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中日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虽然有着共同的东方文化基础,但在发展历程、题材选择、创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在发展历程上。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诗经》。
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发展,中国文学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如古文、诗歌、小说等。
而日本文学的发展较晚,主要在17世纪后才开始兴起,起初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较大,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题材选择。
中日文学在发展历程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题材选择上。
中日文学在题材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追求哲学思考和人性的探索。
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讲述更加个体化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历史题材,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而日本文学则以歌谣、传说、戏剧等形式受到民间文化的影响,如《源氏物语》、《世说新语》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文学逐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呈现出更具现代性的题材。
在创作方式上。
中国文学强调文人的修养和格调,善用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重视文字的意境和美感。
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表现力和真实感,追求文字的简洁与直接性。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多采用押韵和格律的手法,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意境;而日本文学中的短歌则以其简练的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
中国文学讲究情节的铺陈和发展,注重叙述的连贯性;而日本文学则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通过碎片化的结构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思考。
中日文学在发展历程、题材选择、创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异同。
中文学注重哲学思考和表达方式的雅致,而日本文学更注重个人情感和真实感的表达。
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中日文学也能互相借鉴和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东方文学的发展。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两国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现代中日文学的异同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比较,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学的特点。
一、主题和题材在主题和题材方面,中日文学都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日文学中出现了很多涉及到社会问题的作品,比如《风声》、《莫负青春》等。
这些作品在探讨社会问题的也反映了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困境和挑战。
中日文学在叙事和描写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等。
但在题材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在历史题材方面,中国文学更多地叙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而日本文学更多地关注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二、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在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中日文学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小说方面,中日文学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比如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
中日文学在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意象手法等。
但在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在写作风格上,中国文学更加注重叙述的连贯性和起伏感,而日本文学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三、文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在文学思想和价值取向方面,中日文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日文学都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探讨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感内核等问题。
中日文学在表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对于生命、人性、爱情、友情等话题的探讨。
但在文学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中国文学更多地围绕传统文化进行再构建和再创造,而日本文学更多地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日韩文化比较范文
中日韩文化比较范文中日韩三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这三国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独特之处,下面将对中日韩三国的文化进行简要比较。
首先,中日韩三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诗歌、绘画、剧院和音乐而闻名于世。
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元素,如和服、茶道和歌舞伎等。
韩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韩国文化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样有自己的传统,如韩服、韩国泡菜和韩国传统音乐。
其次,中日韩三国都有着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京剧、杂技、书法和中国画等。
日本有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歌舞伎、浮世绘、茶道和花艺等。
韩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韩国传统音乐、韩服和朝鲜宫廷舞蹈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并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影响。
此外,中日韩三国都注重家庭价值观念。
在这三个国家,家庭被视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中心。
在中国,家庭是至关重要的,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重要的价值观。
在日本,家庭也是重要的,人们尊重长辈、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并注重传统礼仪和家族团体的和谐。
在韩国,家庭也是社会组织的基础,重视家族的连续性和传统价值观。
