经济管理领域:微型计算机可以用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生活娱乐领域:微型计算机可以用于数字娱乐、互联网应用等多个方面。
三、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3.1 课程设计内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的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硬件方面: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内存管理、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方面: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等;•实验设计: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实际应用和实验操作。
3.2 课程设计要求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的课程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要求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和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运作方式;•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并掌握各类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要求能够通过实验设计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简介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旨在介绍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以及外围设备的接口方法。
本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部分,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微处理器的实际应用,并能够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
课程设计内容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能够实现简单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微处理器系统,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存储管理模块:实现数据的存储与读写功能,设计简单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数据并实现基本的数据操作功能。
2.外部设备控制模块: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和数据的输入输出功能,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
3.算数运算模块:实现简单算数运算功能,包括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功能。
设计方案存储管理模块存储管理模块采用静态可编程存储器(EPROM)实现数据存储,使用八位地址码和八位数据码进行寻址和操作。
存储管理模块设计的数据结构为一个简单的数组,可以存储数个数据元素,并实现基本的数据操作功能,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和查找等。
具体实现方案如下:1.存储空间的划分:将存储器空间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用于存储数据元素,另一个区域存储运行代码。
2.数据存储结构:采用一个简单的数组结构组织数据元素,每个数据元素包括编号、名称和数据三个属性。
3.数据操作功能:实现增加、删除、修改和查找等基本操作功能,并采用线性查找算法实现。
外部设备控制模块外部设备控制模块主要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并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功能。
具体实现方案如下:1.设备选择:选择适合本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可为键盘、显示器、磁盘等。
2.信号传输:采用通信协议或设备控制器将设备输入输出信号传输到系统,同时将系统输出信号传输给设备。
3.数据转换:实现设备输入输出信号与系统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算数运算模块算数运算模块主要完成简单的算术运算,具体实现方案如下:1.加减运算:采用加法器和减法器完成数值的加减运算。
2.乘除运算:采用乘法器和除法器完成数值的乘除运算。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微计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先修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本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设计的基本方法。
然后讲解80X86主要外围支援芯片的功能、结构、编程方法以及基本外部设备的接口技术。
在此基础上, 对键盘、LED数码显示器、AD与DA转换器等基本外部设备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讨论。
此外对微计算机系统总线、其它微处理器结构也给以介绍。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
它是为培养满足材料类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研究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在微计算机中的应用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结合应用问题的科学。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对微处理器及微计算机内部结构的进行深入的研究,课程包括汇编语言的学习及应用。
还包括中断、接口、总线的使用技术的应用,如何使用软件编程控制硬件的正确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一门核心课程。
电工电子微机原理及应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图1 微机原理及应用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图2 微机原理及应用与机自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关系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前沿、发展前景和发展动态,包括新工艺、新方法、先进的成型设备和新的成型理论知识;(2).毕业要求5中的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理解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计算机系统这三个名词术语的内涵;掌握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计算机系统概念术语;;了解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概况。
单片机与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单片机与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课程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单片机与微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在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单片机与微机原理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掌握控制技术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本文将对单片机与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课程设计目标
