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M54CL05950 典型抗生素多世代毒性效应及其表观遗传学机理研究(1)

合集下载

《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刘昌孝院士简介

《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刘昌孝院士简介
P h a r ma c o k i n e t i c s . Ho n g Ko n g Me d i c a l P u b l i s h e r , 2 0 0 0 , Ho n g Ko n g , Ch i n a .
『 9 1 刘 昌孝, 刘定远. 药物动力学概论. 北京: 中国学术 出版
2 0 0 5 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 0 0 0 年 曾获得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 0 1 3 年获得全 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家药 物 代谢 研 究会特 别 贡献奖 。
出版 专著( 节 选பைடு நூலகம் :
[ 1 】 L i u C h a n g — Xi a o , a n d Xi a o P e i - Ge n . A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 7 1 刘 昌孝. 药物代谢动力 学. 长沙: 湖南科 学技术出版社,
1 98 0.
『 8 ] 刘 昌孝 . 药物代谢动力学( 2 n d e d . ) .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 1 9 8 4 .
[ 3 】 Li u Ch a n g — Xi a o .S t u d i e s o n Ph a r ma c O 1 O g Y a n d
社. 1 9 8 4 .
f 1 0 1刘 昌孝, 孙瑞元. 药物评价实验 设计和统计学基础 . 北 京: 军事 医学科 学出版社, 1 9 9 9 .
[ 4 】 Wu Hu a n g - Xi n g , S h e n J i a - X i a n g , Ni c o l i s F B, L i u C h a n g — X i a o ,
泛应 用 于 药代 动力 学研 究 ,被 发 表在 国 内外 的6 0 0 0 多篇研 究论文 应 用和 引用 。刘 院士

