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
社会集体想象物与异国形象的关系
第一,社会集体想象物和异国异族形象一致。 即:形象是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认同和 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形象创造者基本上依据,顺 从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价值观等 来表现,描述异国异族。而对他国文化和价 值观等,一般是持否定态度。这种倾向我们 称之为意识形态化。
▪ 按照意识形态化所创造出来的形象,我们称 之为意识完全自觉
《马可·波罗游记》 地与想象拉开距离
形象与现实相混吴,承恩《西游记》
且被视为
李汝珍《镜花缘》
现实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
记》
想象成为批判现实 的工具
混淆状态:一个 托马斯·莫尔 意识不自觉地把 《乌托邦》、
另一个意识并不 孟德斯鸠《波
视为现实的东西 斯人信札》赫
视为现实
▪ 欧洲人眼中的美洲形象,就是他们的集体想 象物。
▪ 在这两类创造者中,有一点是相同的;无 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异国异族形 象都凝聚着全社会的集体情感和心态。
▪ 而且,这些形象既具有现实的因素,又具 有想象的成分。所以,我们称此为集体想 象物。它制约、规范、支配着异国异族形 象的创造。
▪ 在这个意义上,集体想象物可以看作是异 国异族形象的参照系或背景材料。
尔曼·黑塞《玻
璃球游戏》
区别行为:通过此 行为,一个意识与 现实拉开距离,并 由此就在其自身经 验中创造出相异性 来
2、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形象的类型
1.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又叫社会总体想象物,社会 整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异 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巴柔用它来强 调,突出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民族性,集体 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总之,强调的是集团 的倾向性。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于形象 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8、形象学
“我”出于种种原因言说“他者”,
但在言说的同时,“我”却有意无 意、或多或少地否定了“他者”, 从而言说了自我。
C、形象在套话中
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
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 定俗成的词组。
如欧洲人常用来指称犹太人的“鹰
勾鼻”,中国人用来指称西方人的 “老毛子”,“大鼻子”,“老 外”,指称日本的“倭寇”、“小 日本”等。
一般来讲,套话都具有明显的生理
特征,如欧洲人用来描述犹太人的 “鹰勾鼻”,中国人用来描述西方 人的“大鼻子”,“老毛子”,西 方人指称非洲人的“黑鬼”,等等, 都是如此。套话具有强烈的感情色 彩,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 了解异国异族形象的重要信息源。
例如“黄祸”这个套话。 19 世纪出现在欧洲, 20 世纪在欧洲
钱钟书写《十八世纪英国人中的中
国形象》,描述了中国形象由高贵 到低贱(贫穷、病弱)的过程。
二、形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传统形象学(重在“再现者”)
法国卡雷首先提出形象研究的原则,
他将形象学定义为:“各民族间的、 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
“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 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 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 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 生存的。”
伞,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小胡子,以 及中国女人脸上厚厚的白粉都成了 挖苦的对象,是活跃化装舞会的绝 好假面和道具”。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种形象并未改
观。出现在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手 里的中国形象,仍然是“退化,险 恶,麻木,对自己的卑下一无所 知”。
直至20世纪,“中国人的形象将不
再仅仅用来表达恐惧,担忧,怀疑, 而将成为西方人自身黑暗的揭露 者”。突然,“欧洲人惊恐地发现 他很像自己”。
形象学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一、形象学的定位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
但就文学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西方文学中早期的流浪汉文学、游记等,中国五四时期较多的一些翻译作品等,都可以让人有一种关于“异乡”的概念。
作为一门学科,形象学首先要替自己定位。
“形象学首先就令文学史家们生疑。
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想象,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
”这令得形象学既不讨好于文学纯粹学主义者,也不讨好于民族主义者。
但即使形象学面对的是如此多学科交汇的复杂局面,它依旧还是成为了人们研究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跨学科性不仅是形象学研究的困难之处,也成为了形象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像。
”这是比较文学中形象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源泉。
文学记录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响刺激,所以大部分维护形象学的学者们不愿意人们仅仅将形象学理解成单纯的“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就连文学中有关异国的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形象学考察的一个方面。
而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的问题。
二、“形象”的问题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
而这里所说的“形象”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巴柔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形象,在我看来,很有概括性,在与“他者”进行的有意识的区别后,对异域的自觉感知具象为文字,“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形象学
(二)形象的特征及相关重要术语
