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放大系数的理解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梁计算的思考
关于pkpm新版本中梁刚度系数放大的问题,新版本中是这样表述的:而旧版本中是这样表述的:
我认为新版本这样写,是更加完善,更加准确的写法;
先说一下旧版本的计算问题所在
在旧版本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同样一根框架梁,截面尺寸、跨度一样的前提下,被次梁分割下就会发现,主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差距很大了,如图所示:
就会发现框架梁被多个次梁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时候,刚度放大系数变小了,我认为这样是不符合实际的,梁的刚度放大系数跟次梁分割不分割是没有关系的,框架梁是一根整体的,而pkpm在计算的时候,次梁的分割会在框架梁上形成一个个的节点,这样导致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分成几段来计算,由规范的表格可以知道,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跟三个方面有关系,分别为梁的计算跨度、梁的净距、楼板的厚度,旧版中的pkpm中来计算的时候,是
把梁分段来计算的,这样导致一个完整的框架梁被分成了几小段,导致计算跨度减小,导致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减小,这样会导致整个结构的刚度减小,总之会导致地震剪力的减小,并且位移角会增加5%作用,地震剪力墙会减小7%左右,总之来说旧版本中的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里去修改被分割后的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以下是截图
修改完之后,这样才符合实际的结构工作情况,那么问题来了,以前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的时候,房子也不是没有倒塌吗,那是因为没有发生大震或者中震,并且我们知道混凝土的构件设计的时候,安全储备是很大的,我们看下混凝土与钢筋的设计值和标准值就明白了;
好了,正是pkpm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所在,故而在新版本中将此项改为了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梁计算,也就是不考虑次梁,也就避免了以上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个改善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足或者错误之处敬请批评。
-----------2016年12月7日。
对pkpm参数设置的疑问解答
一、一般情况下模拟施工加载取模拟施工加载3比较符合逐层施工的实际情况。
模拟施工加载2则可以更合理的给基础传递荷载。
复杂结构设计人员可以指定施工顺序。
二、修正后的大体风压一般就是荷载规范规定的大体风压,对于沿海和强风地带对风荷载敏感的建筑可以在此基础上放大10%~20%,门刚中则规定按放大5%采用。
3、对于高度大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才要验算风振舒适度。
结构阻尼比取0.01~0.02,程序缺省0.02。
4、侧刚计算方式:一种简化计算法,计算速度快,但应用范围有限,当概念有弹性楼板或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时(如错层结构、空旷的工业厂房、体育馆等)用此法会有必然误差;总刚计算方式:精度高,适用范围广,计算量大。
对于没有概念弹性楼板且没有不与楼板相连构件的工程,两种方式结果一样。
(以下转贴)“刚性楼板”的适用范围:绝大多数结构只要楼板没有特别的减弱、不持续,都可采用这个假定。
相关注意:由于“刚性楼板假定”没有考虑板面外的刚度,所以可以通过“梁刚度放大系数”来提高梁面外弯曲刚度,以弥补面外刚度的不足。
一样原因,也可通过“梁扭矩折减系数”来适当折减梁的设计扭矩。
“弹性板6 ”的适用范围:所有的工程都可采用。
相关注意:由于已经考虑楼板的面内、面外刚度,则梁刚度不宜放大、梁扭矩不宜折减。
板的面外刚度将承担一部份梁柱的面外弯矩,而使梁柱配筋减少。
此时结构分析时间大大增加。
“弹性板3 ”的适用范围:需要保证楼板平面内刚度超级大,外刚度承担荷载,不使梁柱配筋减少,以保证梁柱设计的安全度。
“如厚板转换层中的厚板,板厚达到1m以上。
而面外刚度则需要按实际考虑。
相关注意:一般在厚板转换层不设梁,或用等代梁,并注意上下部轴线差别产生的传力问题。
“弹性膜”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梁柱结构,设计时不使楼板面相关注意:不能用于“板柱结构”。
设计时可以进行梁的刚度放大和扭矩折减。
(弹性楼板6:考虑楼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采用壳单元.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结构,但采用弹性楼板6计算时,楼板和梁一路承担面外弯矩,计算结果中梁的配筋小了,而楼板承担面外弯矩,计算的配筋又未考虑.另外计算工作量大.因此该模型仅适用于板柱结构;弹性楼板3:考虑楼板的面内刚度无穷大,并考虑楼板的面外刚度.适用于厚板转换层;弹性膜:考虑面内刚度,面外刚度为零.采用膜剪切单元.弹性板由用户人工指定,但对于斜屋面,若是没有指定,程序会缺省为弹性膜,用户可以指定为弹性板6或弹性膜,不允许概念为刚性板或弹性板3)五、按照高规(JGJ 3-2021)第3.7.3条注,抗震设计时SATWE计算结果中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梁刚度放大系数在结构设计中的取值探讨
梁刚度放大系数在结构设计中的取值探讨摘要:在结构设计中,合理的参数取值对结构的分析及构件的承载力验算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值,满足抗震概念设计和构件承载力计算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本文探讨了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取值依据,给出了刚度系数取值的建议。
关键词:梁刚度系数强梁弱柱概念设计梁刚度放大系数在结构设计中有着较明显的影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
梁刚度系数的取值不仅影响混凝土构件的配筋,而且对这个结构体系的参数计算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在抗震设计中,由于对于一个结构而言,刚度越大、则周期越小,相应的地震作用也越大,因此对于现浇的混凝土结构若不考虑梁刚度放大作用则计算出的地震效应是偏于不安全的。
