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受精作用
第3课时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受精作用[学习目标]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阐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和互换的重要意义。
2.举例说明受精作用的过程。
3.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
一、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显微镜。
3.实验步骤4.实验现象在减数分裂Ⅰ中期,可以看到同源染色体有序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不是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这是与有丝分裂相区别的地方);在减数分裂Ⅱ过程中,着丝粒将会排列在赤道板上,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除外)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且次级精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5.注意事项(1)判断各时期细胞的依据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2)可通过比较同一时刻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3)画图时较暗的地方不能用铅笔涂黑,而要用细点来表示。
探讨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结果分析1.选材时,宜选用雄性(填“雄性”或“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这是因为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雌配子的数量。
2.观察蝗虫精母细胞(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的减数分裂装片时,能看到几种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细胞分裂图像?提示因为蝗虫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
核心归纳1.要点提醒(1)判断各细胞所处时期的依据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2)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时,能看到染色体数目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这是因为蝗虫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实验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买可热古丽。
玉素甫 201001140070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2.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实验过程1.取材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
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
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 :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3.制片及压片用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撕破或者用刀片在其中部横切两三刀,轻轻挤出内部细胞,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至15min。
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
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
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4.镜检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I的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
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I、中期I、后期I、末期I。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掌握压片法制作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它与有丝分裂具有根本的差异,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生物体通过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分裂后的子细胞得到遗传组分相同的染色体。
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使得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乘坐单倍体细胞。
这样再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又可以在后代细胞中回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且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为后代表现得多样性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动物的精巢和卵巢组织中有些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成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它们经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4个精细胞和1个卵细胞。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其染色体的变化也比较复杂,要经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的过程。
特别是在偶线期内,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进而在粗线期发生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因此我们可以在双线期观察到许多交叉图像。
我们可以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观察加深对这一分裂过程的认识,并且为杂种细胞学分析、物种间情缘关系的鉴定等提供可靠地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雄性蝗虫;2.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Carnoy固定液(乙醇:冰乙酸,体积比为3:1)、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四、实验步骤1.蝗虫的捕捉和固定捕捉雄性蝗虫,直接投入到Carnoy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然后转到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保存。
若在4℃冰箱中保存,可以长期使用。
蝗虫的性别区分非常容易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较大。
同时由于雌性蝗虫的尾部有产卵瓣,所以从外观上易于区别。
2.蝗虫精巢的剖取解剖蝗虫时,先将翅膀减去,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的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即可看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边是蝗虫的精巢。
东亚飞蝗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东亚飞蝗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实验时间2016.11.22晚摘要:动植物体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个体细胞数量,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
本实验通过制作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固定装片,观察东亚飞蝗精巢中细胞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对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行为进行辨析,并对不同的细胞的所属的时期进行简单判断,最后根据拍摄的图像连成一个近似连续的图像,对减数分裂整个过程的染色体行为进行动态性的了解。
