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控制工程基础ppt
第一章 概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现代控制理论形 成;现代控制理论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 主要分析和研究多输入-多输出(MIMO)、 时变、非线性等系统的最优控制、最优 滤波、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智能控 制等问题;控制理论研究的重点开始由 频域移到从本质上说是时域的状态空间 方法。
第一章 概论
闭环控制系统框图
第一章 概论 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一章 概论
二、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按输入量的特征分类 ➢ 恒值控制系统 系统输入量为恒定值。控制任务是保证在任何 扰动作用下系统的输出量为恒值。 如:恒温箱控制、电网电压、频率控制等。 ➢随动系统(伺服系统) 输入量的变化规律不能预先确知,其控制 要求是输出量迅速、平稳地跟随输入量的 变化,并能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准 确地复现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 如:仿形加工系统、火炮自动瞄准系统等。
“工程控制论是关于工程技术领域各个 系统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的理论。维纳博 士40年代提示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后,不 少工程师和数学博士曾努力寻找通往这座 理论顶峰的道路,但均半途而废。工程师 偏重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不善于上升 到理论高度;数学家则擅长于理论分析, 却不善于从一般到个别去解决实际问题。 钱学森则集中两者优势于一身,高超地将 两只轮子装到一辆车上,碾出了工程控制 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第一章 概论
快速性 输出量和输入量产生偏差时,系统消除这种偏 差的快慢程度。快速性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 注意: ➢ 不同性质的控制系统,对稳定性、精确性 和快速性要求各有侧重。 ➢ 系统的稳定性、精确性、快速性相互制 约,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
第一章 概论
1.2 控制工程的发展 公元前1400-1100年,中国、埃及和巴比 伦相继出现自动计时漏壶,人类产生了最早期 的控制思想。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控制工程基础英文名称:Control Engineering Fundamental课程编码:51510502学时/学分:42/6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可选)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电子工程及相近专业方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力学、电学等相关知识,介绍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工程控制论。
这门学科既是一门广义的系统动力学,又是一种合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论和方法论,对启迪与发展人们的思维与智力有很大的作用。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将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工程实际,基本要求是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建立和变换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和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讨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分析和校正、系统辨识等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以辩证方法冲破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生产与学科向前发展。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当从先修课程中获得动力学分析、电路分析的能力,了解微分方程求解知识和复变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积分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基本方法。
学习本课程之后,学生还应当注意结合其它机械工程学的知识,将控制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首先阐述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控制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和系统、模型等知识,深刻理解反馈和反馈控制,接下来对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
