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的政治理想
王安石变法中的义利之辨”
王安石变法中的“义利之辨”庙堂之上一场脱离了“以民为本”的富国强兵运动——“熙宁变法”扰攘北宋末年半个世纪,求治心切的君臣新政最终以大争议、大悲剧的姿态,留在了中国的历史长河里。
身后留下的,是党争纷起、国威日蹙的江河日下。
聚敛害民、剥民兴利的恶法遭到了广大有识之士的强力反对,图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王安石与宋神宗的治国理念,可谓志同道合——都是“理财”二字。
神宗登基之初,就告诫大臣:“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
”而王安石早在嘉祐三年(1058年),就在给前任领导人宋仁宗的报告里提到,“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不过,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却受到昔日好友司马光的强烈反对。
仁宗时期,司马光与王安石一同为官,关系特铁,每当闲暇之时,就约上吕公著、韩维两位同僚,聚在一起谈笑整日,很少有外人能参与其间,时人称他们是“嘉祐四友”。
虽是铁哥们,但王安石与司马光却性格迥异、政见相左。
他们二人曾同在包拯手下任群牧司的判官。
某日,群牧司的牡丹盛开,包大人雅兴大发,邀二人置酒赏花。
两人平日都不喜饮酒,但包领导兴致很高,总是举酒相劝。
司马光不好意思拒绝,只好勉强饮下,王安石终席一滴未饮。
王安石的执拗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当了宰相,被人私底下唤作“拗相公”,并非没道理。
而两人的政见差异,早在变法之前就有苗头。
宋朝是典型的士大夫政治,这得益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家法,任何事都可拿到朝廷上公开讨论。
熙宁元年(1068年)冬天,黄河以北大旱,国家财政紧张,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府的执政官向神宗提议,请大臣辞让祭天时赏赐的金帛。
神宗于是让诸位学士讨论,参加讨论的有司马光、王和王安石三人。
司马光说:“现在国家用度不足,灾害接二连三,节省冗费须从贵近之臣开始,应该听从两府辞去赏赐。
”王安石说:“国家富有四海,省下赏赐大臣的几个钱,也不足以富国,反而有伤国体。
王安石生平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被誉为“新法改革”的倡导者。
他的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出生于河南商丘,祖籍江西临川。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王益曾任监察御史。
王安石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问。
他的文学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十四岁时就开始创作诗歌。
王安石的一生经历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
他早年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等。
他在游历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新法”上。
他认为,北宋社会存在许多弊端,如官僚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贫困等,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等,旨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虽然新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引起了一些反对声音,最终在王安石离任后被废除。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美的意境。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元日》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泊船瓜洲》以描绘江南水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登飞来峰》则以抒发壮志豪情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元日》以描写新年景象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安石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中之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人墨客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神风貌。
同时,王安石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林语堂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林语堂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展开全文王安石对商鞅极为钦佩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
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
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
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
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
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
”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
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
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
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留在外头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
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
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
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
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
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
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吨。
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
王安石论文
王安石成功与失败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托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受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提及王安石,咱们几乎都明白他是一个革命派人物,读过他的文章的更明白他是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而且,他做为一名从基础到中央的文官,他的经历和他的所作所为给咱们留下了很多值得试探的问题。
