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学》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学》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学》教学计划引言旅游地理学是高中地理选修三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教学计划旨在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教学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相关应用。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旅游地理问题的能力。

-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 培养学生的实地调研和实践能力,提供实践机会以加深他们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解。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旅游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3. 旅游地理学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4.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旅游景观与资源5. 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旅游地理学的实际应用认识。

- 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并通过小组活动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的研究效果,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进行教学评估,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测试: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

-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旅游地理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和撰写报告,评估他们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 实地调研报告: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撰写报告,评估他们的实地调研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精选教材提供对旅游地理学的全面介绍和深入理解。

-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 实地调研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和地理环境,提供实地调研的机会和资源。

总结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多种评估方式,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选修三人教版: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选修三人教版: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欣赏方式。
3.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如宏观欣赏、微观欣赏、比较欣赏等。
4.能够运用所学的欣赏方法,对具体的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旅游景观的魅力。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景的创设:通过班级旅游活动的导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旅游景观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旅游景观的欣赏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欣赏方式。
3.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宏观欣赏、微观欣赏、比较欣赏等。
4.运用实例分析,讲解各种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一次班级旅游活动作为导入,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引导他们关注旅游景观的欣赏。随后,提问:“你们认为旅游景观有哪些特点?”“你们在欣赏景观时,注意到了哪些方面?”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1.旅游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人文景观包括城市、乡村、建筑、文化等。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选修3全套教案(旅游地理)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选修3全套教案(旅游地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1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教学目的:1、能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2、能使用资源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重点与难点:内涵及多样性课时:1教学过程:阅读探索活动,解释: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问题:最近一个假期你去哪儿了?该旅游地对你吸引力最大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此旅游地而非彼旅游地?)——吸引你去旅游的这些动力(景观或资源)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旅游资源。

例:(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些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共同的特征,同时也是它们区别于其它资源的本质属性,即内涵。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本质属性):P4,最后一段,一般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可称为旅游资源根据内涵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定义:P5[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其定义也不尽相同。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多样性:即旅游资源是多样的,并且也是广泛存在的,例: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自然事物,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千差万别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2、独特性(非凡性):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因此,只有那些在同类中具有独特特点的事物或者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价值也就越高。

3、变异性(可创造性):随旅游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人们根据旅游者的心理和需要,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人工建设和创造了大量的旅游资源。

4、观赏性:P7阅读多样性: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体现在:1、内容上:多种多样,将P5下图分类(按内容)2、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而形成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也就是说: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例:地中海地区的阳光、海水、沙滩(与其地中海气候有关)阿山的滑雪(与其山地条件相关和气候条件相关)东南亚的热带海滨风光。

3、在季节上,同一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例黄山。

高中地理_旅游地理教案_湘教版选修3全部教案

高中地理_旅游地理教案_湘教版选修3全部教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本章学习目标】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旅游概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旅游地理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各要素的职能。

2.了解旅游活动按游览区域划分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基本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图片、影像资料并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旅游的发展史,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按游览区域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类型的具体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旅游发展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旅游活动基本类型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人类旅游行为动机的认识,产生对“好奇、社会交往、荣誉、权力、社会权威和秩序”等人文基本欲望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从热爱大自然升华到探究自然美的境界。

[教学重点]1.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2.旅游活动的类型划分[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图片、影像资料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远方充满向往。

从古代起,人们就一直在地球上旅行,并出现了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以及郑和、徐霞客等著名旅行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消费形式。

那么,什么是旅游?想成为一名旅行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板书】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旅游的概念【讲解】旅游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闲性活动,是指人们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暂时离开常居住地的一种活动。

包括游览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宗教朝勤等。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

旅游地理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目标与要求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

2、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3、加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能对所选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与难点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难点:旅游资源的内涵。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后记: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你去哪儿旅游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

例如,200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

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外,都市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开始走俏,西部旅游持续升温。

思考最近的一个长假你去哪儿了?说一说你所去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学习新课】一、旅游资源的内涵1、概念: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者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观赏性等各种特性,其中多样性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特性。

