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笔记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

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

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

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

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

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

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

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

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

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运动生理学》系统笔记

《运动生理学》系统笔记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1)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1)第二章骨骼肌的机能 (1)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1)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3)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3)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4)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5)第三章血液 (6)第一节概述 (6)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8)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8)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10)第四章循环机能 (11)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11)第二节血管生理 (13)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5)第四节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16)第五章呼吸机能 (17)概述 (17)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18)第二节气体交换和运输 (19)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21)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22)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22)第一节物质代谢 (22)第二节能量代谢 (23)第三节体温 (24)第七章肾脏机能 (25)一、排泄与排泄途径 (25)二、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25)三、肾脏再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6)第八章内分泌机能 (27)第一节内分泌概论(重点、难点) (27)第一节内分泌概论 (27)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28)第九、十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30)第一节感觉器官 (30)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31)第十一章运动技能 (33)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33)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发展 (33)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4)第十八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34)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34)二、儿童少年骨骼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35)三、儿童少年肌肉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35)四、儿童少年血液循环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36)五、儿童少年呼吸系统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36)六、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36)七、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37)八、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37)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运动生理学-笔记(4)

运动生理学-笔记(4)

体育专业—我的笔记(4)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我们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适宜的赛前反应能促进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运动水平,反之,则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

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可以用条件反射机理解释。

比赛或训练过程中的场地、器材、观众、音响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会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赛前状态依据其生理反应特征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1.准备状态型2.起赛热症型3.起赛冷淡型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 调整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2) 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通过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使肺通气量及心输出量增加,心及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使工作肌能获得更多地氧。

从而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

(3) 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可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在体温较高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可释放更多地氧,增加肌肉的氧供应;体温升高可增加体内酶的活性,物质代谢水平提高,保证在运动中有较充足的能量供应;体温升高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同时体温升高使肌肉的伸展性、柔韧性和弹性增加,从而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运动与生理机能的关系
- 不同运动对身体系统的影响
- 运动中的能量代谢
-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运动与肌肉骨骼系统
思维要点:
- 老师分析能量代谢公式推导的思路
- 讲解运动改善心血管功能的具体推理过程
重难点和易错点:
- 用红笔标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易混淆点- 用蓝笔标注心血管系统适应运动的重难点
补充点:
- 老师提到的最新运动生理学研究成果及应用案例- 运动与心理健康的额外关联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总结各系统之间在运动中的协同作用
- 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运动训练中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运动生理学笔记(北体)

运动生理学笔记(北体)

运动生理学笔记——名词解释(北体考研辅导班)名词解释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

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

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

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

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运动生理学-笔记(3)

运动生理学-笔记(3)

运动生理学-笔记(3)体育专业—我的笔记(3)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论(重点、难点)知识点: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分类、一般作用特征1学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知识点: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简介1学时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内分泌及内分泌腺的概念;重点掌握激素的基本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及一般作用特征;了解激素的分类;了解肾上腺素髓质激素及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的基本作用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

第一节内分泌概论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一)内分泌系统组成: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内分泌激素通过血液或淋巴液循环运送至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生理作用。

(区别于外分泌导管输送,如唾液、胆汁、消化液)(二)生物放大作用内分泌作用的特点,经多个信息传递系统完成。

第一信使:微量激素↓第二信使:cAMP——环一磷酸腺苷等↓明显生理反应生物放大系统——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效应(三)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二、激素(一)激素概念: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经体液运输至靶器官发挥生物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靶细胞:能够与某种激素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细胞(组织、器官)。

激素的生理效应:加速或抑制细胞原有的代谢过程,不发动新的代谢过程,不提供能量,不添加成分。

主要有:激活酶系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肌肉收缩或放松刺激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细胞分泌激素的分类:含氮类激素:蛋白质(肽类):生长激素等氨基酸(胺类):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二)激素的一般作用特征1.生物信息传递激素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从而加强或减弱靶组织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

如:生长激素促进长骨生长胰岛素促进糖分解产生能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等2.相对特异性选择性作用于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

特异性程度不同。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微量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逐级放大作用。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补充: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 运动与免疫机能补充: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第16章运动与环境
第15章运动技能学 习
第17章运动员科学 选材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年龄、性别 与运动
第21章残障 人与运动
第后习题详解 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复习笔记 20.2课后习题详解 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1.1复习笔记 21.2课后习题详解 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精彩摘录
这是《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 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复习
真题
习题
笔记
运动
教材
第章
笔记
知识点
书 笔记
生理学
第版
习题
控制
复习
肌肉
名校
变化
内容摘要
作为邓树勋主编的《运动生理学》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 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 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 对邓树勋主编的《运动生理学》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高校近年来的考研真题,客观呈现了各个知识点的命题倾向, 并予以详尽解答,以达到拓展考生复习思路的目的。

