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电影剧情介绍

合集下载

电影简介 流浪者

电影简介 流浪者

《流浪者》(印度)
1952年印度出品
导演:拉兹·卡普尔
主演:拉兹·卡普尔娜尔吉斯
简介与影评
《流浪者》是印度现代电影人的一部力作。

印度上流社会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永远是好人,贼的儿子永远是贼”。

他以这种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

他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

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便设计对大法官进行报复。

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赶走了怀孕的妻子,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下了儿子拉兹。

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

拉兹在饱经流浪与偷窃生活后,遇上了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

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涯,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但是扎卡继续逼迫他,而当他面对亲生父亲时,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
《流浪者》一方面反映了印度现代社会依旧存在阶级等级的黑暗现实;另一方面又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

影片在中国上映是上世纪70年代十年浩劫后,引起了中国人的极大共鸣,人们对这部片子的喜爱,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文革”中,
极“左”的“血统论”伤害了许许多多的人们······这是影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流浪者》另一受欢迎的原因是其主题曲《拉兹之歌》。

《拉兹之歌》轻松诙谐流畅,人们刚刚走出“文革”的文化沙漠,令人耳目一新,《拉兹之歌》在中国风靡一时。

该片获第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印度电影流浪者最后辨护词

印度电影流浪者最后辨护词

印度电影流浪者最后辨护词印度电影最经典的样子,剧情歌舞都有,那个年代能拍成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但是印度电影的通病,歌舞过长。

拉兹:“我承认,我是流浪汉,是贼,是罪犯,总而言之是个坏人。

我不想再为自己做什么辩护,我一生做了很多犯法的事情,现在我只有等待着判决。

你们有权利判处我任何刑罚,但是你们判处我一个人并不能拯救那成千上万的穷人。

他们很多人还会遭受到像我这样悲惨的命运。

你们判处我一个人并不能消除犯罪的根源。

我,像我这样忍受着贫穷和饥饿的人还有成千上万。

现在你们不用为我想,你们想想这些孩子,想想贫民窟的那些孩子,你们要想想你们的孩子,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将来也成了罪犯,像我这样站在被告席上受审。

我小时候也是天真活泼清白无罪的,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我的母亲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也能做个好妈妈。

她常常说,好孩子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好当律师,然后再像你父亲那样去当法官。

我知道法庭会怎样处理我,我等待你们最后的判决。

”。

关于《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

关于《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

关于《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流浪者》电影观后感800字中学生作文精选五篇(一)我一生看过无数的电影,但是能震憾心灵的电影并不多,印度电影《流浪者》就是能使我为之激动的电影之-。

《流浪者》是最早引进到中国的印度片。

50年代前苏联电影大量涌入中国,而《流浪者》在风格上与前苏联电影迥然不同,载歌载舞、节奏欢快,令人耳目一新.《流浪者》是由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杰·卡普尔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

拉杰·卡普尔扮演男主人公拉兹,他的父亲印度著名演员普里特维在片中扮演拉兹的父亲———法官拉贡纳特,拉杰·卡普尔的三弟萨西也参加了演出,他扮演的是童年时代的拉兹,当时他才9岁。

《流浪者》公映后,轰动一时,并于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此后30余年中,拉杰·卡普尔又以非凡的才华和高深的造诣,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影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电影大师。

《流浪者》的故事梗概是大法官拉贡纳特素来相信“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荒谬理论,并以此为据错给扎卡判了罪。

无辜的扎卡设法越狱后,成了真正的罪犯,并决心对拉贡纳特进行报复,他先用计使拉贡纳特抛弃了正要分娩的妻子。

于是,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法官的儿子拉兹降生在大街上。

从小与母亲生活在贫困屈辱之中的拉兹,在强盗扎卡的威胁利诱下,成了一个到处流浪的小偷。

长大后,在一次行窃中,拉兹意外地遇见了童年时的女友,楚楚动人的贵族小姐丽达,他们真诚地相爱了,皎洁的月光下,他们在平静的海面上荡起小舟,享受着爱的滋润,爱情给拉兹带来了新生的渴望,他决心痛改前非,要用劳动来养活自己和母亲。