此外,中日韩三国在美食方面也有相似和独特之处。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菜肴,如四川菜、广东菜和福建菜等。
日本以其独特的寿司、生鱼片、拉面和天妇罗而闻名。
韩国有着辛辣和酸甜口味的独特菜肴,如泡菜、石锅拌饭和烤肉等。
最后,中日韩三国在节日庆典方面也有相似和独特之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日本的传统节日包括新年、七夕和盂兰盆节等。
韩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正月、秋夕和太阳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综上所述,中日韩三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发展出了独特的传统。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中日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虽然在相似之处上也有一些共同点,但二者的差异还是较为显著的。
下面就简单地从题材、写作风格以及主题意识等几个方面来浅析一下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
从题材上看,中日文学的不同主题和题材反映了两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差异。
中文学的重要题材多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例如中国古典诗词、戏曲、历史小说等;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题材,如短篇小说、随笔、现代剧等。
日本文学中也有一些独特的题材,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等,这些题材在中文学中相对较少。
中日文学的写作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学强调气势磅礴、雄浑大气,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意象和比喻等,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而日本文学则追求简洁、细腻的表现方式,注重描写细节和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展示生活的细微之处,如三岛由纪夫的《禁色》、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
中日文学的主题意识也有所差异。
中文学更注重社会思潮和人民意识的表达,关注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乱世时期,许多中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如鲁迅的作品;而日本文学则更偏向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探索,有时候也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川端康成的《雪国》、村上春树的《舞舞舞》。
虽然中日文学在题材、写作风格和主题意识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都注重对人性的揭示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追求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和深入思考,还有一些中日作家在创作上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形成了一些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现代中日文学在题材、写作风格和主题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异同。
中文学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注重大气磅礴、社会关怀的表达;日本文学则更注重现实主义、个人主义的题材和写作风格。
在中日文学之间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两国文学在相互影响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在东亚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文学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进行浅析。
就文学题材而言,中日两国的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中国,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文学思潮的变革,现代文学的题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题材包括但不限于革命、历史、社会现实、人性、异化等。
而在日本,新的文学题材也不断涌现,包括战争、政治、社会变革、爱情、性别、亲子关系等。
虽然两国文学的题材有些相似,但在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现代中日文学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的文风更加朴素自然,强调表达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突出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
日本文学则更倾向于描绘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追求文学的抒情和意境,体现了浓厚的东方审美情感。
两国文学在风格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表达手法上,更有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差异。
现代中日文学在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之间寻求平衡,既吸收传统文学的养分,又传达现代社会的理念和思想。
而在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在探讨传统价值和现代观念的冲突和交融,表现出思想的重构和文化的更新。
两国文学对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矛盾与融合,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
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
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日两国的文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丰富东亚地区的文学成果,也为世界文学的多元化贡献了新的力量。
通过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学的创作特点和文化内涵,促进东亚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5篇范例)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5篇范例)第一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
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
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可以说。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
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序言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
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
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综上所述。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
