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剂学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总论
回答错正误确, 再你想真一棒想!!
(二)B1型题(请单击题干,可提示正确答案)
A.《五十二病方》
B.《肘后备急方》
C.《刘娟子鬼遗方》 D.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伤寒明理论》
1.以简、便、廉、效为显著特点的方书是: 2.开方论之先河的方书是 :
EB
上一题 下一题
A.《普济方》 C.《刘娟子鬼遗方》 E.《医方考》
20. 下列何法不属于“十剂”的内容 :
A.宣可去壅 B.通可去滞 C.滑可去著 D.重可去怯 E. 攻可去实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正错确误, 你再真想棒一!想!
21.“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治法 归纳出自 :
A.《医学心悟》 B.《景岳全书》 C.《圣济经》 D.《伤寒明理论》
E. 《医家全书》
B.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C.固方之制,固而泄之。 D.上之下之,摩之浴之,开之发之。
E. 甚者从之。
上一题 下一题
ABDE
2. 下列哪些方书由汪昂所著 :
A.《成方切用》 B.《成方便读》 C.《医方集解》 D.《医方考》 E. 《汤头歌诀》
CE 上一题 下一题
3. 下列哪些方剂出自《金匮要略》 :
上一题 下一题
回回答答错正错误确误,, 再你再想真想一棒一想!想!!
14.《医方集解》的作者是 :
A.汪昂 B.吴仪洛 C.张秉成 D.喻昌 E. 吴谦
上一题 下一题
回回答答错错正误误确,, 再再你想想真一一棒想想!!!
15.《汤头歌诀》的作者是 :
A.张秉成 B.陈修园 C.吴仪洛 D.汪昂 E. 柯运伯
8.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外科专科方书是 :
方剂总论
四、静止期:近代
五、发展期:现代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联系基础与临床 二、沟通中医与中药 三、与现代多学科互渗
第四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
三、以章(法)为纲,以节(方)为
目,纲目联系 四、注意重点内容和基本功训练 五、举一反三,拓展提高
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理、法、方、药,也就是 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病例:症见面色无华,四肢无力,少 气懒言,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淡 苔白,脉虚弱无力。 理:脾胃气虚证 法;健脾益气 方:四君子汤 药: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治法: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订的治疗方法。 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 学习和运用方剂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法对多种细菌或病毒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以及消炎、退热等功能密切相关。
使用注意:清法是外感热病常用之法。
1、表证发热,宜散而清之,即“火郁发之”, 不可寒凉退热,以冰伏其邪。
2、清气不可寒滞,如生地、玄参之类,用之 反使邪内闭而不外达,亦不可在白虎汤中加黄连解毒汤, 否则辛凉变苦寒,就成了死白虎,不能清其热,或“热中” 变“寒中” 3、里热结实,下夺以清之,以承气撤热,亦 是清法。 4、热入营分,宜清营泄热,透热转气,热在 血分,凉血散血。 5、若狂燥脉实,阳盛拒阴,凉药入口即吐, 用以反佐之法,加以少许姜汁。 6、凡用清法,必须考虑脾胃,必须凉而勿伤, 寒而勿凝,体质弱者,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作用:解表(主要)--通过发散,以达祛除外感六淫之邪的 目的。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一、方剂的概念:*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二、方剂学的概念:*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方剂的起源与发展〃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能够辨认的有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歧伯编著;载方13首。
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全面反应了战国时期的方剂学成就,书中大多是外科、皮肤科方,其次是若干内科、儿科及妇科方。
每病治疗方剂少则一两首,多则几十首,总数有283首,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也有一些祝由方,说明当时医巫未分离。
书上记载比较完整的189方中,单味药方达110方,组成药物最多的医方也仅7味,显示了方剂的组成是经过了单味药的应用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药物组成复方的历史过程。
方中药物以酒、醋、猪脂应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姜、桂等辛热药物,剧毒药如水银、信石、藜芦等亦有应用。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13首,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阐述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自然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而且重点论述了人体结构、藏象气血、经络腧穴、体质差异、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五运六气等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总结了内、外、妇、儿、伤、五官、针灸等各科的病证和治疗经验。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总论部分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方剂学总论部分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寒热虚实错杂的痢疾宜选用A、乌梅丸B、四神丸C、芍药汤D、真人养脏汤E、白头翁汤正确答案:A2、药物组成中含有玄参.白芍.天冬的方剂是:A、大定风珠B、大秦艽汤C、镇肝熄风汤D、羚角钩藤汤E、增液汤正确答案:C3、凉开方剂中清热解毒之力最优者是:A、行军散B、至宝丹C、紫雪D、安宫牛黄丸E、牛黄清心丸正确答案:C4、参苓白术散是在何方的基础上加砂仁.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桔梗而成A、补中益气汤B、六君子汤C、异功散D、四君子汤E、玉屏风散正确答案:D5、麦门冬汤的组成中,除麦冬.甘草外,还有哪组药A、半夏.人参.茯苓.粳米B、半夏.茯苓.生姜.大枣C、半夏.人参.粳米.生姜D、茯苓.人参.粳米.大枣E、半夏.人参.粳米.大枣正确答案:E6、凉开方剂中长于熄风止痉者是:A、牛黄清心丸B、紫雪C、安宫牛黄丸D、行军散E、至宝丹正确答案:B7、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君药是A、枳实.薤白B、枳实.桂枝C、瓜蒌.薤白D、枳实.瓜蒌E、瓜蒌.厚朴正确答案:C8、君药的涵义为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D、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E、消除或缓解方中其它药物烈性与毒性的药物正确答案:A9、甘露消毒丹主治:A、暑湿挟湿B、湿温时疫C、湿热淋证D、湿温初起E、湿热霍乱正确答案:B10、银翘散中“去性取用”的药物是A、银花、连翘B、牛蒡子、薄荷C、荆芥穗、淡豆豉D、竹叶、芦根E.桔梗、甘草二.A2型题正确答案:C11、患者,男,50岁。