然而,工厂却因为拉兹曾经是贼而开除了他,扎卡也在胁迫他。

一天,拉兹回家,正遇上扎卡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而想扼死自己的母亲,他为保护母亲,杀死了扎卡并被捕。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电影《流浪者》观后感电影《流浪者》是一部深情而动人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流浪者的故事。

通过展现流浪者的孤独、奋斗和坚持,影片向观众传递出了许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展开。

他是一个没有家庭和固定住所的人,整天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影片以流浪者的视角去描绘他的日常,通过一系列的场景和人物,展示了他与世界的互动和碰撞。

这个流浪者的形象不仅仅代表了无家可归的个体,更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状态。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优美的音乐,表达了流浪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

他在城市的角落中蜷缩着,与路上的行人擦肩而过,却无法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在影片中,他总是独自一人,没有和任何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这种孤独感让人心生共鸣,引起观众对生活中无助弱者的关注。

其次,流浪者的奋斗精神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影片中的亮点。

尽管他生活在困境之中,但他仍然努力寻找工作和生存的机会,从不放弃希望。

他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用,买下自己的食物、药品和生活用品。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着观众,传递出人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力量。

同时,影片还通过流浪者与其他人的互动,展现了不同人性的一面。

有些人对流浪者加以帮助和关心,给予他温暖和鼓励;而也有些人对流浪者持有冷漠和嘲笑态度,让他倍感失望和无助。

这种人性的多样性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意义,也对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提出了反思。

影片最引人深思的地方是对生活意义的探讨。

在流浪者的一次次流浪和尝试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他并没有被物质欲望所牵绊,他寻找生活的意义,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通过流浪者的视角,影片向观众提问: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生活的意义?这些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更多的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认识。

电影《流浪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流浪者的人生旅程中,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伟大和力量,看到了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印度《流浪者》电影

印度《流浪者》电影

印度《流浪者》电影《流浪者》是一部印度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爱情和理解的深刻故事。

这部电影由著名导演Santosh Sivan执导,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出色的摄影技巧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流浪者》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使观众深深沉醉其中。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印度的农村地区。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由于家庭的困境,他被迫离开家乡,开始流浪生活。

这位年轻的流浪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和庇护所。

在这个旅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每一个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旅程中,流浪者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孩。

这个女孩与他的遭遇非常相似,是另一个失去家园的流浪者。

两个人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时刻,相互支持和鼓励。

他们的友谊逐渐深化,最终转变成了爱情。

这段爱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在《流浪者》中,导演巧妙地描绘了印度农村地区的生活和人们面临的困境。

影片通过细腻的细节以及真实的场景,展现了贫困和社会不公对生活的影响。

观众们在电影中会看到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以及城市化对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影响。

电影中的演员们也给出了出色的表演。

他们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并通过真实的情感传达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观众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坚韧、勇气和乐观,以及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而女主角则展现了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形象,她不仅经历了困难,还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流浪者》的摄影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导演巧妙地利用画面来表达情感,并通过色彩和构图呈现出不同的心境和氛围。

片中的自然风景也给了观众一种宁静和美丽的感觉,与主人公的艰辛冒险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部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出色。

音乐和歌曲充满了印度文化的魅力,展示了印度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观众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对电影情节的补充和加强,使观影体验更加深入和真实。

《流浪者》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它教导观众们重视和尊重他人,关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2024年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2024年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2024年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流浪者》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生动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生存的艰辛和困境。

电影以一个流浪者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触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电影以2024年为背景,呈现出了一个陌生的未来世界。

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悬殊,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无家可归。

流浪者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眼中的这个世界是残酷和无情的。

电影通过真实地展示流浪者的生活状态,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使观众深刻体会到了流浪者们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在电影中,流浪者不停地漂泊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他们生活在与常人不同的环境中,面临着许多难题。

流浪者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正式的工作,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们要从垃圾堆中寻找食物,要找个地方避雨,要应对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和安全问题。

流浪者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这并不是他们自愿选择的结果,而是某种因缘际会的产物。

电影通过描绘流浪者们艰苦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有些流浪者曾经是普通人,但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他们逐渐滑向了无边无际的边缘。

