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试卷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留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
“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峻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标題党”现象屡禁不止,缘由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干脆缘由。
在受众留意力有限的状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详细内容,假如标题不能刚好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
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得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
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简单在各大媒体上扩散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
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阅读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微环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供应了条件。
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务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亲密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冲突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依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骇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来表达诉求、宣泄心情。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丹江二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高一语文本试卷共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
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
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
所谓“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
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谨阐释。
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枳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
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
苏轼直到晩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
跟随苏轼贬谪儋州的苏过,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抄完,而且接着又抄《汉书》。
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
北京市通州运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的第二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5个小题。
(17分)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
河北省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
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
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
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效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
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
高一第二学期3月份阶段检测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3月份阶段检测语文试卷(附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
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
“比德”是儒家学说的表现,是将儒家思想核心中的“仁政”“礼教”的部分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为什么乐水,仁者为什么乐山呢?孔子没有明说。
宋代学者朱熹解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
”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角度的一种欣赏。
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
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的相似性,使欣赏者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
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人对自然的一种一脉相承的审美习惯。
“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
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把山水审美与音乐艺术相联系。
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俞伯牙把巍巍泰山和汤汤流水所唤起的情操,诉诸琴弦,钟子期心领神会,感受到高山流水的韵味。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比德”说无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对艺术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传统上以松柏喻坚贞,以兰竹喻清高。