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ﻫ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得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得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性。

ﻫ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得这种适应环境得能力。

ﻫ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得调节ﻫ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就是绝对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就是一种复杂得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就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得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得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就是指在神经活动得直接参与下所实现得生理机能调节过程,就是人体最重要得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得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得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ﻫ三、自身调节:就是指组织与细胞在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得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得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得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得时间结构,或称为1、最大摄氧量得生物节律。

ﻫ当前运动生理学得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ﻫ研究2、对氧债学说得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得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得研究7、关于肌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与代谢得影响ﻫ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得研究ﻫ纤维类型得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得研究10、运动与免疫机能9、运动与控制体重ﻫﻫ第一章骨骼肌得机能知识点内容:人体得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三大类.ﻫ骨骼肌得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收缩与舒张。

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得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得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得协调活动下完成得.第一节肌纤维得结构一、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1、肌细胞即肌纤维,就是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体育硕士2021体育综合邓树勋《运动生理学》考点笔记

体育硕士2021体育综合邓树勋《运动生理学》考点笔记

体育硕士2021体育综合邓树勋《运动生理学》考点笔记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生理学简史表0-1 运动生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考点二、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表0-2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考点三、机体内环境与稳态表0-3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考点五、反馈与前馈考点四、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名词解释题2运动生理学答: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和它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观察其对人体运动能力影响,还观察运动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适应性答:适应性是生物体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5反射弧答: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

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

6体液调节答: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些器官、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的现象。

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来实现的,以激素调节为主,作用一般比较缓慢。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的组成1.血细胞与血浆血液为人体内循环管道内流动的粘滞性液体。

(离心沉淀图解)组成:血细胞(40%——50%):红细胞(男:40%——50% 女:37%——48%)、白细胞、血小板(1%)血浆(50%——60%):水、无机物(无机盐离子)、有机物(代谢产物、营养物质、激素、抗体等)血清:消耗了纤维蛋白原的血液液体成分2.血液与体液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于其中的各种物质。

为体重的60%——70%。

分为:细胞内液(30%——40%):细胞膜内,构成细胞浆。

细胞外液(20%):血浆(15%)、组织间液(5%)、体腔液二、内环境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即细胞外液。

与人体直接生活的自然环境——外环境相比,内环境存在着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气体分压、温度等等,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细胞只有在正常的内环境中才能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功能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外界:氧、营养→血浆→组织液→细胞外界←血浆←组织液←细胞:二氧化碳2.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性概念:通过人体内多种调节机制的调节,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保持动态平衡。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例:运动中酸性程度增加——缓冲调节等,体内温度增加——散热增加;出汗使血液浓缩——尿量减少,多饮;高原环境氧分压低,体内环境氧分压低——循环、呼吸代偿,EPO增加等)。

在新陈代谢活动中内环境会受到破坏→←新的平衡如果内环境平衡紊乱不能恢复则会发生疾病。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前提,是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正常机能活动的必要保证。

三、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2.运输作用3.调节作用4.防御和保护作用四、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和比重2.粘滞性形成:血液流动时液体内各种分子或颗粒彼此摩擦,产生阻力,形成粘滞。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资料笔记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资料笔记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资料笔记绪言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科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又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具有生命的生物体具有的一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还有如生殖、遗传和变异等功能。

三、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生物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有在不断地破坏自身已衰老的结构,这个过程就叫做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异化作用,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二)兴奋性: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映的过程及其表现为兴奋,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称兴奋性。

受刺激后能较为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为可兴奋性组织三)适应性:在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中。

机体的适当的反映克服因这种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四)生物体除上述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生殖、遗传与转变等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章骨骼肌收缩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肌纤维通其他细胞一样,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核。

肌浆中除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和脂滴外,还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这是骨骼肌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一肌原纤维和肌节每个肌细胞都含有上千条沿细胞长轴走行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沿长轴呈现规律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节和暗节。

明带和暗带在横向上都位于相同的水平,因而整个肌细胞也呈现明暗交替的横纹。

骨骼肌也叫横纹肌。

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较亮的区域,称为 H 带。

H 带的中央,即暗带中央,有一条横向的线,称为 M 线,明带中央也有一条线,称为 Z 线。

或者 z 盘。

粗肌丝:肌球蛋白由两条重链,四条轻链构成,细肌丝:机动蛋白由原肌球蛋白(肽链),肌钙蛋白(附着)二、肌管系统:横纹肌细胞有两套独立的肌管系统一)走行方向与肌纤维垂直的管道,称为横管,肌膜在明、暗带交界处向内凹陷形成的。

《运动生理学》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字版)

《运动生理学》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字版)
第 1 篇 运动生理学基础............................................................................................................................... 10 第 1 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10 1.1 复习笔记 ................................................................................................................................. 10 1.2 课后习题详解 .......................................................................................................................... 14 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 17 第 2 章 肌肉活动 ...........................................................................................................