他们在心灵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困惑,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

有时候,他们感觉自己被世界所抛弃,感到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价值。

然而,他们也仍然坚持在城市的角落里为生活奋斗,寄托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在这个电影中,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刻画,成功地将观众引入到流浪者的内心世界中。

观众不仅看到了他们辛酸的生存状态,还看到了他们宝贵的自尊和尊严。

尽管他们生活在困境之中,但他们仍然用坚韧的毅力和勇气面对困难,他们依然坚信自己有改变生活的能力。

《流浪者》也让我思考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对于性价比的追求等等,这些问题在电影中得到了逼真地呈现。

电影通过对流浪者生活的描绘,对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流浪者电影观后感

流浪者电影观后感

流浪者电影观后感电影是一种让人迷醉的媒介,它有着独特的魔力,能够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流浪者》这部电影,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它以真实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流浪者在现代城市中的苦难和追求。

观后感是我们在看完一部电影后的第一反应和感受,而对于《流浪者》这样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我有太多的话要说。

首先,这部电影给了我一种肃穆而又深沉的情绪。

电影中的镜头充满了遗憾和无奈,人物的情感表达也非常细腻。

导演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和配乐,将观众带入了流浪者内心的世界。

流浪者的眼神里透露着对社会的怀疑和对生活的迷茫,他看似漠然的表情却掩盖着内心的痛苦。

电影没有过多的对话和解释,而是通过流浪者的行动和表情,让观众深入体会到了流浪者内心的孤独和挣扎。

这种唯美且深沉的氛围让我沉浸其中,思考着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温暖。

其次,电影中的细节和铺垫让我对流浪者的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电影中的插叙和回忆,我们得以了解到流浪者曾经是一个有着美好家庭的人。

然而,一系列的不幸和挫折使得他成为了今天的流浪者。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家庭照片和孩子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流浪者曾经的幸福和他对这种幸福的追忆。

这种细腻的叙事方式不仅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鲜活,也引发了我对流浪者命运的思考。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而流浪者这个角色则代表了社会中被遗忘和边缘化的一部分人群。

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助,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电影给我的启示是珍惜当下和帮助他人。

电影中的流浪者遭遇了各种困难和危险,但是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对人性的信任。

他乐观坚强的态度让我深受震撼。

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流浪者在和一个小女孩相处的场景。

尽管他们之间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是他们通过眼神和微笑传达出彼此的关怀和善意。

这种温暖和令人感动的画面,让我想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综上所述,观看《流浪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思考。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摘要] 由时年27岁的青年导演执导并主演的印度黑白电影《流浪者》曾多次获奖及各大奖项提名,不仅在印度取得了空前成功,并轰动了其他很多国家。

本文将着重分析拉贡纳特、拉恭拉兹、丽达和扎卡四个主要人物,并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来窥探这部影片的主题。

[关键词]人物;分析;血统论;流浪儿;真爱本片是1951年的印度黑白电影,由当年二十七岁的青年导演拉吉•卡浦尔执导并主演,此片不仅当年在印度获得空前成功,打破历来票房记录,而且后来轰动了苏联、中国大陆、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

2005年,该片被《印度时报》评为“历来头二十五出不可不看的影片”。

该片于1955年在中国公映,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

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本片还曾荣获1988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1989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89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印度最经典的电影。

本文将着重分析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法官拉恭纳特、流浪儿拉兹、“天使”丽达和“魔鬼”扎卡。

一、拉吉•卡普尔和《流浪者》拉杰•卡普尔1924年生于印度孟买,他的父亲普里特维•拉杰•卡普尔是印度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拉杰是兄弟三人中的老大,他从18岁起就在孟买有声电影公司当场记。

1947年,23岁的拉杰自导自演了第一部影片《火》,此后,又自导自演了爱情影片《雨》,这部影片使他一举成名。

不久,他建立了拉杰•卡普尔电影制片厂,并兼任制片人、编剧、导演和演员,拉杰•卡普尔所创造的卓别林式的小人物,使他很快成为印度青年观众的偶像。

50年代初,拉杰•卡普尔对反映贫苦人生活的社会题材产生了兴趣。

1951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流浪者》。

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呢,还是得自于父母呢?影片的这一主题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拉杰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完美的导演手法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成功创作了《流浪者》这部影片。

