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
面向未来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发展模式再比较
收 稿 日期 :0 2— 6— 4 2 1 0 0 本文是 国家发改委 2 1 0 1年度重点课题《 向2 2 面 0 0年的我 国经济发展战 略研究》 的部分成果。
科书都将发展视为供给问题 , 因此本文将根据生产函数 Y= F K,) A ( L 对三种 区域发展模式进行
比较 , 中 F体现 的是企 业 目标 和 生产组 织方 式 , 是 生产 要 素 , 表 制度 和企 业 家 等要 素 。 其 K、 A代
除此之外 , 本文还考虑三种模式产生的历史条件 ,选择供需导向作为比较维度。表 1 总结 了本文
式, 即苏南模式 、 温州模式 和珠三 角模 式 。学 术界 对 这三种 模 式 的研 究 已经 很多 , 本文 之所 以再 次
将 目光聚 于此 , 主要 出于以下考 虑 : 先 , 政策 层面 来看 ,02年 中央将 对 未来 1 首 从 21 O年乃 至更 长 时 间的经济发 展作 出重要 战 略部署 , 要有 相关 研究 作参 考 。 目前 围绕全 局性 的经 济增 长 速度 研究 需 已经较多㈣ , 区域视角展 开 的相关 研究仍 然不 多 。其 次 , 理论 层 面来看 , 但从 从 三种 模式研 究 的学
该三 种模 式在供 求导 向、 关键 制 约要 素 的获得 渠道 、 业 家群 体 、 企 企业 目标和 生产 组 织方 式 方面均 存在 较 大不 同。通 过 区分 固化 的 区域发 展 模 式和 动 态的 区域发 展 , 以发现 区 可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精排版】农业政策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精排版】农业政策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导论1.政策、农业政策、农业、市场失灵的含义。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2.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
市场失灵原因:①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②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③自然垄断的存在④信息不对称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必要性:1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2政府干预的基本目标是对宏观经济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控制,从而使国家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缺陷:首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其目标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完全一致,其措施也不可能与市场机制完全相容。
其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体的人,而每个抱有良好愿望的人都有可能犯错误。
不了解实际情况或缺乏应有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导致政策的失败。
3.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的特点:农业最根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
其他特点如:土地不可替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农业生产单位往往是一家一户等等。
(补充:经济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周而复始,不断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自然力和外界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和繁衍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自身不断更新繁衍的过程。
)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是最古老最基础的部门。
国内外典型区域发展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现 代管 理科 学
■2 1 0 2年 第 9 期
国 内夕 典 型 区域 发展模 式 的 实践 与启示 卜
● 蔡 武 程小 军
摘要: 经过 3 多年的高速增长, 0 中国经济发展 已经进入 中等收入国家行 列。在新发展阶段 , 如何调整现有的粗放型 发展模式, 保证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促使 中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发达 国家, 避免落入中等国家陷阱意义重大。 基
会 公 平 的统 一 , 东欧 国家 的休 克 疗 法 , 度 的非 平 衡 发展 速 发展 。 印 人均 国 民收入进 入 中等 收入 国家 行列 。 而 , 然 主要 等 为其 他发 展 中 国家模 式 的选 择提 供 了有 益启 示 。其 中 . 东亚 和拉 美 两 种 发展 模 式 在发 展 中 国家 最 具有 典 型 的代 拉 美 国家在 工 业化 水平 达 到 一定 的程 度 后 , 劳动 密集 型 其 产业并 没有 向发展水 平 较 低 的拉 美 国家 转移 . 是直 接 承 而
身于 国际视野 与 国 内实践 . 国 内外典 型 发展 模式 的 分析 从
区内产业 结构 趋 同 , 最终 导致 ” 亚神 话” 东 的破灭 。不过 。 东
还 是具有 深刻 意 义的
要素 来 分析 区域 发 展 的动 因和 路 径 . 揭示 发 展 规 律 , 置 亚 模式 特 别 是其 中 的 区域 产 业 分工 与转 移 机制 对 于 中 国 并 比较 巾寻 求引 导和 优化 不 同区域 发展 道 路 的合适 模式 。
亚地 区 出 现 的 区域性 经 济 高 速 持续 增 长 和 社 会快 速 发 展 的现象 及其 运 行方 式 它代 源 于 战后 的 日本 . 后来 发展 到 国和 中 国大陆 也在 上世 纪 8 O年代 以来 陆续 践行 了与之 类 存度 过 大 . 外 负 债 率 普 遍较 高 , 济 对外 依 赖性 和 脆 弱 对 经 性增 大 . 剧 了经济 波 动 。 由于在 经济 快速 发 展 中经济 社 加 特别 是忽 视 了财 富分 配 的调 整 与社 会进 步 目标 . 展成 果 发
中国的地理优势与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地理优势与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为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优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地理优势1. 国土面积广阔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这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使其能够满足庞大的人口需求。
同时,中国的国土面积还为其发展工业、建设基础设施等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2. 多样化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中国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多样,有高山、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多种自然环境。
这为中国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例如,中国的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而北方的干旱地区可以发展畜牧业和沙漠旅游。
3. 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等。
这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发展模式1. 区域发展模式中国的区域发展模式是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制定的。
比如,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临海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发展制造业、外贸等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而西部地区则注重发展农业和资源开发,如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采。
