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规定

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规定

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规定个人隐私是指个人私生活、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等事项,这些事项是个人自主权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

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在《民法典》中设置了多项规定,以下是对这些规定的详细介绍。

一、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在《民法典》中,个人隐私权属于个人权利,由法律保护。

第二十二条规定:“民事权利的保护应当尊重和保障人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权”。

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公民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不可侵犯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

”通过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个人的隐私权非常重视,将其列为不可侵犯的人格权之一。

二、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是指可以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个人信息的泄露、盗用等问题越来越普遍,为此,《民法典》对个人信息进行了专门的保护。

第一百零七十五条规定:“个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经个人同意或者法律规定。

未经个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

”此外,第一百零七十六条还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这些规定为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三、个人财产保护个人财产也是个人权利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合法财产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个人财产安全面临着不同形式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财产权益,《民法典》对个人财产保护作出了规定。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公民因自己的过失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应当承担侵害责任。

没有过失或者过失责任已经减轻的,不需要承担侵害责任。

”同时,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侵入或者非法搜索。

”以上规定保障了公民的个人财产权益,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合法的范围内享有自己的财产。

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与互联网企业

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与互联网企业
胡 文 涛
( 上海海事大学 法学院 , 上海 2 0 1 3 0 6 )
[ 摘
要] 随着科 技和网络的发展 , 个人 隐私权遭 到前所未 有的 冲击 , 与之相 应 , 传统隐私 权也发
展到信息隐私 权 , 强调个人对 自身 信息 的积 极控 制。在对个人 信息 隐私 的诸多威 胁 中 , 基 于逐利 的动
[ 关键词] 信息隐私权 ; 侵权 ; 民法保护 ; 企业利益 [ 中图分 类号]D 9 1 3 . 9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0 -5 1 1 0 ( 2 O 1 6 ) O 6 一O O 9 2 一O 9
近一 段时 间 , 个 人信 息泄 露并 引发严 重后 果 的事 件屡 见 报道 , 准 大 学 生学 费 被骗 导 致 死亡 , 清华 大 学教 师过 千万 巨款惨 遭 诈骗 。其实 , 近年 来 , 大规 模 的个人 信 息 泄露 事 件层 出不 穷 , 互联 网公 司 与客 户
成果 。

常磊. 情况很严重 : 盘点 2 0 1 4年网上个 人信息 泄露 事件 [ E B / OL ] . h t t p : / / Ⅵ r 、 v w_ b a n y u e t a n . o r g / c h c o n t e n t / j r t /
2 O 1 4 1 2 2 4 / 1 2 O 8 4 7 — 2 . h t ml , 2 O 1 4 ~1 2 —2 4 .
致力于海外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尊重与保护个人信息隐私迫在眉睫。 对于个人信息保护 , 其实早在 2 0 0 3 年, 中国政府就将个人信息保护法列入立法计划 , 为此 , 我国学
*[ 作者简介] 胡 文涛 , 女, 湖南 长沙人 , 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 , 法学博士 , 研 究方 向为民商法学 。

法律保护隐私权案例(3篇)

法律保护隐私权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某,男,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

2018年6月,张某某在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时,因工作需要,其手机号被公司录入内部通讯录。

同年9月,张某某离职。

此后,张某某发现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其同意,将其手机号及其他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导致其遭受骚扰、诈骗等不良影响。

张某某多次与某科技有限公司协商解决,但该公司拒绝承担侵权责任。

无奈之下,张某某于2019年1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科技有限公司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损失。

二、法院审理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以下问题存在争议:1. 某科技有限公司是否侵犯张某某的隐私权?2. 若某科技有限公司侵犯张某某的隐私权,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对自己的个人隐私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张某某的前雇主,在其离职后,未经张某某同意,将张某某的手机号及其他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导致张某某遭受骚扰、诈骗等不良影响,侵犯了张某某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某科技有限公司应承担侵权责任。

