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热的冷思考_李志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状:新专业开设如火如荼

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发展一道新的风景,引起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强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和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给中国文化产业营造出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

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编制出

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密集的政策支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适应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教育部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批准了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

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试点招生。2005年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这一新专业[1]。不久,这一股新的潮流也波及到广西高校,2008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广西花开两朵,一朵在广西师范大学,一朵在广西师范学院,同时面向社会招生。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近百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我国高校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有待于市场的检验。屈指算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一共走过了七个年头,目前已经为社会输送了三届毕业生,到了可以评估专业发展成效的时候。这个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的新兴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是不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调查:热门专业市场遇冷

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笔者一向比较关注,经常和业界保持接触和联系。令人尴尬的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文化产业界本身对这一新兴专业的认识与评价偏低,与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高校的热情推动相比形成了反差。概括起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热的冷思考

李志雄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异军突起,引起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适应文化产业迅

速发展的需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如火如荼,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然而,与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高校的热情推动相比,文化产业界本身对这一新兴专业的认识与评价偏低,形成较大反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所以“虚热”,归根结底与学科归属不明、培养定位模糊、专业师资缺乏等密切相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出路何在?这值得我们每个学人为之努力。[关键词]

文化产业管理;热专业;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

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12)02-0125-04

第34卷第2期

Vol.34No.2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2年4月Apr ,2012

收稿日期:2011-11-06

基金项目:广西社科规划课题(08BXW002);新世纪广西高等教学改革项目(gx2009A0018)作者简介:李志雄(1975-),男,湖南娄底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硕士。

125——

DOI:10.13624/ki.jgupss.2012.02.006

来,业界对该专业的反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种反馈情况是,业界觉得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实用。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那些已经有文化产业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据了解,本专业近年来培养出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部分毕业时难以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没有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只有少数在文化产业领域工作。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的负责人坦言,“我们用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感觉他们会说不会做,动手能力有问题,效果不很好。”

第二种反馈情况是,业界知道有这个专业,但不知道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做什么。南宁市一家大型文化传播公司的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了解到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我们也可以考虑招聘若干这个专业的学生。但是实话实说,我们需要的是实用、好用的人才,我们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做哪些工作?”

还有一种情况是,少数业界人士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笔者暑假介绍一些学生去电视台从事栏目策划、都市报从事广告经营、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市场营销等,结果,这些自身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很模糊,一些负责人根本不知道有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有的连实习机会都不给,有的要笔者发专业介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了解,有的经笔者费尽口舌解释后方勉强同意实习。

我们知道,一个专业的市场认可度关系到它的生死存亡。发展态势炙手可热,市场反馈却明显冷淡,此种困境原因何在?出路又何在?

三、分析:人才培养困难重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所以“虚热”,归根结底与学科归属不明、培养定位模糊、专业师资缺乏等密切相关。

首先,学科归属不明,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专业发展。我们知道,在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文化产业管理列在“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而在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位置,这就意味着,其学科归属一直未获正式确定[2]。显然,这与文化产业管理的多学科交叉性有关。而学科归属未定,影响到文化产业管理的院系归属,有的高校把它设在文学院,有的设在历史学院,有的设在艺术学院,有的设在传媒学院,有的设在管理学院[3]。学科归属不明、学院归属杂乱,带来的困扰是,大家难以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特性和专业特点达成共识,学科应如何建设,专业应如何发展,人才应如何培养,人们莫衷一是。

其次,培养口径太宽,导致人才培养“四不像”。我们知道,高校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与社会职业对应,如会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做会计,新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做记者,这类人才培养定位最为清晰;还有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相对应,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旅游行业的管理者,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培养的是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管理者,这类人才培养定位比较清晰。“文化产业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从事文化产业的管理者。”这种回答是没错的,在办学初期,很多高校都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不过,高校也因此陷入困境,培养定位模糊,无法取得共识,课程设置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四不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文化产业行业涵盖范围很宽,包括了新闻出版、广电影视、演艺娱乐、网络游戏等诸多具体行业,因此确切地说文化产业是由各种行业组合在一起的“宽泛”产业,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单一性的产业,这些子行业虽然都可以用“文化”的名义统一到一个产业之下,但实际上它们拥有各自特有的行业属性和运转轨迹,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比如,报纸的经营与电视节目的运营截然不同,而电影营销与旅游管理更是称得上“隔行如隔山”。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出精通文化产业所有具体行业的人才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再次,专业出身的师资缺乏,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诞生不过数年时间,因此,任课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学科背景五花八门,迄今还没有形成文化产业专业出身、拥有本学科系统知识结构的师资储备。与此同时,受传统学科及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制的影响,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的教师队伍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使得教学上“说而不做”,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比重偏少,形式单一,多为观摩,真正动手操作的少。即便是专业实习,也大都于流于形式,缺少专业技能的训练。

四、对策:科学应对化解难题

(一)加快学科建设,夯实专业发展基础

学科建设纲举目张,加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

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