同时由于目前结构软件一般都是在计算梁构件配筋的时候按矩形截面受弯构件进行计算的,也就是说当考虑因翼缘的作用引起的梁刚度放大系数导致的附加的受力钢筋并没有配置在相应的翼缘内的,这就形成了事实上梁抗弯承载力的提高,而这与抗震概念设计中一再强调的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思想是不一致的,因此如何考虑梁的刚度系数在结构设计中就尤为重要。
“如何考虑梁刚度放大系数”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哪个阶段需要考虑梁的放大系数,二是梁的刚度放大系数该考虑多大,合理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对于前者,工程师可以在配筋计算的时候分两步走,首先按不考虑梁刚度放大系数或者考虑一个较小的刚度放大系数据此进行混凝土梁的配筋设计,然后按考虑梁刚度放大系数进行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以此来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要求。
本文主要就梁的刚度放大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进行探讨。
《高层混凝土建筑技术规程》JGJ7-2002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
楼面梁刚度放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 1.3~2.0。
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结构,可不考虑楼面翼缘的作用。
根据《高规》附录说明的建议:当近似以梁刚度增大系数考虑有效翼缘的作用时,应根据梁翼缘尺寸与梁截面尺寸的比例予以确定,现浇楼面的边框架梁可取1.5,中框架梁可取2.0。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规范篇一:结构计算中的梁刚度放大系数结构计算中的梁刚度放大系数王军在混凝土>中,第5.2.2条明确提出楼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将梁刚度放大1.3~2.0倍;在>中,第7.2.3条对t形截面翼缘宽度的选取做了规定。
据此,目前结构设计中对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梁,均对其刚度进行放大。
对框架梁刚度统一进行放大计算,是一种简化的、方便适用的、符合结构实际情况的结构计算方法。
但放大系数的选取是不能随意的,应根据框架梁截面大小、板的厚度经计算后确定。
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刚度,进而影响地震力的大小。
如果取值偏小,会造成地震作用下结构体系的不安全;如果取值偏大,会造成结构配筋的浪费。
pkpm新天地20xx年第3期中有文章讨论梁刚度放大系数对梁弯矩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1.(竖向荷载作用下),随着梁刚度系数的增大,梁的跨中弯矩不断增大,支座负弯矩逐渐减小;2.(在地震力作用下),梁的刚度越大,梁刚度放大系数对其内力的影响越大;3.(在地震力作用下),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对梁支座负弯矩影响大于对跨中弯矩的影响。
可见,较准确的选取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十分重要的。
为便于设计人员准确选取梁刚度放大系数,笔者制作了“常用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表”,方便实用。
从列表中可总结出,对剪力墙住宅结构,由于常用梁及板厚比较固定,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可采用2.0;对普通框架结构,可采用1.7~1.9;对宽扁梁结构,可采用1.3~1.6。
同时,笔者编写了excel放大系数计算小程序,可供大家使用。
篇二: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20xx-10-2809:26:33|分类:pkpm|字号订阅《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板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
其建议中梁该系数取2,边梁可取1.5,一般而言,填入此系数后,梁的刚度增大,内力也会相应的增大。
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2011-10-28 09:26:33| 分类:pkpm
|字号
订阅
《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板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
其建议中梁该系数取2,边梁可取1.5,一般而言,填入此系数后,梁的刚度增大,内力也会相应的增大。
梁刚度的放大主要是为了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
刚性楼板假定总是假定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的,因此规范规定通过采用梁刚度放大的方法来近似考虑,从这点来讲,梁的刚度放大并非是为了在计算梁的内力和配筋时,将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按T形梁设计,以达到降低梁的内力和配筋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考虑楼板刚度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倘若在设计工程中遇到在刚性楼板假定下,结构的位移角稍微超出了规范限制,那么可以填入此系数,考虑了楼板刚度的贡献后,结构的周期将有所减小,位移角也将有所减小,但此时梁的内力可能会增大,甚至出现超筋现象。
此时,一般可以按考虑刚度放大系数前梁的内力和配筋结构作为最终结果,而位移角采用刚度放大后的结果,所以必要的时候此处要进行二次计算。
这是因为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挖掘楼板刚度的潜力,使结构的周期和位移计算更真实一些。
而梁的刚度不放大,其本身承载力仍能满足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设计要求,就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此出处个人觉得柱、墙的内力应该按考虑刚度放大后的结构,而梁则可以按考虑前的结果。