1. 某科技有限公司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不得再泄露张某某的个人信息。

2. 某科技有限公司应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3. 某科技有限公司应赔偿张某某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000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院依法保护了张某某的隐私权,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重视。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对自己的个人隐私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我国《侵权责任法》对隐私权进行了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本案中,法院依法保护了张某某的隐私权,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重视。

2. 侵权责任的承担本案中,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张某某同意,泄露其个人信息,侵犯了张某某的隐私权。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解读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解读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解读个人隐私是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而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则为个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保护。

本文将对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

一、宪法的保障中国宪法是我国最高法律法规,保障了个人的隐私权。

根据宪法第38条以及第40条的规定,个人有权享有隐私,并且法律保护隐私的不侵犯。

二、刑法中的隐私保护刑法是保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在其中也有相关的条款保护个人隐私。

1. 刑法第253条规定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侵入他人使用住所权益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这一条款保障了每个人的住所安全和私密性。

2. 刑法第245条规定了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未经允许获取、出售、提供个人隐私信息,或者非法获取、泄露、篡改个人电脑信息等行为都属于犯罪。

这一条款保护了个人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三、网络信息安全法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信息安全,我国于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 网络信息安全法第41条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

网络运营者必须经过用户同意或者法律规定,才能采集、使用或者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

这一条款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必须尊重用户的隐私,并且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有一系列的限制和要求。

2. 网络信息安全法第43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

网络运营者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丢失或者被盗用。

这一条款要求网络运营者对个人信息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

四、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除了网络信息安全法外,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该法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专门针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保护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1.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也要经过明确的目的范围限制和用户的同意。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权利,受到宪法保护。

本文将从法学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公民隐私权在宪法中的保护,以及与其他相关权利的平衡。

一、公民隐私权的概念和意义公民隐私权是指个人对于其个人信息和私生活的自主控制权。

这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的搜集、使用和披露,以及与他人的私人交往、私人住所等方面的权利。

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个人尊严的体现,能够保障公民在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

其次,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宪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原则在宪法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解释。

其中,以下几个原则是比较重要的:1. 人权保护原则:宪法作为一部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法律,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宪法的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有隐私权的基本权利。

2. 法律保护原则:在宪法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有时候会有所限制,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法律的具体规定来实现。

例如,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需要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并获得公民的明确同意。

3. 公共利益原则:尽管公民隐私权受到宪法的保护,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受到公共利益的制约。

在必要的情况下,国家可以依法对公民的隐私进行合理的限制,例如保护国家安全、刑事调查等。

三、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由于公民隐私权是一项复杂的权利,其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在法律实践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范围,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同时,对于违反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进行惩处。

2. 法律监督的加强:法律监督是保障公民隐私权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对于涉及公民隐私权的案件进行严正的执法。

3. 公民隐私意识的普及:加强公民隐私意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

隐私权法律规定(3篇)

隐私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其个人信息、私生活、名誉、荣誉等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本文将从隐私权的定义、法律依据、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隐私权的定义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信息、私生活、名誉、荣誉等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 个人信息保护权:公民有权对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他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收集、使用、泄露。

2. 私生活保护权:公民有权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社交等私生活领域进行保密,他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非法侵扰。

3. 名誉权保护权: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他人不得捏造事实、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损害其名誉。

4. 荣誉权保护权: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荣誉,他人不得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损害其荣誉。

三、隐私权的法律依据1. 宪法:我国《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 侵权责任法: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公开等环节进行了规定,明确了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和保护义务。

4. 网络安全法:我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进行了规定,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和责任。

5.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也涉及隐私权的保护。

四、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网络隐私权概述 (6)2.1 网络隐私权的定义 (7)2.2 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8)2.3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属性 (9)三、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11)3.1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12)3.2 相关部门职能的履行情况 (13)3.3 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的分析 (15)四、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16)4.1 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17)4.2 执法力度不足 (19)4.3 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不明确 (20)4.4 公民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 (21)五、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 (22)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3)5.2 加大执法力度 (25)5.3 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 (26)5.4 提高公民自我保护意识 (27)5.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28)六、结论 (29)6.1 研究成果总结 (30)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概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隐私权已成为当下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

