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教材目录框架(王云才编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教材目录框架(王云才编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一章生态规划的发展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第三节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第四节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摸索与发展阶段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第二章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第一节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三、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一、景观生态学理论二、人文生态学理论三、景观的语言第三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与核心一、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第四节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一、生态设计的发展与困惑二、生态设计语言的缺失三、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四、生态设计的语言构成第三章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第一节生态调查一、生物物理环境调查二、生态系统特征调查三、社会产业调查第二节景观生态分析体系一、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三、景观生态过程分析四、景观生态演化分析第四章景观生态评价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一、景观生态评价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基础三、景观生态评价的七度体系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一、景观相容度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相容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典型剖面四、北京西部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相容性评价五、基于相容性评价的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规划第三节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三、巩乃斯河流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四、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五、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第四节景观敏感性评价一、景观敏感度的概念与内涵二、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及区域特征四、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五、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第五节景观连接度评价一、连接度与连通性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三、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四、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五、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第五章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第一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内涵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方法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第三节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一、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二、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第四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一、城市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二、商业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四、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第七章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第一节生态城市特征与城市生态内涵一、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二、生态城市形态的多元化第二节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一、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创新第三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城市景观演变及特点二、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第四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二、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第五节城市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与规划管理一、研究背景与方法二、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三、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四、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与规划管理第六章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景观与区域景观空间构成一、区域景观规划概念与内涵二、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构成第二节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体系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二、区域景观生态演变第三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二、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第四节区域景观保护与景观生态体系规划一、区域景观保护重点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第五节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与整体保护一、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及存在问题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整体性保护机制三、昆山千灯——张浦区域景观传统性特征四、昆山千灯——张浦区域网格格局与整体性保护第八章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第一节乡村景观与景观生态特征一、乡村与乡村景观二、乡村景观生态特征第二节乡村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乡村景观要素二、乡村景观类型三、乡村景观的区域组合第三节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一、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二、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三、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第四节诸暨市直埠镇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一、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二、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其破碎化现象三、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破碎化演变过程四、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第九章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自然格局的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格局的内涵二、景观格局的规划设计三、自然格局整体性规划设计第二节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一、自然过程的内涵二、景观过程的判定三、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第三节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规划设计一、自然界面的内涵二、大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三、中小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第十章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二、物种多样性的测定三、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第二节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一、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二、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三、生物通道连续性规划设计第三节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一、生境与生境破碎化二、生境识别与原生性特征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第十一章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扰动与干扰二、干扰的生态效应三、景观干扰的有限性作用机制四、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第二节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模型二、生态足迹度量的指标体系三、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第三节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一、生态健康性的内涵二、景观生态健康性的特征及评价三、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第十二章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方法一、数据获取二、评价方法第三节鼓浪屿“世界音乐岛”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一、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矛盾二、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景观生态原理 王云才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原理 王云才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考试复习资料1.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

3.景观生态规划:指将生态性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主要是通过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的景观规划途径。

4.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选择合理的指标,对景观环境和景观资源进行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利用方式和发展规划,从而划分景观资源一景观环境的适宜性等级,达到资源与环境的最优化。

5.景观生态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景观斑块、廊道、基质在空间上形成的景观镶嵌体的特征。

6.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格局,即在景观中都存在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他们是由景观中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组成,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位置关键性的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关键性的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即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7.景观规划设计: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改变现有的现行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8.生物通道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通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对十生物群体而言,通道具有隔离带和栖息地等多种功能。

9.景观敏感度是指在人与景观相互作用以及人对景观认知的过程中,景观处在一个极易发生变化并呈现在景观及其环境系统中的特征。

景观敏感度通常包含景观生态敏感度、景观认知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建筑及其环境敏感度三个方面。