在那个地址,我感觉不妨收起油腔滑调,认真地探讨下他的成功和失败的本源。
咱们先来熟悉一下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
他写过很多传世的经典。
他的散文很漂亮,“雄健精练,奇崛峭拔”。
《游褒禅山记》,区区数百字,字字与司马光针锋相对,但言简意赅,措辞得体,让人叹服。
王安石的诗歌,对他的本地和后世都有阻碍,被称为“王荆公体”,叶梦得《石林诗话》如此评判:“少以意气自许,….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
他的词存世约二十余首,语言朴实,以气势取胜,一改五代的浮华柔糜习气。
比如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大气磅礴,读起来铿锵有力,被誉为咏古绝唱: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奢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不时犹唱,《后庭》遗曲。
阅读王安石《明妃曲》一诗又能感受王安石人性化性格一面。
在此诗中,王安石一改精练的手法,在人物肖像和情感上,写得委婉细腻,寓美于情,隐含哲理。
这在王安石的诗集中如凤毛麟角,实属少见。
王安石政治思想
政治活动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这个职位暂时没有确切的史料作为佐证,似有不实。
),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
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历史趣谈: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贡献 王安石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贡献王安石的主要成就有哪
些
导语: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生活常识分享。
王安石的故事有哪些
王安石的故事有哪些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称半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宰相,是北宋王朝政治改革的主要发起者之一,被誉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故事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
他早年曾游学江南,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
后来,他考取了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王安石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他主张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解决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问题。
王安石变法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之一。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方案,其中包括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
这些变法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方面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坚定地推行着自己的改革方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的诗文清新俊逸,富有哲理,深受后人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有《秋风词》、《泊船瓜洲》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政治成就一样,都为后人所称道。
然而,王安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在政治上遭受了很多的打击和困难,最终也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在位时虽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批评。
最终,他被迫辞官归隐,过着清贫的生活。
然而,即便如此,王安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保持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直至晚年。
王安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家不仅仅要有政治智慧,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他在政治上的努力和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对王安石的故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
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作者:杨永亮来源:《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01期摘要:在王安石早年的政治理想中,他选择继承韩孟遗志,体现在他诗文中所阐发的“兴遗教,振儒道”的儒士情怀。
在登第入仕后,他孜孜以进不断地迈向儒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在向宋朝最高统治者的建言中,不断申述“二帝三王之用心”,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的儒家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关键词:儒家文化;欲为稷契;致君尧舜;王安石;韩愈;孟郊中图分类号:D2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1-0105-04包弼德指出:“王安石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即通过儒家经典来理解圣人之道的学者,能够靠政府来改变社会,在天下实现完美秩序”[1]。
王安石基于推动北宋社会摆脱承平以来所寄养国贫、兵弱、吏顽的痼疾,主持推行了熙宁新政,史称王安石变法。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在学界已有丰硕的成果,但对于王安石本人及其思想的归属却显得不足。
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安石早年(即王安石拜除参知政事前)求学、入仕、为宦期内的政治理想与政治践行的梳理,认为他深沉的儒家理念支撑了他后来的变法革新。
一、儒家理念的熏习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在被誉为“对宋代政治、文化灌输新风气的”“南人集团”[2]的江西临川,他的叔祖王贯之、父亲王益都是进士出身,他的父亲是个态度谦和的人,教诲王安石时常常从容置酒,导之以“孝悌仁义之本,古今存亡之理”的儒家正统思想。
据《四川省名宦志》:“王益荆公之父,祥符间,任新繁,修学校,礼师儒。
”[3]他十分注重学习儒家经典,但兴趣异常广泛,曾言:“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4]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后,初任建安主簿,天禧中判临江军,王安石即生于此;又曾出领新淦县,知庐陵县,时间当在仁宗天圣四五年间,时年王安石六七岁,其后又入川,任知新繁。
