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学重点
鱼类感觉与行为重点
![鱼类感觉与行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d6abde2cc58bd63186bdde.png)
单眼视野:鱼类每个眼睛的视野
无视区:在鱼吻端的前面有一小块地方,及在鱼尾后部鱼眼是看不到的部分区域
瞬膜(第三眼睑):覆盖眼睛起到保护作用(常见于双髻鲨属真鲨目)
眼球结构(画图):
鱼眼人眼差异:
1鱼眼没有眼睑.鱼眼的视角远比人眼大.
主动电感受:结节型电感受器感受野:距离电位和分辨材质
被动电感受:壶腹电感受器-罗伦氏器
被动声呐:已经用于跟踪海洋哺乳动物,甚至浮游动物头骨鳍条游泳运动敲击
发声有哪些差异(填空):个体差异生理差异雌雄差异温度影响
鱼类耳石:矢耳石星耳石微耳石
囊:椭圆囊瓶状囊球状囊
鱼的听觉机制:毛细胞粒子运动敏感转换压力敏感
鱼类听觉辅助器官:韦伯氏器侧线
听觉研究:呼吸条件反射心跳条件反射听觉诱发电位记录微音器电位记录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感觉芽,丘状感觉器,侧线感觉器(填空)
侧线系统包括:(填空)
1、侧线机械感受器:管道神经丘,表面神经丘
2、侧线电感受器:壶腹器官,结节器官
•表面神经丘
直接分布于鱼体表面;较小,毛细胞少;感受流体速度信息
•管道神经丘
位于骨状管壁内或鳞片形成的侧线管道内,并通过一些小孔与外界水环境相通;较大,毛细胞多;感受流体加速度(或压力)信息
鳗鱼迁徙途中受到的影响:黑潮+食物+温度+昼夜节律+避光
鳗鱼生活史:柳叶鳗-玻璃鳗-线鳗-黄鳗-银鳗-成鳗
海水鱼淡水鱼新陈代谢区别(不是重点):
海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海水的含盐浓度要低得多,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据渗透压原理,海水鱼鱼体组织中的水力,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海水鱼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弥补体内的失水。然而,由于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进入鱼体内的盐分也大大增加了,这样,海水鱼除了从肾脏排除掉一部分盐分外,主要还是依靠鳃组织中的“泌氯细胞”来完成排盐任务。此外,也有一些海水鱼,主要是软骨鱼类,如鲨鱼,则将代谢后的氮化物,以尿素形式贮存于血液中,使血液浓度增高,渗透压也变得与海水相当,这样,也就不存在吞水和排盐问题了。
鱼类行为学重点
![鱼类行为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1dcc440c22590102029da1.png)
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114c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c.png)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生物是水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脊椎动物,它们具有无数令人惊叹的特征和适应性。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关于鱼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包括分类、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分类学鱼类分类学是研究鱼类物种分类关系的学科,根据形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将鱼类物种归为不同的科、属、种等级。
目前已知的鱼类物种众多,被分为两个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鱼亚纲。
1. 肺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特殊类群,包括肺鱼、蒙眼鱼等。
它们具有一对肺,可以在缺氧环境下换气。
肺鱼还可以通过皮肤、口腔黏膜进行呼吸。
2. 辐鳍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主要类群,包括了绝大多数鱼类。
辐鳍鱼的鳍条由软条和硬条组成,可以用于稳定和控制游泳姿势。
二、解剖学鱼类的解剖学研究对于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
1. 鱼类体型:鱼类体型各异,从小巧的倾盆大剑鱼到庞大的鲸鲨。
鱼类的体型通常会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
2. 骨骼系统:鱼类的骨骼主要由骨头和软骨组成。
鱼类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并为肌肉附着提供支持。
3. 鳞片:鱼类的身体通常覆盖有鳞片,鳞片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和感染。
鳞片的形状和结构因鱼类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 鳃呼吸器官:大多数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
鳃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
鳃结构复杂,具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以便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三、生理学鱼类的生理学研究探索了它们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呼吸系统:鱼类的呼吸系统主要由鳃、鳃耙和肺等组成。
通过呼吸系统,鱼类可以从水中获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循环系统:鱼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鱼类的心脏结构简单,通常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血液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体内的血管系统供应给各个组织。
3. 消化系统: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肝等组成。
鱼类行为学——(一)定义与研究内容
![鱼类行为学——(一)定义与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c6578a8f01dc281e43af0b3.png)
鱼类行为学研究内容
应用角度看,鱼类行为学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与生理学和生态学相关的,研究各种水生生物的相互关系,包括鱼 类的生殖行为、摄食行为、躲避敌害等行为能力; 2、与鱼类资源学相关的,研究鱼类垂直洄游聚散、季节性洄游、时空 分布,以及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分布等; 3、与捕捞学相关的,重点研究鱼类或鱼群对渔具渔法的行为反应和行 为能力,以及改进捕捞技术的途径; 4、与信息技术相关,重点研究群体行为、自组织结构与空间分布的社 会意义等。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fish behavior science):是研究鱼类行为规律和行为 能力的学科,属于动物行为学的范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鱼类行为学研究分支
