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cb49c1ae02d276a200292eac.png)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d0e5488d84254b35effd3442.png)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制梁场生产期间制梁台座、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电子准仪、两米条码尺均经过相关检测部门鉴定合格。
3.技术要求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若高差值之差在1mm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稳定。
制存梁台座各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制梁台座:如连续观测的当次沉降量小于2mm时,可判定其沉降稳定。
以后每台座每生产10片梁进行一次观测。
存梁台座:有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则判定沉降已稳定。
4.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4.1梁场水准监测网的建立;4.2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标的埋设;4.3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标的埋设;4.4生产期间制梁台座的沉降观测;4.5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4.6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检查工作基点完好情况,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
5.2施工工艺5.2.1水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假如高差值之差在1mm 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是稳定的。
5.2.2存梁台座观沉降观测(1)观测点布设在存梁台座设置4个观测点,台座浇筑前预埋直径18钢筋,钢筋外露混凝土面2cm 。
观测点位于横桥向台座中心线,距离存梁台座地基端部10cm 处,见图5-1。
图5-1 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观测周期每个存梁台座在首次存梁前进行观测并记录标高,落梁后立即观测,1h 、2h 各观测一次、第2天观测两次,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各观测一次;之后3天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汇总整理沉降观测记录。
(3)沉降评定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 ,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 ,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则判定沉降已稳定,可停止连续观测。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52459e5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9.png)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前言本指导书为铁路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施工人员在沉降监测作业中的行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提高施工质量。
二、作业对象本指导书适用于铁路土建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作业。
施工单位需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施工。
三、作业准备1、监测设备的准备:包括水平仪、电子水准仪、传感器、靶标、计算机等设备。
2、施工准备:确保监测点的无障碍,选取合适位置设置固定靶标,测量范围内的影响因素(如温度、风速等)应进行实时监测和掌握。
3、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作业安全规定,着可视性较高的工作服或反光衣,必要时设置警示标志;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防护,禁止实施危险操作。
四、作业流程1、选择监测点。
在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需要进行沉降监测的监测点,并确定监测范围。
2、安装监测设备。
根据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并加以安装,确保设备安装牢固、准确。
3、测量基准面高程。
在施工前,应测量基准面高程,计算监测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差。
4、开始监测作业。
当施工开始后,应根据监测技术规范确定测量时间间隔,进行定期监测。
5、监测数据处理。
在实施监测过程中,需要将所测监测数据加以处理,计算出相应的监测参数,并逐年作出趋势分析。
6、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估。
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过程,需了解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监测结果对应不同的评估等级,并形成监测工作报告。
五、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作业。
2、施工前应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准确。
3、在施工现场要勤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监测设备的工作稳定,提高测量精度。
4、在监测测量过程中如遇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结束语本指导书是针对铁路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作业提供的指导,主要是希望借助这份指导书,规范沉降监测的实施,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保障工作安全,希望本指导书能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a952740d964bcf84b9d57b30.png)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一、目的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d83bdfa91a37f111f1855b6d.png)