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docx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1、引言中日现代文学之间一直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推进、互相影响,因此,无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日本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二者均经过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在本国文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而正是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现代文学进行了交融和碰撞。
2、现代文学的本质现代文学主要是指在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文学主要以对社会的反映为基础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而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等也在发生着改变,以中日现代文学为例,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学体系。
3、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我国的现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当时中国正在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启发,开始对我国的文学进行革新以达到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和人民群众的结合比以往更深,是以现实主义革命为主体,同时包含有多种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的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大家鲁迅的很多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学开辟了广泛的道路,随后冰心、郁达夫、郭沫若、朱自清以及叶圣陶等众多文学大家更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现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我国文艺运动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深度融合,民族特色鲜明、艺术个性明显,再加上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4、日本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日本的文学深受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在近代之前,其主要以短小、结构单纯的短歌为主,而之后向着连歌发展。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中日两国文学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
日两国文学都经历了诸多的变迁和沧桑,但是,在现代时期,两国文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依然十分明显。
首先,从文学题材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的文学在题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现代中
文文学中,尤其是新生代文学作家,主要写作的题材涉及了现代社会各个方面,包括爱情、工作、生活、乡土、历史等等。
而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由于对于战争的感慨,许多日本作
家的作品通常会从战争和后战时期的人性出发,描述生与死、爱与恨、悲与喜等等。
其次,从文学风格上来说,中日两国的文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在现代中文文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文学作品带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和文化底蕴,如“追梦”的主题,依据武侠小说的笔法等等。
而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很多
文学作品的文风比较冷峻、清新,具备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
最后,从文学创作手法上来看,中日两国的文学也有不同之处。
在现代中文文学中,
由于相对封闭的营商环境,很多文学作家倾向于自主创作,大胆突破传统、大量地使用自
己的语言、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创意等等;而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由于其特殊的传统文化
积淀,很多文学作家比较容易借助传统的文化语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通过联想、附会等方式来描绘出作品的内涵和外部形式。
总的来说,中日文学在现代时期的异同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学题材、文学风
格和文学创作手法。
这些差异和相似之处,反映了两国文化发展历程的不同和相似,也为
文学界深化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分析中韩现代文学观念构建的比较分析
分析中韩现代文学观念构建的比较分析作者:张耀元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22期[摘要]虽然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但二者的文学内涵都非常深,且各自具备特色。
因此,对中韩现代文学观念建构的比较分析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分别对中韩两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建构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中韩现代文学观念构建比较中图分类号:G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39-01中韩两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应该从文学的本质着手研究,包含了文本、文体及文类的设定、中心思想与作者意识的确立等等。
然而,现代文学的建构与对其观念的确立,不单单由文学本质决定,其观念引导的文学内外环境,包括作家的、读者的产生以及作品流通形式多样化等因素,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中韩不同视角下的现代文学观念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难免会发生冲击。
不但需要相互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还要具备一种平行发展的共存意识。
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中韩现代文学观念构建的不同视角进行分析:1.1 中国方面(1)中国文学的世界意识从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来讲,文学的现代化是世界文学意识逐渐觉醒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事实上,从世界近代以来,尤其经过两次次世界大战之后,各民族文化分散、隔绝的形势便已不复存在,民族之间的隔阂已逐渐消散,全人类的文化发展正朝着世界一体化的方向前进。
特别在世界文化交流频繁的国家,经过世界多元化文学的熏陶,很容易造就一些有层次的作家,这就取决于文学的世界意识。
(2)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意识和先锋意识具备民族意识和先锋意识的作家不多,鲁迅则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可以称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者。
其小说主要以白话形式为主,虽然借鉴了国外小说,但他将国外小说的精髓与中国传统小说完美结合,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试比较中韩近代新小说
学术论坛
玄千秋 (吉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摘要:中韩两国文学关系在近代发生了重大转变,摆脱了自古以来的文学边缘地位,各种文学形式见证其成为文学的主流过程。充斥着大量的新
