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作者:秦珊来源:《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2年第12期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社会与个人的联系,重视人类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精神的活动当作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作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所有这些都成为后来的符号互动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姆斯认为,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社会我”的思想。

詹姆斯探讨了自我的类型,他将自我分为四类:“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纯粹的我”或“抽象我”。

其中“社会我”的意义最为重要,他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鲍德温以詹姆斯关于自我的观点为起点,对之做了修正,他认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他将人格视为这个无差别的社会我的一种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投射阶段,第二是主观阶段,第三是射出阶段。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在杜威的思想中,与符号互动论相关联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社会是由众多的协作团体构成的,人们相互交往和参与的利益有多少,就存在着多少个协作团体。

第二,他主张应将日常生活状况和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这种注重实际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倾向,一直是符号互动论的重要特点。

二、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库利的“鏡中我”思想库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非常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

他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主题是“精神”与“主观”,因为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特点。

库利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二)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托马斯的兴趣集中于探讨通过何种过程去重新建立成年人的自我观念。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社会是作为一种前设先于个体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论。

他认为,个体本身就属于某种社会结构,属于某种社会秩序。

个体自我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在其经验范围内部的发展,与所从属的社会群体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从既定的,由复杂的群体活动组成的社会整体出发,从中分析组成这种社会整体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行为,即根据社会群体有组织的行为来说明个体的行为举止。

他强调,社会先于个体存在,研究个体要根据整体来说明。

米德的互动论思想主要是通过心灵、自我和社会来体现的。

心灵是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首要概念,他标示着一个独特的人类特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它使个体能把代表对象特征的符号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使得人们在经验中把符号当做具体而存在的对象来对待。

他认为,最初的社会环境是包含了生物有机体互动的社会活动情境,他包含了这些各不相同的生物有机体在完成这个社会过程时互相针对对方进行的、对行为举止的调整。

在这种情境中,一方活动的某些方面对另一方而言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活动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对双方而言,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它们都属于活动的开端,一种反应的开端成为对前一方的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一个有机体的姿态、另一有机体对该姿态的调整性反应以及与这种既定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构成了一种三重关系。

(人对我微笑,表达友善,我也会回应友善)只要这种姿态意味着他背后的这种想法,而且他在另一个个体那里也导致这种想法,从而成为发出这种姿态的个体的自我的某种参照,即产生一个“表意符号”。

只有依赖这种作为表意符号的姿态的存在,才使心灵或智力的存在成为可能。

人类在较低的进化水平上利用各种姿态进行交流,而在较高的进化水平上则利用各种表意符号进行交流。

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特性在于它是他自己的一个对象。

“自我”具有“心灵”的反身性特征,它可以标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东西。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由此, 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米德是公认的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尽管他自己并未创造这一术语。

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论作为一个学派,与行为主义是泾渭分明的。

行主义仅仅把人当成对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机体,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对有机体感受刺激和出反应的内在过程,行为主义则有意不予涉及,为这不是科学所能研究的范围。

与行为主义把个内部当成无法也不必窥视的“黑箱”不同,符号动论强调个体对刺激的主观解释,认为不是刺激身,而是接受刺激的个体对刺激的意义的解释,决定了个体的后续行动(一定要用行为主义的术语的话,就是决定了个体的反应)。

此时,刺激就不能叫做刺激了,它代表意义,所以成为符号。

这样看起来,没有什么心理学理论比行为主义符号互动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可是,在符号互的心理学中,我们有两个问题要问:第一,刺激成符号是怎么发生的?换句话,主观意义是如何形的?第二,对符号的意义的解释,需要一个跟仅仅刺激做出反应完全不同的主体,一般我们把这个体解释符号的意义的能力称为心智,这个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符号互动论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对这两个问题的成功回答正是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这个贡献是如此的基本,以致于米德由此在社会科学和人类思想史中赢得了大师地位。

由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米德之前,心理学的大师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这些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即使就他们的确试图从社会角度予以说明的心灵与自我的那些侧面而言,他们也未能将其机制分析出来。