王安石的小故事
王安石的小故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其变法风云而著称于世。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是一位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王安石的小故事。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
他勤奋好学,深得父母的喜爱。
在家乡读书时,他就展现出了对政治和经济的浓厚兴趣,这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选为官员。
王安石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他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誉为“王安石变法”。
他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推行新法,力图改变封建社会的积弊。
他的变法措施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也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改善。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王安石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文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和鼓舞,被誉为“王安石诗风”。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豁达大度见称,深受后人喜爱。
王安石一生坎坷,饱经风霜,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奋斗。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他的言行举止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和奋斗,才有了后来的辉煌成就。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他的政治理想和文学成就都让人敬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愿我们都能像王安石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王安石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
王安石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在写心得体会前,可以先参考一些相关的范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写作形式。
王安石变法心得体会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
尽管这场改革在当时遭到了很多阻力和质疑,但王安石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毅然决定推动这场改革,试图改变那个时代的种种弊端。
在这一过程中,王安石不仅收获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和治国理念,同时也面对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以下是我对王安石变法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成功变法的关键。
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来振兴国家,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对于这个目标,他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如实行青苗法、开滩造田等。
而且,在实施这些政策时,他也注重宣传,希望能够引导百姓的观念和行为。
因此,王安石变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举措来实现。
其次,变法需要追求平衡。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变法者需有与众不同之大度”,即要在改革中兼顾各方利益。
他试图平衡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尽量减少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着力改善农民状况,但也试图通过一些措施保护商人的利益。
这种追求平衡的理念体现了一种智慧和深思熟虑,也反映了一个善于考虑全局的治国者的特质。
另外,变法需要智谋和深思熟虑。
王安石在推行变法时,不仅注重政策的具体落实,更注重方案的论证和思考。
他不仅要分析变法的必要性,还要考虑变法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和可能的应对措施。
这种智谋和深思熟虑的后果是,他的变法方案更加全面和可行。
在具体变法政策中,如青苗、免役、均输等,他都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调整,以使改革达到较好的效果。
最后,变法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尽管王安石变法面对重重困难和阻力,但他从不退缩。
他深谙变法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他并没有为此而放弃,并始终保持着对变法的信心。
在女弟子质疑他的变法思路时,他回答道:“癞疙瘩黑豆倒与一般之癞疮黑豆相似,何得争之于色?且吾不能必事事得心所愿,然此变虽有纰谬,亦未必无功”,这表明他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命运的把握和对变法的自信。
宋元词人的家国情怀与政治观点
宋元词人的家国情怀与政治观点1. 引言1.1 概述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词作发展的黄金时代。
宋代与元代是中古词作的两个主要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词人们在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宋元词人对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的表达,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宋元词人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介绍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这两个概念,并解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然后,第三部分将重点关注宋代词人,介绍他们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会转向元代词人,介绍他们不同于宋代词人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他们关于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的表达方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对宋元词人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进行综合评价。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和比较宋元词人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揭示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这些情感与观点在历史背景下的影响力。
