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自述》
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经历汪曾祺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起,汪曾祺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文专著问世,还出版了《汪曾祺文集》和《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写的反映家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自己满意亦为评论界、读者称道的作品有《陈小手》,反映光明生活的《职业》,表现下放张家口劳动的《葡萄月令》和京剧《沙家浜》等,可谓“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于1939年离开故乡出外求学,直到1981年10月才回到久别的高邮,此后又于1986年10月、1991年9、10月间再次回邮讲学探亲。
魂萦故乡、情系故乡,对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和关爱,家乡人的心目中,汪曾祺为人为文,确实是“文章秋水芙蓉,处世和蔼可亲,无意雕言琢句,有益世道人心。
”自述语录和自述诗1、“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
汪曾祺经典散文

汪曾祺经典散文汪曾祺经典散文(通用1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经典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汪曾祺经典散文篇1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这里原来是一片坟地,坟主的后代大都已经式微或他徙了,联大征用了这片地并未引起麻烦。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路以西,是学生宿舍。
土墙,草顶。
两头各有门。
窗户是在墙上留出方洞,直插着几根带皮的树棍。
空气是很流通的,因为没有人爱在窗洞上糊纸,当然更没有玻璃。
昆明气候温和,冬天从窗洞吹进一点风,也不要紧。
宿舍是大统间,两边靠墙,和墙垂直,各排了十张双层木床。
一张床睡两个人,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
我没有留心过这样的宿舍共有多少间。
我曾在二十五号宿舍住过两年。
二十五号不是最后一号。
如果以三十间计,则新校舍可住一千二百人。
联大学生三千人,工学院住在拓东路迤西会馆;女生住“南院”,新校舍住的是文、理、法三院的男生。
估计起来,可以住得下。
学生并不老老实实地让双层床靠墙直放,向右看齐,不少人给它重新组合,把三张床拼成一个U字,外面挂上旧床单或钉上纸板,就成了一个独立天地,屋中之屋。
结邻而居的,多是谈得来的同学。
也有的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学校派定的。
我在二十五号宿舍住的时候,睡靠门的上铺,和下铺的一位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他是历史系的,姓刘,河南人。
他是个农家子弟,到昆明来考大学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担行李走来的。
——到昆明来考联大的,多数是坐公共汽车来的,乘滇越铁路火车来的,但也有利用很奇怪的交通工具来的。
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 (见大淖记事条)。
佚名|汪曾祺前后期小说写作比较

佚名|汪曾祺前后期小说写作比较汪曾祺前后期小说写作比较佚名汪曾祺在《蒲桥集》的自述中写,“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
”言下之意是自己对于小说的琢磨甚过对散文。
汪曾祺作品繁多,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杂著皆有所涉猎,本文仅做小说的比较。
有人批评汪曾祺末期作品(1986年后)多直白,部分文章更显犀利阴冷,本文不加论述,本文所谈到的前期作品是汪曾祺1940年至1948年所发表作品,后期则主要是1979年至1986年的作品,对于1961年与1962年的作品,从风格与思想意旨上审视或许也应归为后期。
一、语言的雕琢与臻于成熟“语言本身是艺术,不只是工具、”汪曾祺是非常重视语言的作家,汪曾祺更愿意于在随笔中谈其写作追求,而他杂著中的诸多篇目都着重提到自己对小说语言的见解(另外提的较多的是思想和结构),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作品都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语言的斟酌。
汪曾祺在青年时期的作品在语言上是缠绵缱绻的,写的很优美,长句用的较多,在叙述上给人小调之感,这一点与五四时期的文人作品相仿。
以1940年发表的《钓》为例,“打开旧卷,一片虞美人的轻瓣静睡在书页上。
旧日的娇红已成了凝血的暗紫,边沿更镌了一圈恹恹的深黑。
不想打开锈锢的记忆的键,掘出葬了的断梦,遂又悄然掩起。
”这样的语言风格在汪曾祺后期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汪曾祺后期的作品短句使用偏多,更为干练干脆,在描写上也更为简明。
音调上惯用类似四六句的结构,读感朗朗,本身也注意中国语言四声平仄的音乐性,“为声俊耳”。
汪曾祺在《西窗雨》中提到纪德、伍尔夫、阿索林等作家对其影响,在早期作品中更为明显,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语言特色,一个是意识流的手法。
对于纪德,尤其提到《纳蕤思解说》和《田园交响乐》,这两篇都属于纪德作品中象征意味浓厚,语言如抒情诗般美丽的作品,特别是前者,语言本身即是艺术与象征,美得不可方物。
《葡萄上的轻粉》也许就是有受到其启发。
汪曾祺早期作品也有这种特点,语言上有柔和流动的美,是偏西式的美感。
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

