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摭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摭谈“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布鲁姆“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之一就是明确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以及怎样实现并测量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状况。
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总的方向,也是实现单元目标、学期目标、整个学科的课程目标、整个教学目的的基础。
”[1]课堂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其重要性毋需赘言。
在“—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价值取向指引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还存在许多误区:一些“教参”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建议往往是“教”的目标而不是“学”的目标,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意义、特点和组织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其结果就是目标不明确、方法选择不当、教材处理整合不够、活动与目标分离、教学与考试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总结起来,当前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突出存在四个一味“跟跑”的现象:1.“目标”一味跟着“教参”跑。
即搞教条主义,照搬照抄一些教参上关于教学目标的叙述,且不论这些“教参”的质量如何,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目标”失去了对象的特定性。
教师课堂教学的特定对象是所任班级的学生,各省市,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学生能一样吗?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平行班的学生也是有差别的。
同时,本文讨论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同于“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微观层面具体的课堂教学领域,即使是根据本校学生确立的教学目标,也不应当是几十年不变。
“目标”一味跟着“教参”跑,是“懒教”,是不懂教学规律、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
2.“目标”一味跟着“教师”跑。
有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看似很细致周到,比如,每个教学环节的需时(精确到秒),每个问题需要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往往采用“要求学生……”、“使学生……”等词语,教师是使动者,学生是被动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编:黎奇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同时,课堂教学的情境又是复杂多变的,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核心元素,就需要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智慧与机智。
在本篇,我们从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及平衡的五种策略和用教学机智最大化“偶发事件”潜价值两个方面入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问题1 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及平衡的五种策略一、问题提出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这些,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
由此可见:其一,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那么,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因为教学必须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是否有效也就存在不确定因素。
因为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过程中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必定有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因此,预设与生成揭示着课堂教学中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然而,真正要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两个方面,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构成课堂中动态生成美,使课堂充盈而有效,却远远没有我们说的这么简单。
综观失败的课堂教学,上课成为不折不扣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唱独角戏,课堂教学预设太多、生成不够。
为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这两个方面,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是有效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表象析因课堂教学预设太多,生成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种表现:1.教学管理过于死板,导致教师形式主义抄写教案教学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常撰写的教案。
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新世纪第一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经过教育部审查通过成为国家级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文化内涵深厚,大量选编名家名篇,体裁、题材、风格多样。
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以尽快融入新课程的知识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绩。
一是教师角色的变化。
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发布权威结论或答案的角色,教师能“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力争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切感;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三是教学模式的转变。
特别要摒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三段论教学模式;四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大多数语文教师能明确新课程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语文知识,而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非常明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过去学生长期习惯了的模仿学习、死记硬背学习、机械接受现成结论的学习方式等悄然发生了转变。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与老师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
在这一要求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现了误区:一是把尊重学生等同于无原则的吹捧学生。
我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也应进行鼓励、赞赏并加以引导。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通用11篇)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通用11篇)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通用11篇)时间过得飞快,又将开始安排今后的教学工作了,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1教学内容百分数,正比例和反比例,圆住和圆锥,统计,综合应用,总复习。
总体教学目标1、全面经历百分数、正比例和反比例、圆住和圆锥、统计先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了解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2、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比较百分数的大小,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3、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基本性质解正例;正确理解正、反例的意义,并能运用它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了解正比例图像,能在带有方格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正比例图像,会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诸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5、认识扇形统计图,会用扇形统计图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些稍复杂的统计活动。
6、全面整理和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
7、运用百分数、正比例、反比例以及小学阶段所学的其它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正比例和反比例,圆住和圆锥等内容学习中体会函数、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8、在整理复习中学习整理复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并养成自觉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
9、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愿望。
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落实(讲座稿)
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落实(讲座稿)贺州市富川县城北中心校翟品标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
今天,我把我收集、整理的有关这些问题与大家交流。
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是形式,可有可无。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考虑教学目标,往往直接设计教学过程,造成教学没有方向,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
(2)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无非是从教参到教案,照搬照抄。
