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读罢《管晏列传》,我心中犹如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这两位古代的贤臣,以他们独特的智慧和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给了我许多思考和启示。
管仲和晏婴,一个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个助力齐景公治国安邦。
他们的故事,没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却在平凡中彰显着伟大。
管仲,起初与鲍叔牙一同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知道他是因为贫困。
管仲为鲍叔牙谋事,却使事情更加困顿,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管仲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知道他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管仲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胆小,知道他有老母亲要赡养。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能有这样一位理解、包容、信任自己的朋友,该是多么难得啊!鲍叔牙对管仲的这份情谊,真的是让人感动不已。
后来,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他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主张先发展经济,让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再进行道德教化。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是在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吗?管仲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叁其国而伍其鄙”,把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士乡十五个;把鄙野分为五属,设立各级官吏管理。
这种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
而且啊,他还善于利用商业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通过设立盐官和铁官,实行盐铁专卖,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
晏婴呢,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智慧和品德却无比高大。
他节俭力行,以身作则,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祭祀祖先的猪腿连诸侯都不摆上,这在当时那个追求奢华的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晏婴拒绝了景公给他新建住宅的好意,说“臣家贫,待臣食禄,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婴得辞。
”瞧瞧,这是多么的清正廉洁!他还善于劝谏景公,景公喜欢建造宫室,喜欢游玩享乐,晏婴就常常巧妙地指出景公的错误,让景公能够及时改正。
有一次,景公问晏婴:“我想要听从先生的教导,可是我做不到,怎么办呢?”晏婴回答说:“如果君主真心想要听从劝谏,那么没有做不到的。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史记·管晏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管仲和晏婴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生平事迹。
通过阅读这篇列传,我深受启发,不仅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管仲和晏婴的思想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管仲和晏婴都是春秋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生平和事迹,使我对他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管仲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和军事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主张“兼爱”和“非攻”,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提出了“兼济天下”的政治主张,主张国家要以民为本,实行平等和公正的政治制度。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齐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和外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克己复礼”,提出了“礼义廉耻”的思想,主张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还提出了“外交以礼”的政治主张,主张国家要以礼待人,实行外交政策。
这些思想和主张在当时对齐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史记·管晏列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管仲和晏婴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思想的重要影响。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不仅在当时对齐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生平和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古代历史和中国古代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读完《史记·管晏列传》之后,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管仲和晏婴的思想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古代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生平和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管晏列传》有感实用六份
读《管晏列传》有感实用六份读《管晏列传》有感 1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__,也是一个杰出的__和外交家。
我佩服他善于言辞的本领,他话中有意,意中有话,比如,他刚到楚国,见到楚王有意不开城门,让他钻狗洞。
这不是明摆着让晏子出丑么?但是晏子肯定是不示弱的,他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我在这里等一会儿,你们去问问你们的楚王,楚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竟含着楚国开城门是国家,开狗洞是狗国的意思。
楚王肯定知道如果不开城门的话,他就成了狗国的狗王。
楚王迫于无奈,为了能保住楚国和自己的尊严,楚王只好吩咐下人去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来。
晏子还非常聪明、机智、随机应变,他知道如果说楚王的一句坏话,杀身之祸是免不了的,于是他换一种说法说楚王,让楚王自己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前身埃晏子的爱国精神更是可敬的,楚王故意让他的武士押着囚犯在他们吃得很开心的时候走过,这时,楚王假惺惺地问武士:“这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是哪里人?”武士,说:“是个__,齐国人。
”这样一说,楚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齐国人没出息。
晏子并不认输,马上反驳,举橘子在淮南和在淮北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水土不同,来说明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在楚国就做起__来,也是因为水土不同的原因。
这样既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侮辱,又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这样使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了。
今天在黄__的讲解下,我们学习了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管晏列传》这篇古文。
《管晏列传》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体会到了其蕴涵的进步思想和做人的道理。
其中所述的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让我深有感触。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经常和鲍叔牙交往,两人的关系很好。
鲍叔认为管仲是个有才干的.人。
在当时,管仲家里十分贫穷,因此,管仲将自己与鲍叔牙做生意时所得的收入中多分给自己一些,占鲍叔牙的便宜。