通过深入分析宋元词人作品中的文化现象和思想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对其价值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通过对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个体情感与社会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
2. 家国情怀与政治观点家国情怀和政治观点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和元素。
词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和思考,并通过这些作品传递了他们对政治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在宋元时期,许多词人都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独特的政治观点。
2.1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指词人对自己的祖国、故乡以及同胞之间的深厚感情。
他们通过描写美丽的风景、亲切的人文环境以及珍视和呼唤亲人等方式,表达对家乡土地和亲朋好友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家国这个概念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地理范围,更承载着一种民族认同与归属感。
《王安石传》读后感
《王安石传》读后感读了王安石的传记,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这位北宋名臣的起伏人生,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呐!王安石,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
在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古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有坚持也有无奈的活生生的人。
他心怀天下,一心想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那股子坚定和执着,真让人佩服!当时的北宋,社会矛盾重重,国家财政吃紧,军队战斗力低下。
王安石就像是一位英勇的战士,挺身而出,试图打破这一困境。
在他的变法中,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每一项措施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减轻百姓的负担。
可实施起来,却遇到了重重阻力。
为啥呢?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呗!那些大地主、大官僚们,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利益受损呢?于是乎,各种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记得书中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
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时候,经常亲自到基层去考察。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小村庄,想看看青苗法的实施效果。
他走进一户农民家里,这家人正在为春耕发愁呢,因为没钱买种子和农具。
王安石就问他们:“知道青苗法不?”农民一脸茫然,摇摇头。
王安石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告诉他们可以向官府借贷款,等秋收后再还,利息也不高。
农民听了,半信半疑。
王安石又说:“你们放心,这是朝廷为了帮你们度过难关才推行的新法。
”最后,这户农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借了贷款,当年秋天果然丰收了,不仅还上了贷款,还有了余粮。
这个小细节让我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多么的好,他是真心想为百姓谋福利。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行摊派贷款,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还有的官员从中贪污舞弊,让新法变了味。
王安石身边的一些支持者,也并非都是真心为了变法,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这让王安石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他在朝廷中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和诽谤。
那些反对派们,把变法带来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王安石一人。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和思想。
王安石出生于陕西凤翔,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政治抱负。
他早年曾在乡试中考中秀才,后来在进士考试中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最大成就之一,便是他的变法。
他上任后,积极推行新法,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政治、经济的措施,以期改善社会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
他主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提出了青苗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变革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阻力,但却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的诗文清新明快,富有时代气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欢迎,被誉为“王安石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散文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谏议书》。
这部文章以其犀利的文笔和深刻的见解,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王安石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而又辉煌的。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成就和文学上的杰出表现,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的变法虽然遭到了很多质疑和反对,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王安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出生的贫寒还是富贵,而在于他的品德和才华。
王安石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王安石观后感600字
