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doc
实践教学共同体(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内涵、构建原则、发展策略以及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内涵实践教学共同体是指在高校教育中,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教师、学生、企业、行业等各方为主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教育模式。
实践教学共同体具有以下特点:1. 主体多元:实践教学共同体包括教师、学生、企业、行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2. 资源共享:各方主体共同分享实践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 优势互补:各方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4. 协同创新: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践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实践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应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 主体参与原则:实践教学共同体应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企业、行业等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主体参与。
3. 资源共享原则:实践教学共同体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 协同创新原则:实践教学共同体应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创新能力,实现协同创新。
5. 持续发展原则:实践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应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发展策略1.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共同体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项目等。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共同体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 深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共同体应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共同体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共同体意识是指个体在集体中形成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它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将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共同体意识的内涵1.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集体认同感。
个体在共同体中,通过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利益,形成对集体的认同,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2.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责任感。
个体在共同体中,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还要关心集体的利益,勇于承担责任,为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
3.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合作精神。
个体在共同体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
4.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创新精神。
个体在共同体中,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为共同体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促使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三、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策略1. 创设共同体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具有共同体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共同体意识。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故事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班级中的成长经历,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 强化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优秀班集体等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增强责任感。
教学实践共同体(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学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本文从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内涵、构建原则、实施策略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引言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
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实践共同体应运而生。
教学实践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研讨和反思,实现共同成长。
二、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内涵教学实践共同体是指一群具有共同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教师,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通过共同的教学实践、研讨、反思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实践共同体具有以下特点:1. 合作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2. 平等性:成员地位平等,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和观点。
3. 开放性:共同体成员可以自由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
4. 反思性:成员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 创新性:共同体鼓励成员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三、构建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原则1. 目标导向:共同体成员应明确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此为指导开展实践活动。
2. 突出实践:以实践为导向,注重成员在实际教学中的体验和反思。
3. 互动交流:鼓励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
4. 尊重个性:尊重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发挥其特长。
5. 持续发展:共同体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调整和完善。
四、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实施策略1. 组建团队:根据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选拔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组成团队。
2. 明确职责: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职责,确保团队成员各司其职。
3. 制定计划:制定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研讨、观摩学习、反思交流等。
实践共同体的教学主题(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合作、问题导向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实践共同体的教学主题,分析其实施策略和预期效果,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实践共同体的教学主题1. 跨学科合作实践共同体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主题包括:(1)科技与人文:探讨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在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中的应用。
(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如环境科学、人口学、心理学等。
(3)艺术与科学: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如建筑设计、音乐与物理学、绘画与化学等。
2. 问题导向实践共同体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具体教学主题包括:(1)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贫困、教育公平、环境保护等。
(2)科技问题:研究科技发展中的难题,如能源危机、人工智能伦理等。
(3)文化问题: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如跨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3. 自主学习实践共同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具体教学主题包括:(1)学习方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2)知识构建: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如跨学科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3)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实践共同体的实施策略1. 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掌握实践共同体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跨学科课程,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共同体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我国某小学为例,探讨了教学共同体的实践过程。
