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及症候分类

合集下载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阴水:脾阳虚衰、肾阳衰微
2、淋证
辩证分型: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附】尿浊
辩证分型:湿热内蕴、脾虚气陷、肾元亏虚
3、癃闭
辨证分型: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道阻塞、脾气不升(也称中气不足)、肾阳衰惫
4、关格
辨证分型:1脾肾亏虚,湿热内蕴;
2脾肾阳虚,寒湿内蕴;
3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辩证分型:痰火扰神(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结血瘀、瘀血阻窍、心肾失调
虚证(心阴亏虚、忧郁伤神、心神惑乱、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肝阴亏虚)
2、血证
辨证分型:1鼻衄:热邪犯肺、胃热炽盛、肝火上炎、气血亏虚
2齿衄:胃火炽盛、阴虚火旺
3咳血:燥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热
4吐血: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
5便血:肠道湿热、气虚不摄、脾胃虚寒
6尿血:下焦热盛、肾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
7紫斑(肌衄):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
3、汗证(自汗、盗汗)
辨证分型:肺胃不固、营卫不与、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痰饮
辩证分型:1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2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与、阴虚内热)
3溢饮
4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
4、中风
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
10.泄泻
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肝郁泄泻、脾胃虚弱、肾阳虚衰
11.便秘
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
12.头痛
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血虚疼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
13.眩晕
风阳上扰、肝火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
14.中风
阴阳失调、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痰热腑实、痰火瘀闭、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阴竭阳亡
(2)月经后期:肾虚血少、血虚寒证、气滞血瘀、痰湿瘀滞
(3)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
(4)月经过多:脾虚证、血瘀证
31.痛经
气滞血瘀、阳虚内寒、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
32.带下病
脾虚证、肾虚证、湿热证
33.积滞
食滞、脾虚
34.厌食
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胃阴不足、
35.鼻渊
25.疮疖
热毒蕴结、暑热浸淫、火毒炽盛、风热痰毒颈痈、风热丹毒、湿热丹毒、
26.乳癖
肝郁痰凝、冲任失调
27.瘾疹
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
28.痔疮
(1)内痔: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
(2)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脾虚气陷
29.跌打损伤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扭伤
30.月经不调
(1)月经先期:脾气虚弱、心脾两虚、肾气虚证、肝经郁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
中医常见病的名称及症型
1.感冒
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
2.咳嗽
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证
3.喘证
风寒闭肺、痰热郁肺、痰浊阻肺、水凌心肺、肝气乘肺、久喘肺虚、肾虚作喘、正虚喘脱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特定的病名,这些病名是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描述,它们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

一、气虚气虚是中医内科中常见的病名之一,它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或气机运行不畅的一种表现。

气虚的症状包括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

中医治疗气虚主要通过调理脾胃、益气补虚的方法来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等。

二、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的血瘀病名有瘀血症、血瘀证等。

血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淤血、紫斑等。

中医治疗血瘀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赤芍等。

三、湿热湿热是指人体内部湿气和热气过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湿热的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尿赤等。

中医治疗湿热主要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来调理体内的湿气和热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蒿等。

四、肺燥肺燥是指肺部被燥热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肺燥的症状包括咳嗽、干咳、咳痰少等。

中医治疗肺燥主要通过润肺化痰的方法来改善肺部的状况,常用的中药有百合、麦冬等。

五、肝郁肝郁是指肝脏受到情志不畅或其他因素刺激而导致功能紊乱的一种状态。

肝郁的症状包括烦躁易怒、胸闷、头痛等。

中医治疗肝郁主要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缓解肝脏的紧张状态,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等。

六、心火心火是指心脏功能亢进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心火的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失眠等。

中医治疗心火主要通过清心降火的方法来调节心脏的功能,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夜交藤等。

总结: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每个病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内科的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要综合各种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内科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图文稿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图文稿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粘液性水肿。

中医古称阳虚水泛。

重症肌无力。

中医古称筋痿。

多睡症。

中医古称过力脱气。

性淡漠。

中医古称不欲近房。

阳萎。

中医古称阳萎。

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中医古称肥人不育。

多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症。

中医古称黑疸。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古称感冒。

急性气管炎。

中医古称风热犯肺。

大叶性肺炎。

中医古称肺热。

急性痢疾。

中医古称滞下。

急性胃肠炎。

中医古称食泻。

霍乱。

中医古称霍乱。

夏季热。

中医古称疰夏。

肝炎。

中医古称湿阻。

肝硬化。

中医古称水鼓(是肝炎后期出现腹水)。

性病。

中医古称花柳病。

糖尿病。

中医古称消渴。

糖尿病并发脑血栓。

中医古称消渴偏枯。

糖尿病合并宫颈癌。

中医古称消渴倒开花。

腹膜后血肿。

中医古称瘀血腰疼。

子宫肌瘤。

中医古称经来结块。

红斑狼疮。

中医古称鬼脸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古称历节风。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中医古称书痴。