教学重点和难点:1.系统的概述、工作原理和一般构成2.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和分类3.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注意举例和采用启发式教学,配合适当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
控制工程基础控制系统的设计
K R2 R1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1C
y(s) Ts 1 u(s) kTs 1
k R1 R2 R2
T R2C
y(s) T1s 1
u(s)
T2 s
T1 R2C T2 R1C
6. 控制系统的校正
6.2 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的典型传递函数为
D(s) k Ts 1 kTs 1
(k 1 T 0)
滞后装置的频率特性函数为
| D( j) | q 1 (T)2 1 (qT)2
() tan1(T) tan1(qT)
显然,由于q>1,就有() 0 ,表明校正装置的输出相位滞后 于输入相位。因此,称为滞后校正装置。
6. 控制系统的校正
滞后校正装置的极坐标图
D(s) q Ts 1 qTs 1
(q 1 T 0)
6. 控制系统的校正
6.1 引言
前面讨论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是系统 性能分析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是控制工程的理论基 础。由这些方法不但可以对系统性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 计算,还可以设计和验证控制系统。
对于(原)控制系统,当结构及其参数确定时,其性能是确定的。
设计控制系统就是针对原控制系统已有的性能,附加一个所谓的 控制装置,使附加控制装置后构成的新控制系统的性能满足控制要 求。因此,这种附加控制装置的本质作用是对原控制系统性能的校 正,又称为校正装置,或控制器。
由于k<1,因而超前装置的零点(-1/T)总位于极点(-1/kT)的右边。
K值越小,超前装置极点距离虚轴左边越远。一般取k=0.5。
超前装置的频率特性函数为
1 (T)2 | D() | k
1 (kT)2
控制工程基础(总结)
输出:
xo
(t)
1 T
t
eT
,
t0
(3)一阶系统的单位速度响应
输入信号: xi (t) t
输出:
xo
(t
)
t
T
t
Te T
,
t0
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 输入信号响应的导数。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 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 其积分常数由初始条件确定。
时间常数T反映了一阶惯性环节的固有特性, 其值越小,系统惯性越小,响应越快。
控制工程基础
课程总结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
控制系统 工作 控制系统 的组成 原理 的分类
PID校正
控制系统的概念 分析
滞后校正
控制系统
校正
常用校 正方式
设计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超前校正
滞后—— 超前校正
稳定性 准确性 快速性
时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
一、控制系统的概念
1. 工作原理:
首先检测输出量的实际值,将突际值与给定值(输入 量)进行比较得出偏差值,再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信号 去消除偏差。
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已知开环传递函数,求系统稳定时的某参数的取值。
设某闭环控制系统如图4所示,试确定k为何值时,该系统稳定?
Xi(s)
1
_ s 1
k s(s 4)
X0(s)
3.根据Nyquist图、Bode图直接判断。
五.方框图简化
基于方框图简化法则,试求取图所示方框图对应的传递函数。
Xi(s)
校正的实质就是改变系统零、极点数目和位置。
(二)常用校正方式 1.串联校正 2. 并联校正 3. 复合校正
控制工程基础第五章 控制系统稳定性
s2 u1 u2
s1 v1
s0 w1
.
其中
b1
a 1a 2 a 0a 3 a1
b2
a 1a 4 a 0a 5 a1
b3
a 1a 6 a 0a 7 a1
c1
b 1a 3 a 1b 2 b1
c2
b 1a 5 a 1b 3 b1
c3
b 1a 7 a 1b 4 b1
实部为正的特征根数=
s 6 2 s 5 8 s 4 1 2 s 3 2 0 s 2 1 6 s 1 6 0
用劳斯判据判断稳定性。
劳斯阵列表
s6 1 8 20 16
s5 2 12 16 0 s4 1 6 8 s3 0 0 0
4 12 s2 3 8
Ass46s28 dAs 4s3 12s
ds
s1 4 3
临界稳定
Im
[s]
Im [F]
O
Re
C
O
Re
C’?
顺时针绕原点1圈,角度增量 2 C包围z个零点,C’绕原点 顺时针z.圈
Fs
1
sa1sa2
sap
Im
[s]
Im [F]
O
Re
C
O
Re
C’?
C包围1个极点,C’ 逆时针绕原点1圈
C包围p个极点,C’绕原点 逆时针. p圈
Fsss a a1 1ss a a2 2
.