1、在内容上: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古代、现代;实物、体察。

2、在地域上:各有特色。

3、在季节上:季节不同,景观不同。

4、在组成上:多要素组合产生不同的旅游资源。

5、在价值上: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5、旅游资源的价值(1)美学价值: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2)科学价值: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3)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方面的考古与研究(4)经济价值: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所在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教学过程美丽的丹霞地貌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正文: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对学生们进行地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学不仅涉及自然现象和环境问题,还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紧密相连。

因此,一份精心准备的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范本,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包括知识目标,如理解不同地理概念和理论;技能目标,比如分析地图和气象数据;情感态度目标,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具体而清晰的目标设定,教案将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学的奥秘。

接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围绕重点、难点展开。

例如,在探讨气候变化时,教案应包括温室效应的原理、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措施等内容。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教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中心,因此,教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多媒体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式学习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教案还应包含评价与反馈机制。

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和作业,还包括对学生课堂表现、项目报告等的综合评价。

通过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策略。

最后,教案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案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规划项目,或是开展关于当地气候特征的研究活动。

总之,一份优秀的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范本,应当是内容全面、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公正客观的。

它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这样的教案,我们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探索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在了解地球村的同时,更加热爱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教案标题:地理选修3:人口与城市发展教案目标:1. 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掌握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3. 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3. 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3. 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教学难点:1. 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地理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选修3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料,如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案例、人口变化的数据图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和兴趣;2. 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化的好处和问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如人口迁移、城市化等;2. 探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如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等。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四、案例分析(25分钟)1. 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如经济、环境、社会等。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和影响因素;2.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我们在学习高二地理的时候,选修三局部的教案也是我们要重视的地方。

此篇就是我带来的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希望你能喜爱。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

2.初步学会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难点: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以及课件教学方法:电化投影、设问导疑、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资源价值(一)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具有“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探究活动: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哪些类型?说明:山水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

人们常说的“ 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就是山水在自然构景中相依相存关系的充分体现。

在山水风景的基础上,动植物不仅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变化万千的气象,以及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因时因季而不同。

2.科学价值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

探究并讨论:说明下列风景名胜区分别具有什么科学价值?①夏威夷的火山②东非的大裂谷③瑞典的峡湾风光④我国的泰山、庐山⑤桂林山水、路南石林⑥黄山⑦长江三峡(提示: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泰山、庐山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瑞典的峡湾风光是冰川侵蚀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山为高山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

对研究地质地貌有重要作用。

另外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如古建筑群、摩崖石刻、书画题记,以及名人活动的遗迹和旧址等),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三教案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三教案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学生思考总结自然资源价值实现的途径
学生思考总结自然资源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学生思考并回答:1、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能源资源。
2、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产能大。
科技发展,人类索取资源的方法和手段多样。市场需求大
学生回答:不可再生资源
学生讨论:我国矿产资源的特征
学生思考并回答:开源:新能源 ..........
节流:节约、提高利用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供给减少
需求增加
利润大带动生产
积极:索取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增多
局限:会加大对环境的压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各种资源的概念并会判断
让学生学会看材料分析问题
让学生学会归类问题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学学会看图分析问题
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用前面知识来分析问题。
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可再生资源: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主要是通过合理调控资源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如: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光能。
(导入)课文图1.10
(提问)自然资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哪些变化?
(提问)价格上涨为什么会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提问)如何看待新技术革命对解决资源短劫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总结:我们人类索取自然资源应当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应该以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学生思考并回答:是自然资源:岩石、森林
例如: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是丰富的,但因我国人口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5篇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5篇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5篇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1【知识与技能】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入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讨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并学会读图。

4.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关于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一直到1650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

然而自1650年后……(图片展示:世界165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学生:观察、判读图片。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

旅游地理》教案全套本章介绍了现代旅游及其作用,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以及旅游与区域发展。

其中,重点讲解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现代旅游具有大众化、多样化、扩大化和娱乐化等特点,其基本要素为食、宿、行、游、购、娱。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和影响区域环境等方面。

旅游资源的内涵包括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和具有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等条件。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旅游资源的类型主要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在评价旅游资源时,需要考虑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在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方面,需要考虑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以及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和旅游安全的关系。

