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磁共振成像进展应用论文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应用进展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应用进展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它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可以在不产生电离辐射的情况下,无创地探测大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本文将介绍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利用射频脉冲激发含有磁性的原子核,使其产生共振,从而在磁场中获得信号。
通过对这些信号的采集和图像重建,可以获得大脑不同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与常规的解剖学成像不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可以反映大脑在特定任务或刺激下的神经活动。
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进展1.神经科学基础研究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大脑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可以揭示大脑的功能分区、神经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还可以用于研究脑部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等的发生机制。
2.临床诊断与治疗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对于诸如癫痫、多动症等神经精神疾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可以帮助医生定位病变部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复发风险。
3.脑机接口与康复工程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还可以用于实现脑机接口和康复工程。
通过解析大脑的神经活动信号,可以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控制。
这对于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还可以用于评估康复治疗效果,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未来发展趋势1.高分辨率与高灵敏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将进一步提高。
未来,我们有望获得更加精细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图像,从而更深入地揭示大脑的奥秘。
2.多模态与多参数成像目前,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主要基于磁场强度的变化来反映神经活动。
然而,大脑的神经活动还可能涉及其他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过程。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与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高级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清晰的内部组织影像。
自从上世纪70年代首次被引入医学领域以来,MRI技术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诊断工具。
本文将讨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以展示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前景。
一、MRI技术的进展1. 磁场强度的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RI设备的磁场强度不断提高。
目前,常见的MRI设备磁场强度可达到3.0特斯拉或更高。
高磁场强度可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和信噪比,从而更准确地显示组织结构和病变。
2. 快速成像技术的应用: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MRI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例如,快速自旋回波成像(Fast Spin Echo,FSE)和平行成像技术(Parallel Imaging)可以将扫描时间从几分钟缩短到几秒钟。
这使得MRI成为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诊断工具,在急诊和高负荷的医院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
3. 功能性MRI的发展:功能性MRI(Functional MRI,fMRI)技术使我们能够研究大脑的功能活动。
通过测量脑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fMRI可以检测到大脑活动相关的代谢变化,从而揭示大脑各个区域在任务执行中的功能连接和调控。
二、MR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 临床诊断:MRI技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医学诊断。
例如,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脑和脊髓图像,帮助医生检测肿瘤、中风、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
此外,MRI还可以进行心脏和血管成像,帮助检查冠状动脉疾病和血流动力学异常。
2. 肿瘤检测与评估:MRI在肿瘤检测和评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此外,MRI还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的灌注和代谢变化来评估其恶性程度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研究中。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I 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该技术通过测量脑区的血液氧合水平变化,可以揭示大脑活动的相关信息,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MRI技术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静息态和任务态两种模式。
在静息态模式下,被试在闭眼休息状态下进行扫描,这种模式下可以测量到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性,并构建功能网络图。
通过观察这些网络的变化,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脑部网络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而在任务态模式下,被试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认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MRI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到大脑区域的活动变化,从而探究与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以及其神经机制。
利用MRI技术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大量涉及到认知功能、神经发育、精神疾病等领域。
在认知功能方面,MRI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活动变化。
例如,在记忆任务中,MRI可以显示出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阶段的大脑活动模式,并且有助于发现与记忆缺失相关的脑区。
在学习任务中,MRI技术可以揭示学习过程中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并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MRI技术还在神经发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MRI可在无创伤的情况下观察儿童和青少年的脑部发育,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的MRI扫描图像,可以了解脑部不同区域的发育速度,以及这些变化与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关系。
这对于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MRI技术对于精神疾病研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正常人群的对比,可以发现精神疾病患者脑部的异常变化。
例如,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MRI技术可以显示患者大脑灰质和白质区域的结构异常,以及功能连接的失调,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线索。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新发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新发展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它通过监测大脑血流变化来反映神经活动,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疾病。