这种区域发展模式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侧重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通过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等方式,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脱贫机会。
3.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中国正逐渐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型。
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此外,中国还吸引外资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中国产业链的价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
精选ppt
(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美国经济学家R.戴维《变通发展战略与适用技术》 (1984年中译本) 。
增长(growth)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发展 (development)是指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 的状态。发展伴随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技术进步 等的意义。
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 出来的。它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作为战略目标。它追 求发展,而不追求增长。
精选ppt
4区域发展战略
4.1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问题 4.2区域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的确定 4.3区域发展战略的抉择 4.4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1
精选ppt
4.1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泛指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
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其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 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考虑变通发展战略时,必须强调人民实际收入和生活 质量提高的程度。
27
精选ppt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长期用工 农业产值指标来反映经济状况,强调产值 的增加,产值的增长速度,而不强调生活 消费品的产量、人均消费品的占有量,生 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结构不协调,一个 特重、一个特轻,结果,虽然产值增长速 度不慢,但人民生活实际水平却提高不快。
34
精选ppt
(2)不平衡发展战略
思想基础
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地区间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因 此,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比别的地区更富裕,一 些地区会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企图对全国各 地同等对待,或者对全国各地都投入等量的资本, 若以此来编制规划,无疑是不经济的。因为这样 的规划违背了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纲版)第6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 编著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 用大小是有区别的。
• 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 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
• 3、梯度主导论
• 他们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从不同层 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总体 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转移,其他转 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只是空间 推移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作用范围和程 度,不能和常规的梯度转移并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 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 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 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 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 第三,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或者说是 市场的转移,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饱和市场的 转移。
• 第四,梯度转移本身就是在市场不断拓展的过程中 实现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这无论对高梯度区还 是低梯度区来说,都是如此,只是技术和产业的层 次不同。
• 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 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 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 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比较及我国西部开发模式的再选择
流效应 。这三种 效应 共 同制约 着地 区生产 的集 中和 分散。 极化效应使生产进 一步 向增长极集 中 , 散效 应使 生产 向 扩 增长极周 围的腹地 扩散 , 回流 效应别 又 会削弱 扩散 效应 的 作用强度 。在这三 种力量中,市场力 的作用倾 向于扩大而 “ 不是缩小地 区间的差别” 这是 因为起 主导 作用 的是极化 m, 效应 , 而且 回流效应 又在这方面起着推 嫒助澜 的作用。
业, 相应发展其前 向关鞋或后向关联产业 , 练台开发利 用其 它 自然资源 , 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纵的方面 , 强 形成从 资源
开发 到加工 , 直至练台 利用 、 料 回收 的产业 链条 ; 横的 废 在 方面, 包括与之 相关的 配套产业 , 形成 以主导产业 为中心 、
产运 销 , 、 金融 科技在 空间上有 机结台 的地 域练合 悻。生产 综台 体的实质是作为 一 区域经济 开发模式 . 一个 不大 种 在
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布 局展 开 的推 动作用 , 大于单 纯的据 要 点开发模式 同时 , 点轴开 发也是一个 系统演化 的过 程 : 一 个地区在经济发展初 期 , 点轴 系统 呈线状 ; 了 中期 , 到 呈树
枝状 ; 最后 , 出现网状结构 。 3地域生产综台体模式 地域生产综台体模式 主张 以地 区主导 资源的开发 为基 础, 形成地 区的主导产 业或主 导产业 群。同时 围绕 主导 产