设n(t)为单位脉冲函数, N s 1
XOsb a00ssm n b a1 1ssm n 1 1
bm 1sbm an1san
i
ci si j
s22d jjjs2 j s22e jjsjs2 j
控制工程基础- 第5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误差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静态误差系数法—— r(t) 作用时 ess 的计算规律
G(s)
G (s)H(s) 1
K (1s 1) (ms 1)
sv (T1s 1) (T nv s 1)
K sv
G
0(s
)
K:开环增益 v:类别(类型)
G (s) (1s 1) (m s 1)
0
(T1s 1) (T nv s 1)
lim
s0
G 0(
s
)
1
R(s)
e(s)
E(s) R(s)
1 1 G1(s)H (s)
1
1
K
v
G0(s)
s
E(s)
G1 ( s )
C(s)
H(s)
ess
lim
s0
se (s)R(s)
lim
s0
s
R(s)
1
1
K sv
G0(s)
稳态误差 ess 与输入r(t)的形式、系统的结构参数(K,v)有关。
Kn
en (s)
E(s) N(s)
1
Tns 1 K
(Tn s
Kn s(Ts 1)
1)s(Ts 1)
K
s(Ts 1)
essn
lim
s0
sen (s)N (s)
lim
s0
s
(Tn s
Kn s(Ts 1) 1) s(Ts 1)
K
1 s2
Kn K
e ess
essr
essn
1 Kn K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ess
lim
s0
控制工程基础:第五章 系统校正
PD控制的作用(特点)
L()
1. 某系统的开环频率特 性——Bode图如图所示。
2. 加相位超前校正。
系统的频率特性发生变化。
60
[20]
40
20
0
( ) 900
[20] [40]
c
[40]
c
[60]
3.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00
(1)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幅 900
值穿越频率ωc 增大,过渡过程1800
X
i
(s)
(
s)
Gc (s)
U(s)
G(s)
B(s)
H (s)
X 0 (s)
若按控制器与系统 的组成关系,此控制 方式为串联校正。
xi (t)
比例
积分
微分
测量变送
被控对象
x0 (t)
PID控制器是一种线 性控制器。它将偏差的比
例、积分和微分通过线性
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
对象进行控制。
一、PID控制规律
TD s)
40 20
(1
1 Ti s
TDs)
Ti
s
1 TiTDs2 Ti s
0
1
( )
Ti
1 TD
k(1s 1)( 2s 1) 900
Ti s
00
iD
即:由比例、积分、一阶微 900
分 (2个)环节组成。
由此可见:在低频段,PID控制器主要起积分控制作用, 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在高频段主要起微分控制作用,提高 系统的动态性能。
§5.1 概述
例如:在车削螺纹时,要求主轴与刀架有严格的运动关系。
主轴转1转→刀架移动一定距离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控制工程基础,Fundamentals of Control Engineering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2.5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8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进行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的基础,目前自动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和宇航等各个领域。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动态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并学会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对已知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并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线性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含义,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与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反馈及反馈控制。
2.理解数学模型、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相似性原理的概念;掌握线性元件和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和非线性运动方程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一阶、二阶及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和性能指标计算;理解控制系统的误差与稳态误差的概念,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的充要条件及时域稳定判据。
4.掌握判断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奈魁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和相对稳定裕量的概念及计算。
5.理解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和校正方法。
6.掌握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方法和校正装置的设计;掌握控制系统的并联校正的作用及校正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1.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2)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4)控制工程的发展概况。
控制工程基础董景新第四版