该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
•理解单片机与微机硬件平台的基本知识,包括系统架构、处理器性能和特性等;
•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如编程语言、调试工具和编程环境等;
•学习基本的控制策略和设计方法,如PID控制、电机控制和信号处理等。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座
教师将在课堂上以讲解的方式传授单片机与微机原理和应用的基础知识。
学生
可以在讲座中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编程语言和调试工具等概念。
1。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课程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学习完《微机原理及应用》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问题的能力、进行工程实训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具有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培养在校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和独立自主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实际的有针对性设计环节,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技术知识,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系统地综合运用所学的技术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微机应用方面的开发与设计本领,系统的掌握微机硬软件设计方法。
本课程设计是配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检验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情况,更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书,掌握工程设计手段和软件工具,并能以图纸和说明书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
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通过设计过程,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微机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使学生得到微机开发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
让学生独立或集体讨论设计题目的系统方案论证设计、编程、软件硬件调试、查阅资料、绘图、编写说明书等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初步过渡。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掌握微机系统与接口扩展电路的设计方法,熟练应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和实际设计中的硬软件调试方法和步骤,熟悉微机系统的硬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都要自己动手独立设计完成一个典型的微机应用小系统.。
设计题目可以在给出的参考题目中选,也可以自己选设计题目,但难度不应小于参考题目,需经指导教师审查后方可确定是否采纳或修改设计题目。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训教程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训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及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微机的硬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微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3.掌握微机数据组织方式和数据传输原理。
4.了解微机常用的接口及其应用。
5.掌握微机软件基础知识和编程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微机硬件基础1.1 微机硬件组成1.2 微机主板和芯片组1.3 微机存储器1.4 微机电源1.5 微机输入输出设备2. 微机软件基础2.1 操作系统基础2.2 微机编程语言2.3 微机应用开发环境3. 微机应用实践3.1 微机数据处理应用3.2 微机通信应用3.3 微机控制应用4. 微机实训内容和安排4.1 微机硬件实训4.2 微机软件实训4.3 微机应用实训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实验室授课为主,理论授课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硬件实训环节,学生将使用实验室提供的微机硬件,学习硬件的基本组成,使用调试工具进行系统调试,实现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
在软件实训环节,学生将使用实验室提供的微机软件,学习软件的基本操作,使用编程工具实现基本程序功能,如图像处理、通信、控制等。
在应用实训环节,学生将分组完成实际项目的设计,如数据处理系统、通信系统和控制系统。
五、考核评分办法本课程设计采用考试和实验成绩相结合的评分办法,其中:1.考试部分:70分(闭卷);2.实验部分:30分,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成绩评定而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1.《微机原理及应用实训教程》2. 参考书目1.《计算机组成原理》2.《编译原理与编译器设计》3.《现代操作系统》4.《计算机网络》七、实验设备和环境本课程设计所需的实验设备和环境如下:1.微型计算机实验室2.微型计算机实验板3.相关软件工具:调试工具、编程工具、应用开发工具等。
八、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建议:1.通过讲解、演示、反复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机原理和应用。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
3. 学习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概述微型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分类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功能存储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分类3.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过程计算机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4.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文件管理、内存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基本操作常用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方法5. 常用软件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的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的使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微型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过程和软件使用。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计算机实验室:配备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网络畅通。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验室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应用题,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包括CPU、内存、硬盘、显卡等。