在旅游与区域发展方面,需要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自然旅游资源由地貌、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对于构建自然风景区至关重要。

这些自然景观对于探险、游乐和疗养等方面的旅游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和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的重要标志。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性。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需要考虑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地理位置和交通、客源市场也是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重要因素。

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公共设施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等,而配套服务设施则包括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

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需要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承载量这五个方面入手。

人教版选修三地理优秀教学案例:5.1设计旅游活动

人教版选修三地理优秀教学案例:5.1设计旅游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旅游现场,激发其学习兴趣。
2.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旅游活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设互动情境,如模拟旅游策划公司、旅行社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旅游活动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1.讲解旅游活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介绍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和分析旅游资源。
3.阐述旅游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突出主题、注重体验、保护环境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原则。
4.讲解旅游线路规划和产品设计的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分析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点。
3.学习旅游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设计等方法。
4.掌握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3.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以下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1.引导学生定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改进方向。
2.组织课堂展示、汇报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
(四)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
本案例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旅游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价值,提高人文素养。

高中地理选修三人教版:1.1.现代旅游及其作用(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修三人教版:1.1.现代旅游及其作用(2课时)教学设计
6.阅读拓展:
-推荐阅读与旅游业相关的书籍、文章,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等,拓宽知识视野。
-阅读后,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每次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完整、观点明确。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提供课后拓展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现代旅游业的认识,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分析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结合课本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适时引导,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关注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3.导入新课:
-通过以上活动,激发学生对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理论知识讲解:
-介绍现代旅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发展历程。
-分析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实例分析:
-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讲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2.实践作业: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我国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市场状况和规划情况。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全册教案目录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5)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9)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2)我国的旅游资源 (15)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8)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2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26)旅游规划 (31)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34)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38)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41)设计旅游活动 (46)设计旅游活动 (49)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53)现代旅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时间:1840年以前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时间:1840年~1950年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时间:1950年以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三教案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三教案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图片导入)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
想一想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地区?
高纬度地区,“作物栽培带向北移动地域”判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栽培带扩大最为明显。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图片导入)干旱缺水图
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短缺中东和非洲萨赫勒会恶化
《经济日报》华盛顿电记者高伟东报道: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高温与干旱:气候变化、水与经济》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加剧水资源短缺,人口增多、收入增加和城市扩张的综合影响将会导致对水的需求成倍增长,而水的供应则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确定。
难点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Nhomakorabea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美国科幻影片《后天》图
美国科幻影片《后天》描述了“明天之后”的未来世界:北半球冰川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
(图片导入)北极熊、企鹅图和《后天》图
我们的家园怎么了?
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燃烧化学燃料带来的二氧化碳
3.碳循环及对温室气体含量的影响
(1)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环过程调控。
(图片导入)全球碳循环图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呼吸和分解过程重新返回大气。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2.温室效应
(1)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
(2)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旅游规划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旅游规划教案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選修3[人教版]第四章旅遊開發和保護第一節旅遊規劃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目標:1.初步瞭解旅遊規劃與旅遊景區規劃的主要內容。

2.通過案例研究,初步瞭解旅遊規劃與旅遊景區規劃的實際做法。

3.初步理解旅遊規劃工作的重要性,樹立“旅遊發展,規劃先行”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重點:旅遊規劃與旅遊景區規劃的主要內容難點:旅遊規劃與旅遊景區規劃的主要內容教具準備:景觀圖片、自製圖表等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旅遊規劃的概念和重要性1.旅遊規劃的概念旅遊規劃是旅遊業發展的綱領和藍圖,是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旅遊規劃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旅遊發展基礎進行分析,包括旅遊資源、交通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等;二是提出具體的規劃方案,即旅遊業發展藍圖,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理解這個概念也要從“綱領”和“藍圖”幾個中心詞來人手。

2.旅遊規劃的重要性旅遊規劃是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旅遊景區規劃是形成旅遊吸引力的根本保證,它使得旅遊景區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二、旅遊規劃的基本內容1.影響旅遊規劃的因素:自然、社會、經濟等。