1、形象的特征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他者” (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 征表现在: A、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 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 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 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 动关系。
(2)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认同——体现自我价值 强化——夸张、渲染 反抗——个性化特征独特的政治观点。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 在的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 作品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 中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 东西。
(四)形象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的研究在20世纪早期文学批评中就有涉 及,主要有郑振铎、方重、陈铨、钱钟 书等。 20世纪90年代初,经孟华(北京大 学)译介,国内形象学研究逐渐受到重 视,发展迅速。
郑振铎
1929,《西方人所见的东方》 ―东方,实在离开他们太远了,东方实在
二、形象学研究史
(一)孕育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学派传统的影响研究,已包含了一些形 象学的因子。研究者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 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研 究方法也主要是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还 没有成为专门的分支学科。
(二)兴盛期(20世纪中叶) 对形象的研究已成为最具本学科特点,最多产的 研究领域之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被正式提出。
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 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 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 国人形象 。
形象学1
5.木兰(Mulan) 木兰( 木兰 )
《花木兰》(Mulan, 1998)中的花木兰 花木兰》 ) 明日帝国》 《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 1997)中的 ) 邦德女郎
6.天使(angel) 天使( 天使 )
《霹雳娇娃》中的查理的天使阿里克斯 芒迪 霹雳娇娃》中的查理的天使阿里克斯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中我们对他者是不能任意说任意写他者的形象有时虽然是由作家创造出来的但它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的
形象学(上)
一,形象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某国某民族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民族形 象.
形象学的任务是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 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和深层 文化意蕴. 形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 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二,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一)形象
1.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 思想的混合物.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 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国的理解和想象) 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 品.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 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 于形象.
从总体上说,社会总体想象物 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之 间的张力上,即建立在意识形 态和乌托邦两极间的张力上.
这两种形象不是逆反的, 而是 辩证地相互包容的.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套话
套话是法语stereotype的汉译,在形象学中, 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异族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套话省略了推理过程,是在民族心理定势 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 者的凝固看法.
第五章形象学..
《西游记》中的异国形象 ——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
出现在《西游记》中的异域大 都是妖魔鬼怪肆意妄为的地方, 与之相对,大唐则是井然有序。
中国自先秦以来,习惯于自己 作为“中原”主人的中心地位 和权威,而视中国以外的他者 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总 是低级、野蛮或弱小的。
不只是作家个人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对另一 种文化的言说,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 伪,中心问题不是它与异国事实是否相 符,而是研究这类异国形象是“怎样被 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这不仅 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 的认识也具批判性,他者不仅是一种形 象,而且也是一种“镜象”,可以观照 自我。
《西游记》是对社会总体想象 物的认同和强化。
乌托邦模式
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或部分群体)独 特看法的话语塑造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 的“他者”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相 悖的。乌托邦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 种颠覆功能。
对待他者的态度是“崇拜”、“狂热”。
歌德创造的中国形象属于 乌托邦
研究案例: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