毕竟楼板对梁的受力还是有利的,此时若按放大后的结果算,可能就会造成“强梁弱柱”的情况。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高规的条文说明5.2.2(高规里的原话):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的楼面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予考虑。
当近似以梁刚度增大系数考虑时,应根据梁翼缘尺寸和梁截面尺寸的比例予以确定。
通常现浇楼面的边框架梁可取1.5,中框架梁可取2.0;有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适当减少。
当框架梁截面较小而楼板较厚或者梁截面较大而楼板较薄时(开洞),梁刚度增大系数可能超出1.5-2.0的范围。
本次修订调整为1.30-2.0。
我的理解:1,随着梁刚度系数的增大,梁的跨中弯矩不断增大,支座负弯矩逐渐减小。
2,梁的刚度越小,梁刚度放大系数对其内力的影响应越大。
3,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对梁的支座负弯矩影响大于对跨中弯矩的影响。
--------------------------------------------------------------------------------另外,《PKPM新天地》2005年第6期第16页,有关于梁刚度放大系数探讨的文章在结构的整体计算分析中,如果不考虑楼板的平面外刚度,需要对框架梁的刚度进行一定的放大。
Pkpm软件中设有这一参数,即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一般取值1.2~2.0间。
在实际操作中,设计人员须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自己掌握这一放大系数,而结构的分析结果往往对该系数有一定的敏感性。
为此,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一系数的取值方式和影响。
目前,Satwe程序对楼板的模拟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刚性板、弹性板3、弹性板6、和弹性膜。
这其中,弹性板3、6考虑了楼板的面外刚度,而刚性板和弹性膜则没有考虑楼板的面外刚度。
因此,当采用前者时,框架梁不需要进行刚度放大调整,而采用刚性板或弹性膜时,框架梁应进行刚度放大。
由于框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对结构的整体刚度会产生影响,自振周期会相应有所变化,进而影响到地震力的大小。
显然,刚度系数大者其地震作用力也会较大。
梁刚度放大系数对钢框架结构的影响及合理取值
述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 中, 结构设计师都会遵循 “ 强
柱弱 梁 ” 的设 计概 念 , 但 在 实 际工 程 中包 括汶 川 地 震 的震 害 也 表 明 , 现实 中经 常 出现 与 之违 背 的“ 强梁 弱 柱” 的情况 。文献 总结 了实际工 程 出现 此种 情 况 的
D OI : 1 0 . 1 6 3 3 0 / j . c n k i . 1 0 0 7 - 7 3 5 9 . 2 0 1 6 . 0 6 . 0 5 1
层钢框架进行建模分析 , 通过选用不 同的梁刚度放大 系数来探究其对结构整体指标以及构件 内力的影响。 模型( 图1 、 2 ) 总共 6层 , 层高 3 m, 其 中柱 截 面 尺
几个重要原因 , 其 中认为现浇楼板对框架梁 的刚度和
承载力 贡献有 重要 影 响。
现阶段 , 钢结构凭借其建筑平面布置灵 活 、 自重 轻、 延性和抗震性能好 、 施 工快速 、 环境 污染小等优 势, 是国家大力推动发展的一种结构形式 。其 中钢框 架结构是 目 前我国应用最广 , 也是设计施工最成熟 的
梁最 大弯矩 ( k N・ m)
梁最大剪力 ( V) 柱最大轴力 ( k N) 柱最大弯矩 ( k N・ m) 柱最大剪力 (
9 5 21 1 6. 4 9 8 5 7. 1
1 4 3
9 6 2 1 2 0 . 2
土楼板对钢梁刚度的增大作用 , 两侧有楼板的钢梁其 惯性矩可取为 1 . 5 I , 仅一侧有楼板 的钢梁其惯性矩可 取为 1 . 2 I , I 为钢梁截面惯性矩。 但在实际工程 中, 不 少设计人员会对其进行调整 , 导致 同一结构的梁柱应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规范篇一:结构计算中的梁刚度放大系数结构计算中的梁刚度放大系数王军在混凝土>中,第5.2.2条明确提出楼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将梁刚度放大1.3~2.0倍;在>中,第7.2.3条对t形截面翼缘宽度的选取做了规定。
据此,目前结构设计中对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梁,均对其刚度进行放大。
对框架梁刚度统一进行放大计算,是一种简化的、方便适用的、符合结构实际情况的结构计算方法。
但放大系数的选取是不能随意的,应根据框架梁截面大小、板的厚度经计算后确定。
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刚度,进而影响地震力的大小。
如果取值偏小,会造成地震作用下结构体系的不安全;如果取值偏大,会造成结构配筋的浪费。
pkpm新天地20xx年第3期中有文章讨论梁刚度放大系数对梁弯矩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1.(竖向荷载作用下),随着梁刚度系数的增大,梁的跨中弯矩不断增大,支座负弯矩逐渐减小;2.(在地震力作用下),梁的刚度越大,梁刚度放大系数对其内力的影响越大;3.(在地震力作用下),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对梁支座负弯矩影响大于对跨中弯矩的影响。
可见,较准确的选取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十分重要的。
为便于设计人员准确选取梁刚度放大系数,笔者制作了“常用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表”,方便实用。
从列表中可总结出,对剪力墙住宅结构,由于常用梁及板厚比较固定,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可采用2.0;对普通框架结构,可采用1.7~1.9;对宽扁梁结构,可采用1.3~1.6。
同时,笔者编写了excel放大系数计算小程序,可供大家使用。
篇二: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20xx-10-2809:26:33|分类:pkpm|字号订阅《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板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楼板对梁的刚度有放大的作用,考虑楼板的作用可以提高梁的承载力,而且这个数值并不小,但不好计。
朱炳寅典型问题问与答(根据博客回复整理)
