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一)
高二历史人民学案:课堂互动 专题四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堂互动三点剖析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首先,面临着辽与西夏的严重威胁。
北宋中期,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建立的辽和西夏,常驰骑兵大举进犯北宋边境,由于北宋吸取唐后期武将拥兵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军队缺乏训练,致使宋军战斗力大大下降,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战败。
1004年,宋辽达成合议,签订“澶渊之盟”,规定两国兄弟相称,但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4年,宋夏订立合约,西夏取消帝号,但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银7万两,绢15万匹。
北宋给辽、西夏的岁币成为北宋政府沉重的负担.其次,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危机。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官员数量的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弊端;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宋代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剧增,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西夏的战争耗费与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的局面。
再次,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从建立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广大贫苦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不得不铤而走险,以起义相抗争。
农民的起义给北宋统治者以有力的震撼和沉重的打击。
拓展延伸北宋中期的四大社会问题:①土地兼并。
②财政困难。
③农民起义。
④辽和西夏的威胁。
【例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吏治腐败B。
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引文的意思.题干中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4.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4·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设计)要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场面的形成)( 一) 经济上:冗官 , 冗兵 , 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场面(财政危机)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备盘据和分裂 ,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 ,增强集权 .缺点也显然2.缺点表现:⑴冗兵:①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精选强健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备辽、西夏扰乱,在边防大批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利,推行一职多官制。
②每年经过科举考试和恩荫恩赐方法大批授与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互相管制,效率低下,宏大官僚机构日趋腐败。
⑶冗费:①宏大军费开销(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筑寺院。
③皇室开销不停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冗费)。
3、产生危害:“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4、产生本源:北宋初年增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 二) 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外祸场面(边疆危机----外祸)1、策略失当:⑴军事部署:推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邻近,造成边疆相对空虚。
(目的是 ?)⑵屡次调换:推行禁军轮番驻守京城,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场面。
(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祸)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守, 1004 年澶州之战成功却订立辱没“澶渊之盟”,岁币银十,绢万20两万匹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 万两,绢 15.3 万匹,茶 3 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单没有排除辽、西夏的威迫,仍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 三) 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公司矛盾尖利(政治危机---- 内忧)1.原由:⑴北宋纵容土地吞并,使北宋中期大批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和豪强吞并变相增添苛捐杂税,拼死压迫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惊和深重打击。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1
答案: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变法也遭遇到了大官僚和地主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因此,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是有限的,它并没有能够根本解决北宋社会的基本问题。
例题5:结合王安石变法,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王安石变法展示了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改革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手段,但是改革也会遭遇各种困难和阻力。因此,改革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需要智慧和策略。只有这样,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历史学科,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唐代和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为学习北宋时期的历史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于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王安石变法的深入了解还需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构建。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实证能力,能够分析史料并从中获取信息。但他们在历史解释方面还需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他们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此外,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待培养,通过对北宋时期困境的了解,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关注。
(2)教学软件:运用历史教学软件,模拟王安石变法的实施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询有关北宋时期的历史资料,拓宽视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历史课题研究。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性。
精品选修1教学案:专题4 1 、积贫积弱的北宋 Word版含答案
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积弱(1)养兵政策:把流民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3.积贫(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3)冗费:除冗兵、冗官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岁币”。
[深化认知]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多出现在王朝统治的后期,而北宋却出现在中期,其原因是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三冗”现象和积贫积弱局面。
1.内忧(1)原因:地主官僚和豪强兼并农民的土地,增加苛捐杂税。
(2)表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2.外患(1)宋辽之战:宋太宗两度出兵攻辽,都归于失败。
1004年辽攻宋,宋胜,最后订立“澶渊之盟”。
(2)宋夏之战:①概况:1040年到1042年间,西夏对北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②结果:北宋屡战屡败,最后双方进行和议。
[深化认知]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军事力量相对平衡的产物,这种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做法,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影响深远。
1.背景与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范仲淹等有名望的大臣纷纷要求改革弊政。
2.概况(1)主持人:范仲淹、富弼等人。
(2)方案:向宋仁宗呈递《答手诏条陈十事》。
(3)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3.结果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以及宋仁宗的动摇,“庆历新政”推行一年就夭折了。
4.影响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深化认知]“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启示我们: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
探究点一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史料探究]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历史选修1人民版4.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4.1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分析变法的原因;了解庆历新政对革除弊政的尝试及其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北宋前期的政策给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学习,充分认识国家政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庆历新政的学习,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难点:从北宋统治危机的出现,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本人则身体力行,为了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殚精竭虑,力行改革。
范仲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复习回顾式】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
那么,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危机?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统治者为革新除弊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兵虚财匮【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兵虚财匮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为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养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雍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1积贫积弱的北宋互动课堂学案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1 积贫积弱的北宋互动课堂学案人民版选修1疏导引导1.关于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软弱。