大发作型癫痫。

中医古称羊角风。

戒毒。

中医古称戒断大烟毒。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古称久痢。

胃溃疡。

中医古称胃脘疼。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

中医古称萎黄急黄。

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古称崩漏。

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

中医古称癃闭湿阻。

肾结石。

中医古称石淋。

心肌病。

中医古称心水。

过去,中医认为咳嗽低热消瘦是肺痨,其实肺痨之中就有肺癌。

乳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乳岩。

阴茎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岩。

结肠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肠结。

恶性黑色素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翻花疮胰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阴黄。

胃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反胃。

子宫内膜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血带。

甲状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石瘿。

恶性淋巴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失荣食道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噎膈卵巢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腹块。

睾丸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囊瘤。

膀胱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溺血。

恶性骨髓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骨疽。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简介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是一套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疾病分类和代码系统,以满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病案管理、卫生统计、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

并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加强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接轨,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中医证候分类与代码表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表4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5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 5(完)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最新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最新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7紫斑(肌衄):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
3、汗证(自汗、盗汗)
辨证分型:肺胃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痰饮
辩证分型:1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2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和、阴虚内热)
3溢饮
4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
久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肝郁泄泻
第二种辨证分型:
感受外邪(寒湿、湿热)
内伤所致(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
8、便秘
辩证分型:
实秘:肠胃积热(热秘)、气机郁滞(气秘)、阴寒积滞(冷秘)
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9、痢疾
辨证分型:湿热痢、痰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
10、霍乱
正疟(邪盛)、温疟(热证)、寒疟(寒证)、热瘴(热证)、冷瘴(湿证)、劳疟(气血两虚)、疟母(血瘀痰结)
备注:瘴疟(热瘴、冷瘴)
二、肺病证
1、咳嗽
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哮病
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辩证分型:痰火扰神(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结血瘀、瘀血阻窍、心肾失调
辨证分型:
寒霍证(轻证、重证)
热霍证
干霍乱
11、虫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分类编码简介《中医病证分类编码》是一套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疾病分类和代码系统,以满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病案管理、卫生统计、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