鱼类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分支有:鱼类行为的模式;鱼类行为的进化史 及生物学意义;鱼类行为的由来,遗传和变异的规律;行为发生学;行为 的生理机制;行为模拟仿真
目的与意义
研究鱼类行为学的目的和意义: 1、使生产中采用的渔具渔法更适应鱼类的行为反应,从而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消耗,有效地利用渔业资源; 2、为设计与生态友好的、具有选择性高的渔具渔法提供基础数据,为 科学合理地开发渔业资源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是仿生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4、为渔业工程,如人工鱼礁和网箱设计制造提供基础数据; 5、提供物种的生态关系的信息等; 6、为仿真学提供基础知识,探索发展新科技的途径
鱼类行为学
——(一)定义与研究内容
呆笨朝夕
行为
行为(behavior):是指动物的动作或动作的变化,是动物个体在生 活中对一定刺激表现出的反应,对内在和外界条件间的关系予以调整,以 对周围的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做出动态适应
鱼类行为
鱼类行为:是指鱼类等水生动物受外界或内在环境变化或刺激下的行 为反应,它包括鱼类的运动、洄游、觅食、求偶、逃避和进攻以及改变体 色。(植物行为:向日葵的向日行为)
鱼类行为学:第三章 鱼类的行为
![鱼类行为学:第三章 鱼类的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78f32105f5335a8103d2203a.png)
喜爱流速 (m/s) 0.3-0.5 0.3-0.5 0.3-0.6 0.3-0.6 0.3-0.8 0.3-0.8 0.3-0.5 0.3-0.6 0.3-0.5 0.3-0.6 0.4-0.6 0.3-0.7 0.4-0.6
极限流速 (m/s)
0.6 0.7 0.7 0.8 1.0 1.1 0.7 0.9 0.7 0.8 1.0 0.9 0.8
集群鱼类遇外界刺激或 出某短斜鱼受后激御为过激为某在泳围非遇分行可行行行行某激有深行鱼其鱼中时然找急些暂度鱼或的定行类过,源性。和源鱼些水速的航敌散为循为为为为些或方度为类中发找,没到性鱼的的类敌、方为的某一,的把再产类鱼平度逃道害性,,,,,等着。鱼敌向的聚的现到群有出的等类、垂受害猝向。个 种旦就条鱼感生 的类方、避上袭 的这有有有有等模凶类害性和集带 危出体发路、,对深直到的发的自不体惧再会件类受的防为对向具行的击背些的的的的。反仿猛在袭的倾成头险路中现,特不刺度下外袭速猛我影利或怕感产反这某逃御。刺上无为渔时离行为为为为应是逃鱼感击、斜群鱼信而其危却定利激较潜界击度烈保响!群的受生射种种离性。激具限船,刺为猛下垂水一跑类受时具度时或号产它险也方!源小行异时的冲护体刺这一逃曾惧行背炸源最游或表激无冲潜直平种过外,有的,某或生鱼信随向表无为常,、刺;。曾激种种离感怕为离鱼产大泳航现源规背背背背综多界产一下如部无逃类号之的现倾。刺突无逃负感源刺防行受刺称行、生游范行出的律离离离离合,刺生定潜果分意跑虽或跟、激然特离面 它是鱼类下潜背离行为
第三节 鱼类的游泳行为
鳜网箱的构造、面积、吃水深 度、活饵料鱼密度与大小
拦鱼、 过鱼 设施
游泳是一种最基 本的行为,游泳 类型、游泳速度
等倍受关注
拖网渔 船的拖 曳速度
围网渔船的围旋速度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2d8d2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7.png)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鱼类行为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交流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分析鱼类行为学对于生态学、进化学和保护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的研究1. 鱼类的群体行为鱼类通常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在水中,养成了自己特有的群体行为。
研究发现,鱼类群体行为中存在着一套独特的社交规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
群体行为可以提供鱼类相互之间的保护,有效提高捕食和繁殖的成功率。
2. 鱼类求偶行为鱼类的求偶行为受到环境和性别差异的影响。
一些鱼类会通过复杂的舞蹈、造巢行为和繁殖仪式来吸引异性。
求偶行为也涉及到鱼类之间的竞争和选择。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求偶行为的复杂性对于鱼类种群的繁衍和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二、鱼类行为交流的研究1. 鱼类声音的产生与交流鱼类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复杂的信息,包括求偶声音、警戒声音等。
一些鱼类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绪状态,以及在群体中的地位。
研究者通过声音记录和分析,揭示了鱼类行为交流中的奥秘,为进一步理解鱼类社会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鱼类化学信号的研究鱼类还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进行行为交流,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水中迅速扩散并被其他鱼类感知。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传达繁殖、求偶、警示等信息。
研究者通过分析鱼类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行为观察,逐渐解析了鱼类化学信号的意义和传递方式。
三、鱼类行为对生态学和进化学的意义1.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食物链中的位置、食性的调控等。
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 鱼类行为和进化适应鱼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行为。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鱼类物种的行为差异,探讨其背后的进化机制。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为进化生物学提供重要的案例和思路,揭示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原理。
鱼类行为学研究
![鱼类行为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908f3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4.png)
鱼类行为学研究鱼类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自然界中,鱼类的群体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研究鱼类行为学有助于了解鱼类的生态行为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