鲍叔牙知道他的困难,并不说他的坏话,始终对他很好,不和他计较这些小事。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晏子的故事。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对管仲和晏子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管仲是齐国的著名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他的领导下,齐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最终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管仲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在《管晏列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深谙人性,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人民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注重发展经济,加强军事,推行法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他还善于外交,与各国诸侯交往中,巧妙地维护了齐国的利益。
与管仲相比,晏子虽然名声不如管仲,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同样值得我们钦佩。
晏子一生忠诚于国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他主张“以德服人”,注重以道德教化人民,提倡“仁政”,关心人民的疾苦和需求。
他不仅善于治理国家,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智慧和风度。
阅读《管晏列传》,我深深感受到了两位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他们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和智慧。
同时,他们的为人处世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们都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的人。
他们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管晏列传》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它不仅记录了两位政治家的故事,更让我们领略到了他们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管晏列传》,这一篇出自《史记》的文章,读来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管仲和晏婴,这两位春秋时期的名臣,他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的为人处世,都让我深深地着迷。
管仲,从一个曾经的囚犯,摇身一变成为齐国的相国,他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传奇。
晏婴,身材矮小却智慧过人,以其独特的政治眼光和外交手段为齐国谋福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纵横捭阖。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管仲的经济策略。
他提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真的是太有远见了。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在为了温饱而奔波,谁能想到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对于道德和礼仪的追求会自然而然地提升呢?管仲就想到了,而且还将其运用到了齐国的治理当中。
他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让齐国的粮仓充实,百姓们不再为了吃穿发愁。
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齐国的社会秩序也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开始注重礼仪和道德,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再说晏婴,他那“以节俭力行重于齐”的作风,真的是让人敬佩。
他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出行的车子也很破旧。
可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人,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却毫不含糊。
有一次,齐王想要给他换一辆豪华的马车,晏婴坚决拒绝了。
他说:“臣节衣缩食,是为了给百姓做表率,让他们懂得勤劳节俭的重要性。
如果我坐上了豪华的马车,那百姓们会怎么想呢?”就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总是追求那些表面上的虚荣和奢华,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晏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节俭并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美德,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联想到我自己的生活,虽然没有他们那样波澜壮阔,但也有着相似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的志愿活动。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清理小区里的垃圾和杂物,美化环境。
一开始,我心里还有些不情愿,觉得这又脏又累,没啥意思。
但是当我真正投入进去,看到原本脏乱差的小区在我们的努力下变得整洁干净,看到居民们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管仲列传读后感范文
管仲列传读后感范文《管晏列传》读后感一管夷吾和晏子同为齐国效力,虽不处于同一时代,但都做出了丰功伟绩,故将两人放在同一列传。
说起管仲,不得不提的是鲍叔牙,这个自幼和管仲结交,受到管仲欺负却毫无怨言:管仲与其一起做买卖,管仲分大头,鲍叔牙知道他穷,不认为他贪;为鲍叔牙考虑事情,却将其陷入困境之中,鲍叔牙不怪他,知道时运有时好有时不好;管仲多次任官多次被逐,鲍叔牙不认为他不忠而认为他没有遇到好机遇;管仲带兵打仗输了逃回来,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而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
当管仲受困,鲍叔牙荐举他做官,愿意做他下属。
对此,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任官后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又善于因祸得福,转败为功,齐国遵从他的政策,使得齐强于其他诸侯。
鲍叔牙能够看出管仲的才能,又能对其的“过分”行为处处包含,在有好的机会时,因为管仲更有能力而让贤,可见其拥有独具慧眼的识人能力和宽容的胸怀,后人也因此不多讨论管仲的才能,而称赞鲍叔牙的识人之才。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摘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此文主要探究太史公将二人合写的原因,及太史公所寄寓的感情。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i206 :a :1005-5312(xx)23-0004-01《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
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
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原因。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一)最近看了看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其中一篇《管晏列传》深受启发。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百姓)同好恶。
”把齐国治理得富国强兵,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是很有意义的。
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一思想说明了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二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四维是指礼仪廉耻,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三是“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说明政令要畅通无阻,政令要顺民意,百姓需要的要给予,百姓不要的要去掉,体现了注重民生。
四是“贵轻重,慎权衡。
”办事决策要轻重缓急,要权衡利弊,不能主观意断,盲目办事,工作要抓重点。
五是“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要知道付出与得到的辨证关系,只有付出,才能得到。
晏子是三朝元老,由于他节俭力行,被齐国人民敬重。
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也就是一歺不吃两样晕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