•朱总您好!《抗规》第13.3.4条第"2"款规定砌体填充墙实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而《高砼规》6.1.5条第"1"款规定:当采用砖及混凝土砌块时,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5;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5。
针对以上规定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1.《高砼规》中提到的“砖”是指“实心砖”吗?2.《高砼规》中提到的“轻质砌块”包括大孔空心砖(每立米容重11~12KN)吗?3.觉得两本规范表述的意思正相反。
博主回复:2012-04-21 22:24:26可按抗规设计。
•朱老师,一层全地下地车库柱距8100*810,基础底板采用700厚筏板,地下室顶采用500*1100的主梁,350*800井字梁,板采用250厚的现浇板。
车库外围墙的计算模型是上端铰支、下端固结,还是按两端固结算(本车库上面的刚度并不比底下的刚度小很多)?博主回复:2011-10-26 18:48:43应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可上简支下固定。
•朱总解释:高规3.5.2第二条对结构底部嵌固层,本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
指的是嵌固层与其上一层的比值(若地下室顶面嵌固,则就是一层与二层的比值)。
按照上面解释如果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是1.5,那么按照抗规6.1.14,地下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就不宜小于3了。
在8度区,由于剪力墙布置较多,这样的刚度比难以满足。
还望朱总给以解疑,谢谢。
博主回复:2011-11-30 12:27:05刚度比的计算方法不同,哪能这样简单比较呢•朱老师,您好!请教:剪力墙结构,设防烈度8度,无地下室,12层,如果一层地面无楼板而做刚性地面,刚性地面可以作为剪力墙的侧向支点吗?博主回复:2011-12-29 16:18:09分不同情况,包络设计。
可参考我的问答书对柱子的处理办法。
•朱总您好!有个问题问下您,抗规6.4.5条中的第1条说,“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地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轴压比,可设置结构边缘构件”,这里说的底层指的是底部加强区还是结构最底那一层啊???博主回复:2011-12-30 17:34:25紧邻结构嵌固端的上一楼层,一般为地上一层。
PKPM结合新规范讲义之梁刚度放大系数
PKPM结合新规范讲义之梁刚度放大系数篇一:PKPM梁刚度放大系数讨论引述:问题的提出对于抗震区普通楼房的计算模型,分二次计算,即刚度模型、内力配筋模型:1、在刚度模型里,选择“刚性楼板假定+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计算结构的位移、周期等整体信息,以满足规范要求。
2、在内力配筋模型里,选择“去掉刚性楼板假定+梁刚度放大系数按1.5取值”计算结构的内力、配筋,以满足规范要求。
最后的模型是内力配筋模型,而此模型中的位移角稍微不满足规范,需要替换为刚度模型的内容。
个人认为这样计算“取两个模型各自符合设计概念的结果”是科学的,是符合规范要求的、也是安全的。
而有同事坚持认为“两个模型中,梁的刚度系数不能取不同,例如要么均取2,例如要么均取1。
”坚持说这样的计算书替换,不符合规范精神、不严谨、有安全隐患。
这问题直接牵涉到楼板刚度的贡献、平时工况的弹性及大震工况下的弹塑性、强柱弱梁的实现、计算的实现。
下面就从规范的规定、规范的理解、计算的实现、公司内外各专家的看法,分别展开介绍。
主要内容:一、相关规范的规定二、关于梁刚度放大系数,专家们的论述三、对于结构侧移刚度、弹性与弹塑性,傅学怡的论述四、结构计算框图五、对于二次计算、梁刚度系数取值不同,公司内的初步讨论六、对于二次计算、梁刚度系数取值不同,计算专家们的论述七、三个案例:结构整体信息前后比较主要内容:一、相关规范的规定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应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系数的贡献)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给出参考范围值)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梁刚度增大系数无规定,但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抗震设防三个水准;二阶段设计方法) =》分两次计算二、关于梁刚度放大系数,专家们的论述1、张维斌:(应考虑楼板的刚度贡献,与砼规、高规对应)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编王亚勇的论述(梁刚度系数不宜取大,与抗规对应)3、对于楼板影响,清华大学博导叶列平的进一步论述(梁刚度系数不宜取大)三、对于结构侧移刚度、弹性与弹塑性,傅学怡的论述(弹性:合适的抗侧刚度;弹塑性:延性与安全度)(梁刚度系数取大值;取小值)四、结构计算框图五、对于二次计算、梁刚度系数取值不同,公司内的初步讨论(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有疑虑)六、对于二次计算、梁刚度系数取值不同,计算专家们的论述(基本赞同,或者很肯定)1、PKPM未名技术人员(约五十岁左右):(应该可以)2、PKPM软件技术负责人:(主动打来两个电话,热情洋溢)(基本赞同)3、MIDAS BUILDING上海公司技术主管(基本一致)4、广厦软件技术总监:(非常肯定)七、三个案例抚顺7度剪力墙结构整体信息前后比较江苏7度多层各结构整体信息前后比较阳光6度小高层框剪结构整体信息前后比较一、相关规范的表述: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应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系数的贡献)5.2.4 对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宜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梁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
中梁放大系数的理解
对于待讨论的话题来说,用反诘解决不了问题!既然楼上认为那篇文章可以解读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贴出来,让大家解惑呢?我搜到了“叶列平”先生的一篇发言稿《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里面大概讲了一些楼板对柱铰形成的影响,但不够细致,可能和你掌握的那篇论文不一致。
可能怕我理解能力有限读不懂吧,楼上不肯私下里给出这篇文章,但我还是建议楼上把论文亮出来,让理解能力更强的同仁看看!针对楼上质疑我回答两点:一、为什么都不统一用真实结构计算,这样不更能反应变形协调吗?《高规》的变形控制是的前提是“刚性板”,和“梁刚度”没关系,我不清楚为什么两个问题总有人混淆?顺便说一句:《高规》要求的变形控制是种失真控制,而非真正的变形。