“十八反”药物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探析

“十八反”药物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探析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24,V o l .32N o .9疗法治疗H p 感染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H p 根除率和I L -1β㊁I L -6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8):1916-1922.[45]韩晓江,杜锦辉,毕连宝,等.胃三针联合P P I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1):11-14.[46]朱风彬.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9):42-44.[47]周亚丹,张华,刘高仁.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23,42(7):677-682.[48]刘晏,竺世静,吴逸舟,等.温脾散穴位敷贴联合理中复元方对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成药,2019,41(12):2902-2907.[49]沈佳,陈四清.孟河医家张继泽运用膏方干预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 ].江苏中医药,2019,51(12):15-17.[50]姚民武,徐兰,黄光鸿.黄芪建中汤联合合募配穴灸法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124-128.[51]周新桃,严芳琴.恒温雷火灸联合健康指导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2):64-67.(收稿日期:2023-11-01)[编辑:白晓晖]җ基金项目:2022年立项 杏林学者 学科人才科研项目(330022131/330):张丰华,E -m a i l :h o t 285@126.c o m第一作者:彭伟,E -m a i l :3384405322@q q.c o m 十八反 药物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探析җ张丰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137)ʌ摘要ɔ十八反 作为中药配伍禁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处方用药时难免会遇到㊂该文追溯反药的应用历史,阐述历代医家对于反药的不同看法,围绕 王道霸道 理论和 相反相激 理论㊁毒性理论㊁中病即止理论㊁体质及耐药性问题,指出反药用于治疗儿科疾病的合理性,并举反药治疗儿科病证案例进行佐证㊂ʌ关键词ɔ 十八反;反药;乌头;瓜蒌;贝母;半夏;儿科疾病中图分类号:R 28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902 历代医家对十八反 药物(反药)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偏于遵循 十八反 理论之说,在辨证论治之初,就排除反药配伍的可能性;另一种主张 有是证,用是方 ,大胆革新,根据患者具体病证使用反药,更是提出 王道霸道 理论和 相反相激 理论,为反药在临床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㊂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很多医家考虑到相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少有将其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反药的配伍使用逐渐增多,极大丰富了中医儿科的理论及临床应用㊂本文追溯反药的应用历史,阐述历代医家对于反药的不同看法,指出反药用于治疗儿科疾病的合理性,并举反药治疗儿科病证案例进行佐证㊂1 反药的历史源流中药的 十八反 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中 七情 理论的 相反 内容,此后诸多本草著作均有记载㊂‘神农本草经“在所附诸药篇中,将中药分为上㊁中㊁下3类,并详细地阐述了相杀㊁相反㊁相使㊁相恶㊁相畏等原则㊂后来韩宝生修订‘蜀本草“时,统计了相关药物的数目,并指出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有单行者71种,相须者12种,相使者90种,相畏者78种,相恶者60种,相反者18种,相杀者36种[1]㊂其中提到的 相反者18种 ,就是现代俗称的 十八反 药物的直接源头㊂反药的记载在其他著作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也有相关记载㊂现在比较流行的 十八反 歌诀最早见于金㊃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在李东垣所著的‘珍珠囊补7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24,V o l.32N o.9遗药性赋“中也有记载㊂歌诀的大致内容为: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㊂ 乌头反半夏㊁瓜蒌㊁贝母㊁白蔹㊁白及;甘草反海藻㊁大戟㊁甘遂㊁芫花;藜芦反人参㊁丹参㊁玄参㊁沙参等及细辛㊁芍药㊂结合当代临床常用中药情况发现,有些药物品种多样,有些药物入药部位多种,所以主要药物不同品种㊁不同部位的配伍有所增加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涉及 十八反 药物的各类品种均包含在内,如贝母包括川贝母㊁湖北贝母㊁浙贝母㊁伊贝母㊁平贝母;瓜蒌类包括瓜蒌㊁瓜蒌皮㊁瓜蒌子㊁炒瓜蒌子㊁天花粉;乌头类包括川乌㊁草乌㊁制川乌㊁制草乌㊁附子等[2]㊂2历代医家对于反药的不同看法关于反药能否在临床上合用历来众说纷纭,并无定论㊂出于安全性考虑,有些医家不敢使用反药,并认为反药是我国古代医家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教训总结,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要合理配伍,遵循法度,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况且有些反药配伍用其他药物代替就能起到相同的疗效,不必为此大冒风险㊂一些医家则不拘泥于 十八反 理论,认为该理论虽然由古代医家提出,但没有充分的理论证明,更无确切依据,所以 十八反 理论并没有在他们心中形成一道警戒线㊂在反药中,除了甘草-海藻这一药组中单药是无毒的,其他每组药物中都至少有1味药物是有毒的㊂若在使用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很难说清楚究竟是有毒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还是违背 十八反 理论配伍后才产生的毒副作用㊂因此,历来有许多医家并没有拘泥于 十八反 理论,而是勇于实践,遵循 有是证,用是方 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脉证并治“中言: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㊂ 此条文记载用甘遂半夏汤祛除留饮,方中甘遂与甘草同用,是用甘草之缓性使甘遂作用时间更长,让更深处的水饮能被甘遂祛除,此处遵循的是 有是证,用是方 ,并没有遵循 十八反 理论㊂另外,在‘金匮要略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的赤丸就是半夏和乌头同用,这也是不符合 十八反 理论的[3]㊂明清以前反对反药共用的记载多为案例说明,明清时期反药共用的相关理论逐渐形成㊂3运用反药于儿科的理论基础小儿脏腑娇嫩,尤以肺㊁脾更甚㊂许多医家在治疗小儿疾病时重视补肺㊁脾,不敢使用峻猛药,更有医家对反药畏之如虎㊂笔者认为,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反药,可以提高疗效㊂笔者围绕相关反药的理论,并结合现代小儿的喂养方式,探究反药运用于儿科疾病的安全性理论基础㊂3.1反药的相关理论 ①王道和霸道理论㊂李时珍曰: 盖相须㊁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㊁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㊁相反同用者,霸道也㊂ 明清医家认为,在中药配伍时,若遵循 君臣佐使 相畏相杀 理论,使用相畏㊁相杀药,即为 王道 [3]㊂若有时病情复杂,使用相恶㊁相反药,即为 霸道 ㊂ 王道 霸道 理论的提出,为后世医家使用反药提供了理论依据[3]㊂②相反相激理论㊂相反相激理论指两种药性相反的药物合用,发生特殊作用,一种药物把另一种药物的 潜能 激发出来,发挥最大的功效[3]㊂③毒性理论㊂王付教授[4]指出 凡是没有毒性的中药,其治疗效果都是一般的,凡是合理地用毒性药治病,其疗效都是十分显著的 ,其运用反药治病数十年,取得了良好疗效,并对 十八反 歌诀作如下修正: 本草明言十八反,相反相乘妙中言,半蒌贝蔹及喜乌,藻戟遂芫俱爱草,诸参辛芍盼藜芦,辨治杂病效非凡㊂ ④中病即止理论㊂‘素问㊃五常政大论“云: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㊂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㊂ 反药看似凶猛,若中病即止,不仅可以保障安全性,还能大大提高疗效㊂3.2小儿体质及耐药性问题现代医疗环境有所改变,但儿科安全用药管理还不够完善,存在中成药滥用㊁抗生素不规范使用等问题,加之家长对小儿的喂养比较精细,小儿体质偏弱,安全用药成为儿科重点关注内容[5]㊂基于传统理论指导中药配伍,辨证合理,可增强疗效,但仍可能存在药效不佳㊁小儿对药物不耐受㊁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㊂反药也存在上述问题㊂近年来,中成药市场也有使用反药成方的情况,如小儿肺咳颗粒中含有淡附片-瓜蒌药对,提示在合理范围内谨慎使用反药,也能提高疗效㊂王道和霸道理论㊁相反相激理论及毒性理论等丰富了反药的理论依据,中病即止理论为反药使用的安8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24,V o l .32N o .9全性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医家在遵循上述理论基础上,结合小儿体质和耐药性问题,在儿科中谨慎使用反药,具有可行性㊂4 验案举隅(1)咳嗽案(附子-半夏) 患儿,女,4岁11个月,2022年5月8日初诊(门诊号:030320066)㊂主诉:患儿咳嗽㊁咳黄痰1周㊂现病史:1周前因不明原因出现咳嗽,并伴有黄色痰液,曾服用止咳糖浆效果不显㊂刻诊:阵发性连声咳嗽,夜间明显,兼有大便不畅,舌红,苔黄滑,脉数㊂西医诊断:过敏性咳嗽㊂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热阻肺,腑气不通㊂治以清肺化痰,宣降肺气㊂方选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苦杏仁10g (后下),石膏15g (先煎),蜜麻黄10g,法半夏10g ,干姜10g ,细辛3g ,白附片10g (先煎),桂枝10g ,茯苓20g ,白术20g ,泽泻10g ,黄芩片10g ,滑石15g (先煎),青黛10g ,虎杖10g ,炒牵牛子10g ,大黄5g (后下),生姜10g ,金钱草15g ,槟榔10g ㊂2剂,2d 服完1剂㊂4d 后复诊,家长告知咳嗽㊁咳痰症状基本消失㊂按语:本案患儿痰热阻肺㊁腑气不通,津液输布不利,此为肺肠同病,故肺肠同治㊂方用麻黄㊁苦杏仁宣降肺气止咳,石膏清热泻火,青黛清肝泻肺,黄芩清热燥湿,滑石清热利尿,法半夏㊁干姜㊁细辛温化痰饮,茯苓㊁白术㊁泽泻健脾利水,白附片㊁桂枝㊁生姜温通水运㊁散上焦之痰饮,虎杖㊁牵牛子㊁大黄㊁金钱草㊁槟榔通腑泄热㊂本病虽有热象,却用白附片,其理何在?本方主要用白附片的通窍功能,使津液输布正常,痰嗽止,又合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伤寒杂病论“)㊂此方中白附片与半夏同用,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㊂(2)咳嗽案(附子-瓜蒌-半夏) 患儿,女,7岁,2021年8月15日初诊(门诊号:3628142)㊂主诉:咳嗽有黄痰3d ㊂现病史:3d 前患儿食用过量冰淇凌,第2日出现咳嗽㊁咳痰等症状㊂刻诊:夜间咳嗽严重,舌黄,苔腻,脉滑数㊂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热阻肺㊂治以清肺化痰,理气祛湿㊂方拟小青龙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㊂方药组成:蜜麻黄10g ,苦杏仁10g (后下),生石膏15g (先煎),黄芩片10g ,炒瓜蒌子15g ,鱼腥草15g ,细辛3g ,法半夏10g ,薏苡仁15g ,炒芥子10g ,炒莱菔子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白附片10g (先煎),滑石15g (先煎),青黛10g ,生姜10g ㊂2剂,2d 服完1剂㊂3个月后,患儿感冒,家长带其就诊,并告知上次患儿咳嗽服药2剂后痊愈,故未复诊㊂按语:本案患儿有明显的湿热阻肺证候,方用麻黄发汗解表,表邪一解,则肺可与自然之气相通,喘咳自止;苦杏仁助麻黄宣降肺气,平喘止咳;生石膏清热泻火,为清气分热之要药,且可佐制麻黄辛温之性,使麻黄去性存用;黄芩清肺中郁热,又可燥湿;瓜蒌㊁鱼腥草清热化痰,且瓜蒌宽胸散结止喘;青黛善清肺中之热;法半夏㊁细辛㊁芥子温运痰饮;莱菔子㊁茯苓㊁白术㊁生姜健脾除湿,起培土生金之功;薏苡仁㊁滑石祛湿㊁利小便,令邪有出路,另用白附片温化痰饮㊂本方中瓜蒌㊁半夏与白附片共用,患儿无不良反应,收效颇佳㊂(3)白喉案(附子-贝母) ‘徐小圃医案医论集“记载: 风邪客肺,肺气不宣,微汗气急,鼻煽声嘶,舌白边剥,脉浮滑数,趋向白喉之可能,小溲清长㊂ [6]58中医诊断:白喉㊂治以宣肺温肾㊂方药组成:黄附片4.5g (先煎),活磁石30g(先煎),黑锡丹9g (包煎),蜜炙麻黄1.5g,象贝母9g ,牛蒡子6g ,广郁金6g ,藿梗9g ,橘皮3g ,远志4.5g ,炙百部4.5g,菟丝子9g [6]58㊂按语:笔者认为,本案患儿属于风邪客肺,肺气不宣,肾阳不振㊂外感风邪,用麻黄开宣肺气以解表;象贝母化痰清热散结;郁金行气活血,其性偏寒,亦可清热;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远志㊁炙百部宣肺化痰㊂因有气急,用少量附片引火归原,佐以黑锡丹㊁菟丝子温肾纳气;磁石性寒偏润,除纳肾平喘外亦有滋养肾阴之功,适于声音嘶哑之白喉;藿梗㊁橘皮理气化湿,脾胃得健运则药力得化㊂本方附片㊁贝母同用,属于反药,未曾言及有不良作用㊂(4)白喉案(附子-贝母-半夏) ‘徐小圃医案医论集“记载: 杨幼㊂一诊:咽喉白腐,气促声嘶,头汗涔涔,舌白,脉濡软㊂ [6]59中医诊断:白喉,证属上盛下虚㊂方药组成:黄厚附片9g (先煎),黑锡丹9g (包煎),活磁石30g (先煎),生牡蛎60g (先煎),花龙骨30g (先煎),酸枣仁12g ,朱茯神12g ,仙半夏9g ,橘皮4.5g,黄芪皮12g ,木蝴蝶2.1g [6]59㊂二诊:白喉白腐渐退,气促声嘶亦减,头汗已止,咳呛转甚,舌白,脉濡缓㊂上盛下虚,再宗前法,以善其后[6]59㊂方药组成:黄厚附片9g (先煎),黑锡丹9g (包煎),生牡蛎60g (先煎),花龙骨30g (先煎),白杏仁12g ,象贝母12g,炙百部4.5g ,酸枣仁12g ,朱茯神12g ,仙半夏9g ,橘皮4.5g,9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24,V o l.32N o.9黄芪皮12g,木蝴蝶2.1g[6]59㊂按语:本案患儿为上盛下虚证㊂一诊用黄厚附片温补肾气,黑锡丹纳肾气,使浮越之火归其宅;磁石重镇安神㊁纳气平喘,且其性微寒,略有滋肾阴之用;白喉多有阴虚之证,附片与磁石相合,可阴阳双补,各归其位;牡蛎㊁龙骨收敛固涩,镇心安神;酸枣仁㊁茯神养心潜阳安神,且酸枣仁可助牡蛎㊁龙骨收敛头汗;黄芪益气固表;半夏㊁橘皮燥湿和中;木蝴蝶开音㊂二诊诸恙均减,稍减镇潜之磁石,因其呛咳转甚,于原方加白杏仁㊁象贝母㊁炙百部以降气平喘㊁化痰止咳㊂咽喉,为肺胃之通道,肺气得清肃,则病情向愈有望㊂一诊方中半夏㊁附子同用,二诊方中半夏㊁附子㊁象贝母同用,患儿均未见不良反应且疗效较好㊂(5)腹痛案(乌头-半夏)‘徐小圃医案医论集“记载: 腹痛呕恶,神倦嗜卧,舌白,脉濡数㊂ [6]133中医诊断:腹痛㊂证属寒滞互阻㊂治以温中止痛㊂方药组成:制川乌9g(先煎),淡干姜3g,川厚朴3g,白蔻壳4.5g,砂仁壳4.5g,姜半夏9g,橘皮核各4.5g,台乌药9g,炒建曲9g,炙鸡金9g,广藿梗9g,陈艾叶9g[6]133㊂按语:本证为食积内停,寒邪凝滞于胃肠,遂发腹痛㊂方用辛热之川乌温中止痛,且辛能散结,热能胜寒;干姜温中散寒止痛,亦可止呕;姜半夏消痞散结㊁降逆止呕,合橘皮㊁藿梗理气和中降逆;厚朴㊁白蔻壳㊁砂仁壳㊁乌药燥湿健脾,温通气机;鸡内金㊁建曲消食导滞,运化脾胃;橘皮核色青入肝,为气分之药,能温化宣散;陈艾叶为治疗腹痛寒证的要药㊂全方紧扣阳虚寒凝病机,注重温通健脾而不过度耗散正气㊂本方中半夏㊁川乌为相反药对,川乌用于温中止痛㊁散结祛寒,半夏用于化痰消痞㊁降逆止呕㊂二者同用,收效捷,但须中病即止,以免徒耗正气㊂(6)腹痛案(川乌-半夏)‘徐小圃医案医论集“记载: 余幼,腹痛,下虫之后,腹痛不止,腑秘欲恶,口渴引饮,舌白,脉濡缓㊂ [6]134中医诊断:腹痛㊂治以疏和㊂方药组成:制川乌9g(先煎),广藿梗9g,广郁金9g,砂仁壳6g,白蔻壳4.5g,姜半夏9g,橘皮4.5g,炙鸡内金12g,枳实9g,槟榔9g,雷丸6g,鹤虱4.5g,炒六曲12g[6]135㊂按语:本例下虫之后,腹痛不止,观其舌脉,乃阳气郁滞,不通则痛,治以辛散温通㊁破结散痞㊂方用川乌散寒止痛;藿梗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 温煦而不偏于燥烈 (‘本草正义“),故可用于化湿,止腹痛㊁便秘;砂仁壳㊁白蔻壳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半夏㊁橘皮㊁藿梗㊁郁金健脾化湿理气,和胃降逆;枳实㊁鸡内金㊁六神曲破气㊁消食㊁祛积;槟榔㊁雷丸㊁鹤虱杀虫,槟榔亦可助半夏㊁橘皮下气消胀㊂本方中川乌㊁半夏同用,取川乌辛散之功,半夏燥湿降气之用㊂二药合用,患儿未见不良反应㊂5小结毛进军[1]认为,在临床上使用反药时要做到两点,一是方证病机相符合,二是胆大心细㊂作为当代中医人,应守正创新,既要继承中医药文化,也要发展中医药事业㊂反药的研究应注重安全㊁有效,研究者应当严格规范 十八反 药物的研究条件,建立研究标准,在确保安全用药前提下,对已有临床经验或经充分临床前研究证实的反药组合及其相关复方开展实验及临床研究[7]㊂本文通过理论探讨与案例举隅,论证反药在儿科中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㊂本文不足之处在于临床案例仅围绕 半蒌贝敛及攻乌 列举,其他反药配伍运用于儿科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㊂只有不断打破思想的局限性,不断尝试与实践,才能明确反药的应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毛进军.思考经方:‘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388,390-391.[2]范欣生,段金廒,华浩明,等.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630-1634. [3]贾嘉明,庄朋伟,张艳军,等.明清医家对中药 十八反 配伍禁忌的认识[J].中医杂志,2014,55(9):809-810. [4]王付.从经方合方治验驳 十八反 配伍禁忌[J].中医药通报,2020,19(5):14-17.[5]罗红玉.浅谈儿科安全用药管理[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29(2):290-291.[6]陆鸿元,徐荣娟.徐小圃医案医论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7]周桥,付书璠,孙宇洁,等.浅析中药配伍 十八反 十九畏 现代药理学及临床运用进展[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58-259.(收稿日期:2023-01-02)[编辑:周荣荣]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