控制工程基础董景新第四版简介《控制工程基础董景新第四版》是董景新教授所著的一本控制工程入门教材,通过全面介绍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第一章:引言本章主要介绍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对控制系统和控制工程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控制工程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其次,对控制系统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包括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最后,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相关术语和符号,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章:数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控制工程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首先介绍了常见的数学函数和符号,包括常用数学函数、求和符号、积分符号等。
其次,介绍了常用的数学运算法则,包括加法、乘法、指数运算等。
最后,介绍了常见的数学方程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线性方程组、矩阵运算、微积分等。
第三章:信号与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首先介绍了信号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
其次,介绍了信号的表示与分解方法,包括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
最后,介绍了系统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因果系统和非因果系统。
同时,介绍了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
第四章:传递函数与系统响应本章主要介绍传递函数和系统的响应特性。
首先介绍了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包括零极点分布和传递函数的单一性。
其次,介绍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的稳定判据,包括极点位置的判断和Nyquist判据。
最后,介绍了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包括单位冲击响应、单位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
第五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本章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首先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据,包括极点位置的判断和Nyquist稳定性判据。
其次,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用于稳定性分析和设计。
最后,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增益裕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控制工程基础》电子教案
《控制工程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控制工程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控制工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定义系统、输入、输出和反馈区分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1.3 控制工程的目标掌握稳定性、线性、非线性和时变性等控制系统的特性学习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第二章:数学基础2.1 线性代数基础掌握向量、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运算学习线性方程组和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求解方法2.2 微积分基础复习极限、连续性和微分、积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应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2.3 复数基础了解复数的概念、代数表示法和几何表示法学习复数的运算规则和复数函数的性质第三章:控制系统分析3.1 传递函数定义传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学习传递函数的绘制和解析方法3.2 频率响应分析理解频率响应的概念和特点应用频率响应分析方法评估系统的性能3.3 根轨迹分析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方法分析根轨迹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第四章:控制系统设计4.1 控制器设计方法学习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了解模糊控制器和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方法4.2 控制器参数调整掌握控制器参数调整的目标和方法应用Ziegler-Nichols方法和频域方法进行参数调整4.3 系统校正和优化理解系统校正的概念和目的学习常用校正方法和优化技术第五章:现代控制理论5.1 状态空间描述了解状态空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学习状态空间方程的求解和状态反馈控制5.2 状态估计和最优控制掌握状态估计的概念和方法学习最优控制的目标和求解方法5.3 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理解鲁棒控制的概念和特点了解自适应控制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场景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6.1 稳定性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习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6.2 劳斯-赫尔维茨准则掌握劳斯-赫尔维茨准则的原理和应用应用劳斯-赫尔维茨准则判断系统的稳定性6.3 李雅普诺夫方法了解李雅普诺夫方法的原理和分类学习李雅普诺夫第一和第二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第七章: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7.1 控制器设计概述理解控制器设计的目标和重要性学习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7.2 