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

合集下载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导读: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翻译: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

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

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

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

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

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寓意: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

康震教授还特别强调了韩愈的人格魅力。他认 为,韩愈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担当 的人。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这种高尚 的人格精神也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
第6部分 结语
结语
通过对康震教授评说唐宋八大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唐 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心声 通过学习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汲取其中蕴含ຫໍສະໝຸດ 人生智慧 和精神力量第3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那么,康震教授解读"唐宋 八大家",为什么一定要从 韩愈开始讲起呢?说到唐诗 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李白、
杜甫、苏轼、李清照
他们那一篇篇洋洋洒洒如行 云流水般的文章,宛如一望 无垠黄灿灿的麦田,成熟而
富于生机
而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 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 是他们竖起了古文运动的大 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
第7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第8部分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与 思想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与思想
1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观点鲜明
他的作品以山水游记、寓言、散文为主,文笔简练明
2
快,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切关注,以
3
及对人生、人性的深入思考
第9部分
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 768年,字退之,河南孟州 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
家柳宗元并称"韩柳"
而要说到唐宋散文,我们自 然就会想到"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画外音:柳宗元少年成名才华出众,可是就在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一场政治打击却向他猛烈袭来,面对这场异常猛烈的打击,柳宗元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部登空》,敬请关注。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

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

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

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

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

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

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

【诗歌鉴赏】柳宗元《罴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宗元《罴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宗元《罴说》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罴说》原文鹿畏?,?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

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罴说》注释、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

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

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2、?(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3、被(pī)发:披散毛发。

被,同“披”。

4、绝:极。

害:伤害。

5、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6、为:模仿。

7、寂寂:清静无声。

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

罂(yīng):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

火:燃烧。

8、为:模仿。

感:召唤,引诱。

9、伺:等候。

0、趋:快步行走。

、因:于是。

为:模仿。

2、亡:逃跑。

3、而:表承接。

4、?(zuó):揪住。

搏:搏击,抓、扑。

挽:拿来。

5、善内:改善内部。

柳宗元《罴说》翻译鹿害怕?,?害怕虎,虎又害怕罴。

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

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

?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

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柳宗元《罴说》赏析《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词作品,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强大,威胁国家统一,朝廷无力讨平,只能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伐,结果获胜的藩镇更加强大,对国家造成更大的威胁。

柳宗元的动物寓言

柳宗元的动物寓言

结果弄得这个人的家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家具,衣架上 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喝的、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 西。
老鼠在白天成群结队地与人一道 行走,到了晚上就偷咬东西,打架吵 闹,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吵得人不 能入睡。可是这个人却始终不感到厌 烦。
几年后,这个人迁移到了别的地方。后来另有人搬到 这里居住,老鼠还是照样地胡作非为。新搬来的人说: “这是一些钻在阴暗角落里害人的东西,偷吃东西,捣乱 逞凶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会猖狂到这种程度呢?”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 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就完全顺 从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鹿逐渐长大以后,忘记了自己是麋鹿,以为狗真 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再一起顶撞翻滚,越来越亲 近。狗因为害怕主人,只得与鹿周旋得很好,可是却不 时地舔着自己的嘴唇,露出想吃鹿的馋劲儿。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野狗在路 上,便跑过去想跟它们一同玩耍。这群野狗见鹿主动跑 过来,既高兴又恼火,一拥而上扑过去把鹿咬死吃掉了, 尸骨散乱地丢在路上。麋鹿到死也没有明白这是怎么一 回事。
老虎渐渐地逼近后,越来越轻侮驴,撞动挤靠、冲击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 说:“驴的技艺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 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去。
唉!驴的形体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 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 终究不敢吃掉它。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讽刺了那些没有自知之明,认敌 为友,结果走向灭亡的人。
黔地本来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 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 大物,把它当作神灵,躲藏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渐渐小心地走 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
节目预告:
寓言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千古传颂的《黔之驴》几乎是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代表作。在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当中,动物是最生动有趣的主角,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动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即将播出。
康震:
今天啊一开始先讲一只小虫子的故事,说有一只小虫子,这虫子很有特点,在路上爬,一边爬一边爬,就看见路边上有什么小米粒啊,小麦穗啊,就背到背上去,然后再接着爬,爬一会儿又背一些东西,这越爬走的路越多,路边的东西就越多,背到背上的东西也越重,背得哼哧哼哧挺累的。有的好心人看见这小虫子在那路上走,觉得它太辛苦了,背这么多东西,就给它拿下来一点,让它喘口气,缓过来劲儿。可是这个虫子有个特点,等它缓过来劲儿以后,它又接着把卸下来的东西又背上去了,再接着走,接着往前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这个虫子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爬高,它不光是喜欢负重而行,而且喜欢负重爬高而行,哪高跟哪走,越高越高兴。爬着爬着,那么重、那么累,爬得那么高,稍微有一个技术动作不过关,啪叽,摔下来了,就摔死了,就是一个小虫子的故事。这个小虫子的名字呢,大家很不熟悉,叫蝜蝂。那么我讲完这个小虫子的故事以后,大家会说有个什么印象呢,对这个虫子?大家说这个虫子是一个很勤劳的虫子,不知疲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么一种虫子。那大家说康老师您这只虫子,是从哪爬过来的呢?是不是从《伊索寓言》里头“爬”过来的?我还真跟您说啊,这个真不是从《伊索寓言》里边的虫子,也不是古希腊版的、也不是古罗马版的,反正不是外国版的,是纯正的中国版的一只小虫子。具体点说呢,就这虫子的版权呢是归柳宗元所有,是柳宗元创造的一只小虫子,柳宗元给这虫子起名叫蝜蝂,给它写了一篇传记就叫《蝜蝂传》。