一、鱼类群体行为鱼类的群体行为既包括一般的同类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包括不同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行为是由多种社会动机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
鱼类的群体行为包括群聚行为、迁移行为、觅食行为、避敌行为等。
1. 群聚行为:群聚行为是指鱼类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策略行动的一种方式,能够增强种群的生存能力。
在群聚中,鱼群中会形成一些基本分工,有些鱼会保持警戒,有些鱼会在群体外缘游动,还有一些鱼会促进整个群体前进。
群聚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在敌害或者食物资源不足等不利情况下,集体保护自身。
2. 迁移行为:迁移是指飞鱼、淡水鲤鱼、三文鱼等在特定季节进行的迁徙行为。
迁移时,鱼类通常会寻找特定的环境条件(如水温、水流等),并会依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迁徙路径。
迁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适宜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增加种群的生存机会。
3. 觅食行为:觅食是指鱼类在缺乏食物资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行为。
大多数鱼类都是捕食者,受限于环境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在觅食时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
比如,魚在暗处觅食时视觉上则会适应更差,而会依赖更多的声音和气味捕食。
4. 避敌行为:避敌是指鱼类在受到敌害时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
有些鱼类会在发现敌害时,采取群体行为,以增加自身存活的几率。
比如,鱼类在遇到鳄鱼等天敌时,会采取团体攻击、涌出水面等行为。
二、鱼类个体行为鱼类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增加自身适应能力、获得更多食物、避开天敌和吸引异性的交配等行为。
1. 领地行为:鱼类在寻找栖息地和避免天敌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有主权的领地。
有研究显示,鱼类的领地环境和形态都不相同,这和鱼类的品种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反应行为:鱼类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行为。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https://img.taocdn.com/s3/m/8eeb66f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0.png)
二. 行为学研究方法 现场观察 渔获试验 水槽试验 数学模拟
第三节 光感觉和行为反应
一. 鱼眼对光的敏感性 1.光刺激阈 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最低光强度 某些深海鱼类比人的光刺激阈要低10倍左右 光刺激阈一般低层鱼类比上层鱼类要低
第20章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 -----行为学 fish ethology
第一节 行为的定义和产生过程 一.行为(behavior)定义 动物对内部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 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切活动。
二. 行为的产生过程: 1.(声、光、电、化学物质等)刺激 2.眼、耳鼻、侧线等感受器 3.神经系统 4.(肌肉、鳍等)效应器
2.内耳 功能:听觉16-12000Hz)、平衡
三.行为反应 1.趋音性 依靠侧线、内耳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
正趋音性:沙丁鱼、金枪鱼、鲨鱼等 渔业利用:声诱捕鱼 负趋音性:鲻鱼、鲐鱼,许多上层鱼类对海豚叫声敏感。 渔业利业利用:研究鱼类洄游、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
(2)巡航速度:20-60min内 纺椎形:一般2-3 B.L/s 其他体形者约为最大速度的1/3-1/4
二.集群行为 1.鱼群定义 论述很多,但不统一 “具有一定规律的空间定位” “由于同伴间的互相引诱所形成的集团” “时刻调整自己的速度和方向,以配合群中其他成员的鱼的组合” “同种的、年龄和体长几乎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
生物学意义:引诱饵料运动、威吓、迷惑敌害、照明环境、辨认等 渔业意义:灯光捕鱼
2.变色 鱼类体色远比昆虫和鸟类丰富。极大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环境而变化 变色器官:体表的4种色素细胞,黑色素、黄色素、红色素(热带)、光彩细胞 生物学意义 防御(保护色、拟态)、威吓、生殖、集群等
鱼类行为学——(二)鱼类的感觉系统与行为特点
![鱼类行为学——(二)鱼类的感觉系统与行为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b0d2236f1aff00bfd51e9f.png)
鱼类运动反应
鱼类运动反应的产生和消失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2)往复游动:加快物标的运动速度,使运动频率接近于鱼眼
的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时,鱼可感觉到物标的运动,但不能辨别物标 的运动方向,为了辨别方向,鱼类出现来回游动反应
鱼类的趋动性
鱼类的趋动性,又称视觉运动反应 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视野内的运动物标保留 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性反应
视觉运动反应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在鱼类趋流、集群、空间定向、 捕食、防御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鱼类运动反应
鱼类运动反应的产生和消失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1)追随物标运动:是典型的视觉运动反应。此时物标运动速
影响鱼类视觉运动反应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 物标的结构特征;物标的运动速度;物标与鱼的相对位置;照 明条件;物标的颜色(与周围颜色的对比度);水温的变化; 水流等
(2)生物因素 生长发育阶段;生理状态
鱼类行为学
——(二)鱼类的感觉系统与行为特点
觉系统受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水深和压 力、水流强度等 鱼类的感觉器官主要有:侧线、鳔、内耳、神经系统 侧线是鱼类重要的感觉器官
鱼类各感觉器官
(1)侧线——感知水深和压力、水流强度、声音、震动等刺激 (2)鳔——感知水深与压力 (3)内耳——感知声音 (4)神经——感知电、磁等信息 (5)眼——感知光强、光色等信息 (6)鼻、触须——感知气味 (7)鼻、口腔和触须——感知水的化学成分、气味等
鱼类行为的产生过程
鱼类行为特性和分类