域 外小说 的 冲 击。韩 国 在 近代 的 救 国 思 路与 中国 大 体 相 同,近代 两 国 在 西 方列 强 进 攻下 不 得 不 打 开国门,在 梁启 超 发 起 “小说 界革命”,韩国文 献中有关西方小说 的一记 载只言片 语,两国维新变法前后,小 说开始得到重视。小说成为跨 越经史,成为 改 造 社 会 的工 具,翻 译 小说 的 重心最初 都 放 在 政 治小说 上,域 外小说 在引入 本土 的 过 程 中,却 对 西 方小说 的 翻 译 和 小说 家 出 现了一 些 误读,如将 托 尔斯泰,莎士比 亚也 称为“英国思 想 界最伟大 的人物”,他们的 作 品 也 被 陆 续 翻 译 过 来,经 历 了较 为 集中 的 政 治小说 翻 译 时 期 后,大 量 的 外 国 文学 作 品,随 着 文学 意 识 的 加 强,其 他 形 式 的 西
1 中韩新小说的萌动 两 国 近代 的历史背 景。两 国 在 西 方 资本
主 义 势力 进 入 之前,被 西 方 的 长 枪 大 炮 轰 开 国门 的 中韩 两 国,这 是由于 没有做 好 充 足 的 准 备 向近代 社 会 转 化,在 碎 不 及 防 之中 节 节 败 退,先 天 发育 不足 注 定了成长 过 程 的 艰辛。《南 京条约》是中国第一 个不平 等 条 约,而与此 同 时,韩 国 也 没有幸免,《 江 华 岛 条 约 》是 韩 国 第一 个不 平 等 条 约,在 帝 国 主 义 列 强 争 先 恐后 掠 夺 和 侵 略 中,中国 很 多爱国 者 和 先 进 之士 纷 纷 以各种 方 式 发 起 爱 国 运 动。在甲 午农 民 军 改 革 及日本 强 制 压 力下,朝 鲜 政 府 军 国 机 务 处 也 采 取了一 定 的 改 革 措 施,促 进了民 族 意 识 的 进 一 步 觉 醒,表 现了有 识 之 士 想 推 动 国家 走 向 近 代 社 会 的巨 大 愿 望,代 表 着 当 时 社 会 的发 展 方向,表 达了 对变 革 的 渴 望。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中日抗战后60年中,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思考并研究在这期间中国对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意义重大。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以及中日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了解。
日本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两国的现代文学也有着相同和相似性。
正是由于中日两国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立场不同,使得推动中日现代文学的发展的动力来源不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动力是文学外部的社会,日本现代文学的动力则主要是文学内部的矛盾运动。
两国作家的文学立场和高度不同,使得中日现代文学在与共同之处之外多了些许不同的特质。
综上,中日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日本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是外在的,局部的,短暂的却不是本质的。
进行对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思考能够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学,文化背景。
前言: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它们历经了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吸取了外国文化,将本国的古代文学加以创新,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文学的碰撞与交融,伴随学者对文学的使命感,对人性的追求,对自身的剖析与批评,深刻了解中日现代文学,体会并剖析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感受现代文学本质的相通与差异。
一、现代文学定义及本质现代文学是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伟大的文学的根本使命是探究个体生命的,而个体生命是属灵的。
然而中国古代文化主脉儒家,讨论的仁义礼信缺少灵魂叩问的资源。
文学以影射社会生活为基础从而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现代文学带有大量的体现知识经济的特征,与传统文学倾向于精神文化不同,现代文学更加倾向于在文学交融和包容中体现的工业文明。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学作为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互交流、对比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本文就现代中日文学中的异同进行浅析。
一、主题与传统文化承接日本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似乎要比中国文学早一些。
20世纪初期,日本文学透过大正民主主义翻转,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城市生活的斗争,讲述了许多新兴的主题,如失业、人际关系、战争等。
而中国文学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经历了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变革,表现出的主题往往以探究人的命运、反思现实、感受人间的众生百态为主。
在文化传统上,日本文学承接着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思想,保持着强烈的传统色彩,而中国文学则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交融,日臻开放多元。
二、文学风格与语言表现在文学风格上,日本文学一直以细腻、敏感、崇尚客观写实,注重小型化、格式化、简约化等特点为主,倾向推理、悬疑等类型文学。
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对于细节情感的描写极其独到,故事情节也往往想象丰富,给人留下了深远的印象。
而中国文学则更趋向于抒情、抨击、批判、反思等方面,注重对民生、个体、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探讨,注重感性表达,情感涌动而豪放,深度抒发了中国文化的气息。
如余华的小说,不少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塑造了不少和尘世中的普通人生命、命运的有力形象。
此外,在语言表现方面,日文语言表现力强、表达简洁的特点得以体现,而汉语则更加的丰富、多样。
三、文学流派与地域差异在文学流派方面,日本文学流派比较齐全,如未来派、自由派、现代主义、新感觉派等,而中国文学则在新文化运动后逐渐逐渐演变出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流行文化等各式各样的流派。
此外,两国文学的地域差异也比较明显。
日本文学注重地域特色,例如京都文学、阪神文学、东海文学等地域文学的发展,中国文化也是如此,由于历史社会、地理文化多样性,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学,如山东文学、浙江文学等。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中日文学之间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文学体裁、主题和文学思想等方面浅析中日文学的异同。
从文学体裁上看,中日文学都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传统体裁。
在发展过程中,中日文学也出现了一些差异。
日本文学发展较晚,自从借鉴中国文学、写作方式和创作主题之后,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学形式。
日本的俳句和短歌是独特的诗歌形式,而中国则有律诗和古体诗等不同的诗歌形式。
日本的文言文也有较长时间的流行,而中国自20世纪以来,更多的是使用白话文创作。
中日文学在主题上也有一些差异。
中文文学多以人文主题为主,关注人类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而日本文学则更加重视自然主题和描绘日常生活。
一方面,这与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探索,而日本传统文化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也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家庭纠纷和社会冲突,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而日本文学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其与自然的关系。