在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扩展中,功能磁共振成像也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样化成像模式的改进传统的fMRI技术是通过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来反映神经活动,这种技术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只能在大脑区域范围内分组成分析。
近年来,高空间分辨率的fMRI技术不断出现,与以往的低分辨率技术不同,高分辨率技术可以将神经网络的活动映射到组织结构的层次上,从而更加精细地描述不同区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比如,远程关联(long-range connectivity)是一种人们关注的脑网络现象,它可以被测量为不同脑区域的信号之间的相关性。
高分辨率的fMRI方法使得人们可以对这种现象更深入地研究。
此外,多样化的成像模式也在逐渐拓展fMRI的应用范围。
例如,静息态fMRI可以揭示整个脑功能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关系,在神经现象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与此同时,任务驱动型fMRI还能用于研究特定任务下的脑回路,并揭示此时大脑的工作机制和激活模型。
这些改进让fMRI在不同场景下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
二、人脑配准技术的进展人脑由200多个功能区组成,理解这些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功能特性,对解释人脑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人脑的解剖结构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也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fMRI技术针对人脑配准(registration)技术进行了很多改进,包括结构配准、功能配准、多模态融合配准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不同的试验或受试者之间建立标准的空间坐标系,使得人脑成像数据的比较和融合更加准确和可靠。
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及进展
对神 经系统疾病 和疾病 的认 知 。本 文就功能磁共振 的成像及 图像后处 理技术 , 及其 在反映疾病 亚临床 阶段 的功能改 变 、实时 活体 的个体化 脑功能定 位 、探索 中枢神经系统药 物机制 等方面 的临床应用 和进 展进行 了述 评 ,同时阐明其技术
龚启勇 ,E — ma i l : q i y o n g g o n g @h mr r c 缺陷及未来 发展方 向。 【 关键词] 功能磁共 振成像 ;临床应用 ;脑功能 ;精 神疾 病 o r g . c n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8 2 6 接 受 日期 :2 0 1 4 . 0 9 . 2 5 中图分 类号 :R 4 4 5 . 2 文献标 识码 :A Cl i n i c a l a ppl i c a t i o n a nd a dv a n c e s o f f u nc t i o na l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a nc e i ma g ng i
述
评
磁共振成像 2 0 1 4 年 第5 卷 增刊 C h i n J M a g n R e s o n I m a g i n g , 2 0 1 4 , V o l 5 , S 1
D I T OR I A L S
功 能磁 共 振 成 像 临床 应 用 及 进 展
发明伊始 ,临床医生以及科研人员就希 望其能够 采 集 技 术 的 出现 ,已经 能够 使 我 们 在 1 0 0 ms 内完 在 疾病 的早 期 诊 断 、预测 和疗 效 评 估 方 面 发挥 重 成 一 次 全脑 的BOL D数 据 采 集 ,其 空 间分 辨 率 仍
要 作 用 。而 其 快 速 发展 的2 0 年对 神 经 科 学 、心理 可达 3×3 ×3 mm 。在 图像 的空 间分 辨 率 方 面 , 学 以及 临床 医学 的发 展 产生 了重 要 影 响 ,特 别是 传统 的3 ×3 ×3 mm 已经不能满 足临床和研究人 为 精 神影 像 学 的发 展 提供 了重 要 手 段 。现 就其 技 员 对 细 微 脑 结构 的 观察 ,在 提 高 时 问分 辨 率 的 同
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03
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科研领域应 用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语言处理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在 语言理解、产生和感知过程中的活动 模式。
注意力与执行功能
研究大脑在注意力分配、执行控制和 决策制定等认知过程中的神经网络和 功能连接。
记忆与学习
探索大脑在记忆形成、存储和回忆过 程中的神经机制,以及学习过程中的 大脑可塑性变化。
临床应用领域及研究意义
临床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评估,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 森病等。
研究意义
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揭示人脑的认知、情感、意识等复 杂功能的神经机制。同时,fMRI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 重要作用。
02
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 应用
精神心理疾病辅助诊断
01
02
03
抑郁症
fMRI可以显示抑郁症患者 脑部功能活动的异常,有 助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诊 断。
焦虑症
利用fMRI技术可以观察焦 虑症患者脑部相关区域的 激活情况,为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提供参考。
精神分裂症
fMRI在精神分裂症的辅助 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可 以揭示患者脑部结构和功 能的异常。
异性。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03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大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和模式
,提高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和预测能力。
多模态融合技术在脑部功能研究中应用
结构磁共振成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融合
揭示脑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脑区之间的连接和交互。
磁共振成像与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融合
如PET、SPECT等,提供更全面的脑部功能和代谢信息。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可视化大脑在特定任务或活动时的活动变化。
f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是人类认知和运动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简要介绍fMRI的技术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应用情况。
一、技术原理fMRI技术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将大脑内的水分子磁矩从自发态到激发态转化,并根据水分子磁矩的变化获取大脑血流量信号。
大脑活动时,神经元的代谢情况会导致局部血流量的变化,通过检测大脑血流变化的fMRI图像,可以认识到大脑的神经代谢状态。
fMRI技术同时可以探测大脑的功能性活动和脑网络活动,更加全面地表征大脑。
二、技术发展fMRI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最初是针对神经影像学的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fMRI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覆盖领域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目前,fMRI技术已经成为研究脑功能的常用手段之一。
三、应用情况1.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利用fMRI技术探究人类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机制。
fMRI技术的灵敏度可以通过探究失忆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疾病的大脑机制,从而推断出神经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式。
2.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将fMRI技术应用于神经元的活动表征和神经网络的构建。