1引言动植物体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而更替衰老坏死的细胞,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可以发生有丝分裂。
不同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只能发生在特定的组织和器官如生殖器官中,只能在特定时间如动物的青春期才能发生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结果也与有丝分裂不同,减数分裂产生的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细胞。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仅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两次分裂过程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均分给子细胞,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从而保持该物种染色体数的恒定。
本实验通过制作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固定装片,观察东亚飞蝗精巢中细胞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对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行为进行辨析,并对不同的细胞的所属的时期进行简单判断,最后根据拍摄的图像连成一个近似连续的图像,对减数分裂整个过程的染色体行为进行动态性的了解。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每个学生:显微镜一台,眼科钳一只;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片,酒精灯;解剖针;刀片。
每组学生:蝗虫精巢;45%乙酸,香柏油,镜头纸。
染液:苯酚品红。
2.2实验步骤2.2.1取材蝗虫雌雄的辨别方法:(1)个体大小。
一般雄虫小,雌虫大;(2)外生殖器形态。
雄虫腹部末端第9节腹板向上延伸形成一形似船尾的下生殖板;而雌体腹部末端上下产卵瓣形成一个分叉。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观察余振洋(高山山、潘红芳)、09级生技1班、200900140156、2011/9/18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加深了对遗传学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东亚飞蝗;染色体;减数分裂1.引言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对种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等生物的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2n)。
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或精细胞,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与三个退化的极体(1n)。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然后经过受精作用,雌雄配子又重新结合,形成了二倍体的合子。
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包含的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体现了遗传学上的三大定律,在丰富基因的多样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常见的中华蚱蜢等,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2.1实验器材和药品:2.1.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蝗虫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比较动物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精子等。
在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视野中可见,在各个时期的细胞状态中,前期Ⅰ细胞状态大量出现,说明其历时特别长;减数分裂Ⅱ细胞状态较难找到,表明其历时很短。
1.引言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细胞在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分裂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联会现象,经历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最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近,将姊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使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目,从而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合子包含了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形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此外,减数分裂还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蝗虫属于昆虫冈,直翅目,蝗科,其雌雄容易鉴别、生殖能力强、精巢减数分裂活跃、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良好材料。
不同蝗虫染色体的数目与形态不同,但其性别决定均为XX-XO型,本实验所用的蝗虫为2n=23,XO♂。
本实验将蝗虫的精巢保存在carnoyⅠ的固定液中,用改良苯酚品红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1)仪器和材料: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滤纸、雄蝗虫的精巢管。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山东大学可打印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不同于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仅发生在生命周期某一阶段,它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本实验通过获取蝗虫精巢中的精管,经固定、染色、压片后镜下观察不同分裂时期的发育细胞,了解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熟练制片操作。
1.引言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对种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然后经过受精作用,雌雄配子又重新结合,形成了二倍体的合子。
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
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雄性2n=23,XO;雌性2n=24,XX),且染色体较大,双线期和终变期交叉十分明显(用植物材料则不易看到这个结构)。
自然界中蝗虫分布较广,可以用于分析染色体交叉的结构、分布和频率等优势[1], 因此被广泛用于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
在蝗虫的曲细精管内,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着不同发育时期的生殖细胞,在这次实验中,通过对蝗虫精巢中的曲细精管进行染色(染液是改良苯酚品红)、制片和镜检,我们观察到了蝗虫减数分裂时期的动态过程和各时期分裂相的特点。
2.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固定的蝗虫精巢,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眼科镊;染液:改良苯酚品红。
2.2 实验方法2.2.1 取材根据个体大小和蝗虫腹部末端的下生殖板,选取若干只雄蝗虫,用剪刀剪去双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段),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剪刀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即是一对精巢。
将精巢放入0.7%的生理盐水中,剔去脂肪,可看到精巢中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曲细精管。
