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高中历史(3)考点汇系列考点2.1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考点难度星级命题可能★★★○○○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程朱理学★★★○○○6陆王心学★★★○○○8顾炎武的思想★★★○○○○10苏格拉底★★★○○○15四大发明★★★○○○○【原题再现】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 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二)、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三)、内容: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
(四)、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五)、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二、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点儒家思想守旧而又创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纲常礼教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
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所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尤其注意,学生须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概念,深入分析和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41汉代儒学学案
考点41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一(b)1 •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主要原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 •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董仲舒的主张(1) 倡导儒学、实践德政、实行教化、政策的“更化”。
(2) 君权神授。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是一致的。
4•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微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太学的创建一一(b)1 .创建时间:汉武帝时期。
2 .影响(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 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微点拨太学兴办,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国家掌握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提高了儒学的影响力。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一一(c)1 •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2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
3 •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
4 .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
细讲核心考点主题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O史料实证史料一①《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②贫_ 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③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论从史出①新思想的载体。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全国卷Ⅲ)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解析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
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
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5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热点题型一宋明理学的特点例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巩固练含解析
第8、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经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原因 1 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孟子的天人观 3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4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5 韩非子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 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7董仲舒思想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背离8 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9汉代后期的治国主张“外儒内法”10 汉代儒学的经世致用作用11 东汉统治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12 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B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经孔子整理后的《春秋》能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不可能起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故排除C项;由材料“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可知《春秋》是编年体史书;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它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所以被后世统治者推崇。
2.(2017·湖北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B儒家的入仕是为了实践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更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的误重大”,读,排除。
3.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即存心养性以扩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1.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A.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 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
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C选项符合题意。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的说法错误,当时周王朝在地方实行分封制,不属于集权统治,A选项排除。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
春秋时期属于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D选项排除。
2.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
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
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这反映了,当时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 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 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 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可知曹操主张不同情形应该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说明曹操对礼法并治的思想有所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关于礼和法之间的关系,与以人为本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与儒学的哲学化无关,C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曹操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体现的是对礼法关系的深入发展。
3.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高考通关—《汉代儒学》
随学考、高考同步化新趋势,从学考、高考两个维度设计训练,考点、考法全面覆盖,科学设计梯级序列化训练,辅助跳出题海,实现高效演练。
高中历史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
b理解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等。
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
d综合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相关问题。
1一、选择题1.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
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西汉公孙弘拟定的太学章程中写道:“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太学生)。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这表明太学生()。
A.悉出于名门望族B.成学业即可为官D.入学资格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优。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4.《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
下列著作最有可能列人他们研讨范围的是()。
A.《墨经》B.《春秋》C.《法经》D.《四书章句集注》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对练:专题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Word版含解析
命题角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2016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特点切入思考。
《尚书》中“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记载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代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8河南豫南豫北联考)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
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
废事天地之礼也”可知,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
新课改瘦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 ( 每题 2 分,共 14 分)1.汉初全力削弱秦朝遗留下来的苛吏传统,其尊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一样于“法治”之能吏,也不一样于“礼治”之君子,而是尊崇“清净慈爱”的“长辈”。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制并施分析:选 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期间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尊崇‘清净慈爱’的‘长辈’”,再联合所学,汉初推行“黄老无为”思想,故 B 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制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身世表( 单位:人 ) ,据此表可知,当时采纳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期间元勋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汉武帝5313汉宣帝41汉成帝113汉哀帝14A. 重用文臣贬抑武将B.兼备德才双重标准C.采纳儒家思想治国D.利用中朝管制外朝分析:选 C资料不过说明丞相的身世而不可以说明贬抑武将,故 A 项错误;兼备德才标准在资猜中未表现,故B项错误;据资料可知经学之士身世的丞相在多代皇帝当政时都遇到资料并未反应中朝状况,故 D 项错误。
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只郊祭 ( 古代帝王在郊野祭祀天地的典礼) ,不敢以父亲母亲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A.说明日地君权之尊贵B.重申遵照纲常伦理C.提高儒学的独尊地位D.荒弃郡国并行系统分析:选A“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只郊祭( 古代帝王在郊野祭祀天地的典礼) ,不敢以父亲母亲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示是对皇权的神化,故 A 项正确;资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 B、 C、D三项在资猜中均未表现。
4.吕思勉先生说:“诸( 子百家 ) 学之何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不足挂齿邪?”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表彰儒学以后诸学皆绝B.学问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弘扬光大D.百花怒放此后时结束分析:选 C“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不是“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资猜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符合,故 C 项正确; D 项与资猜中“诸( 子百家 ) 学之何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5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热点题型一宋明理学的特点例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E们v的a行lu为at保io证n“o仁nl”y.。 C(2re)孔a子te思d想w中ith的A仁s和p礼o是se什.S么li关d系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答的案一面仁。:是礼人:是内人C在外o的在p道y的r德i规g、h范修t、2养准0,仁0则4者,克-2爱己0人复1,1是礼A人,是s的人p自o的s觉外e自在P律他ty,体律L现,体td了现.孔了子孔思子想思积想极保
K12课件
12
自主学习•
二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书•董仲舒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问]材料中“此”的含义是什么?为达到“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教化”措 施?对儒家思想有何影响?
[答案] 含义:统一思想有利于E政va治lu上a的ti统on一o。nly. C措官re施。a:影te设响d立:w太推it学动hC和了Ao地儒spp方学yor学的sige校传h.,播St 2l以、i0d儒发0e家展4s-经,f2o0典使r1.为儒1N教 学EA学成Tsp内为3o容中.s5,国eC从传Pli儒统teyn家文Lt学化tPd校的r.o中主fi重流le用思5儒想.2生。.0做.0.