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教学科研楼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批准:审核:编写:长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年月日一、工程概况、施工目的、编制依据1、工程概况详见C001工程概况表2、施工目的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给教学科研楼正常施工提供依据,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必须在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一定时间内对楼体进行沉降观测。
3、本作业指导书编制依据:《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 2006年版二、观测前仪器设备、人员准备1、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瓦合金水准尺。
2、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使用经过鉴定的仪器,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3、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4、配有专业的测量人员: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工1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根据设计图纸把沉降观测点布置在主楼B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E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交汇处外侧的框架柱上,观测点离±0高出300mm,即布置在+300mm左右见附图。
福建省某围垦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福建省某围垦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d1fdf57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5.png)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工程概况xx省xx围垦工程位于xx市xx县xx内,面向东海,堤线朝向开敞式海域,距城关6km,海堤全长5433m,堤顶宽 3.8m,最大堤高10.6m,海堤围垦面积3.41万亩。
南北岸各设1座水闸,北岸松山水闸总净宽50m,南岸南岐山水闸总净宽35米,均为纳排兼用水闸。
本海堤工程先期已作过一些建设,完成了部分海堤段基础处理和海堤填筑工作,后因故停工,已施工部分经过多年的沉陷和潮水冲击,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陷和损毁,特别是北岸堤段,原来抛设的断面大都不成形,闭气体位置被两侧滚入的抛石填埋,部分基础土工布和两侧倒虑土工布暴露表面,已失去效力。
本次海堤的建设是在原来建设的基础上重建,需要先对原填筑闭气土体滚入的石渣和海堤失效部位进行清理,再填筑加高,完成整条海堤的施工。
2.工程地质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堤基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五层:第一层(Ⅰ-1)位于海滩涂面下0~1.6m,土质为淤泥,黑灰色、灰色,饱和流动状态,强度低;第二层(Ⅰ-2)位于海滩涂面下0.6~6.0m,土质为淤泥,淤质粘土,灰色、深灰色,上部含少许贝壳、碎片,饱和塑;第三层(Ⅰ-3)位于海滩涂面下6~18m,土质为淤泥,淤质粘土,灰、深灰色,上部含少许贝壳,饱和塑,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和十字板强度随深度逐渐加大;第四层(Ⅱ)位于海滩涂面下18~45m,土质为粘土,粉质粘土,含粉细沙粘土,部分含有沙夹层和透镜体,密实度大,强度高;第五层(Ⅲ)位于海滩涂面下40~45m,土质为沙砾卵石层。
从该地质情况来看,表层6m以内淤泥层受加载引起沉降、位移的变化量比较大,须在施工中注意沉降观测,掌握基本的数据来指导施工。
3.工程沉降观测本工程地基情况复杂,为了给施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须以现场沉降观测分析结果对地基变形、固结情况进行动态掌握,以控制和指导工程施工,主要内容为地表沉降观测。
3.1沉降观测内容和布置详细沉降观测断面布置及项目布置见表3.1,具体见沉降观测断面布置图(以下简称布置图)。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f8185bfab9f3f90f76c61b42.png)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158fa52e1ed9ad51f11df207.png)
新建铁路武汉~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XXTJ I标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T1105ZZ—012编制:审批:受控状态:(盖章受控)编制日期:中铁十一局武广客运专线XXTJ I标五公司项目部1、编制目的为规范本工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准确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编制依据2.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2.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2.3、武广客专线相关设计文件;2.4、《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
3、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项目部管段的沉降动态变形监测施工技术。
4、工程概况本管段内路基共3.67363km,7个工点。
根据沉降观测要求共需设置观测桩444个,沉降板115处,单点沉降计6个,剖面沉降管68处。
埋设位置及数量详见《中铁十一局武广客专XXTJⅠ标五公司路基沉降埋设元件统计表》。
桥梁13.9983km,7座,墩台434个,共需设置观测点1736个,涵洞9座,共需设置观测点36个。
5、路基沉降观测5.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断面设置情况应会同监理及工地设计组进行,并取得设计及监理的同意。
5.1. 2.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5.1.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5.1.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沉降与稳定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与稳定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89ce29671ed9ad51f01df2ff.png)
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案我标段路基均位于软土地基上,全部为填方路基。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和《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需进行沉降与稳定观测,具体方案如下:一、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沉降板制作:施工路段的地表沉降观测方法为在原地面上埋设沉降板进行高程观测。