10.景观生态分析界定为在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基本手段的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基于景观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反映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相互头系为基本目的的景观要素的生态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景观的三个特征: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3.1 景观发育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3.2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3.2.1 斑块(patch)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1. 斑块起源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1、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3、残存斑块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4、引进斑块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1)种植斑块2)聚居地2. 斑块面积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3. 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2、环状斑块3、半岛4. 斑块镶嵌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1、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边界特征对比度(contrast):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生物对于斑块化的反应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粒度(grain)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幅度(extent)斑块化动态: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化产生的原因:物理的和生物的,内部和外源的2、斑块化的特点1)可感知2)内部结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斑块是小尺度斑块的镶嵌体3)相对均质性4)动态特征5)生物依赖性6)斑块的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7)等级间的相互作用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最能集中体现研究对象或过程特征的等级水平,相应的时空尺度称为核心尺度(focal scale)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3.2.2 廊道(corridor)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合阻隔的双重作用1. 廊道的起源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再生廊道2. 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廊道的弯曲程度,影响物质、能量、物质的移动速度2)宽度3)连通性: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4)内环境: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3. 廊道分类1)线状廊道: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2)带状廊道:较丰富的内部种的内环境的较宽条带3)河流廊道:分布在河流两侧3.2.3 基质(matrix)1. 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4)3个标准结合2. 孔隙度和边界形状孔隙度(porosity):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3.2.4 附加结构(add-on)异常景观特征,在整个景观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景观类型3.3 景观格局特征目的:从无序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3.3.2 景观对比度1. 低对比度结构自然形成的,热带雨林,相邻景观要素彼此相似2. 高对比度结构自然、人工3.3.3 景观粒径(landscape grain)粗粒(coarse grain)和细粒(fine grain)生物体粒径(home range):生物体对其敏感或利用的区域粒径大小取决于整个景观的尺度3.3.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程度1)斑块多样性: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2)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3)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空间镶嵌的多样性3.3.5 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多样性——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非随机性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梯度分布镶嵌结构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3.4.1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生态交错带、网络结构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物种:仅仅或主要利用景观边界的物种内部物种:远离景观边界的物种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描述物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分布区,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斑块的交界及各自的边缘带组成生态过渡带(transition zone)景观边界(landscape boundary)1)特征:生态应力带(tension zone)、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半透膜)、2)描述:结构:大小、宽度、形状、生物结构、限制因素、内部异质性、密度、分形维数、垂直性、外形或长度、曲合度功能:稳定性、波动、能量、功能差异、通透性、对比度、通道、过滤、屏障、源、汇、栖息地3)尺度效应:某一尺度上可以明辨的交错带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模糊不清4)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迟滞(lag)5)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把异质的自然景观变成大范围同质的人工景观,消灭了自然生态交错带,扩展了人为生态交错带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生态网络(network)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两类物种:生活在网络包围的景观要素内部的物种,廊道是一种障碍;生活在廊道内、沿着廊道迁移的物种1. 廊道网络由节点(node)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形式:分支网络(branching network):树状的等级结构环形网络(circuit network):封闭的环路结构1)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历史和文化的)2)廊道网络描述连通性: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指示网络的复杂度,用r指数方法来计算r指数: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r=L/Lmax=L/3(V-2),V为节点数环度:用α指数衡量,表示能流、物流、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规划【摘要】本文介绍了景观生态学概念及基本理论、景观生态规划涵义及规划原则,并结合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滨江镰刀湾片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进一步阐述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1、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一词首先由德国著名的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他认为景观生态学是对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分析。

20世纪80年代后期,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吸引了众多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建立在生物学和地理学基础上的综合学科,研究不同尺度人地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联系、动态发展过程及系统稳定的对策的。

与传统生态学研究相比,景观生态学更加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学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关系。

2、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的基本单元是景观要素,其数量特征一般表现为面积、周长和形状。

依据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福尔曼(Forman)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按照各种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可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

2.1斑块斑块是指景观中相对零碎、相对均质的块状生态单元。

按照起源和形成机制可将斑块分为干扰斑块、残余斑块、引入斑块和环境资源斑块。

从不同的尺度来说,整个城市或者一个住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斑块,为了提高运作效率,斑块的形状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一般边界较多、较大的斑块形状更有利于其与外界的交流和渗透。

2.2廊道廊道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基质的线性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

根据廊道的起源、对人类的作用及景观,廊道可分为线状、带状和河流三类。

在城市和居住区规划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 way)、绿道(green way)和灰道(gray way)。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生态设计的五个特点:P271、源自地方性设计2、生态账户的设计3、设计结合自然4、每个人都是设计师5、使自然可视化◆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7大理论)P30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2.空间分异性与生态多样性理论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4.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5.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6.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7.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1.以景观格局和功能为主的美国流派2.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流派特点:高度结构化的景观3.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特点:1)立足景观综合研究与应用2)景观综合研究思想4.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派5.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6.以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中国流派特点:北方平原地区“围宅、围屯、围城、围田”的四维景观生态格局建设◆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2、景观生态学的度量体系与景观生态规划3、景观安全格局体系(生态网络)◆第五节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整体性、异质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稳定性。

