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
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4)晋军两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郑伯:指郑文公(?一前628)。
名捷、郑国国君。
(8)若:假如。
(9)辞:推辞。
(10)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
壮,古时男了三为“壮”,即壮年。
(11)犹:尚且。
(12)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表肯定语气。
(1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4)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15)然:然而。
(16)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17)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故事之一,发生在战国时期,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战斗。
这个故事除了展示了赵国武将烛之武的智勇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战争知。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的智谋,赵国成功击败了强大的秦军,减轻了赵国的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繁荣。
故事中,烛之武是一个聪明勇敢的武将,他提出了使用烽火来引导秦军的战术,并取得了成功。
这一战术利用了地势和气候条件,烛之武在山顶点燃巨大的烽火,将烽火传递给下一座山,最终引导秦军走入困境。
烛之武的智勇和领导能力使赵国最终获得了胜利。
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时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战争观念。
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这使得军事战略和智谋成为了各国国君和将领们必须重视烛之武的战术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战争思维,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也让我们认识到在战争中,战术的重要性。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展示了文言文的魅力和美感。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其句法结构和词汇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独特之处。
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机会和途径。
总的来说,《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重要的文言文读物,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关战争以及战略智慧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加深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和文化。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对古代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烛之武退秦师逐句翻译精简完美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xi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济:渡河。
➢设版:筑墙。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上。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 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秦国,这是您所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 厌:满足。东:向东。 ➢ 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 肆:延伸,扩张。阙:通“缺”,侵损,削减。焉:
从哪里 ➢ 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图:考虑。
译文: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 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 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 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 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 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越过。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邑)。
➢焉:为什么。陪:增加。
➢共:通“供”,供给。
译文: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 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 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主旨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主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是汉代文学大家司马迁。
这篇文章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燕国献烛之武用智谋成功退赶秦军,保全了燕国的一干穷苦百姓,展现了燕国民族与燕国领袖智慧、勇气、担当和仁心。
在文字之中,这篇文章透露着作者的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怀。
在古代社会,夷齐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对混乱的时代,充斥着战争、冲突和压迫。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燕国献烛之武所展现出的智谋与胆识令人钦佩。
文章描写了燕国已经被强大的秦国所围困,形势十分危急,燕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燕国的领袖献烛之武不畏强敌,运用智谋成功退赶了秦军,并化解了危机,保住了燕国的百姓。
文中燕国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艰难,但是他们依然热爱自己的家园,希望能够重新和羞辱的秦国恢复友谊,恢复国家的和平。
他们都在忍受屈辱时刻提醒自己,只要勇敢面对困难,团结起来,将一定能够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发展。
这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精神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文中诗句朴实真实,语言简练明了,富有朴实的民间色彩,行文流畅自然。
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燕国献烛之武用智谋退秦师的故事,不但展现出了燕国领袖的才智与胆识,也表现了百姓对家园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的忠诚。
整篇文章贯穿始终,抒发着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恋之情,展现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
燕国献烛之武用智谋退秦师,保全百姓安定,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不畏强敌、勇敢抗敌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智慧与智慧的传承。