一般软土路基路段,在K80+56处路中心埋设一个观测点;桥头引道路段,在K79+900、K79+940、K79+976、K80+132、K80+175、K80+218.416处设置六个观测断面,第一个断面设置在桥台桩位处,每一个断面在路中心和路肩内缘埋设三个观测点。
沉降板由钢板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筒组成。
底板尺寸50cm×50cm×3cm,测杆直径4cm,保护套管直径10cm。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二、位移边桩的布置及设计:地基的稳定性通过观测地表面位移边桩的水平位移和地表隆起量而获知。
在K79+940、K79+976、K80+56、K80+132、K80+175处设置五个断面及每个桥头纵向坡脚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一个断面在坡趾及距坡趾5.0m埋设位移边桩。
边桩采用C25号钢筋混凝土预制,长度1.5m,断面为正方形,边长15cm;桩顶预埋钢筋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为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0cm,桩周围回填密实,上部50cm用混凝土浇筑固定。
三、主要操作要点:1、测点标杆安装时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安装必须稳固,对露出地面部分均应设置保护装置。
在路堤施工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现标杆受拉或位移,需立即修复,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2、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
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三天至少观测一次。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10d3624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c.png)
满堂支架沉降观测方案一、造成支架变形的因素分析地质钻探不够充分;验算及设计推算有误,对地基土或冻胀土的特性认识不足,对土的承载力与荷载估算不当,结构计算差错等;施工质量差,在基础处理时使用了不合格材料,含泥量过大,配合比失调,养护不当,降低了混凝土强度等;施工方法失误,大面积、深基坑开挖时尚未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软基处理不当引起地面沉降与位移,钢结构施工时未顾及日照与气温变化的影响等等。
二、沉降观测变形观测是了解变形情况最有效的方法。
沉降观测是变形观测最主要的内容,其作业简便、精度高,既能提供沉降量,又可推算出支架的倾斜与水平构件的挠度等。
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
1、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及工作点通常沉降观测需要测定绝对沉降量,这是相对于基准点的沉降量。
因此,需要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处埋设稳固的基准点。
假若基准点离沉降观测点过远,那么施测不便,精度也随之降低。
因此,通常又在靠近沉降观测点便于观测的稳定处设置工作点。
日常观测时从工作点出发,测定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工作点的沉降量。
沉降观测水准点及工作点的布设应考虑下列因素:a、一般基准点不少于三个,构成基准网,经常检测三点间的高差,以判断基准点的高程有无变动。
基准点应尽可能埋设在基岩上b、一般是在框架的外围布设成一条闭合的水准环形路线。
根据观测精度要求,力求布置成网形最合理、测站数最少的观测环路。
c、水准点应布设在较为明显,便于施测,通视条件良好,在全部观测期间内均可使用的地方。
d、水准点应布设在受震区域以外,易于保存点位的地方。
避免在低洼易积水处、松软填土地带以及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埋设。
e、水准点距公路与滑坡等至少5m。
f、当埋设水准点处有基岩露出时,可用水泥砂浆直接将水准标志浇灌于岩层中。
2、观测点的布置:根据现场及现浇梁支架的观测要求将观测点布置于现浇梁底板的1/2跨与1/4跨左右侧,位于底模的牢固点上。
一跨需6个观测点。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改)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改)](https://img.taocdn.com/s3/m/a567961714791711cc791773.png)
宁安铁路一标段路基工程编号:XXXX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审核:批准:2010年2月1日发布 2010年3月1日实施宁安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编制目的明确沉降观测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作业施工。
2、编制依据(1) 新建南京至安庆铁路施工图;(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6)《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7)《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8)《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10)《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3、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宁安铁路一标段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4、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4.1 路基4.1.1 沉降、位移观测桩埋设在设计图纸指定位置原地面的线路中线、左右侧路肩处埋设沉降观测桩,两侧坡脚外2m、8m 、10m各设一排水平位移桩,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处和过渡段处,应加密观测断面。
沉降观测桩随填土高度变化,应逐段接高。
边桩位移观测采用混凝土桩,运用全站仪或锤球配合钢尺观测。
填筑最后一层后,在设计观测断面的路基面左右两侧路肩处埋设观测桩,继续沉降观测。
4.1.2 观测点(沉降板)的布设沉降板埋置于线路中心、路肩的基底。
监测横断面设左、中、右三个点,双管式沉降板由钢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埋设于基底。
底板采用尺寸不小于50cm ×50cm×5mm的钢板,在钢板中央用角铁呈三角形固定φ6钢管,外套PVC管保护。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ad3640a5b0717fd5360cdcc8.png)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为保证安达东制梁场梁场沉降变形观测的观测质量,使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安达东制梁场台座沉降及梁体徐变变形观测作业及箱梁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三、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铁道部有关规定;四、资源配置1、人员设置2、主要仪器1.根据沉降变形相关要求埋设水准点及观测标.2.单独建立国家二级水准测量沉降变形监测网,相关技术要求见下表:沉降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冻土线以下。