2.2.2 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状态,有利于后续的解离、染色等。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染色体观察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染色体观察摘要本次实验主要为掌握生殖细胞取材和制作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并通过观察了解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的特征,了解染色的变化特点。
对于蝗虫及其它的动植物而言,从初级精母细胞生成精子要经过两次减数分裂其中,前期I 又先后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每个时期染色体都会经历不同的变化,最终变成成熟的染色体。
染色体在不同的分裂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行为和形态特征都可以用来判别细胞所处的减数分裂期。
关键词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染色体。
引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不同于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仅发生在生命周期某一阶段,它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仅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两次分裂中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均分给子细胞,使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从而保持物种染色体数的恒定。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基因重组),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时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减数分裂不仅是保持物种遗传物质稳定传递的手段;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以及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体的部分片段的交叉互换,增加了基因变异种类,增加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原材料。
减数分裂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配子减数分裂,孢子减数分裂和合子减数分裂。
1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生物性原细胞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生殖期雄性蝗虫精巢细胞为材料,先使用Carnoy固定液固定,再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压片法制片。
标本玻片置于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认识、分辨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各分裂相,并对不同分裂相拍照或绘图记录。
引言减数分裂(Meiosis)是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机制之一,是指生物性成熟以后,性腺中的精(卵)原细胞经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其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生物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配子细胞经过进一步变形、生化变化,形成成熟的精子或卵细胞。
二者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交换,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时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本次实验采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作为标本采集对象,其雄性染色体数为2n=23,XO ♂。
蝗虫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经典材料①。
1.实验材料1.1.器材:显微镜1台,镊子1把,解剖针2支,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条1.2.试剂:Carnoy固定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1.3.生物材料:繁殖季节雄性蝗虫精巢的精巢小管固定材料2.实验步骤2.1.取材与标本固定繁殖季节雄性蝗虫精巢的精巢小管的固定。
选择雄性蝗虫,剪去双翅,再由腹部背面剪开,可见贴在一起的一对橘黄色精巢。
将其投入0.7%生理盐水中剔去脂肪,可见曲细精管①。
将其投入Carnoy固定液中,室温下固定24h后,转入70%乙醇,存放于4℃冰箱。
2.2.制片与观察2.2.1.染色。
取2-3个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加入1-2滴改良苯酚品红, 染色时间一般为6-10min。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行为的观察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行为的观察摘要:通过蝗虫的精巢实验比较、观察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重点是学会辨认减数分裂的几个重要时期,并知道其根据是什么。
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1)精子的发生在精巢的曲细精管中进行,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精子的形成3个阶段:首先是精原细胞产生两类精原细胞,一类继续保持有丝分裂能力,一类进入分化途径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井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圆形精子细胞;圆形精子细胞进行形态学变化以及核蛋白转型、修饰,形成成熟的精子。
(2)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仅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4)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固定的蝗虫精巢、卡宝品红染液、载破片、盖玻片、显微镜、解剖针、解剖镜、镊子、生理盐水。
2.2试验方法:2.2.1材料的获取及处理。
(1)取材:用剪刀剪去双翅,再从雄性蝗虫腹部背面剖开,靠近胸节处有桔黄色团状结构,为精巢。
取出精巢,这双精巢紧紧地贴在一起,外被含大量脂肪的薄膜,使整个精巢呈现黄色。
将精巢投入0.7%的生理盐水中,剔去脂肪,就可以看到精巢中细小的纤维状的曲细精管。
(2)取一个或两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用刀片在精细小管上横切两到三次。
(3)以卡宝品红染液染色10-15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姓名摘要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蝗虫精巢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具有易采集、操作简单的优点。
实验中选取蝗虫精巢小管,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特征。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同时我们掌握了制片和染色技术。
1.引言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雌、雄配子的结合可在后代细胞中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亲代与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是生物体性状变异的重要来源。
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则可能导致遗传畸变。
蝗虫在生活中常见,容易采集,而且取蝗虫精巢操作简单。
蝗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此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来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3)材料:雄蝗虫的精巢2.2实验过程2.2.1取材夏末秋初在野外田间捕捉的雄性蝗虫,,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