问题不是出在程序应该如何设定上,更不是出在我这,要质疑变形和内力不协调只能质疑高规的“刚性板”,但和“梁刚度”没关系。
二、叶教授的关于《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的文章我读过了,有见地。
但没见其指出过“柱铰”的出现和梁刚度放大有关,仅见指出“和填充墙的作用、现浇楼板参与造成梁端超强有关”。
下面说一点我对“柱铰机制”形成的理解:梁超强(或强梁弱柱)的原因不是梁刚度的放大,而是楼板钢筋的参与。
梁刚度放大是在内力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是种客观存在(楼板不配筋也存在),而楼板钢筋参与负弯矩分配是承载力的节点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
内力分析后应用于配筋的应该是:M柱≥η(M梁+M板),承载力阶段“梁”配筋时采用(M梁+M板)、板筋照配,造成实际“广义梁端”承载力为(M梁+M板+M板2),形成M柱<η(M梁+M板+M板2),“柱铰机制”形成。
赵兵的论点错在:承载力阶段的问题转移到内力分析阶段解决。
内力分析阶段的梁刚度不放大,柱配筋的承载力ηM梁1与梁刚度放大下的柱配筋的承载力ηM梁2比较是偏大的,但依然不能保证:ηM梁1≥η(M梁2+M板)即柱实际承载力≯理论强柱弱梁下柱承载力:弯矩放大*(放大梁刚度后梁端配筋+楼板参与钢筋)。
叠合梁 刚度放大系数
叠合梁刚度放大系数叠合梁是一种多层结构的梁,由多层不同材料堆叠而成,每层材料的纤维方向不同,并在层与层之间使用黏合剂粘合而成。
这种梁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其复杂的挠曲和层间位移问题,为此需要借助一些手段进行优化。
其中之一就是刚度放大系数。
什么是刚度放大系数?在梁的设计中,通常会遇到梁截面尺寸过大或者层数过多的情况,导致梁的自重增加,从而会引起梁的挠曲过大或者层间位移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引入刚度放大系数。
刚度放大系数是指梁在工作时实际刚度与设计刚度之比。
而设计刚度是指没有考虑自重和材料强度差异等因素所计算出的刚度。
如何计算刚度放大系数?刚度放大系数是通过在梁的计算中将实际的材料参数代入设计公式中得到的。
其计算公式为:K = E’ / E其中,E’是实际材料的弹性模量,E是设计材料的弹性模量,K 为刚度放大系数。
对于叠合梁来说,由于其每层材料不同,因此需要分别计算每层的刚度放大系数,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整个梁的刚度放大系数。
刚度放大系数的作用是什么?刚度放大系数的作用是用于修正由于实际情况与设计情况不同所引起的误差。
叠合梁由于其层数多、结构复杂,因此容易出现挠曲和层间位移的问题。
如果没有刚度放大系数的修正,则很难满足工程要求。
通过计算刚度放大系数,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地预测梁的变形情况,避免梁的失效。
另外,刚度放大系数还可以用于优化梁的结构设计。
通过适当地调整叠合梁不同层的材料和厚度,可以最大化刚度放大系数,从而达到减小梁的自重和挠曲的目的,提高梁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总结:刚度放大系数在叠合梁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纠正由实际情况与设计情况不同所引起的误差,同时还可以用于优化梁的结构设计。
加强对于刚度放大系数的理解和应用,对于设计安全性和工程效率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pc框架结构梁柱剪力增大系数取值研究
pc框架结构梁柱剪力增大系数取值研究PC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主要由梁、柱和框架构成。
在设计PC框架结构时,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抗震性能,其中梁柱剪力增大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本文将对梁柱剪力增大系数取值进行研究。
一、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定义梁柱剪力增大系数是指在地震作用下,梁和柱的剪力增大系数之比。
在设计中,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会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一般来说,梁柱剪力增大系数越大,结构的抗震性能越好。
二、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计算方法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按照规范计算法和试验计算法。
1.规范计算法规范计算法是指根据规范中的公式计算梁柱剪力增大系数。
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β=Vc/(V1+V2)其中,β为梁柱剪力增大系数;Vc为柱的剪力;V1为梁的剪力;V2为剪力墙的剪力。
2.试验计算法试验计算法是指通过试验测量梁柱剪力增大系数。
试验计算法的优点是能够考虑到结构的非线性特性,但其缺点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成本较高。
三、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研究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研究是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国内研究国内学者对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应该根据结构的特点进行确定。
例如,在某些结构中,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应该较小,而在某些结构中,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应该较大。
2.国外研究国外学者对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应该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确定。
例如,在某些结构中,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应该较小,而在某些结构中,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应该较大。
四、结论梁柱剪力增大系数是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设计PC框架结构时,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和受力特点确定梁柱剪力增大系数的取值。