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文章从共同体的构建、活动开展、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教学共同体实践。
本文以我国某小学为例,探讨教学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的构建、活动开展及成果展示。
二、教学共同体的构建1. 明确共同体目标在教学共同体构建之初,首先要明确共同体的目标。
本案例中,教学共同体的目标为: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 组建教师团队根据共同体的目标,选拔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善于沟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组建教师团队。
本案例中,教师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3. 确定共同体活动内容根据教师团队的专业特长和共同体的目标,确定共同体活动内容。
本案例中,共同体活动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
4. 制定共同体运行机制为了保证共同体活动的顺利开展,制定共同体运行机制。
本案例中,共同体运行机制包括:定期召开共同体会议、制定活动计划、设立活动经费、开展评价与反馈等。
三、教学共同体的活动开展1.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共同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通过学习,教师们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教育教学素养。
2. 教学经验分享教师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经验分享活动,分享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通过分享,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 教学观摩共同体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通过观摩,教师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 课题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实践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实践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实践是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一概念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与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
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和实践的践行者。
以下将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建设策略、实践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首先,从其字面意义来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指的是一群教师为了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而聚集在一起,进行协作学习的组织。
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集体智慧提升个体的专业能力。
在这样一个共同体内,教师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共同反思,不仅促进了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推动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目标与价值观。
这一过程强调“共同体”的重要性,教师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是保证共同体良好运作的基础。
学校领导者需要鼓励教师树立向上的、积极的教育理念,并明确寄希望于共同体的目标,诸如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等。
沟通与协作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式。
打开沟通渠道、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合作的先决条件。
教师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避免孤立无援的困境。
此外,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研讨会以及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在互动中分享经验,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方式来探讨解决方案。
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将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应注重实践分享。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经验与挑战,建立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具价值。
定期的教学观摩、示范课、以及同行互评活动,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反思,教师不仅能够寻找到更优的教学方式,还能够相互激励,有助于紧密团结整个共同体。
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和建构策略

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和建构策略作者:袁小梅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4年第07期摘要: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是由教研员与多个一线教师围绕区域教学问题共同开展主题教研的组织形式,具有合作学习、集体熏陶和主体协作等方面的特征。
为了发挥共同体对教研工作的聚力作用,对校本教研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的构建要做到:建立共同愿景,聚合发展意愿;任务与制度嵌合,发展向心力;建立分享机制,助力团队智慧。
同时,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还要做到:角色分工,保持教研共同体的稳定性;成果共享,保障教研共同体的持续性;关注边缘,保证教研共同体的创造性。
关键词:主题教研;共同体;策略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教研专业引领”,以“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如何引领教师学习理论、发展专业?如何引导教师保持积极的态度参与教研的执教、观课和评议?如何带动边缘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这些问题在主题教研的区域探索中无法回避。
区域教研需要有一个聚力的教研共同体,以便推进教研工作的质量提升和成果提炼。
与此同时,当前中小学以教研组、备课组形式开展的校本主题教研,存在着教研形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教研成果单薄和成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校本主题教研的内涵发展。
校本主题教研亟须教研员和稳定的教研共同体对其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重庆市长寿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下面,笔者就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建构策略和建设措施等方面提出见解。
一、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一)区域主题教研共同体的内涵1.教研共同体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共同体”的概念。
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成员习惯制约的适应基础上的组织,共同体内部的个体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同时受制于共同规则,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促使共同体形成。
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构建原则、发展策略及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Teaching Application Practice Community,简称TAPC)是指由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企业人员等共同组成的,以教育教学应用实践为核心,旨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与构建原则1. 概念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是一种以教育教学应用实践为核心,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实践,实现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
2. 构建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参与者的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集体智慧,推动教育教学应用实践的创新。
(3)开放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经验、成果的共享。
(4)持续发展:注重长期规划,不断完善共同体运行机制,实现教育教学应用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的发展策略1. 加强组织领导(1)建立健全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
(2)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共同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2. 完善制度建设(1)制定共同体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
(2)建立成员激励机制,激发参与者参与共同体活动的积极性。
(3)制定共同体运行规则,确保共同体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3. 丰富活动形式(1)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组织教育教学观摩、示范课等活动,提高成员教育教学水平。
(3)开展教育教学竞赛、评选等活动,激发成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

学习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一、引言共同体活动是指一群人基于共同的兴趣、目标和价值观而组成的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开展各类活动。