PID控制器设计掌握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应用PID控制器进行系统控制7.3 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了解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学习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8.1 非线性系统概述理解非线性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学习非线性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8.2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方法学习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描述方法应用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系统的性质8.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应用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学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第九章:鲁棒控制理论9.1 鲁棒控制概述理解鲁棒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习鲁棒控制的基本方法9.2 鲁棒控制设计方法掌握鲁棒控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应用鲁棒控制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器9.3 鲁棒控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了解鲁棒控制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学习鲁棒控制在控制系统中的设计和优化方法第十章: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10.1 控制系统仿真概述理解控制系统仿真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习控制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10.2 MATLAB控制系统仿真掌握MATLAB控制系统仿真工具的使用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和分析10.3 控制系统实验了解控制系统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学习控制系统实验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输入、输出和反馈区分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掌握稳定性、线性、非线性和时变性等控制系统的特性重点环节2: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分析传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传递函数的绘制和解析方法频率响应的概念和特点,频率响应分析方法分析根轨迹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环节3:控制器设计方法和参数调整控制器设计方法,包括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和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控制器参数调整的目标和方法,应用Ziegler-Nichols方法和频域方法进行参数调整重点环节4:状态空间描述和最优控制状态空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状态空间方程的求解和状态反馈控制状态估计和最优控制的目标和求解方法重点环节5: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和鲁棒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的概念和特点,非线性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鲁棒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鲁棒控制的基本方法重点环节6: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控制系统仿真的概念和重要性,控制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MATLAB控制系统仿真工具的使用,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控制系统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涵盖了控制工程基础的十个章节,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分析、控制器设计方法和参数调整、状态空间描述和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和鲁棒控制理论以及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
控制工程基础
课程总复习
xo (t )
误差容充限
Mp 1
o
tr tp
ts
t
二阶系统的响应指标
ts
|0.02
4
n
ts
|0.05
3
n
tr
d
tp
d
M p e 1 2 100%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课程总复习
5、闭环系统特征根与阶跃响应的关系
6、误差与偏差的定义及计算
误差: e(t) xor (t) xo (t) 偏差: (t) xi (t) b(t)
控制工程基础
课程总复习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 用控制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 状态或参数,自动的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2、反馈:将系统的输出部分或全部地返回到系统 的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的过程。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3、稳态误差和稳态响应的计算
4、稳定性分析
课程总复习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1、典型输入信号