百家讲坛2010年节目播出目录详表

百家讲坛2010年节目播出目录详表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13_《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谜
刘心武
2010年3月24日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14_《情榜》之谜
刘心武
2010年3月25日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15_八十回后回目之谜(上)
刘心武
2010年3月26日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16_八十回后回目之谜(中)
刘心武
2010年3月27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7_好学生“坏”学生
鲍鹏山
2010年3月3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8_圣人千古
鲍鹏山
2010年3月4日
水墨齐白石_01_木匠生涯
吕立新
2010年3月5日
水墨齐白石_02_贵人相助
吕立新
2010年3月6日
水墨齐白石_03_五出五归
吕立新
2010年3月7日
水墨齐白石_04_定居北京
吕立新
2010年3月8日
袁腾飞
2010年5月10日
永乐大帝01_永乐盛世
商传
2010年5月11日
永乐大帝02_生母之谜
商传
2010年5月12日
永乐大帝03_初封燕王
商传
2010年5月13日
永乐大帝04_风波四起
商传
2010年5月14日
永乐大帝05_奔丧奇遇
商传
2010年5月15日
永乐大帝06_牛刀小试
商传
2010年5月16日
袁腾飞
2010年5月4日
塞北三朝18_辽18:第一奸臣
袁腾飞
2010年5月5日
塞北三朝19_辽19:辽衰金兴
袁腾飞
2010年5月6日
塞北三朝20_辽20:宋金夹击
袁腾飞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鉴赏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鉴赏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鉴赏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

他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

后来他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

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柳宗元介绍综述

柳宗元介绍综述

康震:百家讲坛----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讲稿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

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

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

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

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

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

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

没错,你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呢,我要告诉你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一首非常优美的、我们说它是山水诗也好,抒情诗也好,在这样一首优美的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巨大的悲剧,隐藏着一段巨大的落差,还隐藏着一种极度绝望的心情。

这还得从柳宗元青少年时期的极度的辉煌说起,柳宗元的青少年时代,那跟韩愈不一样。

我们前面讲韩愈,觉得都挺惨的一个苦孩子,磕磕巴巴的,最后通过读书,然后终于考丨中了进士,考丨中进士半天又做不了官等等等等。

百家讲坛丨“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4-5集

百家讲坛丨“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4-5集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4: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5:动物开口会说话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

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
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
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柳宗元寓言散文

