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赤壁赋》ppt课件35张
之须臾,慕长江葫之芦无穷嘱,,劝挟酒飞仙寄以生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短暂,托遗响于悲风。”带着
屡次得到
给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客人因何而悲?
解
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洲,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 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 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 十分形象、真切。
阅读第三段,解释重点词义,翻译语句意思。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
容颜改变
端坐
为何,宾语前置
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
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段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以水与月设喻意在表明: 万物既变又不变。
2、应从变与不变的不同角度去 看待自然与生命的永恒与短暂。
3、表现一个矛盾的苏轼:失意 悲观中又保持豁达乐观,随遇而 安的情怀。
流逝的江水
消失 圆缺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终于
假若
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羡慕什么
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赤壁赋》一等奖 ppt课件
6
三苏坟,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的墓冢。 现在的三苏坟陵园为清代修建,围墙、大殿、 飨堂、碑刻、石雕造像及墓冢均保存完好。 7
8
政治生涯
20岁中进士。 他一直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是他的政 治思想相对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 ,他虽也主张改革,但不同意王安石的变革。因而 既与王安石的变法派有矛盾,又和司马光的保守派 相抵触。 外加他为人讲究风节操守,故仕途曲折,历尽磨 难。
苏轼的词
➢现存苏词362首 ➢代表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密州出猎》、《蝶恋花》
36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我 们来见识一 位特别的人。
1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投资理财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2
特别的事
一度下狱,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
充军。
三度贬官。
命途多舛,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生活坎坷。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但他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24
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 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 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 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 “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动荡明快,意境 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三苏坟,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的墓冢。 现在的三苏坟陵园为清代修建,围墙、大殿、 飨堂、碑刻、石雕造像及墓冢均保存完好。 7
8
政治生涯
20岁中进士。 他一直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是他的政 治思想相对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 ,他虽也主张改革,但不同意王安石的变革。因而 既与王安石的变法派有矛盾,又和司马光的保守派 相抵触。 外加他为人讲究风节操守,故仕途曲折,历尽磨 难。
苏轼的词
➢现存苏词362首 ➢代表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密州出猎》、《蝶恋花》
36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我 们来见识一 位特别的人。
1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投资理财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2
特别的事
一度下狱,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
充军。
三度贬官。
命途多舛,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生活坎坷。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但他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24
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 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 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 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 “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动荡明快,意境 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高中语文【】《赤壁赋》公开课件
道家元素2·羽化登仙
昆虫脱壳飞走,比如蝉蜕
道家传说人修炼成仙 后,会摆脱肉体,灵魂飞 仙。如《西游记》在大雷 音寺前过河,唐僧摆脱了 肉体
三、醉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 “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赤壁赋
苏轼
苏轼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 为“苏东坡”。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人,美食家,豪放 派词人代表。中国文 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 一。
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
苏 1057年与曾巩及弟苏辙中 轼 同榜进士。
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至 黄州
59岁,被贬往惠州
62岁,被贬往儋州
65岁,遇赦北归
客的道家思想:因为人生短暂,功业无 用,所以要及时行乐
苏子什么思想?