(1)按照因果关系进行分类: 将同一诱导因素引起的活动归为一类,如性行为、对抗行为等; (2)按行为的功能进行分类: 如觅食行为、洄游行为、栖息地领域行为、摄食行为、群体行为等 (3)从历史因素或发生学的观点来划分 具有同一起源的行为化为一类,如定型(固定的)行为、趋同、趋 异行为等 (4)按行为所获得的途径 先天的行为、后天或学习的行为
鱼类行为与渔业管理9【鱼类行为生态学】
![鱼类行为与渔业管理9【鱼类行为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c1472242f18583d0496459c1.png)
目前伏季休期管理模式,将造成黄海区鱿鱼渔发旺汛期禁 渔,影响了中方捕捞渔船开发利用鱿鱼资源。
建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尽早研究制定新的鱿鱼管理模式,即 对黄海区鱿鱼资源在伏休期间实施专项捕捞许可证制度。
有关鱼类行为的重要国际会议
1967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在挪威召开了鱼类行为和 渔具、渔法的国际会议。
1977 年国际水生生物管理中心(ICLARM) 在意大利召开 会议,专题讨论了鱼类行为与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关系。
1992 年国际海洋理事会(ICES) 在挪威召开的会议上强调了在渔 业选择性捕捞、渔业资源评估和 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应用鱼类行 为学知识的必要性。
2、渔业管理概述
粮农组织(1997年)《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指 南》中的定义:
为确保渔业资源的持久生产力和实现渔业的其 他目的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分析、计划、咨 询、决策、资源配置以及用于管理渔业活动的 规章和规则的制定、实施和以强制执行为必不 可少的步骤之综合过程。
渔业管理活动的范围:
针对每一特定渔业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目标;
索饵洄游
渔场
济州岛——对马岛一带 长江口渔场及大沙渔场南部
连东、石东渔场 索饵育肥
海州湾、石岛、海洋岛、烟威和 威东渔场索饵育肥,持续到夏秋季节。
l0月中下旬一11月中下旬,性成熟生殖交尾。
鱿鱼渔业的管理:
目前鱿鱼渔业的管理模式是实施伏季休渔“一刀切”的管理 法,即东海区5月16日-8月1日为伏休保护期,黄海伏休期为6 月1日一9月1日。
浙江省岱山县一位渔民在休渔期间制作绳套
鱼类行为学:第一章 绪论
![鱼类行为学: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c526abaf1ffc4fff47acb8.png)
四、鱼类行为学的发展简史
• 动物行为学的发展简史
–国外 –国内:主要研究了一些动物的繁殖
行为
• 鱼类行为学的发展简史
–国外 –国内
• 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的亚里斯多 德开创了观察和描述动物行为的新纪 元。当时他记录了540种动物的生活史 和行为。
• 十七和十八世纪,开始不同物种行为 的比较研究和行为理论方面的探讨。
• 任务:掌握鱼类对外界刺激的 主要行为特征、主要行为规律 和主要行为变化规律,了解鱼 类与水产增殖、养殖、捕捞与 资源保护等密切相关的行为学 及其在渔业上的应用。
鱼类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
• 充分地了解鱼类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 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 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 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 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 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 持续生产潜力。
•趋电性(galvanotaxis) •趋水性(hydrotaxis)
• 对趋性的研究:选择(choice)或称 为喜好(preference)实验。
鱼类作为低等的脊椎动物, 主要表现为本能行为,并清楚 地显示出趋性行为和条件反射 行为。
鱼类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甚至显示, 鱼类具有初等的推理学习能力。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
一、 动物行为学概述 二、 鱼类行为学的基本内容 三、 鱼类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 四、 鱼类行为学的发展简史 五、行为生态学简介 六、动物福利
一、动物行为学概述
1、鱼类行为学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
动物行为 动物的行为是指人们观察到的动物的 活动状态,是动物受意识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 动物个体和群体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动物对外界 环境条件变化和内在的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
鱼类行为学重点
![鱼类行为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5d1744ff00bed5b9f31de1.png)
鱼类行为学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c17c663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a.png)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类,其行为学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鱼类的迁徙行为在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原理以及鱼类的迁徙行为,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一、行为学研究的原理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涉及到动物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中,有几个基本原理是需要了解的。
1. 疾病和行为鱼类的行为会受到疾病的影响。
例如,某些感染病菌的鱼类可能会呈现出异常的行为,如频繁摇头、游动不稳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行为变化,可以对鱼类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2. 神经系统和行为鱼类的行为由其神经系统调控。
神经元在鱼类的运动和感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鱼类的神经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行为。
3. 生态因素和行为鱼类的行为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温、水质、食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鱼类的行为表现。