消渴日久,口干而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治疗宜选方A、肾气丸B、增液汤C、六味地黄丸D、玉液汤E、玉女煎正确答案:D12、按脏腑病证分类的方书是A、《医学心悟》B、《医方集解》C、《景岳全书》D、《备急千金要方》E、《医方考》正确答案:D13、风邪初中经络,络脉痹阻不通而至口眼歪斜,舌强而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微恶风发热,舌苔薄黄,脉浮而虚,治疗的最佳方剂是:A、小活络丹B、天麻钩藤汤C、镇肝熄风汤D、补阳还五汤E、大秦艽汤正确答案:E14、肺热咳喘证。
《方剂学》特色简介
《方剂学》特色简介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课程应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之后进行。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一、方剂学的主要内容教材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是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治法与方剂以及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用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是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
选入基础方、代表方以及临床常用方共362首,其中正方182首,附方180首。
最后还附有“常用中成药选录”、“方剂歌诀”和“方名索引”。
每类方剂分为概说、正方、小结、复习思考题四个部分。
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以及这类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
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等项,小结内容是将每类方剂提纲挈领地予以综合、对比,分别各方的异同。
复习思考题,是根据本章方剂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三、方剂学的作用中医临床治疗疾病,选药配伍组成方剂,是主要手段,而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又是以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前期基础学科的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一大重要环节。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已学基础学科的知识,互相印证,既能使已学的基础理论为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内容服务,又能通过有目的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理解已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好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总论内容比较
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总论内容比较中医方剂的出现和运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始于宋·成无己的方论虽然开辟了方剂理论探讨的领域,但方剂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分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较晚,且与课程及教材的发展紧密相关。
《方剂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通常包括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内容,其中总论为方剂学课程的基本理论,涉及学科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及内涵特征等内容,是学科课程体系构成和各论阐述的理论基础。
总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科的理论化程度。
本文试图通过对全国统编《方剂学》教材主要版本中总论内容的分析比较,探讨学科理论的发展及其内涵的变化,并为今后方剂学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1 总论内容的设置历版《方剂学》教材中的总论主要包括绪言、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分类、剂型用法及古方药量考证几个部分。
整体上看,除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版”)教材总论的设置及内容与其他各版有较大区别外,其余各版结构基本相似。
不过,篇幅已由最初的第1版4000余字增至七版数万字,内容不断拓展与丰富。
2 绪言及方剂发展史绪言在第1~3版教材中均未设立;第4~6版教材始有专门设置,内容涉及方剂概念和方剂发展简史,通常被置于上篇总论之前;七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以下简称“中医药版”)教材将其内容分为“绪言”和“方剂学发展简史”两部分,其中“绪言”侧重于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阐释,仍置于篇首,“方剂学发展简史”则是对方剂学发展脉络的叙述,归入上篇总论;七版(人卫版)教材则将绪言和简史内容合并为“绪论”专章,其中增加了“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方剂学研究范围”“方剂学研究方法”4节,较为系统介绍了学科概念、学科发展简史、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前沿领域及进展等内容。
3 方剂与治法二版教材始设“方剂与治法”章,介绍治则与治法的基本内容。
三版教材在介绍治则与治法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辨证论治中法与方的关系讨论,并设有“方剂与其他疗法相结合”一节,简述方药治疗与针灸、按摩等疗法相结合的必要性及精神因素、体育锻炼与饮食对疾病防治的意义。