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涂白一个孩子问我:干嘛把树涂白了?我从前也非常反对把树涂白了,以为很难看。
后来我到果园干了两年活,知道这是为了保护树木过冬。
把牛油、石灰在一个大铁锅里熬得稠稠的,这就是涂白剂。
我们拿了棕刷,担了一桶一桶的涂白剂,给果树涂白。
要涂得很仔细,特别是树皮有伤损的地方、坑坑洼洼的地方,要涂到,而且要涂得厚厚的,免得来年存留雨水,窝藏虫蚁。
涂白都是在冬日的晴天。
男的、女的,穿了各种颜色的棉衣,在脱尽了树叶的果林里劳动着。
大家的心情都很开朗,很高兴。
涂白是果园一年最后的农活了。
涂完白,我们就很少到果园里来了。
这以后,雪就落下来了。
果园一冬天埋在雪里。
从此,我就不反对涂白了。
粉蝶我曾经做梦一样在一片盛开的茼蒿花上看见成千上万的粉蝶——在我童年的时候。
那么多的粉蝶,在深绿的蒿叶和金黄的花瓣上乱纷纷地飞着,看得我想叫,想把这些粉蝶放在嘴里嚼,我醉了。
后来我知道这是一场灾难。
我知道粉蝶是菜青虫变的。
菜青虫吃我们的圆白菜。
那么多的菜青虫!而且它们的胃口那么好,食量那么大。
它们贪婪地、迫不及待地、不停地吃,吃得菜地里沙沙地响。
一上午的功夫,一地的圆白菜就叫它们咬得全是窟窿。
我们用DDT喷它们,使劲地喷它们。
DDT的激流猛烈地射在菜青虫身上,它们滚了几滚,僵直了,扑的一声掉在了地上,我们的心里痛快极了。
我们是很残忍的,充满了杀机。
但是粉蝶还是挺好看的。
在散步的时候,草丛里飞着两个粉蝶,我现在还时常要停下来看它们半天。
我也不反对国画家用它们来点缀画面。
关于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

关于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汪曾祺的散文属于丰富而驳杂的古典散文传统。
他对散文情有独钟,并赋予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欢迎大家参阅。
关于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篇一:翠湖心影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
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
""住在哪里?""翠湖西。
""爱吃什么?""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
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
""住在哪里?""翠湖。
""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
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
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因为它让我想起翠湖。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
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
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
--否则就要走翠湖东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绕远多了。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汪曾祺我的家乡原文

汪曾祺我的家乡原文汪曾祺我的家乡原文汪曾祺,在生年间1920~1997,他是沈从文的学生,还是个书法家。
他的家乡大家了解哪些?《我的家乡》-汪曾祺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
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
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
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
这是很自然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睡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路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
我小时侯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上河堤”或“上河土尚”。
“土尚”这个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
“堆”当是“堤”的声转)。
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
我的大姑妈(我们那里对姑妈有个很奇怪的叫法,叫“摆摆”,别处我从未听过有次叫法)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
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次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
站的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热闹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
运河里有大船。
上水的船多撑篙。
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XIAN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炎欠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如是往复不停。
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
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
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汪曾祺的散文(精选13篇)