1.景观生态的整体性景观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共同体,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2.景观生态的异质性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或某种特性)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3.景观生态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板块多样性、组分种类多样性、格局多样性4.景观生态的复杂性5.景观生态的连通性1)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2)景观连通性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景观连接度测定景观的功能特征,反映了景观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3)景观连通性可以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得到反映,而景观连接度的水平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生态群体的生态行为或研究的生态过程和研究目的,仅研究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不足以反映景观连接度的水平。

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原则第一部分生态优先 (2)第二部分整体规划 (4)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9)第四部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12)第五部分可持续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15)第六部分生态恢复与土壤保持技术 (19)第七部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评估 (21)第八部分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融入 (25)第一部分生态优先生态景观设计原则:生态优先,尊重自然规律一、引言生态景观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方法,旨在通过创造和维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来改善环境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生态优先,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二、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系统特征,包括生物多样性、水文循环、土壤类型等,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如物种的迁徙习性、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等。

这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关注景观的美学价值,还要关注其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为例,该项目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如湿地的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条件。

设计师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既能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又能满足公众休闲需求的方案。

该方案包括恢复湿地植被、建立鸟类栖息地和设置生态教育展示区等多个方面。

五、结论生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不仅能够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因此,这一原则应成为生态景观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

第二部分整体规划生态景观设计原则:整体规划,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生态景观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方法,它强调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融为一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pdf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pdf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一、引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功能的影响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理解景观变化的原因和后果,并提供可持续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

本文将介绍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格局:景观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是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可以了解景观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自然过程的响应。

2.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生态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间相互作用等。

了解这些过程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3.景观变化: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景观变化的原因和模式,揭示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这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景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和评估景观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例如,通过保护和恢复关键的景观连接和栖息地,可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种群的稳定。

2. 土地规划景观生态学为土地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可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此外,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还可以用于评估和预测基础设施建设对景观的影响。

3. 生态恢复景观生态学可以指导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通过了解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恢复策略。

例如,通过恢复破碎的景观连接和栖息地,可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广泛应用。

城市景观的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通过研究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组成,可以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弹性和可持续性。

四、总结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关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和机理。

景观生态学通过对地表区域空间格局和结构、生态过程和功能的研究,揭示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景观是指地表的部分或全部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格局和结构。

而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体和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生物体在其生境中的空间分布,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个:1. 空间尺度:景观生态学在地表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生物体和其生境之间的关系。

从点尺度到面尺度,再到区域尺度,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和功能。

2. 边缘效应:边缘效应是指生态系统边缘与内部之间的过渡地带。

边缘效应能够影响生物体的分布、迁移和生态过程。

研究边缘效应对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斑块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的斑块(即各种生境的区域)之间的尺度、形状和分布的变化过程。

斑块的动态变化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景观生态学的几个应用方面:1. 生态恢复和修复: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设计和实施生态恢复和修复计划。

通过改善斑块的连通性和提高边缘生境的质量,可以促进物种迁移和适应。

2.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3.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分布和迁移,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指导。

保留和恢复物种的栖息地和移动通道,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4. 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可以评估和量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价值,如提供食物和水源、调节气候和洪水、提供休闲和文化价值等。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原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景观规划愈发重要。

而景观生态学原理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

景观生态学原理的了解和应用,对于城市景观规划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景观生态学概述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学科。

它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并探索人类活动在环境中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是一种综合、跨学科的方法,它涉及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并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建立联系。

景观生态学的目标是建立层次结构,保证景观生态系统的生命和健康。

它包括不同等级的生态系统,如家庭、社区、城市和地区系统。

这种方法将景观视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结合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实现可持续性和环境健康。

二、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景观规划是设计和保护公共空间的过程。

它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建筑设计到公共空间建设,以及自然地形和环境有关的因素。

城市景观规划将城市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景观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美观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它还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工作机会。

建设和发展城市景观需要许多不同因素的整合。

三、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景观规划中,可以更好地考虑生态、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下面列出了一些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实践。

1.生态系统-景观视野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核心是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景观视为自然、人类和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应考虑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土壤和水资源管理、植物和动物物种保护等等。