1-抗菌素使用现状及问题

1-抗菌素使用现状及问题

医学界抗菌素使用现状
使用抗菌素的频率过高1
– 我国各级医院住院病人的抗生素使用率达到甚至超 过50% – 世界卫生组织的同期数据是30%,而美国则为20%
使用过程中频繁更换抗菌素
– 抗菌素产生疗效一般要24~72小时甚至更长 – 如果使用某种抗菌素的疗效暂时不好,应当考虑到 剂量或/和疗程不足 – 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素的发展简史
大规模筛选抗菌素的时代到来
– 此后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相继发现了金霉素(1947),氯霉素 (1948)、土霉素(1950)、制霉菌素(1950)、红霉素(1952)、 卡那霉素(1958)等 – 从此,抗菌素研究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阶段
进入60年代后,人们从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抗菌素的速 度明显放慢,取而代之的是半合成抗菌素的出现
– 发展为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等 多个大类 – 是在世界上应用最广、发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 在我国常用药物应用总消费的40%左右
抗菌素的历史贡献
– 鼠疫、结核、痢疾等多种在历史上作恶多端的传染病得以 控制 – 几十年来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 – 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唐宏 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
中国公众科技网
饲养业抗菌素使用现状
抗菌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
– 在环境中大量的抗菌素释放 – 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抗菌素在饲养业的不合理使用
– 不仅是我国的问题 – 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但我国尤为严重
国外在解决饲养业抗菌素不合理使用方面已经走在了 我们的前头:
– 欧盟委员会禁止了杆菌肽锌、螺旋霉素、弗吉尼亚霉素和泰 乐菌素磷等4种抗菌素在欧盟范围内使用,自1999年7月1日起 禁止用于家畜、家禽饲养

有机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论文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指正。
浙江科技学院有机化学省级精品课题组 2006 年 6 月
目录
浅谈自由基与人类健康...................................................................................................陈丽 1 农药的利与弊................................................................................................... 陈定玲,童婷 3 清洁燃料——乙醇汽油的研究................................................................... 夏勇强,梁忠心 6 手性药物与健康................................................................... 马宇庆,季杰,罗杰,陶靖强 10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楼靖娟 14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朱璐,冯碧琪,王咖,王佳维 17 手性分子与药物发展....................................................... 凌静娜,张飞,蔡青青,盛槐英 21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 牟锡杰,孙晨,杨城 24 自由基与人体健康....................................................................................... 吴燕丽,冯海芬 29 食品保鲜剂的前景........................................................... 蒋婷婷,史琴梅,陆丽静,严芸 32 毒品的危害....................................................................... 徐俊杰,林正彬,王佳伟,赵亮 37 食品工程中的有机化合物........................... 沈潇冰,宋俊杰,陆凌佳,竺建淼,马芳娣 40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 龚淑玲,蒋翔宇,胡思参 45 浅析重排反应及其应用...............................................................................................童廷德 49 分子手性与药物发展...................................................................................................石瑶伟 54

罗伯茨绿僵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注释分析

罗伯茨绿僵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注释分析

罗伯茨绿僵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注释分析线粒体基因组因为快速进化、严格遵守母系遗传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到遗传结构与系统分类的生物学研究,是研究真菌系统进化与遗传关系的有效工具。

作为昆虫病原真菌中已有普遍应用的绿僵菌属真菌(Metarhizium),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尚不完整。

为了进一步完善绿僵菌属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深入昆虫病原真菌遗传与进化的研究,本论文选取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ARSEF 2575,采用PDA固体培养基培养、CTAB法提取总DNA,经高通量测序、PCR扩增、Sanger测序成功组装其线粒体基因组并进行注释分析,结合在NCBI上已有的麦角菌科真菌的相关数据,开展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比较,对17种肉座菌目真菌的14个常见的线粒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

结果如下:罗伯茨绿僵菌ARSEF 2575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24945 bp,包含14个常见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5个转运RNA基因,蛋白编码基因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与已经报道的麦角菌科真菌基本一致。

此外,同多数真菌相似,罗伯茨绿僵菌线粒体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基因、tRNA 基因以及核糖体RNA基因均有明显的A+T偏好性。

通过分析其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的3位碱基的组成,发现在密码子中,位于第1位点的A、T含量相差较小,而在第2位点的T含量明显比A多出一倍之多,第3位点的A含量是三个位点中最高的,A+T总占比达到83.4%。

在14个蛋白编码基因均以ATG起始并以TAA结束,并没有发现其他起始或终止密码子。

在罗伯茨绿僵菌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以及丝氨酸,四者共占线粒体基因氨基酸总量的42.93%。

选取数据库上已发表的肉座菌目真菌以及罗伯茨绿僵菌,基于1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建立系统发育树。