中日文学在文学思想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文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催生了一批批具有深度思考和哲学意味的作品。
而日本文学受到佛教思想与神道主义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设计思维”,即舞台剧和歌剧等文学形式。
近代日本文学还产生了一系列对现代性、个体解放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如太宰治的人生无常观、三岛由纪夫的武士道精神和村上春树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等。
中日文学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异同。
不同的文学体裁、主题和文学思想都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这些异同不仅丰富了中日文学的内涵,也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过程。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现代中日文学在文学风格、文化背景、表现形式等方面有许多的异同。
本文将就其中
的一些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从文学风格上来看,中日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20世纪初中文学以骨感写实、思想启蒙、现代主义等为主要文学风格,同时较长时间内受到政治和社会的限制,因此具
有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
而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中文学开始呈
现出更加多元化、开放性的创作风格。
相应的,日本文学的发展则与其它亚洲国家的文学
更相似,出现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反叛和创新,表现出更多的感性、超然的风格。
其次,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中日文学也存在差异。
中文学始终承载着中国哲学思辨的
精髓,在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表达上尤为突出。
而日本文学则更多地影响于中华文化与中
国文学,以及西方文化与文学的碰撞和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和背景。
最后,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中日文学也存在差异。
中文学注重口传心授,主张具有哲
思和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文化和哲学的隐喻,如鲁迅、韩愈等的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日本文学则注重深入人心的人生感悟,通过细腻入微的精致
描写和缜密的叙事结构,打造一个宏大而细节丰富的世界。
总之,现代中日文学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彼此之间也有许多共性,都在致力于展现人性、反映现实、探究世界等方面有很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由于中日文学的区别和共性,才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学交流活动,不断弘扬两国民族的文
化精神。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的文学作品在风格、题材、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进行浅析。
首先从风格和题材上来看,中日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风格方面,日本文学偏向于抒情、写景、流畅、含蓄,追求简约、细腻、唯美的表现方式,强调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绘。
而中国文学则更注重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对情节、人物的刻画更加丰满,力求情感的深刻和丰富,喜欢通过纷繁复杂的情节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在题材方面,日本文学多以自然、家庭、个人情感为主题,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日常情感;中国文学则更偏向于历史、社会、民族、伦理道德等宏大题材,喜欢表现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这表明两国文学在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中日文学也有着一定的异同。
在表现手法上,日本文学倾向于细腻而含蓄,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崇尚语言的精致与美感。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及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等作品都以其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方式,塑造了许多深刻的人物形象。
而中国文学则更倾向于豪放、奔放,喜欢运用夸张、夸大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追求丰富而生动的语言表现。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老舍的《茶馆》等作品,都以其夸张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刻画了许多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表明中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差异。
就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而言,中日文学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日本文学受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武士道精神和和风文化的熏陶,强调个人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注重情节、人物的内在世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轮回。
而中国文学则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强调个人意志、命运与社会的关系,注重历史与社会的表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这些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得中日文学在气质和主题上有了巨大的差异。
不论是中日文学,无论是异同,都要看到其中的联系。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是两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风格、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中日文学虽然有着相似之处,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现代中日文学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
从风格上看,中日文学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又不同于古代文学的古朴、雄浑的风格。
现代中文学更加注重表现个体心灵的变化和情感的抒发,情感纠葛、人物心理等成为其重要的创作主题。
而日本文学在江户时代后开始出现了以个人感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种风格俗称为“情感文学”,注重展现个人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从这一点来看,中日文学在风格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从题材上来看,中日文学也有着一定的异同。
中文学在表现题材上更加注重人情世故、社会现实等方面,以城乡生活、家庭矛盾、社会沧桑等为创作素材,力图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姿多彩。