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fMRI技术已经成为探索人类神经网络机制的重要工具。
3.医学上利用fMRI技术可以识别脑损伤和人类神经系统中的异常以及康复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例如,在声音识别和语音理解研究中,fMRI技术对培训人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4.计算机科学领域对fMRI技术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特别是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
fMRI技术可以将大量数据分析,从而构建大规模的神经网络模型,为人类认知依据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思路。
综上,fMR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助力人类对神经系统功能合理的认知,并为其发挥更大的潜力提供了核心技术的支持。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医学成像方法,在临床诊断、疾病监测和治疗指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应用。
本文将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进展以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是通过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的信号来获取人体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一种高级医学成像技术。
其原理主要基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自旋共振现象,即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自旋将发生共振,并发出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即可获得清晰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磁共振成像仪器是在上世纪70年代问世的,当时由于仪器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等原因,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仪器逐渐变得更加便携、高效,并出现了新的磁性材料和图像重建算法,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和对不同组织或病理改变的敏感性。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与突破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首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例如,在神经科学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脑部肿瘤、卒中等疾病,并通过对图像的解析进行病灶定位和量化分析,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此外,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中,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一系列指标,辅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除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和代谢状态,从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此外,磁共振成像技术还被应用于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有助于揭示大脑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连接,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与挑战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仍然广阔,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最近几年,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fMRI及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fMRI技术的基本原理f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成像原理的非侵入性神经影像方法,可以测量人体在执行各种任务时活跃的大脑区域。
fMRI通过监测脑部血液流动的变化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情况,其基本原理为血氧水平依赖性信号(BOLD)作为代理变量测量脑血容积(CBV)、脑血流量(CBF)和脑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去氧血红蛋白(HbR)浓度的变化。
fMRI技术的应用fMRI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人体各种心理行为,如运动、语言、视觉、听觉、认知等等。
这种技术可以检测脑部活动,从而了解脑部神经元之间的交互作用,揭示人脑的功能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现神经可塑性机制,为发现神经疾病提供新思路。
以下是fMRI 技术在医学方面的主要应用。
1. 神经心理学研究fMRI技术可以研究神经心理学,如认知控制,注意力,工作记忆,语义和实施意图等等。
例如,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与人的决策和计划有关,顶叶皮层与视觉和空间知觉有关,颞叶皮层与听觉、嗅觉和记忆有关,颞枕连接区与音乐有关。
这种研究有助于了解脑部功能分布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功能诊断fMRI技术广泛应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精神疾病等。
它可以检测脑部异常活动和结构,例如,使用fMRI技术检测出活动性脑病变区域,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在神经植入治疗中,fMRI技术可以解决精确定位问题,帮助医生确定植入点和容积大小,更安全、更有效地治疗疾病。
3. 研究神经病理学疾病fMRI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神经病理学疾病,如焦虑症、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等。
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的前额叶、背外侧前额叶和海马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元活动变化。
fMRI可以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病因和发展机制,为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一章:引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产生共振信号,提供了关于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着重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领域。
第二章: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2.1 早期发展核磁共振现象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但当时只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而受到关注。
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将核磁共振用于成像应用的研究。
早期的设备体积庞大、运作不稳定,限制了核磁共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 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开始针对设备的体积、稳定性等问题进行改进。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一台商业化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开启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
同时,通过引入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进一步优化成像参数,可生成更高质量的影像。
第三章: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3.1 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础是核磁共振现象。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会与外加射频脉冲交互作用,从而导致核自旋翻转并释放出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一系列处理,最后转化成图像。
3.2 磁共振成像过程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主要包括磁场均匀性校正、脉冲序列设计、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等步骤。