取出蝗虫,剪去翅膀和后肢,用手术刀沿腹部中线轻轻挑开腹部,取出腹腔中的两个精巢——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黄色组织块或将捉到的雄性蝗虫用剪刀剪去头胸部,然后在腹腔两侧各剪一刀,掀开背板,取出消化道背面的两个精巢。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姓名系年级学号日期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也叫成熟分裂。
是一种发生在高等生物成熟个体有性繁殖组织中的一种分裂方式。
本实验意在通过观察蝗虫精巢中处于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的行为,来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学会辨认减数分裂的几个重要时期,并知道其判断依据,同时掌握制片和染色技术。
本次实验经过取材、卡诺固定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制片和镜检五个步骤,在显微镜下找了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使我们对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细胞的行为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引言早在19世纪末期,人们就对动植物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883年,比利时细胞学家Edouard van Beneden最早发现马蛔虫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是配子染色体数目的2倍。
1887年。
Weismann预言了减数分裂的存在。
后来Flemming, von Winiwarter, Hertwig等学者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经过长达25年的努力,才逐渐弄清了在这种特殊的分裂方式中存在的诸多细胞学问题。
1902—1903年.Sutton观察了笨蝗的减数分裂过程,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推论一个染色体上必然有多个基因。
目前,减数分裂的过程已经被研究的比较透彻,但尚存未解决的问题。
如:排列的纺锤丝与漂浮的染色体通过动粒相连接,它们能决定染色体如何被分配至子细胞。
染色体的正确分离对于细胞来说至关重要,但细胞生物学家对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仅有一些模糊认识。
是由细胞指挥的吗?或是染色体自行决定的?通过一些一流的实验,北卡罗莱那州杜克大学的Leocadia Paliulis和R. Bruce Nicklas表明了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下,染色体仍然知道如何去做。
Nicklas说,下一步,我们需要了解染色体如何将它的指示在动粒的化学性质与结构上表现出来。
蝗虫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实验四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一、实验目的1、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并熟悉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变化,为研究遗传基本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
2、学习并进一步掌握动、植物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3、了解动、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
在高等生物里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都是先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n)。
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一种连续二次的减数分裂,即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n)或精细胞(n),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n)与三个退化的极体(n)。
再经受精作用,雌、雄配子融合为合子,染色体数目恢复为2n。
这样,在物种延续的过程中,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分裂过程中,可以详细地到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组成和染色体的鉴定和分析等,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了直接与间接的依据和细胞学基础。
并可导致了各种遗传重组的发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实验材料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幼穗,短角斑腿蝗(Catantopsbrachycerus)精巢。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小广口瓶等;卡诺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45%醋酸和改良苯酚品红等。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一)小麦花药压片标本的制作与观察1、取材当大田中的小麦处于孕穗早期时,选取旗叶叶耳与其下面一叶叶耳之间相距1~2cm的主穗,剥去外部叶鞘,剪下幼穗,投入Carnoy固定液中,固定4~24h后用70%酒精换冼两次,保存在70%酒精中。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蝗虫的精巢是较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现通过对其制片、染色并观察,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
关键词:蝗虫精巢;减数分裂;染色体0 引言减数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核,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前期相对较长,且染色体变化复杂,讲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及同源染色体、交换和分离的过程。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对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自萨顿于1902年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的文章红,首次详细地图示蝗虫具有成对确定的、可识别的又彼此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以来,对蝗虫减数分裂的研究已深入广泛。
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 取材对于植物来说,更据不同植物的开花及其生殖器官形成时的外部形态作为参考,要适时取材。
对于动物来说,在生殖期间,雄蝗虫其精巢内不断进行着减数分裂,取材比较容易。
雌、雄容易鉴别,雄性个体较小,雌性个体较大,雌性蝗虫尾部有产卵瓣,从外部易于区别。
活的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
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1.2 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状态。
将生活的细胞固定以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染色等。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
CarnoyⅠ:冰醋酸:乙醇=1:3 (应用最为广泛)CarnoyⅡ:冰醋酸:氯仿:乙醇=1:3:6 (含油脂类较多的材料以及需要更加硬化的组织的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好的材料转入乙醇保存,长期保存放在4℃冰箱中1.3 染色取2-3个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加入1-2滴改良苯酚品红, 染色时间一般为6-10min。
1.4 压片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用左手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用右手持解剖针,用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掌握压片法制作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它与有丝分裂具有根本的差异,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生物体通过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分裂后的子细胞得到遗传组分相同的染色体。