同时具备三太要素 : 一是“ 节点 ” 即各级各类城镇 ; , 二是 域 面” 即节点 的吸引范围 ; , 三是 “ 网络” 由商 品、 , 资金 、 技术 、 信息 、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 动网及交通 、 通信网组成。网 络开发 , 则是强化网络和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 . 高区域各 提 节点问 、 各域面之 间、 特别 是节 点与域 面之 问生产 要素交流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4、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通常是城市主要公共建筑物分布 最为集中的地段,是城市居民进行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公共生活的中心,是城市居民活动十分频繁的 地方。此中心包括社会政治公共活动中心、科技教育 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公 共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活动中心等。 各类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一般都由一组建筑群和开放 空间的组成,要使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建筑物、绿化、 雕塑及广场的布置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特色协调,融为 一体,既要满足实用、经济的要求,又要体现建筑空 间艺术审美的要求,还要能表现出城市空间艺术上的 协调与展现出城市功能、技术和艺术的三位一体的完 善效果,以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要求城市各主要用 城市总体布局
地功能明确,各用地间相互协调, 城市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总体布局必须具备长远观点和科学预 同时有安全便捷的联系。城市总 与改善,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景 见,力求方向明确、留有余地。对于 一、基本原则要求: 体布局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江 观,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要认真选择 城市总体布局应在充分发挥城 远期规划,要坚持从现实出发,充分 河水系、城市道路、绿地林带等 城市水源地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场地的 市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力争节约 利用现有物质基础发展新区,对城市 1、立足全局,讲求效益,以城市的整体效益作为布局准则; 空间来划分功能明确、面积适当 位置,防止天然水体和地下水源遭受污 用地,缩短各类工程和道路的 近期建设,必须以远期规划为指导, 的各功能用地。同时应在明确道 染;要慎重地安排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 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长度,节约城市建设投资,达 坚持紧凑、现实、由内向外,由近及 路系统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城市交 的位置,防止由工业生产与交通运输所 到各类用地布局的集中紧凑, 远,成片开发。并在各规划期内保持 通的高效率,并使城市道路与对 3、城乡结合,注意区域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统筹安排; 生的废气与噪声干扰;要注意按照卫生 方便城市管理、城市生产和居 城市总体布局的相对完整性。 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各组成要素之 防护的要求,在居住区与工业区、对外 民生活。 4、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间均保持便捷的联系。 交通设施之间设置卫生防护林带;要注 意加强建设绿化建设,尽可能将原有水 5、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由于城市总体布局的 面、森林、绿地有机地组织到城市中来, 综合性很强,要立足城 在进行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6、远近期结合,兼顾旧区与新区发展的需要;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因地制宜地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市全局,符合国家、区 时,要从综合分析中,分 7、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域和城市自身的根本 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尽量满足能够反映城市性 利益和长远利益发要 质的主要建设用地和重大 求。取得社会、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进而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促成各组成要素的有序布 局。
我国东部地区几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
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包括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现在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
但是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多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也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则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概念,按照舒尔茨教授的界定,传统农业就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其特征是技术状况长期内保持不变。
现代农业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先进的科技广泛应用,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受到重视,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发达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大体上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现代农业,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适中型现代农业。
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应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人地矛盾突出,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现代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三农”问题异常突出。
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约束条件,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约束条件以及由此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于: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具有多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别和地区间差异较大;农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经营方式相当粗放;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一、要点识记1、选择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对新世纪前5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设想。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3、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寻找新的思路,实行以新型工业化为背景,由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问题理解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三步走”与“新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想。
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这个设想。