通过合理选择磁场强度、脉冲参数和数据采集方式,可以获取不同组织的高对比度影像,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四章: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4.1 医学诊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影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疾病,特别是对于脑部、胸部和骨骼等部位的疾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2 神经科学研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实时观察脑活动的变化,并与行为、认知等进行关联。
通过脑功能连接分析和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分析,可以揭示脑功能网络的组织和工作原理。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脑科学是一个充满谜团和未知的领域,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发展,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而其中红极一时的技术便是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fMRI。
本文旨在探讨fMRI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介绍它是如何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工具。
一、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fMRI技术使用的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它需要依靠磁共振信号的变化来描绘人脑的活动状态。
当脑细胞活动时,会消耗周围血液中的氧气,因此会导致血液中氧气含量的下降。
根据血氧水平变化,通过fMRI技术测量神经元数量的变化。
通俗来说,fMRI技术绘制的是大脑在特定活动中正在工作的区域。
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1. 疾病的诊断fMRI技术可以用于阅读障碍、多动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防治研究。
它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使医生可以通过实时的大脑活动数据来优化放射学检查、神经内科治疗、神经手术等医疗程序。
2. 心理活动的研究通过fMRI技术,人们可以确立意识和非意识思维、视觉空间感知和大脑原始成分等之间的关系。
fMRI技术还可以揭示人类偏好、痛觉感知和感官信息的处理方式等信息,让人们了解心理过程,并理解人们的行为和体验。
3. 人机交互最近,这项技术已被广泛用于人机交互,例如头戴式fMRI设备可以在行动无法自行进行时估计人们的意识和意图,并允许人们通过意识与机器之间进行交互。
这一技术在研究人类注意力、记忆和语言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fMRI技术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发展迅速,至今已成为最常用的脑成像技术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fMRI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并获得重大突破。
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fMRI技术可以用来预测患有药物上瘾风险的青少年。
虽然fMRI技术有许多优点,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fMRI技术需要大量的人为操作和完整的解析数据,因此需要多年的专业培训和做学问才能理解。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研究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研究应用一、引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检测大脑血液流量的变化,以此间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
本文将从fMRI技术的基本原理、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来探讨该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研究应用。
二、fMRI技术原理fMRI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血液氧合水平的变化来推断大脑区域的活动情况。
当某一脑区被激活时,该区域的血流量会增加,从而导致该区域的局部血氧水平升高。
利用这一变化,fMRI技术可以通过对大脑血液氧合水平的测量来间接地反映大脑神经活动的变化。
三、fMRI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神经回路的探究fMRI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探索大脑中的神经回路。
例如,通过对不同任务中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测量,可以揭示不同任务之间的神经回路的变化。
2、认知过程的研究利用fMRI技术可以研究大脑区域在完成不同的认知任务时的变化。
例如,当人们进行记忆任务时,海马和额叶会显示出活跃的信号,而在进行语言任务时,左侧额叶和颞叶则会显示出活跃的信号。
3、疾病诊断和治疗fMRI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另一个应用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fMRI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不同病人在执行认知任务时大脑的变化情况,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四、fMRI技术的局限性1、时间分辨率的限制fMRI技术的时间分辨率有限,约为2秒,因此不能准确反映神经活动的快速变化。
2、空间分辨率的限制fMRI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是受限的,无法区分相邻的神经元或神经元集团的活动情况。
3、个体差异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都不同,因此fMRI技术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的可重复性。
五、未来发展尽管fMRI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仍然存在一系列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改进fMRI技术以更好地满足神经科学研究的需要。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科学中应用展望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科学中应用展望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神经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无创血氧水平依赖性成像技术。
通过使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fMRI能够提供大脑活动的详细图像。
它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并在这些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fMRI技术在理解大脑功能和组织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比较静息态大脑与任务活动时的大脑,我们可以获得了解大脑自身网络和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
这种比较还可以揭示大脑对不同刺激和任务的处理方式,从而增进我们对认知和行为的理解。
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提供更为精确和准确的功能映射,为神经科学家和医生提供有关人类大脑功能和异常的深入洞察。
其次,fMRI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组的大脑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大脑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这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fMRI还可以在康复治疗中发挥作用,帮助人们恢复神经功能。
通过观察康复训练后的大脑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并为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支持。
另外,fMRI技术还可以在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中提供重要线索。
对于精神障碍的研究,fMRI可以揭示疾病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关联,并帮助我们了解可能的病理机制。
临床上,fMRI可以成为诊断和预测精神障碍的工具,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利用fMRI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我们可以优化药物和心理治疗的个性化选择。