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使得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乘坐单倍体细胞。
这样再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又可以在后代细胞中回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且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为后代表现得多样性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动物的精巢和卵巢组织中有些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成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它们经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4个精细胞和1个卵细胞。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其染色体的变化也比较复杂,要经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的过程。
特别是在偶线期内,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进而在粗线期发生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因此我们可以在双线期观察到许多交叉图像。
我们可以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观察加深对这一分裂过程的认识,并且为杂种细胞学分析、物种间情缘关系的鉴定等提供可靠地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雄性蝗虫;2.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Carnoy固定液(乙醇:冰乙酸,体积比为3:1)、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四、实验步骤1.蝗虫的捕捉和固定捕捉雄性蝗虫,直接投入到Carnoy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然后转到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保存。
若在4℃冰箱中保存,可以长期使用。
蝗虫的性别区分非常容易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较大。
同时由于雌性蝗虫的尾部有产卵瓣,所以从外观上易于区别。
2.蝗虫精巢的剖取解剖蝗虫时,先将翅膀减去,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的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即可看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边是蝗虫的精巢。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泡 3-4 小时(酒精中滴上数滴盐酸)取出 后,先用自来水冲洗数遍,再用蒸馏水过 两遍,取出摊在纱布上晾干备用。载玻片 不必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揭片时标 本全部附着在盖玻片上,这是制片成功与 否的关键之一。
(2 )揭片的方法。关于揭片的方 法,文献资料上有多种,诸如冰冻揭片 法、液体滑落法、湿室沉降法等,笔者 经过多次实践比较后认为湿室沉降法简便 易行、效果好,其方法是:取一只大号 有盖搪瓷盘,铺上一张吸水纸,再架上 两根玻璃棒,加适量废固定液,以浸透 吸水纸为度。将选好的压片搁在玻棒 上,盖玻片朝上,再将瓷盘盖子盖上, 让标本充分固定在盖玻片上,时间应视 天气、气温而灵活掌握,天气干燥、气 温高时 4 - 6 小时即可,如气温低、空气 潮湿则应延长固定时间,根据经验,当 标本四周出现白色气圈时即可,这时取 出压片,放在平滑玻璃板上(下面衬一 张白纸)左手固定盖玻片,右手持双面 刀片在盖玻片边缘轻轻一挑,就能将其 揭开,将附有标本的盖玻片放在事先准 备好的托盘里(标本朝上)让其自然干 燥(如染色嫌深可在 95% 酒精中分色 1-2 秒钟再干燥)其间应特别注意防止灰 尘、纤维等污染。
-183-
序言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对种 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萨顿于 1902 年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的文章中, 首次详细地图示蝗虫具有成对确定的、可 识别的又彼此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以来,对 蝗虫减数分裂的研究已深入广泛,而要使 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各期和特征, 笔者认为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 手、捕捉蝗虫、制成标本、镜下观察、分 析解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要。
份冰醋酸),固定 4 0 分钟,取出用吸水 纸吸去固定液放在 7 0 % 酒精中可长期保 存,如颜色发黄可再固定一次,三五年 内使用都没问题。为了能制出清晰度 高、分裂相多的压片,掌握捕捉蝗虫的 时间十分重要,过早则尚未发育成熟, 过晚则分裂相少、脂肪多影响观察。因 此应分阶段捕捉,压片观察,选择最佳 时机成批捕捉,据笔者经验,本地区在 8 月 15 日至 8 月 20 日之间捕捉为宜。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观察
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组员:孙文雅、陈璐、王远迪、陈凯榕;班级:生物093 学号:0902040306实验时间:11月8号-11月11号摘要:有丝分裂是动植物一生中都在进行,但减数分裂仅仅发生在生命的某一阶段,他是进行有性生殖动植物产生配子的特殊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雄蝗虫为实验材料,取其精巢,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并注意各个时期的染色体是否产生了结构(如:缺失、易位等)或数目变异。
1.引言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动植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仅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均分给两个子细胞。
最终形成染色体数为母代一半的配子。
2.实验材料2.1 试验材料每个学生:普通光学显微镜、眼科镊1只、弯头解剖针1根、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片每组学生:固定的蝗虫精巢、醋酸地衣红染液、镜头纸。
2.2试验方法2.2.1 试验设计1、取材:取已经固定的蝗虫,剖开,取出精巢,挑选3~4条曲细精管至于载玻片上。
2、制片与镜检:用解剖针将曲细精管撕破并挤出内容物,滴加一滴醋酸地衣红染液于其上,静置10~15分钟后压片。
3、装片观察。
3结果3.1 显微镜下减数分裂图片在动物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根据染色体的行为主要分为以下时期:间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I、后期I、末期I、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精细胞、精子。
减数分裂细线期减数分裂偶线期减数分裂偶线期(左一)减数分裂双线期、(左面体积较大的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减数分裂后期I减数分裂末期I减数分裂前期II减数分裂中期II减数分裂后期II精细胞与精子(圆形是为精细胞,,细长的为精子)4 讨论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可以归结如下:细线期:染色体可见,但特别细无法分清是否出现联会;偶线期:染色体较细线期明显加粗,可见联会,染色体两两并在一起;粗线期:染色体较之前要明显缩短变粗,明显可见清晰的联会双线期:染色体之间开始拉大距离,有麻花状形态出现;终变期:染色体交叉明显可见;而分裂过程I的中期到末期以及分裂过程II中期到末期,根据染色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染色体形态可以简单辨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姓名
摘要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蝗虫精巢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具有易采集、操作简单的优点。