准备从中抽出心灵和自我的那顶社会的魔帽,事先已塞了些东西;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虚伪的预告,说是可以变一番戏法,而这个节目本身从未上演过。

”米德对这些过程的成功解释,在于他把这些过程细致地分解了,并且应用类比的方法让这些过程变得容易理解,而最重要的是,在对这些分解了的过程的解释中,他始终如一地贯彻了行为主义的思想。

人们大都承认,人类相互沟通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可是,语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让人无从下手。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1969)是现代符号互动理论的大师,他认为人们可以与自己互动。

人是有自己、了解自己、了解外界和他人的社会人,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交往的内化,即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不是这种反思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立的反思性思维特征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式思考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主我与客我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

自我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

自我是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要自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主我\――i\客我/宾我\――me米德认为:(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2)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3)\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米德的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理论: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社会化的自我。

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的道德教育

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的道德教育
[ 摘 要 ] 符 号互动 理论是 米德 社会 心理 学 的主要 内容 , 它强调表 意的符 号 ,
尤其是 语 言在人 的 自我 形成 中的重要 地位 。米德 的符号 互动 理论 为我 们认 识 和理
解道德 教 育 的方 式和过程 提供 了一 个新 的视 角 。 在 道德教 育的过 程 中 , 各种 符号是
与社会 》 一书中, 他从 进化 论 的观 点 出发 , 以心 灵 、
怒表 现为进 攻 , 害怕表 现 为逃跑 ” 。 [ 1 1 我们 知 道一个 人 的 内心 是从 他 的动作 中看 出来 的 ,如果 一种 姿 态能 够 引起对 方 的反应 ,那 么这种 姿态 就成 了一 种表 意 的符号 。 在米德 看来 , 表 意 的姿 态会 话 比无 意识 的姿 态会 话 更能适 应 社会 动作 之 间 的相互 作 用或智 能 的存在 才是可 能 的” 。踊 表意 的符 号 同时也 是促 成 个 体 内在化 的 隐含 的会话 ,并且 促进 人 的思 维 的
动理 论 中 , 表 意 的符 号还 只 是一 个 广义 的概 念 , 它
的身 教就 是要 让 学生 在 面 临类似 的社会 背景 时 再 现他 人 ( 教育 者 ) 的个 体 经 验 , 通 过 有 声 的语 言 和
无 声 的行 为 的双 重作 用使 学 生在 面 I 临类 似 的道 德 问题 时做 出正 确 的道 德选 择 和道 德行 为 。除 了语
号 形式 在教 育 中作用 显 得越来 重 要 。 因此 , 教 育者 在 选择 教育 资 源 时 ,要 特 别 注意 所选 择 的对 象是


从 姿态 到表 意的 符号—— 道 德教 育的 媒介
在 米德 看来 , 当姿态 发展 到 表意 的符 号 时 , 人 与人 之 间的沟 通才 成 为可 能 ,这 时人 与 人之 间才 可 以相互影 响 , 符号 作 为人 类社 会互 动 的工 具 , 即

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自我 作为有 别 于 非我 的 主体 自己 , 由主我 是
米德 认 为 象 征 符 号 乃 是 社 会 生 活 的 基 础 。
() I和客我 ( e所组成 的, m) 主我是 主动行动者 , 是
人 们通 过语 言 、 字 、 势 、 文 手 表情 等 象 征 符 号进 行 冲动 性 的 、 造 的 , 变 化 的 源 泉 , 我 是 通 过 创 是 客 交往 , 到 共 同 理 解 。该 理 论 根 据 三 个 主要 假 “ 达 角色 采 择 ” 想 他 人 所 见 的 我 , 设 即社 会 我 , 是 它
该理论 是强 调事 物 的意 义 、 号 在社 会 过 程 及 在 发 展起来 的 , 符 它既 是社 会 客 体 向主观 领 域 过 渡 的
社会 心理 、 会 行 为 中作 用 的理 论 , 带 有 社 会 内化过 程 , 大脑 赋意 义 于客体 的外化 过程 。 社 是 也是
学特 色 的社 会心 理学理 论 。
201 年 9 月 0
太 原 大 学 学报
J un l fTay a ies y o r a o iun Unvri t Vo, 1 . u l1 No 3 S mNo 4 .3
第 1 1卷 第 3期 总 第 6—0 1 7 —5 7 ( 0 0 0 —0 9 3
人是 否具 有相 同 的意 义 。