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北宋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原因、措施和影响原因:赵匡胤和他的继承者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的教训。
措施: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相互牵制;实行更戍法,加强对将士的防范。
集中行政权,设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财政权改归三司,宰相无权过问。
影响:强化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正确认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为求得苟安,在接受屈辱的条件下和辽签订的盟约,它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使宋辽双方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4.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④改革没有作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案例探究】宋代的中央官制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
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
宰相——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
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设计
第五步: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3.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选择一位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等,分析其政治主张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论述充分、有理有据,字数在1000字左右。
3.制作一份关于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知识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展现。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在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前进。
4.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北宋时期的历史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现象及其原因充满好奇,具备探究问题的基本能力。然而,学生对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仍有待提高,尤其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一、兵虚财匮1.根本原因:北宋初,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种制度的弊端和各种矛盾日益显现。
2.具体原因原因后果冗兵(1)政府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2)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3)在边塞大量屯兵应付辽、西夏的侵扰。
(4)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5)为防止武将专权,收回禁军的统率权,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形成兵将不相识的局面(1)兵多质低,军费沉重。
(2)战斗力下降,边境危机冗官(1)一职多官制。
(2)科举考试扩大取士人数。
(3)恩荫赏赐授官(1)官僚机构庞大臃肿,官吏因循苟且,行政效率低下。
(2)官俸沉重冗费(1)冗兵和冗官的费用。
(2)政府大兴土木。
(3)宋仁宗时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4)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
(5)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产逃税,影响财政收入财政危机[思维点击]1.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冗官”和“冗兵”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冗官:分化事权,一职多官制和扩大科举入仕,恩荫赏赐等。
冗兵:养兵政策。
二、内忧外患1.内忧(1)原因: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增加苛捐杂税。
(2)表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2.外患(1)宋辽之战①宋太宗两度攻辽皆败。
②1004年辽攻宋,宋胜,最后订立“澶渊之盟”。
(2)宋夏之战:北宋对西夏作战大多失利,最后双方进行和议。
[思维点击]2.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提示:财政困难;官吏冗滥;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说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积贫积弱的北宋》是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
通过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局势,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和国力衰退的原因。
–掌握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问题找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做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北宋时期贫富分化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探讨北宋时期国力衰退的原因和影响。
–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让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形成对比和思考。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步骤1:导入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的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步骤2:学习和讨论让学生阅读《一积贫积弱的北宋》选文,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原因和社会影响。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不同小组就不同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步骤3:梳理归纳老师梳理学生讨论的结果,系统总结贫富分化的原因和社会影响,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北宋时期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教学内容2:文化艺术成就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激发学生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兴趣。
步骤2: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的文献材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课前预习专题四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含解析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幼年家境贫寒,但读书刻苦,后来中了进士,步入仕途。
他当地方官时,注意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关心时政得失,有清正的名声。
到朝中为官后,又以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著名.当时东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朝中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庆历新政夭折后,他在邓州写下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
文中表达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但直至终老,他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范仲淹进行的改革称作什么?当时面临怎样的背景?
参考答案:“庆历新政”.背景:北宋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并使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
知识预览
一、答案:冗费辽西夏农民起义
二、答案:整顿吏治1045。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4-1 积贫积弱的北宋
(2)综合上述图片信息,围绕中心主题 写一篇短文。 短文应包含以下要点: 军队战斗力低下,欺压百姓;向辽 和西夏输送岁币加重了北宋负担;各地 人民起义不断,宋神宗急需寻找摆脱困 境的出路。
宋初加强皇帝集权的措施虽然加强了皇帝对中央 及地方的控制,但也使北宋出现了冗官、冗兵、 冗费,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出现,为缓和矛盾巩固 统治,出现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但 很快就夭折了。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 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 部矛盾。
3.积贫:(冗官、冗兵、冗费)
(1)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军队开支巨大。 (2)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科举制 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造成官俸开支巨 大。 (3)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的费用及宋仁 宗时皇室开支增大。 (4)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
北宋“三冗”局面的形成,从反 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3.积弱 (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对辽、西夏和金 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 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多方面,具体如 下: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 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 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1.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 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 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高中历史 专题四(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人民版选修1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 表现:“三冗”、“两积”。
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精品课件
本课结构: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兵虚财匮; (二)内忧外患; (三)昙花一现的 “庆历新政”;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
今河北涿县)人。后
周时任殿前都点检
.960年,发动陈桥兵
变,黄袍加身。国号
“宋”,定都开封,
年号建隆。
宋太祖(927-976)
精品课件
五代精品十课件 国分裂局面的结束
一、兵虚财匮;
守内虚外
兵虚
更反戍映法了封建专制制
积
根本养募兵兵原因冗兵:度的本质.
贫 积
弱
北分事化权宋加冗官强中冗费央集财匮权。
大兴土木 修建寺观
D、抵御辽与西夏的入侵
精品课件
二、内忧外患;
1、内忧?
——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
2、外患?
——辽、西夏的侵扰;
精品课件
王小波、李顺起义 精品课件
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
政府 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严重
自然灾害严重
精品课件
巩固: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
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
精品课件
延伸拓展:变法的目的实质? 直接目的联:系为:了变富法国的强性兵质,?