(3)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因此,往往导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记忆结论,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如何确立三维目标首先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两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其次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
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例如,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一条十分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我们绝不能把它当成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里,因为它是一个一般性的总体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在一节课内是无法达到的。
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二、三维目标的落实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奇怪,在谈理论的时候,总觉得三维目标是不可以分割开的。
2022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策略
2022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策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功能和时代要求,整体架构起“素养导向、育人为本”的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质量和实施新体系。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材育人价值、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课程改革只有触动“课堂”板块,才能使课改与教改相得益彰。
作为课改主力军,教师要实施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新课堂教学,以促进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根本转变。
一、教学理念:新课堂要坚持课程思政和五育融合近年来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其中课程思政和五育融合的理念极具代表性和方向性。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努力发掘课程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在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
而五育融合则是指在充分尊重各育的独特功能和育人价值的前提下,突破学科局限、打破学科功能的单一性,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以及超学科的要素,在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同时,增加多育发展机会,达成“一课多育”目标。
五育融合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追求各育的整齐划一、平均发展,而是要尽力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坚持课程思政、五育融合的关键是要以全面联系的观点深入认识和理解德智体美劳各自的独特价值及其关联融通,既要坚持五育并举,又要寻求五育融合,真正确立综合育人的教学立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善于从各学科课程内容中发现、发掘、提炼育人的资源、元素、内涵。
二、教学目标:新课堂要聚焦核心素养和核心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进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确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聚焦核心概念或核心知识组织教学内容,是各学科新课标的共同建议与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
• 诚如马老所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用 “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 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用“丝丝入扣”的教 学设计来严重束缚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 “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 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多半 是教师“侃侃而谈”,而很少发现学生闪现出来 的智慧之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 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 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 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 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这样的所谓“好 课”,其结果往往是一节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 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
好在情境创设指向合理
• 同学们还能举出日常生活那些类似关于温度变化的 例子吗?如生物上的著名实验:先把青蛙放入热水 中,青蛙能迅速从水中跳出;再把青蛙放入温水差大、刺激明显、引起青蛙反应的力度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温度的变化快慢. • 师:对于日常生活中这些反映温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我们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加以刻画和描述呢? • 画出这一段时间对应的气温曲 • 线图(以3月18日为第一天) • 然后:气温变化的快与慢, • 形的特征:曲线陡峭程度; • 数的特征:平均变化率; • 数形结合.
好在教学目标有机融合
• 从操作层面来说,其关键就是如何将这三维目标有 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之中,这就是说,我们 应该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 技能的过程当中,发展学生的过程性目标,比如思 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 性心理品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态度,一 种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技能的 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对一 节好课,其教学应努力体现教学内容中所含的丰富 的教育价值,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更为重 要地是关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能 够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把“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的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一 个整体。同时,还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新课标“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新的基本思想:
数学抽象的思想 数学推理的思想 数学模型的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与“活动”密不可分, 要有“动”——手动、口动和脑动。
新的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
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新的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
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新的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 二、普及性 三、发展性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核心理念)
❖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
❖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 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 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 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 ) ❖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 新课标 人教版
当前,强调学生对研究过程的参与以及对 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全面掌握 为目标的探究教学已成为一种基本教学模 式.然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并不等于排斥 接受学习.实际上,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就是 被动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 旁通”等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学习 方式的被动或主动,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 受的”还是“发现的”,而在于教学活动中 学生主体的思维参与程度,能否为学生创设 更多的主动建构的机会.
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所有教学都归结为两个字:主动.
学生主动学习是最终的目标 . 学生是自 己活动中的主体,他们必须通过自主活动来 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发 展.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教 师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创 设主动建构的情境,而不只是提供主动获取 知识的机会. 知识不是目标,而是通过知识 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获得研究方法.
5. 学习的动机 学生的动机是混杂的,关键要唤起其主动学习的 动机,并保持学习动机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教材要使 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把我们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为 学生思想的形式. “奖优制度”把有能力的学生更快地推到前头, 而“晚成熟的学生,早期的造反者,来自不关心教育 的家庭的学生,全都成为时常是无意义的不可改变的 决定的受害者”. 6. 教学辅助工具 不断享用世界上最好的教学影片而不使它同教学 的其它技巧联系起来,就可能陷入极端被动的状态.
2 课程编制 强调课程整合,学科与教学有机结合. “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构成该学科结构的 根本原则的最基本的理解”. “单一学科课程结构”与“多门学科课程结构”.