3.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4.根据测量资料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六、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 每次观测前,检查仪器和设备是否完好。
2.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3.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4.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5.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cb49c1ae02d276a200292eac.png)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8a5b7cd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3.png)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了解沉降观测的基础知识,掌握沉降观测原理和方法,掌握工程变形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1、三角支架、水平仪等2、标高笔、铅直管等3、沉降仪、刻度尺、卷尺等三、实验内容1、现场找正中线、放设备2、沉降仪校准3、进行水平调整4、对固定点进行沉降测量5、对移动点进行沉降测量6、计算变形四、实验步骤1、现场找正中线、放设备选择地基上的一个平整点(固定点),并做好三角支架的支撑架构,之后可以放置沉降仪器。
2、沉降仪校准校准沉降仪器,首先将其水平嵌入三角板中,调整水平仪视线,使其位于正中央,然后使用标高笔在沉降仪的标记线上标线。
3、进行水平调整调整三角支架、水平仪以使管内水平。
4、对固定点进行沉降测量在沉降仪的标记线上读取固定点的标高值,然后进行初期固定点的记录,着重记录日期、时间、变形测量器示值和气温、气压等现场环境因素。
5、对移动点进行沉降测量设立移动点及其标记线,根据相应的步骤,进行移动点的记录,同样也着重记录日期、时间、变形测量器示值和气温、气压等现场环境因素。
6、计算变形计算出各点测量值的变形量、沉降值等,并进行对比,对比计算出与规定相比上述两个点的是否稳定等。
五、注意事项1. 当进行转移测量时,应注意三角板上的立孔和基线的定位线是否水平,当存在不水平时应加以调整。
2.测量时,应注意记录的时刻及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记录,各种情况平衡考虑,当存在属地居民大量行人车辆影响时,应注意安全问题。
3.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与其它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4.当进行记录时,应注意记录的位址整齐,当存在不平时应进行采用卡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整齐。
5.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监视。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e5c6ce2ce2f0066f533229d.png)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QB/BT—C1—043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
1、名称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承接建筑物的沉陷观测
3、过程
按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1)沉陷观测用的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
(1)工作水准基点或采取一级布设的水准基点,尽量选择在靠近建筑物而其变形影响较小的地方,点位不受厂房机械震动及打桩的影响。
(2)观测点位置的布设,一般由设计人员视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结构及内部应力分布。
在大比例尺图上进行设计。
2)沉陷观测的方法、精度和频率。
(1)沉陷观测一般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由水准点来测量观测点应组成闭合和附合水准路线。
(2)工作水准基点至观测点间采用II级精密水准测量。
在永久性水准点至水准基点之间,一般采用I级精密水准测量,中小型厂房采用III级普通水准测量。
(3)观测过程中采用固定仪器位置,固定所用仪器和水准尺并固定人员。
视线最长不超过50米,每站前后视距差不应大于0.3米,累积差不大于1米,基辅差不超过0.25毫米。
观测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观测对象、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3)没陷观测的资料整理和分析
(1)资料整理所需的原始资料:建筑物总平面图、建筑物基础平面图、剖面图,地基资料、观测点及水准点布置图。
(2)整理内容:校核原始观测记录与计算的正确性,填注沉陷观测记录,绘制所需要的沉陷变化曲线图表。
(3)通过沉陷速率与外力作用的关系的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将结果提供给有关部门。
4、附沉陷观测记录
C1/0 陕西省宝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
板厂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
![板厂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https://img.taocdn.com/s3/m/4292a5204b73f242336c5ff2.png)
条形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板场毛坯板及成品板存放基础的沉降观测。
二、作业准备1、建立沉降观测组,毛坯板及成品板基础沉降观测小组人员设备配备:沉降观测负责1人,专职沉降观测监测人员2人,精密水准仪1台。
2、提前埋设工作基点。
三、作业内容毛坯板存放基础均要观测,成品板存放基础选择性布点观测。
1、沉降观测测量点的布设熟悉了解条形基础布板存放方案,首先布设沉降观测测量点。
沉降观测测量点分为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两类,其布设要求如下:(1)工作基点,是测定沉降观测点时作为高程传递点,工作基点使用普通水准点,工作基点要求设置牢固,形式美观。
如下图1-1,(2)沉降观测点,根据基础布设情况横向每20m-30m设置一个观测点,2、沉降观测配备专业人员,按观测要求和观测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及时整理分析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3、沉降观测数据及及时、定期整理、汇总分析,并提供给技术部门作为毛坯板存放方案的指导依据砂浆锚固Φ20mm钢筋3m m ≥100m m图 1-1 工 作 基 点 形 式 图四、操作方法沉降观测使用DS05型精密仪器采用单线路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查条件。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观测使用DS05型或DS1型精密仪器按精密水准进行观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观测沉降点进行观测。