运动生理笔记(1)

运动生理笔记(1)

绪论1.名词解释:内环境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功能: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2.名词解释:稳态概念:内环境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渗透压、PO2和PCO2等)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概念延伸: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个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举例:正常情况下,人体动脉血压、体温保持相对稳定3.稳态调节好的三种方式分别是_神经调节___、__体液调节___、___自身调节__。

4.名词解释:兴奋兴奋(excitation):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

5.名词解释: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峰电位(peak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暂时迅速的电位倒转,并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6.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_反应____和长期运动训练的__训练___性规律。

第一章关键术语:能量代谢、生物能量学、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基础代谢率、能量代谢的整合、最大摄氧量、运动节省化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 三磷酸腺苷):细胞内能量获得、转换、储存和利用的联系纽带,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体内主要产能结构为线粒体。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以kcal/m2.h 表示。

磷酸原系统:由ATP和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有氧代谢能力:最大摄氧量⒈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运动生理学课上笔记和课后题

运动生理学课上笔记和课后题

运动生理学课上笔记和课后题第一章一、人体三大功能系统特点1、ATP—磷酸肌酸功能系统特点:功能总量少,持续时间为6—8秒,功率输出最快,不需氧气,不产生乳等物质2、乳酸能系统特点:供能总量较ATP—磷酸肌酸功能系统多,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3、有氧氧化系统特点:ATP产生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气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品。

二、人体能量来源与去路来源:人体通过摄入的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他如维生素、矿物质、水,则主要在调节能源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中发挥介导作用。

去路:能量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第二章一、肌肉张力与生理横断面关系?肌肉生理横断面是肌肉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积的总和,在其它条件相同下,肌肉生理横断面愈大,包含的肌纤维也愈多,它所产生的张力也愈大。

肌肉张力与生理横断面的关系可以用绝对力量、比肌力和生理横面三者的关系来表示。

一块肌肉在对抗它所能勉强移动的负荷下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张力为绝对力量,肌肉每平方厘米生理横断面所发挥的最大力量,称比肌力,比肌力等于肌肉的绝对力量与生理横断面积的比值。

据测定,人体肌肉的比肌力约4-10kg·cm-2,很显然,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力量也越大。

二、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试验表明,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了解这些不仅对了解可兴奋细胞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也是研究肌肉收缩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1.当肌细胞兴奋引起肌浆Ca2+浓度升高时,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Ca2+,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肌原球蛋白分子,使其构型发生变化。

2.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的双螺旋体的沟沿滑向沟底,抑制肌动蛋白分子与横桥的因素被解除,肌动蛋白上的位点被暴露。

运动生理笔记(1)

运动生理笔记(1)

绪论1.名词解释:内环境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功能: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2.名词解释:稳态概念:内环境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渗透压、PO2和PCO2等)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概念延伸: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个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举例:正常情况下,人体动脉血压、体温保持相对稳定3.稳态调节好的三种方式分别是_神经调节___、__体液调节___、___自身调节__。

4.名词解释:兴奋兴奋(excitation):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

5.名词解释: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峰电位(peak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暂时迅速的电位倒转,并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6.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_反应____和长期运动训练的__训练___性规律。

第一章关键术语:能量代谢、生物能量学、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基础代谢率、能量代谢的整合、最大摄氧量、运动节省化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 三磷酸腺苷):细胞内能量获得、转换、储存和利用的联系纽带,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体内主要产能结构为线粒体。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以kcal/m2.h 表示。

磷酸原系统:由ATP和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有氧代谢能力:最大摄氧量⒈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3版笔记及课后习题题库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3版笔记及课后习题题库

邓树勋运动⽣理学第3版笔记及课后习题题库邓树勋运动⽣理学第3版笔记及课后习题题库简介:本⽂为节选,源⾃攻关学习⽹完整版,题库含真题/章节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模拟考试(具体请查阅),每年进⾏更新。

资料全称:邓树勋《运动⽣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邓树勋运动⽣理学第3版笔记及课后习题题库摘录:①你对运动⽣理学和体育运动的关系有哪些认识?答:(1)从运动⽣理学的性质来看运动⽣理学是从⼈体运动的⾓度,研究⼈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体育运动技能的⽣理学规律。

(2)从运动⽣理学的实际应⽤来看在实际应⽤中,学习运动⽣理学知识可以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运动成绩的⽬的。

运动⽣理学的研究通常与运动解剖学、运动⽣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进⾏综合⽽系统的研究。

(3)从运动⽣理学的研究范围来看运动⽣理学的研究范围既有以探索基本现象与规律为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有围绕体育教学训练实践的保健康复、体质测试、肥胖控制、⾝体机能评定和教学训练⽣理评价等的应⽤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为应⽤性研究提供理论⽀撑,⽽应⽤性研究则可将有关基础研究的成果应⽤于运动实践。