此外,功能磁共振成像还可以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的合作机会。
结合其他成像技术,如脑电图(EEG)和磁脑电图(MEG),以及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综合多个层面的信息,更深入地理解大脑的复杂性。
这种跨学科合作还可以促进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并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
尽管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令人兴奋,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已经成为了医学诊断领域的一大进展。
其特点在于能够不侵入性地对人体进行成像,同时能够提供高度清晰的图像,并且不会产生任何辐射和毒性副作用。
因此,MRI在医学诊断上拥有了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MRI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依靠人体组织中水分子的磁共振作用,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相互作用,使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发生共振现象,从而得到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进一步的发展还涉及到医学影像诊断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从而能够大大提高影像分析的精度和效率。
现在,MRI已经成为了许多常见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并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MRI技术的应用可谓是非常广泛的。
比如,对于肝脏的肿瘤诊断,传统的CT等技术可能会存在检出率不高、易遗漏等缺陷。
而MRI技术则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肝癌等肝脏疾病,减少谬误诊断率,同时还能够通过针对性的磁共振造影掌握病变结构、范围和区分度等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此外,MRI在肺、心、脑等器官和系统的疾病诊断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此之外,MRI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
比如,在人脑研究中,MRI技术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具。
它能够提供人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详细影像信息,同时还能够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脑电图、脑磁图等技术与MRI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掌握与学习过程有关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信息。
此外,MRI还可以帮助心理学家研究焦虑和情感等心理方面的信息,甚至还可以配合深度学习算法和大规模数据分析,解决医学影像人工解读效率低的问题,对人类大脑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
综上所述,MRI的应用范围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其在神经科学、广告研究、智能交通、文化财产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MRI技术的应用前景还会更加广阔,拓宽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视野。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MRI技术将会在未来的医疗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发展与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医学成像技术。
它以其优越的成像效果和无损伤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MRI技术的新发展与应用。
一、技术的新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MRI技术也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首先,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一代的MRI设备采用了更先进的磁体设计和图像重建算法,能够提供更清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这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和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其次,MRI技术在功能性成像方面也有了重要的突破。
传统的MRI技术主要用于观察组织结构,但是在观察脑部等器官的功能活动时限制较大。
然而,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等新技术的出现,人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脑部活动和神经网络的连接情况,进一步了解人脑的功能和结构。
另外,MRI技术在虚拟断层成像(VMI)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虚拟断层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多个扫描层面的图像信息重建出三维立体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全面地观察病变区域,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二、技术的应用MRI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MRI成像能够提供非常详细的组织结构信息,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MRI 图像来判断是否患有疾病,例如肿瘤、心脏病等。
同时,MRI技术还能够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其次,MRI技术在手术辅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MRI成像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图像信息,医生可以在手术前通过MRI技术对患者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评估,提前制定手术方案,减少手术风险。
此外,MRI技术还在药物研发和个体化医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应用MRI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药物的代谢过程以及药物对人脑和器官的影响,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数据。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体不同部位的柔软组织进行成像。
MRI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为了治疗、诊断以及疾病研究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着重探讨MRI技术的新进展和应用。
一、华丽的开机画面MRI的安全性较高,成像效果也很好。
然而,要获得清晰的MRI图像需要进行大量的扫描和处理过程。
在过去,MRI的扫描时间比较长,可以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处理和还原。
不过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成像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MRI新进展一方面是设备的升级,现在的MRI仪器有了更先进的元件,比如高性能的磁体、放大器、接收器和计算机。
二、磁共振池的设计磁共振池是MRI成像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位于磁体中央,用于产生强大的磁场。
最近,磁共振池也得到了大量的改进。
新的模型设计了优化的磁体形状,使得MRI的梯度和扫描速度更快。
同时,磁共振池也变得更小,在数量和尺寸方面都增加了。
三、MRI技术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MRI技术可以用于发现新药物、印证、优化和监测临床试验中的药效。
另外还可以研究更细微的药物响应,如细胞机理、胶原质、神经退化疾病、侵袭性癌症和神经影响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药品生产商开发新型药物,并能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四、MRI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的应用MRI技术可以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并可以用于监测治疗的成功率。
例如,当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不够有效时,MRI可以检测和评估疾病细胞的分子定位,并可以指导治疗工具在毒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覆盖范围。
