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课用

合集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2. 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定风波》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生活启示(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用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运用到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高中语文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学习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学法指导】1、朗读看时代背景课下注释以及知识链接2、学方法: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课堂设计】导入:情境导入——课前播放黄绮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定风波》。

黄绮珊用她独具魅力的嗓音将这首歌曲演绎得动人心魄、余音绕梁,相信黄绮珊一定很懂它,很懂苏轼,那么你呢?我们今天就走进《定风波》,走进苏轼,去读懂他、品味他。

(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旷达深远的意境和作者豪迈豁达的胸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词。

一、回忆苏轼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可以说他是一个旷世奇才。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的人生轨迹、创作曲线,你有什么发现?(展示ppt)(一生回答)结论:他事业仕途的低谷,却是他创作的高峰。

在黄州,他都创作了哪些代表作品?(生回答)1079年,他淋了一场人生的“大雨”——乌台诗案。

所以他才会说“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得需要多大的胸襟与气度!二、诵读感悟1、这首诗还有一段小序,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大家思考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事件——去沙湖回来淋雨。

他去沙湖干什么去了呢?《东坡志林》中有所交代“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可见这场雨不小。

2、“三分鉴赏,七分诵读”下面请大家饱含感情诵读这首词,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课尝试运用层面教学法。

层面教学有两个含义:一是文本解读的表层和深层,二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层次和发展层次。

即使是朗读。

也分为分析前读和分析后读两个层面,前者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后者则要有提高,读出情感和意蕴。

【教学目标】I.深入探究“微冷”“归去”等词语的语用义,掌握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初步理解“语境的压力”。

2.把握本词较为复杂的情感线索,并由点及面,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基本层面】一、导入新课如果在路上遇到下雨,又没带雨具,我们一般会怎么办?对。

我们一般会小跑避雨。

但是,有一人不但不避雨,反而“吟啸徐行”,这人是谁?他为什么这样特别呢?我们看PPT 的三幅图,哪一幅图最符合本词的意境呢?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二幅画,因为这幅画的主人公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拄着一根竹杖,正应了词中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二、分析前的朗读三个字的字音要读准——蓑,料峭,萧瑟;几处的节奏不能读破。

三、解析注解和题序苏轼词多用题序,点明词作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创作动机,这也是苏轼对宋词的一个贡献。

注意以下几点:作品写于黄州,联系上学期学过的《赤壁赋》,请学生讲述一下苏轼到黄州的原因。

“乌台诗案”在学《赤壁赋》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注意提示这样三个方面:首先,“雨具”是指带雨具的人。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在题序中特地指出这个细节呢?其实这是为下文雨中漫步张本。

再次,苏轼去沙湖干什么?准备到此买田终老?经过三年的磨洗,苏轼的心境是不是更平和了?四、文字层面的赏析(重点理清几处修辞手法)1.“山头斜照”赋以人的情感,是拟人,夕阳像一位老朋友,在山头等候,给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以关怀、以温暖,表达了作者在酒醒之后的惊喜之情。

“风雨”是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穿林打叶声”,也指人生险途和险致其死地的政治风雨。

“微冷”也可理解为双关,是酒醒雨淋之后身体寒冷,也是写梦醒后的心理状况,回到现实中的凄苦无奈之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高中语文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专题导语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

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这叫“新天下耳目”。

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

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专题,重点把握以下内容: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专题,特别注意: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

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

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

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

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诗词故事苏轼名字的由来苏轼名轼,字子瞻。

他从小生性活泼外向,于是苏洵给他起名字时,便用了“轼”字,指暴露于车厢前的横木;凭轼而立,可以高瞻远眺,所以字曰“子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性默写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性默写

《定风波》理解性默写1.《定风波》词,上阕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画龙点睛般表现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下阕则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呼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2.苏轼《定风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3.《定风波》中,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只有坦然面对祸福得失,人生才能“________________”。

4.《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________________”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5.《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千古名篇。

词一开篇就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屈的品性;接着词人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词人淡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6.苏轼在《定风波》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表现不惧风雨,悠然前行的情态。

7.苏轼《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小序中“已而遂晴”相照应。

8.《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写雨骤风狂,“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雨中行走的轻松感受。

9.苏轼的《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达作者不畏人生风雨的旷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道出作者看淡荣辱得失的超然情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上课用 苏轼定风波

上课用 苏轼定风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 表现他的人生态度 的?
归纳总结
旷达,是苏轼调整自己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主 要手段。 ●尽力扩张自我,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精神 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抗外界的 一切侵扰。只要内心能有安与和的修养,那 么荣辱毁誉就只能夺其外而不能乱其中了。
●尽力忘掉自我,摆脱自我,把自己化到大 自然中去,用自然规律来解脱人生苦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畅所欲言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欣赏词的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一语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 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 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 “ 轻”字体现的是诗人 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 内心的轻松。 度的,极言雨急雨大。 自若的旷达情怀。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
诗词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 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 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 遂赋此词 。
读(文) 析(情)
探(法)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