采用生态系统-景观观点,可以将城市景观规划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城市生态系统之中,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持续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石之一。

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
具体模式: ➢立体栽培模式 ➢四位一体温室模式 ➢养牛(家畜)—沼气—果树模式
景观生态设计
四位一体温室模式
基本概念: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
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 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 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 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 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 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 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 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 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景观生态设计
(三)景观生态设计类型
多层利用的桑基鱼塘系统 和谐共生的农林复合经营 综合利用的农、草、林立体景观设计 循环利用的庭院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惟美的园林风景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
典型的集约化农业 地域类型: 桑基渔塘 蔗基渔塘 果基渔塘
桑基鱼塘图
景观生态设计
和谐共生的农林复合经营
目的:从木本和草本植物共生、共栖的土 地单元内获益。 具体设计:把林木以一定方式种植于农田 和牧场。
如南方池杉-水稻间作。 东北地区的农作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树间作等。
景观生态设计
循环利用的庭院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
概念 景观生态设计原理 景观生态设计类型 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 计的关系
景观生态设计
(一) 概念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建立在 生物工艺、物理工艺及其它工艺基 础上,使人类投入系统内较少的能 量与物质,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循环, 能量转换获得较大的生产量、生态 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设计具有人 工特征的景观来改造、治理以及协 调生态环境。

简述景观生态学理论

简述景观生态学理论

简述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简述景观生态学理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简述景观生态学理论许多学者对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Risser等提出的5条原则,Forman等提出的7项规则等等。

但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用理论这一术语表达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比用原理、定律、定理等方式更适宜些。

相关学科为景观生态学提供的基础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7项。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

应该说,真正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思想属于克里门茨。

他的五段演替理论是大时空尺度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演替进化论,突出了整体、综合、协调、稳定、保护的大生态学观点。

坦斯里提出生态系统学说以后,生态学研究重点转向对现实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和系统分析,对于系统的起源和未来研究则重视不够。

但就在此时,特罗尔却接受和发展了克里门茨的顶极学说而明确提出景观演替概念。

他认为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这就意味着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顺序,换句话说,也就是景观演替。

毫无疑问,特罗尔的景观演替思想和克里门茨演替理论不但一致,而且综合单顶极和多顶极理论成果发展了生态演替进化理论。

生态演替进化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主导性基础理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原则如景观可变性、景观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性等,其基础思想都起源于生态演替进化理论,如何深化发展这个理论,是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1.景观生态学的原理:(1)景观结构原理: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不同景观元素、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和量化景观结构,可以了解各个元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和连通性,从而评估景观的功能和稳定性。

(2)功能与过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并探索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食物链和能量流动,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物质循环等关键生态功能。

(3)行动与管理原理:景观生态学强调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并提供实用的管理策略来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

通过制定合适的保护区域和恢复计划,可以实现景观生态学的目标。

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建立连通性生态廊道,可以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动植物迁徙通道,促进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增加。

(2)水资源管理:景观生态学在水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对降雨径流和水质的影响,可以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和水资源优化利用策略。

(3)自然灾害管理:景观生态学可以帮助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景观的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土壤保持和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和洪水的抑制作用,可以制定防洪和防灾的策略。

(4)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提供景观生态学原则和方法,可以实现城市绿化、生态廊道和可持续交通网络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5)森林经营和保护:景观生态学对森林经营和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森林结构、物种组成和生态过程,可以制定合适的林业管理计划,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实际应用中,景观生态学通常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工具,以定量方法研究和评估景观的特征和功能。

通过与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形成全面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和管理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方法,旨在保护和提升自然景观的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综合性原则:景观生态规划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自然保护原则:景观生态规划要重视自然保护,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完整性。

通过科学的生态评估和监测,合理划定保护区域,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水源地和自然风景等重要生态要素。

3. 空间整合原则:景观生态规划要通过优化空间组织,实现景观元素之间的良好连通,提供生物迁徙的通道和栖息地。

通过景观布局的调整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人文因素原则: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和需求。

通过社区参与和共治,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决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可持续发展原则:景观生态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进经济发展。

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和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功能的提升,为未来世代
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景观空间。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包括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包括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包括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来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如下:1. 联系和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影响生态过程的进行,而生态过程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景观的格局演化。

例如,人类活动导致景观的大规模碎片化,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的连通性,进而影响了生态过程,如物种迁移、食物链的稳定性等。