并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加强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接轨,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内科病肺系病类咳嗽病外感咳嗽病内伤咳嗽病肺痿病肺痈病哮病喘病暴喘病肺胀病肺痨病咯血病鼻衄病失音病肺衰病心系病类心悸病惊悸病怔忡病胸痹心痛病代码BNP020BNP030BNP040BNP050BNP051BNP060BNP070BNP080BNP090BNP091BNP1 00BNP110BNP111BNP120BNP130BNP140BNP150BNP160BNP170BNP180BNP190中医疾病分类名称胃痞病吐酸病反胃病呕吐病暴吐病呃逆病嘈杂病噎膈病腹痛病卒腹痛病腹胀满病泄泻病暴泻病吐血病便血病齿衄病紫癜病痰饮病悬饮病溢饮病支饮病BNBNFBNF010BNF011BNF012BNF020BNF030BNF040BNF050BNF0051BNF060BNF0 70BNF080BNF090BNF100BNF110BN某BN某010BN某011BN某012BN某020BN某021BN某030BN某040BN某050BN某060BN某070BN某071BN某072BN某080BN某090BN某091BN某100BN某110BN某120BN某130BNPBNP010表3(续)卒心痛病心衰病不寐病多寐病健忘病癫狂病癫病狂病痫病昏迷病神昏病痴呆病抽搐病薄厥病卒死病脾系病类胃脘痛病BNP000BNGBNG010BNG020BNG021BNG022BNG023BNG030BNG040BNG041BNG042B NG050BNG051BNG052BNG053BNG054BNG060BNG061脾系病(便秘病)肺系病类胁痛病黄疽病阴黄病阳黄病急黄病萎黄病积聚病积病聚病膨胀病水臌病气臌病血臌病虫臌病头痛病头风病代码BNG070BNG080BNG090BNG100BNG101BNG102BNG103中医疾病分类名称眩晕病中风病痉病厥病气厥病血厥病痰厥病代码BNS190BNS191BNS192BNWBNW010BNW011BNW020中医疾病分类名称耳鸣、耳聋病耳鸣病耳聋病外感热病类感冒病时行感冒病外感高热病BNG104BNG105BNG106BNG110BNG120BNG121BNG122BNG123BNG130BNSBNS010B NS011BNS012BNS020BNS030BNS040BNS050BNS060BNS070BNS080BNS090BNS10 0BNS110BNS120BNS130BNS140BNS150BNS160食厥病寒厥病热厥病郁病瘿病气瘿病肉瘿病瘿痈病胆胀病肾系病类水肿病阳水病阴水病热淋病石淋病气淋病血淋病膏淋病劳淋病乳糜尿病尿浊病尿血病遗尿病癃闭病关格病肾衰病腰痛病遗精病BNW030BNW031BNW040BNW050BNW060BNW070BNW080BNW090BNW091BNW100BNW1 10BNW111BNW112BNW120BNW130BNW140BNW150BNW160BNW170BNW180BNW190BN W200BNW000BNW000BNW000BNCBNC000BNC000风温病风温肺热病春温病暑温病冒暑病暑秽病中暑病湿温病湿阻病伏暑病秋燥病温燥病凉燥病大头瘟病烂喉痧病疫毒痢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外感热病(痢疾病)外感热病(疟疾病)外感热病(霍乱病)虫病类虫病(蛔虫病)虫病(绦虫病)BNS161BNS162BNS170BNS180表3(续)梦遗病滑精病早泄病阳萎病BNC000BNC000BNC000虫病(钩虫病)虫病(蛲虫病)虫病(姜片虫病)代码BNC000BNC000BNC000BNLBNL000BNABNA000BNVBNV010BNV020BNV030BNV040B NV041BNV042BNV050BNV060BNV070BNV080BNV090BNV100BNV110中医疾病分类名称虫病(血吸虫病)虫病(丝虫病)虫病(囊虫病)骨伤科瘤病类内科瘤病内科癌病类内科癌病内科其他病类内伤发热病虚病痿病汗病自汗病盗汗病痛风病消渴病风湿痹病痹病骨痹病肌痹病面痛病代码BWC014BWC020BWC030BWC031BWC032BWC033BWC034BWC035BWC040BWC050BWC0 60BWC070BWC071BWC072BWC073BWC080BWC090BWC091BWC092BWC093BWC094中医疾病分类名称蝼蛄疖病颜面疔疮病手足疔疮病蛇眼疔病蛇头疔病蛇腹病托盘疔病足底病红丝疔病烂疔病疫疔病痈病肘痈病脐痈病腘窝痈病丹毒病发病锁喉痈病臀痈病腓发病手发背病BNV120BNV130BNV140BNV150BNV160BNV170BNV180BNV190BNV000BWBWCBWC01 0BWC011BWC012BWC013面瘫病颤病急风病厥脱病脱病闭病肥胖病中毒病内科其他病(脚气病)外科病疮疡病类疖病暑疖病石疖病软疖病BWC095BWC100BWC101BWC102BWC103BWC104BWC110BWC120BWC130BWC131BWC1 32BWC133BWC140BWC150BWC160BWC170BWC180BWC190BWC200足发背病有头疽病脑疽病发背疽病膻中疽病少腹疽病发颐病流注病无头疽病附骨疽病环跳疽病腓疽病走黄病内陷病瘰疬病流痰病臁疮病褥疮病脱疽病表3(续)代码BWC210BWC220BWC230BWC231BWC232BWC233中医疾病分类名称青蛇毒病股肿病痰毒病颈痈病腋痈病胯腹痈病代码BWR061BWR062BWR063BWR064BWR065BWR066中医疾病分类名称白秃疮病肥疮病鹅掌风病脚湿气病灰指(趾)甲病圆癣病。

中医学分类及各类介绍

中医学分类及各类介绍

中医学分类及各类介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学中,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将疾病进行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的主要分类,并对各类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学的分类1. 病因分型:中医学根据疾病的致病原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不当等;外因是指环境和自然因素,如寒邪、湿邪等。

2. 证候分型:中医学根据疾病的表现和症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寒证指体内寒邪所致的疾病,症状多为寒冷、怕冷等;热证指体内热邪所致的疾病,症状多为发热、口渴等;虚证指体内气血不足所致的疾病,症状多为乏力、面色苍白等;实证指体内有害物质积聚所致的疾病,症状多为胸闷、恶心等。

3. 脏腑分型:中医学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根据疾病发生的脏腑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

4. 经络分型:中医学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根据疾病所发生的经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经络有关的头部疾病、胸部疾病、腹部疾病、四肢疾病等。

二、各类介绍1. 寒症:寒症是指由于人体受寒邪侵袭,导致体内阳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寒冷、怕冷、肢体发凉等,治疗时通常采用温阳祛寒的方法。

2. 热症:热症是指由于人体受热邪侵袭,导致体内阴液亏损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口渴、烦躁等,治疗时通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3. 虚症:虚症是指由于人体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治疗时通常采用补益气血的方法。

4. 实症:实症是指由于人体内有害物质积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恶心、大便秘结等,治疗时通常采用清利泻实的方法。

5.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指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中医学中将心脏视为主要脏器之一,治疗时通常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