共同体活动旨在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发展个人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包括活动策划、组织管理、宣传推广和活动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二、活动策划活动策划是共同体活动实施的基础,必须充分考虑到活动的目的、参与人群、时间地点和预算等因素。
以下是活动策划的几个重要步骤:1.明确活动目的和主题:活动目的应明确,并与参与人群的需求相符合。
活动主题可以选择有趣、有启发性的主题,以激发成员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确定参与人群:根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确定参与人群的范围和数量。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网络调查等方式了解参与人群的兴趣和需求,以便更好地组织活动。
3.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参与人群的时间和地点需求,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应尽量避开大型节假日或其他重要活动,以便更多的人参与。
活动地点可以选择在校内或校外场地,根据活动内容和预算进行选择。
4.制定预算:根据活动的规模和内容,制定合理的预算。
预算主要包括人员费用、场地费用、物资费用和宣传费用等方面。
在制定预算时,应考虑到不同资源的利用方式,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5.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主要包括活动内容安排、活动流程及时间安排、物资准备和人员分工等方面。
活动计划应尽量合理、详细和可行,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共同体活动实施的核心环节,包括组织协调、人员管理和活动执行等方面。
1.组织协调:在活动开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组织协调工作。
包括制定详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任务。
同时,需要与相关部门、组织或个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相关资源的正常获取和利用。
2.人员管理:人员管理包括招募、培训和激励等方面。
在招募人员时,应根据活动需求和人员岗位要求进行选择,确保人员能够胜任所负责的任务。
“实践共同体”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

“实践共同体”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作者:郑永红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在新的学习理念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发生改变。
“实践共同体”的理念促使教学过程从个体互不联系的学习转变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多措并举,探索基于“实践共同体”理念的多向参与式教学路径。
关键词:实践共同体;共同事业;课堂教学在院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随着“实践共同体”等情境学习理念的兴起,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路径选择。
课堂教学开始注重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实施参与式的实践性教学互动,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实践共同体”理念特征分析莱夫和温格是“实践共同体”理念的首创者。
他们在《情景学习:合法性周边参与》一书中首次提出“实践共同体”概念。
之后,温格对该理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并将之系统化。
温格强调,在“实践共同体”中必须具有共同的事业、相互的介入、共享的技艺库。
这三个要素,也是“实践”作为“共同体”一致性来源的三个主要特征。
1.共同的事业莱夫和温格强调的共同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正式组织或团体。
不意味着一定具有看得见的社会性界限,而是意味着学习者参与的一个活动系统。
共同愿景是“实践共同体”产生的基础,人们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而自行组织,在他们的共同行动中,分享各自的心得,从而获得共同体成员身份。
我们生活在各种“实践共同体”中,身份各异,在有的共同体中是完全参与者、是核心,而在另一共同体中,只是处于边缘的位置。
2.相互的介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共同参与的实践形式。
莱夫和温格认真考察了五个新手向老手转变的案例,把新手到老手这种过程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研究“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意蕴在于,对于整体来说,引导我们重点关注“实践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周期。
教学实践共同体校级方案(3篇)

第1篇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势在必行。
教学实践共同体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合作、交流、共享等方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组织形式。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校级教学实践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成长的机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方案目标1. 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实践共同体。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方案内容(一)组织架构1. 成立教学实践共同体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等工作。
2. 设立教学实践共同体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跟踪评估等工作。
3. 建立教学实践共同体理事会,由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决策重大事项。
(二)共同体活动1. 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让教师学习借鉴优秀教学经验。
- 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针对观摩课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2. 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 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反思等,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 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教师在会上进行经验分享,扩大教师的学习范围。
3. 教学课题研究与推广- 鼓励教师参与教学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 对优秀教学课题进行推广,使研究成果惠及更多教师和学生。
4. 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 建立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优秀教学案例、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方便教师查阅和借鉴。
- 定期更新教学资源,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共同体”的建构与运行

[摘要] “共同体”是一种兼具社会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组织,具有平等性、共生性、生成性的特质。
在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共同体”的互惠学习、共享学习视角,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建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实践的“共同体”、专业的“共同体”等。
教师以“共同体”为单位进行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综合与实践;“共同体”建构;“共同体”运行“共同体”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团体。
教学具有社会学的属性,将“共同体”理论应用于教学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互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建构“共同体”、运行“共同体”,有助于学生的深度探究、深度实践。
学生基于“共同体”开展互惠学习、共享学习,能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共同体”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的组织方式。
教师以“共同体”为单位进行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等。
一、“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的《共同体》一书曾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学领域,研究“共同体”并建构“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是日本学者佐藤学,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学习团体”。
显然,在佐藤学的眼中,“共同体”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
“共同体”具有如下性质:1. 平等性“共同体”不同于官方的、权威的正式组织,它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是一种自愿建构的团体。
“共同体”的建构、运行不仅依靠指令,更依靠情感的维系。
“共同体”成员之间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关系,“共同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着学生的对话、互动与交往。
比如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中,“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组织、分工明确、有序。
基于“共同体”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让少数学生“唱独角戏”,更不能让少数学生有“话语霸权”。