但这个设想以及整个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都没有得到落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以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标准。
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小康水平”的设想。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标题:地区发展模式引言概述:地区发展模式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发展路径和方式。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模式也会有所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1.1 资源优势资源型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等。
1.2 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辟和加工,比如矿产开采、农业种植等。
1.3 发展挑战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容易受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发展不够可持续。
二、创造型地区发展模式2.1 创造产业创造型地区的发展主要依托工业创造业,如汽车创造、电子产品创造等。
2.2 技术创新创造型地区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2.3 劳动力需求创造型地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人材的需求量大。
三、服务型地区发展模式3.1 服务业占比服务型地区的经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如金融、教育、医疗等。
3.2 人材需求服务型地区对高素质人材的需求量大,注重人材培养和引进。
3.3 城市化发展服务型地区的发展往往伴有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
四、农业型地区发展模式4.1 农业产业农业型地区的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
4.2 农业现代化农业型地区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4.3 农村振兴农业型地区发展模式需要注重农村振兴,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五、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5.1 多元化产业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注重多元化产业发展,避免单一产业依赖。
5.2 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型地区需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产业协同发展。
5.3 生态环保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需要注重生态环保,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结论: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选择应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第⼀节企业空间增长及其演变模式(⼀)企业的空间扩展1、企业增长的动因规模效益、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竞争激励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法(1)⼀体化扩张:横向⼀体化、纵向⼀体化(前向⼀体化、后向⼀体化)(2)多样化扩张(⼆)企业的空间扩张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2、企业空间增长阶段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张规律传染扩散-接触扩张等级扩散-等级扩张(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遵循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张规律(3)中国的通道扩张⼈际关系、经济体制、地理位置、⽣产联系等(三)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侧重介绍三个单个企业地理扩张1、国内增长为主-泰勒模式-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1)划分空间尺度-地⽅、区域、全国、多国(2)跨越门槛引起组织变形:物质联系空间最快、决策空间最后(3)规避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销售代理机构风险最低2、国际扩张I-哈坎逊模式-全球扩张3、国际扩张II-迪肯模式-全球转移第⼆节公司组织类型及其空间特征⼀、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1、功能部结构按照专门化功能进⾏部门划分2、产品部结构按照⽣产产品不同进⾏部门划分3、区域部结构按照⽣产设施区位或顾客区位进⾏部门划分4、顾客部结构根据其顾客类别进⾏部门划分5、矩阵结构联合采⽤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类型⼆、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1、功能部结构:相对集中2、产品部结构:相对分散3、区域部结构:更为分散,出现了总部等级4、顾客部结构:⽆区域特征5、矩阵结构:以上各类的叠加第三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外商直接投资(FDI)涉及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跨国投资?2、选择在何国家投资?3、选择在何地点建⽴机构?▲直接投资:⼚、资⾦、技术直接⼊股,本地化。
▲Eg:麦当劳偏重于⼤城市、旅游景点⼀、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关理论(⼀)产品周期理论(R V ernon)其中⼼在于产品从其进⼊市场开始,⼤致经历了由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组成的⽣命周期。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 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和 上下游地区推开。(辐射的范围和程度比点辐射广) 把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 濒临沿海的陆地带称为辐射干线
通常,辐射干线上的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程度相对较高,辐射干线两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程度相对较低
(3)该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 性
(4)从长期来看按照东部带动中部再带动西 部地区发展的顺序,必定会 延误中、西部 地区的发展
(5)该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 化过程中的互动作用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主张采用辐射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中的地区差距,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重点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辐射概念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 ●经济发展中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分析 ●辐射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一、辐射的含义 1、辐射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能量高的物体和能
量低的物体通过一定媒介互相传送能量的过程。
同时,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过程中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Thanks!