2. 学习如何检查硬件配置和性能。
3. 掌握硬件升级和维护的基本知识。
七、计算机网络基础1. 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拓扑结构。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概述微机原理与应用是一门专门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I/O系统、存储器系统、中断处理、编程方法、实时操作系统及应用等方面内容的课程。
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加深对微机原理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一些应用场景设计相应的程序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2. 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微机原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充分理解微机在实际中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价值。
同时,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提升自己的编程技能,锻炼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3.1 基本应用实现该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微机编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完成基本的数据输入输出、计算、判断等操作。
具体内容包括: - 编写程序实现两个数的相加 - 编写程序实现字符串的长度计算 - 编写程序实现简单的猜数字游戏3.2 综合应用实现该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综合应用的实现,掌握微机编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 - 编写程序实现学生成绩的输入、存储和显示,能够判断成绩属于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中的哪一级。
- 编写程序实现水电气抄表系统,输入上月和本月的抄表数,计算出本月应交费用并进行显示。
- 编写程序实现餐厅点餐系统,能够实现菜品的显示、点餐、结账等功能。
4. 程序设计要求为确保程序的实用和可行性,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按照以下规范进行程序编写: - 程序代码必须符合规范,结构清晰、易懂,变量、函数命名规范化。
- 程序必须考虑到特殊情况,能够做到尽可能全面的测试,保证程序的正确性。
- 程序应该具有可扩展性,方便日后对程序功能的修改和扩充。
5. 总结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微机原理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微机原理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原理。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4. 培养学生对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3.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4.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5.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基本操作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各组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以及软件系统的安装和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微型计算机,熟悉基本操作和应用。
4. 采用问答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重点讲解各组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重点讲解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5.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让学生动手实践,熟悉操作方法。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室或课堂上进行微型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情况,评估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操作熟练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中,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微型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
微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微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目的微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主要介绍了单片机的原理、应用和开发,在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单片机硬件编程和外围设备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课程设计要求和实验内容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们设计并完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系统包括以下内容:1.硬件设计:系统采用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电路方案,单片机板上将集成电源、AT89S52单片机、LCD显示屏、热敏电阻传感器、蜂鸣器、独立键盘、继电器和LED灯。
2.软件设计:学生们需要编写程序,实现对热敏电阻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显示和控制,同时也需要控制继电器、蜂鸣器和LED灯的开关。
3.连线设计:学生们需要按照电路原理图进行连线,并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测,保证电路的正常运行。
3. 实验步骤和过程本次课程设计具体过程如下:3.1 设计电路原理图首先,学生们需要搭建电路,并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电路原理图。
3.2 电路调试在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后,学生们需要进行一些调试工作,确保电路能够正常运行。