所得拓扑结构与目前已知的肉座菌目的分类基本一致,显示Metarhizium robertsii与Metarhizium anisopliae亲缘关系最近。

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_李杨

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_李杨

sion and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plant polyp loids [J ].AnnualRev P lant B iol ,2007,58:377-406.[36] Buggs R J A ,Dou st A N ,T ate J A ,et al .Gene loss and si -len cing in Tra gopogon miscellus (Asteraceae ):comparis on of natu ral and syn th etic allotetrap loids [J ].Her ed ity ,2009,103(1):73-81.[37] Luca C .T he ad vantages and disadvan tages of being polyploid [J ].Na t Rev Genet ,2005,6:835-846.[38] 吴云江,陈庆富.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苦荞的细胞学比较研究[J ].广西植物,2001,21(4):344-346.[39] Abbott R J ,Low e A J .Origins ,estabishment and evolu tion of new polyploid species :S enecio cambrensis and S .ebora -cen sis in the British Isles [J ].Bot J Linnean Society ,2004,82:467.[40] Auger D L ,Gray A D ,Ream T S ,et al .Nonadditive gene ex pres sion in diploid and trip loid hyb rids of maize [J ].Gene -tics ,2005,169:389-397.[41] Yadegari R ,Drew s G N .Female gam etophyte development [J ].P lant Cell ,2004,16:133-141.[42] M c Cormick S .Control of male gam etophyte development [J ].P lant Cell ,2004,16:142-153.[43] Singh R J .P lant Cy togenetics [M ].Boca Raton :CRC Pres s ,2003.[44] Bhatt P N ,Bhatt D P ,Su ssex I M .Organ regeneration from leaf disks of So lanum nigr um ,S .d ulcamara an d S .khasia -num [J ].P lant Genet Breed ,1979,95(4):355-362.[45] 段英姿,客绍英,曹 静,等.秋水仙碱诱导南丹参多倍体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445-448.[46] Zhang G H ,Peng H ,Li P C ,et a l .The microar ray analysis for gene expres sion in hap loids and diploids derived from twin -seedling rice [J ].S ci China Series C :Lif e S ci ,2008,51(6):503-512.[47] Blanc G ,W olfe K H .W idespread paleopolyploidy in model plant s pecies inferred from age distributions of du plicate genes [J ].P lant Cell ,2004,16:1667-1678.[48] Cui L ,W all P K ,Leeb ens -M ack J H ,et al .Widesp read ge -nome duplications th rough out th e history of flow ering p lan ts [J ].Genome Res ,2006,16:738-749.[49] Ramsey J ,S chemske D W .Neopolyploidy in flowering p lan ts [J ].Ann Rev Ecol S yst ,2002,33:589-639.[50] 杨 继.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J ].植物分类学报,2001,39(4):357-371.[51] C omai L .Genetic and epigenetic interactions in allopolyploidp lan ts [J ].P lan t Mol B iol ,2000,43:387-399.[52] W endel J F .Genom e evolu tion in polyploid s [J ].P lant MolBiol ,2000,42:225-249.[53] S ong K ,Lu P ,T ang K ,et a l .Rapid genome change in syn -thetic polyploids of Br assica an 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yploid evolution [J ].P roceed N at Aca d Sci US A ,1995,92:7719-7723.[54] Ferrie A M R .C urrent status of doubled hap loids in medici -nal plants [A ].Advances in Hap loid Prod uction H ig herP lants [M ].Dordrecht :S pringer ,2008.[55] Ferrie A M R ,Bethune T ,Kern an Z .An overview of prel im -inary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d haploid protocols for nutraceu tical species [J ].Acta Phy siol P lant ,2005,27:735-741.[56] Iqbal M C M ,W ijesek ara K B .A brief tem perature puls e en -hances th e com petency of micros pores for androgenesis in Da -tur e metel [J ].P lant Cell Tiss Org Cu lt ,2007,89:141-149.[57] C hand S ,Sahraw at A K .Em 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 -tion from unpollinated ovary culture of P s ora lea cory li fo lia [J ].B iol P lant ,2007,51:223-228.[58] Zhao F C ,Nilanthi D ,Yang Y H ,et al .Another cultu re andh aploid plant regeneration in purple coneflow er (E chinacea p urp urea L .)[J ].Plant Cell Tiss Or g Cu lt ,2006,86:55-62.[59] Nilan thi D ,C hen X L ,Zhao F C ,et a l .Influence of gen edos e on in vitro culture responses of purple coneflower (Echinacea p ur pur ea L .)[A ].Proceeding s o f The 3rd In -ter nationa l Con fer ence on B ioin formatics and B iomed ical Eng ineering [C ].Beijing :T he Institute of E lectrical and E -lectronics Engineers ,2009.[60] Kash kush K ,Feldman M ,Levy A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 -tion of retrotransposons alters the exp ression of adjacent genes in w heat [J ].Na t Genet ,2003,33(1):102-106.[61] F ransz P ,De Jong J H ,Lys ak M ,et al .Interphase chromo -s om es in Ar abidop sis are organized as w ell defined chromo -centers from w hich euch romatin loop s emanate [J ].P roceed Na t Acad S ci US A ,2002,99:14584-14589.[62] Hegarty M J ,H iscock S J .Genomic clues to the evolu tionarysuccess of review polyploid plan ts [J ].Curr B iol ,2008,18:435-444.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李 杨1,2,左国营1(1.昆明总医院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32;2.昆明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生物碱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其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复杂。

【高中生物】攻克超级耐药菌的光敏纳米粒子

【高中生物】攻克超级耐药菌的光敏纳米粒子

【高中生物】攻克超级耐药菌的光敏纳米粒子4月30日,WHO发布报告称,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细菌耐药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它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延伸阅读:细菌如何进化出抗生素耐药性?。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1月,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软件,可以提前预测不断变化的感染细菌如何对抗这些新药,甚至在患者身上测试这些药物之前都能进行预测(PNAS:预测超级细菌耐药突变的方法)。

随后,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外源性的丙氨酸和/或葡萄糖加上卡那霉素可以杀死抗生素耐药细菌。

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了《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杂志上(中山大学彭宣宪教授Cell子刊攻克耐药菌难题)。

在与耐药细菌进行的不断升级的战斗中,由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开发的一种适应性、光激活的纳米疗法,人们或许将在这项战斗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美国,抗生素耐药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每年菌感染大约200万人,杀死至少23000人。

由于细菌的快速适应能力和对普通抗生素(如青霉素)发展出免疫力,试图阻止这些所谓的“超级细菌”的战斗,始终都功亏一篑。

然而,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个大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非常小。

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Materials》杂志上,来自化学和生物工程系以及BioFrontier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描述了这种新的光激活纳米疗法,他们称其为“量子点”。

这个点,比人的头发小大约20000倍,类似于消费电子中应用的微小半导体,在实验室生长的细胞培养物中,成功地杀死了百分之92的抗药性细菌细胞。

本文资深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PrashantNagpal说:“通过将这些半导体缩小到纳米级,我们能够在细胞环境中产生只靶定感染的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抗生素的环境残留、生态毒性及抗性基因污染

抗生素的环境残留、生态毒性及抗性基因污染

摘要: 抗生素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毒害问题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 对环境中几种 典 型 抗 生 素 ( 四 环 素 、 土 霉 素 、 氯 四 环 素 和 磺 胺 类 等) 的 污 染 源 以 及 在 水 和 土 壤 环 境 中 的 残 留 与 污 染 水 平 进 行 了 分析; 对抗生素的污染生态毒性最新研究进展给予了评述; 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可能的暴露途径进行了探 讨, 指出应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类新的环境污染物.鉴于我国抗生素污染的严峻事实, 建议应从国家层面上尽 快开展有关抗生素环境污染和生态毒害机理的系统研究.
关 键 词 : 抗 生 素 ; 土 壤 ; 水 环 境 ; 抗 生 素 抗 性 基 因 ( ARGs) ; 生 态 毒 理 学 ; 生 态 风 险
文 章 编 号 : 1673 - 5897( 2007) 3 - 243 - 09
中 图 分 类 号 : R978 . 1 , X171 . 5
文献标识码: A
第 2 卷第 3 期 2007 年 9 月
生态毒理学报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Vol. 2, No. 3 Sep. 2007
抗生素的环境残留、生态毒性及抗性基因污染
周 启 星 , 1, 2, * 罗 义 1, 王 美 娥 2
1 . 南 开 大 学 环 境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天 津 300071 2 . 中 国 科 学 院 沈 阳 应 用 生 态 研 究 所 中 国 科 学 院 陆 地 生 态 过 程 重 点 实 验 室 , 沈 阳 110016
Envir onmental Residues and Ecotoxicity of Antibiotics and Their Resistance Gene Pollution: A Review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耿响;刘希望;李剑勇【期刊名称】《中兽医医药杂志》【年(卷),期】2024(43)1【摘要】肺炎克雷伯菌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呼吸道、肠道等处的机会致病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常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甚至出现败血症、脑炎等。

肺炎克雷伯菌可分为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hvKP能导致更严重、散播性更强的感染。

目前,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增强,耐药菌株的流行呈全球性和多样化的趋势,已引发关注。

除了外排泵,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很多种,并且可以随着可移动遗传元件快速传播。

本文详细阐述了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多样,包括荚膜、脂多糖、黏附素、PEG-344、铁载体(肠杆菌素、沙门菌素、耶尔森菌素、气杆菌素)、外膜蛋白等。

目前,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治疗方面也不断推进,主要的策略包括老药新用、纳米化抗菌药、新型抗菌药研发、噬菌体疗法、抗体疗法等。

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因子进行详细、全面的综述,可为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精准诊断、与宿主不同组织细胞的互作机制、宿主免疫应答机制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总页数】10页(P29-38)【作者】耿响;刘希望;李剑勇【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1;R378【相关文献】1.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2.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3.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4.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及耐药研究进展5.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生素(王泽芸)

抗生素(王泽芸)

使用历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 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 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 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Thank you!
分类及性质
多肽类
性质:不易产生抗药性,不易与人用抗生素 发生交叉耐药性。主要有杆菌肽锌、黏杆 菌素、硫肽霉素、持久霉素、恩拉霉素等 。 性质:广谱抗生素,连续低浓度投药有好的 促生长效果,但属人畜共用抗生素,易产 生抗药性。它是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 等抗生素的总称,均由链霉菌发酵产生 。
性质:是利用放线菌或小单孢菌产生的具有大环内 酯环的抗生素的总称,因含有氨基糖而呈碱性.该 类抗生素对G+菌,一些G-菌,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 支原体都有抑制作用. 主要从肠道中吸收,能产生 交叉耐药性.