柳宗元寓言散文

柳宗元寓言散文
嘿,朋友!今天我要给你讲一个有趣的事儿,就发生在咱这充满奇趣的大自然里。

有一天啊,我到林子里闲逛,瞧见一棵大树上有个乌鸦窝。

那窝搭得歪歪扭扭,真叫一个简陋。

就在这时,一只乌鸦扑棱着翅膀飞回来了,嘴里还叼着一条大虫子。

这乌鸦呀,长得黑乎乎的,羽毛也不怎么鲜亮。

它站在窝边,正准备把虫子喂给窝里的小乌鸦。

可就在这当口,一只狐狸从树底下窜了出来。

这狐狸贼眉鼠眼,眼珠子滴溜溜地转。

它抬起头,对着乌鸦就喊:“乌鸦大哥,听说您唱歌那叫一个好听,能不能给小弟我来一曲呀?”
乌鸦瞅了狐狸一眼,没吭声,继续喂小乌鸦。

狐狸一看这招不管用,又换了一招,它笑嘻嘻地说:“乌鸦大哥,您这一身黑羽毛,在阳光下那可是闪闪发光,比孔雀都漂亮!”
乌鸦还是不理它,心里估摸这狐狸没安好心。

狐狸有点着急了,跺着脚说:“哎呀,乌鸦大哥,您要是唱上一曲,我保证给您找好多好多的大虫子!”
乌鸦终于忍不住了,“哇”地一叫:“你这狡猾的狐狸,别想骗我开口!”可它这一张嘴,虫子掉下去了,狐狸一口就接住,跑得没影了。

乌鸦在树上气得直跺脚,叽叽喳喳地骂着狐狸。

小乌鸦们也在窝里饿得直叫。

后来呀,这乌鸦学聪明了,再碰到狐狸,不管它说啥,乌鸦都紧紧闭着嘴。

你看,这狐狸自以为聪明,却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乌鸦呢,吃一堑长一智,也不再轻易上当啦。

讲完这个小故事,我不禁想,咱们在生活里,是不是也得像乌鸦一样,多留个心眼,别被那些花言巧语给骗了呢?
怎么样,朋友,这个故事有没有让你乐一乐?。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_020文档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_020文档

2020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_0文档EDUCATION WORD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_0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古文大致为五类。

七年级语文 柳宗元简介3

七年级语文 柳宗元简介3

(三)动物开口会说话寓言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千古传颂的《黔之驴》几乎是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代表作。

在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当中,动物是最生动有趣的主角,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动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画外音】:柳宗元是个失败的政治家。

他在朝从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短暂的仕途得意之后,就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再贬柳州,落得个半生潦倒、怨恨到老的结局。

然而,苦难的经历激发起柳宗元天才的文学创造力,动荡的人生给予他太多的创作灵感与文学素材。

在被贬永州的十年里,他留给后世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中,动物的形象生动有趣,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与象征意味,令人难以忘怀。

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以寓言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呢?他又是如何通过动物来警醒世道、启发人生呢?今天啊一开始先讲一只小虫子的故事,说有一只小虫子,这虫子很有特点,在路上爬,一边爬一边爬,就看见路边上有什么小米粒啊,小麦穗啊,就背到背上去,然后再接着爬,爬一会儿又背一些东西,这越爬走的路越多,路边的东西就越多,背到背上的东西也越重,背得哼哧哼哧挺累的。

有的好心人看见这小虫子在那路上走,觉得它太辛苦了,背这么多东西,就给它拿下来一点,让它喘口气,缓过来劲儿。

可是这个虫子有个特点,等它缓过来劲儿以后,它又接着把卸下来的东西又背上去了,再接着走,接着往前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这个虫子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爬高,它不光是喜欢负重而行,而且喜欢负重爬高而行,哪高跟哪走,越高越高兴。

爬着爬着,那么重、那么累,爬得那么高,稍微有一个技术动作不过关,啪叽,摔下来了,就摔死了,就是一个小虫子的故事。

这个小虫子的名字呢,大家很不熟悉,叫蝜蝂。

那么我讲完这个小虫子的故事以后,大家会说有个什么印象呢,对这个虫子?大家说这个虫子是一个很勤劳的虫子,不知疲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么一种虫子。