调试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使用万用表对电路的各个关键点进行测试,以保证电路的正常运作。
3.3 编写程序在电路调试正常之后,学生们需要进行程序编写工作。
学生们需要根据实验要求编写程序,实现对热敏电阻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显示和控制,同时也需要控制继电器、蜂鸣器和LED灯的开关。
3.4 下载程序编写完成程序后,学生们需要将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并对程序进行调试,确保程序能够正常运行。
3.5 系统测试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学生们需要进行系统测试工作,测试系统的各个功能是否正常。
在测试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对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测试,以验证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4. 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以上步骤的操作和调试,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能够自动控制的系统,可以实时地对环境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
从实验结果来看,该系统工作稳定,检测和控制效果都非常好。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硬件结构。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编程方法和应用领域。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3.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4.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5. 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组成原理、硬件结构和指令系统。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型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微型计算机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采用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2. 课件:Microsoft PowerPoint3. 实验设备:微型计算机及相关实验器材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教程、案例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评的6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课时,实验教学8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第5-8课时: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第9-12课时: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第13-16课时: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第17-20课时: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第21-24课时: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应用领域第25-28课时:实验教学(上机操作)第29-32课时:课程总结和期末考试辅导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组成原理、硬件结构和指令系统。
2. 案例分析:教师挑选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微型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让学生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基本工作原理。
3. 让学生熟悉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操作。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时钟电路3.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程序运行过程4.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智能家居手持设备5.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硬件连接编程调试系统运行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连接单片微型计算机硬件,体验实际操作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单片微型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单片微型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相关实验材料。
2. 准备相关软件工具,如编程软件、调试工具等。
3. 准备案例分析资料,包括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简单的单片微型计算机程序,巩固所学知识。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授课,每次授课2课时。
2. 授课方式: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每讲完一个理论部分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3. 实验安排:每次授课后安排1次实验,共计16次实验。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次授课: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2. 第二次授课: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基本工作原理。
3. 第三次授课:分析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和程序运行过程。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超声波测距器的设计摘要由于超声波指向性强,能量消耗缓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较远,因而超声波经常用于距离的测量。
利用超声波检测距离,设计比较方便,计算处理也较简单,并且在测量精度方面也能达到日常使用的要求。
设计的超声波测距器利用超声波传输中距离与时间的关系,采用以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进行控制及数据处理,最终完成低成本、高精度、微型化数字显示超声波测距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
该测距器主要由超声波发射器电路、超声波接收器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系统电源电路及显示电路构成。
整个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主程序、发射子程序、接收子程序、显示子程序等模块组成。
各探头的信号经单片机综合分析处理,实现超声波测距器的各种功能。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最后通过硬件和软件实现了各个功能模块。