画片《木兰》文化身份的省思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 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 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 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 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 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 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 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 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 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 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 缘化。
Hale Waihona Puke 四、研究内容1、作家(注视者)研究
包括异国信息的来源(亲历还是阅读); 创作时的心理情感因素(是亲还是仇); 形象与真实的关系(是美化还是丑化)。
7、形象学
第四章形象学(imagologie)一、定义及产生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但它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形象学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述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底蕴。
陈P220。
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
对形象的研究可以远溯到19C.形象学的真正兴旺,是在20C中叶的法国。
卡雷的《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一书,以及他对形象学的有力的宣传鼓动,对这一领域的开拓,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一直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早期美国学派以主张平行研究著称,使他们对影响研究颇有微词,这连带造成了他们不能正视形象学的意义。
但形象学并未在批评中裹足不前,而是长足发展。
它在法国繁荣,20C 六七十年代,在其他国家也扎下了根,包括美国。
在当代的发展与巴柔(法)的贡献分不开。
他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此后,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形象学的当代发展也能从各种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如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爱德华〃赛义德在其著作《东方主义》中,解剖了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所隐藏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
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中涉及到性别隐喻。
她研究了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和想象,以及这种隐喻想象背后潜藏的种族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例如对欧洲文化史上从来就有南方与北方的二元对立、莱茵河与多瑙河的对立。
北方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南方(如土耳其)是美艳的、肉感的。
这种对异文化的成见、误解在一代欧洲人的记忆中保存着,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形象学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在中外文学史中,各国各民族的相互注释、印象、评价,比比皆是。
异国异族形象与文艺理论所探讨的形象的区别:陈P2261、形象学面对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其覆盖范围自然比文艺理论探讨的形象小得多。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
但欧洲的清教徒们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小册里,布道 文中,则把这种侵略和占领合法化,神圣化,称美 洲是上帝赐予的‚伊甸园‛,是‚新迦南‛,是新 天地。
‚把横渡大西洋的航行视为(圣经)中的大迁徙和 类似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为;把早期以囚犯, 冒险家,受宗教迫害者为主的移民描绘成上帝的选 民; 把对印地安土著的掠夺美化为‘上帝的战争’。‛ 等等。
(二)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1、文本外部研究 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具有跨学 科特性。研究异国形象是如何被社会化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是如何形成的。即:首先, 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 异国的看法。这一研究基本上在文学文本之 外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 分为 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 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批判意识为零
马可· 波罗 批判意识完全自觉 《马可· 波罗游记》 地与想象拉开距离
形象与现实相混, 吴承恩《西游记》 且被视为 想象成为批判现实 李汝珍《镜花缘》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 的工具 现实
记》
混淆状态:一个 意识不自觉地把 另一个意识并不 视为现实的东西 视为现实
托马斯· 莫尔 《乌托邦》、 孟德斯鸠《波 斯人信札》赫 尔曼· 黑塞《玻 璃球游戏》
2.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意识形态和 乌托邦” A、意识形态模式:它与任何自塑自我形象, 进行戏剧意义上的‘自我表演’,主动参 与游戏和表演的社会群体的需求‛相连, 具有集体记忆联结站的功能,‚使开创性 事件的创始价值成为整个群体的信仰物‛。
(利科:《从文本到行动》)
即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现了 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了自我身份 —— 对相 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偏向于‚认同性‛, 强化的是本群体的身份,并使用想象出的这 种身份支配被描写的相异性(向心 )(如杜
形象学(全)
狂热 憎恶 他者 亲善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他者 注视者—————————形象—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常见套话的例子