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
江离、辟芷、申椒、菌桂、蕙,都是有名的芳草香木。
萧是蒿草,艾是小草,比喻小人和草包。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长诗,它开古典浪漫主义的先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总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与恩格斯那一代哲学家还大多惊羡于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气,将技术看作是人延长了的手臂,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催生出了技术的军事化用途,让诸如海德格尔这一代先贤大哲发觉了技术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内在悖论。
时至今日,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
自从AlphaGo与AlphaZero相继诞生,人们起先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惊。
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建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
其实,今日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
它所表达的也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逼。
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学问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
技术本质上是哲学学问论的必定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
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心情、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
大体说来,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溢信念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逼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学问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逼不以为然。
缘由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能否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假如你认为人的本质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犹如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将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但假如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务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每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行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信任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
刘知几盛赞左氏的语言具有“典而美”“博而奥”的特点。
这种语言特点趋向于诗化,即在《左传》文本中大量引《诗》、赋《诗》和运用歌谣韵语使叙事具有诗情,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和引发想象联想的字句营造出诗境。
这种既包括诗歌、韵语,又富含诗情的书写方式应被称为“诗笔”。
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
《左传》记事,无论是议论时事、臧否人物,还是劝谏讽喻、析理辨言,抑或是出使专对、会盟宴好,都大量用《诗》。
聘问赋《诗》,始于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寄居秦国,秦穆公宴请他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杯酒之间,诗味溢散,晋文公的谨小慎微与壮志雄心、秦穆公的慷慨豪壮与英雄相惜,皆藏于所赋之诗中。
与“赋《诗》”相比,《左传》中的“引《诗》”行为更为频繁,无论是臧否人物、扬抢风雅,还是讽刺劝谏、解释说明,大量的“引《诗》”行为都彰显了《左传》对“诗笔”的运用。
“引《诗》”论事评人多在事件的结尾,一般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
如鲁昭公五年:“《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引《大雅·抑》表扬叔孙昭子有正直的德行。
除了运用大量《诗经》作品及逸诗外,《左传》中的“诗笔”还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这些韵语文体未经润色,或文风古朴,或别有风趣。
《左传》中另有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料散落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角落,这些韵语可歌可诵,妙绝道理,引譬连类,韵味悠长,是《左传》“诗笔”很好的补充。
海登·怀特说:“只要史学家继续使用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他们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表现所做的思考就仍然会是‘文学性的’,即‘诗性的’和‘修辞性的’,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公认的明显是‘科学的’话语。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
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
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
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
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
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
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