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已而:不久,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落的声音。

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也无风雨也无【晴】:晴与情谐音,手法为双关,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赏析1: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赏析2: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苏轼《定风波》上课使用

苏轼《定风波》上课使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扩大功能与开拓词境 3、以诗为词的手法 4、豪迈奔放的风格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联想和想象,还原苏轼遇雨不 惊的场景。 2、涵咏品读,讨论“穿”“徐”“任”所体现的 内在感情,体会苏轼旷达的心胸。 3、联系生活,讨论“风雨”一词的象征含义,并 评价苏轼在“风雨”中的表现。
初读课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三、鉴赏品味
讨论“莫听”“何 妨”“徐”“任”“谁怕”所体现的 “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了雨骤风疾,另 内在感情。
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徐: 悠然自在,气定神闲。任:镇定、洒脱、从容、旷 达。这些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 这也是面对苦难时的一种超然态度,表现了作者 旷达的胸襟。
各抒己见
联系生活,讨论“风雨”一词的象征含义, 并评价苏轼在“风雨”中的表现。
风雨:双关手法。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隐喻人生
的风雨、政治“风雨” ,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
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在作者的眼中,一切
风雨都会过去,经历了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是 轻松和平静。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性格、 超然的人生态度。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其他作品,为学习《定风波》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思考如何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运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赏析。

3.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 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 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 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 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 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人生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 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 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 旷达之人。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外出办事途中遇雨。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大意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 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 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 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高中语文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定风波》学情分析从整体学习素养与能力来看,济南二中的学生处于全市高中生中上游层面。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以及高一一年和高二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阅读及鉴赏技能;但还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普遍存在对诗词意境、思想等进行概括分析的畏难情绪。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有效的诗词学习方法,存在学习低效的问题;二是传统上更侧重知识点识记与诗词背诵的枯燥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高中学段的诗词对学生的鉴赏要求和理解难度方面,较初中都存在提升过快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快速适应。

本课将从四个角度(韵律、句式、意境、哲理)综合运用信息手段(问卷星、Tim在线编辑、古诗文网、汉典等)引领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共同多角度鉴赏《定风波》,继而学会鉴赏诗词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

《定风波》教学效果分析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高中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第10课《苏轼词二首》的第二首篇目。

本节课属于诗词鉴赏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诗词特点、文学意象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并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助推作用。

袁老师的课注重学生活动,容量大、实用性强,具体效果分析如下:1、整个授课过程很有条理且完整,结构很清晰。

从词的“韵律、句式、意境、哲理”四个层面对文本进行了鉴赏,而且进行了拓展应用。

2、本节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在梳理文学意象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阐述原因;二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找出“词眼”,第一次找出最关键的两句,第二次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最后用一个字代表,活动都较好地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自主生成、合作探究的思维和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

3、利用《经典咏流传》中歌曲《定风波》引入,然后进行阅读鉴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当堂开展的写作训练是一个语文综合能力的锤炼,请学生写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有助于帮助学生认真总结回顾这节课学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种逃跑。 (网友评论)
?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网友评论)
拓展阅读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 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 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
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淡泊世事 遗世独立
? “长恨”“何时”二句,反思自己 的人生,慨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劝 诫自己要忘却人世的种种纷扰和不如意 。
? “夜阑风静縠纹平”描写所见的真实 景色,也隐喻“忘却营营”后心灵得到 平静的状态。 充满了超脱人世的仙气
五、课外延伸
? 你从苏轼面对挫折面对逆境的态 度中受到什么启发?人生之雨来 临时,你选择是假装没看见,就 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还是 奋力去抗争呢?请同学们以《从 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议论短文。
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
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
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
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
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一个月苏东坡传》)
?
“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
定风波
温故知新 诵读感悟 重点研讨 拓展探究 课外延伸
一、温故知新
? 《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积极进取)
? 《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兄弟情深)
?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 牵黄,右擎苍。 …… (渴望建功)
?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如果我们想把全词作者 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 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 ?为什么?
?归
四、拓展探究
? 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 我们每位同学都喜欢他吗? 请你写出一句最想对苏轼说 的话,可以评价他的人或他 的词,可发以表达你对他的 情感,也可以谈他对你的影 响。
示例
?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
二、诵读感悟
? 1.请划出写眼前之景的句子,圈 出具体描绘的景物。
? 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山头斜 照
? 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二、诵读感悟 情读
?2.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词中
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 句分析。 ? 沉着 ? 豪迈 ? 旷达 ? 随遇而安
三、重点研讨
二、诵读感悟
?(一)自读思考:
1.圈出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各用一 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2.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 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朗诵全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 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 雨\也无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