王安石观后感600字在看完关于王安石的相关资料后,我深感他是一位充满智慧和魄力的政治家。
他在推行新法改革的过程中,不惧权贵反对,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虽然“王安石变法”遭遇了各种困难和阻力,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安石在文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文作品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词清新脱俗、含蓄典雅,被后人誉为“洛阳纸贵”。
他的文笔雄浑有力、表现力强,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感悟,也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和情感。
王安石的思想观点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主张改革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福祉,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想。
他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勤政为民、勤俭节约,提倡“黄老之道”和“新学”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总的来说,王安石是一位具有杰出才华和高尚品质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拼搏,他始终坚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理念,不仅对今天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学习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成就,我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努力进步。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应该有理想和信念,坚持自己的追求,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今天的中国能够继承和发扬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和思想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愿我们永远怀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宗师列传王安石观后感
宗师列传王安石观后感王安石的一生经历了数次起伏,他的人生如同历史的波澜,让人心生敬意。
他少时聪慧过人,学识渊博,隐居山林,饱读诗书,对于国家的变革总是充满热情。
他的政治思想十分先进,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曾和苏轼、洪迈、文同、简希曾等一起组成了北宋儒学的一支重要势力,他们是其时最引起关注的进步思想流派。
然而他也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升官入相多次落马,但他并不因此气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着自己的政治改革。
他的改革思想反映在于他对政治、经济的众多改革,包括"青苗加税","免役法","保甲法","厂甲法"以及"农田水利法"等等。
这些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北宋政治和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对建立一个国家稳定繁荣的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些改革都是由他的政治理想--复兴中华之见在行之中完成的。
在历史长河中,王安石一生执政的日子充满了风云变幻。
他深陷政治斗争,与文天祥、寇准等人都有过激烈的交锋,历经风波,最终也无法摆脱政治的复杂。
他想要通过改革挽救国家,但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愿。
他的改革遭遇了强烈的反对,最终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甚至一度引起了国家的动荡。
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成为了后人争议的焦点。
直到今天,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依然被不断地重新审视,以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寻找改革的出路。
在我看来,王安石之所以成为一位宗师,不仅仅在于他在政治上的改革思想,更在于他对待历史的态度。
他在各种挫折和失败中,依然坚定地保持着对自己的信念,并且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这种态度,无疑是一位宗师所应有的品质。
他深明政治改革的艰难,但并没有因此动摇他的信念。
他对治理国家、解决社会矛盾的热情,对于历史宏观方向的洞察力,都是宗师应有的。
他不仅在理论上强调了对于改革的思考,而且在实践中作为了一个先锋者。
同时,王安石的坚持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启示。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发表时间:2018-07-16T16:21:32.7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作者:戴逸帆[导读] 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
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0)一、高瞻远瞩的先进思想,出色卓越的政治才能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
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他向仁宗呈递了这份为国家社稷抱有拳拳之心的“万言书”,此书被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为“秦汉之后第一大文”。
邓广铭先生对此说:“从北宋建国以来,在其最高统治集团中人,从皇帝到辅佐大臣,真正有胆识,能从理性进行分析,敢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契丹和西夏)的,只有王安石一人。
”梁启超也说:“秦汉以后,其能知国家之性质,至诚恻憚以忧国家者,荆公一人而已。
”二、用人不合时宜,用法不切实际,难负相位朱熹曾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这里朱熹肯定了王安石的人品,却对其政治主张、用人用法提出辛辣的批评,这几点负面的评价也几乎成为了后世否定王安石的主流观点来源。
司马光更是早已写信告诫他:“每有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司马光的信中还预言:“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
”熙宁七年,宋神宗提拔吕惠卿继任宰相。
吕是王安石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但他却深恐王安石东山再起,于是与邓绾合谋,企图构陷王安石,而后事情败露则大加挑拨王安石君主关系。
宋代做过宰相的诗人是谁