6. 肝脏疾病:肝脏疾病是指与肝脏相关的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简介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是一套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疾病分类和代码系统,以满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病案管理、卫生统计、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并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加强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接轨,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中医证候分类与代码表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表4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5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 5完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中医里部分难懂的专业病名诠释

中医里部分难懂的专业病名诠释
中医里部分难懂的专业病名诠释
1、三阳合病:指太阳、阳明、少阳病的综合症,多以阳明为主。
2、百合病:多指常以百合主之的精神疾病。
3、癓病:指腹痛、肿块、出血的妇科疾病。
4、痨病:多指各种结核病。
5、饥饱痨:就是胃溃疡的俗称而已。
6:心下痞: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的症候。
7: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脾阳不足就是阴病?
这些说法好象是错的?
最佳答案: 脾阳不足就是太阴病.但可以出现在太阴合病里
中医说太阴病是什么?
最佳答案: 在外感病过程中,由于脾阳虚弱,寒湿不运,出现了以腹胀而吐,食不下,泻利腹疼,苔白,脉缓弱为主要临床表现,称为太阴病,类似现代医学的胃肠型感冒。
《伤寒论》所论述的太阴病,主要论述足太阴脾虚,中阳不足寒湿不运的病症
8、血痹: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气血虚弱等一切血液病。
9、痰饮:痰是痰,饮是涎。
太阴病和厥阴病哪个更严重?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是什么?
最佳答案: 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
肝阳不足就是厥阴病?
肾阳不足就是少阴病?
其他回答:属于中医六经辨证里太阴经疾病的一种说法
如果单说太阴病那么是以伤寒论为理论支持.说的是伤寒中的一种情况,是伤寒中比较重的一种.
如果是说手太阴病,或足太阴病,那么是以经络为理论支持,说的是因为经络的原因引起的病.
这两种不是一种病,治疗上也有很大差异,

49种常见疾病的病名

49种常见疾病的病名

49种常见疾病的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以下49种常见疾病的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既是常考内容也是工作中常用内容!注意:本文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1.感冒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辨表寒热,辨夹湿暑燥;六淫风邪为首;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宿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3.哮证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宿痰根本;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5.肺痨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7.胸痹心脉痹阻;心,肝脾肾;辨疼痛性质,辨气血阴阳气虚;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痰浊闭肺蒌薤半夏汤/寒凝心脉蒌薤白酒/心肾阴虚天王补心/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参附合右归。

8.不寐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肝脾肾;辨虚实;肝火扰心龙胆泻肝/痰热内扰黄连温胆/心脾两虚归脾/心肾不交六味地黄/心胆气虚安神定志。

9.痫病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古今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古今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古今中西医病名对照表背景介绍: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式不断演变和发展。

各个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医学体系,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病名及其对应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将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种趋势,研究古代医学对病名的定义和对应疾病的认知,对于今天的医学研究和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医古病名1. 伤寒病 - 寒性现代对应:急性感染性疾病古代人们对于受寒引起的身体不适的统称,与现代慢性寒冷引起的疾病不同,治疗方法主要是温补。

2. 大风疫 - 病毒性肺炎古代对于传染性疾病的称呼,现代又称为大风疫。

3. 小儿惊风 - 癫痫古代对于癫痫病的称呼,由于患者出现抽搐、抽风等症状,所以称之为小儿惊风。

4. 风疹 - 麻疹古代对于麻疹的称呼,现代医学将其病名改为风疹。

二、西医病名1. Influenza - 流感西方对于流感的命名。

2. Tuberculosis - 肺结核肺结核古代称之为痨病。

3. Meningitis - 脑膜炎古代对于脑膜炎的称呼。

4. Asthma - 哮喘古代对于哮喘病的称呼。

三、中西医病名对照表中医疾病名西医疾病名-----------------------------伤寒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大风疫病毒性肺炎小儿惊风癫痫风疹麻疹--------------------------Influenza 流感Tuberculosis 肺结核Meningitis 脑膜炎Asthma 哮喘结论:中西医病名对照表的编制能够使得现代人对古代医学命名的疾病有着清晰的认知,并能够借鉴古代医学对于疾病认知的方法和治疗经验。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也对于解决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当从古人的智慧中吸取养分,不断推进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评定标准档【范本模板】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评定标准档【范本模板】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中医病名概念

中医病名概念

1、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2、咳嗽:咳嗽有声,或咳吐痰液。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而伴喘。

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3、哮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5、肺痨: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6、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多呈反复发作,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呈持续性为怔忡。

脉象:促、结、代。

7、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8、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西医诊断:失眠症/神经衰弱等9、痫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等。

醒后如常。

10、胃痛: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11、呕吐: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