C0o3pyr核igh心t素20养0•4-2011 As家p国o情s怀e:P中ty国传L统td文. 化的历史价值
04 专家史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儒学思想对中国文 明的影响
K12课件
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2019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1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
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
故答案为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 项。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至尊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至尊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那么纠绳,大那么伐鼓号于众〞.这说明黄宗羲〔〕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B权力制衡机制强调权力部门之间的制约与平衡,但材料只是提到学校的作用,故A不符题意;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那么纠绳,大那么伐鼓号于众〞,这是强调学校对社会问题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故B正确;近代民权意识,主要是人们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力,但材料与此无关,故C 错误;材料也没有显示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信息,故D错误.应选B、此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重点是明清儒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此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明确权力制衡、社会舆论、近代民权意识、实用人才在内涵上的区别.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据此可知作者A. 主张复古格守臣道B. 对君主制度的否定C. 提倡君臣共治天下D. 反对传统君臣之道此题考查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传统君臣之道的批判,由所学可知黄宗羲反对传统的君臣之道,因此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材料信息并非反对君主制度,可以排除;C项说法材料信息表达不出,可以排除。
应选D。
黄宗羲、顾元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 批判君主专制B. 反对经世致用C. 提倡自由平等D.主张学习西方AA、三位思想家都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正确;B、明末思想家都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C、提倡自由平的,D、主张学习西方,不是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排除;应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B材料中〝对正当性的信仰〞,其〝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故B项中〝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美化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故符合;A项中〝民贵君轻〞不是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性,而是强调民众的重要,故排除.C项〝格物致知〞和D项〝知行合一〞是理学中强调自我道德休养,与题中服从统治者的信仰不符.故排除;应选B、此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和宋明理学,要求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一方面了解它作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认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为迎合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而不断改造的过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思想专制的产物.另一面也要认识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A. 存在文化共通之处B. 曾经同族同宗同文C. 古代崇尚儒家思想D. 自古和睦形同一家A材料反映出中日韩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A正确;中日韩不是一个民族,故不存在同族同宗,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表达古代就崇尚儒家思想.故排除C;日本对中国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侵略战争,因此不能说〝自古和睦形同一家〞,故排除D、应选A、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在古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明.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说明〔〕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B题目问的是图表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说明了什么问题,图表所反映的趋势是节妇烈女人数逐渐增加,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特别是南宋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以后.ACD三项图表都不能反映.应选B、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
〞其观点()A. 表达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 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C. 表达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D. 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D此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对汉代法律的影响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示现象与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有联系,表达出汉代法律儒家化,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 项〝无为而治〞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排除;B项说法从题干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排除;题干材料提及的不是经济政策,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应选D。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那么马应之,牛鸣那么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A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新儒学思想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表达BCD项的内容,故排除BCD、应选A、此题考查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着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重点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的影响.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并影响到艺术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这表达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A. 天人一理B. 格物致知C. 反省内心D. 心外无物B〝天人一理〞是哲学观,材料中是方法论,故A项错误;苏轼的意思是山石、竹木、水波、烟云的形态会随时间、地点、天气等条件发生变化,但这些事物都是有〝常理〞的,再变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深入体会这些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才能将物象活的精神凝聚于笔墨形式之间.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观点相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是外在的,万物均蕴含着理,主张格物致知,故B项正确;〝反省内心〞〝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故C、D两项错误.应选B、此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朱熹的主张理一气【二】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此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掌握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的含义.司马光在编篡«资治通鉴»时,在以«汉书»为依据表达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
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
这一做法反映了〔〕A. 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B. 理学影响范圈进一步扩大C. 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D. 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AA项材料〝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分析可知董仲舒新儒学是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而司马光积极主动吸取佛、道的一些思想,以充实自己,使儒学本质发生变化,符合题意;B项材料未表达理学影响范圈进一步扩大,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未表达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未表达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不符合题意.应选A、此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汉朝董仲舒是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发展了儒学,宋朝儒学吸取了佛、道的思想使儒学新发展.此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材料〝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分析.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
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
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这说明秦汉时期〔〕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A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采取法家思想,汉初采取道家思想,文景之后又采取儒家思想,这是统治者根据统治需要选择不同治国思想的表达,A项符合题意。
在一个时期内,秦汉都采取某一种思想治国,与百家争鸣不同,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治国思想的选择和演变,不是否定法、道两家,D项错误。
应选:A。
此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
关键信息有: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此题以学者有关秦汉时期思想演变的言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
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
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
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表达了〔〕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B.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C由〝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可知天能感应人,对皇帝的不好的德行进行警示,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主张.所以此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应选C、此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该思想家应属于〔〕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AA、材料以齐桓公、晋文公的相关史实为例,阐述了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而僭越礼制那么是诈谋的国君,表达了先秦思想家维护周朝的礼制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主张克己复礼,符合材料信息,A项正确.B、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符合材料信息.C、道家主张〝无为〞,不符合材料信息.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信息.应选A、此题主要考查对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家的思想的理解,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者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
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暧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
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
〞这说明〔〕A.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泯B.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C.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D. 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B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科技是建立在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经验科学;西方西方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实验科学,故A说法错误,排除;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是在1540年-1610年,中国的明朝末年.且不符合题意所以C排除;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所以D说法错误,也排除;应选B、此题解读的关键是从〝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切入,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思考.此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的能力.«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