《方剂学》考点、易错点归纳
《方剂学》考点、易错点归纳第一章总论9、101112451、麻黄汤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缓峻以防伤正、②调和诸药2、服桂枝汤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标志:①胃气已和、②津液得通、③营卫和谐3、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若“项背强几几”宜加用葛根4、“散中寓收”的方剂是:小青龙汤5、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的药物组合:干姜、细辛6、九味羌活汤的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7、均为表寒里热的是:①九味羌活汤、②大青龙汤8、吴瑭所称“辛凉平剂”是银翘散,“辛凉轻剂”是桑菊饮9、“辛凉重剂”指麻杏石甘汤(吴瑭:白虎汤)10、银翘散和桑菊饮五位共同药物: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11、败毒散的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12、败毒散配伍人参的用意:①扶助正气鼓邪外出、②使祛邪而不伤正气13、败毒散可用于:①虚人感风寒湿邪者、②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逆流挽舟”)14、再造散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15、再造散含有的药物:熟附子、煨生姜16、升麻葛根汤配伍升麻的意义:①散风邪、②透疹、③解毒17、组成含有桔梗、枳壳的方剂:①败毒散、②杏苏散、③血府逐瘀汤第三章泻下剂1、大承气汤的煎煮法:先煮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小承气汤的煎煮法:厚朴、枳实、大黄同煮调胃承气汤煎煮法:先煮大黄、甘草,后内芒硝2、大陷胸汤的煎煮法:先煮大黄,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3、大黄牡丹汤配伍大黄的意义:泻除湿热瘀结(泻热除湿,通肠逐瘀)4、大黄牡丹汤的功效是:泻热破瘀,散结消肿5、具有温阳健脾作用的:①温脾汤、②实脾散6、十枣汤适用于:①悬饮、②实水,一身悉肿7、十枣汤服药时间:平旦8、济川煎配伍当归的意义:①补血润燥、②润肠通便9、具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攻下的方剂是:黄龙汤10、新加黄龙汤的“三参”:人参、玄参、海参天王补心丹的“三参”:人参、玄参、丹参11、新加黄龙汤冲服参汁(人参)的用意:①振奋胃气新加黄龙汤冲服姜汁的用意:①振奋胃气、②防止拒药12、枳实、厚朴同用的方剂:①大承气汤、②小承气汤、③麻子仁丸、④橘核丸、⑤枳实消痞丸(失笑丸)第四章和解剂1、小柴胡汤配伍人参的用意: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2、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共同的药物:黄芩、半夏、生姜3、组成含有人参、半夏、生姜的有:①小柴胡汤、②旋覆代赭汤4、组成含有人参的有:①小柴胡汤、②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胶饴)5、小柴胡汤可治疗病证:①伤寒少阳证、②妇人热入血室、③黄疸、④疟疾6、四逆散配伍柴胡的意义:①透邪升阳以舒脾、②合芍药疏肝理脾、③合枳实升降调气7、【选择】A.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B.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四逆散:二者均不可吴茱萸汤:二者均可8、【多选】A.温脾汤 B.四逆散 C.理中丸 D.健脾丸组成不含干姜的有:B.四逆散、D.健脾丸9、【单选】A.咳者,加杏仁 B.悸者,加桂枝C.小便不利者,加茯苓D.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不属于《伤寒论》原文的:A.咳者,加杏仁(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10、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①苦辛并用、②寒热并用、③补泻并用1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①平调寒热、②散结除痞12、生姜与干姜同用的方剂: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一两13、体现辛开苦降配伍方法的方剂是:①半夏泻心汤、②小陷胸汤、③枳实消痞丸14、痛泻要方配伍防风的用意:①辛散肝郁、②香舒脾气、③燥湿助止泻15、逍遥散配伍薄荷的用意:①疏散郁遏之气、②透达肝经郁热逍遥散配伍烧生姜的用意:①温运和中、②辛散达邪第五章清热剂1、白虎汤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护中、②缓峻2、生地、麦冬、玄参同用的方剂:①清营汤、②新加黄龙汤、③、④百合固金汤3、清营汤配伍银花、连翘的用意:①清热解毒、②透热转气4、银花、连翘同用的方剂是:①清营汤、②新加香薷饮、③56、组成含有竹叶的方剂是:清瘟败毒饮7、黄芩、大黄、连翘、栀子同用的方剂是:①凉膈散、②8、大黄、栀子同用的方剂是:①十灰散、②八正散、③凉膈散、④茵陈蒿汤9、患者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便秘导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用:凉膈散(导赤散×)10、凉膈散配伍大黄的用意:以泻代清茵陈蒿汤配伍大黄意在:泻热逐瘀1112、②火郁发之、③引药上行13、普济消毒饮中须用酒炒的药物是:①黄芩、②黄连1415、瓜蒌根在仙方活命饮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清热散结16、【选择】A.滋阴疏肝 B.补脾泻肝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龙胆泻肝汤具有的治疗作用是:D蒿芩清胆汤具有的治疗作用是:D(两个都选17、【单选】A.羚角钩藤汤 B.镇肝息风汤 C.龙胆泻肝汤 D.真人养脏汤 E.大定风珠组成不含白芍的方剂是:C.龙胆泻肝汤18、【多选】A.导赤散 B.龙胆泻肝汤 C.八正散 D.小蓟饮子组成含有生地、木通的方剂有:ABD(八正散×,有木通无生地)19、【多选】A.龙胆泻肝汤 B.桃核承气汤21、一小儿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以选用:泻白散(麻杏石甘汤×)2224252627、真人阳脏汤与芍药汤的共同点:①用当归、芍药、木香调气和营、②用芍药、甘草和中缓急而止腹痛2829、【单选】A.凉膈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内用槟黄)30(清热燥湿,凉血止痢×)33、导赤散主治心经有热之症,属于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水虚火不实者34、【单选】A.清肺泄热 B.生津止渴 C. E.利湿消痈(《中药学》芦根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35、黄芩、黄连、黄柏同用的方剂是:①黄连解毒汤、②当归六黄汤(三黄泻心汤:芩、连、大黄)36、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①当归六黄汤、②百合固金汤(天王补心汤×,二冬不是二地)37、【多选】A.