经过实验表明,这套系统软硬件设计合理、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良好,经过系统扩展和升级,可应用于汽车倒车、建筑施工工地以及一些工业现场的位置监控,还能有效地解决汽车倒车,液位、水深、管道长度的测量问题。
关键词:超声波;AT89S52;数码管;测距目录摘要 (1)目录 (2)1.设计目的 (3)2.总体方案 (4)2.1题目分析 (4)2.2设计方案 (4)3.硬件设计 (5)3.1硬件设计总方案 (5)3.2.数码管设计 (5)3.3超声波发射设计 (5)3.4超声波接收设计 (6)4.软件设计 (8)4.1 系统软件的设计 (8)4.2程序语言的选择 (8)4.3超声波测距方法 (8)4.4 主程序 (9)4.5超声波接收与中断 (9)4.6汇编语言程序 (9)总结 (13)参考文献 (14)1.设计目的设计一个超声波测距器,可以应用于汽车倒车位置监控,也可用于如液位、井深、管道长度的测量等场合。
要求测量范围在0.10~4.00m,测量精度1 cm,测量时与被测物体无直接接触,能够清晰稳定地显示测量结果。
微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二版课程设计
微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二版课程设计
前言
微机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为计算机操作与控制的核心,用途广泛,建立在可以固化程序的计算机系统之上。
微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二版课程设计旨在深入了解微机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将在前期理论课程基础上,采用实际案例导向,具体展现微机系统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
本次课程设计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
主要围绕微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展开。
包括但不限于微机系统的组成结构、指令
与编程、IO端口及中断、输入输出设备原理等。
阶段二
在对微机系统基础原理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将通过案例探究微机系统在各
个领域中的应用方法。
这一阶段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嵌入式系统设计
•以ARM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开发板功能设计
•联网控制及其应用案例
阶段三
在阶段二的基础上,我们将采用封装好的指令集开发微机系统。
这一阶段主要
涉及软件设计,以及代码实现。
1。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微型计算机作为现代计算机技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微型计算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理论与技能应用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微型计算机相关技术。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开发。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系统调试和故障排除技能;3.熟悉微型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应用;4.能够独立完成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开发;5.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课程设计内容与方法3.1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微型计算机系统硬件设计;2.微型计算机系统软件编程;3.微型计算机系统调试与故障排除;4.微型计算机系统应用实例。
3.2 课程设计方法本课程设计采取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中理论讲解占总学时的40%,实践操作占总学时的60%。
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法如下:1.课堂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系统硬件的组成结构、软件编程的基本技能和调试故障排除技巧等。
2.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和任务,独立或协作完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4. 课程设计考核本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设计内容考核学生的软硬件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主要考核内容如下:1.微型计算机系统硬件设计成果(占总成绩的40%);2.微型计算机系统软件编程成果(占总成绩的40%);3.微型计算机系统实践操作成果(占总成绩的20%)。
5. 课程设计总结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案电力工程学院苏幸烺编第一讲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1-1.微处理器、微型机的概念,及相关基础知识。
1-2.微型机模型的组成|重点:掌握微机系统概念学习目的:1.掌握微处理器、微型机的基本概念2.了解微机系统的组成教学重点:1.掌握CPU运算器、控制器、其中的主要寄存器和堆栈的概念。
第二讲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 1-2.微型机模型的组成|1-3.微机系统本章重点:掌握微机系统概念学习目的1.了解微机的分类和发展趋势2.了解微机的应用教学重点:1.掌握I/O接口的概念。
2.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
3.了解微机内部结构第三讲:第2章微机硬件结构(6学时)2-1. 微机主要功能特点掌握内部存储器结构特点,特殊功能寄存器使用,内部CPU 结构,内部I/O 特点。
2-2. 微机内部结构分析2-3. 微机的引脚功能2-4. 微机的存贮器组织2-5. CPU时序2-6. 低功耗运行方式本章重点:掌握微机结构特点。
学习目的:1.了解微机主要功能特点2.掌握微机内部结构分析3.掌握微机的引脚功能4.掌握的存储器组织5.掌握CPU时序教学重点:1.掌握微机内部的五大组成部件及其作用。
2.掌握PC、PSW和SP的作用。
3.掌握微机引脚功能。
4.了解的工作方式。
5.深刻理解访问片外存储器的时序。
第3章指令系统(8学时)3-1.指令系统概述3-2. 指令的寻址方式3-3. 指令系统介绍本章重点:掌握微机指令特点。
学习目的:1.掌握指令与指令系统2.掌握指令的寻址方式教学重点:1.了解指令的格式和指令的3种表示形式。
2.掌握汇编语言的语句格式和各字段的语法规则。
3.掌握8条伪指令的语句格式和指令功能。
4.掌握指令字节数、指令分类和指令中所用符号的含义。
5.学会判别指令的寻址方式。
6.掌握相对寻址指令的真实含义。
7.掌握每条数据传送指令的功能,学会灵活使用它们的方法。
9.重点掌握堆栈操作指令执行时堆栈指针SP和堆栈的变化规律。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计时红绿灯的设计和制作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和搭建有关微机应用的电路,编制和调试有关软件。
通过课程设计的教学,使学生巩固和深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用实验系统的发光二极管模拟交通红绿灯,并能用数码管显示灯亮的时间剩余值。
计数原则:红灯绿灯灯亮的时间为20秒种,在替换间隔绿灯的路口的黄灯闪烁4秒。
具体:1、通过8255A并行口传输数据的方法,来控制LED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用8255A的B端口和C端口控制12个LED 发光二级管的亮和灭(输出为0则亮,输出为1则灭)。
2、过8253A应用为计数提供硬件计时,为整个红绿灯系统提供时间计数。