网络隐私权是指个人在网络环境中对其个人信息、行为习惯、网络活动等享有保护其不被他人侵犯的权利。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行法律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本文将概述网络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法律中的地位,对我国现行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层面。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的优点,如立法层次较高、覆盖面较广等;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执法力度不足等。

针对现有法律体系的不足,本文将提出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的建议。

包括: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层次,确保法律规定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违法行为;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以及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网络隐私权侵权问题。

《2024年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私生饭”引发的法律问题思考》范文

《2024年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私生饭”引发的法律问题思考》范文

《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私生饭”引发的法律问题思考》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明星的隐私权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部分粉丝对明星的追星行为逐渐走向极端,形成了所谓的“私生饭”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明星的隐私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就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问题,特别是“私生饭”现象所引发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二、娱乐明星隐私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娱乐明星虽然身处公众视野,但他们的隐私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隐私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对于明星而言更是尤为重要。

他们的个人信息、家庭状况、生活习惯等都是他们个人生活的核心部分,应当受到法律的合理保护。

三、“私生饭”现象及其影响“私生饭”是指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明星私人信息,进行过度追踪、偷拍等行为的粉丝。

他们将追星行为推向了极端,不仅严重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甚至会对明星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

此外,“私生饭”行为还可能涉及到偷拍、窃听、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

四、法律问题的思考1. 法律保护不足:当前针对明星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条文尚不完善,对于“私生饭”行为的制裁措施也相对缺失。

这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肆意侵犯明星的隐私权。

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明星隐私权提供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

2. 法律责任界定:在“私生饭”行为中,如何界定法律责任是一个重要问题。

例如,哪些行为构成侵权?哪些行为构成犯罪?对于不同的违法行为应当如何处罚?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便更好地打击“私生饭”行为。

3. 证据收集与取证难度:在处理“私生饭”案件时,往往面临着证据收集与取证的困难。

由于很多“私生饭”行为具有隐蔽性,很难获取到确凿的证据。

因此,需要加强执法机关的调查取证能力,同时也需要鼓励受害者积极报案,提供证据。

4. 跨部门合作与协调:由于“私生饭”行为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网络、社交媒体、娱乐产业等,因此需要跨部门合作与协调。

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及其克服

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及其克服

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及其克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越来越容易被侵犯,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及其克服。

一、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局限性1.法律体系不完善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太完备,有些规定比较模糊,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一定的指导性,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证明难度大隐私权民法保护中的重要一环是证明。

但是由于隐私权是一种隐藏的个人心理与情感,证明可能非常困难,使受侵权人在维权过程中受制于证据问题。

证明难度大不利于受侵权人的状况。

3.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法律趋于脱节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隐私权民法保护逐渐趋于脱节。

如今,各种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使得个人隐私容易被公开。

但是,隐私权民法保护在技术上还没有跟上步伐,使得多数情况下受害者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

二、克服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局限性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隐私权民法保护需要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

国家应该加快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明确隐私权保护的具体条款和保护措施,将现有法律法规完善起来,具体规范各方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维护和保护隐私权。

2.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公众的法律意识对于隐私权民法保护非常重要。

在加强法律宣传的同时,还应该制定具体的法律制度,引导人们履行法定职责,关注个人隐私保护,并对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进行制裁。

3.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为隐私权民法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国家应该加大对于技术手段的应用研究,相关单位和机构应该承担对众多网络威胁和不法行为进行打击和防范的任务,并且积极采用新技术手段,加强隐私信息的保护。

四、完善法律诉讼制度针对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特殊性质,要求完善有关法律和诉讼制度。

对于证明难度大的问题,相关条款应该作出明确规定,加强相应的证明标准,简化证明程序,减少证明法律的困难。

五、加大视觉和监管在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大视觉和监管的力度。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随着互联网和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挑战。