2. 尺度和层级:景观生态学研究通常涉及到多个尺度和层级,从微观的个体和种群层级到宏观的景观和区域层级。

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景观生态学要综合考虑和分析不同尺度和层级上的信息,以更好地理解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动态变化。

3. 模式与过程:景观生态学强调模式与过程之间的关系。

模式是指景观格局的空间组织特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模式和过程相互作用和互相决定,共同塑造了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景观生态学要研究和揭示模式与过程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 功能与服务:景观生态学关注景观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景观的生态功能是指景观提供的生态系统过程,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碳循环等。

景观的服务价值是指景观对人类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大气净化、自然风景、休闲娱乐等。

景观生态学要研究和评估景观的功能与服务,以支持景观的可持续管理和规划。

5. 生态系统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可持续管理包括保护和恢复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人类需求的生态服务等。

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和应用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提出合理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规范、要求、原则和方向。

下面将介绍几个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一、生态原理生态原理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原则之一。

它强调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品质,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和增加植物、动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美学原理美学原理是指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追求美的境界,营造出具有美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景观空间。

它包括景观的整体构思、色彩搭配、比例尺度、空间序列、景观配套等各个方面。

通过精心设计,使用适宜的植被、材料和构筑物等,可以打造出令人愉悦的视觉享受。

三、人文原理人文原理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关注人类需求和人文价值的原则。

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活动和体验。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社交交往、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等,保护和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四、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节能减排、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可以实现景观生态的持续发展,提高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

五、功能原理功能原理是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景观的功能。

例如,根据需要设置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文化教育区等,满足人们不同的娱乐、休息和学习等需求。

合理的功能规划可以提高景观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也符合人们的需求。

六、艺术原理艺术原理是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艺术创新、创意的运用,使景观空间充满艺术感和创造力。

在设计中,可以运用材料、造型、色彩、光影等因素,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艺术原理可以丰富景观的内涵,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理论与原则案例分析: 背景、问题、规划、反馈、评价研究途径: 普通生态、场地生态、景观生态及时空尺度参考书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讲座1——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纲要1. 景观的生态学内容2.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3. 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4. 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的深度应用1.1 景观的生态学内涵景观( Landscape ):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

从内容上分:有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及人文过程。

从空间上分:垂直过程与水平过程景观的演绎: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人对土地、城市与乡村的态度景观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体验的空间景观作为系统——客观的解读的对象景观作为符号——反映历史与未来、及各种关系的的烙印。

景观: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景观系统研究中,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不同尺度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5)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关系1.2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生态学途径景观规划的生态性——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直觉与本能景观规划设计——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

景观规划的过程途径——麦克哈格(McHarg, 1969)提出的“千层饼模式”,即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及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

塞东(Sedon, 1986),提出了“景观规划必须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生态规划:揭示生物与社会相互作用规划,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最适宜的途径与方式,降低规划对生态规律的干扰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生态设计:通过视觉想象力的扩展与创新技术的应用,对最适宜的材料、区位、生态过程、地方性以及景观设计形态的表达。

生态规划设计:是以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整体人文生态系统(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生态圈景观,可划分为建设景观与开放景观,其景观特征、过程及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具有明显差异。

建设景观:乡村与半城市化生态系统景观、城市与工业技术生态系统景观。

开放景观:自然与半自然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农业与半农业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不同尺度的整体系统对应相应尺度的景观环境,而整体系统特征及发展过程是景观环境系统的重要特征。

规划行为体系的关键问题,是解决系统格局、过程、节律、恢复、容量等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阈限特征。

在景观综合体中,人的行为既是形成人工景观的源泉和动力,又是景观的重要组分,同时又强烈冲击并改变景观的扰动因素。

人与环境作用的机理与过程为着眼点,其核心是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产业复合生态系统的设计,重点是对物种与生态系统、生态与自然过程、文化与行为健康三个核心进行规划设计。

1.3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的NPH体系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所面对的人居环境整体有:自然生态系统——完整而独特的自然过程、自然格局和自然界面。

人造(人文)景观系统——藕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之上的人文活动及遗迹,历史的延续与文脉的继承。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在特定自然景观系统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理解和认识,产生独特的利用方式,形成天人合一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景观生态规划的三大理念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结合地方性设计(Design with place)和谐健康的设计(Design for health living)Figure 1-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发展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体系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为对象,以生态过程和规律为指导,结合NPH ( Nature, people and health approach) 层面,实现三大层面九个基本特征的设计,即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设计的重点。