成、 变化 及相互 作 用 工 具 的 观点 。他 认 为 : 智 、 心 自我和社 会是 密切 关 联 的三 种 结 构 和现 象 , 们 它

对 符号 互动 论的定 义及 整体描 述
根据谢 尔顿斯 特 莱 克 (9 0 的观 点 , 号互 的形 成 、 18 ) 符 维持 和发 展 , 它们 之 间 的相互 影 响 、 约 制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社会与个人的联系,重视人类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精神的活动当作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作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所有这些都成为后来的符号互动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姆斯认为,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社会我”的思想。

詹姆斯探讨了自我的类型,他将自我分为四类:“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纯粹的我”或“抽象我”。

其中“社会我”的意义最为重要,他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鲍德温以詹姆斯关于自我的观点为起点,对之做了修正,他认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他将人格视为这个无差别的社会我的一种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投射阶段,第二是主观阶段,第三是射出阶段。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在杜威的思想中,与符号互动论相关联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社会是由众多的协作团体构成的,人们相互交往和参与的利益有多少,就存在着多少个协作团体。

第二,他主张应将日常生活状况和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这种注重实际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倾向,一直是符号互动论的重要特点。

二、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库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非常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

他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主题是“精神”与“主观”,因为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特点。

库利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二)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托马斯的兴趣集中于探讨通过何种过程去重新建立成年人的自我观念。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米德的生平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

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 年,米德 16 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

因为父亲在 1881 年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 4 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开除。

1883-1887 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

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 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 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

1888 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888 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在霍尔的推荐下,1889 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理心理学的学习。

1891 年 10 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

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

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 1892 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斯的女儿结婚。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并由他的学生赫伯特·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解释和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因此,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

该理论的观点是,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是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问题和做出反应的,并且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而不是绝对不变的。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

因为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

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

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

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

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由此,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 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可以且应从社会过程中分解出姿态。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布鲁姆(Herbert Blumer,1923 年---)
符号互动旳另一种代表哈伯特.布鲁姆。他1923年生于 美国旳圣路易斯,曾在密苏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过,是米德旳学生。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伯克利 加州大学工作。其代表作是《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措 施》。布鲁姆不但使库利——米德一系列旳微观社会 学取得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而且对整个这一 学派旳理论和措施作了系统旳概括和充分旳解释。
⑤个体旳行为受他本身对情境旳定义旳影响 。人
对情境旳定义,体现在不断地解释所见所闻 ,并
赋予各种事件和物体以各种意义,而这个解 释过
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旳互动中有待于协商旳中心 对象
3、符号互动论旳发展
Blumer是Mead旳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措施》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认同形成 旳主要机制。人际符号互动 主要经过自然语言进行。人 经过语言认识自我、别人和 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旳内化,实际上内化旳过程就 是人旳“自我互动”过程,社会旳内化过程,伴 伴随个体旳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旳,并 不是对外界刺激旳机械反应。个体在互动中逐渐 学会在社会允许旳程度内行动,但是在这个程度 内,个体能够按照自己旳目旳处世行事。
在措施论上,布鲁姆批评了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占统治 地位旳主流措施论。他以为到达对经验世界旳精确认识, “不能靠建立和解释骗人旳理论,不能靠设计精致旳模式, 不能靠追赶自然科学旳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数学或 统计学方案或发明新旳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旳定量技 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旳准则”。布鲁姆以为经验性旳社 会是由人类以及他们在生活进程中旳日常活动构成旳。对 这种活动旳认识,只有经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到一种群体 中去才干取得。所以,布鲁姆提倡使用生活史、自传、个 案研究、日志、信件、非构造性访问和参加观察等措施。

