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水质生态修复改善及验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情况
及绩效评价报告
一、惠州西湖概况
惠州西湖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城市中心区,是以山水资源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型湖泊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始建于五代(公元907-960年),在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即此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踏足惠州,感怀西湖,挥笔抒怀,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1989年5月,惠州西湖被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西湖总体规划作出重大调整,周边的红花湖和金山湖景区并入西湖风景名胜区,景区范围由9 km2扩大到19 km2,保护范围由19.6 km2扩大到52.5 km2。西湖景区水面总面积约为1.48 km2,由5个子组成(平
湖:0.60 km2、丰湖:0.35 km2、南湖:0.21 km2、菱湖:0.21 km2、鳄湖:0.11 km2),湖水深浅不一,平均在1.6m左右,个别地方水深3~4 m。2002年5月,惠州西湖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布局甚佳,特色是山川透邃,幽径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西湖由五湖、六桥、七山、十六景组成。这些景点品题精趣,为国内游客和境外人士所赞誉。
据《惠州西湖志》记载,惠州西湖在清代曾有过“湖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可见当时生态系统之良好。到了近代几十年以来,经过多次清淤和湖滨带的改造建设,加上西湖周边城市人口密集,湖泊生态系统受到高强度的干扰,湖区和湖滨带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已基本消失,湖泊已退化为藻型湖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惠州市陆续耗资约1.5亿元整治西湖,拆除西湖周边及湖中大批建筑,重现了历史上五湖相通、六桥相连的格局。沿湖铺设截污管道,环湖原来排入湖中的生活污水基本被截流纳入污水处理厂;
在郊区修建红花湖水库,铺设引清管道,每年为西湖提供近500万m3的新鲜活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湖水质污染,但由于湖泊底质污染物释放和其它面源污染等众多原因,西湖水体仍呈现出恶化的趋势,总体上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尤其是湖水的透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湖泊景观价值。
二、前期调查研究
为了落实省、市领导对惠州西湖实施科学治水、生态治水的综合整治的思路,2002年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向广东省科技厅申请并获准立项开展“惠州西湖富营养化研究”课题研究,以期为从根本上控制西湖富营养化、改善西湖水环境提供技术支撑。课题组系统研究了西湖的形态特征、理化特征、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水量平衡、外源负荷特征、沉积物分布与性质、沉积物及间隙水氮磷释放特点、西湖及其临近地区主要大型水生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分析和评估西湖富营养化现状、富营养化发展趋势和底泥疏浚效果。
调查发现惠州西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总磷、总氮、叶绿素a水平高,水体透明度常年不足40cm,远未达到景观娱乐用水要求。西湖的治理尚存在诸多问题:外源污染控制不完善,雨水等地表径流直接入湖,底泥污染物的再释放,湖
体交换能力不强,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食物链单一,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少且个体小,底栖动物中食藻种类少,缺乏水生高等植物,鱼类养殖方式不合理,湖泊功能严重退化,自净能力极差。这也是导致西湖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加强环湖污染源控制,西湖周边城区地表径流应纳入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结合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考虑从东江、西枝江取水增大西湖新鲜水补给量,并合理布局补给口位置,切实改善水动力条件;调控西湖鱼类放养结构,改变西湖水体的养殖功能;采取生态修复技术,逐步恢复西湖良好的生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市环科所联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的专暨南大学的专家研发了合理利用和整合一系列有关湖底改造、恢复种类筛选、植物繁育和时空配置、生态系统稳定和系统管理等的生态工程技术,由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现场技术研究和施工,并制定了恢复和重建健康而良性发展的西湖生态系统的集成技术方案。2004年惠州市政府邀请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暨南大学编制了《惠州西湖水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管理规划》,制定西湖水生态系统构建规划与长效管理方案,在5至10年时间内逐步修复西湖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引入有利于湖水净化的水生生物,构建健康的西湖水生态系统,改善西湖水环
境质量,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湖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建成具有活力、生态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惠州新西湖,为惠州西湖的水环境和景观的综合整治描绘了秀丽的蓝图。
三、工程实施情况
(一)示范工程
为验证研究技术的适用性和技术的应用效果,2004年市政府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和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实施了西湖生态修复的示范工程。示范区位于元妙观前西湖宾馆旁,水面面积11000m2,该工程从2004年11月底开始进行前期湖底地形改造,2005年1月种植水草,5月基本完工完成示范区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示范区基本形成了健康良性水生生态系统,示范区内水体透明度由修复前的小于35cm 达到目前的80~90cm,多种污染物指标都显著下降,水质净化效果良好,与示范区外的西湖主体水质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水质已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景观娱乐用水B类标准,为下一步西湖的大规模生态修复积累了经验。
(二)中试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为进一步验证生态修复可行性,为整个西湖修复积累经验、提供技术支持,2007年市政府委托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和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市一中旁南湖开展生态修复中试
工程。南湖水面面积约12万m2,中试工程吸取了示范区成功的经验,工程主要内容包括鱼类群落结构调控、底栖动物放养、岸带改造工程、沉水植物种植工程以及调整维护等,工程计划3年内完成,前2年是建设期、最后1年是维护、调试期。项目于2007年5月15日开工,2009年4月28日通过中期验收,2010年6月30日通过验收评审,达到了预期要求,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南湖中试区湖面水体分割工作;湖面控鱼工作,清除野杂鱼类,制作、安装鱼簖;一中侧岸带改造工程;中试区湖区大型水生植物种植;清除先锋植物,放养河蚌、螺丝、蚬子等大型底栖动物等。经过三年多来的辛勤努力,南湖中试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种污染物指标均有所下降,水体透明度大为增加,目前湖区已基本清澈见底,鱼戏其间,各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搭配相宜,已初步实现了水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三)推广工程
西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中试程分别保持7年和4年的稳定良好的水质净化和景观改善效果,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市民的认可,一致认为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在全湖范围推广应用。2011年2月28日惠州市政府召开十届14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全面实施西湖生态修复工作等事项。为进一步改善西湖其它水域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