因此,MRI技术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规划、肺结核、视网膜毒性、系统红斑狼疮和脑损伤病变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MRI技术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的应用MRI技术已经进入了许多与医学无关的领域,其中包括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项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医学成像技术,它采用强磁场和RF脉冲作用于人体,通过对所产生的回响信号进行处理,可以获得人体内部的高清影像。
相比于传统的X光、CT等成像技术,MRI不会产生任何辐射,因此对人体的危害要小得多,成为了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成像工具。
MRI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Doctor Raymond Damadian与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公司(NMR)一起研究了核磁共振的原理,并成功地证明了人体内部不同组织的磁共振信号是不同的,于是他便开始发展MRI,试图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中。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发出了第一台MRI仪,并于1977年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相关成果,标志着MRI技术正式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MRI技术也不断得到了更新和改进。
在早期的MRI仪器中,频率和强度非常低,图像的分辨率较低,难以提供准确的医学诊断。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MRI仪器的频率和强度得到了大幅提高,图像的分辨率也大幅提高,成像的速度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快,使得MRI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在已经成为了医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成像工具之一。
MRI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它可以用来检测各种疾病,包括肿瘤、骨折、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
比如MRI可以用来检测胎儿是否有先天性缺陷、脑部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关节炎的严重程度等等。
MRI还可以用来检查人体器官的功能状况,比如人脑的同步活动和各种神经传导的情况,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除了医学领域,MRI技术还广泛运用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中。
比如,生物学研究人员可以利用MRI技术来观察动物或植物的内部结构,从而得到更好的研究结果;材料科学领域也可以运用MRI技术来观察材料中原子的分布情况和晶体结构等等。
核磁共振成像治疗的技术进展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治疗的技术进展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医学中的应用,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成像诊断,而是成为了治疗重要的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MRI治疗逐渐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
一、MRI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MRI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手段,其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医学界对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深入研究。
MRI治疗的前置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本身就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医学诊断领域的重要手段。
而在医学领域中,磁共振成像技术也被称作MRI,同时也是MRI治疗技术的基础。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工作者逐渐发现,MRI 治疗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MRI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缓解病痛疗法(palliative therapy)2. 外科手术导航作用(surgical guidance)3. 交叉脑刺激疗法(cross-brain stimulation)4. 热疗法(hyperthermia therapy)在缓解病痛疗法中,MRI技术通过对肿瘤等疾病进行定向检测,从而实现了缓解病痛的目的。
在外科手术导航作用中,MRI技术使得手术更加精准,降低了手术风险,延长了手术的寿命。
交叉脑刺激疗法主要适用于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而热疗法则是将MRI技术与高频电磁场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今公认为最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
二、MRI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MRI治疗技术的应用,对于人类生命健康的保护与改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目前的医疗应用中,MRI治疗较为常见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靶向治疗MRI治疗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定位病灶,精准安排靶向治疗,将药物等治疗手段送达到需要治疗的地方,从而迅速缓解病情。
2. 模块化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中,MRI技术通过导航系统,让医生对手术操作更加精准,降低了手术风险及疼痛,同时减少了对机体的损伤和恢复期。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产生的共振现象来获得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影像。
自1970年代以来,MRI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影像学工具之一,并在临床诊断、医学研究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MRI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神经科学研究中,MRI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脑结构和功能。
通过结构MRI,研究人员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并对脑的不同区域进行标记和比较。
这为研究与脑相关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以及脑神经发育相关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则可以研究脑的功能活动。
通过测量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来推断脑区域的代谢活动,研究人员可以判断特定脑区域在特定任务执行中的活跃度。
fMRI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为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MRI在心血管领域中的应用MRI在心血管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而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无创的心脏和血管图像。
通过使用MRI心血管成像技术,医生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各种心血管病变(如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肌梗死)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MRI心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关于心脏的三维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信息。
例如,通过可视化冠状动脉,医生可以检测到冠状动脉狭窄以及是否存在血管壁中的斑块。
此外,MRI还可以评估心脏肌肉的功能和局部位移,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MRI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癌症的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至关重要。