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的合理使用
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的合理使用
梁弯矩放大系数起源于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当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梁活荷载弯矩偏小,程序试图通过这个参数来调整梁的弯矩。
过去这个参数只乘在梁的跨中正弯矩上,但是实际上活荷载不利布置不但对梁的正弯矩有影响,对负弯矩也有影响,所以,目前这个参数在梁正负弯矩上都乘。
当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梁弯矩放大系数宜取1.0。
如果活荷载较小,则即使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该系数也不要取得过大,宜取1.1以下。
只有当活荷载较大时,该系数需要取得大些。
梁弯矩放大系数是最后乘在组合设计弯矩上(弯矩包络图上),所以它把恒、活、地震、风的荷载都放大了。
梁活荷载折减是根据梁的承受荷载面积而确定的,这样就会造成比较复杂的折减方式,且可能每根梁不同。
PMCAD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采用了折减楼面荷载的方式,这样就把搂面的外荷载折减了,同时,它也就把结构的整体质量、地震作用、所有构件的内力都折减了。
鉴于这样的处理方式,建议在选择梁活荷载折减时,应慎重考虑。
所以,在使用PKPM系列的软件中,活荷载折减最好不要重复使用,如考虑了梁的活荷载折减,则在SA TWE、TA T中最好不要选择“柱墙活荷载折减”,以避免活荷载折减过多。
反之亦然。
当结构设计为9度,或1级框架结构时,程序根据“超配系数”来计算“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内力调整系数。
在验算楼层抗剪承载力时,程序用超配系数乘以计算配筋作为截面的配筋面积。
新版pkpm2006年12月以后版本已经将梁弯矩放大系数改为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注:在发表评论时能不能去掉验证码,真麻烦!。
放大系数
输出变化量与输入变化量之比
01 定义
目录
02 显微镜
放大系数又称增益,输出变化量与输入变化量之比。其反映的是稳态特性,放大系数越大,系统的响应X和输入振幅d之比称为放大系数。 例如:将晶体管接成共发射极电路时,存在静态电流放大系数和动态电流放大系数。
显微镜
放大关系
计算
显微镜成像分为两部分: (1)物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即物距在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2)目镜:成正立放大虚像,即从物镜进入镜筒内的光线所成的像(假设能成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由此可知:目镜越长(上下),目镜的凸透镜越薄,焦距越大,从物镜进入镜筒内的光线所成的像也就离焦点 越远,所以像越小。 物镜越长(上下长度),焦距越大,但一定不能大于物距(否则成虚像),离焦点越近,像也就越大.
谢谢观看
显微镜包括两组透镜——物镜和目镜。显微镜的的放大倍数主要通过物镜来保证,物镜的极限放大倍数可达 100倍,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25倍。
物镜的放大倍数可由下式得出: M物=L/F1 式中:L——显微镜的光学筒长度(即物镜后焦点与目镜前焦点的距离); F1——物镜焦距。 而A′B′再经目镜放大后的放大倍数则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M目=D/F2 式中:D——人眼明视距离(250mm); F2——目镜焦距。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应为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
【结构设计】将结构梁尺寸放大10倍的讨论
【结构设计】将结构梁尺寸放大10倍的讨论将结构梁尺寸放大10倍的讨论一简支梁在自重作用下的情况,若将各个方向(高、宽和跨度)的尺寸放大10倍,比较一下放大前后两根梁的内力和变形。
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是:梁放大10倍后截面剪力增大到1000倍,而抗剪能力只增大为100倍;截面弯矩增大10000倍,而抗弯承载力只增大1000倍。
请各位朋友思考这些结果如何计算的。
这意味着必须将材料强度提高10倍,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但要将材料强度提高10倍,谈何容易!如果不改变材料品种,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另外,挠度方面矛盾更为突出,梁放大10倍后,挠度将达100倍,刚度明显不够。
可见,在结构设计中截面高度的选择必须考虑结构尺度的影响,对于跨度较大的梁截面应偏高一些。
教材和规范上给出的梁高和梁跨比例只在常用的跨度范围内才适用,超过这个范围就不对了。
结构尺度的变化将改变结构内部作用效应和抗力的比例,从而改变结构的受力状态,这一点设计者必须注意。
可见,随着结构尺度的变化,重要的是选择与其适应的合理的结构形式。
本质上,结构中尺度的选择实际上是结构效率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延性、稳定等方面的优化配置。
结构效率涵盖的内容很丰富,诸如构件性能效率(钢梁or钢桁架、预应力梁or型钢梁or叠合梁、空间构件or平面构件、型钢柱or钢管柱、实腹柱or空腹柱or格构柱、偏心撑or耗能撑、拱or索、拉or压等)、材料效率(钢利or砼利、一般or高强等、普通筋or预应力筋等)、结构体系效率(框筒or框剪/架、钢柱-核心筒or型钢/钢管柱-核心筒、桁架or网架、悬索桥or斜拉桥、悬索or张拉等)、楼盖结构效率(无梁or密肋or 空心、井字梁or单向次梁or十字梁、正交or斜交、现浇砼or压型钢板等)、基础结构效率(平筏or桩承台、柱下独基or柱下条基、防水板or联系梁、抗拔桩or锚杆or压重or减压、小直径密桩or大直径疏桩等)等等。
放大系数资料
放大系数
在物理学和工程领域中,放大系数是一个常见的概念。
放大系数指的是对输入
信号进行放大的比例。
在电路设计中,放大系数通常表示从输入到输出的信号增益。
在光学领域,放大系数用于描述透镜或镜头对光线的聚焦能力。
放大系数的大小可以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设计放大电路时,工程师需
要精确计算放大系数,以确保系统工作正常并满足设计要求。
放大系数的计算通常涉及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电路分析。
在放大电路中,放大系
数可以通过测量电压或电流来确定。
