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含解析)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人教版)(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6·全国卷Ⅰ]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归纳时注意改革前后谱牒制度的不同,从不同中概括出改革的内容。
第(2)问,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皇室地位的作用。
其次要从政权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析作用。
2.[2015·全国卷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辽宁大连测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得出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结合所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得出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根据材料“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可知各级机构均有构建,得出机构比较完备。
第(2)问,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结合所学郡县制下政令上传下达较为通畅,而社会稳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机构比较完备。
(9分)(2)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6分)2.[2019·包头市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
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整合练习:专题18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专题十八整合训练1、材料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
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
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以晋国赵氏为个案》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2、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
皆曰“不得(敌首),无返!”——《史记·商君书》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
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
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
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
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3、材料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
2020年高考历史选考题强化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
选考题强化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0分)1.材料当年,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家,创造了一个相当大的汗国。
它实际上是一个部落联盟,分成八个旗,每一个旗自有旗主。
旗主对下有完全的统治权,对上向努尔哈赤效忠。
雍正从即位的时候起,便对八旗制度进行了改革:颁布“上谕”,禁止下五旗(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各旗旗主对担任政府官吏的旗员勒索。
他又把都察院的满洲人御史调派到八旗去,每旗二人,稽查一切。
从此,各旗的内部行政,在实际上被中央直接管理。
下五旗的半独立主权,名存实亡。
各旗彼此之间,也不许发生横的关系。
这一旗的旗员与包衣(相当于农奴集团长官),不许到别一旗旗主那里去当差。
上三旗的旗员包衣,更绝对不许“在诸王门下行走”。
——摘编自黎东方《细说清朝》等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旗务改革的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雍正帝的旗务改革。
2.材料西魏立国于关陇一隅之地,地理环境、人力、物力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都不能与东魏和南朝萧梁抗衡。
苏绰是西魏改革的谋主,他制定的“六条诏书”成为西魏北周的治国纲领和施政方针。
令诸州郡县长官,“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对那些游手怠惰、不勤农事者,则加以惩罚。
认为古今帝王“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提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罢黜冗官及扰乱细民之污吏,实行官吏考察制度,对各级官吏“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起于居家,至于乡党,访其所以,观其所由”。
要求地方官在征收赋役时,应“斟酌贫富,差次先后”,差发徭役应防止“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者或轻使而近防”的弊端。
在“六条诏书”的指导下,西魏北周政治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因而转弱为强,最终灭掉北齐。
——据孔毅《西魏北周改革述评》根据材料概括“六条诏书”对地方官员的要求。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西魏改革的影响。
3.材料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司法是此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梭伦改革(含解析)
(1)梭伦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材料三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并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
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90分钟满分:60分)1.(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三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第一度变法,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令民为什伍”,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内容.商鞅变法不仅法度严明,而且推行有力。
起初,很多秦国之民感觉不便施行,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法令的彻底推行铺平了道路。
秦迁都咸阳后,商鞅继续展开第二度变法。
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此项经济改革是变法的重中之重,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在对外的战争中不断获胜。
因此,汉代王充大赞“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6分)(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令民为什伍”“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可以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中“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为秦开帝业’”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的影响,即可以得出答案。
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中“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处罚犯法太子的师傅,两度推行变法,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等内容可以归纳出答案。
答案:(1)措施:实行户籍什伍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
影响: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国家强化统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变革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成功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成果;执法严明公平;分阶段协调推进变法;注重制度变革.2.(2019·南京盐城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模块质量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卷一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1.10分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
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4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2分解析第1问,从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别概括。
第23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
集权废分封,行县制。
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2.10分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
(4)王安石变法1、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 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
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项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传统的观点认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在失去皇帝的支持后,新法被保守派废除。
事实果真如此吗?材料一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
至元丰年间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 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蜕变与北宋中期地主阶级的固有发展趋势有密切联系。
北宋是地主私有经济确立、官僚政治制度空前发展的朝代,地主阶级内部的竞争趋势和腐化趋势都十分突出。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及答案(重点资料).doc
(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2020届高考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导航
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分析“特点”。(2) 度量衡改革对当时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 世度量衡的稳定也产了生重要作用。据此回答“意义”即可。
高考导航
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 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 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 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 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模块六 选修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总纲目录
总纲目录 栏目索引
主干点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高革考导航 主干点二 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命题猜想 直击高考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主干点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1.(2019课标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考点 商鞅 变法
北魏 孝文 帝改革
王安石 变法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1)军事: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建立县制;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2020高考历史 二轮专题 选修专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篇)二 (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选修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篇)二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
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
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
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摘编自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
元世祖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
同时下令,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铜钱,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
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
——摘编自戴建兵、陈晓荣《中国古代货币金融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世祖货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货币改革的影响。
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并制成《开皇律》十二篇。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1.(2019·咸宁重点高中联考)(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
……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
秦兼天下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
……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
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秦汉币制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意义。
(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可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可得出秦朝完成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可得出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等。
第(2)问,根据材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并联系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等作用。
答案:(1)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2)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届高考历史常考题型: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賦(以田出賦),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女(汝)不闻乎? 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 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材料二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谶焉。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仲尼对季康子的主张的态度如何?2.简释材料二中“初税亩”的含义。
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
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2020届高考全国卷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训练习题第6讲
2020届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考内容选修一第6讲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答案]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答案]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1)解答此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必修一中清末“新政”与选修一中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等。
从背景看都有民族危机与封建统治危机严重的影响,内容都有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结果都失败但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对结果反差很大原因的分析可从地方实力派参与改革的态度、措施的多少与实施是否操之过急、主导改革的领袖是否有实权等方面分析。
清末新政实质要结合其主观目的分析。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将公羊春秋的三世说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
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
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
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
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礼乐制度的影响。
(9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内容全面;制度完备;从官方逐步渗透的民间;广泛传播。
(6分,任取三点。
)(2)影响:通过规范各种关系,促进了礼乐制度的普及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加强
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秩序等。
(每点3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军旅数起,粮饷紧缺。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形势危急,三月十八日,咸丰帝下旨准奏铸当十、当五十大钱。
从咸丰三年末起,钱局开始铸行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
此时,当十大钱减重为四钱四分,当五十大钱减重为一两,当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四钱,当五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六钱,当千大钱铸重为二两。
大钱的铸造在短期内使清廷有所获利。
每一枚当千铜大钱表面可以增值九百六十二文。
铸造这种大钱,除去工本,最起码也就能获利七八倍。
然而好景不长,从咸丰四年开始,由于当五百、当千大钱的面额过大,导致大钱迅速贬值。
咸丰四年七月时,有奏报称当百大钱由于奸商的作梗,大幅贬值,尽管清廷严厉打击不法商贩,但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接着,当五十、当百等大钱也由于受到民众的抵制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