第六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六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理论开始崛起,一方面承传欧洲既有的社会学理论特色,另一方面,也开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符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学代表了美国本土微观社会学的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是由赫伯特布鲁默在1937年正式提出来,但是,一般来说,这一理论的产生得益于两个领域的学者: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者。

第一节符号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的不同取向:一是,社会看成是客观事物?描述-发现——实证主义观点;另一是,社会看成是互动过程?交往、回应——互动论观点。

他们不再关注以往欧洲学者津津乐道的宏观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冲突,社会有机体等概念,而是转而关注微观层面和心理层面,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互动等等以往被忽视的领域。

一、理论渊源:实用主义与行为主义(一)苏格兰伦理家的影响从人的心灵,从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观察自我,解释社会行动。

苏格兰伦理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的知识,但是他们更关心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人类的行动,他们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才成为人的。

注重对人的心理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发现自我行为的根据,以此解释社会行动。

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类似于“镜中我”思想,指出人们的相互联系对行为的影响。

休谟提出同情心是在交往中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

弗格森研究了本能与习惯的区别,指出习惯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

总之,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自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重视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的活动当做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做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这些成为后来符号互动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乔治"H"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带头人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米德在他的一次讲演中说:“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

”米德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其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又承认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作的主观解释的重要性。

正如科林斯所说,对米德来说,“自我不是悬空存在的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包含了主——客体的关系并且是在与其他自我的互动中产生的。

我们对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我们自己认识得越清楚,我们的‘类意识’就增加的越多。

”(于海P368)米德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于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而人类交往则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行为的自觉地行动实现的。

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透过符号的交流,我们双方都能为对方易地设想,这与动物的“动作”对话大不相同。

(于海P368)米德“自我”理论最具创见处在于他强调自我如何借助于符号的互动产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为自我不断涉入宾我(me)、他人(the others)以及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对话的过程。

(于海P369)在社会和个人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既非一套现成的标准和模式而强使个人接纳,个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可以把一切变成符号,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选择、组合、排演。

自我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我放在了一个想象的他人的审视之下。

他想象着他人对其行为的看法及其反应。

他不停地将自己置于一群想象的观众面前,他就像一位演员,对着镜子琢磨他的表情,想象着观众对其表演的反应。

(于海P369)在米德看来,通过扮演他人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只适用于自我的“集体”部分,米德称这一自我为“宾我”(me)。

(于海P370)当一个人作为“宾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做出反应。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3·
宋丽范: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首先,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学生 个 体 社 会 化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一 项 基 本 功 能 。由 于 学 生 年 龄特点的限制, 其自我概念的形成还不够完善, 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 言 行 举 止 、价 值 观 、信 念 、态 度 都 会 对 学 生 产 生 潜 移 默 化 的 影 响 。学 生 自 我 形 象 的 形 成 就 是 在 他 人 的 评 价 中 形成的,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 占有权威地位 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评价 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可能 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为了发挥评价的正向指导作 用, 使学生的自我概念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师尽 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评价学生, 多给学生激励性评价, 少一些打击讽刺, 多一些赞赏鼓励, 增强学生自信, 使 学 生 获 得 库 利 的“ 镜 中 我 ”的 良 好 感 觉 , 利 于 其 健 康 地成长, 也会促进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
理解他人角色”, 或角色领会。当代互动论领袖之一, 已故的罗斯认为, 角色领会意味着个体交往者在其内 心 深 处 想 象 接 收 者 是 如 何 理 解 交 往 的 。斯 特 赖 克 强 调 指出 , 角色领会是“ 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 的 反 应 进 行揣度。”而林德史密斯和斯特劳斯强调, 角 色 领 会 是“ 对他人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想象性假设”。[ 1] 如果人们没有解读他人姿态, 并以这种姿态为基础设 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 互动就不可能发生。而没 有互动, 社会组织也就不会存在。
其实, 学生在老师面前的形象也是在表演。例如, 在一节自习课上, 因为老师不在, 教室里一阵喧闹, 无 论班干部怎么制止都闹声依旧。只听见有人说“ 老师