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
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第Ⅰ卷做在答题卡上,便于机器阅卷,第Ⅱ卷做在答题卷上。
2、答第Ⅰ、Ⅱ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
3、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第Ⅱ卷时,将对应题目的答案做在答题卷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卷和作文卷一并交回,试卷不交。
第Ⅰ卷(3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吮‧吸(y ǔn ) 札‧记(zh á) 艾蒿‧(h āo ) 剔‧除(t ì) 垂涎‧三尺(xián )B. 睥‧睨 (b ì) 蛮横‧(h èng ) 自诩‧(x ǔ) 畏葸‧(x ǐ) 聊以慰藉‧(j í)C. 龟‧裂(j ūn ) 讥诮‧(qi ào ) 脸颊‧(ji á) 监‧生(ji àn ) 戛‧然而止(ji á)D. 蹩‧进(b ì) 瞭‧望(li ào ) 驯‧熟(x ùn ) 谄‧媚(xi àn ) 泾‧渭分明(j ī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寻死觅活 宽宏大量 磨拳擦掌 暄宾夺主B.咀嚼鉴赏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明察暗访D.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生拉硬拽D.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神采奕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B.各级财经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2023.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高一下】河北省沧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河北省沧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至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由于这句话已成为文学研究者的一个共识和社会大众的常识,学者们对其内在逻辑似乎没有从理论的视角予以探讨的兴趣。
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忽视该问题对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
尽管现代文学思想层出不穷、百家齐放,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即文本究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只允许细致入微和自圆其说的阐释;抑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声音、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兼容并包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本文旨在沿着已有的探索路径向前推进,反思文学开放性的内在逻辑和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为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
尽管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于“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并没有理清,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
在笔者看来,开放性和文本性虽然紧密相关,却不尽相同:开放性是一种空间隐喻,与封闭性相对;意义则是指语言代码所传达的信息或通过语言代码所表达的信息。
如果我们把开放性比作一个文本所产生的想象空间,那么文本性则像是该空间内部的物质因素。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
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
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
《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
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第一,戏剧舞台层面,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布景、音效、灯光、影像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
21世纪数字技术的渗透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
与此相应,智能技术与剧场艺术的交叉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太康二高2022--2023学年下期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试卷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9分)老王杨绛(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2)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明天。
”(14)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作者杨绛的作品曾荣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她的丈夫即是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
(2分)2.第(1)段文中“镶嵌”一词用得精妙、准确,极富表现力,试分析它的作用。
(3分)3.作者为什么觉得老王送来的鸡蛋“多得数不完”?又为什么“强笑”着对老王说话?(4分)4.对老王临终前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王将唯一的财富送给“朋友”,希望获得理解和尊重。
B.老王自知不久于人世,将自己唯一的财富留给最需要它们的人。
C.老王将“我们”视为“知己”,老王为有这样的“知己”而骄傲,将唯一的财富留给“知己”而不求回报,合情合理。
D.老王平日受恩于“我们”,所以在临终前以送礼表示感恩。
5.第(9)段通过对老王从作者家离去回家的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6.文末“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多吃多占的人”是指,这句话的含义是。