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

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

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流浪者》是一部经典的印度电影,公映后曾轰动一时,获得了1953年戛纳电影节大奖。

《流浪者》是印度现代电影人的一部力作,创作背景是印度现代社会在废除种姓制后暗烙在人民身体的阶级印记。

主要剧情是: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即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

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决心通过掳走法官的妻子进行报复。

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认为妻子腹内的孩子来历有些可疑,并将妻子赶出家门,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兹。

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

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重遇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

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

但是,扎卡继续逼迫他,工厂辞退他,亲生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绝望。

最后,拉兹为救母亲,杀死了强盗扎卡。

当拉兹因企图谋杀拉贡纳特,父子出现在法庭上,丽达为拉兹辩护时,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法官荒谬的理论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过插叙的方式,以法庭审判拉兹谋杀为开始和结束,拉兹的辩护律师丽达向世人讲述了拉兹可怜的身世和坎坷的经历。

影片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拉兹摆脱罪恶的环境和据说是其父母遗传下来的影响的过程,以及法官父亲和为他所遗弃而成为流浪者的儿子之间尖锐的冲突,向世人证明了: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所影响的,并不是父母遗传下来的;生活中的好的影响也是可以使一个所谓的潜在的罪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影片还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荒谬的“血统论”,辛辣地抨击了当时印度社会的黑暗和等级制度,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

而且,事实上整个影片都是围绕批判“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谬论展开的。

《流浪者》影评5则范文

《流浪者》影评5则范文

《流浪者》影评5则范文第一篇:《流浪者》影评血统或环境,是谁决定了人生?———观印度影片《流浪者》有感1954年黑白片168分钟(印度)导演:拉兹·卡普尔如今的80、90后,可能看过不少名电影,像《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这样的名片儿,自是不用多说;而《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国产名电影,也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骄傲而为大众所熟知。

但是年轻一辈,鲜少有人看过《永恒的爱情》、《大篷车》这类的印度老电影。

笔者是标准的90后,但在看完《流浪者》后,唯有用“惊艳”二字来形容我的感受,心中不由赞叹:原来好的电影,真的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即使已过了近60年的时光,电影本身依然散发着强烈的艺术吸引力!一、演员对人物的塑造《流浪者》是由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兹·卡普尔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

拉兹·卡普尔扮演男主人公拉兹,他的父亲印度著名演员普里特维在片中扮演拉兹的父亲———法官拉贡纳特,拉兹·卡普尔的三弟萨西也参加了演出,他扮演的是童年时代的拉兹,当时他才9岁。

《流浪者》公映后,轰动一时,并于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父子三人的演技可谓各有千秋:(1)幼年的拉兹,浓眉大眼,每天上学前,妈妈都会帮他把头发梳理整齐,干净得连同学都他说像个小姑娘。

他听话善良,可以为了养活母亲而边读书边做工,可是却为了偷面包给母亲吃,而被送进监狱。

当强盗扎克告诉他,去偷、去抢、去杀人放火时,年仅9岁的萨西摇着头后退,将小拉兹心中的惊恐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2)青年的拉兹,时而西装革履、衣着光鲜,时而口叼香烟、斜戴着帽子。

他可以从容的偷取路人的钱财,对警察、强盗这样的狠角色,也一样嬉皮笑脸,毫无畏惧。

他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透着一股子老练劲儿。

那种世俗小人物的圆滑与卓别林大师的流浪汉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羁之中又透着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说:“你知道吗?我并不是生来就这么滑头,是这残酷的现实把我逼成这样的!”(3)扮演拉兹父亲的演员普里特维,在塑造大法官这一形象上也相当成功。