二、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
从中国的总体上来看,制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 几个主要问题是: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如何规划? 南北、东西的经济优势互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 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就业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辐射理论很好解释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地区之间辐射的媒介,媒 介的优劣决定着辐射的效率从而决定着地区之间经 济互动力的大小。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式
因此,当今各个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都尽量综合两个方面的优点, 由此出现了介于两个极端模式之间的“亚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1)代议制民主决策模式 代议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主决策形式,它是通过由人民选举自己 的代表,由这些代表来承担制订或审议公共政策的任务。这种民主 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主决策的成本,并提高其效率。 (2)民主集中型决策模式 民主集中型决策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要 广泛征求意见,但最后仍然是由少数领导人集中决定。成本低、效 率高、民主。 (3)精英决策模式 精英决策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专家在公共政策德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政治领导人具有较高的专业背景和广泛地邀请各类专家参与 决策。成本低、效率高,并在决策过程中通过广泛利用专家的专业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般集中决策模式的缺点。 以上各种模式都是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公共政策觉得的某 种比较突出的特点。在很多现实的决策过程中都是多种模式交织在 一起的。
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式
(3)运行方案设计 社会政策的运行方案是指一项社会政策在具体运行过 程的各个环节上所采用的具体操作方式。它应该包括 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的基本程序、运行机制(服务传递 方式)、组织体制及管理方式、资源调动及费用控制 的具体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运行方案的设计是在宏观政策决策之后,在技术手段 可行的范围内对上述各个方面做出有关的规定。运行 方案设计一般又分为两个层测,一是基本方案的设计, 这是政策决策阶段的任务。二是实施细则的规定,这 是政策实施决断的任务。
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计(专家治国) 社会政策能否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领导人的决心和资源 保障情况,还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的技术手段。社会政策 的技术手段是指一项社会证词行动在服务、管理、资源调 动、费用控制等方面能够采用的技术及物质条件。从社会 政策制定过程的开始阶段起就需要有技术手段的设计。一 般技术手段的设计师在大政方针的宏观决策完成以后,为 落实社会政策的宏观规划而进行的。即需要通过严密而有 效的技术手段来讲政治领导人所作的宏观决策转化为具体 可操作的方案。 技术手段设计一般是由技术专家来完成。一向社会正厕所 需要的技术手段越简单越好,因为只意味着成本越低。通 过比较好的技术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宏观政策中存 在的问题和漏洞,也可以弥补最初设计的漏洞。
中外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析 ,尝试提 出新型城 市化模 式 并认 证 了新 型城 市化模 式的合 理 性 。
[ 关键 词 ]城 市化
城 市 化 发 展 模 式 是 指 城 市 化 的 方 向 、 目标 、战 略 、 速 度 、 实 于 农 村 ,限制 了农 业 劳动 生 产率 的 提高 和机 械 化 的操作 ,进而 使得 现 途 径及 相关 方针 政 策 的总称 。一般 来 讲 ,城 市化 发展 模 式受 该 国 农 业 的现 代化 成 为一 句 空话 ;忽视 城市 化 的 “ 力 ”和 “ 力” 的 推 拉 的历史 、政治 、经 济 、人 口、文化 、地理 环 境 、资 源禀 赋 以及 在全 作 用 , 因而不 仅农 业 的 发展 受到 很 大 的制 约 ,即使 工业 的 发展 也 受
、
传统的城市化模式
海军 那里 获 得对 其 航行 的保 护 ,并且 得到 英 国 的资本 来 帮助 发展 自