这种以诚信为基础的智慧哲学,使得燕国人在面对困难时,不但没有恐慌失控,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共同面对问题并最终成功解决问题,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在于展现燕国领袖献烛之武用智谋退秦师的故事并体现了燕国百姓对国家的忠诚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事件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优秀之作。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精讲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烛之武退秦师》段落划分如下:1. 第一段:秦晋围郑。
主要介绍了战事爆发的原因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主要描述了烛之武的壮年不遇之感和郑伯的勇于自责和善于做人思想工作,使得烛之武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3.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主要展示了烛之武的雄辩之才,他运用高超的攻心术,成功说服了秦伯,让秦伯决定退兵。
这部分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既不卑不亢,又不刺激对方,更不失本国尊严,成功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
4.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主要描述了晋军和秦军分别撤离郑国的情景,标志着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
以上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段落划分。
二、文章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优美的历史散文,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详细描述了烛之武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秦伯退兵的过程。
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语言精练,人物形象鲜明,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好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秦晋围郑的紧张形势,为烛之武的出场做了充分的铺垫。
郑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而烛之武作为一位年迈的智者,临危受命,承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任。
这种背景设置不仅凸显了烛之武的英雄形象,也激发了读者对他如何退秦师的好奇心。
文章通过对话展现了烛之武的外交才能和智慧。
他与秦伯的对话既委婉又坚定,既考虑到了秦国的利益,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
他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让秦伯意识到亡郑对秦的不利,同时揭示了晋国的背信弃义。
这种攻心术的运用使得秦伯最终决定退兵,从而实现了烛之武的目的。
文章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衬托烛之武的形象。
例如,郑文公的急切和佚之狐的举荐都展现了烛之武的重要性和非凡才能。
而晋文公在得知秦军撤退后的反应也间接证明了烛之武说辞的有效性。
文章以晋军和秦军分别撤离郑国作为结尾,既呼应了开头秦晋围郑的紧张形势,又展示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好嘞,那咱开始整《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译文哈。
这故事是从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开始的。
郑国这可就倒霉了呀,被俩大国围着打。
郑国的大夫佚之狐就对郑文公说:“咱郑国要是完蛋了,您可得负责任呀!现在能让咱郑国不亡国的,也就烛之武这个人啦。
”郑文公一听,赶紧派人去把烛之武从城头上给叫下来。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吧,都比不上人家,现在老啦,更没啥本事喽,干不了这活儿。
”郑文公就说:“我以前没重用您,是我的错呀,可现在国家都要亡了,您就大人有大量,救救郑国吧。
”烛之武一听,行吧,那就答应了。
这天夜里呀,就把烛之武用绳子给吊出城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就开始忽悠秦穆公啦:“秦伯您呐,您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肯定要亡国啦。
可是您想想,郑国灭亡了对您有啥好处呀?郑国离秦国那么老远,您就是占了郑国,您也不好管理呀,那最后不还是便宜了晋国嘛。
晋国那家伙野心可大了,他要是占了郑国,肯定会往西接着扩张,到时候可就该侵犯秦国您的地盘喽。
您帮晋国灭郑国,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您要是不打郑国,郑国以后就给您秦国当小弟,您要是到东边去,郑国可以给您提供吃的喝的,这多好呀。
再说了,晋国那家伙,他啥时候讲过信用呀,他以前答应给虞国东西,灭了虢国后,回来顺手就把虞国也给灭了,您可得小心着点晋国呐。
”秦穆公一听,哎呀,有道理呀,就和郑国结盟了,还派了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自己就撤兵回去了。
晋国的大夫子犯请求晋文公攻击秦军。
晋文公就说:“不行不行,我可不能不讲义气呀。
要是没有秦国的帮助,我也当不上国君呀。
靠人家帮忙才当上国君,又反过来攻打人家,这太不地道啦。
再说秦国也挺有道理的,咱就撤兵吧。
”于是晋国也撤兵了。
这故事就出自《左传》。
你看看,我这译文是不是通俗易懂,就跟咱平时唠嗑一样,哈哈。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篇目,讲述了___和___围攻郑国的故事。
___和___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给___应有的礼遇,同时又向楚国投靠。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则在氾南。
______告诉___说:“国家危急,如果让___见___,敌军必然会撤退。
”___听从了他的建议,但___推辞说:“我年老体弱,已经没有能力了。
”___说:“我没有早点任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
但如果___亡了,你也会受到牵连。
”最终,___同意了。
___夜里爬墙而出,拜见了___,说道:“晋国和秦国正在围攻郑国,___已经知道必然会亡。
如果___亡了对你有好处,我愿意为你效劳。
___虽然远离,但你知道它的强大。
为什么要牺牲郑国来陪伴邻国呢?邻国对你的好处微乎其微。
如果你放弃郑国,成为东道主,你们的贸易往来可以互相帮助,你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而且你曾经送过礼物给___,___给他焦、瑕两个地方,但事实上你并没有兑现。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然你放弃了郑国,晋国就会把目光投向你的西部领地。
如果你放弃了秦国,让晋国得利,那就看你的决定了。
”___被说服了,与___结盟,派遣杞子、逢孙、___驻守郑国,然后撤军回去。
子犯建议攻击秦国,但___却说:“不行。
我们不能利用别人的力量来摧毁他们,这不公正。
我们也不能失信于我们的盟友,这是不明智的。
我们不能用混乱来换取秩序,这不符合武人的行为准则。
我们必须回归正道。
”于是,___撤退了。
焉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为什么不和邻国结盟呢?“焉”表示疑问,“用”表示原因,“陪”表示增加,“邻”指晋国。
邻国的势力强大了,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之”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表示雄厚。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也是一种选择。
“舍”表示放弃(围___)。
行李”这个词在古今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指出使的人。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笔记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笔记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可是烛之武说的超厉害的话呀!