滥用引起的事件
2003年的一项关于儿童口腔 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 细菌中约有15% 是耐药菌,97% 的儿童口腔中藏有4~6种抗生素的 细菌。 2010年11月8日报道,一种 “超级细菌”在多个国家传播, 约翰· 康利强调是滥用和错用抗生 素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催生了“ 超级细菌”。滥用抗生素产生耐 药性已成全球威胁。 2012年3月2日报道,“我国 有超过30万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 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占聋哑 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吴聪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大环内酯(Macrolides)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或半合成的一类以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以苷键和1~3个糖分子相连而成的弱碱性抗生素。

按其内酯环上碳原子数的不同,分为十四、十五和十六元环内酯类抗生素。

自1952年Lilly公司将红霉素成功开发上市以来,迄今已开发出大环内酯药物逾百种,用于临床的已有十几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胎儿弯曲杆菌、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等均有抗菌活性,比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和多肽类等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低,无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红霉素等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酸不稳定、易产生耐药性、胃肠道刺激强等弱点,各个国家竞相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原有结构进行改造,获得了一系列抗菌活性更强、药动学参数更优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等)。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1)对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2)血浆药物浓度、组织体液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3)血浆半衰期延长;4)胃肠道反应轻等特点。

但其抗菌谱、临床适应证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仍易诱导耐药性。

因此以扩展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诱导耐药性为方向,开始了第三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研究,至今已开发出了酮内酯(Ketolides)、酰内酯(Acylides )、氮内酯(Azzilides)等大环内酯药物新亚类,其中酮内酯类的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有效控制了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等感染(1-4)。

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研发方兴未艾,但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人医及兽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肺炎链球菌、支原体等病原菌对其耐药性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了该类药物的疗效(5-8)。