那大家说康老师您这只虫子,是从哪爬过来的呢?是不是从《伊索寓言》里头“爬”过来的?我还真跟您说啊,这个真不是从《伊索寓言》里边的虫子,也不是古希腊版的、也不是古罗马版的,反正不是外国版的,是纯正的中国版的一只小虫子。

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

观其状甚怪,咸若骞①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

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

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

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

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

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

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

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

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

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一也。

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

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

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

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马。

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

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

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矣!【注释】①骞:高飞。

②倛头:古人打鬼驱疫时所戴的方形面具。

译文:古书上记载着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登上昆仑山的故事,后来那些喜欢多事的人把它画成图,宋、齐两朝以后一直流传下来。

看那些马的形状,非常离奇古怪,都像在空中飞翔一般,有的像龙、凤、麒麟、螳螂的样子。

这类书籍世上有很多,但是都没有可取的地方。

世上的人听说是骏马,因此便按照奇异的形状去想象它。

那么他们在谈论圣人的形状时,也是像这样的情况了。

所以传说伏羲长的是牛头,女娲的身体像蛇,孔子的脑袋像四方形的倛头。

像这一类的说法有很多。

孟子说:“我的外貌有什么与一般人不同呢?尧、舜也和普通人一样啊!”现在的马,驾着车行走,有的走了一里路就流汗,有的跑了十里才流汗,有的跑了成千上百里路还不流汗。

柳宗元简介《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篇文章写一个猎

柳宗元简介《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篇文章写一个猎

柳宗元简介《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一个猎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罴说。

《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

结果反而招来其他猛兽。

最终被罴所食。

文章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侥幸混日子的人。

并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文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名称,罴说。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柳宗元。

罴之状。

被发人立⑶。

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⑷。

楚之南有猎者⑸。

能吹竹为百兽之音⑹。

寂寂持弓矢罂火⑺。

而即之山。

为鹿鸣以感其类⑻。

伺其至⑼。

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

趋而至⑽。

其人恐。

因为虎而骇之⑾。

貙走而虎至。

愈恐。

则又为罴。

虎亦亡去⑿。

罴闻而求其类⒀。

至则人也。

捽搏挽裂而食之⒁。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⒂。

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译文。

⑴罴:哺乳动物。

体大。

肩部隆起。

能爬树。

柳宗元简介游水。

掌和肉可食。

皮可做褥子。

胆入药。

亦称“棕熊”。

“马熊”。

“人熊”。

⑵貙发:披散毛发。

被。

同“披”。

⑷绝:极。

害:伤害。

⑸楚:指今湖南。

湖北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⑹为:模仿。

⑺寂寂:清静无声。

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

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

火:燃烧。

⑻为:模仿。

感:召唤。

引诱。

⑼伺:等候。

⑽趋:快步行走。

⑾因:于是。

为:模仿。

⑿亡:逃跑。

⒀而:表承接。

⒁捽:揪住。

搏:搏击。

抓。

扑。

挽:拿来。

⒂善内:改善内部。

鹿害怕貙。

貙害怕虎。

虎又害怕罴。

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

好像人一样站着。

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

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他悄悄地拿着弓。

箭。

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

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

等到鹿一出来。

就用火种向它射去。

貙听到了鹿的叫声。

快速地跑过来了。

猎人见到貙很害怕。

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貙被吓跑了。

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

鸲鹆学舌文言文

鸲鹆学舌文言文

鸲鹆学舌文言文一、原文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二、字词注释1. 鸲鹆(qú yù):鸟名,俗称“八哥”。

2. 罗:张网捕捉。

3. 调其舌:训练它的舌头(使它能模仿人说话)。

调,调教,训练。

4. 效:模仿。

5. 曷(hé)若:哪里比得上。

曷,何,什么。

三、译文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捕捉到它后便调教它的舌头,时间久了,它就能模仿人说话了,可是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整天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

有一只蝉在院子里鸣叫,八哥听到后便讥笑它。

蝉对八哥说:“你能模仿人说话,这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比得上我自己叫出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

四、主旨分析1. 讽刺盲目模仿- 文中的鸲鹆只会模仿人说话,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