一、隐私权的概念及法律基础隐私权是指个人对于个人信息和私密空间的保护权益。

它是一种人权,被广泛认可并固化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国际人权法律文件中。

许多国家都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保护。

在中国,隐私权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

其中,宪法第38条确立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原则;网络安全法则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的保护责任和国家对网络空间的保护义务。

二、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措施1.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随着个人信息的不断流动和传播,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议题。

许多国家都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来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欧洲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通常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经过个人的明示同意,并要求信息控制者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一旦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或滥用的情况,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并能够追究责任。

2. 通信秘密保护法律通信秘密是个人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个人通信的秘密性和自由性,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通信秘密保护法律。

这些法律规定了在没有合法理由的情况下,禁止未经授权的人窃听、拦截、查阅他人的通信内容。

通信秘密保护法律一般会对违反秘密性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并通过相关监管机构对通信服务提供商进行监督。

这种法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隐私权益。

3. 视频监控和生物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定随着视频监控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隐私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确保这些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了视频监控的范围和条件,禁止在私人场所和隐私空间进行未经授权的录制和监控。

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缺陷与完善

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缺陷与完善

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缺陷与完善[摘要]针对我国侵犯隐私权犯罪的严重性,文章在说明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我国对隐私权刑法保护存在的缺陷,从双轨制立法模式的建构、侵犯隐私权犯罪内容的设置及刑罚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加强对隐私权的刑法保护建议。

[关键词]隐私权;刑法保护;立法模式;犯罪;刑罚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公民隐私权遭受侵犯的现象愈演愈烈。

然而,面对隐私权不断遭受侵犯的现状,我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却不够完善,当前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主要体现在民事法律的保护上,而在刑法上的保护略显薄弱,为进一步实现公民的隐私权这一基本权利,有必要加强对隐私权的刑法保护,这也是社会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

一、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现状我国对隐私权的刑法保护主要体现在1997年新《刑法》及相关刑法修正案中。

在我国1997年新《刑法》出台时,侵犯隐私权案件已有凸显,为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我国《刑法》规定了七大侵犯隐私权犯罪行为,分别是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非法搜查罪和非法侵入住宅罪,以此确保公民的私人领域不受他人侵犯;第二百五十二条和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和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第二百八十三条和二百八十四条规定的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虽然新《刑法》规定了侵犯隐私权犯罪,但涉及种类较少,规定内容略显笼统,难以跟上不断发展的社会,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使隐私权刑法保护面临种种问题。

为弥补《刑法》的滞后性,加大对隐私权刑法保护的力度,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刑法》面临的隐私权保护困境。

具体体现在2005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五)》针对破坏金融秩序的妨害信用卡管理行为和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在《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后增加一条,即一百七十七条之一说明两罪的构成和法定刑;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增加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在其中明确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面对公众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呼声,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规定,加大了对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也加强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6100字》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6100字》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目录1 前言 (1)2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1)2.1 《民法典》 (1)2.2 民事司法解释 (2)2.3 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中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条款 (2)3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网络隐私权缺乏立法保护 (3)3.2 网络隐私权客体未得到明确界定 (4)3.3 行业自律程度不高 (4)4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建议 (5)4.1 完善立法和强化自律 (5)4.2 扩大权利客体范围 (5)4.3 加强对行业自律的引导与管理 (5)结论 (6)参考文献 (7)1 前言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发展尽管十分迅速,可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立法工作却启动较晚,并未受到充分重视,因而,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同样是比较薄弱。

同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制订的法律大多是以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为中心的网络安全立法,并没有专门对网络隐私权制订的法律,即便有一些规定,但这些都很散,很难有效运用。

而这些相关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只是规定而已,即便有违规的问题,也难以进行惩处,这便愈发让其在司法实践中进行操作。

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侵权事件日益增加,我国就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特别是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法律保护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时代的发展。

因而,为了能让我国互联网能够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尽早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同样也是目前我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本论文对网络隐私权展开阐述,分析我国现阶段在该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一些难题,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给予一些建议,此外希望能够呼吁立法机构早日颁布专门的法律法规,以便实现人们既可享受网络发展高效便捷的同时又能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从而实现我国互联网的持续发展。