(4分)7.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4分)一个车夫巴金(1)这些时候我住在朋友方的家里。
(2)有一天我们吃过晚饭,雨已经住了,天空渐惭地开朗起来。
傍晚的空气很凉爽。
方提议到公园去。
(3)“洋车!洋车!公园后门!”我们站在街口高声叫道。
(4)一群车夫拖着车子跑过来,把我们包围着。
(5)我们匆匆跳上两部洋车,让车夫拉起走了。
(6)我在车上坐定了,用安闲的眼光看车夫。
我不觉吃了一惊。
在我的眼前晃动着一个瘦小的背影。
我的眼睛没有错。
拉车的是一个小孩,我估计他的年纪还不到十四。
(7)“小孩儿,你今年多少岁?”我问道。
(8)“十五岁!”他很勇敢、很骄傲地回答,仿佛十五岁就达到成人的年龄了。
他拉起车子向前飞跑。
他全身都是劲。
(9)“你拉车多久了?”我继续问他。
(10)“半年多了,”小孩依旧骄傲地回答。
(11)“你一天拉得到多少钱?”(12)“还了车租剩得下二十吊钱!”(13)我知道二十吊钱就是四角钱。
(14)“二十吊钱,一个小孩儿,真不易!”拉着方的车子的中年车夫在旁边发出赞叹了。
(15)“二十吊钱,你一家人够用?你家里有些什么人?”方听见小孩的答话,也感到兴趣了,便这样地问了一句。
(16)这一次小孩却不作声了,仿佛没有听见方的话似的。
他为什么不回答呢?我想大概有别的缘故,也许他不愿意别人提这些事情,也许他没有父亲,也许连母亲也没有。
(17)“你父亲有吗?”方并不介意,继续发问道。
(18)“没有!”他很快地答道。
(19)“母亲呢?”(20)“没有!”他短短地回答,声音似乎很坚决,然而跟先前的显然不同了。
声音里漏出了一点痛苦来。
我想他说的不一定是真话。
(21)“我有个妹子,”他好像实在忍不住了,不等我们问他,就自己说出来;“他把我妹子卖掉了。
”(22)我一听这话马上就明白这个"他"字指的是什么人。
我知道这个小孩的身世一定很悲惨。
我说:“那么你父亲还在——”(23)小孩不管我的话,只顾自己说下去:“他抽白面,把我娘赶走了,妹子卖掉了,他一个人跑了。
”(24)这四句短短的话说出了一个家庭的惨剧。
在一个人幼年所能碰到的不幸的遭遇中,这也是够厉害的了。
(25)“有这么狠的父亲!”中年车夫慨叹地说了。
“你现在住在哪儿?”他一面拉车,一面和小孩谈起话来。
他时时安慰小孩说:“你慢慢儿拉,省点儿力气,先生们不怪你。
”(26)“我就住在车厂里面。
一天花个一百子儿。
剩下的存起来……做衣服。
”(27)“一百子儿”是两角钱,他每天还可以存两角。
(28)“这小孩儿真不易,还知道存钱做衣服。
”中年车夫带着赞叹的调子对我们说。
以后他又问小孩:“你父亲来看过你吗?”(29)“没有,他不敢来!”小孩坚决地回答。
虽是短短的几个字,里面含的怨气却很重。
(30)我们找不出话来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还没有仔细思索过。
在我知道了他的惨病的遭遇以后,我究竟应该拿什么话劝他呢?(31)中年车夫却跟我们不同。
他不加思索,就对小孩发表他的道德的见解:(32)“小孩儿,听我说。
你现在很好了。
他究竟是你的天伦。
他来看你,你也该拿点钱给他用。
”(33)“我不给!我碰着他就要揍死他!”小孩毫不迟疑地答道,语气非常强硬。
我想不到一个小孩的仇恨会是这样地深!他那声音,他那态度……他的愤怒仿佛传染到我的心上来了。
我开始恨起他的父亲来。
(34)中年车夫碰了一个钉子,也就不再开口了。
两部车子在北长街的马路上滚着。
(35)我看不见那个小孩的脸,不知道他脸上的表情,但是从他刚才的话里,我知道对于他另外有一个世界存在。
没有家,没有爱,没有温暖,只有一根生活的鞭子在赶他。
然而他能够倔强!他能够恨!他能够用自己的两只手举起生活的担子,不害怕,不悲哀。
他能够做别的生在富裕的环境里的小孩所不能够做的事情,而且有着他们所不敢有的思想。
(36)生活毕竟是一个洪炉。
它能够锻炼出这样倔强的孩子来。
甚至人世间最惨痛的遭遇也打不倒他。
(37)就在这个时候,车子到了公园的后门。
我们下了车,付了车钱。
我借着灯光看小孩的脸。
出乎我意料之外,它完全是一张平凡的脸,圆圆的,没有一点特征。
但是当我的眼光无意地触到他的眼光时,我就大大地吃惊了。
这个世界里存在着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是不存在的。
在那一对眼睛里,我找不到承认任何权威的表示。
我从没有见过这么骄傲、这么倔强、这么坚定的眼光。
(38)我们买了票走进公园,我还回过头去看小孩,他正拉着一个新的乘客昂起头跑开了。
8.第(29)(33)段中分别写到:小孩的“怨气却很重”、“仇恨会是这样地深”,这“怨气”和“仇恨”是指什么?(2分)9.第(35)段中的“只有一根生活的鞭子在赶他”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10.请结合全文说说第(37)段中“在那一对眼睛里,我找不到承认任何权威的表示”这句话表现了小孩怎样的思想性格。
(2分)1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分)12.你另外读过哪些表现平民的生活和品质的文学作品呢?请你结合其中的一篇作(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6分)回忆鲁迅先生(1)鲁迅先生家里,从楼上到楼下,没有一个沙发。
鲁迅先生工作时坐的椅子是硬的,到楼下陪客人时坐的椅子又是硬的。
(2)鲁迅先生的写字台面向着窗子,上海弄堂房子的窗子差不多满一面墙那么大,鲁迅先生把它关起来,因为鲁迅先生工作起来有一个习惯,怕吹风,风一吹,纸就动,时时防备着纸跑,文章就写不好。
所以屋子里热得和蒸笼似的,请鲁迅先生到楼下去,他又不肯,鲁迅先生的习惯是不换地方。
有时太阳照进来,许先生劝他把书桌移开一点都不肯。
只有满身流汗。
(3)鲁迅先生的写字桌,铺了张蓝格子的油漆布。
四角都用图钉按着。
桌子上有小砚台一方,墨一块,毛笔站在笔架上。
笔架是烧瓷的,在我看来不很细致,是一个龟,龟背上带着好几个洞,笔就插在那洞里。
鲁迅先生多半是用毛笔的,钢笔也不是没有,是放在抽屉里。
桌上有一个方大的白瓷的烟灰盒,还有一个茶杯,杯子上戴着盖。
(4)鲁迅先生的习惯与别人不同,写文章用的材料和来信都压在桌子上,把桌子都压得满满的,几乎只有写字的地方可以伸开手,其余桌子的一半被书或纸张占有着。
(5)左手边的桌角上有一个带绿灯罩的台灯,那灯泡是横着装的,在上海那是极普通的台灯。
(6)冬天在楼上吃饭,鲁迅先生自己拉着电线把台灯的机关从棚顶的灯头上拔下,而后装上灯泡子。
等饭吃过,许先生再把电线装起来,鲁迅先生的台灯就是这样做成的,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在棚顶上。
(7)鲁迅先生的文章,多半是在这台灯下写。
因为鲁迅先生的工作时间,多半是下半夜一两点起,天将明了休息。
(8)卧室就是如此,墙上挂着海婴公子一个月婴孩的油画像。
(9)挨着卧室的后楼里边,完全是书了,不十分整齐,报纸和杂志或洋装的书,都混在这间屋子里,一走进去多少还有些纸张气味。
地板被书遮盖得太小了,几乎没有了,大网篮也堆在书中。
墙上拉着一条绳子或者是铁丝,就在那上边系了小提盒、铁丝笼之类。
风干荸荠就盛在铁丝笼,扯着的那铁丝几乎被压断了在弯弯着。
一推开藏书室的窗子,窗子外边还挂着一筐风干荸荠。
(10)“吃吧,多得很,风干的,格外甜。
”许先生说。
(11)楼下厨房传来了煎菜的锅铲的响声,并且两个年老的娘姨慢重重地在讲一些什么。
(12)厨房是家庭最热闹的一部分。
整个三层楼都是静静的,喊娘姨的声音没有,在楼梯上跑来跑去的声音没有。
鲁迅先生家里五六间房子只住着五个人,三位是先生的全家,余下的二位是年老的女佣人。
(13)来了客人都是许先生亲自倒茶,即或是麻烦到娘姨时,也是许先生下楼去吩咐,绝没有站到楼梯口就大声呼唤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