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定义、特点、实践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内涵、特点、实践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定义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是指以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的特点1. 实践性: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强调实践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2. 互动性:共同体成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共同探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融合性:将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教学体系。
4. 传承性: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四、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实践路径1. 教学内容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书法、国画、剪纸、民间舞蹈等。
2.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3. 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举办传统文化节、展览、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4. 社会实践拓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古迹、民俗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共同体实践体会(2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我有幸参与了教学共同体的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我对教学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教学共同体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共同体的定义与意义教学共同体是由一群具有共同教学目标和价值观的教师组成的,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反思等方式,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育组织形式。
教学共同体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 增强教师凝聚力:教学共同体有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从而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4. 促进学校发展:教学共同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教学共同体实践体会1. 合作共赢:在教学共同体中,教师们摒弃了传统的“单打独斗”教学模式,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例如,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针对某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2. 专业成长:在教学共同体中,教师们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共同体内部的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专业成长。
3. 交流与反思:教学共同体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反思的平台。
在共同体活动中,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交流与反思有助于教师们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 教师凝聚力:教学共同体有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增进教师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教学实践共同体构建策略与幼儿教育发展

教学实践共同体构建策略与幼儿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幼儿阶段。
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智力成长以及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如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而构建教学实践共同体,正是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什么是教学实践共同体教学实践共同体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一个整体。
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共享资源、互动交流、合作研究为手段,通过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达到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构建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意义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学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探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2.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学实践共同体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3.增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教学实践共同体加强了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学实践共同体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如何构建教学实践共同体1.建立共享资源库:教师可以将自己优秀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教育案例、教学视频等到资源库,供其他教师参考和借鉴。
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资源库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实现资源的共享。
2.加强互动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心得。
还可以定期举办教育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开展合作研究:教师可以组成研究团队,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推动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
民族共同体概论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民族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的稳定的共同体。
在我国,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实践,我们组织了一次民族共同体概论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探讨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共同体建设,我们选择了我国某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调研我们团队一行五人于2021年7月前往我国某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了当地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情况。
(1)访谈:我们分别与当地政府官员、民族工作者、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他们在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认识和做法。
(2)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收集了他们对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看法、需求和期望。
(3)实地考察:我们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教育机构等,了解了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具体领域的实践情况。
2. 理论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合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相关理论,总结了以下结论:(1)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共同体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2)民族共同体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困境,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时有发生。
(3)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采取有效对策。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关系协调,是推动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
【精品】实践共同体

【关键字】精品实践共同体最初是莱芙和温格在《情境认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出的。
之后,我国也有些学者对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概念进行过探讨和界定,虽然具体表述有所差异,但在对教师实践共同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上趋于一致。
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教师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以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问题为纽带,以平等的协商对话为手段形成的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型组织,在该组织中,同质促进、异质互补,以实现共同体中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重定向自)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什么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
根据这一特征,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边缘性参与”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新手的学习者部分地、不充分地参与共同体的活动。