3、通过中断控制器8259A为红绿灯系统提供中断服务,以实现中断。
编程思路:要完成本实验,首先必须了解交通路灯的亮灭规律。
设有一个十字路口,1、3为南,北方向,2、4为东,西方向。
初始化之后,1、3路口的绿灯亮,2、4路口的红灯亮,1、3路口方向通车。
延迟一段时间(20秒)后,1、3路口的绿灯熄灭,而1、3路口的黄灯开始闪烁。
闪烁若干次(延时4秒)后,1、3路口的红灯亮,同时2、4路口的绿灯亮,2、4路口方向开始通车。
延迟一段时间(20秒)后,2、4路口的绿灯熄灭,而黄灯开始闪烁。
闪烁若干次(延时4秒)后,再切换到1、3路口方向。
之后,重复上述过程。
各集成块接线:8253连线:(1)8253的GATE0接+5V。
(2)8253的CLK0插孔接分频器74LS393(左上方)的T5插孔。
(3)8253OUT0插孔和8259的3号中断IR3插孔相连。
8259连线:(1)8259模块上的INT连8088的INTR(在主板键盘矩阵下面)。
(2)8253模块上的INTA连8088的INTA(在主板键盘矩阵下面)。
(3)8253OUT0插孔和8259的3号中断IR3插孔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兰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前言“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本课程设计是配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本课程设计指导书中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小型设计系统,旨在起到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知识,加强综合能力,提高系统设计水平,启发创新思想的效果。
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例,书中所举实例均是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发、整理出来的。
第二部分是要求学生所作的一些课程设计题目。
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独立设计完成一个典型的微机应用小系统。
本书由电工教研室多年从事“微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师编写而成。
电工教研室2005年4月目录第一部分:实例第一章: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步骤第二章: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实例第二部分: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题目题目1:微机控制的顺序控制系统题目2:汽车倒车测距仪题目3:机械手专用控制器的设计题目4:家用电热淋浴器控制器的设计题目5:公共场所安全报警系统题目6:微型机控制的自动钻床系统题目7:交通灯控制系统题目8:温度多路数据采集系统题目9:小型自动售货机计算可控制系统题目10:步进电机控制系统题目11:多功能密码锁题目12:微型计算机退火炉温度控制系统题目13:题目14:第一章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步骤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多种多样,设备类型、控制方式和生产过程规模各有不同,但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和步骤大致是相同的。
本节主要介绍一般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
设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时,首先应考虑被控系统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必要性,应用微型机控制后对被控系统的主要性能、生产技术指标和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是否有所改善,以及在采用微型机控制后的经济效益是否显著等。
在进行了上述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选用微型机控制。
微型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1、首先要通过调研熟悉控制系统的生产过程及工艺要求,根据工艺要求确定系统应完成的任务,再提出不同的总体方案进行比较后确定出系统的总体方案。
2、确定控制算法,要测出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根据系统品质指标确定控制算法。
控制系统中要求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通过外围和接口电路,与被控对象联系起来。
3、选择总线标准及微型计算机系统,根据被控系统对控制方式和外围设备以及计算速度进行实时控制的要求来选择微型计算机机型。
4、根据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所选微型计算机对系统进行硬件设计。
5、根据微型机的总体方案、硬件系统及控制算法进行系统软件的设计。
6、控制系统调试。
下面就上述设计步骤分别作一介绍。
一、确定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在进行系统设计之前,必须先熟悉被控制对象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要求,对控制对象的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的调查,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出具体控制要求,以确定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提出不同的总体方案进行比较论证,确定出系统的总体方案。
1. 确定系统采用的控制方式从系统结构上考虑,是采用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或者是控制加管理系统。
对闭环控制系统,还要确定系统是采用直接数字控制(DDC)、监督控制(SCC),还是分级控制。
2. 选择检测元件及执行机构根据被测参数和精度要求,选择检测元件。
根据不同的被控对象选择合适的执行机构,如采用电机驱动、液压驱动或其他方式的驱动。
易燃易爆环境则可采用气动阀等。
3.选择输人输出通道及外围设备根据被控对象的控制、监视和管理的具体要求,选择输入输出通道的配置并配备所需的外围设备。
4.画出整个系统的原理框图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比较论证,包括可行性分析和性能价格分析。
在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时,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功能应进行综合性考虑,因为系统的一个控制功能一般是既可以用硬件来完成,也可以由软件来完成,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则要根据系统的实时性及硬件系统的性能价格比综合平衡后加以确定。
一般情况下,用硬件来完成速度快,可节省CPU的大量时间,但这会使系统比较复杂,而且价格会高一些;用软件实现价格便宜,但要占用CPU较多的时间。
所以一般的原则是在CPU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软件,如果控制回路较多或者有些软件设计比较困难,则可考虑用硬件来完成。
总之,一个控制系统哪一部分用硬件实现,哪一部分用软件实现,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比较后再确定。
二、确定控制算法当微型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确定后,采用什么控制算法才能使系统达到控制要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一步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确定系统的控制算法。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它表示系统输人输出及其内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测出系统的飞升曲线,由此曲线可确定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现经常采用计算机记录并绘制飞升曲线。