宋代做过宰相的诗人是谁王安石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有个身份是宰相。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代做过宰相的诗人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宰相诗人王安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21年,王安石在临川出生,自幼聪慧,喜爱读书,且能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王安石幼时随父亲到各地出游,因此对民生疾苦深有感触。
十七岁时,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京师,结识了曾巩与欧阳修等人。
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地方任职,政绩显著。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了其赏识,被召入京城,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变法。
但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被罢免。
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钟山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被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但因各种元素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并不顺利,但他在文学上却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其诗词、短文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于世的作品有《桂枝香·金陵怀古》、《读孟尝君传》等。
王安石被贬故事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与很多有才之士一样通过考取功名入仕,入仕后,王安石从地方官吏发迹,在任职地方官吏时,关心民生,鼓励发展,扩办学校,为百姓们做了很多好事,在政治上颇露能力,在政绩上颇显成就。
宋仁宗时期,王安石第一次提出了变法,但是没有被采纳,王安石则辞去工作,不求仕途,拒绝入朝。
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与重用。
王安石曾2次当宰相,也两次被贬(正确说只有一次)。
王安石被贬第一次: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官至宰相,颁布新法,进行了一些列的变法。
1074年,天灾人祸,天下大旱,百姓们无家可归,饥不果腹,守旧派们将这些怪罪于王安石变法,给宋神宗施加压力,还绘制流民旱灾苦图给宋神宗看,一条条罗列新法的过失,上书要求罢免宰相王安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王安石的咏史诗透视其政治理想【摘要】王安石作为北宋的政治家,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功能的实现。
他创作的一百一十多首咏史怀古诗,准确地概括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史论见解独到,品评也较允当,因此,其在咏史诗上的深厚造诣,以深邃的历史忧患意识见胜,体现了王安石进步的政治关与历史观。
本文在对其咏史诗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中探究咏史诗中所包含的王安石进步的政治思想,以及其在实现自身政治理想过程中体现的坚韧与豁达。
【关键词】王安石;咏史诗;政治理想引言咏史诗是以历史人物、事件作为歌咏的对象,歌咏时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表达作者对于该事件、历史人物阐述的某种见解或者言论的诗歌作品。
其最关键的作用时利用典故反映的史实,阐述作者的见解。
我国古代的咏史诗作者众多、作品丰富。
咏史诗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咏史不仅达到抒情、诵人的作用,还通过咏史达到以史咏怀,以史治史的功效,体现了诗人们通过对古史的认识与掌握,实现诗人本身讽喻现实、感怀今世内心情感。
作为北宋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文学家,王安石勤学好问,刻苦读书,而且读书的范围也相当广泛,“诸子百家之外,以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他创作了一百一十多首咏史怀古诗,准确地概括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史论见解独到,品评也较允当,因而,他的咏史诗从对历史体认的角度上看,更加注重的是历史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其咏史诗表达的思想远远的超出了一般的士大夫及一般的读书人。
王安石的一生,与变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其咏史诗最主要的也是关注其求新求变、改变现状的政治主张。
体现了一位站在时代高度的政治改革家对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
王安石就是咏史诗的代表性人物,其对于咏史诗不仅继承了前代咏史诗的优良传统,还对其作出了新的开拓,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的成就上,都具有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
李东阳谓其咏诗绝句,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1]。
展示了王安石这一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兼诗人特有的风貌王安石的咏史诗,大多是直接的表达自己关于政治的见解与主张“学术见解,伸张正义,讥刺邪恶,抒发优国优民名情,表达安边御侮和改革弊政,以期富国强兵的愿望与决心”,表现了别具一格的宋诗特色。
一、变法前王安石的咏史诗及其表达的政治理想宋代学术自由,疑古风气兴盛,文人更为关注思辨,因而诗人皆具好议之癖,整个文坛也呈现出了自由议论于批判的精神。
王安石的这种自出新意的议论就是在这样深刻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对于诗人而言,若要获得别人赏识,就需精于议论并且有所创新与发明,表现在诗歌思辨性上就是要具有异于普通士人的的、强烈的风格。
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一)万言书中的政治抱负新法实施之前,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主要在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得以体现。
嘉佑三年,王安石在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提出“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对于当时的选取人才的制度,王安石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取之既已不祥,使之既已不当,处之既已不久,至于任之则又不专,而又一二以法束缚之,使不得行其意,臣固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二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的改革,实现扭转积贫积弱的北宋局势。
王安石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只知安逸、不知进取,最终致使王朝为外族入侵的实例,呼吁朝中士大夫对朝堂、教育等多方面实施改革。
(二)君王赏识王安石在万言书中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
