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合集下载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窃读记》资料林海音家庭成员(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窃读记》资料林海音家庭成员(精品)

《窃读记》资料林海音家庭成员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丈夫: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

林海音之女及女婿夏祖丽、张至璋。

林海音的丈夫夏承楹,是位国际评论的翻译家,在40年代,他常以“陈迎”笔名在北京一家期刊上发表译文。

他的译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酷暴行及其必然失败的命运,用含蓄隐晦的妙笔迂回点露,躲过敌伪检查人员的眼睛,给慧眼的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坚持下去必获胜利的信心,从而受到人们的赞赏和传诵。

夏承楹的父亲夏枝巢老人是现代著名诗词家。

有“四大公子”美誉的一个“公子”张伯驹,经常和枝巢老人往来吟咏。

夏承楹的弟弟夏承楣及妻周蓉子,30年代是常在北京溜冰场上驰骋的运动名将,这一对青年夫妇在冰上翩翩起舞的照片,常出现于当年的各画刊上。

林海音和夏承楹现在台湾仍从事文字写作生涯,祝愿他们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现在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不知他们是否有意回大陆看看,他们如能目睹今日北京城南的变化,将是很有意思的。

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另外,林海音的作品《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和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

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的《城南旧事》还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

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

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

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

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

林海英

林海英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1960年出版。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想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 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有评论认为,林海音的去世,是台湾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五年级名人简介(1)

五年级名人简介(1)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音,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

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

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

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林海音,1910年12月12日出生,原名林正英,台湾妇女运动先驱,中国社会主义女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她被誉为“中国女作家的骄傲”。

林海音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从小,她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独立、自强的个性。

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不公感到深深的同情,决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为社会发声。

林海音的作品以描绘女性生活和探讨性别平等为主题,她以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而受到广泛赞誉。

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又展示了她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出色。

她曾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彷徨》、《重逢》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限制,呼吁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

此外,她还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除了小说创作,林海音还热衷于文化翻译工作。

她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通过她的翻译工作,她开拓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给予她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她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中华友谊奖”等。

她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除了文学创作,林海音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尤其是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

她是台湾第一个妇女杂志《妇女界》的创办人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她呼吁女性关心社会问题、争取平等权利。

她也是台湾第一个妇女解放的组织“新女界”的发起人,这个组织致力于改善台湾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林海音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她相信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妇女,给予她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她通过她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不断地推动妇女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海音于1995年1月5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4岁。

尽管她已经离世,但她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她的文学成就和妇女权益事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林海音

林海音
夫妻形象
林海音的作品体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爱理念,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信任,让人们相信爱情 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如《堕胎记》中的夫妻,丈夫不再扮演严酷的“家长”角色,而是给予心爱女人一 份疼爱和怜惜,而面对男性的“关怀”攻势,妻子会卸下一切装备,幻化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心甘情愿被 “俘”;《绿藻与咸蛋》中的夫妻没有贫穷的困扰,却也偶尔会被生活中的误会捉弄,但夫妻之间彼此信任、相 敬如宾,生活自然和谐甜蜜 ......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 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作家叶石涛评)
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评 论家韦体文评)
她(林海音)尊重文学,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新华网评)
个人生活
林海音(左)与丈夫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为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为台湾板桥 人。林海音是家中长女,下有二妹林秀英、三妹林燕珠、弟弟林燕生、四妹林燕瑛、五妹林燕玢。
1939年5月13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家。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期刊、报纸、 散篇
谢谢观看
她(林海音)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 世界文坛的桥梁。(《北京晚报》评)
参考资料 1 林海音舌尖的乡愁 .北京晚报[引用日期2020-08-27] 2 已成往事 "文坛才女"林海音病逝台湾 (图) .搜狐[引用日期2020-05-23] 3 徐童.宫泽贤治与林海音作品中 痛苦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 :辽宁大学, 2019.29-31页. 4 田方园.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研究[D]. 吉林:延边大学,2013.6-46页. 5 生命的风铃 (豆 瓣)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1-05-09]

林海音作品

林海音作品

林海音“是海峡两岸共同培养和造就的台湾第一位女作家,以她天才的创作,为台湾文坛奠下了第一块女性小说的基石。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