鹰勾鼻 (犹太人) 东方犹太人* 大鼻子 老外 洋鬼子 老毛子 长毛 鬼子(进村) 小日本
红酒与啤酒
法国人说: 法国人喜欢红酒,德国人喜欢啤酒 法国人文明高雅,德国人野蛮落后。
3、他者产生的背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总体想象物” (imaginaire social) ——“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
基亚对老师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发:形象学研究,“不再追 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 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 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比较文学》)
(三)在当代的新发展 60年代形象学遭到严厉批评,因为它接近历史或思
想史,而非文学,或者是因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概 念,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60年代危机过后,80年代后期,形象学得到充足发 展,特别是法、德等国。
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 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 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 国人形象 。
B、文本来源: “一切精神产品”,超出文学 范围。既来源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来源 于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 甚至漫画、图片、影视、广告等。
C、存在方式:多样化,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 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 总和。包括人物、器物、风俗、景物,甚 至是观点、言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套 话”。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D.H.Pageaux)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
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
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
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
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
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F.Baldensperger)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J.M.Carr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
卡雷的高足基亚(M.F.Guard)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课件
渠道形象营销策略
渠道形象塑造
渠道形象塑造是通过渠道的规 模、实力、信誉等因素来塑造 和传达渠道在消费者心中的独 特形象。
渠道定位
渠道定位是将渠道与特定的消 费者需求和期望联系起来的过 程,以使渠道在消费者心中形 成独特的地位。
渠道传播
渠道传播是通过广告、促销等 手段来传递渠道的信息和形象, 以增强消费者对渠道的认知和 信任度。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 课件
CONTENCT
录
•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 形象学的理论基础 • 形象学的实践应用 • 形象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 形象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 未来形象学的发展趋势
01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形象的内涵
01
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
形象是通过各种感官和渠道,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所感知和
表达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视觉符号,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达。
02
形象具有情感和认知的双重性
形象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激发情感和认知。一个成功的形象不仅
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还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
03
形象是具有差异性的
不同的品牌、产品或服务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细节、色彩、
形状、质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进
员工形象塑造
企业需要为员工设计合适的着装和行为规范,以展现企业 的形象和价值观。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礼仪举 止,为企业形象的提升做出贡献。
个人形象塑造
01
仪表着装
02
言谈举止
03
社交礼仪
个人形象的首要因素是仪表着装。合 适的着装和妆容能够展现出个人的品 味和气质。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 年龄、职业和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和 妆容。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
▪ 社会总体想象物总是建立在整合功能 和颠覆功能之间的张力上的,即建立 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间的张力上, 文学中的异质形象都处于想象实践的 这两极之间,在其中,可体现出相异 性的多样化表达。
▪ 3、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
▪ 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一直受到形象学 研究者的关注,这是因为作家在对异国异族 形象的塑造中,必然导致对自我民族的观照 和透视,正如胡戈•狄泽林克所说:“每一种 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 成。”
▪ 从这个意义而言,乌托邦形象是对社 会集体想象物的背离和超越,是对他 者的肯定、认同、理想化。
▪ 乌托邦形象也是异国异族形象的一种 重要类型。
▪ 例如:英国现代作家毛姆的长篇《刀 锋》描述小说主人公:一个美国青年 拉里对西方文明产生幻灭 ,最后远涉 重洋来到东方,在东方的宗教哲学中 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社会集体想象物与异国形象的关系