通过研究这些生态因素与鱼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二、鱼类的迁徙行为鱼类的迁徙行为是指在一定的季节或时期,鱼类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的长距离移动。
这种行为在许多鱼类中普遍存在,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迁徙的原因鱼类进行迁徙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繁殖、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等。
例如,某些淡水鱼类为了产卵会迁徙到河流的上游,在水质和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繁殖的机会和条件。
2. 迁徙的方式鱼类的迁徙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鱼类会进行垂直迁徙,即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上下移动,以适应不同水深的环境需求。
另外,一些鱼类还表现出长距离的水平迁徙,穿越大洋甚至跨越半个地球,如鲨鱼、旗鱼等。
3. 迁徙的重要性鱼类的迁徙行为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鱼类的迁徙行为有助于维持种群的基因流动,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其次,迁徙也有助于促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对于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行为学:第七章 名特水产动物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第七章 名特水产动物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55496103d8ce2f0166233a.png)
沉入水底死亡
二、银鱼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仔鱼
网箱孵化 、平游后放流 严禁在春、夏季密眼网具捕捞
幼鱼
人工光源诱捕 严禁在春、夏季密眼网具捕捞 进水口处拦网
成鱼
清晨和黄昏捕捞 优先在库湾、湖汊和水深10米以内的
敞水区捕捞 光诱捕捞
亲鱼
限定区域专门采卵,防止伤及幼鱼 清晨和黄昏捕捞,产卵盛期加强捕捞 第二次产卵完毕后不要组织捕捞
网衣过分松弛和池塘中洞穴过多
成鱼
投足或增殖中下层和底层饵料鱼类 采用鳜鱼夹网、鳜鱼竹筒、笼籇类等渔
具捕获
亲鱼
投足或增殖中下层和底层饵料鱼类 采用鳜鱼夹网、鳜鱼竹筒、笼籇类等渔
具捕获
繁殖季节丝网捕获
河蟹的行为学及其渔业利用
• 一、河蟹的行为学
• (一)蚤状幼体的行为学 • 1. 游泳行为 • Ⅰ~Ⅳ期很弱的游泳能力,Ⅴ期较强的溯流游泳能力。 • 2. 趋光行为 • 遇强光时具负趋向行为,遇弱光时具正趋向行为。 • 3. 残食行为 • 在食物不足和饥饿状态下,具有相互残食行为。
结群钻洞卧穴网箱或者环道流水培育饵料鱼适口流水培育投足饵料鱼投足适口饵料鱼网箱培育经常洗箱投足适口饵料鱼在网箱或其他人工条件下应避免底部网衣过分松弛和池塘中洞穴过多投足或增殖中下层和底层饵料鱼类采用鳜鱼夹网鳜鱼竹筒笼籇类等渔具捕获投足或增殖中下层和底层饵料鱼类采用鳜鱼夹网鳜鱼竹筒笼籇类等渔具捕获繁殖季节丝网捕获具有很强的溯流游泳行为开始具有趋淡水性行为
• 3. 具残食行为特点,在人工育苗时,应投足饵 料,避免饥饿,以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 (二)大眼幼体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具残食行为特点,在人工育苗时,也应投足 饵料,避免饥饿,防止残食行为发生。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https://img.taocdn.com/s3/m/fbff0a405f0e7cd185253640.png)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第章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第一节行为的定义和产生过程一行为(behavior)定义动物对内部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
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切活动。
二行为的产生过程:(声、光、电、化学物质等)刺激眼、耳鼻、侧线等感受器神经系统(肌肉、鳍等)效应器第二节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行为的模式行为的进化行为的遗传行为的发展行为的应用二行为学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渔获试验水槽试验数学模拟第三节光感觉和行为反应一鱼眼对光的敏感性光刺激阈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最低光强度某些深海鱼类比人的光刺激阈要低倍左右光刺激阈一般低层鱼类比上层鱼类要低光谱敏感性低层鱼类:nmnm上层鱼类:人:nm(可见光)颜色感觉有色觉(理由:婚姻色)运动感觉鯷:s 鯔:s狗鱼:s鲫鱼s编鱼:人类:s视敏度又称视力指眼睛分辨空间物点位置的能力一般以能够辨别的两点的视角来表示鱼一般:人类:可见鱼的视敏度比人差视野单眼视野一般比人大鲑:人:但鱼的双眼视野很小甚至没有视距一般为近视二行为反应趋光性指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反应正趋光性种类较多大多为上层鱼类负趋光性渔业意义:灯光捕鱼趋动性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运动反应先天性行为生物学意义: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和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渔业意义:阐明趋流和集群机制探讨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设计渔具、控制鱼类行为。
第四节机械感觉一机械因子声音、水流、温度、压力、重力等二感觉器官皮肤感觉器官感觉牙、陷器、侧线、罗伦氏器功能:感觉水流、水压、触觉、温度、电、听觉(Hz)内耳功能:听觉Hz)、平衡三行为反应趋音性依靠侧线、内耳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正趋音性:沙丁鱼、金枪鱼、鲨鱼等渔业利用:声诱捕鱼负趋音性:鲻鱼、鲐鱼许多上层鱼类对海豚叫声敏感。
渔业利用:用声音阻拦和躯赶鱼群趋流性:生活在流水环境中的鱼大多具有渔业利用:研究鱼类洄游、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趋触性:接触固体的倾向或对接触刺激的趋性渔业利用:人工渔礁集鱼、渔具第五节化学感觉一刺激因子液体化学物质二。
鱼类行为学gogo
![鱼类行为学gogo](https://img.taocdn.com/s3/m/c85dfab9fd0a79563c1e72a5.png)
鱼类行为学(Fish ethology)是研究鱼类行为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动物行为学的范畴,主要研究鱼类对外部(声、光、电、磁等)刺激和内部刺激的反应,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模式、反应机理及其在渔业上应用的一门学科。
鱼类的机械感觉是哪些内容,有何作用?指鱼类对各种机械性刺激——能够引起感觉其细胞机械性变形的刺激的感觉。