这讽刺了那些没有主见,盲目模仿他人的人。

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语或行为,却没有自己真正的内涵和创造力。

2. 倡导独立表达- 蝉自鸣其意,与鸲鹆形成鲜明对比。

这告诉我们应该像蝉一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

五、写作特色1. 对比手法- 通过鸲鹆和蝉的对比来突出主旨。

鸲鹆能模仿人言却无自己的思想,而蝉虽不能像鸲鹆那样模仿人说话,却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种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寓意。

2. 简洁生动的语言- 文章篇幅短小,但叙事清晰。

如“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简洁地交代了鸲鹆的出处和被训练说话的过程。

在描写鸲鹆和蝉的对话时,语言生动,如“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通过“笑”“谓之曰”等词语,将二者的神态和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柳宗元寓言故事柳宗元寓言故事1【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

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

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翻译:湖南省永州市有一家的主人,特别畏惧犯忌日。

他认为他出生的那一年是子(鼠)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击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灾祸不管,恣意横行。

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却没有任何灾祸。

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

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而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

后来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猛,认为这家人还跟以前的那家人一样。

新搬来的人看见了说:"这些应该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是怎样到达这样的地步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哎!你们认为这样吃饱喝足并且没有灾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恒持久的吗!柳宗元寓言故事2【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节目预告:寓言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千古传颂的《黔之驴》几乎是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代表作。

在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当中,动物是最生动有趣的主角,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动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即将播出。

画外音:柳宗元是个失败的政治家。

他在朝从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短暂的仕途得意之后,就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再贬柳州,落得个半生潦倒、怨恨到老的结局。

然而,苦难的经历激发起柳宗元天才的文学创造力,动荡的人生给予他太多的创作灵感与文学素材。

在被贬永州的十年里,他留给后世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中,动物的形象生动有趣,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与象征意味,令人难以忘怀。

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以寓言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呢?他又是如何通过动物来警醒世道、启发人生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正在播出。

康震:今天啊一开始先讲一只小虫子的故事,说有一只小虫子,这虫子很有特点,在路上爬,一边爬一边爬,就看见路边上有什么小米粒啊,小麦穗啊,就背到背上去,然后再接着爬,爬一会儿又背一些东西,这越爬走的路越多,路边的东西就越多,背到背上的东西也越重,背得哼哧哼哧挺累的。

有的好心人看见这小虫子在那路上走,觉得它太辛苦了,背这么多东西,就给它拿下来一点,让它喘口气,缓过来劲儿。

可是这个虫子有个特点,等它缓过来劲儿以后,它又接着把卸下来的东西又背上去了,再接着走,接着往前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这个虫子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爬高,它不光是喜欢负重而行,而且喜欢负重爬高而行,哪高跟哪走,越高越高兴。

爬着爬着,那么重、那么累,爬得那么高,稍微有一个技术动作不过关,啪叽,摔下来了,就摔死了,就是一个小虫子的故事。

这个小虫子的名字呢,大家很不熟悉,叫蝜蝂。

那么我讲完这个小虫子的故事以后,大家会说有个什么印象呢,对这个虫子?大家说这个虫子是一个很勤劳的虫子,不知疲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么一种虫子。

那大家说康老师您这只虫子,是从哪爬过来的呢?是不是从《伊索寓言》里头“爬”过来的?我还真跟您说啊,这个真不是从《伊索寓言》里边的虫子,也不是古希腊版的、也不是古罗马版的,反正不是外国版的,是纯正的中国版的一只小虫子。

具体点说呢,就这虫子的版权呢是归柳宗元所有,是柳宗元创造的一只小虫子,柳宗元给这虫子起名叫蝜蝂,给它写了一篇传记就叫《蝜蝂传》。

画外音: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寓言这种文学形式,比如《诗经》中就有《鸱鸮》这样的寓言诗。

先秦时期,寓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庄子》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但这一时期的寓言只是一种说理论事的手段,不是独立的文学形式。

寓言在柳宗元的手中,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作品,这是柳宗元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

柳宗元寓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那么,这篇《蝜蝂传》究竟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这只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小虫子,究竟背负着什么深刻的寓意呢?康震:那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说有问题呀,康老师,你前面刚说过,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这是十年的时间。