第一,社会集体想象物和异国异族形象一致。 即:形象是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认同和 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形象创造者基本上依据,顺 从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价值观等 来表现,描述异国异族。而对他国文化和价 值观等,一般是持否定态度。这种倾向我们 称之为意识形态化。
▪ 按照意识形态化所创造出来的形象,我们称 之为意识形态形象。
▪ 《大地》中王龙的妻子阿兰是一位典型的 中国女性,她忠于传统赋予女性的一切责 任和压力: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照料老 人,辅助丈夫,兢兢业业,最后精力慢慢 耗尽而死。
▪ 赛珍珠带着满腔的同情和爱心写了这一切。 她还对西方的殖民侵略深恶痛绝,在《大 地》中,她借王勉之口,谴责在中国的外 国人说:“他们用他们的宗教掠夺我们的 灵魂和意志,用他们的贸易掠夺我们的货 物和金钱。”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 D· H· 巴柔《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文学形象》 (1981)、《文化形象: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 学》(1983) • M· S· 费歇《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产生,民族形 象-比较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981) • 菲利普· D· 贝德勒《美国文学与越南经验》 • 欧文· 奥尔德里奇《龙与鹰——美国启蒙运动中的 中国形象》 • 米尔顿《19世纪下半叶英国意识中的法国形象》 • C.F.霍夫曼《浪漫主义的非洲人》 • 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 顾彬《关于“异”的研究》
第一节 形象学的历史
• 比较文学形象学起源于法国,脱胎于影响研究。 • 早在1896年,路易-保尔·贝茨就指出,比较文学 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相互观 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 理解和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 20 世纪初,巴尔登斯伯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 和英国人》,也为形象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操作的 范例。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关于“形象”的理解,法国学派的定义各有 不同,侧重不一。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第一,形象是“真相”和“幻象”的混合物, 具有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的双重意义。狄泽 林克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 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 第二,形象是制作者关于社会想象和社会实 践的象征性言说,确指性、实在性成分少, 反思性、理想性成分多。
• 如研究吉卜林笔下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 罗伯· 格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等,都不能忽略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猎奇等文化 语境。
• 中国古代作家对异域的想象,也与中华帝国的 “世界中心”观念息息相关。
• 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东土大唐踏上 西天取经旅程。大唐版图内人神鬼各司其职,秩 序井然;唐王得天之助,尊佛敬神,治理国家。 而唐僧师徒所历经的远疆僻地以及乌鸡国、车迟 国、西凉女国等处,皆皆妖怪横行,纲纪废弛。 经唐僧师徒奋力除妖灭怪,方得天朗气清。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与“他者”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自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居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而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所以形象学很早就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几乎是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同时发型的。
在19世纪,法国首创了比较文学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事实联系基础的影响研究。
但是,学者们在进行影响研究的时候,逐渐发现影响有时是很难确指的。
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所阅读和接受的外国文学之间并不总是能够用事实来阐明。
在实证方法渐趋呆滞的情况下,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伽列明确提出了形象学的研究原则,他指出,在研究事实的联系时不应拘泥于考证,而应当注重研究“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这样,他实际J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事实联系研究的中心。
他虽然没有吲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已提出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后,他的学生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显然,两位学者都充分意识到了“异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民族对异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了异国文化在本国介绍、传播、影响、诠释的情况。
正是为了给当时已趋呆滞的实证方法注入活力,同时也为了使传统的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他们才大力倡导、开拓形象研究这一层面。
正如基亚所说:“影响问题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偶然的,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准确地把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某个形象或某些形象的流传情况描绘出来。
”在总结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莫哈更明确地界定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欧洲的清教徒们在各种各样源自宗教小册里,布道 文中,则把这种侵略和占领合法化,神圣化,称美 洲是上帝赐予的“伊甸园”,是“新迦南”,是新 天地。