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

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证。

12、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13、泄泻: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14、痢疾:痢下赤白脓血便,或纯下鲜血,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简介《中医病证分类编码》是一套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疾病分类和代码系统,以满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病案管理、卫生统计、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

并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加强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接轨,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BNBNF BNF010 BNF011 BNF012 BNF020 BNF030 BNF040 BNF050 BNF0051 BNF060 BNF070内科病肺系病类咳嗽病外感咳嗽病内伤咳嗽病肺痿病肺痈病哮病喘病暴喘病肺胀病肺痨病BNP020BNP030BNP040BNP050BNP051BNP060BNP070BNP080BNP090BNP091BNP100BNP110胃痞病吐酸病反胃病呕吐病暴吐病呃逆病嘈杂病噎膈病腹痛病卒腹痛病腹胀满病泄泻病BNF080 BNF090 BNF100 BNF110 BNX BNX010 BNX011 BNX012 BNX020 BNX021 BNX030 BNX040 BNX050 BNX060 BNX070 BNX071 BNX072 BNX080 BNX090咯血病鼻衄病失音病肺衰病心系病类心悸病惊悸病怔忡病胸痹心痛病卒心痛病心衰病不寐病多寐病健忘病癫狂病癫病狂病痫病昏迷病BNP111BNP120BNP130BNP140BNP150BNP160BNP170BNP180BNP190BNP000BNGBNG010BNG020BNG021BNG022BNG023BNG030BNG040BNG041暴泻病吐血病便血病齿衄病紫癜病痰饮病悬饮病溢饮病支饮病脾系病(便秘病)肺系病类胁痛病黄疽病阴黄病阳黄病急黄病萎黄病积聚病积病BNX091 BNX100 BNX110 BNX120 BNX130 BNP BNP010神昏病痴呆病抽搐病薄厥病卒死病脾系病类胃脘痛病BNG042BNG050BNG051BNG052BNG053BNG054BNG060BNG061聚病膨胀病水臌病气臌病血臌病虫臌病头痛病头风病表3(续)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BNG070 BNG080 BNG090 BNG100 BNG101 BNG102 BNG103 BNG104眩晕病中风病痉病厥病气厥病血厥病痰厥病食厥病BNS190BNS191BNS192BNWBNW010BNW011BNW020BNW030耳鸣、耳聋病耳鸣病耳聋病外感热病类感冒病时行感冒病外感高热病风温病BNG105 BNG106 BNG110 BNG120 BNG121 BNG122 BNG123 BNG130 BNS BNS010 BNS011 BNS012 BNS020 BNS030 BNS040 BNS050 BNS060 BNS070 BNS080寒厥病热厥病郁病瘿病气瘿病肉瘿病瘿痈病胆胀病肾系病类水肿病阳水病阴水病热淋病石淋病气淋病血淋病膏淋病劳淋病乳糜尿病BNW031BNW040BNW050BNW060BNW070BNW080BNW090BNW091BNW100BNW110BNW111BNW112BNW120BNW130BNW140BNW150BNW160BNW170BNW180风温肺热病春温病暑温病冒暑病暑秽病中暑病湿温病湿阻病伏暑病秋燥病温燥病凉燥病大头瘟病烂喉痧病疫毒痢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BNS090 BNS100 BNS110 BNS120 BNS130 BNS140 BNS150 BNS160 BNS161 BNS162 BNS170 