土壤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抗性基因污染的研究进展_吴楠

土壤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抗性基因污染的研究进展_吴楠

收稿日期:2010-03-29录用日期:2010-05-1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o.KZCX 2-YW -Q 02-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07CB 4073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No.KZCX 1-YW -06-03)作者简介:吴楠(1984—),女,硕士研究生,E -mail:wunan 07@;*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minqiao@土壤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抗性基因污染的研究进展吴楠,乔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摘要:近年来,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加和扩散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类医疗和畜禽养殖业抗生素的滥用正不断加剧这一问题.众多研究表明土壤环境作为一个巨大的抗性基因储存库,在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具有潜在的生态与健康风险.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基础上,对土壤环境中典型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主要污染源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基本环境行为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壤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来源、迁移和扩散及分子检测手段等问题.我国作为抗生素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抗生素污染问题较其他国家更为严重,而国内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开展有关环境中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系统研究.关键词:四环素;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土壤;耐药性文章编号:1673-5897(2010)5-618-10中图分类号:X 503文献标识码:ATetracycline Residues and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 Pollution in Soil:A ReviewWU Nan ,QIAO M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Received 29March 2010accepted 12May 2010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antibiotic -resistant pathogens has become a global hotspot which is exacerbated by the overuse of antibiotics in human medicine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systems.Soi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read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As a hug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 pool,soil suffers from the potential risk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pollution sources of one type of typical antibiotics -tetracyclines and their residue levels in soil environment.The potential sources,survival,fate and dissemination of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s in soil,as well as the molecular methods used to detect resistance genes have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recent published literatures.In China,large quantities of various antibiotics are widely produced and used,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environment.Consequently,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Keywords :tetracyclines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s ;soil ;resistance to drug2010年第5卷第5期,618-627生态毒理学报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Vol .5,2010No .5,618-627吴楠等:土壤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抗性基因污染的研究进展第5期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医疗和畜禽养殖业的大量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进入环境中的抗生素除了会造成化学污染外,还可能会诱导环境中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产生,并加速抗生素抗性的传播和扩散.这些抗性微生物可能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如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增加人体的耐药性,从而给人类公共健康带来威胁.目前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加和扩散已经成为全球疾病治疗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据报告,美国每年有超过两百万人受到抗性病原体感染,14000人最终死亡(Pruden et al.,2006).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致病菌耐药性的扩散与环境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紧密相关(Zhang et al.,2009c),因此尽快开展环境中微生物抗性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早在2004年,Rysz和Alvarez(2004)就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列为环境污染物,之后Pruden等(2006)也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提出.这些抗性基因广泛分布在各个环境介质中,如土壤、表层水环境、沉积物、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池、畜禽粪便、污水处理厂、地下水及饮用水中,并可通过基因横向转移(HGT)等机制在各环境介质中的微生物之间传播,而环境中拥有HGT这种内在机制的微生物成为一个巨大的抗性基因储存库(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 pool).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介生物体一旦获得抗性基因,特别是那些土著微生物因其能更好的适应本地环境而存活,很可能以超过亲代菌株的效率来扩散这种抗生素抗性(Chee-Sanford et al.,2009).目前有许多针对各种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研究(Schmitt et al.,2006;Allen et al.,2009;Chee-Sanford et al.,2009),揭示了土壤环境作为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抗性基因储存库(Schmitt et al., 2006),以及抗性基因扩展和演化的媒介,在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传播和扩散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TCs)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抗生素种类之一,关于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及抗性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文献报道,而在我国这方面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待于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源、基本环境行为,以及土壤中四环素类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分布、迁移、扩散和分子检测手段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1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概况和消费状况四环素类抗生素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抗生素,通过阻碍氨酰tRNA与核糖体结合位点的结合来抑制菌体蛋白合成,从而达到抑菌作用,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之类的微生物都具有活性(Chopra and Robertsm,2001).自上世纪40年代,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中提取发现了四环素家族的首个成员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CTC),随后陆续发现的其他四环素类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人和动物的细菌性感染,常用的主要包括四环素(Tetracycline, TC)、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TC)、多西环素(Doxycycline,DXC)、美他环素(Methacycline, MTC)等(Jia et al.,2009).四环素类抗生素除了广泛应用于医疗外,还作为兽药和促生长剂大量用于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Chopra and Robertsm,2001).据统计,欧共体每年抗生素的消耗量达5000吨,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用量高达2300吨(Hirsch et al.,1999);90年代中期在美国,每年仅用于养殖业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约有3500吨(Chopra and Robertsm,2001);在肯尼亚约有14.6吨抗生素用于畜禽生产,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约占总用量的56%(Sarmah et al., 2006);而在中国,四环素类抗生素已经成为在畜禽饲养业和临床中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以1999年为例,中国一年使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约有9413吨(Hu et al.,2008);而2003年,中国生产土霉素约10000吨,占当年世界土霉素生产总量的65%(Zhang et al.,2009b).2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2.1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来源四环素类抗生素进入土壤环境的途径有多种,其主要途径按照抗生素用途不同,大体可分为人用和兽用两种:第一,兽用抗生素被认为是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进入土壤的途径主要包括:将来自养殖场的含有未分解兽药或兽药中间代谢产物的粪尿直接施入土壤作为有机肥料;养殖场堆粪池、污水池的泄露;兽药生产过程中流失619生态毒理学报第5卷和废弃的药品及容器等(Chee-Sanford et al., 2009);另外由于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也被广泛使用,未被水产养殖生物吸收的,以及随粪便排泄的抗生素可能聚积于底泥沉积物,而水产养殖业(如渔场)的底泥常被用作土壤调节剂,其中残留的抗生素也会进入土壤环境(Sarmah et al.,2006).畜禽粪便施肥被认为是抗生素进入土壤的最主要途径(Mueller et al.,2003).研究证明由于大部分抗生素难以被动物吸收利用,约25%~75%的抗生素未经代谢而以母体化合物形式随粪尿排出体外(Chee-Sanford et al.,2001),从而在施用粪肥的土壤中长期存在(Hamscher et al.,2005).目前许多研究都在畜禽粪便中检测到了高含量的四环素类药物残留,一般在mg·kg-1级:Hamscher等(2002)在液体粪肥中检测到四环素含量为4.0mg·kg-1,金霉素为0.1mg·kg-1;张树清等(2005)对我国7省、市、自治区的典型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猪粪中土霉素平均含量为9.09mg·kg-1,四环素为5.22mg·kg-1,金霉素为3.57mg·kg-1;而在北京地区,万头养猪场猪粪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这3种四环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土霉素浓度范围10.5~513.4mg·kg-1 DW(干重,dry weight),四环素浓度范围12.53~ 77.10mg·kg-1DW,金霉素浓度范围0.0~19.22mg·kg-1DW(沈颖等,2009).我国是世界上畜禽养殖大国,每年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的抗生素超过8000吨(Ben et al.,2008),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也是相当可观:1998年~2001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分别为18.84亿吨、19.00亿吨、20.10亿吨、21.70亿吨,但在2003年却迅速增加到31.90亿吨,据估算到2010年,全国畜禽粪便的排放量将达45.00亿吨(鲍艳宇,2008).由于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而80%以上的畜禽粪便没有经过综合处理,直接被施于农田,其生态与环境安全的风险很大,是构成我国抗生素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兆君等,2008).第二,医用抗生素被认为是土壤中抗生素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其中医用抗生素主要包括经由病人粪便和尿液排出的抗生素,医院丢弃的过期抗生素及残留在药瓶和器械上的抗生素,医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流失的抗生素等(王冉等,2006).大部分残留的抗生素最终进入医院污水、城市生活污水或医药工厂污水中,但由于现有的水处理技术对污水中的相当一部分抗生素没有明显去除效果,因此无论是否经过处理,只要实施排放,均可导致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农田土壤环境的污染(周启星等,2007).另外来自于污水处理厂残留有抗生素的污泥作为肥料施入土壤,也是土壤中抗生素污染的一个来源(Golet et al.,2002).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而家庭自备抗生素的也已达80%,与世界其它国家比,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王兰,2006).2.2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与降解目前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独立的土壤组分(如土壤粘粒矿物含量、有机质、氧化物等)以及影响因素(如pH、温度、离子强度等),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解吸过程影响的分析(鲍艳宇,2008).研究表明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下,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粘粒,包括沉积物中都有很强的吸附性(Chee-Sanford et al.,2009),其吸附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作用,这主要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性质有关(Figueroa et al.,2004).由于四环素类抗生素较强的吸附性,其在环境中的移动性可能会与肥料和土壤胶体等在环境中的迁移相关(Chee-Sanford et al.,2009).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主要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在一些情况下降解产物还会转化回母体化合物(Sarmah et al.,2006).一般来说,抗生素在环境中的降解与其化学特性(如水溶性、pH、挥发性和吸附性)、环境条件(如温度、土壤类型、pH等)和剂量有关(王冉等,2006).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非生物降解(如光降解)主要取决于pH值、氧化还原状况和光照,其降解产物的形成主要通过差向异构化,脱水化,质子转移等方式(Halling-Sorensen et al.,2003).据报道,四环素可在环境中残留超过20天,而土霉素和金霉素因被吸附到粘土矿物和土壤上,受到保护避免了生物降解,因此半衰期相对更长(Kulshrestha et al., 200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土霉素能够以超过25μg·mL-1的浓度在土壤中保持生物活性至少40天(Gonsalves and Tucker,1977);Halling-Sorensen620吴楠等:土壤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抗性基因污染的研究进展第5期等(2003)研究了土壤间隙水中土霉素的非生物降解,除了差向土霉素(EOTC)外,大部分降解产物的含量相对于母体化合物很少(低于2%),且降解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土霉素降解产物都会产生,根据降解产物的不同,土霉素在土壤间隙水中的半衰期从2天(EOTC)到270天(beta-apo-OTC)不等.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中持久性强,难于降解,因此也将更容易在土壤中累积,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形成潜在威胁(鲍艳宇,2008).2.3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检测由于土壤环境基质成分复杂,干扰物质多,而目标化合物的残留浓度通常很低,因此给土壤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测定带来很大难度,在测定之前往往需要前处理过程.前处理主要包括提取和净化:从固体基质中提取目标分析物通常采用极性有机溶剂或其混合物或水溶液作为提取剂(如EDTA-McIlvaine提取液)进行超声提取或简单的混合/搅拌;提取液的净化常用固相萃取(SPE)、液-液萃取(LLE)、凝胶渗透色谱及半制备LC等,但大多数情况下采用SPE(李瑞萍等,2008).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发了基于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方法,绝大多数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与紫外联用(HPLC-UV)、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LC-MS)、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及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环境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析具有较高灵敏度及选择性,有的可达ng·L-1水平(Jia et al.,2009).然而这些技术作为筛选及鉴定未知物的能力还较低,因此目前主要用于测定已知的目标化合物,且大多数工作集中于环境中母体化合物的测定,对其代谢物的测定较少(李瑞萍等,2008).2.4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浓度范围从μg·kg-1级到mg·kg-1级不等.早在1981年,Warman和Thomas(1981)就在施用过鸡粪的土壤中发现了金霉素.随后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土壤,肥料,污泥及沉积物中被相继检出:Hamscher等(2002)在长期施用猪粪尿的土壤中检测残留的抗生素,其中四环素在0~10cm土壤中平均浓度为86.2μg·kg-1,10~20cm为198.7μg·kg-1,20~30cm为171.7μg·kg-1,金霉素在这三层土壤中浓度为4.6~7.3μg·kg-1;在德国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施用过液体肥料的表层土壤中(0~30cm),检测到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最高浓度分别为27μg·kg-1,443μg·kg-1,93μg·kg-1,在14个取样点中至少有3个样点四环素类含量超过欧盟医药产品排放基准值(100μg·kg-1)(Sarmah et al.,2006);Aga等(2005)在连续5个月每天喂给牛75mg土霉素后,将牛粪便作为氮肥施入土壤,结果表明粪便施入土壤22天后0~5cm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总浓度为281.34mg·kg-1,70天后总浓度为67.25mg·kg-1,144天后为3.60mg·kg-1;而在水产养殖场的沉积物中土霉素含量竟高达285mg·kg-1(周启星等,2007).3土壤环境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污染3.1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种类及其耐药机制到目前为止,至少有40多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被发现和命名,包括近40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和3种土霉素抗性基因otr(Brown et al.,2008; Roberts,2005;Thompson et al.,2007),标准是如果两个抗药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超过80%则被认为是同一种基因(Chopra and Robertsm, 2001).大约60%的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编码泵外排蛋白(efflux pump proteins),可将四环素排出细胞外,从而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起到保护作用,如tetA、B、C、D、E、G、H、J、K、L、V、Y、Z、A/P等;少数编码核糖体保护蛋白(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s,RPPs),保护蛋白与核糖体结合引起核糖体构型改变,使四环素不能与其结合,如tetM、O、Q、S、T、W、B/P等;另外一些基因编码修饰或钝化四环素类分子的酶(Enzymatic inactivation of tetracyclines),如tetX等;还有个别基因目前尚不清楚其耐药机制,如tetU(Chopra and Robertsm, 2001;Roberts,2005).3.2土壤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来源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主要有两种:(1)土壤中固有的抗生素抗性微生物所携带的抗性基因.研究表明,土壤中一些土著微生物本身就能够产生低浓度的抗生素,而其目的是为了帮助621生态毒理学报第5卷微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在环境中生存,比如产生的抗生素可以抑制竞争者的生长等(Martinez, 2008).然而人为活动的干扰会加速固有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扩散.如四环素类抗生素随畜禽粪便,污水,污泥等进入土壤中,并在土壤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选择压力,携带有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具有抗性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并逐渐成为优势微生物,并不断地将抗性基因传播给其他微生物.研究发现抗生素使用频繁或是受人为活动干扰多的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浓度要明显高于那些抗生素使用少或是受人类活动干扰少的环境中抗性基因的浓度(Pei et al., 2006);而且一些研究还发现,环境中抗性基因的水平与抗生素的含量之间往往存在良好的相关性(Peak et al.,2007;Smith et al.,2004);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自1940年四环素类抗生素被广泛使用以来,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性基因水平显著增加,2008年土壤中部分基因的含量甚至是70年代土壤中的基因含量的15倍(Knapp et al.,2010).(2)由外源进入土壤中的抗性微生物所携带的抗性基因.由于畜禽粪便,污水,污泥等通常都残留有较高浓度的抗生素,可能会诱导自身介质中抗性微生物的产生,因此当四环素类抗生素随着这些媒介进入土壤时,这些媒介中所包含的四环素类抗性微生物也一并被带入土壤中,这些抗性微生物可能通过基因横向转移等机制,将携带的抗性基因传播到土著微生物内.例如,四环素在养殖业常被作为促生长剂,长期以亚治疗剂量添加入饲料投喂给动物,由于大部分抗生素都不能被动物吸收,留在体内的四环素会诱导动物胃肠道内抗性微生物的产生,这些抗性微生物会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并通过施肥等途径最终进入土壤(Chee-Sanford et al.,2009).如Schmitt等(2006)检测了猪粪中,以及施用猪粪前后的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性基因,通过对比发现有一部分抗性基因是施肥前的土壤中所没有的,而是猪粪中特有的,因此可以推断这部分抗性基因是由猪粪带入土壤中的;其他一些研究也从动物粪便中分离出四环素类抗性菌株(如粪肠球菌、大肠杆菌等),并检测到四环素类抗性基因(Kobashi et al.,2007; Rizzotti et al.,2009),另外在其他媒介,如污水中(Chee-Sanford et al.,2001;Koike et al.,2007; Peak et al.,2007),污泥中(Zhang et al.,2009a)也都有四环素类抗性菌株和抗性基因的存在.3.3环境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检测环境中特定的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和其宿主细菌的检测,对于进一步评估抗性基因在环境中残留和扩散的模式以及最终对人类公共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因其快速,灵敏,特异性高而被广泛应用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由于这种技术不需要依赖于微生物的筛选培养过程,因此不只局限于可培养微生物抗性的研究,还能直接对环境微生物中的主体—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抗性进行检测.目前许多研究主要利用DNA杂交,普通及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DNA芯片等方法对各种环境样品(土壤,水体,沉积物,动物粪便,活性污泥等)进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及抗性微生物的检测.3.3.1DNA杂交DNA杂交技术用于检测特定抗生素抗性基因已有近30年的历史,并且在探针设计和合成方面还在不断改进完善中,一些研究现在仍利用核酸杂交技术(Southern blot)区分同一家族不同种类的四环素类抗性基因,来进行系统命名或识别特定环境中存在的四环素类及其他抗生素抗性基因(Zhang et al.,2009c).如Agerso和Sandvang (2005)利用该技术证实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和class 1整合子可从土壤分离菌株中共转移到大肠杆菌和/或Pseudomonas putida中.另外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标记方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也已经成功用于医学上检测抗生素抗性微生物,但关于其用于环境样品中抗性微生物的检测却鲜有报道(Zhang et al.,2009c).3.3.2PCR方法PCR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纯菌株和环境样品中各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如检测肥料中和施肥后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性基因(Schmitt et al.,2006).但由于P CR检测中可能会有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因此常常还需配合DNA测序的方法来识别特定的抗性基因.为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有些研究采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方法,即应用多对引物在同一个PCR反应体系内,扩增多个不622吴楠等:土壤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抗性基因污染的研究进展第5期同的抗性基因片段.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引物间配对造成对反应的干扰,导致特异性差等,尽管如此,多重PCR仍被认为是一种快速简捷的检测各种抗性基因的方法(Zhang et al.,2009c).Ng等(2001)就利用多重PCR的方法,分4组检测了共14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3.3.3实时荧光定量PCR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作为研究手段,从数量上更为直观的探讨环境中抗性基因的变化,而且由于这种方法不依赖于微生物培养,因此也能检测不可培养微生物所携带的抗性基因,使最终得到的量化结果更为全面和可信(Smith et al.,2004).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基于SYBR Green 荧光染料的定量PCR方法,已被用于多种环境介质中的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定量,如畜禽养粪便(Yu et al.,2005)、猪场周围的土壤(吴楠等,2009)、地下水(Mackie et al.,2006)、底泥沉积物(Pei et al.,2006)、污水处理厂等(Auerbach et al., 2007;Zhang et al.,2009a);另外一种基于Taqman 荧光探针的定量PCR方法也是常用方法,如用于畜禽养殖场污水池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定量(Peak et al.,2007;Smith et al.,2004).3.3.4DNA芯片作为新一代基因诊断技术,DNA芯片(DNA Microarray)的突出特点在于快速、高效、自动化等,在一块芯片上就可同时快速检测出大量基因的存在与否,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上检测人类致病菌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Zhang et al.,2009c).但DNA芯片技术用于检测环境样品中的抗性基因的报道较少,这主要是由于环境样品基质复杂,一些污染物的存在可能会干扰目标基因的检测,因此样品在检测前还需要复杂的前处理过程(Call, 2005);另外由于该技术的检测限较低,因此在检测环境样品中抗性基因时,往往还要配合PCR检测方法(Zhang et al.,2009c).Patterson等(2007)利用DNA芯片技术,从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土壤和动物粪便样品提取的DNA中检测出23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和10种红霉素抗性基因.3.4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在土壤中的传播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微生物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一种叫做基因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的机制,又称基因横向转移(Lateral gene transfer),是指在不同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流.抗性基因可以整合到一些可移动基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上,如质粒(plasmids)、整合子(integrons)、转座子(transposons)、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等,进而能够在共生微生物之间,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之间,甚至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间相互传播(Gogarten and Townsend,2005;Pruden et al.,2006).基因水平转移机制主要包括(Chee-Sanford et al.,2009):(1)接合:通过质粒、整合子或转座子等介导的基因片段转移,需要受体细胞和供体细胞的接触.许多研究证实了位于这些可移动基因元件上的抗性基因可以在土壤环境中同属及不同属的微生物之间传播,也可以由来自其他环境的外源微生物进入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内.(2)转导:是DNA经包装进入噬菌体分子内,再通过噬菌体的吸附和注射过程进入其它宿主细胞.由于噬菌体在环境中分布广,数量多(据报道存在于农田根际土壤的噬菌体密度约为1.1×109g-1干土),因此转导可能是土壤系统中重要的基因转移机制.(3)转化:是指细菌细胞从环境中吸收裸露的DNA并通过同源重组等方式将其整合到自身基因组的过程.关于裸露的DNA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的研究尽管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裸露的DNA可以吸附到土壤颗粒上,保护其避免受到脱氧核糖核酸酶的降解,在土壤中持留时间从数月到2年不等.这也意味着即便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微生物已经死亡,其携带抗性基因的DNA还可释放到环境中并可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转移到其他微生物体内(Pruden et al.,2006).由于基因横向转移机制的存在,使得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往往难以去除,这一现象也被通俗的称为“来的容易,去的难”(easy-to-get,hard-to-lose)(Salyers et al.,1997).因此许多研究在很少或者没有抗生素残留的地区也检测到抗性基因(Allen et al.,2009;Rahman et al.,2008),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可能是环境中固有的抗性微生物携带的抗性基因之外,还可能是历史污染遗留的问题623。