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赠的“终身成就奖”。

《城南旧事》是她的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城南旧事》,创作于一九六○年十月。

它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既独立、又有连贯的短篇组成。

不足十万字,却是林海音最为人称道的作品。

它缘起于作者强烈的怀乡情感和童年记忆,并带有作者创作历程中特殊的生命印记。

北平是她的故乡,故乡铭刻着她一生中唯一的童年岁月,见证着她初涉世事时的足迹,也记载着她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

在北平城南胡同度过的童年岁月,使身居孤岛的林海音首先把怀乡的情感投向北平。

它借一个小女孩英子的目光。

将五个短篇缀连而成的以其童年时代的北平生活为背景所写的成年人的故事联系起来,成功地将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和平民生活展现出来。

这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

所谓“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是指:“这类文学的中心读者是成年人,它是以表现成年人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和提升成年人的审美意识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

”但它为什么又同样深受到儿童的喜欢,成为儿童文学经典性的作品?它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向经典化之路的?这将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童年情结与儿童视角童年是生命的起点,是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童年情结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们。

在生命律动方面影响着新的起伏涨落。

而且。

“那些最初的、自发的(然而也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像浇在心田深处的第一层水泥浆。

完整的个性大厦就在这层‘墙基’上逐渐构建起来。

”同时,童年情结又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作家或艺术家以后主要的创作文本发生关联,成为一定创作思维定势的某种定向路标,或一口取之不尽的灵感的泉眼。

《城南旧事》-人物

《城南旧事》-人物
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的许多趣事为童年增添了 色彩。童年,像一条小河,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童 年过得很快很快。所以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丽童 年时光!
A
19
《城南你旧都事了》解讲了述什的么是呢,?半个多世纪,小 女孩(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 台湾 )飘 洋过海来到(北平),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 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惠安馆前的(秀贞 )、遍体鳞伤的小伙伴 (小妞桂儿子)、出没在荒草从中的( “小偷)”、 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 )、深疴染身而终眠地
A
8
城南旧事-感悟
全书通过作者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 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
A
9
城南 旧事 — — — 我眼中的小英子
1、天真活泼 2、善良、富有同情心
A
10
天真活泼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
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
13
可怜的妞儿
妞儿自出生起就被外婆抛弃在城楼外,被养父母收养后并没有 得到过温暖,过着凄凉的生活。但是她还是很天真很活泼,并 且和小英子有着深厚的友谊。她们是在油盐店里相识的。那天 妞儿两只手端了两个碗,拿了一大枚,又买酱,又买醋,又买 葱,伙计逗趣说:"妞儿,唱一段才许你走!"妞儿眼里含着 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这时小英子一下窜到妞儿身旁, 推着腰问他们:"凭什么?"就这样,她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下的( 父亲)......他们都曾和英子玩
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 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A
4
其自传体长篇小说 《城南旧事》,于1999年 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 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 蓝眼镜蛇奖”。她所创立的 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 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英

林海英

所获荣誉
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
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 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 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 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 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 贡献奖”。
我们小组展示完毕
生平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
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 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 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 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 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 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 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 超过三十年,彷佛是一部台湾社 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 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 书幵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生平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
年半的北京,幵成为两岸文学交 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 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 国现代文学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 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 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 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 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林海英生平
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 医院。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做记者。 她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 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 成为她在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 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 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 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幵开始发 表文学创作。
林海英
,出生于日本 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 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 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 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 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 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台湾文学(中国属性)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

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妈妈说,不行 林海音 阅读理解

妈妈说,不行 林海音 阅读理解

妈妈说,不行林海音阅读理解一、引言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阅读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阅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也成为了我们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里,我们将要谈论的是《妈妈说,不行》一书,作者是林海音。

二、《妈妈说,不行》的背景1.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生于台湾,是一位著名的华文作家。

她的作品以其幽默、真挚、生动的文字风格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曾获得过台湾文学奖、中华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2. 《妈妈说,不行》的主题《妈妈说,不行》是林海音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个叫小草的女孩,在和妈妈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

通过小草的成长历程,书中涉及了许多生活道理和情感体验,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妈妈说,不行》的阅读理解1. 主要人物介绍小草:故事的主人公,性格乖巧,善良,对生活充满好奇。

