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之

合集下载

岑参边塞诗探析论文

岑参边塞诗探析论文

岑参边塞诗探析论文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在辽阔的边塞地区生活、创作,表现出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特色。

在岑参的诗歌中,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边塞诗了。

本文旨在对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探析和研究,以增进对他的了解。

首先,观察岑参的边塞诗,我们会发现,这些诗歌之中多以所处环境为背景,反映了边塞地区的苦难和艰辛。

比如,他的《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句话透露出的是在这座台上,岑参感到的孤独和苦闷。

同时,这一诗歌也代表了岑参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留恋。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写实,但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情感表达。

比如,他的《边塞乐》就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怀旧之情的诗歌。

其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表现了当时局势的恶劣和朝廷的失落,以及岑参对于这种现状的感叹之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岑参的边塞诗贯穿了很多战争元素。

在他的《红楼梦》、《边城二首》等诗歌中,都有描写战火、鏖战的片段。

而在《红楼梦》中,岑参笔下的将领形象却不同于其他边塞诗人所写的强壮粗犷的形象,而是以“气若游丝,寒如铁板”的形象刻画出来的。

这种曲折、细腻的描写方式,更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了柔情之美。

最后,归结起来,岑参的边塞诗不仅以其感人至深、写实独到的风格受到众人的喜爱,更是凝结了岑参对于祖国、对于这片土地的衷心热爱之情。

通过对他的边塞诗进行探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感悟到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情感共鸣,还可以感受到岑参边塞诗人身为边疆文化的代表,为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 岑参是中国唐朝典型的边塞诗人代表, 他留给后世的佳作有很多。

本文的内 容是介绍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1/6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6、《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 的比较
相同点:
•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 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 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 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 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 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岑参“万里 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男儿感忠义,万 里忘越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 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 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 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 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 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 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 行为和创作。
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 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 沉,质朴浑实;浑厚质实, 豪迈雄壮之中常含悲愤苍 凉;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 得雄放,洒脱。明快清爽, 奇伟瑰丽;高适常用对比、 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 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 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 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 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 诗话》说:“高之浑厚, 岑之奇峭。”
•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 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 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 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 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 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 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 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 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 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 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 落。”。“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 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 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 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 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 士的不畏艰险。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岑参,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岑参最著名的诗1岑参边塞诗十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碛中作》【唐】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山房春事·二首》【唐】岑参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春梦》【唐】岑参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送崔子还京》【唐】岑参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赵将军歌》【唐】岑参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2高岑诗派介绍高岑诗派,唐代诗歌流派,又称“高岑边塞诗派”或“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写的边塞诗

岑参写的边塞诗

岑参写的边塞诗1.《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唐】岑参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火山云歌送别》【唐】岑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6.《首秋轮台》【唐】岑参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7.《玉门关盖将军歌》【唐】岑参盖将军,真丈夫。

岑参诗作之奇

岑参诗作之奇

岑参诗作之奇岑参诗作之奇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雄健奔放,表现了一种阳刚豪健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

我国古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边塞诗虽只约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其诗共四百多首),但他却是盛唐诗人中创作边塞诗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他盛唐诗人的边塞诗至多也就二十多首,少的仅几首)。

其诗作雄奇健美,尤其是描绘边地风光的独特艺术风貌的作品,其中的“奇特”之气更是少有其匹。

一、立意奇岑参边塞诗写战争往往不写艰难苦难,而特写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

他的不少诗句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大唐将士英勇无畏的报国精神。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就极力赞颂了唐军将士不畏酷寒狂风而毅然夜行出兵抗敌的壮举,令人不禁对这些英勇爱国将士肃然起敬。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写进攻鼓点如怒吼的江涛,使战士们信心高涨满溢,豪情喷薄而出,军声震动峭拔阴山,从而沟通了视觉与听觉,既反映了客观战斗场面,又浸润激荡着诗人主观想象的豪情。

军威立意颇为奇特。

另外,岑参边塞诗写离别往往不写离别之泪,而是以天山、火山、热海为背景,以白雪、胡笳为衬托寄寓离情。

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诗作开始的火山一句景物描写颇具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了作者超强的时空想象力。

尽管送别李副使之地在武威,然而诗人却能联想到彼时李副使到任安西都护府军营住的火焰山。

岑参也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送别佳句,诗人在歌咏雪地自然风光中融合进强烈的主观感受。