一是分析該區域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對旅遊發展的影響以及社會經濟因素的作用;二是分析該區域旅遊客源市場對旅遊需求的數量、品質和類型;三是策劃旅遊資源開發,使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吸引物,安排旅遊活動;四是計畫旅遊交通、住宿、餐飲、遊覽、娛樂、商業以及旅遊環境保護等設施的建設探究問題:1、如何評價旅遊地發展的基礎條件?2、廈門南部旅遊功能區的“五帶三區”分別致的是哪些景區?通過案例的探究學習,瞭解以下內容:1、評價旅遊地發展的基礎條件主要從旅遊資源的特點、旅遊發展的交通條件、旅遊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及旅遊客源市場四方面分析。

旅遊資源的特點,主要從旅遊資源的數量、類型、品位、分佈、組合等方面加以分析。

旅遊發展的交通條件,可以從交通類型、線路格局、運輸數量和速度等方面加以分析。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建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1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知道监测防备地质灾害的重要性;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判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干的各类资料。

【教学进程】【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觉,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非常猛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侵害和要挟,我们称为地质灾害。

请同学们摸索,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略【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提问】地球为何会有地震呢?【学生回答】(板块边沿酒囊饭袋,地壳不稳)【观看录像】地震产生的原因【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散布。

【观看图片】展现“世界地震散布图”和“六大板块的散布图”【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情势迅速开释的进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常常造成更为惨重的缺失。

人教版地理选修3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选修3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选修3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地理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共设计为12个学时,内容安排如下:1. 地理信息技术概述(1学时)2. 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2学时)3. 遥感(RS)技术及其应用(3学时)4. 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与应用(2学时)5. 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4学时)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地理信息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法:通过上机操作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

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课程项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GIS软件操作、遥感图像解译、GPS定位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技术应用的理解。

人教版高三选修三地理全年教学计划:旅游地理

人教版高三选修三地理全年教学计划:旅游地理

人教版高三选修三地理全年教学方案:旅游地理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三选修三地理全年教学方案的相关内容 ,希望能陪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学期 ,小编提醒 ,贪玩不能耽误学习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开设的一门根底课程 ,课本内容既有适度的根底理论知识 ,又有必要的技能训练。

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强化技能训练 ,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 ,以培养应用型的旅游效劳人才。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概况。

2、掌握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3、熟练掌握书写导游词的方法以及数据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阅历。

三、教材分析本书共分为18章 ,为全年教材 ,第一学期学习了前八章 ,这学期按方案学习教材的后八章 ,最后两张为自学内容。

第九章介绍了东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第十章介绍了华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第十一章介绍了华东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第十二章介绍了华中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第十三章介绍了华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第十四章介绍了西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第十五章介绍了西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第十六章介绍了青藏高原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四、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上一学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 ,这学期明显感到讲课轻松一些 ,学生领悟能力有所增强 ,接受的速度相对快一些。