2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2.1 《民法典》目前我国,与隐私有关的最早条例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该条文依托名誉权保护隐私。

了解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了解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了解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个人隐私权是每个人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法律保护的对象之一。

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个人隐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各国法律都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和保护。

本文将就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进行介绍。

一、法律定位个人隐私权在各国法律中都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和保护规定。

例如,在中国,个人隐私权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财产不受侵犯。

盗窃、抢劫、拐卖、走私国家禁止的物品、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以及其他非法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该条款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不受侵犯,其中包括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二、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国的法律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原则。

例如,在欧洲,有一项名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法规,该法规规定了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必须取得个人的明确同意,并对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也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丢失收集的个人信息,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三、视频监控与个人隐私权的平衡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场所的监控设备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引发了个人隐私权和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各国法律中,对于视频监控设备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以英国为例,《英国数据保护法》规定,使用视频监控设备的组织必须遵守一系列法律要求,包括必须为监控区域的人员提供明确而透明的通知,以及确保视频监控设备被合法使用且不侵犯个人隐私权。

四、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个人隐私保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给个人隐私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各国法律中,对于互联网公司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个人信息收集和保护规定非常严格。

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个人隐私和知情权的保护也越来越关注。

知情权和隐私权作为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法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定义、保护对象和保护方式,并对当前的争议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知情权是指个人了解并掌握自己有关事项的权利。

在法律上,知情权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是保护知情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政府机关和其他组织应当主动公开重要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例如,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和信息主体的知情权。

2. 合同法的保护在合同关系中,双方应当平等知情并充分尊重对方的知情权。

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前应当事先知悉的重要事项,并要求提供充分的信息。

一旦一方违反了知情权,另一方可以请求撤销合同或要求损害赔偿。

3. 法官裁判文书的公开在诉讼过程中,法官裁判文书的公开也是保护知情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法院应当依法公布判决书、裁定书等文书,保证公众知情的权益得到充分满足。

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隐私权是指个人不受他人干涉和侵犯的权利,涉及到个人生活、自由和尊严等方面。

隐私权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的制定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例如,欧洲联盟通过《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处理和保护原则,强调了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

2. 通信秘密保护通信秘密是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法律对于通信秘密的保护都有明确规定,禁止他人非法干涉和窃取他人的通信内容。

3. 媒体监管在信息时代,媒体的监管也是保护隐私权的重要一环。

各国都有相关规定,对于媒体在报道时涉及到他人隐私的要求进行限制,确保公民的隐私得到保护。

三、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争议和发展趋势尽管知情权和隐私权在法律上得到了保护,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扰。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立法及存在的问题(一)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现行法律规定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包括以下:第一,《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也属于保护范围。

第二,最新《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已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这一民事权利,而未成年人作为自然人理应然享有隐私权保护。

第三,《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中将隐私权作为民事权益的一类进行的保护,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公民隐私权的具体人格权地位予以确认[7],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当然也被保护。

第四,《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实行不公开出示;《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对于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件,实行不公开审理。

都是出于对隐私权的保护。

第五,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揭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除特殊情况)。

(二)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1.立法规定不完善在我国,有关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散见在《宪法》、《民法总则》、三大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规定中,但仍然没有形成价值趋向明确的体系[8],彼此之间内容上不能相互衔接,因此缺乏可操作性[9]。

再者,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其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隐私权较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侵犯,而且未成年人本身对于自己的隐私权遭到侵犯缺乏完备的法律保护意识,无法及时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因而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特殊性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我国立法上还需就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特殊性进行法律完善。

《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仅是用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更是对其依法享有权益的保护。

但是目前而言,我国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是不完整且软弱的。

该法只有原则性规定和部分侵权行为的列举,缺少其他典型侵权行为的具体规定。

该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原则性地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第二款则是对通信秘密和自由进行了特别规定。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从法律、技术和个人行为等多个角度,探讨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