汪曾祺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精选13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的散文篇1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
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明的好天,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
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
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
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
里面烧的是粗糠。
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
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
脚炉暖人。
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质的。
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燃料,多呈圆柱形),以纸媒头引着。
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
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六篇)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这次换书,我们组每人拿到的都是不同的书,我拿了一本名叫《受戒我的家乡》的书,我随便翻看了几页,没想到仅看得入迷了。
这本书是汪曾祺的作品,里面有非常多的故事,“异秉”、“受戒”、“寂寞和温暖”、“花园”、“夏天”……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就是“异秉”了,主要讲了一条街的发展,生动的写出了好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
我很喜欢文中写到的王二这个人,他生活朴素,每天早早的就要起床,去保全堂药店门口摆一个熏烧摊子,一只摆到晚上很晚。
中途他妻子还来给他送饭吃,他也是急急忙忙吃的。
其他好多小摊都开不下去了,唯有他的摊子越铺越大,卖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来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甚至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人来买什么。
我也应该向他学习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刻苦、努力地去把它完成,不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我经常写作业写到一半就觉得累了,就去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后来看看作业,看着还有那么多作业,心烦意乱,又去休息去了。
我推荐大家也看看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好文章了,我都说不出来了,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二)《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
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
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
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
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
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
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
汪曾祺散文解析

汪曾祺散⽂解析2019-08-28汪曾祺在《蒲桥集》⾥说:“此集诸篇,记⼈事、写风景、谈⽂化、述掌故,兼及草⽊鱼⾍、⽠果⾷物,皆有情致。
间作⼩考证,亦可喜。
娓娓⽽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求雅洁,少雕饰,如⾏云流⽔。
春初新⾲,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的确如此!汪曾祺的散⽂从来没有宏⼤⾼深的主题,总是缭绕着浓厚的烟⽕⽓息。
他写他热爱的故乡,写故乡的⽔,故乡的美⾷,故乡的风俗;他写他敬爱的恩师、朋友,写培育了他的西南联⼤和美丽的昆明,写他的⼈⽣经历、旅⾏,⼀字⼀句都关乎最真实的⽣活。
都说散⽂是最能体现⼀个作家的品性与风度的,这话⼀点也不假。
⼀、烟⽕⼈间汪曾祺的散⽂中,⼏乎有半数以上的⽂章在谈美⾷。
他将所有的爱的情怀灌注在喜爱美⾷的⽂章⾥,⽤⼼灵体味更真淳的⽣活,并⽤美化了的⽣命热情再现。
阅读他的美⾷散⽂,总能在质朴平和的⽂字中感受到⽣⽣不息的温暖与⼒量。
汪曾祺的美⾷散⽂中,写的最多的⼜是故乡美⾷。
乡愁是⼀种味觉上的思念。
当我们怀念故乡,想念的其实是故乡特有的味道。
汪曾祺的家乡是⾼邮⽔乡,出鸭,鸭多了,鸭蛋⾃然就多,⾼邮咸鸭蛋是出了名的。
为此,汪曾祺专门写了⼀篇《端午的鸭蛋》来称赞它:“我对异乡⼈称道⾼邮鸭蛋,是不⼤⾼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的地⽅不少,所⾷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曾经沧海难为⽔,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像稚童⼀样,多么直⽩⼜毫不避讳的夸赞!他仔细描写⾼邮鸭蛋的特点,质细⽽油多,为别处所不及,⼜不厌其烦地向读者介绍⾼邮的孩⼦在端午节兴挂“鸭蛋络⼦”,还喜欢将萤⽕⾍装在空鸭蛋壳,真是有⽆限童趣啊,可见他对家乡的咸鸭蛋充满了骄傲与眷恋。
除了最有名的咸鸭蛋,汪曾祺对于故乡的美⾷如数家珍,信⼿拈来,如⼀到下雪天就要喝的咸菜茨菇汤:“⼀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后来他离乡⼏⼗年,久违不喝,⼀次在沈从⽂家⾥吃到茨菇,想念之情涌上⼼头,“我很想喝⼀碗咸菜茨菇汤。
人间草木(汪曾祺)