记得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教室里讨论这篇《烛之武退秦师》呢。
我就特别好奇地问:“烛之武到底是咋把秦国军队给劝退的呀?”小伙伴小明就说:“那肯定是他特别会说呗!”然后我们就开始仔细研究这课文。
当时郑国被秦国和晋国包围了,那情况可危急啦!就好像我们被一群大怪兽围住了一样。
郑国的国君没办法,只好去找烛之武,烛之武一开始还不太乐意呢,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哎呀,他这是觉得自己老啦,不太自信呢。
但是郑国国君肯定一个劲儿地求他呀,最后烛之武还是答应去试试。
他跑到秦国军营里,对秦穆公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哇塞,他这话说得好有道理呀!就好像我们跟别人说,你别光想着欺负我呀,欺负我对你也没啥好处,还可能让别人占便宜呢!秦穆公一听,好像是这么个理儿。
接着烛之武又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不就是说,你别打我啦,以后你们来来往往的,我还能帮你们呢,多好呀!这多会劝呀!
我们几个小伙伴越讨论越觉得烛之武厉害,这口才,简直绝了!我就想呀,我要是也有这么厉害的口才就好了,那以后遇到啥事儿都能轻松解决啦!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学到了好多呢!烛之武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化解危机,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呀,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要多动动脑子,说不定就能找到好办法呢!。
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手法

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手法
《史记》中记载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他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烛之武采用了心理战术。
当时秦王派遣的大将军白起率领大军攻打赵国,赵国被打得节节败退,士兵士气低落。
烛之武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去直接与秦军作战,而是利用他人心理的漏洞,让秦军自己打起来。
他巧妙地向秦军投降,装作向秦国投降的赵国残兵,激起了秦军将士的不信任和怀疑,使得秦军内部产生了分化和矛盾,从而不战自溃。
其次,烛之武还采用了伏击战术。
当时秦军被激怒,开始对烛之武等投降的赵国战俘进行残杀。
但烛之武已经预见到这种情况,他暗中命令伏兵待机,待秦军杀得疲惫时,突然发起伏击,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让白起的战斗计划彻底失败。
最后,烛之武运用了谋略。
他在作战前,首先了解了自己的优劣势和敌人的作战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了战术。
在利用敌人自乱阵脚的同时,不忘加强与其他赵国军队的联系,等待时机,制造了最后的胜利。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整理说到《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大家一定都听过吧?其实这篇文章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巧妙地阻止了强大秦国的侵略,可以说是神机妙算,智勇双全了。
你看哦,烛之武这人不是什么天生的英雄,也没有什么超凡的武力,他之所以能一举化解危机,完全是凭着一股子聪明劲儿和不怕死的勇气。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篇文章中的几个文言现象,看能不能让大家既涨知识又能轻松一笑。
咱们不得不提的就是烛之武的口才了,真是“巧舌如簧”!他知道自己不是秦国大军的对手,所以一上来就用“以逸待劳”这招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
他跟秦国的将军说,嘿,秦国攻打晋国,这不是一件好事啊,得不偿失嘛。
你想啊,烛之武其实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力量,他能说动秦国将军完全是因为他说话有道理,说得让人心服口服。
他的话像是打了个深远的钉子,钉在了秦国将军的心里,瞬间让对方觉得自己做的是蠢事。
不得不说,这就是典型的“空城计”嘛,用言辞来击退敌人,比武力要厉害多了。
然后呢,说到这篇文章中的语法特点,真是让人又爱又恼。
大家可能会觉得文言文很难懂,尤其是那些“之”字、“其”字,用得真是让人头大。
像烛之武那句“秦王必欲得之,必先举其师”,这“必”字你得琢磨琢磨,意思就是“肯定”,不过在文言文里这“必”字就显得特别有力度,仿佛是烛之武眼神里透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告诉秦国将军,“你们根本就不可能得手”。
你看,“之”字就像是我们今天说的“他”或者“它”,看似简单,实则藏着深意呢。
咱们得说说那个“退秦师”的过程。
说实话,秦国的大军可是气吞万里如狼似虎的,可是烛之武凭什么一言不发,直接就把秦军给“退”了呢?关键就在他精准的分析和推理上。
他一上来就告诉秦国将军,如果打下晋国,接下来的麻烦更多。
要说这就是“打蛇打七寸”了,正中要害!他点的这两件事,一是晋国太顽强,二是晋国背后还有强大的援军,打下了也没啥好处。
这一番话可谓是言简意赅,直击要害,让秦国将军当场就开始打退堂鼓。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作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作文话说春秋时期,那局势就像一团乱麻,诸侯们都在盘算着怎么占点便宜,多捞点地盘和人口。
秦晋两国呢,就盯上了郑国这个小国。
这郑国啊,就像一块肥肉摆在饿狼面前,眼看就要被吞掉了。
秦晋为啥要打郑国呢?其实各有各的小九九。
晋国那晋文公,心里想的是:“郑国这小子,以前对我不咋地,现在我晋国强大了,可不得好好收拾他一下,顺便扩充扩充我的地盘,让我的势力再大点儿。
”秦国呢,秦穆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跟着晋国一起打郑国,要是能成功,自己也能分一杯羹,捞点好处,比如土地啊,财宝啊之类的。
可这郑国也不想坐以待毙啊。
这时候,烛之武就登场了。
为啥他能去退秦师呢?这里面可大有文章。
首先啊,烛之武这个人可不简单。
他虽然之前一直没被郑国重用,就像一颗被埋在土里的珍珠,一直没发光。
但他肚子里可是有真才实学的。
他对天下局势看得那叫一个透彻。
他知道秦晋两国虽然表面上是盟友,一起攻打郑国,但实际上各怀鬼胎。
这就好比两个人搭伙做生意,心里都在算计着对方。
然后呢,烛之武就趁着夜色,偷偷地被人用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去,去见秦穆公了。