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基础沉降观测频率要求:日常过程中3天/次,沉降量趋于稳定7天/次,遇沉降量突变1天/次,五、沉降测量点的保护基础沉降测量点布设完成后建立巡查制度,定期巡视,掌握观测标志的情况。
六、注意事项1、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尽量避免施工及外界干扰和人为破坏的地方,保证其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基底沉降观测断面每间距两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设置一个,过渡段和有加密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的优先设置基底沉降观测断面。
2.2.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5cm。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设置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路基中心和两侧。
基底沉降观测断面在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之间居中设置,包括1个沉降板,布置于路基中心。
过渡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断面包括3个沉降板,布置于路基中心和两侧。
路堑地段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设置观测桩。
路堑地段不做地基沉降观测,不设基底沉降观测断面。
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路基断面布置示意图见下图:沉降观测断面布置示意图2.2.4 路基沉降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所示: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2.3观测技术要求2.3.1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3.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2.3.3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2.3.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2.3.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1次/每填筑3层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1个月以后1次/2周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
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三、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技术3.1.1桥面结构施工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3.1.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桥面结构施工要求。
3.1.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3.1.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3.2、观测点的设置原则3.2.1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台、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
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3.2.2 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3.2.3墩身观测标:观测点数量每墩2处,位于墩身两侧;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0.5m左右。
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
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3.2.4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3.2.5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横向布置见下图:连续梁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三孔一联设置18~28个观测标,四孔一联设置32个观测标,横向布置参照简支梁设置。
纵向布置详见下图:其它特殊连续梁拱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
3.2.6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8所示:沉降监测点基准点路线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3.3、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3.1 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承台观测标设置3.3.2墩身观测标:采用φ14mm不锈钢螺栓。
见下图所示:20401002012020210101440x40x2墩身观测标设置 3.3.3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6.2.1的墩身观测标设置。
3.3.4无碴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中详细要求。
3.4、观测技术要求3.4.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3.4.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3.4.3 观测精度要求: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 ,读数取位至0.01mm 。
3.4.4观测频次要求: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终张拉张拉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无砟轨道铺设期间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3.4.5 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
4、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1、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总体要求4.1.1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