▪ “把横渡大西洋的航行视为(圣经)中的大迁徙和 类似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为;把早期以囚犯, 冒险家,受宗教迫害者为主的移民描绘成上帝的选 民;
▪ 把对印地安土著的掠夺美化为‘上帝的战争’。” 等等。
四、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理论: ▪ 1、关于“形象”的理论: ▪ 如莫哈所说,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
都有三重意义:①它是异国形象;②是出自 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③是由一 个作家的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当代 形象学在这三者当中尤其关注第二点,即注 重创造出一个形象的文化。
尔曼·黑塞《玻
璃球游戏》
区别行为:通过此 行为,一个意识与 现实拉开距离,并 由此就在其自身经 验中创造出相异性 来
2、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形象的类型
1.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又叫社会总体想象物,社会 整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异 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巴柔用它来强 调,突出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民族性,集体 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总之,强调的是集团 的倾向性。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于形象 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 例如,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 大唐国内人鬼神三界各司其职,纲 纪伦常井然有序,社会歌舞升平, 风清月朗。而在异域,则是非颠倒, 纲纪破灭,妖魔横行,鬼气冲天。 这种安排分明受制于社会集体想象 物。
▪ 自先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强调一点西方的 中土观念,我是皇皇天朝大国,他者则是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低级,弱小,野蛮。
▪ 欧洲人眼中的美洲形象,就是他们的集体想 象物。
▪ 在这两类创造者中,有一点是相同的;无 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异国异族形 象都凝聚着全社会的集体情感和心态。
▪ 而且,这些形象既具有现实的因素,又具 有想象的成分。所以,我们称此为集体想 象物。它制约、规范、支配着异国异族形 象的创造。
▪ 在这个意义上,集体想象物可以看作是异 国异族形象的参照系或背景材料。
▪ 在这种情况下,作家按照自己的理想、情 感、态度等来描述形象,是对本国文化观 和价值观的颠覆和否定,是对本国现实的 批判和质疑。而对异国异族文化等则持肯 定和欣赏的态度,这种倾向我们称之为乌 托邦化。
▪ 按照乌托邦化所创造出来的形象,我们称之 为乌托邦形象。
▪ 作者把理想的价值观、文化观投射到 异国异族形象身上,并从中找到了自 己认为能够弥补本民族文化的不足和 缺陷的东西,找到了对本民族有价值 的文化资源。
▪ ③萨特:形象“基本上根据缺席,根 据在场的他者构思”——这里现实中的 异国被降为次要地位,而把对异国的 文学描写视为一种创造或者再创造, 即创造性想象(当代形象学理论)
▪ 各种想象理论“根据想象主体是否能 意识到形象和现实间的区别而在第二 根轴上展开”。
▪ 主体轴(思维轴)
“异国形象”:在两极间游走着的异想天开
▪ 作为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者吴承恩,难以逾 越这种集体想象物,只能受其控制。这是典 型的意识形态形象。
▪ 它强化,扩张了社会集体想象物,并从而改 造,误读,甚至消解了他者。通过意识形态 形象,本民族本群体再现了自我身份和自我 存在。意识形态形象是异国异族形象的一大 类型。
▪ 第二种关系:社会集体想象物和异国 异族形象相背离。
▪ 一般而言,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者 有两类,一类是个制作。
▪ 例如,英国作家吉卜林笔下所描述,塑造的 印度形象,儒勒·凡尔纳笔下所经历的环球历 险等等。通过这些异国民族形象,体现了资 本主义海外扩张过程中西欧民族的文化优越 感。
▪ 另一类则是集体制作,
▪ 例如欧洲人心目中的美洲形象。在美洲 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着美 洲的原始居民。但欧洲殖民者则称他们 为“印地安人”;美洲早已存在,但欧 洲人却认为是他们发现了美洲;欧洲人 在美洲进行土地掠夺,种族灭绝,文化 掠夺和灭绝等,把美洲变成冒险家的乐 园。
▪ 第三种关系:社会集体想象物与 异国异族形象既相同又相左。
▪ 当异国异族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吻合时, 个人或集体所创造的是意识形态形象;当 异国异族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背离时, 个人或集体所创造的是乌托形象。
▪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形象和乌托邦形象并 非水火不相容,而是相互包蕴的,这也正 体现了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双极性,即认同 性和相异性。
社会集体想象物与异国形象的关系
第一,社会集体想象物和异国异族形象一致。 即:形象是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认同和 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形象创造者基本上依据,顺 从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价值观等 来表现,描述异国异族。而对他国文化和价 值观等,一般是持否定态度。这种倾向我们 称之为意识形态化。
▪ 按照意识形态化所创造出来的形象,我们称 之为意识形态形象。
▪ 从这个意义而言,乌托邦形象是对社 会集体想象物的背离和超越,是对他 者的肯定、认同、理想化。
▪ 乌托邦形象也是异国异族形象的一种 重要类型。
▪ 例如:英国现代作家毛姆的长篇《刀 锋》描述小说主人公:一个美国青年 拉里对西方文明产生幻灭 ,最后远涉 重洋来到东方,在东方的宗教哲学中 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批判意识为零 马可·波罗
批判意识完全自觉
《马可·波罗游记》 地与想象拉开距离
形象与现实相混吴,承恩《西游记》
且被视为
李汝珍《镜花缘》
现实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
记》
想象成为批判现实 的工具
混淆状态:一个 托马斯·莫尔 意识不自觉地把 《乌托邦》、
另一个意识并不 孟德斯鸠《波
视为现实的东西 斯人信札》赫
视为现实
▪ ①保罗·利科的“想象”理论:客体轴 (在场和缺席)和主体轴(思维)
(《从文本到行动》1986 ,Seuil)任 何一个想象理论的变化均可在这两轴 构成的座标系中找到位置。
▪ ②休谟:将形象“归诸于感知,从在场 弱化的意义上说,它只是感知的痕 迹”——将异国形象看成一个作者所感 知的那个异国的复制品,即再现式想象 (古典式“想象”理论,复制——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