他直言不讳,谦虚谨慎。
书上记载这样一件事:晏子为齐相,坐马车出门,其车夫之妻从门间看到丈夫赶车时很狂,意气风发,扬扬自得。
车夫回到家中后,其妻要求离他而去。
丈夫问她为什么离去?妻说:晏子长得不高,身为齐相,名显诸侯,看他志向和思想很深沉,也很谦虚谨慎,常有自居人下的样子。
而你长得高大,却是车夫,看你赶马车的样子,自以为了不起,你这样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因此我要离你而去。
从此以后车夫谦卑退让。
晏子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变化这么大?车夫如实说明情况。
后来晏子推荐他当大夫。
从这一记载中可知晏子的为人。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即在朝做官要想着忠于职守,退休回家要多想想自己的过失,怎样才能弥补过失。
司马迁对他的人品有高度评价:假如晏子还在,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我喜欢仰慕的。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篇1】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仅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
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
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
于他,项羽可是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
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
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可是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
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可是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
管晏列传读后感1000字(共五则)
管晏列传读后感1000字(共五则)第一篇:管晏列传读后感1000字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摘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此文主要探究太史公将二人合写的原因,及太史公所寄寓的感情。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4-01 《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
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
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原因。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流通货物,使齐国国富兵强,而且他与百姓同好恶,顺应民心民意,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同样重视民生,办事尽心尽力,且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任齐国宰相篇二:管晏列传读后感2 《管晏列传》读后感在管仲之后百余年,晏婴任官,为齐国三代效力官拜宰相却“食不重肉,妾不衣锦”,非常节俭,而晏子相比于管仲,二人均有治世之才,但管仲帮齐国称霸,而晏子却帮齐国治世。
晏子虽位极人臣,却十分看中人才,当时晏子看见石父受困,便将其解救出来,回到家中,石父却说要绝交,因为晏子虽然知道他是贤才,却没有以礼相待,还不如不救。
晏子听后将其奉为贵宾。
晏子的进谏也是很有技巧的,他从不直接的强荐,而是委婉的曲荐,从中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他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在不同环境下,或一针见血,或委婉,或庄重,或幽默,使我们不仅为其内在的修养,也为其做官的智慧所折服。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管晏,字子牙,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齐国历任重要职务,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管仲之后”的政治家。
《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详细记载了管晏的一生和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深受读者喜爱。
读完《管晏列传》,我深受启发。
管晏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在齐国的政治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主张“去华攻秦”,提出了对抗强大敌人的战略思想,为齐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励精图治,使齐国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管晏的政治理念和实践经验,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管晏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军事上善于用兵,善于布阵,多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他还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管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晏的多才多艺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作为。
最让我感动的是管晏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他在齐国历任重要职务,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他不畏权贵,不畏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不懈努力。
在他的一生中,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我深受他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管晏列传》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不仅了解了管晏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一生,也受到了他的思想和品德的熏陶。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管晏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列传,全文以管晏的一生为主线,详细介绍了他的事迹和个性特点。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管晏这个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管晏是一个十分聪明才智的人,他早年读书勤奋,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所以对各种事物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一生中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例如守城、治理海盗等,而且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尤其是他在治理海盗时采取的政策,不仅有效地遏制了海盗的嚣张气焰,还帮助民众恢复了平静的生活,深得人民的拥护和赞扬。
管晏治理海盗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注重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海盗的行为规律和活动轨迹,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二是注重团队合作,积极与其他地方的官吏和民众进行合作,共同打击海盗势力。
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智慧和勇气,才使得管晏能够成功地解决了海盗问题,为民众带来了稳定和安宁。
除了政治方面的成就,管晏还是一个具有卓越个性特点的人物。
他个性坚毅果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公正和正义有着高度的敏感度。
在面对权力和权威的诱惑时,他始终保持了头脑清醒和从容自如的态度,始终做到了以公正和法律为准绳,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道路。
这种个性中展现出的聪明、勇敢和坚持的精神是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阅读《管晏列传》,我深切感受到了古人的胸怀和智慧之广。
管晏不仅在治理海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政治道德和人格修养上也是一个典范。