放大系数通常用dB(分贝)来表示,这是对
数单位,可以清晰地显示不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放大系数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具体的系统要求。
较大的放大系数
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精度,但也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或引入噪音。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权衡放大系数的大小与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放大系数在电路设计和光学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系统性能和
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放大系数选择是确保系统正常工作和性能优良的关键因素。
梁刚度放大系数
梁刚度放大系数梁刚度放大系数: 中梁2.0,边梁1.5 我一般这样取。
但一直不太清楚:梁刚度放大系数到底对计算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不是结构整体刚度大了,就具体构件而言,梁分配的弯矩是不是大了,个人理解多多指正!==========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对现浇楼板而言的,其意义考虑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是梁的一部分。
你的取法是正确的,因为中梁两侧都有翼缘,而边梁单侧才有。
按我的理解,设置这一参数并不存在人为地去将梁端弯矩放大,而是还其本来面目。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考虑翼缘的作用,那么你考虑计算用的梁的刚度比实际取小了。
设置了这个系数,你的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就更吻合了。
==========对楼上的回答补充三点:1、梁刚度放大系数并不只对现浇楼板而言,对有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也可考虑,不过放大系数应适当减小罢了。
对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可不考虑。
2、梁刚度放大实际上是适当考虑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
计算模型往往假定楼板平面内无穷刚,而面外刚度为0,这与实际结构并不完全符合。
另外,计算中若将楼板设成弹性板,则梁刚度便不能放大,因为程序已自动计算了板的平面外刚度。
所以梁刚度放大只适用于楼板平面内无穷刚假定的情况。
3、梁刚度放大系数与梁截面及板厚有关,使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能否详细说明一下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和楼板厚度及梁截面的关系比如有什么数字关系==========我想profhxf 兄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对单根梁的计算来说应该就是按矩形梁还是T型梁的差异,那么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梁配筋就应该小.可我比较过一个工程,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2时,satwe的配筋结果比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1的配筋结果大.是不是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分配的弯矩就大?不知有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是不是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分配的弯矩就大==========谈一谈自己的看法:bozhou兄所说:“梁刚度放大实际上是适当考虑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
pkpm常用修正参数解析
1、一般情况下模拟施工加载取模拟施工加载3比较符合逐层施工的实际情况。
模拟施工加载2则可以更合理的给基础传递荷载。
复杂结构设计人员可以指定施工次序。
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一般就是荷载规范规定的基本风压,对于沿海和强风地带对风荷载敏感的建筑可以在此基础上放大10%~20%,门刚中则规定按放大5%采用。
3、对于高度大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才要验算风振舒适度。
结构阻尼比取0.01~0.02,程序缺省0.02。
4、侧刚计算方法:一种简化计算法,计算速度快,但应用范围有限,当定义有弹性楼板或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时(如错层结构、空旷的工业厂房、体育馆等)用此法会有一定误差;总刚计算方法:精度高,适用范围广,计算量大。
对于没有定义弹性楼板且没有不与楼板相连构件的工程,两种方法结果一样。
(以下转贴)“刚性楼板”的适用范围:绝大多数结构只要楼板没有特别的削弱、不连续,均可采用这个假定。
相关注意:由于“刚性楼板假定”没有考虑板面外的刚度,所以可以通过“梁刚度放大系数”来提高梁面外弯曲刚度,以弥补面外刚度的不足。
同样原因,也可通过“梁扭矩折减系数”来适当折减梁的设计扭矩。
“弹性板6 ”的适用范围:所有的工程均可采用。
相关注意:由于已经考虑楼板的面内、面外刚度,则梁刚度不宜放大、梁扭矩不宜折减。
板的面外刚度将承担一部分梁柱的面外弯矩,而使梁柱配筋减少。
此时结构分析时间大大增加。
“弹性板3 ”的适用范围:需要保证楼板平面内刚度非常大,外刚度承担荷载,不使梁柱配筋减少,以保证梁柱设计的安全度。
“如厚板转换层中的厚板,板厚达到1m以上。
而面外刚度则需要按实际考虑。
相关注意:一般在厚板转换层不设梁,或用等代梁,并注意上下部轴线差异产生的传力问题。
“弹性膜”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梁柱结构,设计时不使楼板面相关注意:不能用于“板柱结构”。
设计时可以进行梁的刚度放大和扭矩折减。