BNS180尿浊病尿血病遗尿病癃闭病关格病肾衰病腰痛病遗精病梦遗病滑精病早泄病阳萎病BNW190BNW200BNW000BNW000BNW000BNCBNC000BNC000BNC000BNC000BNC000少阴病厥阴病外感热病(痢疾病)外感热病(疟疾病)外感热病(霍乱病)虫病类虫病(蛔虫病)虫病(绦虫病)虫病(钩虫病)虫病(蛲虫病)虫病(姜片虫病)表3(续)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BNC000虫病(血吸虫病)BWC014蝼蛄疖病BNC000 BNC000 BNL 虫病(丝虫病)虫病(囊虫病)骨伤科瘤病类BWC020BWC030BWC031颜面疔疮病手足疔疮病蛇眼疔病BNL000 BNA BNA000 BNV BNV010 BNV020 BNV030 BNV040 BNV041 BNV042 BNV050 BNV060 BNV070 BNV080 BNV090 BNV100 BNV110 BNV120 BNV130内科瘤病内科癌病类内科癌病内科其他病类内伤发热病虚病痿病汗病自汗病盗汗病痛风病消渴病风湿痹病痹病骨痹病肌痹病面痛病面瘫病颤病BWC032BWC033BWC034BWC035BWC040BWC050BWC060BWC070BWC071BWC072BWC073BWC080BWC090BWC091BWC092BWC093BWC094BWC095BWC100蛇头疔病蛇腹病托盘疔病足底病红丝疔病烂疔病疫疔病痈病肘痈病脐痈病腘窝痈病丹毒病发病锁喉痈病臀痈病腓发病手发背病足发背病有头疽病BNV140 BNV150 BNV160 BNV170 BNV180 BNV190 BNV000 BW BWC BWC010 BWC011 BWC012 BWC013急风病厥脱病脱病闭病肥胖病中毒病内科其他病(脚气病)外科病疮疡病类疖病暑疖病石疖病软疖病BWC101BWC102BWC103BWC104BWC110BWC120BWC130BWC131BWC132BWC133BWC140BWC150BWC160BWC170BWC180BWC190BWC200脑疽病发背疽病膻中疽病少腹疽病发颐病流注病无头疽病附骨疽病环跳疽病腓疽病走黄病内陷病瘰疬病流痰病臁疮病褥疮病脱疽病表3(续)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BWC210 BWC220 BWC230 BWC231 BWC232 BWC233 BWR BWR010 BWR020 BWR030 BWR040 BWR050 BWR060 BWR070 BWR080 BWR090 BWR100青蛇毒病股肿病痰毒病颈痈病腋痈病胯腹痈病乳房病类乳头破碎病乳痈病乳发病乳痨病乳癖病乳疬病乳漏病乳衄病乳核病乳疽病BWR061BWR062BWR063BWR064BWR065BWR066BWR067BWR070BWR071BWR072BWR073BWR074BWR075BWR076BWR077BWR080BWR090白秃疮病肥疮病鹅掌风病脚湿气病灰指(趾)甲病圆癣病紫白癜风病湿疮病奶癣病旋耳疮病窝疮病脐疮病乳头风病肾囊风病四弯风病火赤疮病顽湿聚结病BWR110 BWN BWN010 BWN020 BWN030 BWN040 BWN050 BWN060 BWN070 BWN080 BWP BWP010 BWP020 BWP030 BWP031 BWP032 BWP033 BWP040 BWP050粉刺性乳痈病男性前阴病类子痈病子痰病囊痈病脱囊病阴茎痰核病血精病精浊病精癃病皮肤病类热疮病蛇串疮病疣病扁瘊病疣目病鼠乳病黄水疮病登豆疮病BWR100BWR110BWR120BWR130BWR140BWR150BWR160BWR170BWR180BWR190BWR200BWR210BWR220BWR230BWR240BWR250BWR260BWR270BWR280药毒病瘾疹病土风疮病摄颂疮病风瘙痒病风热疮病紫癜风病白病天疱疮病面游风病粉刺病酒齄鼻病油风病猫眼疮病瓜藤缠病红蝴蝶疮病皮痹病狐惑病流皮漏病BWP060癣病BWR290BWR300BWR310BWR000表3(续)白驳风病黧黑斑病蟹足肿病皮肤病(麻风病)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BWR000皮肤病(疥疮病)BWV000外科其他病(水火烫伤病)BWR000 BWR000 BWR000 BWR000皮肤病(鸡眼病)BWV000皮肤病(胼胝病)BWV000皮肤病(淋病)BWV000皮肤病(梅毒病)BWV000外科其他病(冻疮病)外科其他病(破伤风病)外科其他病(毒虫咬伤病)外科其他病(毒蛇咬伤病)BWG BWG010 BWG020 BWG030 BWG040 BWG050肛肠病类悬珠痔病息肉痔病肛裂病肛痈病肛漏病BWV000BWV000BWV000BWV000BFBFY外科其他病(蜈蚣螫伤病)外科其他病(蜂螫伤病)外科其他病(蝎螫伤病)外科其他病(狗咬伤病)妇科病月经病类BWG060 BWG070 BWG000脱肛病肛门湿疡病肛肠病(痔病)BFY010BFY020BFY030月经先期病月经后期病月经先后无定期病BWG000 