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社会化精编版

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社会化精编版

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社会化姓名:冯英豪[选取日期]社会学理论论文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社会化内容摘要:通过对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探讨,分析该学说中有关人的社会化的相关内容,系统总结符号互动论中关于社会化的内容,得出符号互动论正是通过对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来展现人的社会化这一过程的结论。

本文是在深入阅读米德相关著作之后,联系课程所学进行的分析和阐释,并得出最后结论的。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社会化、米德引论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如何形成发展,对于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有着巨大的意义。

虽然对于人的社会化的研究开始较早,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还是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直到20世纪60年代,广义的社会化观念才被建立起来。

在这种观念下,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不仅是青少年时期才面临的问题,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

这其中,主要有三个流派或者说三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影响了社会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种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化,这一视角下,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第二种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第三种是从人格发展的角度,他们认为内化他人的态度,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C.库利和G.米德,而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就是本文要探讨的。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社会学领域内部出现了基于以上三种理论想融通的关于社会化的定义,即是:个体在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由此,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 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可以且应从社会过程中分解出姿态。

人类与动物一样具有使用姿态进行沟通的能力,姿态的沟通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只限于这种形式的沟通,人类能够把他人的观点自觉地反映到自己的行为上来。

一种姿态,如果在表现这种姿态者的身上和在这种姿态所针对者身上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姿态。

姿态的意义就是这种共同的反应,这种共有的意义的出现使符号沟通成为可能。

[2]在米德看来,人类象征符号沟通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只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 ,而且使用语词(有声姿态) ———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姿态尤为重要,因为它作用于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他人的人。

”[4]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的) 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心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 米德认为,心智能力产生于婴儿期,婴儿最初拥有无意识的、毫无选择的姿态,经过筛选过程,婴儿能够在关系到自己生存的个体那里学到能带来赞扬的姿态,在这一选择的过程中,心智能力也由之诞生。

这种对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姿态的选择,使得婴儿和其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成员对姿态逐渐趋于一致的理解,并以此作为与成员之间产生互动的中介。

米德称这种表达相同涵义的姿态为常规姿态。

米德还指出,当个体具有了运用姿态,并且用相同的意义来解释姿态的能力时,就标志着心智、自我和社会的巨大发展。

由此,米德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发展了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那么这一有机体就具有“心智”。

[ 2 ]心灵的特征,即人类的反思智能或思维,是在内部使用符号,特别是使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产生的。

思维就是看不见的符号操纵过程,它使得人类能有目的地控制和组织自身的行动。

思维与姿态的关系表现为,思维本质上就是外部的姿态会话在我们经验中的内化———这种内化了的姿态即为有意义的符号;思想的出现亦正产生于有意义姿态即符号的普遍化。

[3 ]可见,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

补充回答: 3. 自我论借鉴了詹姆斯和库利的理论,米德强调指出,人能够像对待客体一样用符号标示自己。

自我概念是由个体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或是在一种有组织的共同体中所处的一定地位上产生的自我意识构成的。

[5 ]米德认为,自我形成于人自孩提时就具有的一种角色扮演的能力,这种能力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人的意识和自我就产生于这一过程。

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护士、警察等。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嬉戏的形式是缺乏外部社会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空中接包等等,因此儿童的自我概念中也缺乏稳定的内部组织。

其次是游戏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把他们融合成一个整体。

同时儿童具有从整体活动的角度而非个人的角度将自己与群体联系在一起,并遵循游戏的规则与约定。

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非人格的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泛化的他人(generalized other) 阶段。

结果是,它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

这样,当儿童的交往范围逐渐从家庭、游戏群体扩大到学校、社区时,他就不断的将这些群体的集体身份体现在自我的概念中,增加和扩大自我概念。

此外,米德还对自我(Self) 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自我作为有别于非我(周围环境、客体) 的主体自己,由主我( I) 和客我(Me) 组成。