《流浪者》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流浪者》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流浪者》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流浪者》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流浪者》 1952 黑白片 16本印度拉兹卡普尔电影公司摄制导演:拉兹卡普尔编剧:克阿克斯主要演员:拉兹卡普尔(饰扎卡) 纳尔吉司(饰丽达) 【剧情简介】在印度一座大城市的法庭上,旁听《流浪者》1952 黑白片 16本印度拉兹·卡普尔电影公司摄制导演:拉兹·卡普尔编剧:克·阿克斯主要演员:拉兹·卡普尔(饰扎卡) 纳尔吉司(饰丽达)【剧情简介】在印度一座大城市的法庭上,旁听席上挤得满满的,人声嘈杂,议论纷纷。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最新版)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最新版)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流浪者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此时已经废除了种性制度,但是社会强烈的等级阶级观念依然存在。

印度上流社会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一直信奉着一个观念:“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流浪者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此时已经废除了种性制度,但是社会强烈的等级阶级观念依然存在。

印度上流社会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一直信奉着一个观念: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这种靠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观念,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害了很多好人。

盗贼的儿子扎卡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

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一定是罪犯将强盗的儿子扎卡误判为罪犯,扎卡越狱被迫后走上了强盗之路,决心对法官报复,利用奸计让拉贡纳特赶走了自己一怀身孕的妻子,其妻子后来生下了拉兹在贫困中艰难抚养其长大,但在扎卡的威胁诱惑下拉兹做起了贼。

拉兹在流浪与盗窃的生活中遇到了童年的玩伴丽达,而丽达恰恰是自己亲生父亲拉贡纳特的养女,两人坠入了爱河,拉兹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可在扎卡的威胁下无法脱离犯罪道路,拉特纳贡为了让拉兹离开丽达,最终将拉兹告上法庭,却不知自己告的是与自己分别多年的亲生儿子,当拉特纳贡知道事情真相时,令人不禁感到惋惜与哀伤。

影片的男主人公拉兹本是一个虽然贫穷但热爱学习的孩子,最终却走上了犯罪之路。

纵观其走上犯罪之路的过程,其中原因也是十分复杂。

首先是社会环境原因。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当时印度刚废除种性制度不久,封建等级观念依然存在,相信那个时候拥有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观念的绝对不止拉特纳贡法官一人,一定还大有人在,而正是这种贴标签的等级观念使拉兹在成长中饱受歧视,想脱离犯罪却得不到社会的信任。

当拉兹在小时候认真去上学时,身边的孩子觉得贫民窟的孩子就该当贼当强盗,成天游荡于街头,怎么可以背着书包去认真的学习?于是,对他施以拳脚。

流浪者

流浪者

班级:0801文秘班专业:公关与文秘姓名:陈敏学号0810412006血统论与道德教育哪个决定人的最后人格《流浪者》是普利特维·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的一部经典印度影片,它主要围绕的是推翻“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这一观点来讲述的故事。

在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这一观点,坚信血缘关系是塑造一个人德行的谬论,他用此观点误判了扎卡的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并用计谋使拉贡纳特抛弃了将要分娩的妻子,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拉贡纳特的妻子把孩子生在了大街上。

从此,拉贡纳特的儿子拉兹和母亲生活在贫困区内,在强盗扎卡的威胁利诱下,拉兹成了一个到处流浪的小偷,他在流浪和偷窃中长大,并和童年好友丽达相遇,他们真诚的相爱了,爱情给拉兹带来新的希望,他决定痛改前非,用劳动来养活自己和母亲。

但扎卡是不会这样放过他的,继续逼迫他,工厂也开除他,他对所有的一切都开始绝望。

后来,拉兹为了救他的母亲,杀死了扎卡。

当他知道法官拉贡纳特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便设法从狱中逃了出来,结果行刺拉贡纳特未遂再度被捕。

在法庭上,已成为律师的丽达为拉兹做了精彩的辩护,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法官这荒谬的理论也不攻自破。

这部影片通过男主人公拉兹的出生、生存、做贼、爱情、杀人和被捕等命运沉浮,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同时展示出民主和人道主义思想,充分揭露了血统论的反动。

说明了即使在罪恶的环境和父母遗传的影响下,一个所谓的“潜在罪犯”也可以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员。