姜黄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的损害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姜黄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的损害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011:11:3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40108.1830.018姜黄素抑制NF κB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的损害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胥甜甜1,田昊春2,杨新民2,罗栋华3,王长根4,漆启华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药学部、2.骨科,江西南昌 330006;3.江西省高安市瑞州医院,江西宜春 336000;4.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人民医院,江西赣州 34100)收稿日期:2023-08-15,修回日期:2023-11-18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No202031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960395)作者简介:胥甜甜(1989-),女,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315372601@qq.com;漆启华(1983-),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基础与临床,通信作者,E mail:qqhua1938@126.comdoi:10.12360/CPB2023060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4)01-0046-09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282 71;R336;R349 1;R681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抑制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损害的机制及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方法 采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测定骨形成指标,并检测参与的潜在信号通路。

同时,用姜黄素处理小鼠去卵巢(ovariectomized,OVX)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来证实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结果 体外实验发现,低浓度姜黄素(1~10μmol·L-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骨形成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逆转氧化应激导致的成骨钙沉积下降,降低了核因子kappa B配体的受体激动剂(RANKL)和白介素 6(IL 6)的表达。

多药耐药细菌的遗传机制研究

多药耐药细菌的遗传机制研究

多药耐药细菌的遗传机制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感染病症,虽然抗生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造成了副作用,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导致了许多菌株的抗药性增强,这些被称为多药耐药细菌(MDRTB)。

这些抗药性细菌的存在严重威胁了公共卫生。

因此,了解多药耐药细菌的遗传机制,设计新的控制方法是迫切需要的。

多药耐药细菌(MDRTB)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

这使得抗生素不再是治疗感染的有力武器。

目前全球感染病死亡的15%-20%由MDRTB引起,特别是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多药耐药问题更加严重。

研究MDRTB的遗传基础及其抗药性机制,对于理解菌株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抗菌药物压力,开发新的抗生素和策略,以及制定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MDRTB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MDRTB的遗传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横向基因转移,2.自然选择。

横向基因转移是指细菌之间的基因转移,包括质粒、转座子和细菌噬菌体等的传递。

通过这种方式,细菌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新基因并且立即表达,从而使得细菌适应不同的环境。

MDRTB的自然选择是指一个菌株内产生突变的细胞可以生存,并在群体中传递下去。

这种自然选择可以提供根据不同抗生素压力产生的抗药性变异,并保留有机会在未来再次表达。

通常,多药耐药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靶标、增强药物外排、降低药物靶标与药物的亲和力、维持细胞膜完整性或改变代谢路径等途径来产生多药耐药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解析MDRTB基因组时发现,多药耐药细菌中存在着多种抗药性基因。

其中一些基因已被在宿主菌株和质粒中发现。

这些抗药性基因形成了完整的抗药性基因群或基因膜片,其组成和排列模式不同,从而影响了细菌的抗药性。

此外,MDRTB还存在着诸如多药泵、水解酶、乳酸化、胞内传递等多种抗药性机制,对于这些机制的深刻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制定抗菌政策和RAKE计划。