由于 诸 多历 史原 因 ,我 国城 市 化进 程 起步 较晚 。传统 的城 市 化 己 的经 济 。② 美 国 丰富 的 自然 资源 ( 煤 、铁 、天然 气 、钾 矿 和 磷 如 模式 主要 有 以下 几个 特 点 :一是 城 市化 的 进程 完全 受 指令 性计 划 的 矿 的储 量 占世 界 第一 位 ) 为其 城 市化 运 动 创 造 了 非 常有 利 的条 件 。 控制 。 比如 实行 城 乡分 割 的户籍 制 度 ,对 于城 市居 民实行 粮食 凭 票 况且 邻 国 多为 弱国 ,不 仅 不受 人侵 的威胁 ,而且 可 以支 配其他 美 洲 供应 ,即使是 住 房也 实 行严 格 的计 划 控制 ;二 是优 先 发展 重 工业 ,
发展 大 中城 市 而 限 制 中小 城市 。特 别是 1 5 年 之 后 , 中国 的小 城 增 加 到每 十 年 2 0 人 。 从 1 0 98 0万 8 0~1 2 年 ,有3 0 万人 移 居到 美 90 00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贸易利益?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发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业依附型模式得到发展;随着世界汽车市场向发展 中国家扩展 , 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正争相进入发展中 国家, 必将使产业依附型模式在发展 中国家得到进
一 一
展能力和条件 。汽 车 业 的发展涉及的问题更多, 要 求具有 更强 的能 力和 更高的 条件 ,包 括广泛 的技
维普资讯
[ :
发展 模 式的 比 较 与选 择
杨
关键词 :发展模式 纯进 口消费型
强
胡埘华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产业主导型
展 。世界上有 些国家如 美 国、日本 、德 国 、 国 、英 法
产业依附型
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世 界汽 车 工 业 的 总 体 发 展 模 式 可 以 归纳 为 三
类:纯进 口消 费 型发 展模式 、产 业 依附 型发 展模式
和产 业主导 型 发 展模式 。
国、 意大利等国具有这种能力和条件, 后来韩国也有
这种能 力和 条件 .因而能够 按产 业 主导型模 式使 汽 车T 业得到 较大 发展 而 世界 上许 多国家不 具备 或
11 纯 进 F消 费型发展 模式 . 】
发展。
浮汽 车 公司又为 宝 马汽 车公 司兼 并 ,同时法 国 、 日 本各 汽车 公 司相继 进 入 ,先 后建立 了英 国标 致 、英
国日产、英国本田、英国丰田等汽车 公司,从而使 英 国汽车 丁业 由产 业 主导 型模式为 主转变 为产 业依 :
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和条件时 ,要使汽车工业得到 较 大发展 , 则往往需要利 用 国外 的能 力 , 特别是 国外 的资金和技术,因此他们不得不采用产业依附型发 展模式。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普遍缺少发展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增强了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功能心城市为核心。能 成为一定区域中心 城市的,首先必须 具有高聚集状态的 城市人口。
⑵采用网状交织发展模式,一定空间上不同规模和 不同层次的城市,将通过网络联系实现有效组合,形 成城市集群,提高人口聚集度。
3.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42家跨国公司总部“扎寨”北京
4.世界各国技术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联合国亚太技术转移中心南京联络点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1.建立区域经 济一体化组织
一定区域内的国 家和地区,通过制 定条约和协定,实 现成员国资源优化 配置,共享繁荣。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湖南桃花江核电厂效果图
浙江秦山三期核电站
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
1.基本内容
⑴以比较发达的城市 为中心,通过极化效 应造成的经济吸引, 并通过扩散效应造成 的经济辐射,形成统 一的生产和流通渠道, 带动周围次级城市和 农村共同繁荣。
春城昆明形成以 云贵为主的城市圈
⑵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的经济布局 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 步形成若干个跨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区域。
东部
⑴先促进经济技术条件较好,拥有对外开放 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东部 大连
⑵再逐步向经济技术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推进。
中部 长沙
随着梯度推进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将使 各地区在总体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缩小区域 之间的差距,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