血统论是一种封建思想,主张祖先长辈的血统决定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

在中国的文革时期,血统论曾风靡一时,出身革干、军人、工人、贫下中农家庭的大中小学生,被视为“根红苗正”的依靠对象;家庭出身“黑五类”(地富反坏右)的青年被称为狗崽子,不准戴毛主席像章,不准唱毛主席语录歌,也不准参加红卫兵。

这无疑是不公平的,他们也参与了保家卫国的抗争,他们也有一颗爱国的心,但就因为他们身上流着“黑五类”的血液,就把所做的一切都否定掉了,一个人的出身是不能由他所决定的,而血统也不是决定他以后将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道德教育才是占重要组成部分的。

流浪者的简单介绍

流浪者的简单介绍

流浪者的简单介绍
流浪者是指一些没有固定住所和收入来源的人,他们经常在街头巷尾或公共场所出现,靠着乞讨或者从事一些简单的零工来维持生计。

流浪者的生活状态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所致,例如失业、家庭问题、精神疾病、成瘾等等。

在城市里,流浪者往往是被人们忽略的群体,他们经常被视为社会问题的产生者,而不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

但事实上,流浪者也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他们也需要被关注、被理解和被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流浪者的生活状态。

在大多数情况下,流浪者的生活十分贫困和艰苦。

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往往在公园、桥洞、地铁站等地露宿,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很难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由于缺乏卫生条件和良好的饮食,流浪者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特别是皮肤病、肠胃病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流浪者的背景和原因。

流浪者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了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来源。

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失业、家庭问题、离婚、疾病等导致的,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成瘾问题而失去了生活的支撑。

在这些原因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探讨和解决。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流浪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需要为流浪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这包括提供住所、就业机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让流浪者能够在困境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流浪者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注和关爱的群体。

我们需要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背景,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重建自己的生活。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摘要] 由时年27岁的青年导演执导并主演的印度黑白电影《流浪者》曾多次获奖及各大奖项提名,不仅在印度取得了空前成功,并轰动了其他很多国家。

本文将着重分析拉贡纳特、拉恭拉兹、丽达和扎卡四个主要人物,并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来窥探这部影片的主题。

[关键词]人物;分析;血统论;流浪儿;真爱本片是1951年的印度黑白电影,由当年二十七岁的青年导演拉吉•卡浦尔执导并主演,此片不仅当年在印度获得空前成功,打破历来票房记录,而且后来轰动了苏联、中国大陆、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

2005年,该片被《印度时报》评为“历来头二十五出不可不看的影片”。

该片于1955年在中国公映,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

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本片还曾荣获1988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1989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89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印度最经典的电影。

本文将着重分析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法官拉恭纳特、流浪儿拉兹、“天使”丽达和“魔鬼”扎卡。

一、拉吉•卡普尔和《流浪者》拉杰•卡普尔1924年生于印度孟买,他的父亲普里特维•拉杰•卡普尔是印度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拉杰是兄弟三人中的老大,他从18岁起就在孟买有声电影公司当场记。

1947年,23岁的拉杰自导自演了第一部影片《火》,此后,又自导自演了爱情影片《雨》,这部影片使他一举成名。

不久,他建立了拉杰•卡普尔电影制片厂,并兼任制片人、编剧、导演和演员,拉杰•卡普尔所创造的卓别林式的小人物,使他很快成为印度青年观众的偶像。

50年代初,拉杰•卡普尔对反映贫苦人生活的社会题材产生了兴趣。

1951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流浪者》。

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呢,还是得自于父母呢?影片的这一主题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拉杰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完美的导演手法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成功创作了《流浪者》这部影片。

一部反映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冲突的电影 印度电影《流浪者》

一部反映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冲突的电影 印度电影《流浪者》

一部反映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冲突的电影印度电影《流浪
者》
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总是能够让人们拥有自己的梦想并拥有实现自己梦想的通道,进而实现这一社会成员间“高低贵贱”的良性循环,否则这一社会就进入了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

阶层固化的危害不仅仅是一部分社会底层的精英人士被埋没,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底层人士对社会发展的绝望,而引发的底层民众对上层社会的仇视。