机械感觉在鱼类的摄食、生殖、防御、洄游、集群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感受芽、陷器、侧线及罗伦氏器前三种具有多种功能,触觉、听觉、水流、水压、水温感觉及电感觉等。
鱼的耳与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有何区别?鱼类只有内耳无中耳和外耳;鱼类最重要的感觉结构是球状囊和听囊而不是耳蜗。
鱼类的内耳的听觉和鱼鳔的听觉有何不同?内耳的听觉是当外接声音传到鱼类内耳时,其中的耳石和内淋巴液就会产生震动,耳石震动的相位与传入波不同,给感觉细胞是假一种周期性的切应力感觉细胞就会因其上的纤毛束受到牵拉弯曲而发放冲动,并分布到感觉上神经末梢产生兴奋,此兴奋通过传听神经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行处理,即可产生听觉。
鳔内充满气体会与声波发生强烈共振,从而把压力转变成位移能量,然后传给内耳,鱼鳔其转换器的作用。
能放大声音,就收高频声压波。
鱼类内耳的机能是什么?内耳上半部为平衡感觉,下半部为听觉。
鱼类的嗅觉和听觉的区别嗅觉中枢在端脑;味觉中枢在延髓。
嗅觉器官为内陷的嗅囊即鼻孔,感受器具有低刺激阈;味觉器官为分布范围极广的味蕾,感受器具有高刺激阈。
区别鲨鱼味觉与嗅觉(实验)可以利用经奎宁溶液浸泡过的食物。
投放时鲨鱼会游近并抓住,送入口中,会立即吐出。
原因:奎宁是没有气味而味道很苦的物质。
结论:鱼类的化学感觉除嗅觉外,还有味觉的存在。
鱼类有没有电感觉?磁感觉?如何验证鱼类的电磁感觉?有电感觉和磁感觉。
电鱼寻食时,利用电脉冲探测食物。
将鲨鱼养在玻璃纤维直径为7米的原型水槽中,水槽避外纺织一个直径为20cm的线圈,未通电时鲨鱼习惯在水槽内壁兜圈游泳,通电时鲨鱼会主动避开磁场。
鱼类行为学——精选推荐
![鱼类行为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75b34ff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d.png)
鱼类行为学第一章 绪论1.水生动物行为学 :水生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和研究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行为规律和行为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
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的类别 :习惯化学习行为、模仿学习行为、“印痕”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和推理学习等五种。
4.水生动物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了解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持续生产潜力。
第二章 鱼类感觉器官的感受与反应第一节 视觉的感受与反应1.鱼类眼睛的种类1) 光感觉细胞:某些圆口类的皮肤上,区别明与暗2) “顶眼” :即脑上腺,为各种鱼类所具有,但仅七鳃鳗具有感觉功能。
“顶眼”不仅能区别明与暗,还能估计投入光线的方向3) 眼睛:除了某些穴居鱼类和深海鱼类之外,均具有比较发达的眼睛。
眼睛的结构最为完善4) 注:无眼睑、泪腺。
某些鲨鱼具瞬膜,遮盖眼球。
鲻鱼和某些鲱鱼具脂眼睑,遮盖瞳孔。
2.视距:视觉距离1) 透明度鳀鱼 :透明度2.5m:能看清1.5 ~ 2.0m 范围内的渔具动态透明度0.5m:能看清0.2 ~ 0.3m 范围内的渔具动态∴在透明度较大的水域中捕捞时,由于鱼类的视距增加,渔具的能见度就应该尽可能小一些。
2) 视距与光照度3) 物体大小的关系4) 网片颜色的关系蓝(草)绿色<白色5) 鱼体长度的关系6) 眼睛大小的关系7) 鱼类种类处于中上层水域的种类,其视距要比底层水域的的种类远一些浅海鱼类的种类,其视距要比深海鱼类的种类远一些8) 水下人工光源3.对光的感觉能力1) 鱼类的视网膜由视杆和视锥感光色素细胞组成2) 视杆细胞对低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3) 视锥细胞对高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同时还对光线的颜色有感觉作用。
鱼类行为研究
![鱼类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2b13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7.png)
鱼类行为研究鱼类行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鱼类作为水生动物,其行为方式和习性与陆地动物有很大不同。
通过对鱼类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生态、繁殖、社会结构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一、进食行为鱼类进食行为是其生存和繁殖的基本需求之一。
不同种类的鱼类会采取不同的进食策略,如滤食、捕食等。
滤食鱼类通过过滤器官将水中的浮游生物过滤出来作为食物,这种进食策略在鲸鱼和鲶鱼等种类中十分常见。
而捕食鱼类则通过追逐、咬合等方式捕捉其他小型的鱼类或者无脊椎动物作为食物。
进食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鱼类的食性特点,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
二、社会行为鱼类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行为,它们在生活过程中会展示出一定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有些鱼类会形成群体,它们之间会有一定的协作和分工关系。
在群体中,有的鱼负责觅食,有的鱼负责警戒,还有的鱼担负繁殖的责任。
对于这种社会性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鱼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沟通方式,以及如何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三、迁徙行为迁徙是一些鱼类在特定季节从一个生活区域移动到另一个生活区域的行为。
迁徙行为的研究对于了解鱼类的生活史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鱼类在迁徙过程中会经过长途跋涉,涉足不同的水域。
例如,鲑鱼迁徙时会从河流中回到大海产卵,这对于鲑鱼种群的繁殖和存活至关重要。
研究鱼类的迁徙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维护鱼类种群的生态平衡。
四、求偶行为鱼类的求偶行为是指个体为了繁殖目的而展示的一系列行为。
求偶行为在鱼类中较为普遍,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找合适的配偶。
一些鱼类会进行性选择,雄性个体通过展示独特的色彩、舞蹈等方式来吸引雌性个体。
求偶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鱼类间的交流方式以及繁殖策略,对于保护濒危鱼类和深入了解鱼类物种的生态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五、智慧行为尽管鱼类没有像哺乳动物那样大脑发达,但它们也被发现有一定的智慧行为。
鱼类行为学——(三)本能、趋性和非条件反射
![鱼类行为学——(三)本能、趋性和非条件反射](https://img.taocdn.com/s3/m/b76df12a240c844768eaee07.png)
非条件反射和趋性的区别
(1)非条件反射的产生必须有中枢神经的参与,而趋性的 产生不一定有中枢神经的参与
(2)非条件反射在典型的情况下往往是身体一部分的反应。 但是,对于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所涉及到的整体的定向运动, 较难区别是哪种反映