西部 贵阳
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千万人口不是梦
⑶中心城市人口增多,可以加快经济聚集,促使 主导产业崛起,进而吸引其他经济活动向增长极核靠 拢,迅速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
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有利于 推动核心区与外围腹地共同发展
1.加快核心区 发展
⑴它使核心区由单个增长极变成多个增长极的聚 集体,由单条发展轴变成多条发展轴的组合群。
2.主要长处
⑴充分利用大 城市的聚集效应, 促使我国沿海与内 地,东部与中西部, 寻找到各自的合适 位置和特有优势, 实现区域产业结构 的合理化和资源的 有效配置。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规划图
太湖蓝藻暴发的启示
无锡南泉水源厂工作人员在取水口附近水域打捞蓝藻
⑵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有 利于加强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联系,有利于提高 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
3.主要不足
⑴城市圈域范围 的界定,各级中心 城市的划分,缺少 社会公认的统一标 准,各地都在选择 对自己有利的分圈、 分级方法。
⑵影响效果的主要表现: 遇到跨省级行政区 时,较高等级城市 对较低等级城市的 经济辐射和吸引, 会受到来自当地政 府或多或少的干预, 造成效率降低,难 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巴音布鲁克草原
⑶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主要依据。
这一模式的具体应 用表现为:在我国 区域开发与规划中, 形成以东部沿海地 区和长江流域相结 合的“T形”区域 开发实践。
长江上游的重庆朝天门
长江下游的上海东方明珠塔
3.主要不足
⑴它以发达的交通网 络为基础。我国地域 辽阔,地形起伏,山 地多而平原少,历史 上形成东部交通发达, 西部交通落后,点轴 渐进发展模式的开发 结果,仍然是向东部 地区倾斜。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欧盟扩大仪式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现有30多个
较有影响的主 要有:欧盟、北美 自由贸易区、东盟 自由贸易区等。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
1.科技创新取 得许多突破性 进展
2.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王选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3.新兴产业迅速成长
大连软件产业园
⑶通过对各区域的重点发展,带动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并兼顾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平 等,尽量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主要长处
⑴从目前区域经济 发展形成的格局, 分层次进行了经济 带、市场圈、协作 区和工业基地等多 种形式布局。
⑵充分应用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对我国未 来区域发展作出综合的系统规划。
山东日照为召开黄河经济协作区会议
3.主要不足
⑴基本上是以政府 为主导的生产力布 局模式,虽然考虑 了已有的经济格局, 但忽略了市场机制 对经济中心的选择 原则和趋向。
⑵没有明确的区域“增长极”,造成生产力重复布局。
如电视生产线布点过多
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及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西部铁路——成昆线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1.基本内容
⑴构造区域之间 资源互补的依托结 构,充分利用东部 发达地区经济的增 长势头,支撑整个 国民经济的发展。
西电东送"工程
⑵加大宏观导向和投资力度,推动落后地 区优化产业结构,使各个区域在不断增长的基 础上彼此协调发展。
国家投资的 “西气东输”
大连集成电路产业园
4.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
数控加工 中心
四、中心地区城市化
1.极化效应加强
随着区域主导 产业的发展壮大, 吸引相关产业向其 靠拢,并以它为核 心形成产业聚集和 区位财富聚集。
2.城市发展速度加快
中心城市的实力和 规模不断膨胀,带 动周边城镇由小变 大,并以其为核心 形成庞大的城市群, 出现了城市圈域经 济。
⑵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促使资源、 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完善扩散和 回流效应的传导机制。