无论是他对于职责和使命的坚守,还是对团队合作和民生情怀的讲究,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综上所述,《管晏列传》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并喜爱上了管晏这个人物。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智慧和勇气,看到了坚持和担当,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品质。
希望将来能够发扬这些精神,不断追求进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史忘管晏传记读后感(一)最远看了看司马迁所写的《史忘》,此中一篇《管晏传记》深蒙启示。
“管仲既任政相全,以戋戋之全正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弱兵,取雅(苍生)异孬恶。
”把全国乱理失富国弱兵,使全桓私成为“年龄五霸”之一。
汗青的经历值失鉴戒,他正在如下几个圆里的阐述是颇有意思的。
一是“仓廪真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枯宠。
”那一思维注明了物资文化决议精力文化。
两是“四维没有弛,国乃死亡。
”四维是指礼节廉耻,那注明精力文化建立战廉政建立的重要性,是闭系到国度存亡生死的年夜答习题。
三是“高令如流火之源,令逆民意。
”注明政令要流通无阻,政令要逆民心,苍生须要的要赐与,苍生没有要的要来失落,表现了注重平易近熟。
四是“贱沉重,慎权衡。
”处事决议计划要沉重徐慢,要权衡利弊,不克不及客观意断,自觉处事,事情要抓重点。
五是“知‘取之’为‘与’,政之宝也。
”要知叙支付取失到的辨证闭系,只要支付,能力失到。
晏子是三晨元嫩,因为他节省力止,被全国人平易近敬重。
他“食没有重肉,妾没有衣帛。
”也便是一歺没有吃二样晕菜,妻妾没有脱丝绸衣服。
他直抒己见,谦卑慎重。
书模板上记录那样一件事:晏子为全相,立马车没门,其车妇之妻从门间看到丈妇赶车时很狂,英姿飒爽,扬扬得意。
车妇归抵家外后,其妻要供离他而来。
丈妇答她为何离来?妻说:晏子少失没有下,身为全相,名隐诸侯,看他志背战思维很深厚,也很谦卑慎重,常有自居人高的样子。
而您少失高峻,倒是车妇,看您赶马车的样子,自认为了不得,您那样的人是出有前程的,因而尔要离您而来。
今后当前车妇谦虚让步。
晏子感触奇异,答他为什么变迁那么年夜?车妇照实注明状况。
厥后晏子举荐他当医生。
从那一记录外否知晏子的为人。
“入思效忠,退思剜过。
”即在野作官要念着毋忝厥职,退戚归野要多念念本人的过得,怎么能力补救过得。
司马迁对他的人品有下度评估:假设晏子借正在,即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尔怒悲企慕的。
汗青的经历值失鉴戒。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史记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
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
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晏婴事齐三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三世显名于诸候。
其中,我对“仓禀实而知礼节”这句话感触十分深刻,这句话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在辅佐“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时励精图治,留下的千古名句。
在我理解来看“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说粮食富裕了仓库里备粮多了,就要教育大家都要有礼貌、讲文明知礼节了。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可以说的上是“仓禀实”了,那么“知礼节”又做的如何呢?在时下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见死不救的人情冷漠、人心死亡症”、“惟利是图、巧取豪夺的贪婪症”、“权钱交易、金钱万能的良知泯灭症”、“知识贬值、精神无用的文化贫血症”、“急功近利、贪图现世的短视症”、“斗富炫奢、一掷千金的浅薄症”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蔓延,“向河内倾倒垃圾”、“任由宠物随地大小便”、“沿街占道经营”、“不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等不文明行为纷来沓至。
尽管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中英文版)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Guan and Yan Biography,"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intricate portrayal of two remarkable statesmen in ancient China.The narrative vividly captures their wisdom, integrity,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te, leaving an indelible mark on my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their legacies.在阅读《管晏列传》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两位古代中国杰出政治家形象之细腻描绘。
这部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智慧、正直以及对国家的贡献,对我理解历史人物及其遗产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The biography unfolds with Guan and Yan"s early lives, highlighting their rise from humble origins to the highest echelons of power.It"s a testament to their intelligence and administrative prowess that they were able to navigate the treacherous political landscape of the time.传记从管晏的早年生活娓娓道来,突显了他们从卑微出身跃升至权力巅峰的历程。
他们能够巧妙地驾驭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这无疑是对他们智慧和行政才能的最好证明。
What strikes me the most is the duo"s commitment to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Their policies were forward-thinking and aimed at improving the lives of commoners.This aspect of their governance is truly inspiring and serves as a lesson for contemporary leaders.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对搭档对人民福祉的执着追求。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
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我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
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
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
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
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
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
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境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样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
读书活动中你一定有很多感悟,写一篇史记读后感能让你得到更多的收获。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篇1)《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
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明白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
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
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
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
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教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教师发现了。
教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教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
本以为这样我就能够好好听课,谁明白,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