诗人置酒军门两情依依送别,天降大雪寄情留人之意,诗人不忍与武判官分手却又不得不雪中深情目送其离去。

诗人与友人感情至深的此情此景极其动人。

二、言事奇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使欣赏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造。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及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及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及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篇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

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岑参简介资料

岑参简介资料

岑参简介资料岑参简介资料岑参的诗歌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诗人简介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

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

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

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

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诗歌特色岑参的边塞诗,更多的是描写奇丽壮美的边塞风光。

北风卷地、八月飞雪、风吹石走以及火山六月,蒸沙烁石、沸浪炎波的恶劣气候;“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艰苦军旅生活,在岑参的笔下得以艺术地再现。

边塞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及赏析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边塞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雪片阔一作:云片阔)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译文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注释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角:军中的号角。

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

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

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

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

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

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

平明:一作“小胡”。

伐鼓:一作“戍鼓”。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边塞诗(精选篇1)朝代:唐朝|作者:岑参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

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

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

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

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

其状异于众草,势笼众如冠弁。

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

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岑参的边塞诗(精选篇2)朝代:唐朝|作者:岑参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岑参的边塞诗(精选篇3)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甲羽林儿。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

岑参的边塞诗(精选篇4)朝代:唐朝|作者: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岑参的边塞诗(精选篇5)朝代:唐朝|作者:岑参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岑参的边塞诗(精选篇6)朝代:唐朝|作者:岑参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解】(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3) 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4) 金山:指阿勒泰山(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韵译】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赏析】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

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

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赏析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诗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译文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译文|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武判官:名不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狐裘(qiú):狐皮袍子。

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

形容天气很冷。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dū)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岑参(c 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

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其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 .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

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

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

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对于诗人岑参大家了解吗?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呢?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不知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1】是。

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

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岑参简介【2】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天宝三载(744年)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成就诗歌文学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

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

宋刊10卷本今不传。

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岑高下
• 施蛰存《唐诗百话》:高、岑虽然齐名, 论七言古体的边塞诗,毕竟高不如岑。
• 总的来看,高岑各具特色,不易上下。就 诗歌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胜于岑;从艺 术上看,则岑的创造性要比高突出。
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 边塞诗 • 闺情、宫怨 • 送别
七绝圣手
• 王世贞《诗评》引焦竑语:
岑参边塞诗之“奇”
前人评论
• 殷璠《河岳英灵集》:参诗语奇体峻,意 亦造奇。
•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参诗能作奇语, 尤长于边塞。
• 翁方纲《石洲诗话》:嘉州之奇峭,入唐 以来所未有。
1.景奇、事奇
• 岑参喜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 事物或奇特风光,给边塞诗开拓了新的境界。
•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 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 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优钵罗花歌》)
2.不同点:
• 陈绎《吟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 尚巧主景。
• 刘熙载《艺概》:岑超高实
• (1)在悲壮的共同格调下,高适诗悲壮而 沉郁苍凉,岑参诗悲壮而昂扬豪迈。
• (2)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 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 (3)高诗浑厚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岑 诗瑰奇峭拔,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 《白雪歌》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的配合,形成 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 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
高岑边塞诗异同
1.相同点: •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杜甫《寄彭
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三十韵》) •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 (1)两人皆以擅长写边塞诗著称。 • (2)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 (3)七言歌行都写得好。
2.思奇
• 善于凭虚构象。岑诗中描写的景象,往往 不拘泥于实有的景物,而是借助奇特丰富 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新巧的比喻构造奇 而又美的境界。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 歌》)
• 立意构思新奇,出人意表
•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 寄向故园流。(《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 川》)
•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 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 醉后作》)
•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 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 云歌送别》)
•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 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 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 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待 御还京》)
• 长安在何处,只在马蹄下。明日归长安, 为君急走马。(《忆长安曲二章寄庞潅》)
3.调奇、韵奇
岑诗在用韵节奏上也表现出刻意求奇的特色。 他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变化旋律,在夭矫多姿、 不拘一格的节奏中追求声情并茂的美感。
• 《走马川行》一反传统上逢双押韵的惯例,而 以三句为一用韵单位,句句用韵,且平、上、 入三声互换,造成一种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 锣密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