由于这学期教材的后八章涉及全国34个省份的著名旅游景点 ,学生阅历很浅 ,学习起来有些吃力。

但从整体角度讲 ,学生已经进入角色。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九章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章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一章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二章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三章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四章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五章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六章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六、教学方法、措施本学期授课内容涉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口头讲授对各景点的描述不到位 ,有些内容口头描述不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做个生态旅游者
难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
教学实施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对旅游地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是为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消极影响是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题目
5.2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课时
课型
新课
日期
课程标准
说出旅游中的环境问题,及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功能。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说出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包括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
2.通过案例,学会按照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尽力。
重难点
阅读: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
活动
“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这是美国旅行者协会制定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准则之一,但作为普通游客也应该做到。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一次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会,讨论“诗意地栖居”的含义和意义。
提示:可按一下步骤进行
1.确定讨论会的准备时间(如一周)。
2.为控制游客数量超载,许多旅游区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例如故宫要求游客购买专门的鞋套以保护地面,九寨沟提高门票价格等。你认为这些措施是否可行?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意见和建议:对游客进行广泛的宣传,倡导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环境建设,可组织青年志愿者对游客加以引导等等。
二、做个生态旅游者
1、生态旅游
(1)定义: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图5.15石窟损坏
图5.16故宫地面破坏和图5.17黄山植被破坏
1、环境破坏。
①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破坏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②游人过多,足踏、触摸、呼吸、体温等,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坏;
③由于一些游客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内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等,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了直接的破坏。
板书设计
5.2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一、旅游者行为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1、环境破坏
2、环境污染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二、做个生态旅游者
1、生态旅游
2、做个生态旅游者的条件
教学反思
旅游环境保护一定注意它与旅游开发的问题和措施这个知识点区分,非常的容易混淆,首先旅游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与旅游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就是易混易错点,然后措施自然也容易混淆,要多练。
珠峰地区气候寒冷、干旱,旅游废弃物分解难;清理困难。丢弃在高海拔地区的废弃物,除非组织专业登山队员,否则很难清理。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的途径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通过阅读,了解并掌握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不仅对保护旅游区的资源环境有利,而且为旅游者提供了个人如何更好地获得更大旅游收益的方法和途径。
(2)特点: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3)功能:具有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4)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图5.19观鸟生态旅游
图片展示:北戴河沿海湿地鸟儿自由嬉戏、飞翔的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观鸟游客。
2、做个生态旅游者的条件:
生态旅游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自然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提倡每个人都应为可持续发展尽其所能。
2、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会产生各类废弃物。尤其是当游客数量过多而使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必然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图5.18对了解以下内容:石刻、雕塑、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一旦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无法补救的。我国的三大石窟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涌入改变石窟小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受到的损坏极为严重。所以,对这类文物旅游资源而言,保护是首要任务。
通过对这两幅图片及注释的阅读,了解到: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或破坏,有些是无意的,我们每一个普通游客的正常旅游活动也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漫画反映的是对旅游资源的故意破坏,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游客应该受到谴责、批评,甚至是严
厉的处罚。
根据图5.15、5.16、5.17和案例3的分析,游客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如由于游人过多,足踏、呼吸、体温、触摸等,使我国的三大石窟和北京故宫的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游人踩踏使黄山和九寨沟的土壤板结、植被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并造成水土流失。同时,由于游人过多也带来旅游废弃物排放量增加,如旅游垃圾、生活废水等,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如九寨沟的水体富营养化。按照游客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大致有三类,即直接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和影响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些负面影响轻则损害旅游地的旅游形象、降低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导致旅游经济滑坡;重则造成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被破坏,从而丧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劳务旅游关系是旅游者在旅游区个人付出劳务,一方面赚取旅费以延长逗留时间,游览更多地方;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工作可以接触当地社会和普通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简单来说就是“一边挣钱一边旅游”。游客通过与旅游区建立劳务旅游关系,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得以完整地保护,不至于因为旅游的开发导致当地人文、自然环境的破坏。
案例④倡导旅游者参与旅游环境建设
案例从国内外的实例说明:旅游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破坏环境;而且要能够主动地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思考
1.什么叫劳务旅游关系?建立劳务旅游关系如何使游客承担起生态旅游的双重责任?
2.在珠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有什么特点?
3.你还知道国内外在加强旅游者参与当地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其他做法吗?
2.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确定一个选题,可自定题目,例如:
(1)什么是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为什么有利于保护环境?
(3)学校附近有哪些旅游区适合开展生态旅游?
(4)如果你去旅游,你会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
(5)介绍一个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旅游区。
3.各组分别收集资料,进行组内讨论,并撰写课题报告。
4.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各自的研究和看法。
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可行。故宫与九寨沟是人类宝贵的遗产,对它们进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限制性措施可以减少人为的损坏,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认为不可行。采取限制性措施不但不会减少损坏,反而会由于减少游客数量,使旅游区保护和管理缺乏运转的资金,妨碍对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另外,这样消极的限制性措施对存在经济条件差异的游客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通过案例,进一步说明:旅游者的正常旅游活动也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小结:每个游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因此需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思考
1.上述现象和案例说明旅游活动中游客会对旅游环境造成哪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对旅游发展有何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