妈妈:小草的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对小草关爱有加,是小草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2. 故事情节故事以小草的日常生活为主线,以小草和妈妈之间的相处为背景,描写了小草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通过小草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呈现出了大量生活中的智慧和道理,引导读者去关注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读后感悟《妈妈说,不行》以其朴实真挚的文字,贴近生活的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亲情、成长、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思考。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关注他人,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结语通过对《妈妈说,不行》的阅读理解,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正能量。

林海音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感悟。

希望我们在未来的阅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抱歉,我的回答似乎有些误导。

请允许我重新开始:妈妈说,不行林海音阅读理解一、引言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阅读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林海音的两岸情缘

林海音的两岸情缘

林海音的两岸情缘王晓琴有一位非常独特的女作家,在台湾被誉为文坛“极为优秀的掌门人”,在大陆被赞为“两岸交流的第一批候鸟,两岸文学界祖母级伯乐式的核心人物”。

她是“台湾姑娘,北京规矩”,公开表态要做一个“在台湾的中国作家”,甚至还把自己的台湾籍贯,先改为父亲的祖籍广东,后又改为母亲的祖籍福建。

她为海峡两岸的“不分彼此地合而为一”,殚思竭虑,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人就是林海音。

心灵的故乡:北京、台湾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原籍台湾苗栗,父母分属台湾两大族裔“客家”和“福佬”。

她生于日本,5岁随家迁居北京。

初中时,叔叔死于日本人监狱,慈父亦愤懑而终。

台湾的老祖父几番来信,要寡母带孤儿回乡。

但身为长女的她说:“我才不回去念日本书”,于是回复爷爷:“我还是决定了暂时不回去。

我是不愿意回去读那种学校,更不愿意弟弟妹妹从无知的幼年就受那种教育”,一家人仍留在北京。

19岁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担任了《世界日报》记者,后与该报编辑、出身书香世家的夏承楹结婚,生三个儿女。

1948年携全家返回台湾。

在台湾既担任编辑、出版人,创作甚丰,且为人热忱,广交文友,被誉为“文坛上的女中豪杰”,成为受尊敬和爱戴的“有魅力的领袖人物”。

可以说,林海音的人生分为两半:前一半吸吮祖国大陆乳汁,属“老北京的番茄仔”,“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后一半归根台湾故土,创造了事业的辉煌,放射出生命的光采。

因此,她亲切地把北京称为“乳娘”,把台湾称为“故乡”。

她说:“台湾和北平是我喜欢的中国的一个省和一个特别市,我以能和这两个地方结为不解之缘为荣。

”这两岸情怀,融入她的血液,化为她的灵魂,造就了她独特的人生和创作。

“台湾文学的播种者”林海音坦言:“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

”这成为其生命的一大支柱。

她先后担任《国语日报》编辑,台湾最大的报纸《联合报》副刊《联合副刊》的主编、兼任《文星》编辑,《纯文学月刊》及纯文学出版社的主编、发行人,成为最著名的老编辑和出版家,被誉为“台湾出版界的常青树”。

林海音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林海音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2020年5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20第40卷第3期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C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0No.3收稿日期:2020-03-10林海音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刘秀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要:林海音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台湾与北平双城民俗和女性题材为书写内容。

民俗文化书写是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

她借对北平民俗风物的渲染叙写,抒发了强烈而深沉的乡恋之情。

在对台湾的书写中,她以女性视角进行细腻观察和关怀书写,既展示了台湾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也呈示了台湾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丰富。

“婚姻故事”系列小说则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构了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理想婚姻形态。

林海音创作的文化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海峡两岸的生活阅历使林海音消弭了区域文化差异形成的身份困惑,在从情感自发回忆到理性自觉“再造”历程中,她不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她能够游刃有余于两岸题材书写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林海音;中华文化认同;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新回归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20)03-0025-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文作家的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14AZD07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刘秀珍(1979—),女,安徽固镇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6873.2020.03.032林海音(1918—2001)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斐然。

此外,她在杂志编辑、文学出版等文学活动中奖掖后进,大量扶持文坛新人,对1946年后台湾新文学的形成和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台湾当代女性文学重要的奠基人。