(封建地改社主变会阶积内级部封弱矛建的盾改局的革面调。。整)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实质: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 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四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时练(word版,含答案)
积贫积弱的北宋一、选择题1、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欧阳修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 C.积贫 D.积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两句文言文,介绍了当时士兵的状况:“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由此看出当时的军纪不严、士兵缺乏训练,骄纵懒惰。
北宋的边境危机很好地验证了这种状态下军队的战斗力很弱的现实,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解析:材料大意为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
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本题排除A项,选择B项。
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3、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 B4、《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要求百姓忍耐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解析: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可以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故选C项。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_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1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兵虚财匮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表现:“三冗”“两积”(1)冗兵⎩⎪⎨⎪⎧①每逢灾年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在边塞大量屯兵以应对辽、西夏的侵扰。
(2)冗官⎩⎪⎨⎪⎧①北宋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
②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3)冗费⎩⎪⎨⎪⎧①军队、官员人数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
②大兴土木费用和皇室的开支也在增加。
③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增加了财政负担。
(4)积贫:“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5)积弱⎩⎪⎨⎪⎧①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边疆兵力不足。
②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宋太祖收回禁军统率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图解历史] 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点二 内忧外患1.内忧——政治危机(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表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2.外患——边境危机(1)原因⎩⎪⎨⎪⎧①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的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削弱了边防力量。
②统治者将禁军频繁调动,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至宋太宗以后,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
(2)表现⎩⎪⎨⎪⎧①宋辽之战:1004年,辽攻北宋,宋胜,最后订立“澶渊之盟”。
②宋夏之战:北宋对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最后双方进行和议。
知识点三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在与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
3.中心:整顿吏治。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
5.原因(1)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高中历史 4.1 积贫积弱的北宋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4.1 积贫积弱的北宋导学案人民版选修1【情景激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千古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施行新政。
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的改革措施被废止。
【目标明晰】课标要求:了解北宋社会弊病形成的原因,认识北宋政策的弊端和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了解北宋政府在庆历年间所做的革新尝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及表现,并从中总结出改革的原因。
逐渐形成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政策因素对一国政治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其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
难点: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知识点、变法的原因: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表现(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
(3)冗费:除冗兵、冗官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
3、产生危害:“”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的措施。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
1、措施失当:(1)养兵政策:把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边塞大量屯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积贫积弱的北宋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分析变法的原因;了解庆历新政对革除弊政的尝试及其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北宋前期的政策给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学习,充分认识国家政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庆历新政的学习,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难点:从北宋统治危机的出现,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本人则身体力行,为了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殚精竭虑,力行改革。
范仲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复习回顾式】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
那么,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危机?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统治者为革新除弊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兵虚财匮【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兵虚财匮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为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养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雍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过程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炼有效信息和最大限度地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回答历史材料题的关键。
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材料发生的时间和所出现的问题。
至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采取的措施,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结论与评定】(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
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加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每年给辽、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能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
官僚臃肿,百姓困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探究点二内忧外患【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内忧外患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1: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
……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
……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摘自《太平治迹统类》材料2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摘自《文献通考》材料3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4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川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子语类》回答:(l)根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依据材料3,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3)材料2与材料4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本题所引材料均系北宋初藩镇相关内容,反映的是实行“削藩”的背景、内容、作用。
设问着重考查归纳、概括历史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结论与评定】(1)藩镇割据问题。
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归中央。
(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
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材料2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4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
宋初加强中央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却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
⊙探究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范仲淹改革采取的改革措施及其结果。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迂。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
(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
(八)减徭役。
(九)覃思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请回答:(1)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的中心是什么?是否得以实施?(2)这一主张的实施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过程与方法】本题以范仲淹的改革为命题的角度,从改革的措施、结果和原因等对改革进行评价。
【结论与评价】(1)整顿吏治;于1043年实施,实施时间短暂。
(2)最终失败。
变革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典例鉴赏课堂精炼典例鉴赏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材料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请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解析讲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三则材料的意思,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象;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的现象。
答案:(1)材料二反映了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象。
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
因为材料一反映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了材料二中出现的土地兼并严重现象。
(2)材料三反映了农民起义不断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是因果关系。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贫困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堂精炼1、(2004·上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
“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D)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
故“经济衰退”的说法不合理;“农民起义”是统治危机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兵力不足”的说法不合史实;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
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A.北宋吏治腐败D.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引文的意思。
题干中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赵匡胤为巩固政权,曾经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此题比较特殊,容易错选为A。
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D)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解析: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因此,改革主要应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回顾总结知识结构【网络流程图式】【问题总结式】1、北宋中期面临着怎样严重的社会危机?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2、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改革的结果如何?3、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课后训练迁移应用重难点演练1、(2008.徐州期末)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B )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阶级矛盾尖锐的史实,原因是北宋初级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2、(2007.深圳模拟)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D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主要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的关系去分析。
3、(2004.上海模拟)北宋中期出现财政危机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①“冗官” ②“冗兵” ③“冗费” ④减免赋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三冗出现导致财政危机,分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原因。
4、、北宋形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C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利大于弊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障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越多战斗力越强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的规模扩大,从而形成财政危机。
拓展与创新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