确定出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后,就可根据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
对于控制算法的选择,由于控制对象各不相同,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也各异,控制算法也是很多,如PID控制、纯滞后补偿,最小拍无波纹控制、自适应控制等,选择哪一种控制算法主要取决于系统的特性和要求。
(1)一般的控制可采用数字PID算法。
(2)对于系统变化比较快的系统,如数字随动系统等,可采用最小拍无波纹调节控制。
(3)对于具纯滞后的系统,如温度等可采用滞后补偿,如大林算法或Smith预估调节器等。
以上所述仅是一般情况,某一个系统究竟采用何种控制算法要根据实验调试来确定。
三、选择总线标准及微型机系统1.总线标准(1)微型机总线·总线是一组传送规定信号或数据的公共通道。
在计算机与测控系统中,广泛采用标准并行总线。
市场上流行的总线有许多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2)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技术在进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现场总线是智能化仪表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新一代产品。
2.选择微型计算机系统在系统的总体方案确定之后,微型机的选型就成为组成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
对此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选型的根据和出发点选型要根据计算机的实时性、可靠性、处理能力、通信功能、运算速度、数据库、软件支持和性能价格比等。
·实时性在过程控制中计算机对信号的输人和输出运算都要在一定的允许时间范围内,超出了这个时间范围,就失去了控制时机,如针织提花圆机针头的向上织线若错过,则所织花帽的花形就会出错,就会使花形走样。
对于导弹控制系统目标状态变化量,必须在几毫秒内或几十毫秒内进行控制,否则就不能击中目标。
·可靠性及可维护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是衡量数字控制系统的两个重要方面,它决定了数字控制系统的可利用率(运转率)。
如果两个故障引起的系统停机时间间隔越长,则对生产和科研的影响越小。
·处理能力这里主要是指浮点运算、并行处理、快速存储等能力。
(2)微型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根据生产过程对控制和管理复杂程度、可靠性的要求以及生产系统处理上的分散程度来考虑选择集中式或分布式等。
(3)微型计算机的选择、根据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的不同具体要求,以及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可维护性选择不同的微型机设备。
可选用一般的台式微型计算机、工业控制机、可编程控制器、单片微型机,也可选用标准系统总线的不同功能模块集成系统或利用开发系统自行设计开发。
四、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1.系统硬件设计系统硬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接口电路、逻辑电路、电平转换电路、驱动放大电路、抗干扰电路及操作台等进行设计,其中大部分内容在相应课程中都有介绍,这里仅简单介绍操作台设计。
操作控制台是人机对话的纽带,其主要功能如下:(1)能将源程序输送到内存,或通过操作监视现场的工作情况。
(2)具有显示和打印功能,能在显示装置或显示屏上显示生产过程的各状态参数生产流程画面及故障指示等,并能根据需要打印有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3)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修改检测点和控制点的控制参数及给定值。
(4)能选择工作方式,起动、停止系统或完成某指定的功能和控制回路等。
(5)能完成手动及自动无扰切换,并应设有报警装置及紧急停止按钮,在紧急事故出现时使系统停止运行、进行故障处理。
设计操作台时,应以操作方便简单、安全可靠为原则,并具有自保功能,即使是操作人员误操作也不会给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2.系统的软件设计系统软件的设计应以实时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可靠性为原则,四者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缺二不可。
微型机控制系统中的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三大部分。
系统软件是由微型机设计者提供的,用来使用和管理计算机本身的程序;应用软件是面向用户的程序,它包括过程监视、过程控制计算及公共服务程序;多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主要应用于大量的数据管理及资料检索系统,比如建立存放数据的表格和形式,以及查询、显示、调用和修改这些数据等。
其中后两大部分一般均由用户自己编程,但近些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通用性用户软件。
用户采用哪一种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主要取决于控制系统软件配备的情况和整个系统的要求。
用户可以选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或高级语言来编写程序。
用汇编语言编制应用软件较繁琐、工作量大、开发周期长、通用性差,有一定局限性,不便于交流推广,但优点是程序执行速度快。
在工业控制中可采用结构化高级语言,如C等。
在一些系统中,有些功能不能用高级语言实现,或要求某个过程运行速度快一些,这时可采用高级语言带汇编语言的方法来实现,也是将汇编子程序作为一个外部过程,由高级语言来调用。
五、控制系统的调试微型机控制系统设计完成之后,需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
调试的内容和具体步骤如下:(1)系统硬件调试:首先应对系统硬件的不同功能部件进行调试,检查硬件各部件的正确性,然后进行系统硬件联调,最后要经过连续考机运行。
(2)系统软件调试主要是在微型机系统上把各模块程序分别进行调试,使其正确无误后,再进行软件系统的调试,最后将调试好的程序固化在存储器中。
(3)系统硬软件联调当系统硬件和软件分别调试完成后,在实验室进行系统硬软件联调。
(4)现场系统调试在实验室进行系统硬软件联调以后,再到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并根据实际控制的效果和具体要求,对系统硬件及软件进行修改调试,以达到对系统的设计要求。
以上微型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基本方法可根据具体系统的要求和复杂程度的不同,选取其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和步骤。
第二章微型机控制系统应用实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微型机控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医药、电力、煤炭、轻工等各领域都有很多成功应用的实例。
下面仅就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作一介绍。
温度在很多工业生产过程中是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因为任何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过程都与温度有关。
在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医药、电力及轻工各类工业中的很多生产环节要求按照一定规律控制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