他见到秦穆公就开始分析局势,那口才就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说个不停。
他对秦穆公说:“老大啊,您想想,您大老远地跟着晋国来打我们郑国,图个啥呢?您知道晋国那心思吗?他就想利用您啊。
郑国和秦国中间还隔着个晋国呢,就算您把郑国灭了,这土地您也不好管理啊,最后还不是都便宜了晋国。
晋国要是越来越强大,那对您秦国可没好处。
他今天能拉着您打郑国,明天指不定就转过头来对付您呢。
”秦穆公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觉得烛之武说得好像很有道理。
这就好比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他那想跟着晋国捞好处的热情。
而且啊,烛之武还很会给秦穆公画饼。
他说:“您要是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以后就当您秦国在东边的小弟,给您提供各种方便,什么物资啊,情报啊,都不在话下。
您看,这样您多划算,又不用费太大劲儿,还能有个得力的小弟。
”秦穆公这么一听,就彻底动摇了。
千古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晋国攻打郑国,本来与秦国无关。秦国之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在这两个原因之中,又以后者为重。理由有:其一,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而两军的驻扎地也值得我们注意。原文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军的驻扎地氾南,比晋军的驻扎地函陵更接近郑国。由此可见,秦穆公并非真心实意地帮助晋国攻打郑国,而是伺机而动,“进水楼台先得月”,万一郑国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依据自己的有利位置,采取适当的对策。其二,文章末尾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何秦郑既然都已结盟,秦国只要遵守与郑国的约定,不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就可以了。但秦穆公为何还要派朝中的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驻守在郑国呢?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是说这样能帮助郑国对抗晋国,从而使得晋国不敢轻举妄动。这只是浅显的表面理解,从更深层次而言,这是秦穆公的“小算盘”,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不惜冒着得罪晋国的风险,放弃了与晋国一同攻打郑国的初衷,使得郑国的压力有所减小。而在与郑国结盟之后,他未免节外生枝,再生变故,就派三员大将留在离郑国最近的地方,若生出什么意外,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秦穆公,实乃谨慎者也。凡事三思而后行,以国家利益为重,总是为自己留有后路。
烛之武是一个爱国志士,也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但仅有这两方面,也许只是匹夫之勇,是不能完成退秦师的重任的。这里还需要大智慧,而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面对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伯秦穆公,他不卑不亢,一语中的,很好地把握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牵着秦伯的鼻子往前走。烛之武是为了保卫郑国的利益而去的,但他的每一句话让人听起来似乎都在为秦国考虑,时时处处为秦的利益着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他又不动声色地使用离间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以此,烛之武成功地瓦解了秦晋的联盟。几句话,说得秦伯心花怒放,大有相见恨晚及时悬崖勒马之势。秦伯下令退兵,而失去了联盟的晋侯审时度势后,“亦退之”,烛之武仅凭三寸之舌,横扫秦晋,成功化解了郑国之危。
烛之武退秦师—四书五经《春秋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①,且贰于楚也②。
晋军函陵③,秦军汜南④。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⑤:“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⑥,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⑦。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⑧,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⑨,行李之往来⑩,共其乏困⑪,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⑫。
许君焦瑕⑬,朝济而夕设版焉⑭,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⑮,又欲肆其西封⑯;不阙秦,将焉取之⑰?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⑱,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说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⑲。
困人之力而敝之⑳,不仁;矢其所与,不知㉑;以乱易整㉒,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以:因为。
其:指郑国。
元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②贰:两属,同时亲附对立的双方。
③军:驻扎。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④南:郑国的汜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⑤佚之狐:郑国大夫。
⑥烛之武:郑国大夫。
⑦缒:用绳子吊着重物。
这里指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
出:指出郑国都城。
⑧鄙:边邑。
这里指把远地作为边邑。
⑨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的东边。
后世用这个同作“主人”的代称。
⑩行李:使者,外交官员。
⑪共:同“供”,供给。
乏困:指资财粮食等物品不足。
⑫尝:曾经,赐:恩惠。
晋君,指晋惠公。