“参与”意味着学徒(或新手)应该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同伴的,学习他们为建构知识所做的事情。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特点“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是许多学习科学研究者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下,企图从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反思,从而超越保守的、基于的情景与认知学习理论中所产生的一个关于学习科学的术语。
(1)"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一个整体概念,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中,不能衍生出与"合法的""边缘性"及"参与"等相对的"不合法的""中心性""不参与" 等概念的理解。
"边缘性"意味着多元化、多样性,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以及在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所包括的一些方法。
"边缘性参与"将引申出"充分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知识时代背景下,在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并将之贡献到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成为学习面临的最大挑战。
艺术设计学科尤为如此。
如果我们把思想、观点、原理和假设这些智能制品都看成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对象,那么,联想、多元发散的思考、构思、创作等都是创意建构的中间体。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单一的教师并不显示资源的占有和统治地位,创意的激发更不被某一教师所垄断,相反,在学习实践组织中,更多互相的激发、共同的构建、乃至集体智慧凝聚而生发出更高层次的、丰富的、有个性的创意个体,形成一轮螺旋上升的知识和创意建构。
由此,置于艺术设计主题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的实践共同体便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一、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界定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从社会学视野,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Cemeinschaft”(共同体)概念,英文也译为“Community”(社区)。
滕尼斯使用“Gemeirtschaft”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
“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
温格(
Wenger)1998年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将实践共同体定义为知识在组织内以及跨越组织边界得以生产和创新的社会安排的机制。
在艺术设计院校里,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为学生团体、教师团队、助学辅导、企业合作者等,内容为围绕主题的知识建构、创意建构、技能建构和情感建构,目标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组织和团队。
二、主题教学中实践共同体的特性
主题教学的概念可以溯源到上世纪50年代,多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主题教学做了阐述:Gamberg.R,K.Win-niefred等认为主题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模式。
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的主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中,由教师团队、辅导者与学生合作,共同开发和选择主题,创设情境,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设计创作活动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主题教学重构了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主题教学的教与学的主体由
分立的教师和学生转变为融合的实践共同体。
以实践共同体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有以下几个特性:
1.参与者的主体性。
主题教学的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展现“如何去学”‘如何去做”的情境范式。
从确定主题、创设情境到参与者自主解决问题、完成设计实践,参与者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主题只提供了问题的相关线索。
在之后的探究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即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进行实践和创作,参与者必须发挥主动性独立思考才能达到学习目标。
参与者的主体性是实践共同体建构的内在动力。
2.实践内容的多元建构性。
主题教学以情境创设为首要实践手段。
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
我们知道,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够被完全掌握和理解,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力和更有用。
主题教学的学习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由此实现了实践内容几方面的诉求:(1)提供了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环境,反映了艺术设计创作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2)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设计思维的产生过程,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了机会。
(3)参与者在情境中完成知识建构、技能建构、创意建构共同架构了实践共同体,是多元的协作建构。
(4)对实践和创作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是又一层次的内容建构。
3.情感归属的共同性。
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
实践共同体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参与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实践者探究以达到对内容的深层理解。
鼓励与同伴合作交流并承担责任。
在主题教学的实践共同体建构中,突出体现了三种情感要素。
(1)归属感:参与者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
(2)分享:共同体促进了知识的获得和
理解的升华,形成了高质量的集体知识实践库,促进了情感的分享。
(3)包容感: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善于接纳、充分表现个性、包容个体差异性的情感体现。
三、有效的行动策略
在主题教学中如何培育良好的实践共同体,我们依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如下行动策略:
1.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培育实践共同体。
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以分立的单元制授课为基本模式,我们的改革实践完全打破了这一范式,设计了“三进式”基础教学加“项目制”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三进式”基础教学是以一个主题在一定教学周期内设定三个环节,即观察写生、分析分解、重组重构的教学模式,通常以一周为一个单位进行循环,三环节呈“上升循环递进”关系。
随着教学目标由简至繁,课程内容也层层推进。
这种主题课程改革以“化零为整”的思路,将原先被细化和分解的课程整合起来,形成以造型、空间、色彩、制图、设计基础、版式相融合的“互融式”造型基础大课程。
而“项目制”实践教学则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进行。
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师生以主题为主要教学形式,共同寻求研究的切人点,互相促进。
教学改革创新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进阶模式,形成了新的上升式循环的教学环节:写生——资料收集记录,结构分析——对象形体分析,重组、重构——突破与创新。
2.打造开放教学团队,在交流与合作中培育实践共同体。
主题教学中教师转换了角色,改变了内容,但丝毫未弱化教师的作用。
相反,原本的单一教师授课变为团队的协作教学,教学团
队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共同体学习创造的质量。
我们实施了述课评课、打造开放教学团队,建立互信与支持的行动策略。
“述课”即教者用语言表述、讲解教学设计的方案,分析对课堂内外教学的组织、构思及实施过程。
我们在述课中,引入企业界专家等共同打造开放的实践共同体教学团队。
懂技术、知工艺、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专家、设计师、技师是开放的教学团队不可或缺的成员,教学探索、设计研发、社会服务三项职能集一身的创业型教师更在教改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开放导入了职业的观念、专业的眼界、真实的流程、可行的范例,异质性群体的创造性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
3.创设宽松的创造实践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主题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包容和开放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创造性。
民主和公平的氛围下,学习者拥有了一个自由思考、自主判断的探索、研究空间。
同时,成功的体验对学习者的激励不容忽视,教学实践中,成员们成果的展览是重要环节,伴随着每一次创造实践的成功体验,教师团队、学生等参与者共同建构了不断成长的实践共同体。
我们在主题教学中推行了以上策略,创建了环境艺术实践研究院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与法国合作的中法时装培训中心经过十年的主题教学的研究和推广,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实践共同体经过主题教学改革的实践见证了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美)埃蒂纳·温格,理查德·麦克德马,威廉姆·施奈德,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l.边婧,译一E京:机械I业出版杜,2003.
[3]
Camherg.R.,K.Winnjefred,M.Hutchings.etc.Leamin笤and
loving
it:Themestudies
in
the
classroom[M].NH:Heinemann,1988.
[4]
Brownj.S.,Collins.A.,Duguid.P.Sjtuated
coS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ming[J]
.EductUiona Researcher,1989(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