课程总复习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2、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一阶系统的单位速度响应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线性定常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质
课程总复习
控制工程基础
t<τ时, f (t-τ)=0
L[f
若L[f(t)]= (t-)]=e-s
FF(((ss)),,则0)
控制工程基础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拉氏变换
《控制工程基础》课件-第五章
件:伺服电动机、液压/气动伺服马达等;
测量元件依赖于被控制量的形式,常见测量元
件:电位器、热电偶、测速发电机以及各类传
感器等;
给定元件及比较元件取决于输入信号和反馈信
号的形式,可采用电位计、旋转变压器、机械
式差动装置等等;
4/21/2023
3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放大元件由所要求的控制精度和驱动执行元件 的要求进行配置,有些情形下甚至需要几个放 大器,如电压放大器(或电流放大器)、功率 放大器等等,放大元件的增益通常要求可调。
显然,由于 c arctgTi 90 0 ,导致引
入PI控制器后,系统的相位滞后增加,因此,
若要通过PI控制器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必须有
Kp< 1,以降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
综上所述:PI控制器通过引入积分控制作用以
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而通过比例控制作用来
调节积分作用所导致相角滞后对系统的稳定性
-20 已校正
-20
-40
'c c -40
()
-90° -180°
(c) ('c)
(rad/s)
若原系统频率特性为L0()、0(),则加入P控
制串联校正后:
L L0 () Lc L0 () 20 lg K p
4/21/2023
0 c 0
19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H(s)
27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
L()/dB
0
90° 0° -90° -180° -270°
4/21/2023
PD校正装置
-20 0
1/Td c
+20
'c
控制工程基础第五章——校正
三 系统常用校正方法(2)
前馈校正 (复合控制)
对输入的
对扰动的
系统校正的基本思路
系统的设计问题通常归结为适当地设计串 联或反馈校正装置。究竟是选择串联校正还是 反馈校正,这取决于系统中信号的性质、系统 中各点功率的大小、可供采用的元件、设计者 的经验以及经济条件等等。
一般来说,串联校正可能比反馈校正简单, 但是串联校正常需要附加放大器和(或)提供隔离。 串联校正装置通常安装在前向通道中能量最低的地方。 反馈校正需要的元件数目比串联校正少,因为反馈校 正时,信号是从能量较高的点传向能量较低的点,不 需要附加放大器。
显然不满足要求。
令 20lgG(j0)0 或 G0(j0) 1 可求得ω0,再求得γ。
☆ 超前校正设计的伯德图
☆ 超前校正设计⑵
☆ 超前校正设计⑶
⒊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位角
m4 52 75 23
⒋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①确定参数α ②确定ωm
1 1 s sii n n m m1 1 s sii2 2n n 3 32.28
PID 传递 函数
G c(s)U E ((s s))K PK I1 sK D s
Gc(s)KP(1T1IsTDs)
KP——比例系数;TI——积分时间常数; TD——微分时间常数
二 PID控制器各环节的作用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微分环节
即时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 信号,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 生控制作用,以减少偏差。
为了充分利用超前装置的最大超前相位角,一般取校正后系统的
开环截止频率为 0 m 。故有 Lc(m)L(0 ' )0d B
于是可求得校正装置在ωm处的幅值为
2 lG 0 g c (jm ) 1 l0 g 1 l2 0 g .2 3 8 .5 d8 B最后得校正装置
教案--控制工程基础(第5章)
²第5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能在实际中应用中的首要条件是系统必须稳定,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是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控制理论对于判断一个线性定常系统是否稳定提供了多种方法。
本章首先介绍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几种系统稳定的判定方法,主要有代数稳定判据和顿域稳定判据。
并用频域指标来说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5-1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1)稳定的概念Ig1:力学模型 图5-1Ig2:力学模型 图5-22)自动控制的稳定性与上述力学系统相似,一般的自动控制系统中也存在平衡位量。
平衡位置的稳定性取决于信号为零时,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作用下是否能自行返回到原平衡位置。
如系统受到脉冲扰动后,被控量c (t )发生偏差△c (t ),这种偏差随时间逐渐减少.系统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即则系统是稳定的,如图5-3a 所示;若这种偏差随时同不断扩大,即使扰动消失,系统也不能回到平衡状态,则系统就是不稳定的,如图5-3b 所示。
3)控制系统稳定的定义:若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在扰动的作用下,会偏离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当扰动消失后,系统又能够逐渐地恢复到第15讲封原来平衡状态,称该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称该系统不具有稳定性。
稳定性是系统去掉外力作用后,自身的一种恢复能力,所以是系统的一种固有特性,它只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而与初始条件和外作用无关。