⑬焦:晋国邑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附近。
瑕:晋国邑名,在今河南灵宝东。
⑭济:渡河。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设版:指建筑防御工事。
⑮封郑:以郑国为疆界。
⑯肆:放肆。
这里的意思是极力扩张。
⑰焉:从哪里。
⑱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烛之武退秦师》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 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 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 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 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 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 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 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 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 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 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 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同学们知道这个武 将是谁吗? ”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 )孙戍之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春秋时期形势图
故事背景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烛之武)曰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既: 已经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 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相当于“而”。
焉:哪里,怎么。 以:相当于“而”, 连词,表目的, “来”。陪:增加。
•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 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 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 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 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 于晋”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材料】一、作者作品《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三传”,《左传》又名《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本文十倍)。
《》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背景材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助读材料1.关于《左传》的作者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2.关于《左传》的流传平帝始立《左氏》。
后汉建武中,以魏郡李封为《左传》博士,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
及封率,不复补。
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奏上《左氏》,乃立于学官,仍行于世。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大中大夫刘公子皆修《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
——《汉书·儒林传》3.关于《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
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
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
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徵近代则循环可覆。
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
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刘知几《史通·申左篇》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日,纪严切则凛若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人咏歌。
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左氏传”条左氏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无字句处。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笔有化工。
若只向字句临摹,便都不见得。
——左绣《读〈左〉卮言》四、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示范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
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
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
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吾其还也。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
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
如:鄙、东、西、敝、军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