一、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权。

比如,在国际上广泛接受的《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都明确规定了人们享有自由和隐私的权利。

此外,各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隐私权,如美国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法》、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等。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为保护个人隐私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技术手段保护个人隐私权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使用各种数字设备和网络服务时,个人隐私往往面临着被侵犯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保护个人隐私权。

比如,加密技术可以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存储,防止被未授权的人访问。

匿名技术则可以隐藏个人身份信息,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保证了网络服务的有效提供。

此外,个人隐私保护的技术工具也层出不穷,如防火墙、反病毒软件、隐私保护浏览器等。

三、个人行为保护个人隐私权除了法律和技术手段,个人行为也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环节。

首先,个人应保持谨慎的网上行为。

不轻易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

其次,注意网络隐私设置。

在使用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络服务时,及时更新隐私设置,只与可信的人分享个人信息。

另外,不要随意点击可疑的链接,以免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最后,个人也应提高安全意识,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弱密码,增加账号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需要法律、技术和个人行为等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利用科技手段,并且个人自身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权。

只有在个人隐私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加和谐与稳定。

民法典维护个人隐私权益的法律保护措施

民法典维护个人隐私权益的法律保护措施

民法典维护个人隐私权益的法律保护措施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个人隐私权问题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时间更长,而随着网络急速发展,个人信息的泄露、滥用越演越烈,严重影响了公民的逻辑权。

因此,如何在法律上对个人隐私权给予更多、更有效的保护,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我国《民法典》制定并实施,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以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民法典》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措施。

一、明确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地位《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条明确了民事权利的基本原则。

它着重强调所有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

个人能够自主处置自己的财产、自由表达,其权益不受侵害。

援引《民法典》第十条,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最为直接的表述,是在述明自然人人格权利的具体内容中,明确了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

二、具体定义个人隐私权《民法典》在明确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地位的同时,还细化了个人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三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应当合法、正当地获取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并严格保守其秘密,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或者向他人提供自然人的个人信息。

”三、强化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措施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查看、复制或者向他人提供其私人信件。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侵害他人隐私、个人信息权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

四、明确个人隐私权的赔偿标准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民法典》提供了明确的赔偿原则和赔偿方式。

侵犯他人隐私、个人信息权的行为人,应当根据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方法,承担侵权责任。

由此,为个人隐私权受害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和具体的司法救济路径。

总结《民法典》对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并借以更加具体、直接的方式维护公民的隐私权益,体现了我国对于人权尊重和保护的坚定立场。

关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

关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

上的确认 和保护 , 并呈现出国际统一化的趋势。 J 【
所谓 隐私 , 一般是指不愿意为别人所 知晓的有关 自己的
是个人活动 领域 : 网络虽然 具有虚拟 性 , 跟现 实社 但
会一样 , 用户在 网络中也拥有 自己的领域。它 表现在首先是
私生 活和个人事务 , 譬如个人的资料信息 、 交友 范围、 生理状
脑查看用户的资料等。个人 活动领域 主要集 中在个人 通信
Hale Waihona Puke [ 收稿 日期 ]0 9 7 8 2 0 —0 —0
[ 作者简介 ] 李英芬(9 4 , , 1 6 一)女 内蒙古赤峰人 ,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 院副教授 , 硕士研究 生导师 , 研究 方向为 民法 、 婚
姻法 、 国际 法 。

8 ・ 2
内容 、 人 计算 机 数 据 资 料 、 人 生 活 三 个 方 面 。相 对 于 通 个 个
人 隐 私 的 隐身 之 处 , 得 网 络 环 境 下 对 个 人 隐 私 权 的 侵 害 , 使
以下几 个 方 面 :