作家简介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 系,师从沈从文等。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
他曾在西南联大就读,西南联大学制四年,他却读了五年,因为体育和英 语不及格,留了一年。汪曾祺不用功,喜欢到处逛,泡茶馆。他是个夜猫子 ,晚上在图书馆或茶馆读书,白天睡觉。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开始写作。这 是他人生方向的开始,注定了这一生将成为一个作家,这些文 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这些文字没有 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 馨地鼓励。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 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 而时过境迁,我依旧从汪老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想传递的那 种悠然自得,绚烂又终究归于平静的生活态度。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 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 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 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 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 人。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 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 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
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从回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 样的小吃,再到在联大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 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页 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 不使人厌烦。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是魔力。
他的景物描写,语言简洁流畅,带着明显的口语化特点,这使 他的文章朴质而传神。
【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

【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篇1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
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
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
是一篇散文。
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
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
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
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
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
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
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
别样的汪曾祺创作自述

三十日,晴许世英子婚胡樸安之女。
新郎名公朴,新娘名漳,本为一画家。
晚,至日领署;又至汇业银行,晤康侯;至胜洋公司;又出,至育仁里访林屋未见;至晶报馆,夏馥生方寻我,饥极乃进大餐数味;至卡尔登看影 戏(剧名《女皇之反》),滑稽剧,不甚佳,遇任矜苹。
十二点钟又至林屋山人处,所谈甚洽。
补记:二十七 日与大雄至协本里周宅,即周老五处,杨千里所约也。
周五能画,因索其画扇头。
三十一日,晴撰《甲子絮谈》回目云:驼死尸拉夫求生路,跳 老庄流卒逞奇谋。
撰《憔悴京华》自十八至二十,即寄快函。
与杨荫孙信一,大致述现以《海上》笔墨事 多未了,不能来,并望其随时留意介绍。
晚又至范处,得双百,早归夜膳转《晶报》稿二:(一)摺扇外交史(此 为王一之所述);(二)浮滑奸商的王正廷(讥《申报》之专电)。
录陈苏来笔记:陈宦之将独立前十日电袁,请以川监税为川军需,将以攻滇。
袁以命财部。
时长财者为孙慕老,孙以付 监署长李酆侯,李曰:“曹锟军在宜昌,此方索饷,余 以与川,锟将哗溃(时曹为征滇第一路军总司令也),执不可。
”孙以入告,袁谓李某太不解事。
四川独立之 耗至,袁询孙前事,孙曰:“李某持未下也。
”袁既去段,惟冯国璋以北洋前辈,开府南京,特 遣阮斗瞻持其平日所佩勋带往锡之,冯得此大喜,后 封一等公。
及蔡起义云南,遣使相结,遂有异议。
洪宪时,第一称臣者朱家宝,代人称臣者(代黎 黄陂)为屈映光(为黎所责)。
自称外臣者日人有贺长 雄。
特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女为袁子媳,故以亲之。
黎始终未受命。
嵩山四友者,直隶徐世昌、山东赵尔巽、江苏张謇、安徽李经義也。
别样的汪曾祺创作自述◎黄莹(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学系)笔者近日发现汪曾褀写给《中国作家》编辑部主 任贺新创的一封信,该信未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年版《汪曾褀全集》。
全信如下:新创同志:另函挂号寄上稿件两篇。
如何处理,望及早给我一信。
这两篇东西有点特别。
头一篇是用佛经文体写的,第二篇吸取了儿歌。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篇1修下水道了。
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
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
(他们曾经在这里踢毽子,放风筝,在草窝里找那么尖头的绿蚱蜢——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
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
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远远地看着。
他们只好走一条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进出了,不能从场子里的任何方向横穿过去了。
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
他们觉得这样很好。
他们有时要故意到沙堆的边上去踩一脚,在滚落下来的石子上站一站。
后来,从有一天起,他们就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
这倒不只是因为在这些山旁边只有一个老是披着一件黄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着,并且总是很温和地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他姓什么,住在哪一个门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
他们知道这是可以上去玩的,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妨碍。
哦,他们站得多高呀,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他们看见王国俊家的房顶上的瓦楞里嵌着一个皮球。
(王国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们在东安市场还看见过的哩。
)他们隔着墙看见他们的妈妈往绳子上晒衣服,看见妈妈的手,看见……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
《汪曾祺自述·自报家门》摘抄(2014-11-27)