BWG000肛肠病(内痔病)BFY040肛肠病(外痔病)BFY050月经过多病月经过少病BWG000肛肠病(混合痔BFY060经期延长病病)BWL BFY70痛经病外科瘤瘤类BWL010BFY080经间期出血病气瘤病BWL020BFY090闭经病血瘤病BWL030BFY100崩漏病肉瘤病BWL040BFY110经行乳房胀痛病筋瘤病BWL050BFY120经行发热病骨瘤病BWL060BFY130经行头痛病脂瘤病BWA BFY140经行眩晕病外科癌病类BWA010BFY150经行身痛病石瘿病BWA020BFY160经行口糜病茧唇病BWA030BFY170经行风疹块病失荣病BWA040BFY180经行吐衄病乳癌病BWA050BFY190经行泄泻病BWA060 BWV BWV010 BWV011 BWV012 BWV020肾癌翻花病锁肛痔病外科其他病类疝气病水疝病狐疝病肠痈病BFY200BFY210BFY220BFDBFD010BFRBFR010经行浮肿病经行情志异常病绝经前后诸病带下病类带下病妊娠病类妊娠恶阻病表3(续)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BFR020 BFR030 BFR040 BFR050 BFR051 BFR052 BFR060 BFR070妊娠腹痛病胎漏病胎动不安病滑胎病堕胎病小产病胎萎不长病胎死不下病BFC150BFC160BFC170BFC180BFLBFL000BFABFA000产后小便淋沥病产后尿血病产后遗尿病交肠病妇科瘤病类妇科瘤病妇科癌病类妇科癌病BFR080 BFR090 BFR100 BFR110 BFR120 BFR130 BFR140 BFR150 BFR160 BFR170 BFR180 BFR190 BFR200 BFC BFC010 BFC011 BFC020 BFC030 BFC040子烦病子肿病子满病子晕病子痫病子悬病子病子嗽病子淋病转胞病难产病胞衣不下病孕痈病产后病类产后血晕病产后血崩病产后痉病产后腹痛病产后恶露不绝病BFZBGZ010BGZ020BGZ030BGZ040BGZ050BGZ060BGZ070BGZ080BEBEXBEX010BEX020BEX030BEX040BEX050BEX060BESBES010妇科其他病类症瘕病阴挺病脏躁病不孕病阴痒病阴疮病阴吹病热入血室病儿科病新生儿病类胎黄病赤游丹病脐风病脐湿病脐血病脐突病儿科时行病类小儿感冒病BFC050 BFC060 BFC070 BFC080 BFC081 BFC090产后恶露不下病产后大便难病产后遗粪病产后发热病产后感染发热病产后汗病BES020BES030BES040BES050BES060BES070奶麻病风痧病丹痧病痄肋病顿咳病软脚瘟病BFC091产后自汗、盗汗病BES080小儿疫毒痢病BFC100 BFC110 BFC120 BFC130 BFC140产后身痛病产后缺乳病产后乳汁自出病产后小便不通病产后小便频数病BES090夏病表3(续)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代码中医疾病分类名称BES100夏季热病BEC000儿科虫病(小儿姜片虫病)BES000儿科时行病(麻疹BEC000儿科虫病(小儿血吸虫病)病)BES000BEC000儿科虫病(小儿丝虫病)儿科时行病(水痘BES000病)BEC000儿科虫病(小儿囊虫病)BEZ儿科时行病(白喉BEL儿科瘤病类病)BEZ010BEL000儿科瘤病儿科杂病类BEZ020BEA儿科癌病类小儿咳嗽病BEZ030BEA000儿科癌病肺炎喘嗽病BEZ040BY眼科病哮喘病BEZ050BYB胞睑病类鹅口疮病BEZ060BYB010针眼病小儿口疮病BEZ070BYB020胞生痰核病小儿乳蛾病BEZ080BYB030椒疮病厌食病BEZ090BYB031沙眼病积滞病BEZ100BYB040粟疮病疳病BEZ110BYB050睑弦赤烂病小儿呕吐病BEZ120BYB060风赤疮痍病小儿腹痛病BEZ130BYB070胞肿如桃病小儿泄泻病BEZ140BYB080胞虚如球病小儿脱肛病BEZ150BYB090上胞下垂病小儿痫病BEZ151BYB100胞轮振跳病惊风病BEZ152BYB110目病急惊风病BEZ160BYB120睑内结石病BEZ161 BEZ170 BEZ180 BEZ190 BEZ200 BEZ210 BEZ220 BEZ230 BEZ240 BEZ250 BEC BEC000 BEC000 BEC000慢惊风病五迟、五软病佝偻病小儿痿病五硬病解颅病尿频病小儿遗尿病小儿水肿病夜啼病小儿紫癜病小儿汗病儿科虫病儿科虫病(小儿蛔虫BYB130BYB140BYB150BYB160BYZBYZ010BYZ011BYZ012BYZ020BYZ030BYZ040BYZ050眼丹病胞睑外翻病胞肉粘轮病倒睫卷毛病眦病类冷泪病无时冷泪病迎风冷泪病漏睛病漏睛疮病赤脉传睛病胬肉攀睛病病)BEC000儿科虫病(小儿绦虫病)儿科虫病(小儿钩虫病)儿科虫病(小儿蛲虫病)表3(续)。