秦艽鳖甲散 B.青蒿鳖甲汤 C.犀角地黄汤 D.清瘟败毒饮组成含有丹皮的有:BCD(秦艽鳖甲散无丹皮)3839、【单选】A.仙方活命饮 B.四妙勇安汤 C.五味消毒饮 D.凉膈散 E.以水都不是银花、连翘、当归同用的方剂是:E.以水都不是(五味消毒饮: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40、【选择】A.黄芩、黄连、黄柏 B.黄芩、黄连、栀子 C.黄连、连翘、甘草 D.黄芩、黄柏、栀子 E.黄芩、栀子、连翘清瘟败毒饮与凉膈散中均含有的药物:E.黄芩、栀子、连翘┬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凉膈散:连翘、黄芩、栀子、大黄、芒硝、薄荷、竹叶、炙甘草、白蜜├普济消毒饮:酒黄连、酒黄芩、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生甘草、桔梗、陈皮、升麻、柴胡└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知母、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栀子、黄芩、黄连、连翘、竹叶、玄参、桔梗、甘草40、【选择】A.黄连、黄柏 B.黄芩、栀子 C.黄芩、连翘 D.石膏、知母 E.生地、当归黄连解毒汤与凉膈散中均含有的药物:B.黄芩、栀子龙胆泻肝汤与血府逐瘀汤中均含有的药物:E.生地、当归41、【多选】A.凉膈散 B.清胃散 C.泻白散 D.普济消毒饮方药配伍寓“火郁发之”之义的方剂是:BD(2011版答案:凉膈散、清胃散、普济消毒饮)题目存在争议,详见《傲视宝典》P767。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本科使用)前言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医药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
方剂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
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确与否,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课程目的】本课程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以后研究方剂学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本大纲所用方剂学教材为2010年7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付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共6章,即方剂学发展概要、治法与方剂、分类、组成与变化、剂型、煎法与服法等;下篇为各论共21章,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活血祛瘀剂、止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治痈疽疮疡剂。
下篇每章中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为正方,正方之后设附方。
每首正方分别设组成、用法、功用、药理作用、中医证、西医病、方证分析、临床运用,以及附方、方论选录、方歌等。
下篇各论中每类方剂的要求,一般分为三级,即掌握、熟悉、了解。
总的原则是:要求掌握的方剂,必须对该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加减变化等全面掌握,有部分方剂还要掌握其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概况等,并能背熟方歌。
要求熟悉的方剂,以真正理解各方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为主,能背诵部分方歌。
了解的方剂为组成、功用、主治的一般内容,不一定背诵方歌。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方剂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掌握各种临证组方的方法;从理、法、方、药等方面掌握各主要方剂的适应症及其运用。
本专业教学时数共7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目的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方剂学总论
主讲教师 陈华圣
绪言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既有医方、药方、处方的含义, 又有规定、规矩之意。
“以规成圆,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剂:“剂”,古文通‘齐’,有整齐、整合、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吐法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 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 法。
2、适应病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 邪。
1、定义:
下法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证候千差万别,治法千变万化。 治则,是有关治疗学规律的高度理论概括。
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指导下 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 遍指导意义的治疗总原则。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2)治法分类方剂 《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七、近现代时期 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南京中医 药大学主编,11个分册,共1 800万字,载方量多达 96 592首。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六、明清时期 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普济方》载方61739首
--我国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方剂学】总论知识点
【方剂学】总论知识点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是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
当治法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原则。
而方剂则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1.1先秦《吕氏春秋》议论烹调的方法,“阳朴之姜,招摇之桂”。
战国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学著作。
记载方剂280首,单味方药Π0首。