MRI作为一种准确、无创、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肿瘤,评估其范围和分布,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进展以及应用摘要:功能磁共振(fmri) 技术因具有无创伤性、无放射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等优点。
近年来,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 state fmri) 技术对癫痫、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以及抑郁症等疾病的研究是热点。
本文综述了静息态fmri 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疾病研究应用。
关键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20-02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ri,bold-fmri)技术具有无创伤性、无放射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及可多次重复操作等优点,已成为现今进行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1 简介人类大脑重量占体重的近2%,在清醒的静息态下,脑接受心输出量的11%,但却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1]。
ogawa s等人[2]于1992 年在活体上证明用mri可以测量血中氧含量,即是将核磁共振物理学和脑生理学的结合,产生了bold信号。
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是将传统共振成像的高分辨率解剖成像能力与核示踪的血流动态的特异性相结合,将人脑的功能像精确地投影到解剖图像上,从而成为研究大脑认识思维活动的检测技术。
fmri应用于人脑功能的研究,主要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event-related fmri),即为利用各种刺激诱导局部脑组织bold信号发生变化,间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另一种为最常用的方法是静息态 fmri (resting- state fmri),即在没有明确的输入或输出因素状态下,大脑内部发生的 bold 信号的自发调节。
静息态指的是受试者闭眼、放松、静止不动,并避免任何有结构的思维活动的状态。
与基于任务的fmri比较,它的临床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好,无需实验设计及被试训练等。
1995年biswal等[3]第一次证实了静息状态下bold信号具有低频波动(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 lffs, f<0.1 hz)特性,并且发现双侧感觉运动皮层的自发bold信号存在较强的同步性。
一般认为静息状态fmri的lff的机理是由于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引起的[4]。
raiehle等[5]用pet研究大脑血流和血氧情况发现扣带回后部(pcc)、楔前叶(precuneus)、前额叶中分(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等脑区构成一个网络系统,这些脑区在静息状态下比在绝大多数任务状态下有更强的激活,因此推测在静息状态下,大脑存在着一个自组织的默认脑网络,提出了默认网络 (defaut mode network,dmn)的概念,并推测该网络可能与人脑的意识、记忆等高级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2 静息态fmri 的原理功能磁共振最初的假设是局部的神经活动与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所以局部bold信号的改变可以反映神经活动的变化[6]。
静息态fmri 的原理:血液动力学反应与大脑的神经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神经元兴奋时会引起脑血流量和耗氧量的增加,但耗氧量增加幅度较低,其综合效应是局部血液的氧含量增加,即去氧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减低,后者是顺磁性物质,它的含量降低引起 t2 加权像(t2wi) 信号增强,即神经元兴奋能引起局部 t2 加权像(t2wi) 信号增强,反之,t2加权像(t2wi) 信号也能反映局部神经元活动。
这就是bold 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生理基础。
3 fmri的优点以及应用静息态fmri 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1)成本较pet、spect 低,依靠内源性物质变化进行成像,无创、无示踪剂和电离辐射损害;(2)epi图像采集速度快,有很好的时间分辨率;(3)空间分辨率佳;(4)可对同一个体的某个脑功能活动进行重复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功能图像信息;(5)静息态fmri的临床应用简单,与基于任务的fmri比较,无需实验设计及被试训练等,可操作性好。
静息态fmri的主要临床应用如下:(1)癫痫 (epilepsy):癫痫是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
在癫痫发作间期,致痫灶及其周围脑组织有癫痫样放电,该种放电会带来功能的变化,从而伴随血氧水平的改变,这就为静息态fmri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gotman等[7]在癫痫病人的研究中提示,丘脑皮层的激活及默认脑功能活动的暂停可能共同引起了尖波放电期间病人的反应降低。
laufs h等[8]发现发作间期颞叶癫痫病人静息状态时 dmn 脑区的活动均有减弱。
08年lui[9]等研究发现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默认网络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双侧楔前叶/pcc区域缺少自发低频振幅,说明上述脑区功能异常。
2009年cheng等[10]研究原发全面性癫痫患者,认为癫痫患者长期反复的全脑放电可能导致默认网络的损害,并验证了有严重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大脑默认网络均受到严重影响的理论,结果提示局部大脑bold信号同步性变化有利于我们对癫痫灶的定位,可以有效地用于癫痫临床和基础研究。
2010年zheng等[11]利用联合脑电功能磁共振(eeg-fmri)方法研究颞叶癫痫患者发现丘脑、脑干及部分皮层区域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提示上述脑区为癫痫网络。
vulliemoz等[12]通过颅内电极脑电图联合fmri(iceeg-fmri)的方法研究发现默认网络参与了颞叶癫痫的活动。
(2)抑郁症 (depression):抑郁症是一种具有持续的情绪低落等多种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
有研究表明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存在默认状态网络的异常[13],利用静息态fmri可进一步观察抑郁症默认状态网络,将有助于对抑郁症发生机制的理解。
yao等[14]研究抑郁症患者默认状态网络内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结果提示了静息态下抑郁症默认网络的连接效能降低、协调性紊乱。
yao等[15]应用reho方法对2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焦虑、认知障碍、迟缓、睡眠障碍及绝望感症状可能是部分特定的脑自发活动一致性异常的表现。
peng等[16]在2010年发现抑郁症患者左侧丘脑在基础状态下自发神经活动一致性减低,脑区内神经活动协调一致性功能异常,可能与脑区内神经元受损及其能量代谢相关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
(3)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nestor等[17]总结了ad患者后扣带回、顶叶、颞叶以及前额叶皮质低代谢以及低灌注。
greicius 等[18]于 2004 年采用了简单的感觉运动处理任务,结果提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相对于对照dmn的激活降低,特别是在pcc和海马。
同年利用独立成分分析发现后扣带回与海马、前额叶中线区等发生连通性减弱[19]。
有研究发现海马是ad病变最早影响的脑区。
wang 等[20]研究发现ad病变影响海马与默认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
damoiseaux 等[21]报道老年人dmn 脑区的 bold 信号降低,并验证了老年人dmn 信号强度与年龄和认知能力下降呈负相关。
(4)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为一种功能性精神病,是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2006年liu等[22]应用reho方法研究发现静息状态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脑区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右顶叶以及枕叶。
2007 年 bluhm rl 等[23]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扣带回、侧顶叶、内侧额叶及小脑等脑区之间的自发缓慢波动的相关性明显减低。
zhou等[24]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海马至一些脑区的功能连接减少。
he 等[25]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桥有功能异常。