学评论》 四期上发表 了《 第 隐私 权》 一文 , 首次提 出隐私 权的 概念及系统理 论。至此之后 , 经过 百余 年的发展 , 隐私权 已
经成为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 , 一些 国家还制定
专门的成 文法对隐私权加以保护 , 一些 国家则通过判例加 以 保护。隐私权作为公 民人格权利 的重要 内容逐 渐得到法律
题 日益 受 到人 们 的 普 遍 关 注 。 由 于 侵 犯 网 络 隐 私 权 的行 为
集、 利用和公开 的一 种人格权 , 而且 权利主体 对他人在 何种 程度上可以介入 自己的私生活 , 自己是 否向他人公开隐私 对 以及公开的范 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3我国较为传统的观 【 】

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个人,我们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作为法律的维护者,法律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权?本文将围绕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展开探讨。

个人隐私权的概念与特点个人隐私权是指个人拥有自己的生活、思想、身体、名誉、荣誉等不受侵犯的权利。

它是一项公民的基本人权,具有不可侵犯性和绝对性。

个人隐私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可侵犯性个人隐私权是个人独特的私人领域,不受其他人和组织的侵犯。

它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享有的独立、不可分割的一项权利。

绝对性个人隐私权是绝对的,不受其他权利的制约。

即使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限制隐私权,也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广泛性个人隐私权包括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个人信息、通讯秘密、家庭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宪法保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宪法》中,保障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不受侵犯的权利,其中就包括了个人隐私权。

法律法规保护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个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并依法受到保护。

”此外,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对保护个人信息提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

司法保护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司法机关通过审理个人信息泄露、侵犯个人隐私权等案件,保护个人隐私权。

同时,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也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策略个人保护作为个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比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定期更改密码等。

法律保护在法律层面,可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强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法律保障

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法律保障

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法律保障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被泄露和滥用。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个人隐私权。

本文将围绕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进行探讨。

一、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个人信息是指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个人身份的数据,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银行卡信息等。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日益突出。

如果个人信息被滥用,可能导致隐私权的侵犯、身份盗用、财产损失等问题,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确保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使用或传播。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基础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权保障,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措施。

以下是几个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例子:1. 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GDPR于2018年5月25日生效,旨在增强欧盟居民的个人数据保护权利。

该法规规定了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存储方面的规定,同时对数据处理的目的、透明性、可删除性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2.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消费者隐私法》(CCPA):CCPA于2020年1月生效,是美国首个全面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州法。

该法规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定义、个人信息收集的通知和选择权、个人信息删除的权利等。

3. 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PIPL):PIPL于2021年6月10日通过,将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该法规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方面的规定,强调个人信息主体的知情同意和自主权。

这些法律法规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个人的隐私权划定了明确的边界。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实施与监管个人信息保护不仅依赖于法律的保障,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政府在个人信息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近几年,媒体对隐私权这个法律概念越炒越热,甚至于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这样的讨论,对于普及隐私权的法律知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见诸于报刊等媒体的言论中,有很多对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的理解是不正确的,甚至以讹传讹。

从近年的情况来看,侵犯隐私权案件与利用法律维护隐私权案件均呈上升趋势,己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这也标志着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正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近十几年来,我国立法、司法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隐私权的保护予以了高度重视。

但从总体上来讲,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隐私权的保护水平还不够高,侵犯隐私权纠纷时有发生。

本文拟就隐私权的有关问题予以探讨,以求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和保护更趋于完善。

一、隐私权的概念及性质。

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隐私是一种秘密,这种秘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和精神利益的意识。

隐私权是指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私人信息、私人空间不受干扰、刺探、公开的权利。

私人活动是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

私人信息,是所有的个人情况、资料。

私人空间即个人领域,指个人的隐秘围。

二、我国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概述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法律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作为独立的民事权利的地位,因此就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的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立法。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不保护隐私权,从许多法律的零散规定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保护隐私权的条款。

1、宪法的有关规定。

主要体现在以下条文:①宪法第38条规定。

“中华人民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②宪法第39条规定。

“中华人民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这是宪法对隐私权中的私生活安宁的直接确认与保护。

③宪法第40条规定。

“中华人民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究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宪法这一条文已间接将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规定为可减克的权利,即执法部门可依法定程序对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加以限制,这与国际公约的规定是相一致的。