《黄帝内经》记载方剂13首。
12两汉《汉书•艺文志》介绍有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类书籍。
但均已遗失。
东汉《治百病方》载方30首。
张仲景《伤寒论》载方∏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除去重复者,共计323方。
开创辨证论治,讲求理法方药,为方书之祖。
1.3魏晋南北朝方书大量涌现。
葛洪所著《玉函方》又名《金匮药方》,多达100卷,但失传了。
《肘后备急方》是《玉函方》择要而成,书仅3卷,1060方。
内服者714方。
陈延之著《小品方》12卷。
至北宋初年亡佚。
佚文多保留在《外台秘要》、《医心方》中。
14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收录方剂6500首。
王素《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唐以前医方赖此书以存。
陈藏器《本草拾遗》创“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之十类药剂分类法,但后世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方剂分类法。
1.5宋宋太祖时《太平圣惠方》共100卷,16934首方剂。
宋徽宗时《圣济总录》共200卷,20000首方剂。
元半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始载方297首。
本书既是配药手册又是用药指南。
现存于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10卷,载方788首。
南宋时小型方书增多。
如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24卷,收方∏18首。
钱乙《小儿要证直诀》,刘昉《幼幼新书》都是儿科史上突兀的高峰。
1.6金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逐条注解仲景原文,“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
张元素(洁古)《医学起源》《珍珠囊》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ga。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总论、解表剂、和解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方剂学(总论、解表剂、和解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2型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人汤剂宜煎汤代水的药物是( )(2007年第31题)A.海浮石B.炉甘石C.灶心土√D.禹余粮此题考查灶心土的使用注意,属于识记型考题。
灶心土为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为防止灶心土与其他药物同煎使麒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布包先煎或煎汤代水。
海浮石宜打碎先煎,炉甘石一般不内服,禹余粮煎服。
故C。
2.下列关于药物用法用量的叙述,错误的足( )(2005年第42题)A.麝香入丸散,每次0.06年第0.1 gB.芦荟入丸散,每次1~2gC.京大戟入丸散,每次1gD.牵牛子入丸散,每次4~6g √E.硫黄入丸散,每次1~3g此题考查药物的用法用量,属于识记型考题。
牵牛子:煎服,3~9g。
入丸散服,每次1.5年第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故选D。
3.E列药物用法哪项是错误的( )(1996年第29题)A.石斛入汤剂宜先煎B.钩藤入汤剂不宜久煎C.雷丸入汤剂宜先煎√D.砂仁入汤剂宜后下E.附子入汤剂宜久煎此题考查药物的用法,属于识记型考题。
砂仁入汤剂不用后下。
故选C。
4.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是错误的( )(1992年第28题)A.旋覆花包煎B.生大黄后下C.鹤草芽入煎服√D.阿胶烊化兑服E.附子先煎此题考查中药的使用方法,属于识记型考题。
鹤草芽不入煎剂。
故选C。
5.桂枝具有而麻黄不具有的功效是( )(2010年第32题)A.行气宽中B.化湿和中C.助阳化气√D.利水消肿此题考查桂枝、麻黄的功效,属干识记型考题。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故选C,6.桂枝的性味归经是( )(2009年第42题)A.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B.性味辛苦温,归肺膀胱经C.性味辛温,归肺胃肝经D.性味甘苦温,归心肝肾经此题考查桂枝的性味归经,属于识记型考题。
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 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 的药物
使药
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
1.引经药 引经药
引导它药达于病所 某些药物对某脏某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调和药 调和药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教材:新世纪《方剂学》 教材:新世纪《方剂学》 对象:2005级 对象:2005级中药学本科 主讲: 主讲:袁立霞
方剂学
方
医方、药方、处方 代表一定的规律和法度 “齐”,整合,整 齐 调和,调配
剂
方剂——按照一定规律将药物调配,
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金匮要略》 载方262首 合计载方314首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著 约2000余首
四.隋唐时期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著 载方5000余首 《千金翼方》 载方2900余首 《外台秘要》 唐•王焘著 载方6000余首
五.宋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 宋代 载方16834首 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方书 《圣济总录》 赵佶 载方近20000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载方788首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剂学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剂型、煎服法)
金元时期,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药方论》(成书于 公元1156年),是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 析组方原理的专著,虽然只分析了《伤寒论》中的 20首方剂,但开著《医学启源》(刊于公元1186年),全书 共3卷,善于化裁古方,自制新方,师古而不泥古。