3 教学方法 强调探究与发现,注重过程. “作为一种探究的科学教学……首先是指一个教学 过程,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探究”. “探究是一种科学的操作方式,是对权威主义、教 条主义和现状主义的背叛,它强调变化和不确定”.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照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照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需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能力和兴趣,同时也需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本文将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照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和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内容的基础,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其中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1. 准确性: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准确地描述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或知识要求。
只有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可实现性: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也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可以实现的,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过于困难。
3. 明确性: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的行为动词,能够清楚地描述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展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照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限制。
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照可以帮助教师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 从宏观角度对照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照应该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比如对整个教学周期进行对照。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核心能力和知识点,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2. 从微观角度对照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照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比如对某一具体教学单元进行对照。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各个能力和知识点,确定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展示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202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的》艺术美术(小学)新课标
《202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的》艺术·美术(小学)新课标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从文化角度看待美术学习,能够挖掘出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学习和掌握更多文化元素,达到弘扬和传承文化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基于弘扬传统文化,丰盈美术课堂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思考进行分析。
一、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
同时,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究”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具体目标。
例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看法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长久的情感态度。
3.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3新课标教学目标
2023新课标教学目标
摘要: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概述
二、新课标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三、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意义和影响
四、如何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
五、结论
正文:
新课标教学目标是指在2023年的新课程标准下,教育部门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新课标教学目标旨在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与技能: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学会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需要:
1.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新课标教学目标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几点思考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224426 魏胜霞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正在深入开展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活动。
这场实际上触及到基础教育方方面面的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全面推开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不管你对这场课程改革持有怎样的态度:赞同也好,反对也好,观望也好,怀疑也好,支持也好,批评也好——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场颇具规模、自上而下、鲜明地体现着国家意志的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已经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和震荡,全国教育领域里的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课改的存在。
事实上,推进到今天的课程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人们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和辐射,促使着人们去深入的思考学校教育最终的本质和真正的意义。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教学能够较为贴切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问题,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思考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结论的平衡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上。
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具备传递性特点。
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被确定在以知识传承为载体的能力增减和素质的影响上。
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具备着主体性特点。
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传统课堂教学在承担着知识的传承任务的同时,又认为所要传承的知识已经被系统化呈现在教材之中,所以传统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教材”。
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新课程课堂教学,由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影响素质,所以新课程教学实质就应该是“用教材教”。
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自己是教“物理”的,现在则觉得是在用“物理”去教授一些其他东西。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只“鸭”,而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往里“填”。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术语,“三维目标”就是其中一个。
虽然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我们口中,但什么是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备课时,如何制定“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这些都是我们本次培训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现在,我就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理解与体会,就上述问题与大家作一交流。
问题一:什么是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过去我们把它叫“两基”,即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赋予了语文能力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知识与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语文“知识与能力”来进行。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过程与方法。
是相对过去较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较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提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对学与教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等等。
为此,语文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上,放在学生在探研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获取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上,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相对传统语文课堂重视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而提出来的。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
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它是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推动过程与方法顺利进程,知识与能力掌握的催化剂或说中介力量。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初中教育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
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要求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工具化倾向,对当前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
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
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语文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广东省2002年进入初中新课程实验,可初中语文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中考的惯性思维。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
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在宪梓中学(重点初中)、高级中学(重点初中)、梅北中学(普通初中)、白渡中学(普通初中)等四所学校开展实验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学校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课题重要概念的界定1、“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
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确立——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例
2022年4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笔者经过认真研读、聆听专家解读,对《新课标》的“素养导向”“结构化”“跨学科”“大单元”“大概念”等有了一些认识。
同时笔者也关注到,在课的层面课程标准的具体变化,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新课标》除河姆渡、半坡外,还增加了“良渚、陶寺”“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等内容,而现行教材中良渚和陶寺内容,却分散在本课和下一课的知识拓展中。
由此可见《新课标》容量增大,而现行教材的内容却很分散,因此如何处理好《新课标》旧教材过渡期的这些问题,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挑战。
一堂好的历史课,关键是看其教学立意。
如何明确教学立意,整合教材内容,让课堂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让学生获得认识和思考,落实历史教学核心价值成为当下的热门研究课题。
下面笔者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例,具体谈谈挖掘历史教学立意的详细操作步骤与方法。
一、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立意大方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需要我们对其有整体性认识,才能把握好历史教学立意的大方向。