而日本文学对于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情感更为关注,很多作品通过叙述一些细小的日常生活,去探讨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题材上的差异,也体现了两国文学在创作内容上所不同的追求和关注点。
中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文学更注重于文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的运用,善于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展现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也注重于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刻画。
而日本文学则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描写,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刻画来展现作品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
日本文学喜欢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简练的文字、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心理分析,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现代中日文学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学在风格上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个体心灵的表达,题材上更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琐碎;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对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的关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真实性的追求。
这些不同之处,体现了两国文学在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创作理念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也使得中日文学在现代文学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
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在东方比较文学领域中,中韩近代文学研究部分是一片“净土”,尤其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领域受到了长期的冷遇。
虽然中韩新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比较系统的研究著作。
韩国文学专家赵杨的《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以下简称《中韩新小说》)一书的问世,意味着填补了中韩近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缺。
尤其对于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而言,具有开垦意义。
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了中韩新小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具体的作品———勾勒出中韩两国新小说的发展轨迹,这是本书中的亮点。
《中韩新小说》无疑为中韩近代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中韩近代时期的小说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康有为说:“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1](P288)随着人们意识的开化,具有了“从乡下人到国人到世界人”[2](P1217)的眼光,逐渐形成了“世界”及“世界文学”意识。
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中韩的小说观念、文体、叙事方式及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关系等方面都受了外国小说的影响,不仅如此,中韩两国近代新小说发展也有影响关系,又有各自新小说的特点,因此,本题具有一定可比性。
全书有“中韩新小说的萌芽”、“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中韩新小说观念和形成的变化”、“中韩新小说个性与共性的内外因素”、“承前启后的中韩新小说”共5章,著者借鉴了中韩两国文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角度,书中指出:“中国学者惯于在新小说中寻找现代小说的源头,而韩国学者喜欢挖掘新小说从传统中承继了什么,一个向前看,一个回头看,似乎在打通整个小说史的研究中都没能做到两者兼顾,这也是双方需要相互借鉴之处”。
与此同时,著者还利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结合宏观比较文学的视角,揭示出了中韩两国的近代新小说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上的特点、艺术上的特色等诸多问题。
为我们清晰地整理、概括、分析出了中韩近代新小说历程足迹。
《中韩新小说》对于新小说类型方面有新颖的见解,著者主要论述了政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共三个方面。
中韩日文学的跨文化视角
中韩日文学的跨文化视角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在中韩日三个东亚国家的文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表达形式的不同,更可以看到其展示出的文化价值和特点,这使得中韩日文学显得更加多元、丰富和多样化。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韩日三个国家文学的共性和特点。
1. 东方文学的文化传承与价值体现在东亚三个国家的文学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以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为支撑,古代文学传承丰富,涵盖了诗歌、文学、小说等多种类型,议论文、正式文、哲学著作等也是其中的精华。
韩国文学以汉字文化为基础,与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形成独有的特色。
不同于中日文学的传统文化,韩国文学最大的特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这反映在其诗歌、小说、传说和谚语中。
而日本文学在传承和发展中也有许多特色。
如和歌,虽然是日本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但仍持续发展。
同时,日本文学中最著名的样式是俳句、小说、随笔等,它们都强调了“奇特的艺术性”、“人情味”和“现实主义”。
虽然中日韩三国文学在形式上很多不同,但它们的价值体现,普遍具有文化传承的特性,即具有和谐性、博大深沉、融合民族精神、宗教和文化的特点。
这些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丰富和扩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
2. 东方文学的情感表达和生命聚集中韩日三国的文学中,情感表达和生命聚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就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情感的关注程度。
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是“情感细致入微”。
这类文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情感表达和处事方法。
通过庄重、简朴、自然的表达方式,使情感表现达到更细腻、纯粹的程度,能够更真实地表达人性和情感。
韩国文学重视描写生命的聚集与故事传递,强调人际情感和家庭关系,更加真实的形象展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而日本文学描写生命的聚集和情感表达的风格则是更加简洁而含蓄,揭示了人们在自然物间的存在感和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依赖。