(4)从运动⽣理学的任务来看运动⽣理学的任务是揭⽰⼈体在运动过程中⾝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同时⼜为⼈体健康⽔平的提⾼、⾝体机能的增强和训练效果的优化提供科学的指导。

②⽣命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命活动⾄少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和⽣殖三个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切⽣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物体与周围环境进⾏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物体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种⾼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

⽣命活动就是这种运动形式的表现,新陈代谢⼀旦停⽌,⽣命也就终结。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第22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22.1 复习笔记一、运动与骨质疏松1.骨质疏松概述(1)骨质疏松的概念与分类①骨质疏松的概念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②骨质疏松的分类根据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分类,分为:a.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指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两型,包括:第一,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第二,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b.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其他疾病、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

c.特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的一种没有明确发病原因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患者多伴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的危害①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无明显患病的感觉和症状。

②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大。

③造成骨折,影响生活质量。

④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可造成永久性残疾。

⑤骨折可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危害健康。

(3)骨质疏松的病因与诊断①骨质疏松的病因致病因素使骨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甚至骨折的发生。

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有:a.内因,包括性别、年龄、激素调节、遗传等因素。

b.外因,包括营养、运动等因素。

②骨质疏松的诊断骨质疏松通常通过检测骨密度进行诊断。

检测骨密度(BMD)的方法包括定量超声、CT、MRI等,而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XA)是测定BMD的最好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以下的诊断标准(表22-1)。

表22-1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疾病诊断标准正常骨密度2.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表明,运动具有骨性效应,可以提高和维持BMD;运动是唯一的非药物疗法,具有副作用小,节省,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

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

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

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

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

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

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

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

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

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

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

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

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

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

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

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

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

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

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

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

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

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

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

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

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

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

(2)造成肌肉疲劳。

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

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

(3)延迟性肌肉酸痛。

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

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

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

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

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心脏所分泌的心钠素具有利钠、利尿和舒张血管作用。

近年来发现,心脏不仅是心钠素的分泌器官,同时也是心钠素作用的靶器官之一,长时间耐力性训练所导致的心率减慢及血压降低都与心钠素的作用有关。

9.运动与控制体重目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

有关运动与控制体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运动生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有关运动控制体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起肥胖的机理、肥胖的评价方法、运动减肥方法和运动减肥机理等方面。

近年来运动生理学对肥胖机制以及运动减肥机理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也日益加深,主要集中在肥胖的中枢调定点机制和神经内分泌机制方面。

研究表明,单纯运动或单纯节食的减肥效果不如运动加节食。

限制能量摄入结合有氧运动是最佳减肥方案。

由大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能量消耗多,且不会引起运动性损伤,因此能有效地达到减肥目的。

一般减肥运动的运动后即刻心率达到自身最高心率的70-80%,运动时间为20分钟左右或更长,每周运动3-4天。

常用的减肥运动方式有慢跑、越野跑、自行车、健美操和游泳等。

10.运动与免疫机能运动对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是近年来运动生理学十分关注的课题之一。

虽然人们习惯地认为运动员抗病能力高于一般人,但科学研究表示,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免疫机能没有显著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适当地运动对免疫机能有良好的影响。

中等强度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

大负荷运动后,人体的免疫机能却下降。

而且,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对机体免疫学机能下降越明显。

大负荷运动后,由于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毒和细菌易侵入人体而发病。

因此有学者提出运动后免疫机能变化的“开窗理论。

”由于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而且影响人体免疫机能的因素很多,造成人体的免疫机能影响的多样性。

可以预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运动对人体免疫机能影响仍然是运动生理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章运动对肌肉功能的影响肌肉的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特点:肌肉收缩使肌肉的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的运动。

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发生在后。

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故又称等张收缩,有时也称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

肌肉向心收缩时,是做功的。

其数值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

等张收缩中,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出现的主要原因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肌肉收缩损失一部分力量。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只有在“顶点”肌肉才能有可能达到最大收缩,这是等张训练不足之处。

2.等长收缩:肌力大小同负荷大小有关,负荷愈大,肌肉收缩的张力愈大,随着负荷的增加,肌肉开始出现缩短的时间愈晚,且缩短的速度和长度愈小。

当负荷达到或超过某一数值时,肌肉在收缩时不能缩短,但肌力却达到最大值,这种肌肉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

肌肉等长收缩时,虽然收缩力达到最大值,但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功。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又称退让工作。

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4.等动收缩:(也称等速收缩)是指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

肌肉进行等动收缩时整个运动范围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等张收缩则不能。

●向心、离心和等长收缩的比较1.力量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张力,比向心收缩大50%,比等长收缩大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