王安石对于实施改革,始终抱有士大夫少有的紧迫感。
此时,封建士大夫对于王安石提出的改革也给予了深切的厚望,将治国太平的希望寄托在王安石的身上。
在此期间,王安石得到了新执政的宋神宗赵顼的赏识,时常与神宗议论治国之道。
比如在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到神宗的赏识,出任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升任宰相,针对多个方面大力推行改革,实施变法,由此,拉开了新政实施的序幕。
在实施新政之前,王安石认为理财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关键因素。
因此他认为要想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发展生产,因此,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由此,在王安石上述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在关注生产的基础上,王安石还十分强调军事制度的建设,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素质。
王安石的这种军事家主张与思想在他的众多咏史诗中得到体现。
比如,王安石在《乌江亭》一诗中这样描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以其非凡的政治见识,没有停留在项羽应不应该过江东的问题上,而是着眼于军事力量的变化以及人心的向背上,阐述为什么曾经叱咤风云的楚霸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兵败自杀的下场的原因。
在王安石看来,项羽这位气盖山河的英雄人物,其勇气和进取搏击之志在那个时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由于其“失道”,结果就导致在大好的革命形势下却未能取得胜利。
王安石的这种自出新意的议论就是在这样深刻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政治家的眼光,决定了王安石的咏史诗必然能够超越一般读书人、士子的见解,他敢于突破固有的、已达成共识的观念,将别人未看到的或者是看到却没有勇气表达出来的史诗,从新的视角实施评判,这种新的政治观、历史观在新政实施的前期表现的淋漓尽致,王安石在实施新政之前,不仅内心渴望展示自己的一腔抱负,而且此时还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因此,此时的咏史诗多表达的是对于自身政治理想的阐述以及对新政实施所将带来结果的殷切期望。
王安石对待历史,始终持有“疑史”的态度,对待古籍常常保有批判的眼光,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表达自身新的认知观念,其咏史诗往往给予事物崭新的诊释,每有出人意表的思想发明。
二、变法期间王安石的咏史诗及其表达出的政治理想据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王安石的咏史诗有五十三首作于熙宁新政期间。
这五十三首咏史诗可以说是王安石在政治风浪中不屈不挠的坚持新政的、反驳政敌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王安石在逆境中表达新政实施艰难的幽曲、表明自身坚持新政变法的自白。
因此,变法期间王安石的咏史诗主要是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政治思想也在阐述这两方面内涵的基础上的到了深刻的表述。
(一)阐述自身在新政变法所持有的心意面对变法上,保守派的攻击与打压,王安石一直关注自身在政治上的进退。
在咏史诗中,王安石常常以古喻今,通过阐述古人的行事准则来比拟自身在政治上所保有的进退仕隐的原则。
比如王安石在《李注》卷四十六《贾生》中这样叙述:一时谋议尽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李注》曰:“本传赞:‘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又曰:‘谊亦天年早终,虽不公卿,未为不遇也。
自古爵位高,其言不见于用者,岂直一贾生哉。
’”上述诗中表达的本意是:君王用士,不仅需要爵禄养之,更为重要的是对其言论应予以采纳、对其行为应予以支持。
在这一诗文中,王安石一反唐人以贾谊为士之不遇的典型,认为贾谊虽然不是公卿,但是他的谋略能够为君王所采纳,由此,王安石得出汉文帝待贾谊甚厚。
从上述文中,王安石通过以古喻今,以此隐喻自己与宋神宗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政治上出处进退的原则,不仅表现了他以道自重,轻爵禄、蔑功名的高洁襟怀,同时还表达了自身对于新法能够得以继续施行的再三致意。
又如王安石在《李注》卷四十四《神物》中表述的:神物登天扰可骑,如何孔甲但能羁。
当时若更无刘累,龙意茫然岂得知。
诗中所咏之事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本意是指帝舜由豢龙氏,能因龙之嗜好来进行豢养,故而龙大多愿意归顺;夏时孔甲则不能食,然后刘累豢龙氏那里学的这一要术。
诗文的前两句是指神龙能够上天入地,但是孔甲由于不懂得豢养的要领,因此不能豢养,后两句则说若非刘累学的豢养之术,那么龙的神通也就没有人会知道了。
王安石通过这一事例,以龙自比,希望君主能够以正确的方法来使用其才智,得到赏识与正确养育的诗人就会为赏识之主用尽才智,一展所学,而不在乎是否有荣华富贵与功名利禄。
(二)阐述诗人变法的政治主张王安石借助咏史诗,以咏诗为政论,阐述自身的政治主张,从而对守旧派对新发的攻击与责难实施强有力的反驳。
比如在熙宁三年正月,守旧派的司马光致书王安石,以表述对于新政的反对,其书中云“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针对司马光所提出的反驳观点,王安石先后从《太古》《老子》等文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从哲学的层面对司马光所提出的反对意见进行法波,不断为新政的实施寻求哲学上的依据,比如,王安石在《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老子》一文中,指出“道有本有末,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古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
对自身实施新政以及新政的实施对于朝堂产生的作用阐述了上述的观点与意旨,不断表明自身变革、实施新政的决心。
又比如在《李注》卷十八《九鼎》中阐述道:禹行掘山走百谷,蛟龙窜藏魑魅伏。
心志幽妖尚觊隙,以金铸鼎空九牧。
冶云赤天涨为黑,鞴风余吹山拔木。
鼎成聚观变怪索,夜人行歌鬼昼哭。
功施元元后无极,三姓卫守相传属。
弱周无人有宜出,沈之九幽折地轴。
始皇区区求不得,坐令神奸窥邑屋。
这段诗词的意思是指传说中大禹炼铸九鼎来镇压世间的一切魑魅魍魉,以保佑后世的福泽。
其后秦始皇求九鼎而不得,因而未能保有江山社稷。
诗人借这一事例暗指熙宁新法期间,新旧两派各执一词,互指对方为小人,随着新旧两党意气之争的日趋激烈,最终成为打击政党的手段。
借此,王安石向神宗进言,要他明辨君子与小人,驱逐反对事实新政的守旧派,并且为了给变法确立理论根据并反击守旧派,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尚变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进化观点驳斥了守旧派的“道不可变”的形而上学论调。
进而为新法的实施扫清障碍,以保证新政在各个方面的顺利实施。
三、变法后王安石政治思想的表述(一)内心苦闷的难以疏解王安石的咏史人物作品中,这样的一批人备受关注:商鞅、孟子、贾谊等。
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各自所处时代的变革者,对于历史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改革者均受到反对者的排挤、阻挠,最终导致革新思想成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