在东亚三个国家文学的情感表达和生命聚集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的情感表达,而是形成了以情感为中心的人文精神集合。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都是东亚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历史、文化和文学作品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文学特点和影响力等方面,对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进行浅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日文学在古代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其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对中日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日文学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都以古典文学为主,如《诗经》、《楚辞》、《国风》等对中日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日文学在现代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在文学创作的范畴上,现代中日文学有所不同。
中文学作品在20世纪初迅速迎来了现代派文学的兴起,代表作家如鲁迅、茅盾等以其写实主义风格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文学则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代表作家如太宰治、川端康成等作品充满了内心独白和个人情感,展现了独特的日式文学风格。
从文学特点的角度来看,现代中日文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小说创作方面,中国的现代小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作品中多以社会问题、个人命运为主题,如《活着》、《白鹿原》等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
而日本的现代小说则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探索,作品中表现出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表达。
在诗歌创作方面,中国的现代诗歌更多地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徐志摩、朱自清等诗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而日本的现代诗歌则更加注重对自然和情感的表达,如北原白秋、石川啄木等诗人的作品更多地展现出了对自然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现代中日文学对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传入西方,如鲁迅的作品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东方文学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
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
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可以说。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
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1 序言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
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
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综上所述。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
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研究东亚三国被欧美列强蹂躏的历史,其现代文学的比较分析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现代性以及其比较研究的方式。
已成为东亚各民族的主要课题和重要工作之一。
但是,直到现在,东亚三国仍未能从各自的角度达成共识。
理由之一是,日本最先进入现代化,而中国与韩国则采用另一种发展途径进入现代化。
由于中、日、韩三国与欧美各国在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所以很难将三个国家的现代性放入一个框架内进行研究。
在对这三个国家的现代史进行解释说明的时候,强调不同因索——外部影响或自身发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强调不同的侧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无法统一。
因此,实际上中、日、韩三国都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来记述本国的文学史。
例如,在中国的学术界,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特定的历史单位。
定义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时期。
这是遵从毛泽东的“民主主义论”的结果,并且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统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学”。
很明显,这并不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依存于本国的政治发展路径来划分的结果。
在日本,现代文学的时期是按照天皇的年号来划分的,即明治、大正、昭和等,这一点在日本的学术界内部已形成共识。
而在韩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哪里这一问题,依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1876年开港起点论、1894年甲午改革起点论、1919年《创造》创刊起点论以及独立运动起点论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另一,赵演铉认为,由于每十年都会发生一件大事,足以对文学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现代文学应以十年为单位进行记述。
这些结论都是基于政治和社会的变迁,并不能反映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使用时代来划分文学的方法使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中断以及连续被忽略了。
本文将首先探究东亚现代文学的差异性与共通点。
然后基于个别性探寻普遍性的结果。
2 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个别性和普遍性首先,从现代文学史被记述的时间来看,西欧各国普遍是19世纪初,日本是19世纪末,中国是1910年代,而韩国是在1945年后其本国的文学史才开始被整理和研究。
这些均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作为契机,例如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成为转折点。
中国是经过1919年的辛亥革命的洗礼,迈向近代的指向性则更加明确。
韩国则在这个重要的时期里失去了国家主权,沦为殖民地,无暇抽身进行现代国家建设。
从而记述和整理其本国文学史的条件并未成熟,直到1945年迎来了独立,终于,这个未尽的课题才一举完成。
中、日、韩三国在和欧美列强的接触过程中,门户逐渐被打开,并随着侵略的加剧,对于西方文明的渗透,从最初的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应对。
也就是说,分别经过了接触、门户开放和激进改革三个阶段。
这其中,日本则最早的接受了西方的启蒙思想,离开了传统的东亚文化,投向了西方文明的怀抱,并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制度全盘西化。
伴随着国力逐渐的强盛。
日本在全面西化之后,开始走上了扩张之路。
而这股改革的浪潮也开始波及到中国和韩国,韩国1894年甲午改革,以及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其表现。