1953年拍摄的印度电影《流浪者》,正是一部反映阶层固化社会底层民众与上层人士之间矛盾冲突的电影。

【印度电影《流浪者》内容简介】: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普利特维拉·卡浦尔饰)信奉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

一天法院正在审理一件谋杀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贡纳特,被告是流浪者拉兹(拉兹·卡普尔饰),罪行是拉兹闯进拉贡纳特的住宅,企图刺死拉贡纳特。

可是拉贡纳特万万没有想到,要想杀死他的拉兹正是他亲生的儿子。

?
?
?。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印度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流浪者》是一部由印度导演制作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流浪汉的故事。

这部电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有许多观后感。

首先,该电影展现了生活的残酷现实。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流浪汉,他没有家庭,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靠着做临时性的工作和乞讨来维持生计。

这种辛苦而不稳定的生活状态让我深感心痛,也让我反思了我自己的生活。

其次,《流浪者》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

电影中的流浪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周围也有其他类似境遇的人。

他们生活在贫困和失业的边缘,缺乏教育和社会福利的支持。

电影通过展示他们的困境,让观众对社会不平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流浪者》还呈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尽管生活对主人公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仍然保持了对他人的善意和关怀。

他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管自己也处于艰难的处境。

这种温暖的描绘让电影充满了正能量,让观众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人性。

此外,《流浪者》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

电影通过紧张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中。

每个场景都充满了戏剧性,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

特别是电影的结尾,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转折让人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最后,《流浪者》还通过视觉上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震撼。

电影中的摄影手法和画面构图非常出色,让人流连忘返。

无论是广袤的自然风光还是拥挤的城市街道,都展现了印度特有的魅力。

电影舒展出的色彩和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电影《流浪者》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通过一个流浪汉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温暖。

它让观众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

同时,它也展示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和景观,让观众沉浸其中。

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观看这部电影,并从中汲取一些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希望这样的影片能够多出现,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启示和改变。

流浪者中的拉兹生活轨迹探析

流浪者中的拉兹生活轨迹探析

■ 李 忍 ( 山东曹县城市管理局,山东 曹县 274400)
[摘 要] 《流浪者》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印度等级社会中的黑暗现实,歌颂了拉兹与丽达的纯洁而美好的爱 情,彰显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同时对大法官拉贡纳特的名言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进行 有力的批判,同时害己也害人。扎卡对大法官拉贡纳特进行报复,体现在拉兹成长过程中,拉贡纳特果然中计, 拉贡纳特赶走怀孕的妻子,引发悲剧,最后拉兹的父亲 ( 拉贡纳特) 良心发现,去监狱来看望儿子。丽达与拉兹 的爱情冲破重重险阻,丽达在监狱里告诉拉兹,三年很快会过去的,愿意一辈子等着他,体现了丽达对爱情的坚 贞信念。 [关键词] 《流浪者》; 拉兹与丽达; 大法官拉贡纳特
年轻时候把项链归还于拉兹拉兹突然不见了丽达去了拉兹的家的拉贡纳特与新婚妻子在船上他们进行载歌载舞具有后从拉兹的母亲那里了解到关于拉兹的真相后丽达想印度的民族风情多么幸福而又年轻的一对夫妻给观众让拉兹重获新生而拉兹也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环球纵横 MOVIE LITERATURE
《流浪者》中的拉兹生活轨迹探析
[参考文献]
[1][印度]拉兹·卡普尔. 人和他的周围环境[J]. 大众电影, 1955( 19) .
[2] 西涢. 法律不承认良心———欣赏印度电影《流浪者》[J]. 家 庭影院技术,2006( 10) .
[3] 李亦中 . 谈电影中的“重复”手 法的应 用[J]. 电 影新作, 1979( 05) .
最后,良心要让步于法律,因为法律的实现后才会有 良心的实现,最后法律和良心,在相互冲突中,两者因为 爱达成了和解,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 “和” 的思想。拉兹 与丽达的坚贞的爱情观就是对大法官拉贡纳特所信奉的哲 学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的有力 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者》电影剧情介绍
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

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决心对法官进行报复,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赶走了怀孕的妻子,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

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遇上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

但是,扎卡在继续逼迫他,而当他面对亲生父亲时,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