《汪曾祺自述·自报家门》摘抄(2014-11-27)我的看似平常的作品其实并不那么老实。
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
《汪曾祺自述》p9 2014-11-27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
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
有一位年龄略低我的作家每谈小说,必谈结构的重要。
他说:“我讲了一辈子结构,你却说:随便!”我后来在谈结构的前面加了一句话:“苦心经营的随便”他同意了。
我不喜欢结构痕迹太露的小说,······我倾向“为文无法”,即无定法。
我很向往苏轼所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我的小说在国内被称为“散文化”的小说。
我以为散文化是世界短篇小说发展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
《汪曾祺自述》p10我很重视语言,也许过分重视了。
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
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
探索一个作者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保存与句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
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
短篇小说可以说是“空白的艺术”。
办法很简单:能不说的话就不说。
这样一篇小说的容量就会更大了,传达的信息就更多。
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短了,其实是长了。
少了,其实是多了。
这是很划算的事。
《汪曾祺自述》p11。
汪曾祺传记

解放时期
汪曾祺
汪曾祺
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95年春,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会"。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1]
历史评价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汪曾祺
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断。1983年,汪曾祺的创作更趋活跃,在全国各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近20篇。
1985年,在年初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1987年2月26日,汪曾祺在京入党。4月16日,汪曾祺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云南访问。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汪曾祺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三个多月。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用文字来抒写生活——大师汪曾祺的生活往事