——虽然人生短 暂,但是……
四、悟月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 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夫: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斯:这曾。:斯竟是,陋简室直,,惟还吾德:馨“;以后君之览力者~,不亦能将损有魁感父于之斯文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 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 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 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 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 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赤壁赋》PPT课件29张
17. 狼籍( jí ) 18. 枕藉( jiè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农历每月十六日
状语后置句
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慢慢地
起
通“嘱”,劝请 名词活用作动 互文
词,歌唱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4.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本文通过主客问答阐述 了作者在失意之中对人生的见解。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 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课文总结
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 议论,再说
主宰
如果
即使
取用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禁止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尽
大自然
宝藏
享有,享受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 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 了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也不会 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挖掘本文线索
感情线索: 乐——悲——喜 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写景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赤
壁 抒情 乐 悲 喜
赋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赤壁赋》(ppt)课件
流幽、壑月 (从亏)到盈扁不舟断(地变)化古; 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那茫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3、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要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客人因何而悲?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 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天地阔远想到自身渺如沧海一 粟,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 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 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 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客人因何而悲? 3、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要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那茫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2、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叫骈赋。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那茫
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曾任翰 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 称苏长公,其弟苏辙人称苏少公。他在 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出 身地主阶级),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 百姓疾苦颇为关怀。在文学几个方面都 有杰出贡献,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个性鲜明,意趣横生。由于屡遭贬斥, 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 思想。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那茫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3、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要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客人因何而悲?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 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天地阔远想到自身渺如沧海一 粟,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 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 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 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客人因何而悲? 3、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要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那茫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2、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叫骈赋。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那茫
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曾任翰 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 称苏长公,其弟苏辙人称苏少公。他在 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出 身地主阶级),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 百姓疾苦颇为关怀。在文学几个方面都 有杰出贡献,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个性鲜明,意趣横生。由于屡遭贬斥, 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 思想。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赤壁赋》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词类活用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 向:向西望,向东望) ②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③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军))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赤
壁
赋
苏轼
学习目标
1. 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 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
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 3. 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
的旨趣; 4.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
极向上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 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 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 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 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 和谐地融为一体!
《赤壁赋》ppt课件41张
些句子写出了泛舟者在这样景色下产生的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景色: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 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 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 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 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思想。
少焉:一会儿。
横:笼
白
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纵:放任,任凭。
一苇:一片苇叶,指小舟。 所:……的地方
如:往,到……去 。
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 茫然:形容江面旷远迷茫的样子。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 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 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肴核:菜肴和果品。 既:已经。 狼籍: 纵横凌乱,也写作狼藉。 枕藉( jiè):互相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发白,即天亮。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 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 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天亮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使…整理。 (使动用句)(形用动) 危:使…端正。 何为: “为何” (宾语前置)
我不禁感到凄怆,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 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一等奖获奖)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 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 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 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 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 声。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 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 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
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 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 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 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 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 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 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 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 壁的画。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苏轼
自
题 黄 问 身 心
州 余如似
惠 州 儋
平 生 功
不 系 之
《赤壁赋》ppt课件(一等奖)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 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 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书法
• 擅长行书、楷书 • 其书法风格自成一家 ,丰腴跌宕,天真浩 瀚,观其书法即可想 象其为人。自云:“ 我书造意本无法”。
苏 轼 楷 书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前赤壁赋》 卷 纸本 行楷书 23.9X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 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 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 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 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 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赋
何为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
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的似诗似 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有三个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 大特征。 有多种形式: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赤壁赋》PPT课件30张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 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摈弃碌碌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 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有,从中得到乐趣。
5.讨论: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 是阿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
【提示】观点一: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率真。他的屡遭贬 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 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青年时 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 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 贬越远。
【提示】举 属 诵 歌 纵 凌
③诗人的感觉如何: 【提示】“浩浩乎”“飘飘乎 ”与友人相聚、泛舟江 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内心舒畅飘逸、 超然物外、飘飘欲仙,心中十分喜悦。
2.①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由乐到悲
②它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箫声
③作者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提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以及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 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 象、真切。
伤时之情,甚为悲伤。明确客之
了文章的经典。
三悲: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
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
想现实矛盾生悲。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 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 历史人物,是写景;再由“而今安 在哉”的问句,揭示人生短促之 “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 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是抒情。
课堂归纳
赤壁赋
月夜泛舟 饮酒赋诗
凭吊古人 由乐转悲
苏子答客 感悟人生
《赤壁赋》ppt课件17张
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于屈原《离骚》 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① 箫声幽咽悲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 政治失意悲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思考:文章第三节客为何而悲?
(一)叹英雄固难在: 感伤人生的无常。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 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对比自然的永恒哀伤生命的短暂渺小。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思考:第三段是怎样将写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 议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之所共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① 箫声幽咽悲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 政治失意悲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思考:文章第三节客为何而悲?
(一)叹英雄固难在: 感伤人生的无常。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 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对比自然的永恒哀伤生命的短暂渺小。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思考:第三段是怎样将写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 议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之所共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