主我是主动行动者,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具有自发性、冲动性及创造性,它在行动中改变社会结构;而客我却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一套想象中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

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而后受到客我的控制的;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6 ]主我与客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个体完整的自我。

补充回答: 4. 社会论米德对社会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对心灵和自我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社会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产生,它“代表着个体之间有组织的、模式化的互动”。

[1 ]社会依赖心智的存在,没有这种扮演角色和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心智能力,个体之间就不能协调他们的行动。

同时社会也依赖自我的能力,特别是依赖于从泛化他人的观点来评价自身的过程。

没有这种把自己当作客体并用群体的观念观察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那么社会控制就只能通过在与具体的、直接在场的他人交往中所产生的自我评价来得以实施。

米德的社会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社会的个体基础———反思。

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社会”相对照,米德认为动物社会的个体基础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而人类社会的个体基础体现出更为精致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进行反思与交流,由此产生的语言特征等使得人类与动物之间形成了本质的区别。

第二,人类社会的组织基础———交往。

对于人类社会组织而言,其基本原则是交往(com2munication) 。

在交往活动中,个体遐想或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他人的角色,并以此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同时,也正是这种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而获得的对自己反应加以控制的能力使得交往具有价值。

第三,人类社会的制度基础———理解。

米德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来考察此问题。

有机体在某种意义上是用它的感受性来决定它自己的环境,对于人类而言,即理解(个体对制度的理解) 。

他指出,制度体现的是共同体全体成员对一个特定情景的一种共同反应。

同时,米德也强调制度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补充回答:三、简评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以心灵、自我和社会三者为阐述对象,揭示了符号(特别是语言) 是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

可简单概括为:生理性冲动与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7 ] 。

所有的这些本质又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

这种性质的行动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由此,米德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社会心理学的其他理论方向有着明显的不同,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中、社会中个体交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社会是沟通系统和人际关系系统。

与行为主义论者不同,行为主义者把人看作是不加思考地反应外部环境刺激物的“心理机器”,而米德则把人看作是相互作用的积极参加者,他可以通过符号沟通而选择、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对学习而言,与行为主义者相类似,米德也强调其重要作用。

但是,行为主义者忽略了作为人类特有的学习手段———语言的作用,而米德则赋予符号沟通以决定性意义。

与精神分析学派相比,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更注重人的理性行为,将人的个性看作是社会现象,强调个性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源,但却忽视了情绪领域和下意识领域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在个性结构的论述上,米德的主我( I)和弗洛伊德的本我( Id) 、客我(Me) 和弗洛伊德的超我(Super - ego) ,以及自我(Self) 和弗洛伊德的自我( Ego) 之间表面上有某种类似性,但是,在个性结构的内容解释上却有很大差别。

最后,与认知方向相比,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与认知论者相似,把理性行为放在首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沟通的认知方面、社会观点的作用上,重视社会感知过程等等。

但是,认知论者很少注意“社会因素”。

补充回答:可见,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突破。

但是,对它的批评也不少,有学者指出米德对概念的阐述杂乱无章、风格晦涩、缺乏明确的阐述和不大引证实验研究;对“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过程”概念的解释有很大的局限性:把全部社会关系只是理解为社会心理的、人际间的关系;忽视情绪在人类的行为中的作用等。

此外,由于米德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界对他的最大的批评就是其思想缺乏验证性。

尽管如此,米德在社会心理学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米德作为符号互动理论之父,其思想对后来的研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代几乎所有关于符号互动的理论都有米德相关思想的“影子”。

继米德之后,芝加哥学派的赫伯特·布鲁默和爱荷华学派的曼德福·库恩分别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互动论学说。

符号互动论在西方社科理论界影响较为深远,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衍化出了另外两种社会心理学经典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与参照群体理论。

此外,米德的思想还影响到了其他一些领域,如:各种自我理论的研究、职业社会化的研究、社会互动的戏剧化研究方法以及人种研究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