于是教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
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教师严厉的脸,便明白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
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
课后,教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教师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管晏,字子牙,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
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好友。
管晏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管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全文共分为三篇,通过对管晏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文学才华和为人处世的风采。
读完《管晏列传》,我深受启发,对管晏这位古代伟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管晏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鲁国时期,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以其清廉正直、勇敢果敢的作风,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在军事上,他以其高超的指挥能力和出色的战术,多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管晏的一生,是充满了忠诚和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臣义士。
除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就,管晏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文章,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管晏的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他的文章,行文流畅,思想深刻,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管晏的文学成就,让人叹为观止,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文学造诣和情感表达的深度。
在读完《管晏列传》后,我对管晏这位古代伟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管晏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他的政治才能、文学才华和为人处世的风采,让人深深地敬佩。
他的忠诚和担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管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
摘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此文主要探究太史公将二人合写的原因,及太史公所寄寓的感情。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4-01
《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
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
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原因。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流通货物,使齐国国富兵强,而且他与百姓同好恶,顺应民心民意,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同样重视民生,办事尽心尽力,且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任齐国宰
相时,“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深受百姓爱戴。
处理政事上,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利用局势,转危为安,颁布政令也顺应民心;晏婴则是与国君直言以对,或遵循法度,或斟酌而行,诸事办得合理合法。
重视民生,顺应民意是你管仲与晏婴为政上最大的共同点,也是是司马迁将二人合写的重要原因。
但《管晏列传》对这一部分着墨很少,而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两人生活中的一些轶事。
这是为什么呢?
(二)深层原因:太史公将管、晏二人合写以寄托难言之隐。
通观全文,主要讲了管仲与鲍叔牙相交之谊、齐桓公善用管仲,共成大业之事,以及晏婴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行为。
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是借此文颂扬举贤荐能的美德,以抒发自己受腐刑之辱及得不到赏识之怨。
先看管仲,《管晏列传》中,不仅道出了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鲍叔对管仲的情谊之真:管仲贫困时,鲍叔不嫌其贫;管仲办事不利时,能看到主客观原因,并坚信管仲之才;管仲身陷囹圄时,他不仅力挽狂澜救出了管仲,还向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
鲍叔牙可贵的不仅在于能包容管仲那些与世俗观念不符的行为,还在于能理解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相信其潜能,并甘心居于其下。
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伟大功业,太史公这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真是恰如其分。
这句话
不仅道出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也切实表达出司马迁对管鲍之交的钦羡与向往,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切肤之痛。
如果说,鲍叔与管仲是知音,那么,齐桓公和管仲则是知遇之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扶持。
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且对其无比信任,管仲为了治国,向桓公要求“三归”、“反坫”,桓公都一一满足,并无任何怀疑;而管仲则报之以无比的忠心,不仅能抓住时机,转危为安,还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
齐国有了管仲,称霸诸侯;管仲也是因为齐桓公,才成为万世敬仰的功臣。
再来看看晏婴,太史公先写了晏婴的经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后面侧重描述了他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事。
晏婴在路上遇见了身陷缧绁的贤人越石父,晏子立马解下马,赎回了越石父,表现出其求贤若渴的心情。
到家后,晏子一时疏忽,没有邀请越石父进门自己就进去了,越石父严厉斥责了晏子,认为“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螺绁之中”,甚至要和他绝交。
晏子不仅没有生气,还检讨了自己,向越石父诚心谢罪。
呈现出了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贤臣形象。
第二件事,更加突出了晏子的形象。
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仍表现得很谦恭。
他的御者却甚为自得,御者的妻子感觉悲哀要求离去,御者从妻子的告诫中幡然醒悟,变得谦逊退让,勇于责己。
晏子察觉到御者的变化,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大胆地推荐他出仕,为国所用。
总的来说,太史公主要写了管仲被举荐终成大业与晏婴举荐人才两件事。
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
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武帝施以腐刑,而管仲与桓公有一箭之仇,仍被桓公重用为相,相比之下,太史公是多么生不逢时,只能感叹明君难求啊;司马迁落难之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越石父与晏子素昧平生,晏婴能以马赎出身处缧绁的越石父,这样一比,太史公可谓是痛到极致,莫可名状。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以“相知”为灵魂贯串全文,突出表现朋友之间,君臣之间,贵贱之间,主仆之间的知遇之情,以表明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之痛,深刻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汉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
这才是将管晏合写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张丛林.《管晏列传》与司马迁的隐衷.安徽教育学院学
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