zhou 等[26]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连接分析中亦发现额叶皮层与扣带回功能连接异常。
4 小结与展望fmri对于研究静息状态下人脑自发活动以及各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fmri 研究是近几年脑功能成像研究的热点,作为发展迅速、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已经在脑科学、临床等领域的应用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但使之广泛应用于临床,还需进行探索性临床前研究。
目前,fmri发展趋势是:fmri与pet联合应用,更准确地测定脑组织的基础血流,使其信号更客观地反应生理变化。
fmri与具有时间特性的脑电检测手段 (eeg、meg) 相结合,就能解决磁共振信号滞后于神经或生理响应而不能实时反应人脑活动的问题。
随着深入的研究,我们坚信fmri 必将会再探索人类认知与思维活动,诊治脑部疾病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 raichle me, gusnard da. intrinsic brain activity sets the stage for expression of motivated behavior. j comp neurol, 2005,493 (1):167-176[2] ogawa s, tank dw, menon r, et al. intrinsic signalchanges accompanying sensory stimulation: functional brain mapping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2; 89:5951-5[3] biswal b, yetkin fz, haughton vm, et 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motor cortex of resting human brain using echo-planar mri. magn reson med, 1995, 34(4):537-541[4] biswal b, kylen zv, hyde js. simultaneous assessment of flow and bold signals in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aps. nmr in biomedicine, 1997, 10: 165-170[5] raichle me, macleod am, snyder az, et al. a default mode of brain function. pnas, 2001, 98(2):676-682[6] logothetis, nk. what we can do and what we cannot do with fmri. nature, 2008, 453(7197), 869-878[7] getman j, grova c,bagshaw a,et a1.generalized epileptic discharges show thalamocortical activation and suspension of the default state of the brain.pnas,2005,102(421:15236-15240[8] laufs h, hamandi k, salek-haddadi a, et al. temporal lobe interictal epileptic discharges affect cerebral activity in “default mode” brain regions.hum brain mapp, 2007, 28(10) :1023-1032[9] lui s, yang lo, chen q, et al., differential interictalactivity of the precuneus/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revealed by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 at 3t in generalized vs. partial seizur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008, 27:1214-1220[10] 成文莲,钱志余,张志强,钟元,卢光明. 基于fmri的原发全面性癫痫脑活动的局域一致性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9, 28(3):167-170[11] 郑玲, 张志强, 田蕾, et al., 联合脑电功能mri观察颞叶癫痫脑活动局域的一致性改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26(11):2045-2047[12] vulliemoz s, carmichael dw, rosenkranz k, et al., simultaneous intracranial eeg and fmri of interictal epileptic discharges in humans. neuroimage, 2011, 54:182-190[13] greieius md,flores bh,menon v,et a1.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major depression:abnormally increased contributions from subgenual cingulate cortex and thalamus.biol psychiatry,2007,62(5):429-437[14] 姚志剑, 王丽, 卢青, 等. 抑郁症静息态默认状态网络内功能连接的初步探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 34 (5):278-281[15] yao zj, wang l, lu q, et al., regional homogeneity in de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parate depressivesymptom clusters: a resting-state fmri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9, 115 430-438[16] 彭代辉, 江开达, 方贻儒, 徐一峰, 刘军. 首发抑郁症局部脑区的功能一致性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 36(7):406-409[17] nestor pj, scheltens p, hodges jr. advances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medicine, 2004, 10(suppl.):s34-s41[18] greicius md,menon v.default-mode activity duringa passive sensory task:uncoupled from deactivation but impacting activation.j cogn neurosci, 2004,16(9):1484-1492[19] greicius md, srivastava g, reiss al, et al.default-mode network activity distinguishes alzhermer’s disease from healthy aging: evidence from functional mri. proc natl acad sci, 2004, 101:4637-4642[20] wang l, zang y, he y, liang m, zhang x, tian l, et al. changes in hippocampal connectivit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evidence from resting state fmri. neuroimage, 2006, 31:496-504[21] damoiseaux j s, beckmann cf, sanz arigita ej, et al. reduced resting - state brain activity in the “defaultnetwork”in normal aging. cereb. cortex, 2008, 18 (8):1856~1864[22] liu hh, liu zn, liang m, et al. decreased regional homogeneity in schizophrenia: a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neuroreport, 2006, 17(23): 19-22[23] bluhm rl, miller j, lanius ra, et al. spontaneous low - frequency fluctuations in the bold signal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 anomalies in the default network. schizophr bull, 2007, 33(4):1004~1012[24] zhou y, shu n, liu y, et al. altered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anatomical connectivity of hippocampus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res, 2008.100(1-3):120~132[25] 贺忠,匡凡,谭利华,杨立萍,梁猛. 精神分裂症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16(2):154~204[26] zhou b, tan c, tang j, et al.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schizophrenia. j cent south univ. med sci, 2010, 35 (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