鱼类的本能
鱼类的本能是由内部环境和感觉刺激的联合影响所引起的先 天性行为。内部环境决定了反应机制的模式,而感觉刺激引起 了反应机制,从而引起了复杂的行为序列
本能与趋性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1)本能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内部环境某些特殊状态所决 定的。而趋性和非条件反射同内部状态的关系很小,主要决定 于外部状态;
(2)外界刺激只作为本能行为的引起者,而并不需要它来 引导反应经过的整套的行为模式。而对于趋性和非条件反射来 说,在行为完成之前,外界刺激的引导是必要的
反射
鱼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作用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反 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外界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固有联系,不易受 其他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是一种较为低级的神经调节方式
非条件反射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在系统的 发育过程中所形成而遗传下来的,而且是比较稳定的。在相应 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会引起非条件反射行为的产生。 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
鱼类行为学
——(三)本能、趋性和非条件反射
呆笨朝夕
鱼类的趋性
(1)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视野内的运动 物标保留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性反应 (2)趋流性:鱼类根据水流的流向和流速随时调整自身的流向 和游速,使自身保持逆流游泳状态或长时间停留在某一特定位 置的特性
鱼类的趋性
鱼类的趋流由视觉、触觉和水流感觉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1)视觉:靠视觉运动反应在水流中的定位作用而趋流; (2)触觉:靠身体接触水底摩擦产生触觉而趋流。顺流而 行的鱼一碰到水底或接触到漂来的物体会立即采取趋流行为 (3)水流感觉:靠侧线感觉水流的压力来控制趋流游速。
鱼类行为学:第六章 鱼类行为与增养殖
![鱼类行为学:第六章 鱼类行为与增养殖](https://img.taocdn.com/s3/m/dcde22bbce2f0066f433223a.png)
鲴类 舔刮摄食行为
名特鱼类 鳜
二、鱼类的生殖行为与增养殖
一、溯流生殖行为与增养殖 细鳞斜颌鲴、黄尾鲴、池沼公鱼和细鳞鱼
二、溯河和降河生殖行为与增养殖 大麻哈鱼、鲥鱼和中华鲟 鳗鲡
三、鱼类在静水生境中集群生殖行为与增养殖 花鱼骨、鳜
四、依附产卵基质的集群生殖行为与增殖 青梢红鲌、蒙古红鲌
五、鱼类在人工催产条件下的生殖行为 1、游泳行为逐步加剧。由中下层逐步转
向中上层。 2、雄鱼出现追逐行为。由中上层转向上层。 3、交尾和产卵行为。
三、鱼类的洄游行为与增养殖
索饵洄游 生殖洄游 越冬洄游
பைடு நூலகம்
四、鱼类行为与鱼病防治
厌食、少食 离群独游、游泳失常
如:漂浮水面、无法游泳(气泡病) 绕池迅游(跑马病) 翻白
第六章 鱼类行为与 增养殖
本章内容: 一、 鱼类的摄食行为与增养殖 二、 鱼类的生殖行为与增养殖 三、鱼类的洄游行为与增养殖 四、鱼类行为与鱼病防治
一、草食性鱼类
草鱼
下潜摄食行为、水平摄食行为、上升 摄食行为、跳跃摄食行为和拖曳摄食行 为。
青鱼 深水贴底摄食行为
鲢、鳙 昼夜摄食行为
花鱼骨 竖起扒食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6.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
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7.鱼类的巡航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
鱼类用这样的速度游泳时,可以持续、耐久地作长距离的运动。
它包括长距离的洄游速度,有海流时的游泳速度,个体的游泳速度和结群时的游泳速度等8.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9.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常温动物。
10.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
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鱼类集群的生物学意义:集体捕食,逃避敌害生物,高效率繁11.广义适合度:广义适合度,不以个体存活和生殖为尺度,而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或与自身基因相同的基因)的能力有多大,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合度(注意,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生殖的形式)。
所为增进自己的广义适合度,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通过继承领域、增加经验等,其整个一生所生育的后代可能将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因为任何亲属体都有同自己相同的一定比例的共同基因,故其亲属的繁殖成功也将增加自身基因的复制与传播机会。
二、问答题1、什么是鱼类行为学、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鱼类行为学是研究鱼类行为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动物行为学的畴,与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理学和渔业学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或实验条件下的各种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都是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鱼类行为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的模式:对某种鱼类的行为方式即执行一定功能的独特方式进行精确、详尽、反复的观察、记录,并分析制定该种鱼类的行为模式。
2)行为的进化:研究鱼类行为的进化史,并探讨各种特定行为模式的生物学意义,即适应意义。
3)行为的遗传:研究鱼类行为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以阐明行为在许多世代中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是如何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
4)行为的发展:研究在每一代里个体从卵到成体的成长过程中行为是如何发展的,并阐明影响行为发展的各种条件。
5)行为的生理机制:研究鱼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尤其是神经系统6)分泌系统对行为的影响。
7)行为的应用:着重研究与渔业生产有关的课题。