中医常见疾病的名称及临床表现

中医常见疾病的名称及临床表现

中医常见疾病的名称及临床表现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常见疾病具备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名称及其临床表现:
1. 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 风寒感冒的临床表现:
- 流清鼻涕,喷嚏频繁
- 喉咙痛,咳嗽有痰
- 头痛,身体乏力
- 发热,寒战
- 风热感冒的临床表现:
- 流黄鼻涕,鼻塞
- 喉咙红肿,疼痛剧烈
- 咳嗽,多有干咳
- 发热,口渴
2. 肺炎
- 临床表现:
- 咳嗽,痰多,常伴有咳黄痰或血痰- 发热,寒战
- 呼吸急促,胸闷气短
- 胸痛,乏力
3. 高血压
- 临床表现:
- 头痛,头晕
- 头部沉重感
- 心悸,胸闷
- 失眠、健忘
4. 糖尿病
- 临床表现:
- 多饮、多尿
- 饥饿感增加,体重减轻
- 乏力,眼花、头晕
- 伤口不易愈合
5. 冠心病
- 临床表现:
- 胸闷,胸痛,压迫感
- 呼吸困难
- 乏力,出冷汗
- 心悸,心律不齐
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名称及其临床表现,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

请注意,如果出现任何健康问题,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冒
证候分类
风寒束表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咳嗽
证候分类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
肺气亏虚风温肺热病
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气阴两虚
邪陷正脱肺痈
初期
成痈期
溃脓期
恢复期
肺痨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咯血
肝火犯肺阴虚火旺
痰热壅肺
气虚血瘀
悬饮
邪郁少阳
饮停胸胁
肺络不畅
喘病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痰湿蕴肺
水气凌心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哮病
.1发作期
1冷哮:
2热哮:
3虚哮: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2脾气亏虚
3肾气亏虚
胃脘痛
肝胃气滞
寒邪犯胃
胃热炽盛
食滞胃肠
瘀阻胃络
胃阴亏虚
脾胃虚寒
噎膈
痰气阻膈
瘀血阻膈
津亏热结
气虚阳微
呕吐
寒邪犯胃
食滞胃肠
痰饮停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吐血
胃热炽盛
肝火犯胃
瘀阻胃络
脾不统血
肝胃阴虚
便血
胃肠积热
湿热蕴结
肠风伤络
脾胃虚寒
痢疾
湿热蕴结
寒湿困脾
脾阳亏虚
热毒炽盛
正虚邪恋
泄泻
寒湿困脾
肠道湿热
食滞胃肠
肝气郁滞
脾气亏虚
肾阳亏虚
黄疸
肝胆湿热
湿困脾胃
热毒炽盛寒凝阳衰水臌
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
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便秘
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
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紫癜
风热伤络血热伤络
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湿温
湿郁卫气
气分湿热热入营血霍乱
中焦湿热寒湿困脾
亡阴证亡阳证中暑
阳暑
阴暑
暑厥
暑风
疟疾邪郁少阳
暑热内郁
暑湿内蕴
疫毒侵袭
正虚邪恋
胸痹心痛
心血瘀阻
寒凝心脉
痰浊内阻
心气虚弱
心肾阴虚
心肾阳虚
心悸
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心血瘀阻
水气凌心
心阳虚弱
不寐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虚胆怯
自汗、盗汗
肺卫不固
营卫不和
阴虚火旺
郁病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忧郁伤神
心脾两虚
癫病
痰气郁结
气虚痰结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狂病
痰火扰神
火盛伤阴
气血瘀滞
痫病
痰火扰神
血虚风动
风痰闭窍
瘀阻脑络
心脾两虚
肝肾阴虚
头风
肝阳上亢
痰浊上扰
瘀阻脑络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眩晕
风阳上扰
痰浊上蒙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痿病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脾胃虚弱
瘀阻脉络
肝肾亏虚
中风
肝阳暴亢
风痰阻络
痰热腑实
气虚血瘀阴虚风动水肿
风水相搏水湿浸渍湿热内蕴
脾虚湿困阳虚水泛消渴
燥热伤肺胃燥津伤肾阴亏虚
阴阳两虚阴虚阳浮热淋
湿热下注
阴虚湿热脾肾两虚石淋
下焦湿热下焦瘀滞
肾气亏虚肾阴亏虚乳糜尿
湿热下注脾虚气陷
肾阴亏虚肾阳亏虚癃闭
湿热下注肝郁气滞
瘀浊阻塞肾气亏虚
阳痿
命门火衰心脾两虚
湿热下注
风湿痹
行痹(风邪偏胜)痛痹(寒邪偏胜)着痹(湿邪偏胜)热痹(热邪偏胜)虚痹(气血两虚)尪痹
风寒湿阻
风湿热郁
痰瘀互结
肾虚寒凝
肝肾阴虚
气血亏虚
骨痹
肾虚髓亏
阳虚寒凝
瘀血阻滞
肌痹
湿热瘀阻
阴虚热郁
脾虚痰湿
痛风
湿热蕴结
瘀热阻滞
痰浊阻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