在对多药耐药细菌的遗传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接下来必须制定控制和防治策略。

抗生素的临床使用

抗生素的临床使用

抗生素的适应症
细菌性脑膜炎和脑脓肿:氯霉素可用于氨苄西林耐 药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所致的 脑膜炎。青霉素与氯霉素合用可用于需氧菌与厌氧 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耳源性脑脓肿。
伤寒:成人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治疗以氟喹诺酮类为 首选,氯霉素仍可用于敏感伤寒沙门菌所致伤寒的 治疗。
厌氧菌感染:可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于需氧菌与 厌氧菌所致的腹腔和盆腔感染。
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
1.轻症患者给予口服。 2.抗菌药的局部用药应尽量避免。局部用药
应选择:刺激性小、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不可局部用药。耳毒性药物 不可用于滴耳。 3.重症感染、全身感染者,初始用药时给予 静滴。病情好转后能给予口服时立即转为口 服。
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 1.预防1种或2种菌:可能有效。 • 2.防止任何菌,则无效。 • 3.短期预防可能有效,长期预防,则无效。 •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等非细菌感 染性疾病。
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禁用于对四环素类过敏的患者 妊娠期和8岁以下患者不可使用该类药物
牙齿着色及牙釉质发育不良 哺乳期患者应避免应用或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四环素类可加重氮质血症,已有肾功能损害
者应避免用四环素,但多西环素及米诺环素 仍可谨慎应用。 四环素类可致肝损害,原有肝病者不宜应用
抗生素的分类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它β-内 酰胺类.
2.喹诺酮类:XX沙星 3.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 4.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5.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 6.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孔肇路;金一尊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2001(011)004
【摘要】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是ATP结合的盒式(ABC)膜转运蛋白家族成员, 基因敲除实验表明MRP1存在与否不影响小鼠正常的生存和各项生理指标,生理条件下,它可能作为耗能泵将游离的谷胱甘肽和某种尚不了解的内源性代谢物一起泵出细胞外,维持细胞外的还原环境.MRP1通过介导细胞内药物排出,改变药物在细胞内分布引起肿瘤耐药.
【总页数】4页(P375-378)
【作者】孔肇路;金一尊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放射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放射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1
【相关文献】
1.人原发性肝癌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耐药机制及逆转的研究进展[J], 朱明明;刘斌;李江;
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在肝癌耐药细胞系HepG2/Oxal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J], 滕凤猛;吴穷;陈昌杰;杨清玲;王惠
3.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P糖蛋白介导的膀胱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代
昌远
4.PTEN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恶性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杨振禹;杨开明
5.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李俊;蒋葵;张学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典
2010 年 1 月7日
三峡库区污染物-水- 沉积物互相作用关系及 科技部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作国项际目科技合100 万元 主已经要完内成容型环测污境定染 效 与物应风
险评价
2008 年 1 月1日
环境暴露水平典型四环 素类抗生素胚胎致畸效 应与化学机制
国家自 科学基 委员会
然金学国基家金自然科28
须知
1. 申请者应认真阅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和《中国博士 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实施办法》,按有关要求逐项填写申请材料。
2. 如申请项目涉密,不得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申请者需下载申报软 件,填写后打印 3 份申请材料,刻录光盘一张,一并报送设站单位进行审核。
3.“投送学科”系指申请者所报项目的所属学科。若申报项目是学科交 叉研究项目,应填写所涉及的学科名称。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化学物质对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具有显著的时间依赖
第 7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二、申报项目基本信息
名 中文 典型抗生素多世代毒性效应及其表观遗传学机理研究

英文
Multi-generational effects epigenetic mechanism study
of
typical
antibiotics
and
the
研究类别 基础研究 √ 应用基础
技术开发
自选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化学物质低浓度、长期暴露毒性效应是生态毒理学的研究热点 化学污染物低浓度、长期暴露是真实环境的普遍规律。对污染物进行低浓度、
长期暴露条件下的毒性效应研究,成为涉及环境、医药、健康卫生等各个领域的研 究前沿,在包括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Toxicological Science、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在内的各种国际期刊中均有报道[1-5]。
SCI
3
qinghaiensis
sp.-Q67:
luminescence,
redox
第 4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reactants and antioxidases
Toxic and recovery effects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2010 年 11 月 18 日
transferred to the
after
exposure
sulfamethoxazole
progeny to a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国际刊物 Sciences
SCI
1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生长、繁殖量、世代时间、化学趋向性、寿命、凋亡、触感反应等指标 的检测,研究与甄别多世代毒性效应;采用化学分析(LC-MS-MS)与

生态毒性(生物体染色观察)相结合,研究毒性在不同世代间的传递及 规律;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等表观遗传学方法,根

据秀丽线虫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转录因子等指标,从表观遗传 学角度阐述毒性效应在世代间的传递机制。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化学污染
----
性别 男
出 生 日 期 1984 年 3 月 2 日
----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2012 年 6 月 14 日
预计出站时间 2014 年 6 月 14 日
进站单位
流动站 √ 0 同济大学
工作站
0
导师:---导师:----
学位 授予年月
授予单位
一级学科
导师
学 位
学士 2007 年 6 月 南京大学
chloride and their mixtures
on Vibrio qinghaiensis sp.
Journal Hazardous Materials
of 国际刊物
SCI
3
-Q67
Inhibitions on the behavior
2013 年 1 月 31 日
and growth of the nematode progeny after prenatal exposure to sulfonamides at
tetrafluoroborate
and
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to antagonisms and
Journal Hazardous Materials
of 国际刊物
SCI
3
synergisms
in
multi-component mixtures
Behavior toxicity to
研 究 方 向 : 污染物的生态毒性与毒理分析
通 讯 地 址 : ----
邮 政 编 码 : ----
E- mail: ----
固 定 电 话 : ----
移 动 电 话 : ----
申 请 日 期 : 2013 年 5 月 7 日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制
第 1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国际刊物
SCI
1
Time-dependent hormetic
effects
of
2012 年 11 月 16 日
1-alkyl-3-methylimidazolium
bromide
on
Vibrio
Chemosphere
国际刊物
情 况
硕士
博士 2012 年 11 月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 程
尹大强
环境科学与工 程
尹大强
起止年月
单位
研究内容
项目分工
主要 研究工 作经历
2013 年 1 月~至 今
同济大学
2010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
同济大学
2008 年 1 月~ 2010 年 10 月
同济大学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饮用水处理系
Journal Hazardous Materials
of 国际刊物
SCI
1
micromolar concentrations
2012 年 12 月4日
Transgenerational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L3 larva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with greater behavior and growth inhibitions in the progeny

物在低浓度长期暴露下多世代毒性及其机制,建立和发展多世代毒性研 究方法,为新兴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环境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
方法。
关键词 抗生素,多世代效应,表观遗传
三、项目立论依据
第 6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内容包括:研究意义、国可加页)。
concentration
2009 年 12 月 25 日
盐酸四环素对秀丽线虫(C. elegans)的急性与多代毒性研 究
生态毒理学报
国内核心期 刊
其他
1
出版的有代表性的专著(可加项)
出版时间
论著名称
独著或合著
出版社
合著排名
获专利情况(可加项)
受理(授权)时间
名称
类型
排名
2013
年4
月7

采用秀丽线虫检测可溶性重金属持久性毒性 的方法
投送学科 一级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 环境科学
如是学科交叉研究,所涉及的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是否涉密: 是 否√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面上资助申请书
(第 54 批)
申 请 者 : ----
博 士 后 全 国 统 一 编 号 : ----
申 报 单 位 : ----
项 目 名 称 : 典型抗生素多世代毒性效应及其表观遗传学机理研究
4.“项目名称”不得超过 25 个字。 5.“研究方向”系指申请者所报项目的研究方向,不得超过 15 个字。 6. 填表必须实事求是,认真翔实,不得弄虚作假。
第 2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姓名 身份证号
进站时间
一、个 人 信 息
发明型
1
2012
年7
月4

用秀丽线虫测定药品与个人护理品类物质的 世代毒性的方法
发明型
2
2006 年 12 月27 日
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总 的鉴定方法
DNA
的提取及生物量
发明型
3
其他荣誉或成果(可加项)
获得时间
荣誉或成果
第 5 页 共 21 页
校验码:e13693f8-a1cf-4e9e-b88d-3ed27ddefdf7
目前,国内外针对低浓度、长期暴露毒性效应的研究有两方面:一方面采用生 物长时间暴露,从而获得实验室长期环境浓度暴露的直接毒性效应数据;另一方面 通过进行环境流行病学分析,对实际环境条件产生的效应进行归纳总结。例如, Speed 等学者对大鼠进行有机磷杀虫剂进行低剂量(5mg/kg)暴露(5 天)后,大 鼠海马体突触传递在 2-7 天内增多,但是在 3 个月后显著减少(50%)[4]。再如, Sun 等学者采用小鼠进行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进行长期暴露的研究中发现,核素红细 胞 2 相关因子 2(Nrf2)、血红细胞单加氧酶 1(HO-1)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 化亚基(GCLC)等三种基因的表达在在 15-75 天的暴露期间内显著上调,但是在 暴露 90 天时显著下调[5]。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通过食物和吸烟受到长期、低 浓度镉的暴露,能够对人产生肾功能紊乱与骨密度减少等效应[1],甚至能够导致 DNA 甲基化等与遗传相关的效应[2]。更有研究表明,40 年前发生过饮用水砷暴露 的地区中,人群更易患有肺癌和膀胱癌[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