后来又被贬到柳州,这是四年。

他就是在柳州最后去世的,前后加在一起十四年的被贬的时间,他的精神是很痛苦的,他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他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他的前途是非常绝望的,这么一个人,他怎么还会有这种闲情逸致写一些这种小虫子的故事呢,是不是,百家讲坛MP3下载不是神经失常了吧?我前面说过,柳宗元给很多人都写过信,请求这些人的帮助,但是,石沉大海、泥牛入海,没消息。

别人要救自己救不了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是自己自救,怎么自救呢?柳宗元就借着这种小虫子,这样的小动物,可能要把自己内心里头的愤懑、把自己的不满、把自己的牢骚和对这个不公平的命运的呐喊要发泄出来,所以,把这小虫子的故事写完了以后,柳宗元就大发了一通议论,他怎么发的议论?他说这个世道有很多的人,就跟这蝜蝂一样,他们天天大把地捞钱,把这钱放到自己家里边,还觉得自己家里填得不够满,很多的人还在拼命地往上爬,还觉得爬得不够高,官做得还是不够大,可是有一天呀,突然地倒了霉了,摔下来了,一切都丧失掉了,这下下场可就惨了。

可有一样,要是时来运转,没过多久他们又重新回到朝廷,重新又做了官,他们就会又故态重萌,继续捞钱、继续往上爬、继续要去做官,一直等到有一天就跟这只虫子一样,爬得太高了,一脚没踩稳,摔下来,啪叽,就摔死了。

柳宗元说现在这个世道,很多人都像这只虫子一样奋不顾身地、不顾生命地、不顾性命地去扒钱、去抓官,但是就没想到自己的性命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他最后说啊,这些人从外形上来看,那是个人,挺高大,还挺英俊、挺体面、挺排场,可是他们这脑子、他们这智力,跟这虫子没什么两样,人形但是虫脑。

很显然,我们说柳宗元是想借着这个小虫子的故事来讥讽那些当权者,那些在台子上的贪赃枉法的人,那些以权谋私的人、贪得无厌的人、为非作歹的官员,是在讽刺他们。

但是我们自己想想,看见这只小虫子,我们就觉得这虫子挺熟悉,好像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要是自己把手放在胸口上,回到家里慢慢想想,好像觉得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当中,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在你自己的身边,好像也有这只小虫子的影子在晃悠。

那么,当你看见那只小虫子在很勤奋地爬的时候,当你看见它不顾一切地把很多东西背在背上的时候,当你觉得它快累得半死了,你很可怜它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曾经想过,在冥冥之中、在上苍之中有一只同样很怜悯的眼睛在看着你呢?这不一回事吗?我们在上天看来,也就是一只小虫子,所以你别老看着故事嘲笑虫子,你在嘲笑那虫子、可怜那虫子的同时,你得可怜自己。

这个寓言故事就是很有力量,它像一个双刃剑,你在砍别人的时候、刺别人的时候,也砍自己、刺自己。

我告诉你这虫子身上不但有我们的影子,也有柳宗元的影子,你得想想这个,难道不是吗?你说柳宗元他被贬了,他为什么痛苦啊?因为他被剥夺了参与政治的权利,被剥夺了前进的权利,被剥夺了表达思想的权利,被剥夺了往上爬的权利,所以他痛苦啊。

可是你现在是很痛苦,你怎么没想着当初,你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时候呢?那个时候你不是喜欢跟人辩论吗?你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吗?你不是感觉一切的机会都是为自己准备的吗?你不就像那只蝜蝂一样,给背上背了那么多东西。

当然你背的不是东西,你认为自己在背上插了好多旗子,你觉得这些旗子又辉煌、又鲜亮,是我荣誉的象征,但我告诉你,你插一面旗帜、两面旗帜可以,你的背上如果插了一百多面旗或者五百多面旗,那你要不然就是卖旗子的,要不然就是这些旗子已经不是旗子了,它成了什么呢?成了你的沉重的负担了,那时候这些旗子还是你的荣耀吗?韩愈曾经评价柳宗元,说柳宗元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少年得志,敢为人先,不太懂得谨慎从事,凡事都是一马当先,功成名就,那都是顷刻间的事,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