林海音故事资料

林海音故事资料

林海音故事资料林海音简介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

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林海音照片(右)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

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

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

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

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

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的作品林海音的作品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那本《城南旧事》,作为出生在1918年卒于2001年的现代作家,后人也不知道该如何把林海音定义为近代还是当代作家,总之无论如何定位都不会影响她在大家童年时期心中的地位。

林海音创作时的照片因为她,大江南北不时还会放起那首诉说送别的骊歌。

因为她,然人们似乎体会到了一个十三岁就失去父亲的悲伤。

但林海音的作品就是这样,平白的文章中让你看到当一个孩子承接其家庭的重担不是残酷,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一种激励一样的成长。

林海音的作品不是那种热血和激扬,似乎给人以无穷的奋发动力。

而是如同一碗清水,在你行在人生路上累了渴了的时候,饮下一口,并告诉自己,这就是最平凡不过的世界,歇一歇继续前行。

林海音简介 (2)

林海音简介 (2)

林海音 - 作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所属类别 : 文化人物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去台湾,作家。

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基本信息个人背景职业: 作家毕业院校: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个人概况别名:林含英,英子 性别: 女 国籍:中国出生地: 日本大阪 出生日期:191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2001年12月1日 星座:双鱼座 主要成就主要成就: 小说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 城南旧事 其他信息中文名: 林海音 祖籍: 广东蕉岭 籍贯:折叠编辑本段生平履历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城南旧事》林海音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

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

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

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

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我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甚至在上这‎门课前,并不了解林‎海音这位作‎家以及他的‎作品和影响‎。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了解到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而20世纪‎的台湾文学‎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组成部分的‎极其灿烂的‎一个分支。

林海音在2‎0世纪的台‎湾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就不仅‎表现在为台‎湾女性文学‎奠基之重大‎作用,还表现为身‎为编者、出版者,为培育、发展和繁荣‎台湾文学所‎做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

林海音刚开‎始是一位小‎说家,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

她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著有长篇‎小说集《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短篇小说《绿藻和咸蛋‎》《城南旧事》《烛芯》《婚姻的故事‎》,散文集《冬青树》《芸窗夜读》等。

老师上课重‎点讲了《城南旧事》一书。

这部书是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是代表作之‎一。

它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一家温‎暖和乐的生‎活写照,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天真的想法‎、话语,却道尽人是‎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是一部回忆‎童年的作品‎,而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是不同的,却都充满了‎苦涩与甜蜜‎。

读罢作品使‎我感到小英‎子的童年对‎于她的一生‎而言是难忘‎的,而他的快乐‎童年时光也‎有父亲的去‎世而结束了‎。

但回忆扎了‎根,小英子生活‎过的那些地‎方深深地印‎迹在心灵之‎中,那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这些对我们‎来讲从未见‎过,只是尽力在‎影视作品中‎寻觅幻想着‎这一幕幕风‎景中有小英‎子的活泼天‎真的身影。

然而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家的宋妈,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伙‎伴,藏在草堆里‎的小偷,都离小英子‎而去了,到最后,父亲也去世‎了,童年随之结‎束,显现出物是‎人非之感。

第三章 林海音

第三章  林海音

林海音喜爱凌叔华、沈从文、苏雪林、 郁达夫的作品,俄国的屠格涅夫、陀斯妥 耶夫斯基,英国的狄更斯、哈代,德国的 歌德,法国的莫泊桑、巴尔扎克,以及日 本的谷畸润一郎等的作品,都给她的创作 以营养。
林海音的创作
• 长篇小说《晓云》、《春风》、《孟珠的 旅程》;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 藻和咸蛋》、《烛芯》、《婚姻的故事》 等; • 散文集有《冬青树》、《两地》、《作客 美国》等。 • 儿童文学作品:《蔡家老屋》、《薇薇周 记》等。
• 古都风情 作者对北平这座古城倾注了怀念和眷恋: 胡同、四合院、夹竹桃;骆驼、毛驴;儿 歌、民谣、风俗民情……。合起来构成浓 郁的北平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独特的魅力。 《城南旧事》的总体风格: 单纯的、诗意的特征。