全书共200卷,载方近20000首,系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 所献医方和“内府”所藏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一一和剂局的成药配 本(初刊于公元1078—1085年),载方297首。至大观 年间(公元1107-1110年),经当时名医陈承、裴宗元、 陈师文等校正,内容有所增订。至淳祐年间(公元 1241-1252年),历经160余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 首方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 药典,其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上篇:总论
内容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 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 验积累,认识到对于多数病证而言,几味药配合应 用的疗效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晋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云:“伊尹以亚圣之 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后世多以此为方剂 之始萌。
唐孙思邈编撰《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 年),孙氏在序中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 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之。全书共 30卷,凡232门,合方、论5300余首。
孙氏尤其注重医德,“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端,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 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 凶……一心赴救。”公元682年,孙氏鉴于《备急千 金要方》有诸多遗漏,“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 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又撰《千金翼 方》以辅之。全书共30卷,包括妇人、伤寒、小儿、 养性、补益、杂病、疮痈、针灸等,凡189门,合方、 论、法2900余首。
方剂学总论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一 方剂的组成原则
以证候为依据 即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
以立法为准则 在辨清证候,明确诊断之后,应根据治则进行综 合考虑,提出切合于病情的治疗方针,即立法。
确保安全有效
二 方剂的组成结构
方剂中以“君臣佐使”来表述方剂的组成结构。 这种理论首见于《内经》:
运用: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二 散剂
含义:将药物研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制成的
固体剂型。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
特点:
1. 内服散剂: 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 较汤剂吸收慢,较丸剂吸收快。 2. 外用散剂 用量少;可直接用于体表、官窍等。
三 丸剂
含义:将药物研成粉末或提取物,以水、蜜或米
理论依据:
“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
注意:消法与下法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
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
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 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理论依据:“其高者,因而越之” 注意:
1 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凡体虚气弱, 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
2 “吐法之中,汗法存焉”
3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
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
水饮等有形实邪从下二窍而解的一种治法。
理论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
6 温法
温法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使寒邪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 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 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 折、妇人诸 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 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 配伍及具体修制法。记载许多名方。
学术贡献:辑入简、便、效、廉之单方、 验方。大量的急救方法和方剂。
如“取青蒿一握,绞取汁,尽服之”治疟。
实用文档
《刘涓子鬼遗方》
外科方 重用大黄
实用文档
四、隋、唐时期(进一步积累期)
主要特点:政府及医家注重医药方书的编 撰,使方剂向无限方向发展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实用文档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成书年代及作者:唐·孙思邈 主要内容:载方7300余首 学术贡献: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记
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 诊法、针灸、导引、按摩、食养等内容。 病证结合的分类。
实用文档
《外台秘要》
成书年代及作者:唐·王焘 主要内容:收方6000余首 学术贡献:引录大量医学著作,收集了盛
这三类方剂可以兼跨。
实用文档
本门课程要学习的知识点
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 用方。
掌握方剂的功用、主治及临床运用(辨证及 加减)。
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 规律。
近似方剂的比较。
实用文档
五、方剂的学习方法
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5.加强预习与及时复习。
学术贡献: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相
当于民间医学的水平。 说明有复方的应用。
实用文档
二、两汉时期(形成)
主要特点: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初步总结了治则治法,并提出了对组方