2、评述鱼类的学习行为是如何建立的鱼类行为产生的基本过程:刺激(光,食,化学物质等)至感受器(眼,耳,鼻,侧线等)至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系统),效应器(鳍,肌肉等),行为。
主要过程为环境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达到神经中枢,通过中枢的联系,再经传出神经达到效应器,引起行为反应。
3、鱼类的学习行为有哪几种方式,请分别展开论述。
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发射等行为方式。
一、印记一般认为,印记是指一些动物刚孵化后某一时期之的经验规定了个体未来行为这一现象。
它是学习行为高度特殊化的一种形式。
印记反应大多不会随个体成长而消失,可以认为是一种无报酬的学习,不需要任何强化,只要经历一次体验就可学会。
鱼类也存在这种行为。
二、习惯化习惯化是动物一生中都能看到的一种学习,也是最单纯的学习,这是指反复施加某一刺激,使动物对其反应强度降低而终于消失的现象。
三、条件反射条件发射是人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即出生后通过训练或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因而它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鱼类不仅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也具有抑制条件反射的能力。
4、解释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行为机制: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觉:视觉能够提供一种鱼群成员间的相互诱引力,使鱼群的各个体相互诱引和相互接近,因而在集群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侧线:侧线是一种用以确定邻近鱼的速度和方向的最重要感觉器官。
提供一种排斥力,维持着个体间隔。
嗅觉:在视觉不利的夜间鱼群可利用嗅觉来保持群体。
集群的生物学意义:(1)集群行为的防御作用:集群行为不仅可以减少饵料鱼被捕食鱼发现的概率,而且还可以减少已被发现的饵料鱼遭到捕食鱼成功捕杀的概率。
(2)集群行为的捕食作用捕食鱼形成群体之后,不仅感觉器官总数会增加,而且还可以增加搜索面积。
鱼群中的一个成员找到了食物,其他成员也可以捕食。
(3)集群行为的其它作用集群行为不但能够增强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而且还能降低鱼的耗氧量。
集群游泳能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
集群性鱼类能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线,较易发现某些定向标记。
还有利于高效率繁殖。
5、叙述鱼群的结构外部结构:对于不同种鱼类,鱼群形状、大小都是不同的。
即使同一种类的鱼,鱼群对的这些外部构造也将会随时间、地点、鱼的生理状态及环境条件等而变化。
部结构: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群的个体间距离会增大,但其与体长的比值却使大致相等的。
鱼群头位夹角同样也会因体长不同而变化。
大多数鱼群的结构看来是以同样方式——通过保持偏好距离和偏好角度而组织起来的。
6、列述鱼类求偶的生态学意义(1).吸引异性(2).防止和异种个体杂交(3).协调两性的性兴奋水平(4).选择最为理想的配偶综上所述,求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是确保交配能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和尽可能理想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只发生在同种的异性成员之间。
7、试解释最适摄食理论由于长期自然选择,鱼类索饵(摄食)过程形成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保证鱼类具有良好的摄食效应。
这种适应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收益,即所获食物的粗能量(收益)和捕食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最大。
8.试解释最适性理论和进化稳定对策最适性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的传递它们的基因,因而也是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它们在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方面达到最适状态。
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9、哪些因素决定鱼类的游泳能力?并简要介绍测定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
i.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部因素(1).鳍(2). 肌肉系统鱼体的生化组成与其游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红肌肉多的鱼类,游泳持久性好,这类鱼可称为耐久型,相反,白肌肉多的鱼类,游泳持久性较差,这类鱼可称为突进型。
(3). 形体鱼类游泳与其体形、体长、密度、血管系统、以及骨路等特征也有着密切关系。
(4). 鱼体粘液粘液使鱼体润滑,可减少水流的摩擦,加快了鱼类的游泳速度,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5). 鳔有鳔鱼类调节鳔气体的变化来控制鱼体的沉浮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外部原因(1)海流的影响(2)潮流的影响(3)水的盐度和密度的影响海水盐度的变化对鱼类的渗透压,浮性鱼卵的漂浮等都会产生影响。
(4)鱼类的群游鱼类靠集群行为降低游泳的能量消耗。
测定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1)测定在自然环境、大型水槽、水路中的游泳的鱼通过两固定点之间的时间。
该法适合测定大型鱼。
(2)使水路和水槽中产生电流,在时间上测定逆流游泳的鱼的运动,一般在室使用,适于测定小型鱼。
(3)在圆形水路外侧旋转黑白条纹等视觉目标,使鱼产生视觉运动反应,并跟随移动目标游泳。
适于测定具有视觉运动反应的鱼。
(4)将连接转速表和弹簧秤的线系在鱼上,测定鱼逃跑时突进速度和游泳力。
不适合饲养鱼,适于测定野生鱼。
(5)在水中拖曳笼时,在笼中产生水流,原理和方法同(2)(6)用水平探鱼仪(声纳)观测海洋中鱼的移动(7)将小型超声波发射器系在鱼身上进行标记放流,并作追踪调查。
其中,方法(2)应用最广泛,方法(7)最近正在国外盛行起来。
10、如何理解行为是鱼类的“语言”?鱼类的发光,变色,放电与发声等鱼类特殊的行为需要通过特化的细胞或器官来实现,每一种行为都与鱼类当时所在的环境条件中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光是光细胞或光器官所产生,变色是由于色素细胞活动的结果,电是由电细胞组成的发电器官所发放,声音是由发声器官所产生,所有的这些行为有的是用以吓唬、迷惑敌人,从而保护自己,有的用于捕获食物,有的用于信息传递,甚至利用电波与声波作为定向定位之手段,故这些行为可以说是鱼类的语言。
11、解释鱼类是通过何种方式来相互联络和传递信息的?鱼类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声音、姿态、水流、化学物质、光闪烁和电场等来传递的,除此之外,信息传递也可能通过接触方式来实现,所以,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