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分绝对稳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系统的绝对稳定性是指系统稳定或不稳定那个的条件。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是指稳定系统的稳定程度,可以用超调量或稳定裕量表示。
§5-2系统的稳定条件线性闭环系统是否稳定,是系统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系统输入量无关。
因此,假设线性系统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入一个理想单位脉冲δ(t).若系统输出的脉冲响应c(t)在t→∞时为零,即,则线性系统是稳定的。
这相当于系统在扰动信号的作用下,输出信号偏离平衡状态后,又能够逐渐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控制工程基础第5章
(s) G(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 1 G(s)H(s) 0
辅助函数 F(s) 1 G(s)H (s) 1 M (s) N (s) M (s)
N (s)
N (s)
特 点 ① F(s)的零点即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Φ(s)的极点,
② F(s)的极点即为开环传递函数Gk(s)的极点。
s(s 1)
F(s) 1 G(s)H(s) s2 s 1 s(s 1)
s1 1 j2
F (s1 )
(1 j2)2 (1 j2) 1 (1 j2)(1 j2 1)
0.95
j0.15
j
j2
s1
s
Im
F s
s s'
1 0 1
s1 1 j2
0
0.95
0.15
Re
F (s1 )
F(s1) 0.95 j0.15
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特征方程的各项系数 ai >0。
劳斯(Routh)稳定判据
设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式为如下标准形式
D(s) a0sn a1sn1
劳斯数列(劳斯表)
s n a0 a2 a4
s n1 a1 a3 a5
sn2
b1 b2
b3
s n3
c1 c2
c3
an1s an 0
特点:逐行计算, 运算中的空位置零, 系数呈上三角形。
若t→∞时,脉冲响应
limc(t) 0
t
即输出增量收敛于原平衡工作点,则线性系统是稳
定的。
(s) C(s)
R(s)
R(s) 1
C(s) (s)
c(t) g(t) lim g(t) 0 t
控制工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详细描述
通过调整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改变系统的 频率响应特性。在设计控制系统时,我们需 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传递函数,使得系统 的频率响应满足要求。例如,如果需要提高 系统的动态性能,可以减小传递函数在高频 段的增益。
06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习题答案5-
习题答案
• 习题1答案:该题考查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 括被控对象、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部分。被控对象是实际需要控制的物 理系统或设备;传感器用于检测被控对象的输出状态,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转换 为可处理的电信号;控制器根据输入的指令信号和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按照一 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器;执行器根据控制信号 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操作,使其达到预定的状态或性能要求。
控制工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目 录
• 引言 • 第一章 控制系统概述 •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控制工程基础是自动化和电气工 程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 涉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 和设计方法。
总结词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
详细描述
控制系统校正是指在系统原有基础上,通过加入适当的 装置或元件,改变系统的传递函数或动态特性,以满足 性能指标的要求。常见的校正方法有串联校正、并联校 正和反馈校正等。校正装置通常安装在系统的某一环节 ,以减小对系统其他部分的影响。
习题答案6-
总结词
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习题答案5-
总结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s2 1 s1 KT s0 K
3
0 K
方程系数: a3 T , a2 1, a1 0 , a0 K 由于 a1 0 ,不满足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所以系统是 不稳定的。这也可从劳斯表看出。 由于无论怎样调节参数K和T都不能使系统稳定,所以是 一个结构不稳定的系统。
欲使系统稳定,必须改变原系统的结构。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p186
1
结构不稳定系统及其改进实例:
进水 阀门
仅仅调节参数无法稳定 的系统称为结构不稳定系统。
减速器
+ 电位器
连杆
浮子 实际水位
-
例:如图所示的液位控制系统
电动机
水池 放大器
出水
杠杆和放大器 执行电机的 传递函数 的传递函数
进水阀门的 传递函数
控制对象水箱 的传递函数
H0
K1
16
第三节 串联校正
一、比例校正
G1 Gc R(s) _
kc
k1 s(T1s 1)(T2 s 1)
C(s)
降低增益k后: 1、相对稳定性改善; 2、穿越频率ω c降低,ts增大,系统快速性变差; 3、稳态误差增大,系统稳态精度降低。
17
二、比例-微分(PD)校正(相位超前校正)
Gc R(s) _ G1
kp
E (s )
kp Ti s
U (s )
U ( s) 1 k p (1 Td s) E ( s) T用:
kp
R(s)
E (s )
kp Ti s
U (s )
-
控制对象
Y (s)
k pTd s
15