你看啊,为什么我们这里头有柳宗元的影子?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之后,不是朝廷有一次把他们又召回去了吗?那时候柳宗元多高兴啊,觉得机会又来了,我又杀回来了,天下又是我们的了,特别地兴奋、特别地高兴,觉得要挽开袖子、要重新再大干一场了,那么高兴,为什么高兴啊?那不就是刚才象《蝜蝂传》里面写的那个情景吗?可是还没等到他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朝廷又一道召命把他贬到柳州了,这时候又是垂头丧气、患得患失,全世界就是他最惨。

那你说,这不是一只典型的蝜蝂吗?没错,柳宗元写这小虫子,主要的目的还是讽刺那些在台子上的、耀武扬威的家伙们,但是我想,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他看着自己的手掌上这只蝜蝂的时候,他也未必没有看到自己的身影。

刚才我说了,没人能救柳宗元,没人有本事能把他从被贬的地方再召回到长安去。

也许看着这只虫子,写下这些文字,这多少能够让他自己的心灵安静一点。

拯救,有时候未必就是非得脱离苦海,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也许是更大的拯救。

画外音: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社会矛盾尖锐、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动荡时期。

官场的腐败和仕途的失意,都让柳宗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他的笔下,无处不在地反映着对社会现实的极度愤懑和对自身遭遇的深刻反省。

在柳宗元所有的寓言故事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黔之驴》。

那么,除了我们知道的“黔驴技穷”这个传统内涵之外,在柳宗元的心目中,他创作这篇寓言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康震:说到这儿大家还记得那只贵州的毛驴吗?就是那黔之驴,黔驴技穷的那只驴。

贵州没有毛驴,有人就把一只毛驴“空运”到贵州,放在那儿。

老虎一看,嚯,这么大的一个,因为它没有见过毛驴,这么大,这肯定很厉害。

老虎很害怕,躲在树林里悄悄地窥视它,看来看去,不敢接近。

过了一会儿呢,那毛驴“嗷”地叫了一声,给这老虎吓坏了,以为它要吃自己,后来又等了半晌,看来看去觉得,除了叫好像再没别的什么本事,这老虎就开始在它的周围走来走去,一会儿给你噌一下,一会儿给你扫一巴掌,就挑衅它,弄来弄去呀,驴虽然老实,百家讲坛下载但是也有脾气呀,怒了,“咵”地一脚尥个橛子。

老虎一看,哼,我的明白,您呢就这两招,第一是叫唤,第二是尥蹶子。

这就好办了,一上去这驴就没了。

大家说你讲这故事我们都挺熟的,你净讲这些挺熟的故事,太没意思了。

我告诉你,还还真不了解这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我先告诉你应该怎样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是老虎的角度,作为老虎,一定不要被这种庞然大物所迷惑,不要惧怕那些外形上看上去很巨大的庞然大物。

但是这叫战略上你要藐视它,在战术上我们还得重视它。

老虎在树林里观察它,经过了几次侦察之后发现,除了叫、除了尥蹶子没别的,那才能断然出击。

你不能说那是一只犀牛,你也断然出击,那你不是自找苦吃吗?老虎的角度记住了啊。

第二,是这毛驴的角度。

毛驴的角度比较独特,就是作为毛驴您就本本分分地,您没真本事、没有真才实学,您不要张牙舞爪、虚张声势、故作姿态。

生活当然是美好的,生活有时候也是很善良的,但是呢,你要是把生活惹急了,它把面具拉下来,露出残酷的、丑陋的面目的时候,那你也是很难受的,是不是?毛驴也是这样,做人你就要老老实实,不要虚张声势,不然到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

你看,我们一般教育我们的孩子,教育我们的少年儿童,说《黔之驴》就是这两个角度。

可是我告诉你还有第三个角度,你做梦你都想不到,而且这第三个角度是柳宗元自己的角度,跟我们那俩都不一样。

柳宗元写完《黔之驴》之后,他后面有一小段自己的评论,他是怎么说的,他说唉,这驴死得冤呐,为什么呢,说这驴呀,它死不是因为它没本事,是它贸然地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换句话说,这驴要是从一开始就不叫唤、不尥蹶子,保持着一种沉默的、很尊严的巨无霸的形象,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它的底细,老虎永远躲在小树林里,那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