2、刑法的有关规定。

①刑法第238条规定。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②刑法第245条规定。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③刑法第246条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实施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④刑法第252条规定。

“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⑤刑法第253条规定。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民法的有关规定。

①《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4、诉讼法有关规定。

①民诉法第66条规定。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②民诉法第120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③刑诉法第85条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④刑诉法第93条规定。

“……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⑤刑诉法第109条规定。

“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

5、行政法律的有关规定。

①人民警察法第22条规定。

“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为:……(五)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

”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 条规定。

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三、我国隐私权立法存在的缺陷及完善(一)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现实意义1、维护个人的安宁与安全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和谐,以达到整个社会安宁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想要保留自己的一个安宁的空间变得越来越难。

公民个人的隐私权随时都可能被他人通过不法手段获得,杜绝这种现象产生的途径就是加强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2、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使其免受精神痛苦。

3、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有利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从根本上对公民进行宣传,减少各种陋习,树立崭新的观念。

(二)我国隐私权的立法缺陷公民隐私权作为公民一项重要的权利,主要是通过民法的相关规定加以保护,但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实质上把对隐私权的保护纳入到名誉权的围,以是否“公开”并“造成社会评价降低”作为判断侵犯隐私权的标准。

受立法上的影响,司法实践都把披露、传播、宣扬等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视为侵犯隐私权,而把单独的非法窃取、探查、搜集等获得他人隐私但未公开的行为排斥在外。

这种立法上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未正确区分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

第二、缩小了隐私的界限。

第三、混淆了侵犯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判断标准。

虽然我国法律上并没有对隐私权直接做出规定,但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不能因为缺少法律基础而不予保护,那种认为只有当隐私权通过立法由自然权利上升到法律权利时才会受到保护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难道只有经过民法确认的权利才是法律权利吗?民法所保护的是否仅局限于民事权利?显然,法律不可能穷尽对私权利的保护,一种自然权利向法律权利的转变过程是渐进的,其间经历了人们对该权利本身认知、判断和取舍,在此之前的自然权利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利益,对它的保护往往是通过法律的基本原则来实现的。

(三)对我国隐私权立法的完善1、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

名誉权与隐私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权利,将隐私权依附于名誉权加以保护显然弊大于利;其次,加强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符合现代民法的精神。

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侧重于对公民私权利包括人身权的保护。

只有公民作为独立主体的地位得以有效保护,才能顺利地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参与经济活动。

建议我国制订未来的民法典时,将隐私权明确地规定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突出“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

2、除在民法中构成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法律框架外,还有必要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隐私权保护的一些具体和专门问题进行规定。

如在有关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当中规定有关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容,并在公民个人隐私权与新闻出版自由、社会公众监督之间划出界限;建议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的信息资料进行保护,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一些有可能涉及客户或服务对象隐私的行业里,其职业道德规应强调客户或服务对象的隐私保护。

比如针对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可以考虑制订专门的《患者权益保护法》或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做出补充性规定,使患者的隐私权通过单行法的形式再次得以确认。

3、学习世界各国有关隐私权立法方面存在的经验。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保护隐私权,不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将对隐私权的保护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他们在隐私权立法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美国现在是隐私权立法最发达的国家,先后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在隐私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就要求我们的立法机关在制定保护隐私权方面的法律时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隐私权的保护不仅仅是纯粹的民法问题,同时还是涉及尊重基本人权和保护私域的宪法性问题。

因而,隐私权的立法问题应当引起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立法机关在条件成熟之时应考虑制定专门的《隐私权法》。

另外,将来修改宪法时应当增加保障公民隐私权的条款,使隐私权这一基本人权在宪法文本中争得一席之地,强化和提升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是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随着人权理论的不断发展,在立法上注重保护隐私权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1、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1997年出版。

2、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出版。

3、Warren an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隐私权》),(1890).4、王利明、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1995年版。

5、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新论》,人民199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