Figure 1-2 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性评价体系1.4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LA) 是景观生态学的深度应用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涵盖景观生态规划,如农村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如循环利用的庭院景观生态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分区、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土地持续利用,追求多目标的优化)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变化,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讲座2——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纲要1.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2. 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3. 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2. 1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传统研究范围:风景保护区、城市公园、住宅社区、乡间庄园、滨水空间。

现代研究范围:宏观与微观尺度上的空间环境整体营造,社会理想与生态原则领域的实践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和奥斯特曼(Osterman, 1988)提出如下见解:“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解决及管理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涵盖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

2. 2 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从朦胧意识到个体生存适应的景观景观:居住地Figure 2-1 原始社会人群选择理想的居住地具有“了望—庇护”结构;从对抗的景观到满意的景观景观:人造物品、景观财富Figure 2-2 现代人的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关系从满意的景观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景观:生态与人文藕合的综合体评价标准: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2. 3 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城市景观规划研究:奥姆斯特朗(Frederick Law Olmsted):1863年首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概念,生态思想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麦克哈格(McHarg,):1969年编著了《设计结合自然》;斯迈尔泽编著了《自然的设计》,都倡导生态规划应用于城市环境空间设计。

约翰.西蒙兹(John.O.Simonds):倡导大众心理反馈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如清除视觉污染、建筑物体量控制、道路选线生态化,并考虑借鉴朝向河流和山峦的视窗等景素。

农村景观规划研究:总体研究主要解决土地利用方式与农村居落景观建设问题,理想的农村景观体现出农产品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强化农业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功能。

欧美国家,注重生态保护与美学观光价值,如农田树篱结构变化对鸟类多样性影响,旅游活动中“重泛乡村、亲近自然”情结设计。

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 ),提出乡村景观规划模型,即考虑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

其规划原则见后章节相关研究。

中国国情决定了乡村高强度的土地利用,景观规划要解决人口承载力与维持生态环境。

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景观的美学价值,可从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连结,供人们旅游等活动。

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迪安吉罗(Diamond)提出了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即构建自然保护区圈层结构(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或实验区)的功能区划,也是现代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础。

沙伦.K.科林奇(Sharen K.Colling)等人,提出了“群落生态学途径”与“岛屿生物地理方法”并行的种群生态途径。

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 ),提出了土地规划中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的“空间解决任务途径”,即必要的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战略点。

具体内容见相关章节。

纲要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后期发展及代表人物3.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乔治.帕金斯.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1865年发表了《人与自然》,首次提出土地开发利用结构自然带来影响。

奥姆斯特朗(Frederick Law Olmsted),首次使用“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 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设计。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 提出了“田园城市”,与此同时,沃伦.H.曼宁(Warren H. Manning)首次也编著了《开发与保护规划》。

菲利普.路易斯(Phlip Lewis),是第一位以环境廊道概念为核心进行景观规划的规划师。

Figure 3-1 现代人的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关系3.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后期发展及代表人物麦克哈格(McHarg, 1969),编著了《设计结合自然》,开创性研究自然过程引导土地开发的机制,并探讨生态规划的方法。

R.伯顿.利顿(R.Burton Litton)等人,拟定了美国一项重要的新法律《国家环境政策法案》,进而提出了视觉影响评估系统。

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 )与米切尔.戈登(Michel Godron)合作出版了《景观生态学》。

小结:麦克哈格的“自然设计”,强调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掘弃人工秩序和功能分区;景观生态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

Figure 4-1 景观生态规划的代表人物纲要1. 摸索与发展阶段2. 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4.1摸索与发展阶段陈昌笃,于1985年首次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发表了《评介Z.纳维等著的“景观生态学”》一文,首次对景观生态学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景贵和,于1986年发表了《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一文,这是国内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第一篇文献。

李哈滨,于1988年,介绍了北美学派景观生态学主要概念、理论及研究状况。

肖笃宁,于1990年主持翻译了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 )与米切尔.戈登的《景观生态学》。

如上阶段是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起步阶段。

肖笃宁,于1990年发表了《沈阳西效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文章运用了北美学派研究方法进行景观生态研究。

1989年,我国举办首届景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并出版《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论文集。

1996年,于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讨论会”,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

1998年,于沈阳举办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