(一)了解《新课标》对本课知识点的要求,分析知识点间的联系《新课标》对本课要求如下:1.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研读课标,了解本课需掌握的内容有:河姆———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例张丽(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和中心,是决定课堂教学品质的关键。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确立和实践教学立意,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此教师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为例,基于新课标,从明确教学立意大方向、细化教学立意的具体内涵、丰满教学立意三方面进行探究,最终实践并确立了教学立意的基本路径,如此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王金铎 200023概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心词: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建立实施1.课堂教学目标简述1.1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课堂教学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
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也是到达目标,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的。
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加以调整、变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1.2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以对人的全面关注为前提,要求通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单一教学目标定位,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人教育的全面关爱,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这无疑会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重理论、轻实践;重注入、轻情感的教育痼疾,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过程。
物理教学是中学生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她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特别是在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观察、实验,理解、判断,发现、综合及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为学生中学总的学习目标实现奠定基础,是物理教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现就对新课标的学习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2.课堂教学目标建立的依据:2.1学生依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根本,课堂教学的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力水平相匹配,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
如果目标设定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困难重重,四处碰壁,即使是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无法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目标即使事先规划得再好,也是无果而终的,她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过低,课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把握或者是基本把握的,则课堂上学生即使不太努力、或者只要稍作努力,也可以把握课堂所有内容,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努力的必要,久而久之,就会对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从而对课堂学习感到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率。
当然,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也要注意他们在思维方式及能力上的差异。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较低,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喜欢以身边的生活现象或事例,通过观察、体验与感悟认识事物,在教师的启发、集体讨论和辨析过程中形成知识。
高中学生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则希望通过精彩的物理实验、严密的理论推导或严谨的文字叙述,去归纳、理解、探究复杂的物理内涵,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事物。
让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不断上升新的台阶。
2.2学科依据不同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科所要求的学科能力和学科学习、研究方法也是不同的。
作为教者,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和要求,顺应认知规律,制订与本学科特点相符的目标,才能达到学科教学要求。
物理学科特点是物理概念、规律严密,学科知识系统性、实验性、实用性强,对观察、理解、分析、归纳、推理、探究的能力要求高,与生产及生活的联系紧密。
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要求物理教学工作者,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渐次化解、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把物理教学的总目标分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内完成,并并且做到教学目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切不可因为物理学习能力要求高,物理概念的内涵丰富,所以想在一堂课或一段时间内,把对学生所有的要求同时体现,让学生的所有能力短期内提高,这样的操之过急,会欲速不达,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例如,对于功的概念,学生则是经历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才逐渐有所领悟。
在初中,功是力与路程的乘积已使学生对功有了表象性的认识。
到了高中阶段,当位移的概念形成以后,功是力与力方向位移的乘积使学生对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还知道了功不仅有大小,还有正负;功的本质是什么,学生仍觉得有疑问。
能概念的引入,才让学生清楚了功的本质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能的转化必须通过做功来实现,有了对功的理解,才能去研究各种具体形式的能和转化。
这样的螺旋式上升,循序式渐进,不仅让学生把握了知识,更让学生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2.3课题依据同一学科,不同的课题,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侧重。
因为不同的课题,其知识及能力的构成方式不同,学生在探究这些知识时,需要投入的思维方式的重点不同,所以应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趋向,侧重在三个维度的某些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予以加强,以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例如,关于布朗运动的教学,就应该把侧重定位在: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认识,把握研究微观事物的一般方法即宏观表现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花粉颗粒的运动,发现这种运动的特殊性,去推想这种无规则运动的形成原因,再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运动,正是由于颗粒周围液体分子对花粉颗粒碰撞的不均匀引起的,由此可知微观粒子运动的不规则性。
通过这堂刻通过宏观现象推想微观本质的思维方法,将又会对以后研究安培力与洛仑兹力的关系提供帮助,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3.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的目标确立以后,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实施,才能把教学的理想变成现实真正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确立正确的师生观,改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传统师生观的影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把自己的知识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强塞给学生;学生则无论原有的学力及兴趣爱好如何,都必须步调一致地按照教师的讲解去被动、机械地接受。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其作用是在教学目标的总框架要求下,通过课堂的平台,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研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获取、自主建构、自主发展,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
只有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
3.2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物理知识是生动而多样的,这些知识在呈现给学生时,其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是简单而机械的。
那种只靠一根粉笔、一张嘴的以陈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只能让生动的知识变得死板、僵化,从而失去对学生应有的诱惑。
其实,物理知识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引人入胜的实验启发式、也有设计巧妙极具思考的问题引入、也可以把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物理内涵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回忆,引入新知。
当然,如果能以DIS实验或以电脑动画课件的形式,把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也一定能起到让学生耳目一新的作用。
3.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实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只有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形成学习效果的质的飞跃。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办法,给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情境,让他们体验、感受、经历、参与从而内省知识。
3.4改革训练系统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查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手段,课堂训练的内容与方式,还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价值取向和参与程度。
传统的训练模式是习题训练,而且习题的特征是多、繁、难,通过这些习题的反复训练,去解决课堂上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会浪费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造成学生较重的课业负担。
为达成新课该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以多元的课堂训练系统提供给学生,以此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课堂训练的方式应体现三个维度,可以是针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论述类习题;可以是针对课本内容的观察、考察或动手制作类问题;也可以是从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进行知识搜寻与研究类习题;还可以是针对主干知识而编拟的巩固类训练习题,但要注意这类习题层次性、趣味性和可答性,也要注意开放性和探究性,以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
3.5注意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卷面文化考试为主,把考试的分数作为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志,这种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继续发挥其作用。
在看到考试甄别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发现其弊端,由于考试时间及卷面长度的限制,一张试卷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内容;另外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想情感等内容,也较难作为试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所以这种评价形式不利于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科学的评价方式才能促成上述目标的实现。
其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关心他人的作风也无疑是值得教师与家长去积极评价和鼓励的。
这就要求把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注意同学课堂的即时评价、教师教学的过程评价、家长社会的校外评价及学校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真正发挥评价对学生综合素养全面的体现量度功能,让评价起到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3.6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正受到教育工作者的不断重视。
由于信息化具有是开放性、公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的特征,所以她可以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下,可以发挥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作用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就意味着把信息技术作为是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清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手段在那些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
通过这些手段的应用,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形式来展示,减少学生在课堂思维上的障碍,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4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3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