PID控制器每一部分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比例部分:增加比例系数可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小 稳态误差;但比例系数太大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积分部分:积分时间常数越小,积分作用越强。积分控 制作用可以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但积分作用太大,会使 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微分部分:微分时间常数越大,微分作用越强。微分作 用能够反映误差信号的变化速度。变化速度越大,微分作 用越强,从而有助于减小振荡,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但是 微分作用对高频误差信号(不管幅值大小)很敏感。如果 系统存在高频小幅值的噪音,则它形成的微分作用可能会 很大,这是不希望出现的。
2
-
G2 ( s ) Gc ( s)
G3 ( s)
校正环节
22
三、位置反馈校正(比例反馈校正)
1、包围比例环节
Xi ( s ) + -
Xo ( s )
k kc
k G( s) k G ( s) 1 kkc
*
校正后:结构不变,但增益降低。
23
2、包围积分环节
Xi ( s )
+ -
k s kc
Ua
K2 s (Ts 1)
Q2
K3
Q1
-
K4 s
H
2
闭环传递函数为:
( s ) K1K 2 K3 K 4 s 2 (Ts 1) K1K 2 K3 K 4
劳斯表: s
令: K K1K2 K3 K4 闭环特征方程为: s 2 (Ts 1) K 0 展开为: Ts3 s 2 K 0
7
2、反馈校正方式
将校正装置接于局部反馈通道中构成。 优点:可大大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有效削 弱非线性因素的不良影响,降低系统对参数变 化的敏感度,显著改善系统抑制扰动的能力。
Xi ( s ) + * G2 ( s ) G1( s ) + Xo ( s)
-
G2 ( s ) Gc ( s)
G3 ( s)
1 Gc ( s )
所以 G2 (s) 的影响可以忽略,即局部回路的特性完全取
决于 Gc (s) 。
21
二、反馈校正的形式
位置反馈(比例反馈): Gc (s) kc
速度反馈(微分反馈): Gc (s) kc s
加速度反馈(二阶微分反馈): Gc (s) kc s
Xi ( s ) + * G2 ( s ) G1( s ) + Xo ( s)
3
引入开环零点(比例微分)
Q2
H0
s 1
K1 K 2 K 3 s (Ts 1)
Q1
K4 s
H
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① ai 0 即 T 0 , K 0 , 0 ② K ( T ) 0 即 T
4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在原有系统中,有目的的增添一些装置和 元件,人为地改变系统的结构和性能,使之满 足所需要的性能指标,这种方法称为“系统校 正”(system compensation)。增添的装置和 元件称为校正装置和校正元件。 二、校正方式 根据校正装置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最基 本的校正方式有两种,即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 (也称并联校正)。若将两种校正结合称为复 合校正。
式中,u(t)是PID控制器的输出信号,e(t)是PID控制器的 输入信号,也就是系统的误差信号。kp称为比例系数,Ti、Td 分别称为积分和微分时间常数。
13
上页所示的PID表达式(6.1)即是通常所说的常规PID控 制器。常规PID控制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工作。主要 有以下几种,分别称为:
比例控制器: u(t ) k p e(t )
反馈系数kc越大,闭环增益和时间常数下降越多。
25
四、速度反馈校正(微分反馈校正) 1、包围比例环节
*
Xi ( s ) + -
Xo ( s )
k
k G( s) k G ( s) kkc s 1
校正后:比例变成惯性,增益不变。
kcs
26
2、包围积分环节
Xi ( s ) + B (s)
Xi ( s ) +
-
G2 ( s ) Gc ( s)
G3 ( s)
Xo ( s )
校正环节
20
取代特性不好的局部结构。设局部环节传函如下:
* G2 ( s)
G2 ( s) 1 G2 ( s)Gc ( s)
在一定频率范围内,选择 G2 (s)Gc (s) 1 则有:
* G2 ( s )
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的简称。
在当今应用的工业控制器中,半数以上采用了PID或变 形PID控制方案。PID控制器分为模拟和数字控制器两种。
模拟PID控制器通常是电子、气动或液压型的,数字PID控
制器是由计算机实现的。 大多数PID控制器的参数是现场调节的。PID控制的价 值在于它对于大多数控制系统的广泛适应性,虽然在许多 给定的情况下还不能提供最佳控制。
5
1、串联校正方式
将校正装置串联在反馈控制系统的前向通道中。
校正装置的作用:实现各种控制规律,以改善控 制系统的性能,因此常称为控制器。
校正环节
Xi ( s )
+ Xo ( s)
Gc ( s)
H(s)
G 2( s)
6
根据所起的作用不同,串联校正装置 可分为: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12
下图表示了一种控制对象的PID控制。它是串联在系统的 前向通道中的,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e(t )
-
PID控制器
u(t )
控制对象
PID控制器的时域表达式为:
1 u (t ) k p (e(t ) Ti
t
0
e(t )dt Td
de(t ) )......... ......(6.1) dt
系统阻尼比增大,能有效地减弱小阻尼环节的不利 影响。
30
Xo ( s )
仍为Ⅰ型系统,但时间常数和增益减小。
29
5、包围振荡环节
Xi ( s ) + -
T 2 s2 +2 T s +1
k
Xo ( s )
kcs k k T 2 s 2 2Ts 1 * G (s) 2 2 k 1 2 2 k c s T s (2T kkc ) s 1 T s 2Ts 1
Xo ( s)
k k 1 kkc k G* ( s) Ts 1 T k Ts 1 kkc s 1 1 kc 1 kkc Ts 1
反馈校正后: (1)仍为惯性环节,但时间常数下降,由T 降为:
T /(1 kkc )
(2)增益下降,由k 降为: k /(1 kkc )
kc s
仍为惯性环节,但时间常数增大。 功能:作为局部反馈,可使系统中各环节的时间 常数拉开, 改善系统的动态平衡性。
28
4、包围Ⅰ型系统
s ( Ts +1) k s(Ts 1) * G ( s) kcs k 1 kf s k s(Ts 1) 1 kk f k s(Ts 1) kk f s s( T s 1) 1 kk f Xi ( s ) + k
k
s
Xo ( s )
kc s
k G( s) s
k /(1 kc k ) G * ( s) s
校正后:仍为积分环节,但增益减小。
27
3、包围惯性环节
Xi ( s ) + B (s)
k
Ts +1
Xo ( s )
k k k * Ts 1 G ( s) k Ts kkc s 1 (T kkc )s 1 1 kc s Ts 1
k1 (T1s 1)(T2 s 1)
C(s)
PI校正后: 1、低频段0型 —〉I型,系统稳态性能提高; 2、中频段,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