日本,最初以制度性改革为主导,经过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报纸和杂志创刊,政治小说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中国,经过戊戌变法,“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洋为中用论也开始登场,新小说和新体诗诞生。
政治小说、通俗小说与报纸和杂志同时创刊。
这以后,伴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也如影随形。
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不同,韩国在迈向现代的过程中虽然也经历了甲午改革,但随后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争取独立运动与标榜现代化的启蒙运动同时展开。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接受了西方的民主、科学和平等的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
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文化。
思想的实践与现代文学的展开相互契合。
这里所说的实践是指为了现代思想的传播,所开办的学校,创办的期刊以及白话文运动等等一系列活动。
它为现代文学的创作、出版与鉴赏铺平了道路,并与文学的实践紧密相连。
目的是为了打破封建主义束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
从这点考虑,可以说东亚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已然成为其政治改革的契机。
在我们思考现代文学与政治改革如何相互作用时,需要明确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产生和其发展的路径。
3 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和中、日、韩三国文学的发展路径在讨论东亚三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时候,可以从文学主张、意识题材、文字形象、言语构成、创作方法、思想流派等不同侧面进行比较。
但想要在各个方面都达到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并非易事。
因此,可以把西方文学对东亚文学的影响作为中心,分角度对东亚三国的现代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例如,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文艺思潮、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作家与读者、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媒体与语言以及具有政治背景的文学等方面。
西方的文艺思潮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
以不同的路径传播到中、日、韩三国,而此后其文艺思潮在各国的发展却出现相似之处。
当然,日本与中国、韩国不同,属于主动及自发性地接受现代文明和思想,通过留学的方式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
夏目漱石等知识分子用他们的笔将其思想引入日本。
与之相比,中国和韩国的知识分子则主要是通过翻译日译本的西方作品和原著来接触西方思想。
然而,在西方。
文艺思想经过200年的努力才逐渐发展,日臻完善,在东方传播却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对于西方思想的理解上的混乱。
从这点上看,中、日、韩三国则非常类似。
而且,中国和韩国在翻译日译本的西方作品的过程中,由于二次翻译所出现的错误更加突出。
作家们在翻译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的作品时,由于缺乏时间上的先后性,各种作品同时发表,因此。
这一时期的作品思想混乱,其多面性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日、韩三国的现代文艺思潮之所以极端混乱,可以列举以下三点进行说明。
首先,中、日、韩三国文艺思潮并非在正常的历史变更中产生,而纯粹是无序的模仿西方文化潮流所带来的结果。
西方各国经过现代发展。
浪漫主义抵制古典主义。
而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又抵制浪漫主义。
反观在东亚三国各种文艺思潮几乎同时出现。
如在韩国,《创造》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否定启蒙主义的纯文字运动开始的。
在中国,作家们提倡拿来主义,全方面吸收新的思想。
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况决定了现实主义占据主流地位,与实用的传统以及功利的目的相结合。
在西方近现代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派,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发挥了作用。
文学团体纷纷吸收了现实派文学的创作手法。
从五四运动到1940年代,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支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文学作品及其创作精神。
但是。
就文化背景而言,西方现实派作家们的抵抗意识与中国传统的叛逆意识相悖,现实派没有实现本土化。
在日本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明治维新以后。
现实主义先于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得到发展,因而出现了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现象。
第二个原因,是对文艺思想概念的误解。
在中国和韩国,由于所翻译的作品和理论依赖于原著的日译本,重译的问题非常明显。
两国都把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解释为同一概念,而浪漫主义用颓废主义来说明代替。
在韩国,《创造》的创刊人李光洙否定启蒙主义,提倡纯文学意识。
这种创作态度与佐拉所代表的自然主义创作方式相去甚远。
《废墟》的同仁们所主张的颓废主义也并非是19世纪末在西方登场的颓废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经过变化的浪漫主义而已。
《白潮》的情况也同样,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混淆。
在中国的文坛,1932年瞿秋白翻译并发表了恩格斯和列宁的论文后,现实派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
“现实主义”(Realism)在中国一直被译作“写实主义”。
在文章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现实主义”一词,并把“写实主义”解释为“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最后是第三个原因:对于文艺思潮的无意识的盲目追求。
在无产阶级文化阵营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白潮》的同仁,浪漫主义诗人朴英熙最终也化身为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先驱。
在中国,随着浪漫主义后期的作家们从日本和欧洲留学归来。
激进的无产阶级论争占据了文学的主导地位。
这种文艺思潮的混乱和错误是东亚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的反映。
如果从东亚三国特殊的命运来考虑。
这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在论述现代文学的作家与读者这一问题时,时间上的比较尤为重要。
现代以后的作家和读者的性格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遍性和大众化。
在日本,1877年创建东京大学。
在中国,戊戌变法后新措施实施,1898年创立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以后改称北京大学。
在韩国,1883年创立元山学堂,1885年培材学堂诞生。
在中国和韩国,开化以后的新教育几乎被基督教的学校垄断,随后,民间才自发地兴起私立学校。
他们导人新的教育方式,扩大受教育的机会。
作为教育启蒙运动的一环,出现了专门学校,私立学校,官立学校等等。
主要传授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扩大西方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增加了新的读者层,为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为口语化的普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