的基本结构要求,从而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 其二是总结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
代表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三、方剂学的性质
基础类课程的主干课 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课
实用文档
四、方剂学主要内容
1.基础方: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 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较少单独使 用。
2.代表方:代表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的方剂, 如大补阴丸、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
3.常用方:在临床应用过程当中公认的有效 的方剂,如普济消毒饮、藿香正气散。
体; 2.历用不衰的经方。启发了后
世方剂学;
被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实用文档
三、魏晋南北朝(积累期)
主要特点:动乱时期,注重实用。以搜集 和整理前代医家及民间的单方、验方为主。
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
实用文档
《肘后备急方》
成书年代及作者:晋·葛洪 主要内容:1000左右。
实用文档
一、什么是方剂?
4 方,是指治疗方法,剂,是指剂型和剂 量。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 择适合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 成原则,妥善配伍,具有特定剂型和用法 的中医处方。也称汤头。
与西医处方相比,重药重方 思考:一张完整的方剂应该包括什么内容?
实用文档
清代名医何鸿舫处方
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 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 解结,反之于平……” 所以,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拼凑而成的, 也并不是任何一张处方都是符合要求的方 剂。
实用文档
一、什么是方剂?
3 “方剂”一词的最早来源: “方剂“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前后,
《梁书·陆传》(南北朝前后)记载: “襄母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栗浆……量 如方剂”
唐及海外方,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 献
实用文档
五、宋金元时期(全面发展期)
主要特点: 1.金元四大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了方剂的新内容 2.注释、剖析方剂的专著的出现,发展了
方剂学的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 3.专科方剂的出现及由博返约的趋势,使
方剂向系统和简约方向发展 《小儿药证直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代表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实用文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书年代及作者:宋代·由陈师文等 主要内容:载方788首。
学术贡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 “成药典”。
收载很多基础方:四君子,四物汤,二陈汤, 平胃散、逍遥散,其他的如至宝丹、牛黄清 心丸、 苏合香丸、紫雪丹等。
实用文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 (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 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 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 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南渡后绍兴 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 《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其后 经宝庆、淳祐,陆续增补而 为十卷。成为现存通行本。
实用文档
中成药处方举例
中药饮片处方举例
实用文档
注意
药物的炮制法应标明。 药物的特殊煎服法也应标明。 是否用道地药材。
实用文档
二、方剂学及其任务
定义 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
应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学的任务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阴道学 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 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能力,并为今 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黄帝内经》
成书时间:战国时期
主要内容:载方13首。
学术贡献: 1.确立治则 2.归纳治法 3.记载方剂及剂型 4.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
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用文档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及作者:东汉末期, 张仲景著;
主要内容:载方323首。 学术贡献: 1.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
实用文档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实用文档
一、先秦时期 (萌芽)
主要特点:复方的产生和形成。 认识单味药阶段(三皇五帝,夏商周) 代表著作: 《五十二病方》
实用文档
《五十二病方》
成书时间: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 堆三号汉墓出土。)
主要内容:载方283首 (能够辨认的197首)
方 剂 学
人之所病 病病多
医之所病 病方少
(汉)淳于意
方剂学绪言
实用文档
一、什么是方剂?
1 方剂的字面含义 方:规定,规矩。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剂:规定性。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不齐谓之 齐”
实用文档
一、什么是方剂?
2 “方剂”含义的最早论述: 《汉书.艺文志》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