实验中选取蝗虫精巢小管,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特征。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同时我们掌握了制片和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雌、雄配子的结合可在后代细胞中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亲代与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是生物体性状变异的重要来源。
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则可能导致遗传畸变。
蝗虫在生活中常见,容易采集,而且取蝗虫精巢操作简单。
蝗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此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来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夏末秋初在野外田间捕捉的雄性蝗虫,,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
取出蝗虫,剪去翅膀和后肢,用手术刀沿腹部中线轻轻挑开腹部,取出腹腔中的两个精巢——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黄色组织块或将捉到的雄性蝗虫用剪刀剪去头胸部,然后在腹腔两侧各剪一刀,掀开背板,取出消化道背面的两个精巢。
2.2.2固定
取出的精巢立即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24h,用95%、855乙醇各洗2~3次,分离精小管浸入70%乙醇,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状态。
将生活的细胞固定以后,将有利于后
续的解离、染色等。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
应用最为广泛的是Carnoy Ⅰ: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好的材料转入70%乙醇保存,长期保存放在4℃冰箱中。
2.2.3制片及压片
用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滴加1至2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6至10min。
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
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
再用右手持解剖针,用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最后用大拇指按压盖玻片。
2.2.4镜检
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Ⅰ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
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
前期Ⅰ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
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
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Ⅰ分为五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
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3.实验结果
3.1结果观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图1 蝗虫精巢性母细胞减数分裂各主要时期的细胞学特征
1.精原细胞;
2.细线期;
3.偶线期;
4.粗线期;
5.双线期;
6.终变期;
7.中期Ⅰ(侧面观);
8.中期Ⅰ(极面观);9.后期Ⅰ;10.末期Ⅰ;11.前期Ⅱ;12.中期Ⅱ;13.后期Ⅱ;14.末期Ⅱ;15.枣核状精子;16.柳叶状精子
3.2结果分析
蝗虫精巢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是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最终形成精子的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
前期Ⅰ: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
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
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Ⅰ分为五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细线期是指从染色粒出现到染色体开始配对的时期。
此时期染色体细长,呈细丝状在核内交织成网。
偶线期是指从同源染色体配对开始到完成的时期。
此时期染色体进一步浓缩变短、加粗。
同源染色体像拉链一样排列,有联会复合体的形成,有的发生在一端,有的几处同时形成。
粗线期是指同源染色体联会结束到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此时期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
同源染色体已经配对,可以观察到具有螺旋结构的11个不同的二价体。
X染色体为端棒状,属于正异固缩。
粗线期早期非姐妹染色体间发生了交换。
双线期是从交叉出现到交叉端化的时期。
此时期染色体进一步浓缩变短。
可见交叉染色体,呈洇墨迹状,但较细。
另外同源染色体相应片断交换的结果。
终变期的形态特征是洇墨迹明显,边缘不光滑。
从边缘起毛刷状,可以成堆。
染色体浓缩得最短。
同时核仁、核膜消失。
中期Ⅰ:染色体边缘光滑,进一步短粗。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
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由于雄性蝗虫的染色体条数为23,单价体落后,随机到一极去(为X染色体)。
末期Ⅰ:染色体移到两极后聚集在一起,并逐步解螺旋而恢复到染色质状态。
重建核仁、核膜,进行胞质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
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前期Ⅱ:与末期Ⅰ紧密相连,时间短暂。
从形态上与末期Ⅰ相似。
中期Ⅱ:同一着丝粒连接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
染色体呈菊花状。
后期Ⅱ: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
染色体呈四堆。
末期Ⅱ:染色体移到两极后,逐步解螺旋形成染色质,重建核仁、核膜,进行胞质分裂而形成精细胞。
圆形、细胞较小,经过生长发育逐渐形成梭型的精子。
精子的形成过程(变态):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精子。
4.讨论
(1)精巢小管取用的量不宜太多,应选取顶部较胖的精巢小管。
(2)用解剖针敲击和用拇指按压盖玻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
压片的目的是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但要防止细胞破裂。
(3)在实验过程中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蝗虫细胞时,会发现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而且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要明显少于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
且不易观察。
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
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
(4)蝗虫性别决定机制为XO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一共有23条染色体。
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单独的染色体就是X染色体。
(5)本实验操作不难,难在看懂一些分裂相。
原因有几点:①本实验只有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学证据,这个证据并不足以推断一些结论,例如:一个染色体颗粒究竟是包含几条染色体。
②动物性母细胞分裂后即分开。
③减数分裂是动态过程,分裂相间逐步过渡,有些分裂相之间界限比较模糊,如晚双线期和早终变期。
(6)做实验的时候要态度认真,仔细操作。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戴灼华.2007.遗传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大翔.2010.遗传学实验.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