用文字来抒写生活——大师汪曾祺的生活往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一书,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春,从中年到老年的一些人、一些事。
童年多以作者的家乡为背景,记录了家乡的老房子及老房子里的人或事。
开篇即自报家门,是江苏高邮的旧式地主家庭,“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酒后喜大声背唐诗,八股文写的很好”,又是医治眼病的的医生。
而父亲在作者眼里则是一个“最聪明的人,多才多艺,金石书画皆通”,从作者的文字中得知,父亲亲自为作者死去的母亲做冥衣,为孩子扎风筝,为孩子们拉胡琴伴奏,一个深情的丈夫和一个真心陪伴孩子的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却是在作者十七岁写初恋情书时,父亲竟然在一旁出主意,甚至在父亲的“熏陶”下,作者十几岁时就学了抽烟喝酒,抽烟时,父亲还总是先给作者点上火。
这情景是父子?是兄弟?是伙计?是知交?都有吧!这样的父子关系在当时那种父子君臣的年代也算是另类了,而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只怕是更像两个男人能坐下来随便聊聊的感觉,这种父子关系着实令人羡慕,这真的是应了“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了。
除了写人,还写了家里的老房子和老房子里的趣事。
比如如果下连雨,“就有堂姐剪个纸人贴在墙上,一手拿簸箕,一手拿扫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第二天多少会放晴”,很有意思。
这不禁让人想到,小时候也常常听到的一些个或神鬼或传说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个~~~",每每这样一个常规性的故事开头,总是很吸引人,也总是很让人期待,又隐隐有些许的害怕,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头,总是给你讲述一个真实存在却又无法解释的故事,而这些小故事又让孩子们既想听又害怕。
还有,在作者家的花园里,据说住着一个晚上会出来的土地花神,一个长着白胡子的老头,这也让孩童时的作者害怕不已。
哈哈哈,只怕所有孩子心里大约都住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吧。
在外国小朋友的心里这个白胡子老头应该就是圣诞老人了,而中国小朋友的心里应该是一个矮矮胖胖的老头,这个形象按中国神话传说来看就应该是土地爷的形象了。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散文全集作品《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散文全集作品《汪曾祺散文》如何写汪曾祺简介汪曾祺散文全集作品(推荐篇一汪曾祺的作品,我读了更多的散文。
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来分析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意见。
龙爪槐树只属于我。
我熟悉他所有的优点,知道树枝适合哪种姿势。
云穿过树叶。
壁虎爬上葡萄。
杏子成熟了。
何首乌藤爬到了石笋上,石笋太暗了。
蜘蛛网上的一只苍蝇。
蜘蛛在哪里?天牛吃了半天叶子。
叶子有点甜又嫩吗?扫帚哪里这么热闹,有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泡,打破了,下午我们去抓金鱼虫子。
香茅花梗的黄色似乎有点犹豫。
另一个是花飘了下来。
当香橼花掉落时,花落在草叶上,草微微弯曲并弹起。
花园散文《花园》读起来很有趣,语言也很生动。
风景描述得很好。
虽然文字印在纸上,纸是平的,但你眼前看到的是三维的、生动的、生动的。
我觉得我的手可以触摸它们。
《花园》中描绘的风景真的出现在我眼前,唤起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仿佛回到了童年。
汪曾祺的作品因其质朴的语言和生活而鲜活。
他描述的事情也是如此。
它们很普通也很小,但是它们有很大的力量去打动人们的心。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的幸福和温暖,密切观察生活。
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
胡同是一个贯穿街道的网络。
它离市区很近,大哥酱油,大约2公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乎很远。
这里没有交通。
总是很安静。
偶尔会有一个“呼叫头”,用来剃光头和拿杆子(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摩擦时会发出声音);剪刀削尖时的“闺房震动”(十几块铁板被磨成一片,摇动发出声音);盲人算命师(早已消失)演奏的短笛声。
这些声音不仅看起来不吵,而且在巷子里看起来更安静。
胡同文化汪曾祺描述的胡同场景非常真实生动。
这些人物的特征非常明显。
虽然每一个角色只有一个短句描述,但他已经掌握了角色的细节和角色的灵魂。
汪曾祺对风俗的关注反映了他对民族集体生活和文化的热爱。
汪曾祺在《咸菜与文化》中说,我们想在小说中表达的文化是第一个存在和活的。
其次,那是昨天和不久之后的事。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触摸、品尝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汪曾祺自述》
作者:
来源:《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2019年第07期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简介】
《汪曾祺自述》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自报家门”“开卷在四方”“随遇而安”“认识和没有认识到的”。
作者叙说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年少在家乡高邮的童年趣事谈起,接着写自己少年时去云南读大学的经历,再谈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荐词】
《汪曾祺自述》好似汪老先生的一幅水墨画,缓缓展开。
细细品读,不知不觉便陷入汪老平凡和谐的生活之中。
他有一支妙笔,简简单单的人,平平淡淡的事,寻寻常常的食物,一经他描述、点染,就那么活灵活现、有滋有味……每次展卷,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觉得这生活、这世间是这样美好,充满希望。
翻开书页吧,听汪老先生娓娓道来。
【选篇赏析】
自报家门(节选)
京剧的角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最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作“自报家门”。
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
西方戏剧的靠前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人。
这实在很费事。
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
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
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
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
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
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
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
《大淖记事》是这样。
《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
我想了想,真是这样。
这是很自然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
在运河的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