林海音小说的影响
林海音是台湾老一辈女作家中的代表 人物,作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创人,她的 小说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林海音对文学事业的贡献主要在她的 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和出版社 方面,她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 了文学事业。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 林海音的创作
一、林海音的创作重点 • 1966年10月,林海音出版《两地》“自序”中说: “台湾是我的故乡,北平是我长大的地方,……因 此我的文章自然离不开北平。有人说我‘比北平人 还北平’,我觉得颂扬得体,听了十分舒服。当年 我在北平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小远离的台湾是什么 样子,回到台湾一十八载,却又时时怀念北平的一 切。” •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林海音用笔连接起海峡两岸, 表达出浓郁的中国文化观念,她的创作从选材、构 思到语言表达,都显现出深厚的“两岸情结”。
第三、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
《晓云》中晓云和美惠的不同命运对比:一个 是狂热不幸的悲剧,一个是相爱幸福的婚姻; 《孟珠的旅程》中不同生活态度对比:孟珠自强 自尊,出淤泥而不染与雪子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赢得幸福,一个毁灭生命。 《烛》中摇曳不定、忽明忽暗的烛光,象征老 妇人的风烛残年和无边的黑暗命运,描写出人物 的生存境况;《晓云》的名字具有象征性,晓云: 美丽而短暂;《孟珠的旅程》借旅行来象征人生 里程;《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百裥裙”是主 人公身份命运的象征。

林海音小说之美

林海音小说之美

林海音小说之美林海音是中国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

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她在五十年代当过联合报副刊主编,手上曾提拔不少年轻辈作家(事实上这是她于文坛史另一样影响力,这方面的成就,至今为文友津津乐道),而是说她在小说艺术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将在中国台湾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便是既拍成电影也彩画成儿童书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成为中国台湾战后小说巨着,可以简单归纳出下面几个特色:(一)就小说结构来看,它是由五个独立的短篇结合成一部完整的长篇。

最早在五十年代出现的时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单独发表,但集合成书时(1960年初版),却是情节互相连贯,主题前后呼应的长篇。

因此它在结构上是很别致的既是短篇也是长篇小说。

(二)就文类的特殊性来看,它既是小说又是。

从其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的性质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风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小说」。

(三)就叙事观点来看,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懵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经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

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的成长小说。

(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意识。

英子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她是极聪敏的「女」孩,具有一双属于女性,敏于同情的眼睛,特别能看见那挣扎在性别压迫中难以翻身的女人。

《城南旧事》四段中,女性故事占了三大段,三段中又正好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不幸女人的三种典型。

追寻她们不幸的源头,自然都与男人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方向来看,这部小说的精神,以及要表达的女性主义主题,不但一点不老「旧」,并且还十分新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我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甚至在上这门课前,并不了解林海音这位作家以及他的作品和影响。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了解到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而20世纪的台湾文学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组成部分的极其灿烂的一个分支。

林海音在20世纪的台湾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就不仅表现在为台湾女性文学奠基之重大作用,还表现为身为编者、出版者,为培育、发展和繁荣台湾文学所做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

林海音刚开始是一位小说家,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

她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著有长篇小说集《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短篇小说《绿藻和咸蛋》《城南旧事》《烛芯》《婚姻的故事》,散文集《冬青树》《芸窗夜读》等。

老师上课重点讲了《城南旧事》一书。

这部书是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是代表作之一。

它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一家温暖和乐的生活写照,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天真的想法、话语,却道尽人是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是一部回忆童年的作品,而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是不同的,却都充满了苦涩与甜蜜。

读罢作品使我感到小英子的童年对于她的一生而言是难忘的,而他的快乐童年时光也有父亲的去世而结束了。

但回忆扎了根,小英子生活过的那些地方深深地印迹在心灵之中,那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
运起到了很大的侧面烘托作用。

而另一篇小说《烛》更加真实地表现了旧时代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篇与《金鲤鱼的百裥裙》在结构上有些相似,以倒叙的方法,从现实出发,引起读者兴趣,之后又将视角切换到往事回忆之中。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从假瘫到真瘫的老妇人,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中对其一生的悲痛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