⑶加快中心地区向外转移过于拥挤的部分 原有产业,实现内部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 升级。
⑷加快外围腹地产业结构转换,吸引新兴产 业,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迎头赶上发达地区。
嘉善木业
3.所需条件
⑴区域内前期 开发的增长极和发 展轴,能够迅速积 累能量,在较大范 围发挥乘数作用, 使当地形成扎实的 经济技术基础,有 了相当雄厚的综合 实力。
一朵郁金香
一束郁金香
⑵有利于核心区用较高层次主导产业,取代较低 层次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食品罐头
吉利金刚
2.促进外围腹地发展
⑴可提高区域经 济运行的关联度, 完善扩散和回流效 应的传导机制,有 利于外围腹地接收 产业转移。
珠三角联合推动产业转移
⑵核心区产业和生产要素顺畅向外围转移, 可以加快腹地产业结构转换,吸引新兴产业, 迅速改变落后面貌。
⑴它运用动态方法 合理配置资源,优 化生产力的空间结 构与布局,符合我 国地域分布的自然 特征,也符合区域 发展的经济特征。
⑵可摈弃点轴渐进发展模式的短处,使增长点 和发展轴的配置,不再完全取决于交通干线。
贵州西电东输工程:乌江梯级电站的索风营水电站
3.可以避免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的缺陷但又能体现其要求
接受核心区产业转移前的 昆山市是个典型的农业区。
接受核心区产业转移后的 昆山市,产业结构快速转 换,2005率先达到江苏省 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3.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这一模式使核心区 形成经纬交织网状结 构的多条发展轴,每 条发展轴分布着多个 增长极,可使它们产 生较大的同向合力乘 数功能,推动周围广 大地区共同繁荣,促 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⑵企业聚集、区位聚集和城市化聚集达到 较高水平。
⑶可以随时招聘到高素质的劳动力。
⑷具备高效畅通的产品扩散机制和财富回 流机制。
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通讯网络已经建成。 实际上,能够采用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区域,一 般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网状交织发展模式 集中了其他发展模式的长处
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 最佳范例奖”的珠海
3.主要不足
广西被划入东部发达地区
⑴东中西三大梯 度划分不很科学。 如广西有海被划 入东部发达地区。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划分,缺乏有力的科学依 据,不符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导致它们经济结 构趋同性大,互补性差。
中部武汉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
西部成都也发 展集成电路产业
⑵交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且建设 周期较长。因此,这一模式推进速度较慢,难 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湖南张家界天门山的盘山公路
西部铁路——青藏线
青藏铁路最高点 ——唐古拉山口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 隧道——风火山隧道
西部铁路——青藏线
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 隧道——昆仑山隧道
青藏铁路第一高桥 ——三岔河大桥
⑶在外围营造开发新区,通过降低地价、公共服 务和基础设施成本,提高环境质量,改善运输条件等 措施,形成新的经济聚集中心和相应的聚集轴线。
⑷进而以新旧增长极点的互相联系和不断扩散,推 动发展轴的轴线增多,逐步形成纵横交错的经济增长 网络体系,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经济走向均衡发展。
2.主要优点
⑴区域内形成 经纬交织网状结构 的多条发展轴,每 条发展轴分布着多 个增长极,可使它 们产生较大的同向 合力乘数功能,推 动周围广大地区共 同繁荣。
第六章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 与选择
第一节
世界发展大趋势
一、经济发展全球化
1.各国政策重点 转向经济领域 各国积极参 与国际分工,从 而使经济相互渗 透、相互依赖。
海外采购商涌入广交会
2.国际资本输出加强
2007年4月2日,在首批拿到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 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东亚银行4家外资银行 在中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网点同时开门迎客。
五、网状交织发展模式
1.基本内容
⑴集中投资开 发增长极,合理选 择和配置增长点, 加强不同极点之间 的经济联系和相互 作用,使它们在空 间上逐步连结成发 展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