(弹性楼板6:考虑楼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采用壳单元.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结构,但采用弹性楼板6计算时,楼板和梁共同承担面外弯矩,计算结果中梁的配筋小了,而楼板承担面外弯矩,计算的配筋又未考虑.此外计算工作量大.因此该模型仅适用于板柱结构;弹性楼板3:考虑楼板的面内刚度无限大,并考虑楼板的面外刚度.适用于厚板转换层;弹性膜:考虑面内刚度,面外刚度为零.采用膜剪切单元.弹性板由用户人工指定,但对于斜屋面,如果没有指定,程序会缺省为弹性膜,用户可以指定为弹性板6或者弹性膜,不允许定义为刚性板或者弹性板3)5、根据高规(JGJ 3-2010)第3.7.3条注,抗震设计时SATWE计算结果中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叠合梁 刚度放大系数
叠合梁刚度放大系数
叠合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它由多层材料叠合而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在实际工程中,叠合梁的刚度放大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可以影响叠合梁的设计和使用。
刚度放大系数是指叠合梁的实际刚度与理论刚度之比。
在理论计算中,叠合梁的刚度可以通过简单的叠合理论计算得出。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叠合梁的刚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非线性、几何形状的变化、接触面的摩擦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叠合梁的实际刚度与理论刚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引入刚度放大系数来修正。
刚度放大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叠合梁的结构形式、材料性质、加载方式等因素。
一般来说,叠合梁的刚度放大系数越大,其实际刚度与理论刚度之比就越大,即叠合梁的刚度越大。
因此,在设计叠合梁时,需要考虑刚度放大系数的影响,以确保叠合梁的刚度满足要求。
叠合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可以通过实验或数值模拟来确定。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叠合梁的变形和应力来计算刚度放大系数。
在数值模拟中,可以使用有限元方法等数值方法来计算叠合梁的刚度放大系数。
这些方法都需要考虑叠合梁的实际情况,如材料的非线性、几何形状的变化、接触面的摩擦等因素。
叠合梁的刚度放大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可以影响叠合梁的设计和使用。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叠合梁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刚度
放大系数,以确保叠合梁的刚度满足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待讨论的话题来说,用反诘解决不了问题!
既然楼上认为那篇文章可以解读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贴出来,让大家解惑呢?
我搜到了“叶列平”先生的一篇发言稿《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里面大概讲了一些楼板对柱铰形成的影响,但不够细致,可能和你掌握的那篇论文不一致。
可能怕我理解能力有限读不懂吧,楼上不肯私下里给出这篇文章,但我还是建议楼上把论文亮出来,让理解能力更强的同仁看看!
针对楼上质疑我回答两点:
一、为什么都不统一用真实结构计算,这样不更能反应变形协调吗?
《高规》的变形控制是的前提是“刚性板”,和“梁刚度”没关系,我不清楚为什么两个问题总有人混淆?
顺便说一句:《高规》要求的变形控制是种失真控制,而非真正的变形。
问题不是出在程序应该如何设定上,更不是出在我这,要质疑变形和内力不协调只能质疑高规的“刚性板”,但和“梁刚度”没关系。
二、叶教授的关于《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的文章我读过了,有见地。
但没见其指出过“柱铰”的出现和梁刚度放大有关,仅见指出“和填充墙的作用、现浇楼板参与造成梁端超强有关”。
下面说一点我对“柱铰机制”形成的理解:
梁超强(或强梁弱柱)的原因不是梁刚度的放大,而是楼板钢筋的参与。
梁刚度放大是在内力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是种客观存在(楼板不配筋也存在),而楼板钢筋参与负弯矩分配是承载力的节点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
内力分析后应用于配筋的应该是:M
柱≥η(M
梁
+M
板
),
承载力阶段“梁”配筋时采用(M
梁+M
板
)、板筋照配,
造成实际“广义梁端”承载力为(M
梁+M
板
+M
板2
),
形成M
柱<η(M
梁
+M
板
+M
板2
),“柱铰机制”形成。
赵兵的论点错在:承载力阶段的问题转移到内力分析阶段解决。
内力分析阶段的梁刚度不放大,柱配筋的承载力ηM
梁1与梁刚度放大下的柱配筋的承载力ηM
梁2
比较是偏
大的,
但依然不能保证:ηM
梁1
≥η(M梁2+M板)
即柱实际承载力≯理论强柱弱梁下柱承载力:弯矩放大*(放大梁刚度后梁端配筋+楼板参与钢筋)。
本想精心准备一下再论,但对于质疑只好草草回复了。
附几篇论文及小刚架模型:《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问题的探讨》、《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建议大家再看“白绍良”教授等人的文章,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愿对有心人有点帮助!
附图为用《结构力学求解器 1.5》的两张弯矩图片,一为梁刚放大,二为梁刚不放大,顺便指出:梁刚不放大时,梁端弯矩大、跨中弯矩小。
同意nvslch 兄的观点,强柱弱梁的要求是: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梁端纵向受力钢筋先屈服,以便形成梁塑性铰,通过变形消耗地震能。
考虑梁刚度增大能够反应梁的实际受力状况(楼板的刚度贡献是实际存在的),如果不考虑实际楼板的刚度贡献,则跨中计算配筋的设计弯矩会小于梁受到的实际弯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梁跨中不利;在地震作用下,梁刚度放大(考虑楼板的刚度)后,用来设计内力和实际结构所受内力才比较吻合,此时按抗震规范取在梁柱交接处,柱端弯矩设计值>1.1~1.4*最不利工况下的梁端
弯矩设计值,取1.1~1.4的系数配筋柱承载能力提高,只是此种提高效应是不是大于板内钢筋对梁承载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做到则能达到强柱弱梁,编制规范的老师应该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1.1~1.4系数的。
所以梁的刚度乘以放大系数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